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1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17-01

当前,社会变革和变化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不少学生注重自我,漠视社会发展,缺乏社会责任感,需要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当前,在我国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大学生是素质较高的优秀群体,他们活跃的思维、丰富而先进的知识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武器,所以说,他们的价值观问题就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建设的未来。

1.2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为,虽然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在普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好的发展态势,所形成的价值观也比较积极向上,政治态度鲜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自身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全面发展以及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还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各种思想和行为还是不成熟的,在加上大他们阅历有限,经验不足,所以知行脱节现象表现异常明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2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虽然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一,但是还是存在着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不少学生注重自我,漠视社会发展,缺乏社会责任感,需要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

2.1大学生责任感缺乏

我国社会的发展在带给大学生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目前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异常重视,但是忽视了学生思想素质上的教育,导致学生自我中心感特别强,明显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会为他人着想,导致了学生责任感明显缺乏。

2.2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由于我国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随着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发展,导致社会上的价值观多样化,但是这种多样化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的影响比较深,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导,很容易出现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目前,也存在着少数大学生家主取向扭曲的现象,表现为行为就是是非不分、善恶不分、凭感觉做事等。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3.1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内在认同

内在认同是指:“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的协调。”,所以说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大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以及内容,在学生的情感、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念的内化,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在实践上,要带领他们参加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教育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实现价值教育,形成价值判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3.2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内心感悟

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内文化和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交互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可 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风、校风、学风的建设中,寓教于乐的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进而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他人、自己,实现积极向上良好风貌的形成,提升学生内心感悟。

3.3优选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

通过对调查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1.1非独生子女占学生的多数,生源多来自农村,政治面貌都是共青团员。这同社会及非职业教育学校独生子女占主流的情况正好相反。大学数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家庭也多出自于农村。可见职业教育针对的人群主要是来自于农村家庭,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学生性别基本平衡,个别专业男女比例过大,例如护理专业女生远远超出男生人数。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少数民族较少。学生的思想观念积极进取,几乎所有人员都是共青团员,剩余部分也多是因为年龄超出范围。此外,一年级的新生来到学校表现很是活跃,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各个社团的招聘,但因资历限制,多数为部员干事,学生干部的比例较少。(见表1)

1.2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模糊不清。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途径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中,但多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在主观上选择了消极态度面对德育课程,例如上课期间老师讲的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就玩手机、睡觉,觉得学校开设德育课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不是很大。在开放性试题中,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没有必要,并不是觉得听不懂,而是觉得老生常谈又没有兴趣。对于课程的兴趣缺失也直接导致多数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上模糊不清。

1.3多数大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度不高。对国家的关注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大多数学生支持在社会各个层面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受到社会风气及个人利益的影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有16.7%的同学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有69.8%的同学表示自己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不能做到。这其中有70.8%的同学认为是社会道德缺失的影响,51.1%的同学认为是金钱利益的影响。可见社会的负面因素会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此外学生对于国家的关注度不够,欠缺政治敏感度。在就业方面,多数同学选择选择应聘单位,很少选择创业,这其中也有专业因素的影响。

2建议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3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思想潮流的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给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探索新规律,科学引导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人才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得到广泛流通,在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高校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另一方面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现阶段在意识形态和精神观念上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这些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一些大学生误入歧途,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相应的思想文化引导工作。

(二)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喜忧参半”

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是较高的,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正确认知率却略显偏低,特别是对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正确认知率更低。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理解的不够深刻。同时存在理论上的认同与现实间的困惑矛盾,使少部分大学生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产生了疑惑,导致政治立场不坚定。

(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相互碰撞,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大学生仍在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同时,部分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不够重视,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以及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冷漠无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却狂热追捧。如对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的热衷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忽视,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此,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探索

(一)加强宣传,渲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高校是一个人才培养和承担着传承、创造人类精神成果的地方。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因此,要使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同并心中牢牢印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渲染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如除了课堂外,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讲座、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氛围。

(二)加强新兴载体的运用,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毋庸置疑,大学课堂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平台。课堂上的授课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结合实际生活,接连社会热点话题。同时,善于运用微博、微信、QQ等新兴的网络媒介,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知其言、晓其义、信其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坏境,可以凝聚强大的舆论正能量。高校利用好新兴媒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逐步渗透至网络文化,用正能量来占领网络阵地。高校重视做好重大信息工作,及时的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事项到网络平台,积极的回应和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同时做好宣传正能量,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传,潜移默化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合理的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曾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所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只有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扎根在这片沃土上,它才能枝繁叶茂。因此,高校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中,要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文化渗透日常价值观的宣传当中。另一方面,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合理的处理好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外来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我们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然而,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只是的拿来主义,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搬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既不全部否定,又不能将其全部拒之门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凝练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不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且长时间地努力。面对新形势下的环境,我们要继续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让大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中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作者:敖焱鹏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悦,蒋雪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50-152.

