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能源管理方案(优秀4篇)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园区能源管理方案(优秀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区能源管理方案范文 篇1

关键词:市政规划;给排水系统;设计原则;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理念及开发意义

1、城市给排水科学规划理念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索。一个城市的水资源丰富与否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因此,城市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只有合理使用水资源才能帮助城市不断发展。而实际排水工程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从而帮助城市的排水没有污染物。

城市给排水工程既是工程项目,也是保证城市和谐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决策。对水资源的分布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在进行配置优化和合理利用,达到最大效益化。有相关经验的城市将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水排水工程、交通规划、住房分布等能够彼此获益,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也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城市水资源的相关现状普遍出现在各种城市中,所以,对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进行规划成为了当下城市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2、提高和开发水资源使用效率

想要开发水资源,就要从源头做起。可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天然河流、湖、海等进行水源的获取,其利用效率相当低下,而且还是无法避免浪费现象。我们应该着手于身边的资源,积极发现,积极拓展从我们身边流失的资源。

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污染是城市生活中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排水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水污染。我们应该在规划中根据不同地形和现实情况,将城市水资源分等级,将少水缺水的地区进行格外保护,杜绝任何污染源在其地区出现,保证原本就不充沛的水资源能够最大程度惠及当地居民和企业。而在其他地区,需要对污染源进行专业检测和定期勘查,督促政府和企业单位持续重视排水质量。

二、.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原则

对于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应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坚决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求或趋向平衡,或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

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改变城市供水的被动局面,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身边自自流失的资源,在给水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划分出城市水源的级、一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措施,坚决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的产生。二是协调好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城市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的统调配和利用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制定合理的改造和建设计划,以使人居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约用水”子 系统,‘治理污染”子 系统,‘回收利用”子 系统。

三、给排水管网设计的方案

3. 1给水管线系统设计方案

给水管道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管线的线路以及管线的尺寸设计合理,必须结合规划设计要求,从整体设计上来思考管线系统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实行分期实施,远近结

合的方案。如果在管线系统的设计方案中采用远近结合的方案,在管线系统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和安排管线的建设和施工,及时做好管线的综合设计和管理,这样既可以方

便调整,还可以为维护提供便利的条件。

3.2污水管线设计方案

在污水管线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在道路两侧地块的污水管接入口处预留接户管管径和接口的设计,为道路两侧地块的污水可以得到就近的排放。这样就可以为污水排放创造

出有利条件,防比道路积水的情况发生。在污水管线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管线设计的平整性,管线的位置一定要设计合理,一定要避免在重要建筑下面设计管线,以免影响建筑物的

质量。污水的排放是管线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给污水的排放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合理的计量污水排放管线的民度和埋设深度,避免污水管线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3. 3雨水管线设计方案

在雨水管线设计中一定要尽量缩短管线的民度,尽量设计能使雨水管线埋深最小,可以重力自动流出,因为如果管线设计埋设深度不合理的话,会影响排水的速度。管线设计尽量要靠近河流或河道或是污水处理厂,方便雨水的排放,这样还可以方便规划河道的走向,还可以方便雨水管线排水,在设计中一定要勘察现场情况,了解详细信息,把握好设计细节,这样才能够把规划和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避免设计和现实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四、合理设计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

在对工业园区进行给排水设计时,应该充分考察当地的地形特点,并根据地形来进行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在设计工业园区供排水管道前,要考察到工业园区内的地形特点,针对工业园区的地形进行合理的供排水设计。在进行排水管道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综合处理污水的情况,可以根据工业园区的地势情况来进行设计,把污水处理设置在地势的一端,这样工业废水就可以集中通过排水管道排入到污水处理厂中,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相应提高管道的

排水流速,还可以确保工业园区的排水顺畅。在对工业园区的雨雪水排水设计中,也要依据地势优势,在低处设置排水管道,不仅可以加大对雨水的排泄量,还可以保障雨季工业园区的排水便利。在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中,应充分根据地形来进行设计,根据地势高低设计排水管网;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对于综合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应该在地势较低的一端,这样工业废水就可以很轻松地经过排水管网排除,不仅是利用地势之便提高给排水管

