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直奔难点教《月光启蒙》【优秀7篇】。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及作业)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 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
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 交流
③ 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指导读好母亲笑着说一句。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 生朗读
② 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 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下面课堂写话练习:
当我 ,您 ,使我 ;
当我 ,您 ,使我 ;
……
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感谢您!
3、生朗诵
板书: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 母亲 唱童谣 启蒙 “我”
猜谜语
作 业: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 )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2、文中有一处“……”你知道省略了什么吗?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
把________比作_______ ,把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从这句中的一个“竟”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月光启蒙
魏晓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 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著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7.请同学们来一起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8.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想一想,把你读了课题后想说的话,想提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许多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是小爱迪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善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课文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想读吗?
2.提示初读要求:(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在一些不理解的弄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一会儿让大家来帮助你。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初读习得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启蒙老师 篱笆小院 白布褂子 搂在怀里
时辰 混沌 嫦娥 凤凰
红账子 割荆草 编箔篮 筛大米
(1)指名读。
(2)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质疑解难。
4.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简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回答出示板书: 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
猜谜语
5. 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划分段落。
由此可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大段?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用“‖”标出来。
五、赏读课文第一部分
1.过渡:从刚才交流的情况看,同学们都很能干!会学习!老师高兴。从刚才同学们读书情况看,正确、流利这两级台阶同学们没费力一次性就跨越过去了,有感情这级台阶,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轻松跨越。有信心吗?
课文很长,由于时间关系,我想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有意见吗?没有意见,咱们就来读吧!
2.自主练读。先准备准备,一边读一遍品味,看怎样读就把感情给读出来了。
3.赏读。
(1)谁先读?说说看,读这一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读?(答案是多元的)
(2)学生读课文。
[○夏夜的月光下,母亲在院中搂着孩子,唱起了动听的歌谣,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美妙)美在那儿,妙在何处?夏天的月夜怎么美呢?为什么在你们眼里是“最美的时辰”?
( 夜,静悄悄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母亲伴着淡淡的月光给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多美啊!)
○听着你们的朗读,看着你们的表情,我看得出你们一个个都被陶醉了,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们如此陶醉吗?(月夜美、歌谣美、嗓音美)
○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如银的月光洒满了小院,真美啊!谁还想读?
○夏夜的月色真美,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出示图片)
○“搂”你体会到什么?(亲热)被妈妈搂过吗?什么感觉呢?(读)(2)想知道妈妈的感觉吗?
(师描述:你们知道吗,当儿子坐在母亲的膝上,母亲用双臂轻轻地搂着他,这时,儿子那透彻的双眸与母亲对望,并且是头靠着头,这时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啊!我想这就是天伦之乐吧。这种幸福的感觉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你和母亲在一起的甜蜜。)(3)别让这种感觉溜走,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芳香的音韵:这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这段文字富有浓郁的诗情,真是太美了。大家也读一读,体会体会,感受那芳香的音韵。(自由读、指名读)
○理解句子: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丰富。[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改道”之说。这里的地理条件恶劣,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地难以生长庄稼。]你还可以联系歌谣的内容谈谈吗?[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生长)五谷,却长(产生)歌谣。]
歌谣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谈谈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理解。 刚才大家都弄不明白母亲唱歌谣给儿子听能给孩子什么启蒙,这就是“混沌”,现在读了这一节是不是和作者一样豁然开朗了? (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 。) 明白了什么?