[2]金华。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180-18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解读

党的十2012年11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区别、有联系、紧密相连并且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前提条件和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认知方面的欠缺

大学生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方面存在欠缺。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谈何培育谈何认同又谈何践行呢?

2.情感认同度不高

情感存在认同活动的每个环节之中,对理解、注意、接受和价值形成的各个环节都有动力、导向的作用,体现在对信息和信息选择方面所起到的筛选作用以及对认同活动方面所起到的的激发作用。现如今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感缺位。

3.没有坚定的信念意志

没有认同就无法形成信念,而缺少信念认同也就无法达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还不够坚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意志上还缺少努力,不能从理性上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稳定的个体价值观,并在这一观念意识的指导下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即内化转为外化,外化则表现为行为,是认同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促进更好认同的根本途径。学生心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好的,明知是对的,但却是无法做到,知行脱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教育机制

就教育内容而言,教育内容需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要紧密结合实际,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切实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活泼性,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

就教育理念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开放的眼界和创新意识来培养人才。

就教育方式来看,高校要为教学提供充分的硬件条件作为保障,完善现代教学设备。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紧密结合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增强和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加强学校内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或象征性的建筑,还有随处可见的宣传字报和横幅都有利于发扬学校精神的文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四)加强理论知识水平

大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首先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认真对待;其次要多关注时事,紧跟时代步伐,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提升自己。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牢记八荣八耻做四有青年。

(五)做到知行合一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沦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要真正做到认同,就需要大学生们积极投身于实践。认知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实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节俭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充分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传统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加强高校网络平台建设。比如通过网络上的网站、BBS论坛、微薄、QQ、飞信、E一mail等多个平台来拓展信息传递的渠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一些学生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加大监管避免一些负面因素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们新媒体使用偏好提升针对性,比如最近很红的易班APP,其独特的大学特色使其在同学们心目中认可度较高,成为大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学校也大力宣传,大家争相博头条,学生活动也在其中得到展现。易班作为集趣味性、教育性、服务性为一体大学生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6.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3]Francis Fukuyama 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M] New York:Free Press, 1999,105

[4]《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推进索质教育》,载《光明日报》,2000年9月101

[5]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

[6]张耀灿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5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基础,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引导道路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骨干力量,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同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中说:“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大学教育重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其根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求,就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多是90后,在新时期国际、国内外大环境、社会与家庭的小环境等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意识、认知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的思想活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选择性和多变性,而他们又是极为强调个性独立、追求差异的一个群体。不同高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式、专业特点又影响着他们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好、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对自身有着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责任担当,引领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实际行动不断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期许,已�

二、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党和国家在多种重要文件中都已经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促进国民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理论解读,也需要实践养成,通过社会实践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行动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解读就不难发现,这24个字实际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解读,具有很强的逻辑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落到细节处、落到生活点滴中,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奋斗去争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中国人民信仰和愿景的凝练,社会实践的精神内核与实质意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人信仰的重要媒介。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的体现,是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是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社会实践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道德育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强化社会实践特色性

价值标准功利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视自身专业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宝,从而忽视其他道德素质的养成与人文素养的提升。鉴于此,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特色就需要巧妙结合,将实践育人理念通过具体的行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通过制定具有导向性的项目主题,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与研究性强的课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符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库及与之相适应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励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要以规范的组织、丰富的形式、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学会分解实践目标,深入了解实践背景与环境,全身心潜入到实践过程中,结合实践需求充分挖掘专业潜力,将亲身体验融汇到实践育人机制的思维逻辑中,从私德到公德化德育于无形,形成德育智育共建平台。

(二)主体性与主动性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时效性

社会实践是一项育人心的工作。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宏大的价值观念分解、细化到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分解到实践过程的具体目标中,促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学会分析判断典型案例所折射出的道德意蕴与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的世界进行有效关联,深化于心;引导学生与辅导员、专业教师、家长等一起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在课堂知识学习与实践过程参与中学会总结、凝练活动成果,分析得失,并提升形成道德意识培养-道德境界提升-道德氛围营造,专业基础学习-专业实践提升-专业成效测评,实践服务他人-实践服务社会-实践造就自我成长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三)校地联动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促进社会实践生长性

