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二课时优秀9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桥》第二课时优秀9篇,仅供参考。

《桥》第二课时 篇1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98抗洪抢险实录片段、98抗洪歌曲《为了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抗洪抢险记实片段。

2、看了这个记录片,你有什么话说?

3、师:暴雨奔袭、洪水告急,乡亲危急,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人会不惊慌,没有人会不害怕,没有人不会四处逃命,然而有这样一位老人,一位老党支部书记,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在洪水肆掠时处变不惊,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去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课件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纠正学生读中的错误。

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环境和人物形象上来说。)

三、潜心会文,披文入情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和同座位交流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全班交流重点句:

⑴ 描写情节危急的句子。

⑵ 描写老汉的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

《桥》第二课时 篇2

【教学内容】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建议思考的问题】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基于此,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我对下面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建议老师们加以关注,并结合本课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深入探讨。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本篇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求实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思维发展联系思考:

⑴ 知识的掌握:由不会──会的过程要清晰;

⑵ 学生的认识:展示要由浅入深,情感要由弱到强;

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本课力求通过初读读通、再读读透、读读议议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堂上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课例描述】

一、深情导入,初树形象

1、同学们,几天来,我们一直被一些感人的故事而深深震撼着,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在历尽千辛万苦的长征途中,都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雪中送炭的大娘,刚强的小金花,失去双腿的大嫂,还有为了照顾三个病号走出草地而壮烈牺牲的老班长。无论哪一个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16、桥。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指名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有一个村庄,在黎明时山洪暴发,一位老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板书:

一百多号人

3、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觉得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

(学生随意说,目的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个粗浅的认识。)

二、深入研读,再现形象

1、师导语:难道老支书和他的儿子跨不过去吗?这里又有怎样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2、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文中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老支书

生:7小节,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理解:拥戴──拥护爱戴(板书:拥戴)

师:联系下文说一说,从哪儿能看出老支书受人们的拥戴?

生: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停脚之前人们的表现什么样?

生:你拥我挤。

生:疯了似的。

生:跌跌撞撞。

板书: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幻灯片出示三句话,读,理解,对比说明人们对老汉的拥戴。

生:没有人再作声,人们很快……说明人们听从老汉的指挥,不拥戴他决不会这么做。

师: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支书过去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生:可能村里哪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请他帮忙。

生:谁家有人生病了,需要捐款,他主动组织村民捐款

生:哪里的庄稼长得好,哪里长得不好,心里都有数

生:谁家的粮食减产需要帮助他会主动去做

生:8小节,他像一座山(板书:像一座山)。

师:“山”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生:高大挺拔的。

生:稳固的。

生:高耸的。

生:巍峨的。

生:有气势的。

生:遮风挡雨的。

生:为人类带来财富的。

语言训练;师说:他像山一样高大挺拔。

生:他像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生:他像山一样高耸。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遮风挡雨。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带来财富。

师:再读7、8小节,体会老支书受人拥戴。

师:多么好的老支书啊!它是人民的──靠山。

所以正当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他们所拥戴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100多号人中的一员,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老支书,快给我们拿主意吧!

生:老支书,我们听你的!……

生:看到了老支书,就像看见了救命的稻草,看见了老支书,人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人们怎么能不拥戴他呢?

3、10小节,老汉沙哑地喊着:“桥窄!……

师:指名读,读出三个感叹句的语气,体会三个感叹号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桥窄──提醒人们当心啊!

生:排成一队──提醒人们不要慌乱,要有秩序地撤离。

生:党员排在后面──关键时刻党员要起带头作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再读, 体会老支书的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指挥着危难中的人们。

4、师:抓外貌描写脸“清瘦、声音“沙哑”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文。

生:雨已经下了几天几夜了,也许他几天几夜没合眼了,在观察水情。

生:也许他几顿没吃上饱饭了,他担心哪!担心人民的安全,担心整个村庄的安危,他的心里装着大家。

5、师:12小节 老汉冷冷地说……你怎么理解?