母亲唱着歌谣,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这就是——启蒙教育,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就是用这样动人的歌谣,为我——引读: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3)请同学们一起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总结谈话。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他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一生爱她;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的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地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五、布置作业
1.我们也爱我们的妈妈,从小到大,我们也读过许许多多的儿歌,请你回忆一下,把你印象最深的几首推荐给大家。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与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唱歌谣
月光 讲故事唱童谣 启蒙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讲述的则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读过本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
本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并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作为教学重点。而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词语的含义;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因此,我将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理论与现实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启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实践性知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在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没能把握住这些不算精确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识,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导不及时,有效性不够。在提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韵’”,学生进行回答纠缠于父亲与外婆的影响,无法抓住“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一关键句,进而理解母亲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时,没有及时归纳出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引导。
二、简单不够,问题过多。整堂课知识点贯穿得过多,不够简单。所以教学中一方面可能会显得有些零散,而对重难点引导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的紧张局面,进而引发引导的不到位。
三、课堂灵活性欠缺。在教学中,我总是着意把学生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力图学生能答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将学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解答于不顾或破坏其完整性而将其分裂为“标准”的框框条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月光无声,母爱无言——《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本课的设计的理念是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使知识生成智慧,让智慧与情感共鸣。
如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引领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是我这堂课所要努力思考并为之实践的。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的收获与遗憾: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组词组,让学生读读词组,想象画面,意在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
师:读了这些词组,有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搂着孩子,唱着甜甜的歌谣。
生:我仿佛看到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的篱笆小院,一位母亲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接着孩子,唱起动听的歌谣,小院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好幸福啊!
生:很温馨的感觉!
生:很恬静的!
生:有一种宁静的美!
接着精读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一)品读歌谣的魅力。听歌谣,读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母爱之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三)悟情感,表达怀念之情。通过补充原作《月光母亲》的片断,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营造诗意的氛围,让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找到文中的歌谣,初步品读后。为了加深印象,我问:“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学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出示句子)
师:“三月的和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柔柔的。
生:轻柔的。
生:温暖的。
生:像母亲的手抚摸过我的肌肤。
师:小溪的流水给人什么感觉?
生:叮叮咚咚,非常好听。
生:清脆悦耳。
师: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柔柔的,来读这段话。
生读不到位。
师:你的朗读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读。
师: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的吟唱呢?闭上眼睛——多媒体传出无伴奏歌谣录音。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
师:母亲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样悦耳,可怎么会是“芳香”呢?
生:母亲的声音悦耳得仿佛让我闻到了香味。
生:这样写出了母亲声音的美妙。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了,不光听到了,感觉到了,还闻到香味了一般》
师:是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
孩子们悠扬的读书声和着缓缓的音乐,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孩子们那芳香的音韵。
三、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这节课我是以学生练笔作为结束的。在体会了作者为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后,一段深情地渲染:
师:故乡的明月不会忘记,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的容颜,但有些东西,会在岁月里沉淀,比如母亲的歌声——教室里再度响起母亲的歌谣。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深华,,我让学生拿出笔,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静默几分钟后,孩子们埋下头去,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拭着眼角……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一个孩子站了起来放声朗读,接下去又是一个,又一个……
母亲啊,您曾经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亲啊,你曾经为我唱的那些歌谣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在月光下,你忘记了劳累,为我唱歌谣、讲故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我开启诗歌的大门;
母亲啊,是您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我真想让您再为我唱一唱儿时的歌谣。
母亲啊,……
这不就是一首诗嘛!一首动人的诗!