道的设计质量,也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业园区内的排水流畅。

对工业园区的给排水设计中,应该设置专用的供水管道,以此来保障工业园区内的用水情况。对于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以及用户应该分开设计供水管道,避免企业与居民共用一个供水管道,有效避免工业用水不足的情况发生,也可以减不供水不足对居民用水的影响。针对用水需求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工业园区的供水管道设计中,为其规划出专用的供水线路,将工业用水同日常用水分开供给,满足工业与居民的用水需求。给排水管道设计中,给水管的

敷设应该在道路南侧与西侧,可以用球墨铸铁管来形成环状以及枝状管道。先从工业园区的专用进水管线中敷设输水干管,管径可以为500unn,再在园区内敷主干管,管径可以为300--400uun,以此来满足供水量需求,并且在所有管道上还应该每隔120m就设置好消防栓,便于日后对排水管道的维护。

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中,管道一般分为三部分,不仅有工业污水排水管道,还有日常用水的给排水管道和园区内的雨水排水管道。对于园区内的日常用水管道排放,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专业排水管道,满足生活用水的排放量,对于雨水的排放管道设计,要针对季节以及雨量等情况进行计算,避免因为雨水排出的泥沙对管道流速的影响,以合适的管径来铺设园区内的给排水管道。在管径选择时,避免管径大对流速的影响,还要

避免管径过不被污染物阻塞的危害,精确设计给排水管道的管径,确保管道符合工业园区内的实际情况。工业污水处理应该有专门的排水管网,不仅提高企业的污水处理效率,还将节约企业的污水治理成本,并且还能够保护工业园区附近的环境;对于家用排水管道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给排水管道的管径问题,这样才可以确保排水管网符合园区内居民的使用需求,可以使用大管径排水管道,但也要注意合理合适的原则,这样才可以使管道设计既不出现

流速过慢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管道堵塞。

工业园区现代排水管道设计中,一定要规划好企业的用地问题,并且也一定要铺设好专门用来对于工业污水的排放管道,使用环状管道的铺设方式,集中起整个园区的工业污水对其进行处理。传统的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中,对于园区的工业污水处理往往没有达到治污标准,不仅污染园区环境,也给园区排水规划造成一些影响。污水处理中,对于排水管道应该有专门的大来进行管理,采用统一的规格进行污水处理,将污水集中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规定后,再进行统一排放,保护了工业园区与其下游的周边环境。工业园区排水管道设计中,可以设置专门的污水排水管道,工业污水可以统一集中处理,降低企业污水治理成本,减少用地面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的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中,对于雨水排水管网的设计中,应该根据园区的地域特点还有每年园区的雨量来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排水管径的实际可以按照百年一遇的雨量来设置。并且在排水管的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管径与流量之问的关系,考虑到雨中含有的沙石以及流量变化对管道的影响,避免雨水带入泥沙,避免流量、流速以及污染对管道的堵塞。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计算,合理分析现代工业园区内的排水管网的设计,这才是奠定管网

安全的的良好基础,可以有效减少园区排水问题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针对北方工业园区管道的设计中,应该考虑管道坡度、直径以及线路的问题,可以先使用现代化手段对管道进行检验,观察其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工业园区给排水工作的实际需求,然后再通过对水管网系统的静态分析以及动态模拟,对工业园区给排水管网的用水流量以及管网进行平差分析,了解管网在工业园内的极端用水条件下,如何应对突发的转变。

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改善,对工业园区的给排水设计中,应该合理设计、积极参与,因此在工业园区的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企业入住后的给水管道是否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更好地满足企业用水的正常运行。给排水管道设计中,还可以使用信息化,及时地采用Wate CAD管网建模软件,对工业园区内的给水管网进行模拟分析,探讨管网设计中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改善修复,不仅可以提高对园区内给排水管网设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使园区的给排水管道设计更符合使用需求。同时,在工业园区管道设计中,还应做好企业单位的废水处理工作,避免因为企业污水处理效果不佳或者不达标就排放污水,以此来改善工业园区的环境,健全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的配套设施,加快工业园区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工作,改善工业园区的环境。

结语

综合所述,给排水管网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过程,在给排水管网设计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管线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发生。设计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设计中要尽量避免浪费的情况发生,在成本上尽量做到节约,这样才能够在设计中科学合理的设计管线,以上是笔者对给排水管网设计谈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够对今后给排水管网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为给排水管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金辉。铜陵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服务中心规划建筑方案设计[J].工程与建设,2011 .( 4 ).