生:关键时刻他很冷静,对于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态度非常严肃

师:这个个别人可不可以不写?写上有什么好处?

生1、更突出老支书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生2、体现人民对老汉的拥戴。

生3、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6、师:看15小节,联系下文,小伙子是谁?是老汉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汉怎样对待的?

板书:

揪、吼、凶。

生: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难道他不爱他的儿子吗?

生: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儿子是党员。

生:爱,只剩他们俩时,让儿子先走。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15~22小节,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7、师:在文章的18~20小节最后只剩两个人时,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生:儿子,快跑!

生: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老汉是个无私无畏的人。

生:老汉是个不徇私情的人。

生:老汉是个英勇献身的人。

板书:

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

三、再度研读,突显形象

1、师:说他无私无畏,文中更有铁一样的事实,再找找,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种特定环境中呢?(洪水肆虐)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看课件,我们刚才看到录像,原文中确实能从声势,气势把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生谈谈感受。

生:形势逼人,十分险恶。

生:随时都有葬身的危险。

师:把比喻去掉说说发现了什么?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生:生动、感人、有气势。水势大、情况危急、令人心惊胆寒(体会语言的魅力。)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生:这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容易造成混乱,老汉明确目标,第一个冲到木桥前,那么冷静,那么沉着。

生:说明老汉有机会走,他是第一个逃生的人。

师: 水在不断上涨,可老汉却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读幻灯片)

2、生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 师读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生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师读“老汉却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了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4、生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师读:“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四、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师:五天后,洪水退了,人们搀扶着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假如你就站在老支书的墓碑前,如果让你在墓碑上题字的话,你会写些什么?

(生动笔写在书上。)

师: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全村的人将永远怀念他,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课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那么,教师就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教学环节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线索明晰,收效很大,为后面的充分品读做好了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综观整堂课,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学生读得并不充分,对于“洪水的肆虐”分析不到位,特别是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照顾到,今后在提高阅读效率方面还要下功夫。

【评析】

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主题时,创设了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在这一氛围中学生才思敏捷,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尊重、爱护学生:

整节课,邱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课堂上,一些礼貌用语使学生易接受,“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2、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桥》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3、语文智慧走向课堂:

⑴ 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智慧和提问技巧来影响学生。

⑵ 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既注重品读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又注重分析老汉──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形象,让学生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的人格与精神。老汉的高大形象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帽子”,而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来使人物形象逐渐在头脑中丰满起来。

⑶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这一点邱老师做得很到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桥》第二课时 篇3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

生:我见过天桥。

师:天桥,过街天桥。

生:夷陵长江大桥。

生:我见过吊桥。

师:架在……

生:下面有水,在两岸拉起来的吊桥。

师: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桥,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想想看我们在哪里见过,那里所说的桥不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生:在公园里的桥,它用来美化的,很精致的,也可以用来行走。

师:你所说的是像桥一样的建筑物。

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中国台湾的人民为我们捐献骨髓。

师:这个桥就不是我们常说的桥了,而是指便于沟通的人或者事物了。桥的意思是多种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桥》,(板书课题)这篇课文中的“桥”又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们来读课文。

师:大家先不急。读课文就好像爬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需要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请同学们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解决。请同学们放开声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的认真,许多同学借助我们的小老师──字典来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法很好,希望能坚持下去。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我想请一位班上平时在朗读这方面锻炼比较少的同学来读文章的1~6自然段,你们说谁来?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

师:他读的时候,大家听一听,他的第一个台阶上可没有,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要去帮助他,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一生读课文1~6自然段。

师:不错。(学生齐鼓掌)同学们听了他读的,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他有一个字读错了。“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倒”是个多音字,它既读dào,也读dǎo。

师:(板书“倒”)那你觉得该读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读dào。

师:为什么?