四、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月光母亲》的部分原文。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画外音出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学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下所有给予他们生命与教育的母亲,想到所有关爱他们的人。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上完课,总觉得有一些遗憾。还有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没有讨论。探讨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在备课时也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因课堂容量太大,说话的训练较多,在课的结束我想安排一个“母亲,我想对你说……”这个写的训练点。所以上课就删了。第三课时,我还要想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探讨。要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找到“月光”与“母亲”的联系,我觉得可以追溯到孙友田原文的那个题目《月光母亲》,这个理解也可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我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曾想第三课时,学生们又给我带来意外的精彩:
师:原来是母亲启蒙了解我,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范天达:母亲温柔似月光,母亲美丽圣洁似月光。
宣泽源:.在清苦的日子里,母亲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谣,就像无声的月光一样,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使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我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和美好的向往。
李群:母亲对我的启蒙就像黑夜里为我点燃的一盏心灯,为我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范涛:“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丁文诣:母爱就像月光一样无声无息。
看来水到渠成的点化,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对应专题类别 □万用拼图 □ 电子白板(品牌 天士博 )□ 几何画板 □博客 维客 博客 学校 湖塘桥实验小学 设计者 吴英 学科(版本) 苏教版语文 章节 第十册《月光启蒙》 学时 第一课时 年级 五年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5小节。 2、学会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内涵。 3、通过歌谣的学习,初步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歌谣的学习,初步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对于《月光启蒙》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者在本课第一课时教学中,更关注的是学生初读的体验,更珍惜的是学生对民歌民谣的审美体验。但作者孙友田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坏境都是学生不够熟悉的,所以在教学中教者如何帮助学生增强对“黄河故道”的生活体验,丰厚学生对民歌民谣的感知与理解,成为进行整合教学的初衷。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及图、文、声、像的多种感官刺激,正弥补扩充了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课件说明(包括制作工具、运行环境、操作说明) 为达成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基于交互式电子白班的技术支持与功能优势,我整合运用了如下教学资源。 1、 合理有效运用配套光盘资源中“歌谣”的清唱这一资源,对学生感悟歌谣内涵,丰富情感体验起到迁移、引导和暗示作用。 2、 合理有效运用配套光盘资源中的“第五小节”视频,拉近学生与“黄河故道”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对“长”字内涵的品味。 3、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在线搜索和网络搜索加深对“莲花落”词语的了解以及认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悄然传递汉字的文化。 教学过程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揭题解题1、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你还记得这是谁写的哪篇文章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了解孙友田吗? 3、交流并了解孙友田。(利用白板拖动功能出示孙友田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回忆母亲的文章。 5、解题: (1)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有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一横盖在一横上面。(利用放大功能帮助学生辨析“蒙”字字形并利用红色笔键的书写功能进行强调记忆)(2)“启蒙”是什么意思? “启”就是打开,“蒙”呢?什么头?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打开,使原来遮盖的东西看得见。)对,这就是“启蒙”。齐读课题。 6、质疑:(课题“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设计意图:孙友田这位作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不再陌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不但唤醒了学生的旧知,更有效地链接了新课。另外,由“蒙”字的本义突破到“启蒙”的理解,再加上“月光能启蒙吗?”的质疑,迅速激发了学生阅读《月光启蒙》的兴趣。】二、整体感知,通文解词,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读一读课文,争取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2、检查读文。老师很想听听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听你们读,老师抽查几小节。 (1)第1小节,谁先来读?正音:篱笆 时辰(利用板擦键进行轻声字正音)(2)评:你读得很好,老师要奖励你,请你点一名同学来读读第5小节。 评:真细心,这里两个多音字,莲花落和混沌(利用板擦键进行多音字正音)出示词语: ①“莲花落”: 听说过“莲花落”吗?(讲解:“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理解“莲花落”,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试图对“莲花落”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混沌”: 把它放到句子里去读一读,“豁然开朗”,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模糊)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前后文推想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 (3)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读。