[2]胡俊芳。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园区能源管理方案范文 篇2

开发区档案馆地处于国内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开发区中,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资源采集技术、交换技术和利用技术,可以实现开发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大服务,大文化”,从而实现“大档案”的理念。在“大档案”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苏州工业园区档案馆建设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电子文件中心和具有基础地位的综合档案核心数据库,包括城建档案、文书档案、规划档案等等;建立了一个服务于数字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平台;建立了以建设工程管理、业务办公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稳步推进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各种类型档案接收电子化,大力开展数据资源建设。利用电子政务平台、门户网站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实现公开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服务。通过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形成完善的档案信息化体系,全面提高园区档案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各政府部门和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要,为“数字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基础平台和数据资源。具体的档案收集、保管、利用流程如下图所示:

1、档案信息资源采集技术

“大档案”理念下开发区档案馆应该是各种数字档案资源的集合。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文书档案,还将采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开发区内所产生的城建档案、环保档案、婚姻档案、会计档案等专业档案,主要的采集途径有以下四种:一是通过在线的电子公文移交系统对文书档案进行采集,可以由档案馆的服务器即时或定期地自动接收系统内的电子文件;二是通过档案馆网站由立档单位主动移交、提交电子文件并进行审核后导入档案馆的信息系统;三是移交纸质文件,档案馆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录入系统;四是将本地馆藏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电子档案,便于网络检索。

2、档案信息资源保管技术

档案信息资源根据载体的不同,分为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两种文件由于物理特性的不同,保管方式也不一样。纸质文件存放于库房内,主要根据相关要求对库房的温度、湿度、防水、防火、防雷等要素进行防控。电子文件则存放在档案馆数据库系统上,除了上述因素外,更多的需要考虑来自于断电、黑客、病毒等的影响,为了保障网络、应用系统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应建立物理隔离加逻辑隔离的多层级安全控制机制,形成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此外为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不间断的服务,需要建立异地的数据备份和迁移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档案信息资源交换技术

档案信息资源有别于其他公开信息资源,从资源本身来讲大部分档案信息资源是不公开的,从用户利用的角度来讲对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很高[2]。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首先应满足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由于立档单位和档案利用者身份多样,结构复杂,用户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帮助档案馆对各个“用户”进行权限划分,防止档案交换时泄密情况的发生。在进行信息共享的时候,可以将不同的档案定义为需要不同的权限才可访问,并设置四种不同类型的用户身份,来满足信息交换安全的需要,分别为:档案馆内部的管理员用户、政务内网用户、立档单位用户和普通用户。档案馆内部的管理员用户拥有完全的访问权限;政务内网的用户可以访问本部门的文件,访问其他部门的文件应当向档案馆提出申请,审核后方可访问;立档单位用户可以对本单位上报的档案进行报建、查询、修改操作;普通用户仅有查看公开档案的权限。这样既可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又可保证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为各类用户服务。

