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
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洛阳;宋朝开封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①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
①、经济基础:井田制;
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每一本历史书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编排的。我们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的整体,背熟目录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 考场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
2、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要适度涉及未列入纲的内容。因为试题"超纲"现象常有发生,比如今年广西历史选择题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无策。
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
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古代中国的经济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曹魏、唐朝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水利设施完善的原因和表现。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①夏商西周: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
②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③三国曹魏: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④唐朝时期:改良灌溉工具筒车;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①原因: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
②表现:春秋战国:芍陂(淮河流域)、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3)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3、古代耕作方法演变: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5、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6、中国古代人们由不断迁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7、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出现
8、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9、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③分工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④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脆弱性)
10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13、三大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
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瓷
元朝----青花瓷明清—--珐琅彩、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器丝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业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点:江南
1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1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中古史:
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2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3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1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2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4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学”。
(2)主要人物
a.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他
b.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主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
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深远,对XX起了重要作用。
2.陆王心学
(1)南宋的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3.影响
宋明理学的形成,是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进程。宋明理学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XX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积极: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
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
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
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3)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
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时间1995年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过程1986年,提出“复关”;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
积极影响: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