评:看来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做得很充分,读起来很自信,很流畅。 3、现在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在这月光下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利用拖动功能出示课文脉络线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词语教学独具匠心地融入课文的初读感知中,意在整体感知,通文解词,理清脉络。尤其是“莲花落”、“混沌”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疏通文本,更是有效嫁接了语文的学习方式,内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母亲在这月光下为我做了哪些事?”理清课文脉络,找到了文本的着眼点。】三、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1、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到那个夏夜,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2、这是怎样的月,这是怎样的夜啊?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读一读这童年的夏夜。 3、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夏夜?(安详、恬静、柔美、静谧、诗意)交流:凉风习习,月光似水,在孙友田的笔下,俨然就是一首诗,你能把这份诗意的美读出来吗?配乐指名读。(利用白板的强大库功能创设音、诗、画结合的丰富情境,感悟月夜,体会美妙)4、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温馨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通过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齐读。【设计意图: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实则是为本课打下一个童年夏夜的温馨美好的精神底色。让学生在文本改写的诗歌样式的语言感悟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这一过程中,白板的强大库功能创设了音、诗、画结合的丰富情境,使学生爱上作者孙友田笔下的“童年夏夜”。】四、诵读歌谣,学习歌谣,领悟“启蒙”(一)读歌谣 1、这的确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吗? 2、交流: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也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3、指名读歌谣,正音就行。 4、你知道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吗? (1)交流并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学生自渎。 (2)“三月的和风”是什么感觉?(轻柔的,舒服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和,很温暖。) (3)“小溪的流水”呢?(舒缓流淌、很恬静)(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帮助学生感受歌谣读好歌谣)(4)那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觉吗?老师教你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5)指名读歌谣。 多美的歌谣啊,其实,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6)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二)学歌谣 5、请你闭上眼睛: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利用配套光盘的教学资源——歌谣清唱,给学生强烈的听觉享受,从而品味歌谣内涵)(1)多么动听的歌谣啊!你从母亲唱的这字字句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勤劳的母亲,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了这样的歌谣;) 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引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凤凰) 传说中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一种吉祥的鸟。俗话说:凤凰到,吉祥到。) 引读:所以母亲的歌谣这样唱: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白板上画浪线(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品味歌谣内涵)(3)你从母亲的歌谣声中还感受到了什么?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深情) (4)交流:这深情就是母亲的一个动作,课文用“搂”,(板书:搂)母亲搂着我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5)引读第四小节: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 (6)原来这歌谣,还传达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暖暖的情啊! 那深情的吟唱使小院飘满了母亲“芳香的音韵”,母亲的歌声为什么会是香的呢?从“芳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歌声优美动听,如花香沁人心脾,给我美的享受。) (7)小结: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田里。所以,多少年过去了,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这依然是他最美妙的回忆。 (8)过渡:母亲不识字,却怎么能唱出这么多优美动听的歌谣?静下心来,听 (三)悟“启蒙” 6、出示第5小节视频:“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出示“长”字变色。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1)这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对,生长。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 (2)那么第二个“长”呢?(产生、创作、孕育)可课文为什么偏偏用这个“长”呢?放到句子里,联系前后句子好好读一读。 (3)a这歌谣长在哪儿?这“长”让人联想到“根”,这歌谣的“根”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联系课文内容我的外婆……我的父亲……,)祖祖辈辈,母亲河边养育着的一代又一代的人! b(我们说这个小朋友“长大了”、“长高了”,) 这“长”还给你什么感觉?(有生机和活力,这儿的歌谣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接连不断,生生不息。 c这就是“长”字的韵味,“长”字的魅力。“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不多见的,却恰恰写出了这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读来更诗意了,更美了。配乐指名读第5小节。 过渡:歌谣是穷苦的家乡人民寄托希望与幸福的最朴素的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块土地五谷不丰,可歌谣不断,生生不息,口耳相传。生于此长于此的祖祖辈辈们用这些民间的文化熏陶了母亲,又通过母亲的口传给了我。 (4)出示14:说话练习:读到这儿,你觉得母亲用歌谣还把_______________,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那原来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动人的歌谣把家乡的文化,对故乡的爱,文学的种子,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那颗幼小的心灵明朗起来。