生:因为“像泼。”就是像泼水,不仅像泼水,而且像倒下来,

师:应该读成“像泼。像倒(dào)。”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像泼。像倒(dào)。

师:你再读一遍。

生:像泼。像倒(dào)。

师:还有吗?

生:他把第四自然段的“有座窄窄的木桥。”读成了“肥肥的木桥”。

师:应该读什么?

生:应该读“窄zhǎi”狭窄的“窄”。

师: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北面有座……”

生齐读:窄窄的木桥。

师: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还有吗?

生:他在第六自然段掉了一个字。“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他把“地”读掉了。

师:你来读一次。

生读。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把文章读通了。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文章的7-14自然段。

一生读7~14自然段。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生:第七自然段“木桥前,没(méi)腿深的水里……”他加了个“没有”。

师:哦!这里有个“没(méi)腿深的水里……”读对了没有?

生:没有。

师:应该读什么?

生:应该读“mò”。

师:告诉他们,为什么读“mò”。

生:“没(méi)”就是没有腿深,“没mò”就是刚刚到了腿那里。要是“没(méi)”就不能说明水的大,不能表现人们的惊慌。

师:说得好,表扬他!

生鼓掌。

师:这个字也和“倒”一样是多音字,在这里读──

生:“mò”。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遍。“木桥前──”

生齐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还有问题吗?

生:还是第七自然段,“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中的“站着”应该都是翘舌音。

师:好,你来把第七自然段再读一遍。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读15~23自然段。

一生读15~23自然段。

师:一片白茫茫的……

生:世(sì)界。

师:世(sì)界?

生:世(shì)界。

师:你再来──

生读23自然段。师重点正音“世(shì)界”。

生:第15自然段的“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他把“得”掉了。

师示意刚才朗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生再读一遍。

生:19自然段的“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他把“推”读成“拉”了。

生:22自然段的“猛然间”他读成了“突然间”。

生:他应该注意一下平舌音和翘舌音,比如……

师:下次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平、翘舌音的区别。其他同学也要注意。最后还有一部分,24~27自然段,谁来读。

指名读。

师:好,来看老师写这个字──(写“祭奠”)。我已经听到了这个字(指“奠”)的几个读音了。谁来告诉我们,正确的应该读什么?

生:我认为它应该读。

师:不是你认为,而是它应该读什么?

生:它应该读diàn。

师:“奠”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死了以后,有的人来祭祀他。

师:祭祀他,祭拜他,就是“祭奠”。提示一下,“祭奠”的“奠”的这个里面有一小横。写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写掉了。

师:“祭奠”的“祭”它上面的这个头要和谁的头分开?想想看我们见过哪个字的头和这个字的头很像的?

生:观察的“察”,不要宝盖头,和它一模一样。

师:还有没有和它很像的?

生:登山的“登”。

师:登山的“登”的头是怎么写的?(师板书“登”)是不是一样的?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在一起来把它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个同学读的情况?

师:开来同学们读通课文这一台阶都做的很不错。在这篇文章里还有几个字要注意的,你们看老师写一下。

师板书“狞”,生齐读。

师:注意它是鼻音“n”,还是后鼻音。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有没有同学在读的时候,查了字典的,“狞”是什么意思?

生:“狞”就是揪人的揪的意思。

师:他把这个“狞”和“拧”弄混了。(板书“拧”)大家看看,这个字是──

生:提手旁。

师:对!要揪人肯定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而“狞”是反犬旁。它是什么意思?

生:“狞”就是凶恶。

师:那什么是“狞笑”?

生:“狞笑”就是凶恶的笑。

师:我们什么时候看见过狞笑?在电影里什么人狞笑?

生:坏人狞笑。

生:就是笑里藏刀一样的!

师:你真会用词!就是笑里藏刀一样,坏坏的笑。看了就让人觉得害怕。我们古人觉得这种笑不是人该有的,是动物才有的,所以它是什么旁?