4、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技术

传统档案馆的档案利用主要是通过在馆内为利用者提供档案查阅方式实现的,在信息化时代,还出现了在线咨询、网上自主查阅、虚拟档案馆、编研成果服务、查阅利用统计等利用方式。开发区档案馆在进行档案利用服务时,可以通过档案馆网站在线为用户提供公开档案的目录或者全文,当读者需要查询原始文件时,可在网站上直接向档案馆工作人员提出申请或者直接在线打印相关档案,通过电子签名技术来确保所打印档案的法律效力。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增强档案利用者的体验,通过虚拟化技术在网络上模拟出一个与现实中档案馆环境无差别的虚拟档案馆,用户透过浏览器与档案馆工作人员交谈并在虚拟档案馆中进行档案目录或电子文件的查询和浏览,所查询文件的所在位置与现实中所在的位置一一对应。这样既能加强利用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为利用者在现实中到档案馆查询时带来方便。编研成果服务则是利用档案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档案馆要从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出发,开发和挖掘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提供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编辑成系统的年鉴、方志等,为开发区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编研人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对馆藏的文字、图片、图纸、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处理,全方位地展示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将编研结果在网络中公开发行,供公众查阅。查阅利用统计是在进行利用服务时,对每一次利用者的查阅和利用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大量的数据找出不同类型的利用者各自所需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

园区档案馆将辖区内人才交流中心、房地产交易、城建规划等各部门的档案集中整合,打造了“五位一体”的融档案保管、政府信息公开、陈列展览、文化休闲于一身的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新型开发区档案馆,跻身全国先进行列[3]。各类综合档案、专业档案都放在了统一的档案馆网络上,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普通公众提供了高效利用的平台。园区档案馆于2011年7月建立了数字档案馆信息平台,下设档案管理子系统、虚拟档案室子系统、在线业务指导子系统、建设档案整理子系统、馆藏资源管理子系统、离线档案管理子系统、GIS系统和门户网站。通过这些子系统功能模块的组合来打造统一的资源平台。

1、档案馆内部的平台建设

档案馆内部平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馆藏资源管理子系统来实现的,馆藏资源管理子系统面向档案馆内部,馆藏的资源可通过档案馆内部网络查询,政务网和外网无权访问。该子系统负责对接收进馆后的文书档案、城建档案和各类专业档案进行管理,包括档案资源的整理、资源整合、档案鉴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统计和档案编研等工作。

2、档案馆与立档单位间的平台建设

3、档案馆与公众之间交流平台的建设

开发区档案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档案馆的门户网站实现。在门户网站上,公众可查询与档案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档案馆的公开文件目录和档案馆信息简报等内容,也可通过门户网站与档案馆进行在线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由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解答。公众到档案馆查档前,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了解到查档的整个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免耽误时间。档案馆还定期举办关于档案查询与利用的专题讲座,并在网站上公布视频录像,提高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识,让公众了解档案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今后每当公众需要查询档案信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档案馆,而不是各个专职部门,这就是“大档案”理念下档案馆所要完成的目标。

三、对其他开发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启示

1、加强档案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苏州工业园区档案馆中得到了全面的运用,无论是档案管理系统,还是库房管理系统,以及城建档案管理中GIS系统的运用,既方便了档案管理人员高效地进行档案管理,也方便了立档单位和普通公众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在其他开发区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园区档案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开展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加强信息技术在档案馆各方面工作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2、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

随着“大档案”理念的深入,馆藏档案的多样性也迅速增加,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在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档案时,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如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知识,还要能够看懂各种施工图和CAD图纸以及工程建设中的各项测量数据,需要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才能满足需要。鉴于这种情况,开发区档案馆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档案工作者”为目标,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同时要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档案工作中来,更好地构建“大档案”的管理机制,使档案馆能够真正地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服务。

3、促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园区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篇3

关键词:SAS技术 IP-SAN 云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050-02

1、引言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加上成人教育、在职教育、网络教育等的快速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呈现了跨地区的多校区数字化管理模式,体现着学校核心工作的教学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学校各方人员在获取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的手段和方式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亦发生重大的改变,而能支撑这种改变的技术核心是高效、安全的云存储网络。此外,为了适应高校多校区办公的工作模式,需要教学管理信息存储网络能够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协同工作。

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建设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使高校校园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网络存储技术来保证数字化校园海量信息的存储安全,并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是跨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本论文基于作者长期从事学校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入手,分析研究了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云存储网络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及核心技术,设计了适用可行的结构框架和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测试意见和升级拓展思路,可供高校数字化校园动态管理进行参考和推广。