这是多么好的启蒙教育啊! (5)让我们在母亲的启蒙歌谣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听,……(出示15:原唱歌谣。) (6)作业: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篇文章深情地读给自己的母亲听,另外还可以打开学习光盘读读后文的童谣,相信一定能给你带来惊喜。【设计意图:母亲唱的那些“月光里的歌谣”是孙友田儿时最美妙、最温馨的回忆与感念,也是沐浴他一生的精神力量与支持。这“月光里的歌谣”折射出黄河故道边特有的歌谣文化,这文化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精神与血液。对于这么经典的歌谣文化,我们必须还原它,再现它,研究它。我首先运用了音、诗、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童年的美妙夏夜,而后学生跟随着作者一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歌谣、唱歌谣、品歌谣,母亲那绝美的“芳香的音韵”如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般汩汩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 教学反思: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需要,合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整合的最优化是应有的教育态度。《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讲故事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的实践,用文化的视野与心态来审视,我的目标是:有效统整,落实高效课堂。 一、技术运用以恪守学科的特点为准则语文课有着其特有的、毋庸置疑的学科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无论怎样运用技术,如何与技术进行整合,最终还应当是语文课。语文课是要咀嚼文字的。如果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词、记背字义,那么文字对于学生仍然是冰冷的东西。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具有了温暖的色彩。【精彩回放】汉字文化在“蒙”字的学习中悄然传递。师: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有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一横盖在一横上面。 (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放大功能帮助学生辨析“蒙”字字形并利用红色笔键的书写功能进行强调记忆,因为根据经验,学生容易将“蒙”自中间的两横写成一横,所以在这里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形,留下深刻印象。) 师:“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1:启示。 生2:启发,打开。 师:“启”就是打开,“蒙”呢? 生:(无语) 师:蒙,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的印象里,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1:草。 生2:植物。 师: 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 生:打开原来遮盖的东西。 师:对,打开,使原来被遮盖的东西看得见,这就是“启蒙”。齐读课题。 关于“蒙”字的教学是在几次方案修订之后最终定稿的。在新课开始,并没有直接从理解题目入手,而是利用白板的拖动、放大功能引出“蒙”字,通过对“蒙”字的说文解字,探析“蒙”文化。再由词“启蒙”的词语意思作为抓手,以“蒙”字的本义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填补学生的经验空白,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在此基础上进而解题,一切水到渠成,浑然一体。可以看出,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白板的互动功能得到了充分而恰当的使用,“蒙”在学生视觉里的逐渐放大和缩小,极其生动地还原了学生认知的过程,形象地再现了智力的活动过程。汉字的文化显然在“蒙”字的轻松学习中悄然传递,探索汉字奥秘的星星之火随着教学的展开在学生心中生根,整个课堂增添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资源运用以追求无痕的整合为境界在呼唤讲究实效,推行大语文的今天,许多老师有意识地将各种资源整合到课堂。可是,许多课例的实际结果告诉我们,整合应该追寻无痕。唯有如此,才最能彰显语文的本质,帮助学生寻找到文本的要义,体悟文章的情感,和作者同呼吸,与课文的脉络共跳动。无痕的整合离不开课前阅读,精心筛选,灵活运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学习软件作为课程资源,其中包含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集体创生的智慧结晶,与每篇课文匹配的图、文、声、色等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原音重拾】歌谣文化在反复吟咏品味中默默绽放。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材的特点,我设定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为:诵读歌谣,学习歌谣,领悟启蒙,给学生打下精神底色。 为高效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首先为课堂打下了童年夏夜的温馨美好的底色: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课文的第一至五小节是奠定课文基调的内容第一自然段首句就点明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为什么呢?一是夏夜月色洒满小院,这是“最美的时辰”;二是母亲忙完活在月光下唱起“动听的歌谣”。教学过程如下安排: 1、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到那个夏夜,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2、这是怎样的月,这是怎样的夜啊?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读一读这童年的夏夜。 3、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夏夜?(安详、恬静、柔美、静谧、诗意)交流:凉风习习,月光似水,在孙友田的笔下,俨然就是一首诗,你能把这份诗意的美读出来吗?配乐指名读。(利用白板的强大资源库功能创设音、诗、画结合的丰富情境,感悟月夜,体会美妙) 4、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温馨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通过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齐读。 当学生被这如水的月色所浸润时,他们思想的翅膀也随之起飞。在学生练读歌谣,争取读正确的基础上,展开下面的学习。 师:你知道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吗?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 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生1:轻柔的。 生2:舒服的。 生3:温馨。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和,很温暖,说的就是这“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呢? 生1:舒缓的。 生2:流淌的。 