生:反犬旁。

师:在读课文的时候,还有一些字一定注意它的字音,如果遇到不懂的字词的时候,要记得查字典。

师:刚才同学们通读了课文。这个时候请你在一次的读课文。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我们要流利的读课文了。在流利的读课文时,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第一,第二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开始!

生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

师:刚才我们同学又一次的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下大雨了,老汉让别人先走,他死了。

师:她把事情说了,前面是不是还要补充一点。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黎明的时候下着大雨,有一个乐于助人的老汉,站在木桥上指挥着他们安全走过去,最后他牺牲了。

师: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篇长长的课文变成一句话,谁来试一试?

生:他们那里发洪水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自己救了一百多号人。

师:真棒!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汉,谁来告诉我,写老汉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七自然段到第二十二自然段。

师:第七自然段到第二十二自然段是写老汉的。那么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的?

生:七自然段以前的是写洪水爆发和人们逃难的。

生:二十二自然段后是写,老汉为这一百号人牺牲了,洪水也退了。五天以后,有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一段简短的话说出来?

生:第二十三至二十七自然段是写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后,他们来祭(zhàng)奠他。

师:什么?什么?这个字(指“祭”)读什么?

生:祭(jì)奠。

师:这几段主要是向我们交代什么的?

生:主要是交代那个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

师:对在这里主要是交代那个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至于文章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们下节课来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第二十自然段: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就是说明老汉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这个小伙子离开。

师:你感到老汉很怎么样?

生:这个老汉他很伟大。

师:他舍己为人。你为他的行为感到──

生:骄傲。

师:那你就带着骄傲的语气读读看。

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抓住了“用力”两个字,表示了老汉急切的希望小伙子能安全。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应该读重一点,突出老汉的心理。再来!

生再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觉得读出了想表达的意思没有?

生:读出了!

师:好,再来一遍!

生再一次读第二十自然段。

再请一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他们比较一下,谁读的好?

师:那我们就像他一样来读这一段,读出情况紧急,老汉急切的希望小伙子安全的心情。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还有第十五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师:等等,这个字(板书“揪”)读什么?

学生自读。

师:再来!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kǒng)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这个字(板书“吼”)读什么?

生:读(hǒu)。

师:再读一遍。

生:“吼(hǒu)”。

师:什么叫吼?

生:孔叫。

师:孔叫?这个字到底读什么?

生再次读“吼”。

师:“吼”就是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叫。你能不能大声的叫一遍看!

生大声的读老汉的话。

师:这个叫不叫“吼”?那谁来“吼”?

指多名学生读老汉的话。比较什么叫吼。

师:这才叫“吼”。这一段看出老汉的什么?

生:因为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他把儿子揪出来让大家平安的过去,这时候他要儿子先走。

师:你很感动,是吧?觉得老汉很伟大!(板书:伟大)

生:……

师:可能这篇课文里还有许多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让你感动的句子。那么我们在下节可分析的时候来看。那么通过这节可的读,你对老汉是不是也有了印象?你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生:老汉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很伟大,为了让别人走,宁愿自己和家人在后面走。

师:老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下课。

《桥》第二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师板书课题16 桥)。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篇课文到底在写什么?自由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2、汇报阅读收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并简单交流村党支部书记相关知识。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边读边把生字词或自己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词语可请教同学或工具书。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抽读、齐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2)你觉得这些生字书写时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分节指名读课文。注意纠错。

3、学生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

4.小组过关,人人能读通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感受山洪的凶猛

1、播放录音(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洪倾泻的声响音效。)

2、导语: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可怕的黎明。(放暴风骤雨,山洪咆哮的录象。)

3、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

4、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天灾的,翻开书78页《桥》,找出有关的语句。(板书:16 桥)

二、学习环境描写,感受表达特点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情况怎样?

2、找出描写雨和洪水的句子,读读看看它给你什么印象?句子中哪些词或短语最能说明你的感受?