校地联动宏观引领,校企联动项目运作,利用实践教育的基地化运作,融志愿服务、专业育人为一体,联合开发基地价值,加强实践基地的文化育人功能。当前,作为一种可行性较强、时效性较明显的实践教育模式,产学研用结合已� 这就要求高校应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潮流,积极扎根区域经济与地方文化,努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与政府、地方文化企业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大学生提供就近、便利的实践渠道。双方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合作平台等方式,共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史姗姗.201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第10期

[2]宋珺.2012,《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思想教育研究》第7期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6

引言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各阶层人士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其 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学德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有学者认为,赢得大学生认同,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隐性教育更为有效。青年时期是价值观成形的重要时间节点,大学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后机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一、价值观的心理学定义

价值观是观念性的。西方心理学中价值观常常被认为是态度、动机、目的(Kluckhohn,1951);是一个人的希望、欲求、需要、喜欢、选择以及 大陆心理学界对价值观的定义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1]。价值观是人们的观念系统,是人们想要得到的,想要达到的;是人们的是非善恶观,以及人们该如何行事的个人信念;包含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和自我观等内容。其形成和建立受到历史文化、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及启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相互影响的学科。在大学阶段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隐形教育,首先需要了解几个基本的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

(一)构造社会现实

1.归因与期望。研究发现,人们常以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记忆总是对自己经历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验证自我概念,提升自我形象。而人们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动,进而改变自己的现实情境。这就是期望的概念。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都极大影响着行为及行为结果。实际上,人们总是倾向于实现他人或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2.期望与“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启示。合理的期望是人们尝试新行为,建立新信念的巨大动力。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便可以运用这种巨大的动力。

首先,教育者满怀期望。期望效应表明,对学生满怀期望,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探索和发展,能够使得学生最终实现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最高期望。只有高校教育者自己真正认可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让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的期望。当人们期待自己将会进行某些行为或获得某些体验时,常常 当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时,大学生将更容易真正认可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建立对自己的合理期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这种期待中,促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情境的力量

1.从众。从众是受他人影响而做出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人们有时 往往接纳发生在顺从之后。研究认为个人发生从众行为有可能出于两种原因: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获得重要信息。另一方面,情境中的模糊信息和他人反应也会导致从众发生。

2.从众效应的启示。从众效应告诉我们,打造一个有效的群体情境,利用情境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学生经历一个从顺应坏境要求到发自内心接纳和赞成的过程。

首先,群体规模越大,人们对群体行为和信念的从众程度越高。在高校广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所有的教育、学生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尽可能扩大其参与群体,让大学生能够在更大规模上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群体凝聚力越高,从众行为的发生可能性越大。不仅要扩大群体规模,还要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从小处着手,提高班级凝聚力、学生社团凝聚力、党组织凝聚力、学院凝聚力、学校凝聚力,进而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使得整个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

第三,有效运用权威和地位的影响力。大学是知识的讲堂,总有许多让大学生真正敬服的师长、大家,大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也深受他们影响。发动具有影响力的师长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往往是更有效的做法。这表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是德育课堂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广泛地进入专业课课堂、进入师生的日常交流中,渗透在教师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中。

第四,研究发现,公开表明对某种行为的赞赏或反对会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被公开赞赏的行为更容易发生从众。校园文化和教育应该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是非善恶,赞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和信念,反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和信念,对敏感和模糊问题不能含混而过。

(三)态度和行为改变

1.态度与行为、说服。态度是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方式,是与某人某事有关的信念、感觉及由此引发的行为倾向。研究发现态度影响人们的行为,同样,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行为能够改变态度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我们希望自己看起来表里如一;二是,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不适,说服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合理的;三是,由于当我们的态度模糊不清或犹豫不定时,我们会像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推断。

行为改变态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说服。说服是通过外界环境的主动影响改变个体行为和观念。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传达者的可信度、信息内容的吸引力、是否符合人们的偏好、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以及听众的特征都将影响说服的效果。

2.“通过行为改变自己”的启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是需要加强过去我们已经形成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改变过去的价值观,重新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那么具体措施上来讲,可以从改变行为开始。

首先,从行为改变态度。根据行为改变态度的原因,高校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应该开展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活动,呼吁和组织大学生行动起来。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够促进真正的价值认同,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念。