2、建设方案及核心技术

数字化校园建设跨校区云存储网络设计与实现与数据备份和容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存储网络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加入备份与容灾后的网络拓扑结构和模式,避免重新开发时资金的重复投入。

目前高校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存储网络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大幅度的增加存储空间以满足各种数字资源的存放问题,而且这些服务每年对容量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如果要在校内架设镜像站必然对数字化校园存储网络的容量提出很高要求。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的前几次设备的资金投入往往比较充分,但却无法应对今后的增长需求,况且数字资源本身也有其自身特点,一味的追求用高速和高稳定性的FC磁盘无疑也会造成浪费。设计一种能适合今后发展需要的廉价的云存储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存储网络建设的基础。

目前国外大型企业、公司、学校等对存储网络有着很高的要求,存储技术和实施方案已经从直接存储模式(DAS)和网络存储模式(NAS)向存储区域网络(SAN)发展,从设备的层面来说,FC-SAN的优点毋容置疑,但相对于一般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设备来说,光纤的造价往往过于昂贵,通常只能在建站初期实现第一步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和升级往往比较困难,无法将FC-SAN的优势继续发挥出来。此外,不同SAN厂商的产品在管理方面的兼容性也不尽如人意,为今后的扩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在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数字存储与存储容量、造价之间找到平衡点,本方案着重从IP-SAN的理论层面纳入进行论证,利用已经成熟的TCP/IP和iSCSI协议构建兼容性强而造价相对低廉的IP-SAN云存储网络,并通过建立IP-SAN+NAS的混合模式将原有早期设备合理的融入到新的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存储网络中。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系统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是多设备、多应用、多服务协同工作的集合体,它的实现要以WEB2.0技术、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存储网络化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架构跨校区数字化校园云存储网络,主要采用SAS技术及RAID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下,通过SATA硬盘组建RAID 6磁盘阵列,建立基于iSCSI协议的跨校区IP-SAN网络,利用IP-SAN存储网络技术实现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建设。

本方案较好的解决了高校跨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存储设备在容量、安全性、扩充性、成本和今后的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着力解决校园存储系统的选项工作,用于提高用户的访问性能和服务种类,并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管理不断增长的电子数据信息量的要求。

3、框架设计与实现

要满足多校区、廉价和云存储三个方面的要求,并能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服务,可以选择IP-SAN结构的存储网络,整个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整个网络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代表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每个校区的内部结构类似,以主校区为例,又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为IP-SAN区域,以SAS技术构建的存储阵列通过存两台内置双四核处理器和iSCSI HBA适配卡的储服务器构建成廉价的海量存储设备,存储服务器之间实现热备份功能,运用iSCSI协议双端口接入两台千兆的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与服务器/主机群的连接,两台以太网交换机彼此进行冗余配置,服务器/主机通过双网卡与双千兆交换机连接。

第二部分为局域网,服务器与工作机、检索机通过千兆交换机实现连接,再通过路由器接入校园网,提供不同的数据库服务,这部分的网络结构与原来各个校区的网络结构一致,不同的只是交换机和路由器已经能够提供千兆的连接带宽。

在两个分校区与主校区之间,IP-SAN的交换机使用路由器通过租用的100Mbps电信Internet通道直接进行连接,由于主校区和分校区都在一个城市内,通过Internet连接时经过电信内部路由器跳接的次数并不高,虽然不能保证实时传输的性能,但连接带宽往往较高,而且费用较低。各校区之间也可以通过光纤专线实现连接,但考虑到专线费用昂贵而且带宽较低低,两端还要使用转换器/路由器将TCP/IP协议再次封装为专线的E1或E2协议后实现连接(即使使用FC-SAN,FC交换机也需要转换器将FC协议转换为V35串口或TCP/IP协议后才能再次封装为E1或E2协议而无法直接转换或两端直接连接,所以FC-SAN跨校区的带宽也不高,造价则因为需要多个转换器而更昂贵),并不适合数字校园存储的造价方面的要求。分校区按相同的方式构建IP-SAN存储网络,其目的主要用于容灾和数据异地备份,此外还负责对视频数据进行智能缓冲,在播放软件的支持下对分校区重复点播的视频进行缓存,减少对校区之间带宽的占用。此外,分校区也设立了服务器用于实现容灾功能,在主校区出现故障后利用备份数据和服务器将云管理系统切换到当地的服务器继续进行。