3、谁来读读你找的语句?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抓住“像泼”“像倒”“一群受惊的野马”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雨的大,洪水的凶猛,并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你们看洪水在狞笑。(指画面)

洪水的狞笑声越响,死亡离村民们就越近!

此时,村民们怎能坐以待毙,他们纷纷逃出了家门。拿起书,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三、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导语:(学生读完)可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指课题)这座窄窄的的木桥,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走过它就有生的 -----希望,留在这头就有死的----危险。现在全村一百多号人一齐拥向这窄窄的木桥,木桥怎能承受得了呢?正在这危急的关头,人们看到了谁?(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自读自悟,感受老汉的形象

(1)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接着往下读课文,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老汉,(打出课件)边读边画出有关老汉的语句,并把你的想法写在书的空白处。

我看到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老汉。

(2)你认为这横线上要填一个什么词?把你的想法跟小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请同学上台写出答案。(写在黑板的左边,回位后再将自己所写的词写在发给的小卡片上备用)

(拥戴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办事果断无私无畏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爱民胜子心系群众等)

2、依学情,顺学而导

预设一:沉着镇定、威严、临危不惧的老汉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老汉的沉着镇定?

(随学生提出,相机出示描写老汉的语句。)

δ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2)(第二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师:他当时用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果断)从哪看出?(三个“!”)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齐读。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老汉——(指黑板)临危不乱、沉着镇定、果断地指挥大家转移。

(3)我们知道言由心出。老汉这么说,在这之前一定有所想,除了这句,再找找,他还有没有沉着镇定的表现?

δ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4)他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这么乱哄哄的会出事的。桥窄,大家一直拥上去,万一有人掉下桥去怎么得了!木桥能承受得了吗?)

(5)想到这些,他表情严肃地站在那,就像一座山。一座山?山是非常高大的,可是从图上看,他并不显得高大?

(6)老汉真是这样威严,这样有威信的人吗?你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小结: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位(指黑板----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的老汉。

预设二: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老汉

(1)老汉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你从哪怎么感受到的?

(出示句子)δ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学生点出了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噢!是他儿子。你怎么知道的?(生:)表扬学生会读书,同时也提醒其他同学读书就要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①自己把这句段读读,边读边想像,看看此时的老汉给你什么印象?(凶)说他凶可要有根有据啊,你从哪看出?(冲、揪、吼、像一只豹子)

②是啊,他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让我们感到他此时凶得真像一只豹子。那么你认为该怎样读?

③他为什么这么凶?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④而此时的洪水————?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放肆”什么意思?(毫无顾忌)“放肆地舔”是说洪水-------?

小结: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是村民的安危,还他把儿子从队伍中揪了出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儿子。你们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关心群众的老汉!(指黑板)

(2)多么令人敬佩的老汉!拿起书,我们再好好读读这句话。(指课件)

(3)在危在旦夕的时刻,老汉把他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你从哪看出?

(出示句子)δ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他在什么情况下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呻吟”,分别指什么?

小结:在洪水爬上胸膛,木桥就要断裂的时候,他把儿子“推”上木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因为他——(生:爱他的儿子)。但就在刚才,我们看见,当儿子和群众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把儿子揪出来。他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他真是一个

-----(指黑板)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老汉!

3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短暂的沉默后)五天后,洪水退了。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升华精神

1、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的老汉!(指课件读)

2、(指着学生的板书)同学们,你们给了老汉这么多美丽的光环,其实这些美丽的光环可以归为两个大光环,这些(指学生的板书)就像是这两个大光环中一颗颗美丽的明珠。请刚才上来板书的同学再上台来把你手中的这些明珠(词语)分别送入这两个光环中。/你们可注意看第一个同学他手上的明珠放在哪个光环中。

(沉着冷静、威严、临危不惧、果断)(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3、正因为老汉有这么多美丽的光环,所以他受到了人们的——拥戴。(板书:拥戴)

4、让我们来赞一赞这位了不起的老汉。

他沉着冷静、无私无畏,是一位受人拥戴的老汉。

师:你会学着老师赞美一下老汉吗?