其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人们关注某个话题并进行积极思考时,会引起人们内心态度的变化,更容易接受有关这个话题的新观点。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更应该引起大学生的主动关注,让其主动思考,从思考中明辨是非、提高认同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具有主动思考的需要和动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仅是德育工作的要求,更应该发动大学生主动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三,使载体更有吸引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发现,尽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取向,其主流思想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符合当代大学生偏好,这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奠定了基础。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和实践魅力传递给当代大学生,需要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载体,即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符合大学生认识规律,满足大学生认识需要的载体,唤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思考和行动。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7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变革活跃期,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这些都给处于社会认识相对不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表现出重实用、轻基础;重技术、轻人文;重物质利益、轻精神家园;功利色彩强,社会理想弱的特征;在价值观领域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等观念同时并存,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与判断难度增大。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对社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创造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知识更新快。因此,政治课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加强培训和学术交流,要掌握新知识、了解新『青况,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培养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以课堂为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教育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述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不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等“三进”工作。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接轨,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劳动观念,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

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渠道。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家园,它影响面广、渗透性强、吸引力大。大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洗涤人的心灵,依托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校内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5、建立校园网络教育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依托校园网,建立红色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网站,提供资源丰富的信息检索,使大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理论经典、历史名作、优秀民族文化作品,用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增强大学生的是非鉴别力和道德判断力。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8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分析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既是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晴雨表”,又是未来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在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中,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因素的持续作用,使大学生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含充分理解、认同和接受的基础上树立高度的理论自信,并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最� 这一过程便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基础,是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分析研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度的理论自信是内化的首要前提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大学生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有坚定的思想遵循,如果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含缺少高度的理论自信,就丧失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思想基础,更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二、个人价值观的建立是内化的关键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固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能够被大学生广泛接受的理论科学性,又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自身价值需求的现实契合性。这种现实契合性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符合大学生真实的价值诉求,能否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在内生外来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其价值目标逐步从理想主义转变到关注现实,其价值手段由顺从隐忍转变到开拓勇进,其价值评价从集体主义转变到关注个人。所以,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倡导为根本准绳,把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事实上统一到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范畴中,生成符合大学生群体特定年龄阶段道德养成规律、契合行为习惯特点、包容个体性差异的价值观念,逐步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其“日用而不知”的价值观。

三、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为是落脚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道德修炼的过程。思想道德的真正形成需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和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内化的落脚点,是整个“化”的过程的终结。当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遵循后,个体的价值诉求就与社会乃至国家的整体价值追求趋于一致;当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的价值需要,该群体的行为必然自觉地趋向社会和国家的总体价值目标,即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身正面行为的正能量,形成事实上的道德公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弥久而新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曲直是非的价值准绳,昭示着一个公民修齐治平的价值路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为根本的价值源泉。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大学生自觉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价值观,再将其当作终身奉行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后,他们就能够把追逐梦想的节奏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中,就能把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就与应当担负的历史责任结合起来,在实现国家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征程中,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汇报,2014-05-05.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9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35-03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展的本质的价值观,在多种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关键和最基础的地位,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在现实中,无论哪一个民族、群体、个人都有着反映本民族、本群体、个体的“精、气、神”的核心价值观,它决定着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定要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定方向、规范引导,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凝结成的共同追求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深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反映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统一思想的精神力量和奋斗目标。

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 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3.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成长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特殊环境里,“他们思想普遍活跃、对社会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选择,当有新的价值观念出现的时候,价值选择会给他们带来迷茫困惑。”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有效抵制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让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成长过程,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满足精神需求,构筑健康、和谐、充满浓郁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给人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有了这一家园,人的生活即是有航向有目标,反之就有一种空无感、疏离和价值无根感。”

4.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紧扣建设先进文化的主题,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诉求,应该体现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具有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先,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最后,引导大学生在对待丑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立场上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是作为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2.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集中到一点就是脚踏实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润物无声地进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习惯中,真正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伦理价值基础。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克服“价值取向扭曲、诚实守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纽带

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同时期文化的积淀,是联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大量涌入我国,其中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在他们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崇尚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倾向,他们怀疑甚至否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割裂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对此,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纽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蕴藏的精神财富、挖掘其内在价值,借鉴、引进西方文化时,坚持“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又要反对“全盘西化”和“割裂历史”的错误倾向,自觉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为维系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纽带,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

5.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重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展紧密结合的结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精神家园,化作自觉追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努力战胜各种考验,将自己的成长、成才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时代的大任紧密地结合起来。