进行数据备份时,采用从主校区存储设备直接镜像到两个分校区的存储阵列的方法。

这个基于IP-SAN的云存储网络构建好以后,每个校区都有各自的分云数据中心,校区内部服务可以形成云内互联,而校区与校区之间形成云间互联,又与每个服务终端形成云-端互联,这样就形成了“资源虚拟化、管控自动化、IT能力服务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跨校区管理私有云应用平台,这个平台有全局的智能联动管理“CLOUD OS”,对所有校区的计算、存储和网络三大IT基础资源池进行全局的调度和资源编排与交付,此外,还根据各校区用户、业务系统的不同互访需求,实现网络层的资源隔离和安全访问控制。

4、测试优化与升级拓展

这套存储系统建立后,在正式投入前还需要进行检测,从局部的阵列性能优化测试到全局的虚拟用户网络负载测试对整个存储网络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到系统潜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和优化。

测试平台作为一个单位分别放置在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分校的存储网络通过路由器与主校区IP-SAN中的千兆交换机实现连接,应用服务器分别找到各个校区的存储服务器分配的iSCSI存储阵列。通过测试进行相应的软硬件选项与配型,最终完成整个云存储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资源优化。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的各种系统(包括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是一大笔资源投入,在建成后一般经历3-5年硬件系统就即将面临逐步老化与更换,而软件技术则不断面临升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增加的业务需求也对资源扩展产生考验。而此IP-SAN云存储网络系统在传统架构基础上纳入了云计算模式,将不断产生的业务需求作为服务构架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租用第三方云设施的方式,剥离了云存储系统中与数字化校园管理核心业务无关的因素(如IT基础设施),如需自己重新建设,可按需获得。

在此云存储网络系统建设中,网络是最底层的管道,因此采用“网络先行”的思路建设,在进行网络构架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实现了网络层的云就绪,以承载未来云计算IT平台的动态需求和最终成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东华。构建网络存储方案。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4月:1008一8008.

[2]林许岸。网络数据安全策略的研究与实施。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年第14期。

[3]王佳隽。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应用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20期。

园区能源管理方案范文 篇4

关键词:lac理论;地质公园;资源环境;游客体验;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23-06

lac theory bas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geopark tourism

yi ping,fang shi-m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erequisite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lac theory applied to the geopark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steps we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the interrelat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consisting of status quo-planning-monitoring-response for geopark tourism was established. the planning scheme of geopark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was desig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c planning theory a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ld be used in the field of geopark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geopark.

key words: lac theory; geopark;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tourist experien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地质公园(geopark)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之一[1]。地质公园以稀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以区域地质环境、自然人文环境为支撑,以地质旅游项目和科学普及活动为核心吸引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科考人员和地质工作者,产生了强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地质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向公众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科学品位和文化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2],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质公园首次把珍稀的地质遗迹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球性保护,在地球科学和旅游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质公园规划不仅引起了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还逐步为公众所接受,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科学考察的人数急剧增长,这对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保护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加上很多地质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沿用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环境容量作为一种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中广泛应用于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模型和方法被地质公园继承了过来[4]。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容量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于一体的动态复杂巨系统,具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的双重属性,环境容量的大小涉及到时间尺度、空间分异、行为方式、资源敏感度、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价值判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很难通过统一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5]。目前,学术界对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人员常常采用“极限人数”的理念来管理公园旅游规模,使用统一的公式、统一的标准计算出公园各园区、景区的游客日容量、年容量,以此作为最终结果来控制游客规模。这种将旅游环境容量视为一个固定的阈值,用统一的量纲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环境容量,计算出的结果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就是在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继承和对环境容量模型方法的革命性批判中产生的[6],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