师:你还能换种说法吗?

感叹句:---------------------!

反问句:---------------------?

如:他不徇私情、沉着冷静,真是一位受人拥戴的老汉!

他舍己为公、临危不惧,难道不是一位受人拥戴的老汉?

师小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桥上发生的可歌可泣故事,记住这位了不起的老汉!

五、课后延拓,引发后续读写

1、洪水无情,人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了不起的老汉,决定在河边为老汉立一块碑,请同学们课后帮助村民们写一篇碑文。

2、收集像老汉一样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勇于献身的人的故事。

附板书:        16 桥

山-----桥

《桥》第二课时 篇5

【教材简析】

作者介绍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呼啸而来的洪水,他处事不惊、果断的进行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教学结束】

《桥》第二课时 篇6

案例:

师:齐读课文1~6自然段。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生1:这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洪水。

生2:这是一场疯狂的洪水。

师: 板书(洪水 如魔)

一生读7~2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老汉很镇定,有威信、负责任、舍己为人。

生:全村人都得救了,惟独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再读读,找到令你感到的地方,写出感动的理由。

交流。

生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生:“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中的“站着”应该都是翘舌音。

师:好,你来把第七自然段再读一遍。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读15~23自然段。

一生读15~23自然段。

生:第二十自然段: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就是说明老汉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这个小伙子离开。

师:你感到老汉很怎么样?

生:这个老汉他很伟大。

师:他舍己为人。你为他的行为感到──

生:骄傲。

师:那你就带着骄傲的语气读读看。

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抓住了“用力”两个字,表示了老汉急切的希望小伙子能安全。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应该读重一点,突出老汉的心理。再来!

生再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觉得读出了想表达的意思没有?

生:读出了!

师:好,再来一遍!

生再一次读第二十自然段。

再请一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他们比较一下,谁读的好?

师:那我们就像他一样来读这一段,读出情况紧急,老汉急切的望小伙子安全的心情。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还有第十五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师:等等,这个字(板书“揪”)读什么?

学生自读。

师:再来!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kǒng)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这个字(板书“吼”)读什么?

生:读(hǒu)。

师:再读一遍。

生:“吼(hǒu)”。

师:什么叫吼?

生:吼叫。

师:吼叫?这个字到底读什么?

生再次读“吼”。

师:“吼”就是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叫。你能不能大声的叫一遍看!

生大声的读老汉的话。

师:这个叫不叫“吼”?那谁来“吼”?

指多名学生读老汉的话。比较什么叫吼。

师:这才叫“吼”。这一段看出老汉的什么?

生:因为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他把儿子揪出来让大家平安的过去,这时候他要儿子先走。

师:你很感动,是吧?觉得老汉很伟大!(板书:伟大)

生:……

师:可能这篇课文里还有许多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让你感动的句子。你对老汉是不是也有了印象?你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生:老汉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很伟大,为了让别人走,宁愿自己和家人在后面走。

师: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

生: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谁让你是我老汉的儿子呢!生:我对不起你,儿子。

分析:

王燕老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党员要把群众的利益放第一”。教学时,以老汉的形象“一座山”为主线展开教学。

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在党员和群众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让党员站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在亲人和别乡亲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了乡亲。在自己和儿子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在最后的关头,他想把最后活着希望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人。

《桥》第二课时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重点语句,感受洪水肆无忌惮、死神来临的危险情景,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词句,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感受感受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危险情景。

[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复述课文,理清层次,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词语读写,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品味重点语句,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画面,唤起记忆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词语,回顾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画面,感受大难将至的危险情景。