生3:很恬静。 (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帮助学生感受歌谣读好歌谣) 师:那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觉吗?老师教你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指名读歌谣,学生读得绵长、飘逸、悠远。 师:多美的歌谣啊,其实,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师:请你闭上眼睛,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利用配套光盘的教学资源——歌谣清唱,给学生强烈的听觉享受,从而品味歌谣内涵) 师:多么动听的歌谣啊!你从母亲唱的这字字句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勤劳的母亲。 师:多么勤劳的母亲啊!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了这样的歌谣。 生齐吟“月儿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生2:母亲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引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师: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一种吉祥的鸟。 师:俗话说,凤凰到,吉祥到。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引读:所以母亲的歌谣这样唱: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品味歌谣内涵) 生…… 师:你从母亲的歌谣声中还感受到了什么?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深情。 师:这深情就是母亲的一个动作,课文用“搂”,(板书:搂)母亲搂着我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引读第四小节: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 师:原来这歌谣,还传达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暖暖的情啊! 那深情的吟唱使小院飘满了母亲“芳香的音韵”,母亲的歌声为什么会是香的呢?从“芳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这是母亲爱的香味。 生2:母亲的歌声优美动听,如花香沁人心脾,给我美的享受。 师小结: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田里。所以,多少年过去了,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这依然是他最美妙的回忆。 母亲唱的那些“月光里的歌谣”是孙友田儿时最美妙、最温馨的回忆与感念,也是沐浴他一生的精神力量与支持。这“月光里的歌谣”折射出黄河故道边特有的歌谣文化,这文化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精神与血液。对于这么经典的歌谣文化,我们必须还原它,再现它,研究它。 我首先运用了音、诗、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童年的美妙夏夜,而后学生跟随着作者一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歌谣、唱歌谣、品歌谣,母亲那绝美的“芳香的音韵”如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般汩汩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学生们听到了如天籁般清新悦耳的歌声,看见了勤劳的母亲和那块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们,没有愁苦,没有怨言,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动听的歌谣,想到了那块土地上人民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与文化品位。日子清苦不要紧,土地贫瘠不要紧,在苦难的日子里,祖祖辈辈们始终对未来充满热情、怀有向往。他们把最朴素的爱带着歌谣完完整整地给予了孩子,这么美好的启蒙怎能不让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学生难以忘怀?课堂进行到此,母亲的字字句句仿佛一个个独特的音符萦绕在教室的上空,久久回荡,余音袅袅,歌谣文化在反复吟咏中默默绽放…… 三、方案修订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终点基于电子白板技术支持下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的教学,是经反复实践,几次修改,才最终定稿的。方案的修订过程我们始终以发展学生素养为终点。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终点,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这是本堂课努力追寻的整合目标。【优化设计】学习方式在“莲花落”的理解中不断更新完善。如第一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师:你知道“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叫花子要饭时唱的。 师:你还知道什么? 生知道甚少,无从回答。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第二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师:听说过“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叫花子要饭时唱的。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师直接点击链接资源“莲花落”视频进行播放,学生欣赏。而最终教案中的“莲花落”一词的教学则是:师:“莲花落”是什么? 生:以前叫花子要饭时唱的一种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前预习时,从《课课通》上了解到的。 师: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老师教你还可以通过网上的“现代汉语词典”直接输入“莲花落”,就可以跳出来许多相关信息。 师边演示边讲解:“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师:听过“莲花落”吗? 生摇头。 师:想听吗?我们可以进入“百度”视频搜索,输入关键词“莲花落”,随意点击哪一个就可以了解欣赏了。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理解“莲花落”,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试图对“莲花落”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莲花落”文中体现特色的一个重要词语,它不但是文中比较容易读错的一个词,更是联系家乡文化和歌谣文化的中间桥梁。在多音字正音的基础上,对于这个陌生的词语,在师生交流并肯定引导、肯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展开以上一系列教学,显然准确地把握了字词教学音、形、义结合的教学本质,并在词语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交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疏通认识的渠道,引导利用在线“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了解“莲花落”的相关信息,拓宽了学生的信息源,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莲花落”的探究热情与无限乐趣,从而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发展了学生的素养。在信息素养相当重视的当今课堂,能够在教学中找准某个关键的词语进行恰当而又力度的教学,收取成倍的收益,显然是第一课时教学的突破。 