进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环境容量规划与管理的有效工具,中文译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逐渐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将lac理论运用到地质公园规划与管理中来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关系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也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未结合地质公园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已有的lac理论成果为基础,试图将其运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探索详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步骤。  1 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

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考虑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对于一个游客人数超过环境承载力极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景区而言,将目标转向环境保护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一个旅游市场日益萎缩的地质公园面临的更现实的目标和任务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lac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规划理念,其实质是寻找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点,通过制定动态监测指标和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标准,监测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导致资源环境的变化状况,科学制定可接受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行动计划,将资源环境变化维持在一个健康范围之内[7]。

1.1 lac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提

1.1.1 具有明确的目标 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而管理计划需要坚持合理的发展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地质公园肩负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目标。

1.1.2 维持区域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地质公园内分布着记载区域地质历史、事件和演化过程的大量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的资源载体和核心景观,其规模及价值大小直接决定了地质公园的性质及品位[8]。公园内类型丰富的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综合反映了区域的自然概况和历史文化背景,一旦遭到损毁和破坏,就会永久失去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物质载体,必须维持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1.1.3 旅游对资源环境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有旅游活动,就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承认即便是较少数量的游客和较小的活动量也会对公园生态环境带来冲击。

1.1.4 管理资源环境的变化 管理旅游活动引起的资源环境的变化,确定这些变化的类型和范围,并识别多大的变化是可接受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对游客数量的控制,而是对游客行为、活动区间、开放时间、基础设施、政策执行、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的调控。

1.1.5 实施监测 lac监测的对象包括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两部分。监测游客体验,主要是对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大小进行调查,资源环境监测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变化标准,一旦超出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时,便采取管理调控措施。

1.2 lac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适用条件

1.2.1 必须面临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随着地质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面临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两大矛盾目标,lac理论就是解决矛盾、协调平衡的过程。

1.2.2 矛盾目标必须有所退让和折中 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地质公园规划管理必须协调的两大矛盾目标,限制其中一方,另一方必然受损,惟有双方有所退让和妥协才能实现地质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和最优化发展。

1.2.3 明确一个亟待解决的主导目标 地质公园不同于一般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其建立的主导性目标首先是保护区域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然后才是适度开发景观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开发的原则应坚持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高品位、高起点和低介入[9]。

1.2.4 制定矛盾目标的监测极限标准 监测标准是对“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的定量描述和评判,极限标准的确定应该建立在两个矛盾目标折中平衡的基础上,而不是某一个目标利益的最大化[10]。

2 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步骤

lac 理论不同于传统规划中确定的游客数量

控制标准,而是一个科学完整的规划管理过程和方法体系,在规划管理方案批准实施后,通过对方案执行效果进行监测,形成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具体过程分为如下九个步骤[11,12]:

2.1 明确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有:明确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等级和价值,明确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明确地质公园各园区、景区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明确地质公园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情况以及能否满足旅游活动的需求,明确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状况,确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明确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目标,明确地质公园旅游客源市场和影响力范围,明确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大小和重游意愿,明确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是否科学完善,明确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公众对地质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参与情况等,上述项目有利于使规划管理者认识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2.2 识别潜在的游憩机会

游憩机会(recreation opportunity)有助于识别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13],不同的游憩机会描述不同分区的旅游景观、游憩环境、游憩活动、游憩体验和管制措施。根据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的目标和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游憩活动的需要,可将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划分出观光游览区、科普教育区、游客服务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等功能分区,探索不同分区内的游憩机会类别,如在游览区内,可以考虑培育观光、休闲、探险、登山、摄影、娱乐、购物等游憩机会,在科普教育区内挖掘科研、科考、教学、实习等游憩机会类别。

2.3 构建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集

监测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系统性、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指标必须全面反映区域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健康状况以及每个游憩机会对其可能的影响程度,强调社区居民与游客的共同参与。根据地质公园的两大矛盾目标,采取向专家、管理人员、游客和社区居民发放征询意见表的形式收集监测指标,最终选取以下因子作为评判地质公园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表1)。 2.4 清查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现状