6.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全面发展理应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通过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价值追求、健康的身心体魄、和谐的环境氛围,引导成长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多维度的有机整体,建设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四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思考

建设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该从符号认知、心理认同、价值实践三个层次着手,具体地就是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知——深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深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深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语言等物质载体符号形式的认知,提炼出能反映大学生精气神的核心价值观词汇,让其在大学生中间传播和得到认同。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再次,帮助大学生正确区分价值取向、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使之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明确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最基础、最稳定的内核部分,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最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利益观,“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当它们发生冲突时,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社会利益。

2.情——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意志、信念

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意志、信念,是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的最核心部分。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同时又要善于树立先进典型,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锤炼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的剧烈变化期,对外界感受能力强并容易受外界干扰,表现出性情急躁、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崇尚社会流行的、前卫的生活方式,甚至追求错误的价值目标。锤炼大学生的意志,让核心价值观在内心不断地积淀,产生共鸣,在面对多种价值取向时作出正确选择。最后,要坚定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坚定的信念可将深刻的认识、强烈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统一起来,以驱动和指导大学生作出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自觉地从内心到外部行为表现出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3.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他育与自育相结合。首先,要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认同,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地将其内化,并以其为引领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其次,广泛开展实践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意志、体验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最后,倡导生活化教育。生活是最好的、最生动的课堂。引导大学生从生活出发,积极挖掘生活潜能,探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中受到教育,将其作为行为的内在准则,将追求科学、人文的价值取向变成理性自觉。总之,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又要善于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挖掘和引导他们的内在需求;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让大学生在其中受到感染和体验以激发自我教育的动力,又要善于将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4.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培养符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及特点,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行为,充分发挥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他们自觉培育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最后,积极践行大学核心价值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将心理认同、产生共鸣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日常言行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做到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只有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归宿。知、情、育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来。正如洛克所说:“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起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

参考文献

[1]黄莹莹。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2]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

[3]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8.26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6]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9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10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因其特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深入探讨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价值和意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5份。

志愿服务:大学生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志愿服务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率先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并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章节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后再次号召:“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党在两次重要文件中把建立志愿服务体�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得到了高校和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社会公益类、社区服务类、环境保护类、扶贫开发类与专项服务类等五大类志愿服务。比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各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载体功能主要表现为: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优秀10篇】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致力于建立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正如同志指出的:“青年志愿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些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貌。”①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多达59.6%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还希望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这充分说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升华成信仰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冲突和观念矛盾普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甚至使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要重新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必须“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②,志愿服务就是接触的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信”的,这一点无庸质疑。但要想实现由“可信”达到“确信”,必须经过“实践”这一中介。志愿服务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有56.5%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唤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75.8%认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很快乐,68.8%认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志愿服务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志愿活动的自我评价中,有6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和奉献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69.8%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有3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帮助”,而54.7%认为“很有帮助”;而在问到“您认为志愿活动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个问题的时候,33.3%的人选择了“非常有帮助”,50.1%的人选择了“很有帮助”……,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志愿服务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着力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有多达24.2%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多结识些朋友,甚至还有少量的人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随波逐流。这说明政府、高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的宣传尚存在不足之处。

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有多达35.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参与需要。这说明一方面高校在活动开展之前缺乏充分的意愿调查,另一方面在志愿活动的内容和途径提供方面有待加强。

志愿活动的过程管理存在明显漏洞。60.1%的大学生发现志愿活动与学习工作冲突,20.7%抱怨工作强度太大,30.2%埋怨团队配合不协调,30.2%担心不被他人理解,64.4%害怕自己知识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工作。这些问题都说明组织者对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还有待改善,进一步提高志愿活动的效果。

因此,要把志愿服务打造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领导和组织部门的共青团,必须克服上述问题: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努力实现志愿者的全面发展。另外还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反对全球泛滥的新自由主义,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志愿和慈善文化,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③

第二,要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行动基地化、项目化、长期化的长效机制,注意结合本校特色,开拓创新,拓宽服务思路和领域,比如积极联合民政及其他相关部门,以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方式,创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基地,以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第三,要加强管理和协调,坚持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本,建立符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志愿活动项目库及与之相适应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做到以项目的亮点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点,以适当的激励保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活动前调查研究,尽量避免提供服务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资源浪费,挫伤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的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持久更具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方面的育人功能。(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

注释

①志愿者培训第三课――中国志愿者服务概况,http//省略。com/volunteer/Comtent,2007年8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