整合也是一种文化。当我们用文化的视野来关照整合,以文化的心态来审视整合,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带给我们的崭新课堂境界。白板技术、教学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仿佛一支长篙,在语文教学寻梦的路上,支撑着我们的课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9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妈妈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妈妈唱起歌谣时,他觉得妈妈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妈妈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4、躺在妈妈的怀里,伴着妈妈的歌谣,我渐渐地陶醉了。(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看!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母亲一天忙了些什么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孩子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什么?(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亲的歌谣中。你们听,母亲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母亲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母亲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
9、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母亲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妈妈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介绍课外写母亲的文章。(出示)
3、母亲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孩子成长的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妈妈。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不识字
母亲 老师
聪颖
……
师:她唱了哪些民歌民谣?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民歌民谣。老师想先让你们自学(出示歌谣)并提学要求(出示)在自学过程中,你可以自己动笔写写,画画。(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交流: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歌谣(生读)请同学
生1;他声音太轻了。
生2:没有感情
生3:……
师:两首歌谣应该怎么读呢?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回答的非常好,(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我们应该轻轻的
生;甜甜的
生;要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对,我们应该轻轻的读,我们一起来试下
师:想不想听听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放录音)你觉得母亲吟唱的好吗?我们一起想象自己也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唱着歌谣。(生想象)
师:刚才我们听了妈妈唱的歌谣,你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回答
……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表现令我惊讶,他们对民歌民谣根本就不感兴趣,在自渎时,发现有些同学在暗自发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歌谣、民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的缘故,早就落伍啦!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是卡通人物吧。
在听母亲吟唱的录音,同时要求想象自己同样也在妈妈的怀抱里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更加不会感兴趣,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进而一想,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钟情于电脑和电视,家中也没有露天的阳台,父母也没有心思给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民俗歌谣,难怪毫无兴趣。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少,对于那漆黑的夜空早已经没有了联想和憧憬……
在这些歌谣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发的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自己进行探究,一部分本来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在另一部分同学的带领下体现出了自己学习的个性,他们也能积极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同学自学体感受的,体现出来的。
在学习到最后时,我适合进行拓展,通过课外资料及学生的资料来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感悟更深了,我又及时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母亲老了,甚至失去了记忆,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通过拓展母亲老年的形象,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更能体会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阅读是感悟、积累是过程、探索是发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
一、复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副画面呢?
师:是这样的一副画面吗?(是)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如水的夏夜里,母亲搂(师点击)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师板书)
二、新授
(一)找中心句质疑,读歌童谣部分。
(导入)师:当老师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在母亲的陪伴下,童年的孙友田是多么幸福啊,你们说是吗?不知道大家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长大后的孙友田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
生:诗人。(师板书)
师:你从书上哪儿看出来的?(生读最后一句)
师:你为什么读这句话呢?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你读书真会思考)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些简单的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最终成为一名诗人呢?现在就请打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文中的歌谣、童谣。
(二)指导学习歌谣部分。(找读法→学吟唱→明道理)
师:(出示歌谣)问:谁先来读读看?