二、走进画面,感受情景

1、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找出直接描写洪水的句子,观察洪水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抓重点语句,联系画面,品味语言,指导有感情朗读。

①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幻灯片出示,齐读句子。

②联系“窜”、“舔”、“放肆”等词语深入体会,感受洪水来得迅猛、洪水的肆无忌惮。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3、播放洪水来临视频,设身处地联想,齐读语句,感受洪水的凶猛无情。

三、定格画面,升华情感

1、谈话过渡,结合课文,感知老汉“像一座山”,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形象。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老汉是怎样指挥村民们渡过木桥、脱离险境的。

3、研读文段,指导朗读,从老汉的语言、动作中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①点生找出并朗读老汉指挥村民过桥的语句,体会老汉的意图,感受老汉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已、顾全大局。

②通过修改标点,对比分析,揣摩老汉说话的语气,感受老汉的坚定果敢。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读文体会,从老汉一“揪”一“推”的动作中,从老汉前后语言的矛盾中,感受老汉的正直刚硬,而在父子间却显现出深沉的父爱。

4、转换角色,将“老汉”改为“父亲”,将“小伙子”改为“儿子”,师生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5、文本延伸,通过猜想在生命最后一刻,父亲想对儿子喊些什么,触及学生内心。

四、铭记画面,寄托哀思

1、配音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故事结局,渲染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2、读写结合,直抒胸臆,让学生写出内心感受。

3、师生交流,寄托哀思,分享感悟。

4、回顾全文,课堂总结。

《桥》第二课时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桥》。

二、词语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与人们的恐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大屏幕上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挡)朗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让我们回到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指名多人朗读,随机点评。)

3.想不想看看这可怕的画面?(播放录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关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相机板书: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们的表现,自己读读相关的句子。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的?让我们钻进语言文字中间,读出人们的慌乱来。(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生!

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相机板书:唯一求生)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这样的状态,这唯一求生的木桥能不能助人们逃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再读句子)

5.过渡: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7~1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

(1)镇定的老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相机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句你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b.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

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相机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

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

附:板书设计

《桥》第二课时 篇9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听读《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话,该段话介绍的是赵州桥的特征。“(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听后请同学们画出该桥的示意图,并体会加点词的准确性。(准确的介绍了大拱的形状和小拱的数量及在大拱上的位置。)然后明确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明确目标

1.复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3.学习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感受文中的语言特色,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语言特色:简朴。简朴在遣词炼字方面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最伟大”;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简明朴实而妙趣横生,绰约多姿,准确和严密,这主要表现在运用词语、造句和组织句群上。关于运用词语,如在第一段的三句话中,分别用了“桥”“拱桥”和“石拱桥”这样三个范围大小不同的词语。在列数字说明时,数字准确,语气肯定,毫不含糊,这是准确的表现。文中也用了一些“概数”,如“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路面平坦,几乎与桥面平行”,这些句中的“左右”“大约”“几乎”是表示约略的词语,用上这些词语反而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也正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关于造句,如说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在这个句子中,用“可能”表示估计,用有记载表示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示程度,使全句的意思既准确又严密。再如说赵州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个复句极为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最伟大、最坚固和最古老。关于组织句群。如第九段对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用“首先”“其次”“再其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再如第十段,除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以外,是一个用事实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飞跃发展的句群。这个句群可分为两个句组。第一、二句是一个句组,第三、四句是又一个句组。两个句组从量和质两方面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为了把我国石拱桥的特点说得明晰、具体,特别要把赵州桥、卢沟桥的艺术价值说得生动形象,本文还适当的运用了一些描写方法。如对卢沟桥两旁石栏石柱头上石狮子的神态,寥寥几笔,就刻画得神态逼真、活灵活现。

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就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给人的印象具体、深刻。数字说明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的虽然只是概数,但也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比较说明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这种说明方法,使人印象很深。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回答明确:

(1)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练、平实、生动。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等。

2.研讨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后总结课文最主要的写法?