对上述确定的监测指标现状值进行清查,资源状况可以通过专家和仪器分析等实地考察比对确认,环境状况可以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现状测量,游客体验现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指标现状值的获取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也为评估游憩机会类别方案提供依据。

2.5 确定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的极限值标准

极限值是每一个游憩机会引起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变化的可接受的安全警戒线,即每个监测指标值允许动态变化的健康范围(表1、表2),当指标监测值在极限范围内变化时,则表明地质公园的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旅游业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为不可接受的危险状态。lac理论确定的监测极限值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地质公园发展的阶段适时调整[14]。

2.6 规划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方案

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即游憩机会谱,是lac理论的延伸扩展,游憩机会谱主要由环境(settings)、活动(activities)和体验(experiences)3个部分组成,它将旅游规划的目标方案转化为提供游憩机会,通过综合权衡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制定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提供相应的游憩活动和基础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行动,为游憩者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运用ros的活动(activities)、氛围(settings)、机会(opportunity)和体验(experiences)四种管理要素,根据步骤2划分的地质公园功能分区和识别的游憩机会,综合规划旅游活动机会类别方案,在公园游览区根据地质公园功能分区要求、资源特色和游客需求合理规划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科考探险、登山康体、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民俗文化体验、宗教朝拜、购物等游憩机会类别方案(表3)。

2.7 评估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成本

代价

针对各种规划方案制定不同的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社会成本分析和环境代价风险评估。例如,某个规划方案拟将地质公园某一自然生态区域规划开发为休闲度假区,但通过专家、管理者和公众共同参与评估方案可能导致的资源环境损害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这一区域开发难度大,需要巨大的资金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或是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区相冲突,这种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就不具有可行性了。

2.8 选择最佳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

根据地质公园不同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要求以及成本代价评估结果,分析出各个方案的优势和劣势,综合比较,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一个或几个最佳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并向公众公布每一方案评估的结果。

2.9 实施优选方案并监测管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

管理者将选定的方案以政策的形式实施,加强监测、细化行动,成本核对、时间安排和责任分配等都需要及时调整。如果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日益恶化,超过了可接受的监测极限标准,必须立即采取新的管制措施,比如,在地质公园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极多,景区内拥挤不堪,严重超过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的极限标准,管理者应该及时采取调控票价和开放时间,规划合理的游览线路,有效引导游客分流,平衡游客在各景区的合理分配,达到既保护资源环境又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双赢目标。

3 结论和讨论

1)基于lac 理论的旅游规划管理是一个动态实时调整的行为过程。lac 理论中的旅游监测指标和标准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系统,尤其是指标选择的过程应该是专家、管理人员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本文在系统阐述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前提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应用的步骤,确立了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制定了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文中构建的规划管理体系、监测指标、标准和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仅是一个概略的框架,针对某一特定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监测指标和标准的选取、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制定因公园特色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应有所差异。

2)lac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最大优点就是引入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制定中融入了公众的诉求和愿望,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强调既要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又要考虑游客以及子孙后代可以从同一旅游资源中获得较高的旅游体验,这一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研究结果表明lac规划理念可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领域的一个缩影[15],为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lac理论作为一种资源规划管理的政策和技术工具,其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都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如何量化分析以使该理论框架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适性,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赵 逊,赵 汀。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2] 许 涛,陈 龙,田明中。 地质公园旅游者的参与动力与受益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3(2):127-132.

[3] 郑 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8.

[4] 李一飞。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5] 武 艺,吴小根。 试论lac理论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544-548.

[6] 杨 锐。 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18(5):62-65.

[7] 陈 涛。 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 方世明,李江风,赵来时。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3(2):285-288.

[9] 后立胜,许学工。 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

2003,22(5):54-57.

[10] 杜 颖,蔡 君,王 冰。刍议lac系统中指标及标准的确定[j].河北林业科技,2008(2):47-50.

[11] ahn b y , lee b k , shafer c s. 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1-15.

[12] frauman e, banks s. gateway community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to a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28-140.

[13] 黄 向,保继刚。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81-8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