师:像他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师:到底该怎么读呢?书上已经告诉我们了。(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师: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读这首歌谣的方法了吗?
师:对呀,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轻轻的把这三个字读一遍吗?(点击)(再轻一点)
很好!一齐读这个词,再读!
师:像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下去!
师:读得真好,读这段话,除了轻轻地,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深情地!
师:是什么让母亲这样动情呢?(生:爱对民间文学的爱,对故乡的爱)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母亲那样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呢?
指名(让人陶醉)指名(你的朗读就像三月的风)
师:让我们来享受一下朗读的乐趣。(生齐读)
师:现在知道该怎么读这两首歌谣了吧?
师:指名1,2(评价:你的嗓音真甜;听你读歌谣真是一种享受)
师:大家读得是很好。可书上说,这两首歌谣是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的,你们想唱一唱吗?别忙着答应我,先跟着优美的旋律哼一哼,怎么样?
师:好听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领大家唱。(如果有困难,老师可以做你的搭档,咱俩一起来试试)
过渡:同学们,这优美的歌谣不仅给作者带来了听觉的享受,还拨动了他的心弦,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你们也听出来了吗?
(机动环节):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启发):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谁打开楼门洗衣裳?白天劳动,晚上还洗衣裳,你觉得母亲怎么样?她唱歌谣给我听,是希望——
师:那第二首呢?母亲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启发:这首歌谣的内容比较深奥,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是我和母亲现在的生活吗?他们渴望过这样的生活吗?)
师:是的。他们非常向往这样的美好生活。母亲吟唱的这些淳朴的歌谣,如月光一般无声地洒在我的心里,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当时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何等丰富,可是我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三)黄河故道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那你不觉得奇怪吗?母亲这么勤劳,为什么生活还这么清苦?
师:你刚才读的是这句话。(师点击)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字,第一个“长”,作什么讲呢?第二个“长”也作生长讲吗?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产生、创作、编、流传是谁编了这些歌谣呢?
师:是的,千古黄河,凄凄古道,这片贫瘠土地上勤劳的人们,总是充满希望地播种,于是生生不息的歌谣便从那片黄土地中孕育而出,像静静流淌的月光,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刚才我们一起吟唱了两首含蓄抒情的歌谣,让我们再来自由地读读文中的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吧!
(四)教学童谣部分
师:(出示三首童谣)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生1:有趣。(师:能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那首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2:有节奏,清新,明快……
师:是的,我们学得诗歌也有这样的特点。你能不能选一首读读,让我们感受这种清新,明快的节奏。
师:还有谁能通过自己有创意的朗读,把童谣的幽默风趣的特点表现出来!(评价:你的朗读妙趣横生。你这么一读,嘿,节奏还真的出来了!)
师:刚才你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用手轻轻地打着节拍,我们不妨也来试试,有这个兴趣吗?
师:同学们,当你们在投入地读这几首童谣的时候,聪明的小脑袋里想到些什么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师:你们想得真妙!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这些民歌民谣,让我们联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有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一齐读。
师:这句话,现在理解了吗?
(五)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师:多少年过去了,每当作者想起了故乡,就会想到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读着这些民歌民谣,他就仿佛飞到了洒满月色的小院,飞到了月色里玉石雕像般的母亲的身旁。(1)大家想想看,母亲虽然不识字,在年幼的孙有田的眼里是怎样的?(2)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永远都是 (师作举手状)
(六)延伸,凸显母爱的主线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该是多么快乐呀。然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在写这篇文章是,母亲已经不再谈自己的往事,也不记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笑得孩儿泪流满面
师: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吗?(启发: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师评价:你想到母亲为我唱歌谣的内容,你联想到年轻聪慧的母亲,你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回家给妈妈倒杯水,捶捶背,好不好?你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的母亲虽然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会讲神秘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但是她们正在默默地用自己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师板书:爱)老师不禁又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衷心地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收获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