答:①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②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石拱桥的特征。

(2)在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什么关系呢?如果删去“不但”“而且”,是不是可以呢?或者改为“不但结构坚固,而且形式优美”,是不是可以?

答:“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不可以删去。如果删去,就失去了原来的递进关系。先后次序不可以颠倒,颠倒后就会改变作者的原意。

(3)提问: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都介绍了它什么内容?

答: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首先交代了它的位置——“横跨在洨河上”,接着介绍了它悠久的历史——“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提问:如果把此句中的“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去掉,行不行?

答:不行。这是“石桥”的定语。有些桥历史更悠久,只不过没有保存下来罢了。这样写准确。

提问:如果把“石桥”改成“石拱桥”,行不行?

答:不行。赵州桥不仅在石拱桥中历史最悠久,而且在所有石桥中历史也是最悠久的。

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和历史后,作者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构造。这四个方面的特点非常具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如“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一句中,把“可算”换成“一定”行吗?

答:不行。那就太武断了,原句是表示估计,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

再如:“像一张弓”“两肩”“各有”等也非常准确,写出了大拱的形状和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和数量。

提问:介绍赵州桥特点的四个方面,顺序能否颠倒过来?如先介绍“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后介绍“全桥只有一个大拱”,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一)、(二)、(三)、(四)的顺序是按照主次重轻排列的。换句话说,之所以按此顺序安排,是由赵州桥的特点决定的。

提问:作者介绍完赵州桥后,为什么还要介绍桥的设计者李春?为什么不一开始介绍?

答:因为赵州桥是杰出的石拱桥,读者会很自然的联系到桥的设计者。这符合读者的心理。因为主要介绍的对象是桥而不是人。所以补充介绍。

(4)第9自然段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的分析,能否调换顺序?

答:不能。因“首先”“其次”“再次”分条说明。这三条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严密又全面,层次清楚。所以不能调换。

(5)文中在说明事物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举例子: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作者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作者在文中举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起到了互相对照和补充的作用。

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些精确的数字,准确说明了这座桥的规模。

打比方:文中对石拱桥的比喻很多,集中起来,就是比作为是虹,是弓。这两种事物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以形象的说明。

作比较:第6自然段,用“卢沟桥两岸河堤常被冲毁而桥本身却从没出过事”作比较,说明桥的坚固。

(6)学生质疑问难。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同时也认识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从文中的引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最少读了哪些书(包括传说、诗文)?进行思想教育。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安济桥铭》作者张嘉贞(唐朝)

3.“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可·波罗行记》作者马可·波罗(意大利)

从这篇短短的说明文中我们体会出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学生应该好好学习的。

(五)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

1.判断下面语句表达的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1)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2)赵州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

(3)赵州桥是有不朽艺术价值的石拱桥。

(4)赵州桥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5)赵州桥的桥洞不是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大拱上没有斜坡,便于车马上下。

(6)卢沟桥修建于13世纪。

(7)卢沟桥很早就成为北京的名胜。

(8)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好像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9)石拱桥的特点是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

(10)“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没有的。

引导回答如下:

(1)和(3)是对的,其余都是错的。

(2)“伟大”一词用以修饰桥不恰当,可改为“古老”。

(4)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最长的石拱桥,如果删去这个限制词就不准确。

(5)“大拱上没有斜坡”是不对的,文中是说没有“陡坡”。

(6)卢沟桥修建于12世纪。

(7)北京的名胜很多,卢沟桥只是其中之一。

(8)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各具情态,删去“有的”似乎一律一样,不能表现千姿万态的特征。

(9)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之外,还有其他。

(10)这句话是错误的,可把“没有”改为“仅有”。世界上都没有,中国自然也没有。

2.完成课本练习第二题。

引导回答:

表示程度的有:比较、几乎

表示估计的有: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示限制的有:当时

(六)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明确目标

1.复习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学习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

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