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7篇】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基础训练

1、复习旧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八。

(二)指导练习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要求填表。之后集体订正,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位同学只说一个得数。

3、完成教材第77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计算。交流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7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5、完成教材第77页第5题。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

(2)解决第一个问题: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3)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78页第6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独立尝试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信息,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计算。

2、完成教材第78页第7、8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指出:在量角时要特别注意,弄清看哪一圈的刻度。这里是用右边起内圈的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的,要按逆时针方向找出另一条边对着多少度。这条边对着40,这个角就是40,可以这样写。(板书:40)

4、练习。

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量一量练一练中的三个角各是多少度,写在角的下面。量的时候,把量角器按照图上表示的量角器的位置放。(老师巡视指导)

提问:量出每个角各是多少度?

5、提问:请你看一看,第112页例1下面有两个角,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大小是不是一样?

现在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两个角各是多少度,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提问:左边的角多少度?(板书:30)右边的角呢?(板书:30)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为什么?

刚才比较时,我们看出这两个一样大的角,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角的大小跟这有没有关系?

指出: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可以无限延长。所以,角的大小和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追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用木条角再演示,说明跟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6、比较上课开始时出现的两个角的大小。

现在我们来量出上课开始时,黑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师生一起量,写出度数)

你现在能具体说出这两个角有多大了吗?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多少度?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具体地知道一个角有多大了,也能知道角的大小具体相差多少了。现在谁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用量角器要怎样量角?

说明:用量角器量角时,还要注意应该看哪一圈的度数。

五、课堂作业

1、请同学们量出练习二十二第6题里三个角的度数,并把它写在自己的课本上。

2、练习二十二第7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3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例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上期情况分析

两个班共有92名学生,在上期的期末测查中5班学生及格率100%,优生率为72.33%,

平均分89.76分;6班学生及格率100%,优生率为75.2%,平均分91.8%。两个班之间没有大的差距,但较其他班级还存在较大差距,经过比较分析,问题主要存在于:(1)概念掌握不够牢固。(2)计算失分较多。原因分析:(1)在新课教学中教材把握不准确,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有清晰地认识和理解。(2)忽视了复习的重要性,复习、练习环节强化不够。

本期的教学中我将吸取之前的教训,落实好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每一节课。

2、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特点: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重点、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主要教具、学具: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第一学段教学时用过的一些教具和学具有的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等。第二学段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1.多位数计数器2.多级数位顺序表3.计算器4.算盘5.用硬纸条做的角和平行四边形6.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六、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法则、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和解答方法。

2、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切实周围,也可以采取适当分散、多举事例等办法

3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

4要揭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从前面所学的知识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七、课时及课时划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 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4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2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00 12×18=2×18 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 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 105×424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5

一、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学数学,平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所以,学生良好学

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习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算律。

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和确定位置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平,进一步学习反思评价,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第66页例题,第67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难点: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沪宁高速公路经过整修已经全线通车了,我们跟着小记者一起去看看。

引出问题: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看,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1)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讨论转杆打开和关闭时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2)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旋转了90°。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相同吗?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观察交流。

(4)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1)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重点说说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二、将图形旋转90°

谈话: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可多了,今天我们就来把下面一些图形旋转90。出示例题。

1.理解题意。

提问:“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指A点固定不动)

2.转一转。

同桌合作,用硬板纸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转一转。

3.交流方法。

方法可能有:顺时针旋转90°,逆时针旋转90°。

4.进一步研究。

提问:如果没有具体的实物转一转,该怎么画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同桌合作研究,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方法。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长直角边顺时针旋转90°,再画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顺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转一转后再画一画。

6.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将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时,可以先分别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为了表示旋转的方向,还要在相对应的一组边之间画出弧形,标上箭头。

7.独立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反馈,交流方法。

8.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交流方法,重点放在作图方法的交流与指导: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以A点为端点的一组相邻的边的位置。

三、全课总结,揭示课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观察每组图形的特点,再想象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7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xx班有学生xx人。大部分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在新学期开始,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写及提供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自觉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一下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一、通过亲历学习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全册部分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体验;

3、引导学生解释知识剪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6-67页

【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方程”是小学四年级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上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的知识经验。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对于“方程”这个词,不少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听说过,但并不清楚什么样的式子才是方程。因用算术思想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方程的学习是引导学生由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过渡的重要使命。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曹冲利用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这种方法称出了一头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也要就来学习用他的这个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渗透运用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自学探究

1.帮助学生对等量关系积累思维经验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经常测量物体的重量。测量物品质量就要借助工具天平

(1)大家看看天平上有什么

(2)天平现在的状态是平衡的那说明什么呢?

(3)怎么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呢?

(板书:10克=樱桃的质量+2克)

2.交流展示:

(1)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2)仔细观察,这三个等量关系中都有一个未知的量你知道是什么吗?

3.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中的等量关系么?请你试着在作业纸上写一写。(板书:x+2=10或10=x+2)

4.你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另外两组等量关系么?(板书:4Y=2000200+2z=2000

三、讨论解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观察这些式子,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不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互帮互助班级学习氛围,并通过优帮差的途径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你们真的很善于发现,他们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方程)

现在我要反问大家了,什么是方程呢?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方程。

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知识反馈

经过我们的探索发现大家认识了方程,下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智慧城堡吧!

1、看图形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未知数最爱和我们捉迷藏了,你能从图中找到它吗?先思考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2、看文字列出方程。(出示课件)

从图中跑出来,躲到文字中去了。请你们先找出数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1)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下15人。车上原来有x人,那么()

(2)用正方形摆大门,每5个正方形摆1个大门,用95个正方形摆出了x个大门,那么()

【设计意图:伴随着线段图、直观图、文字信息的一一呈现,逐渐引导学生对相等关系的表达,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课堂总结

把你在这节课获得的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隐含很多的等量关系,并且都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只要你有一双慧眼,你就会发现你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学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9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班级

男生

女生

总计

四(2)

四(3)

(2)上学期总评成绩

班级

总分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A

B

C

D

最高分

最低分

四(2)

四(3)

(3)掌握“双基”情况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四(2)班有几个学生基础很差,四(3)班几个智力较差,所以他们口算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应用题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

(4)学生学习习惯

绝大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差,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全体学生普遍存在粗心大意的现象,未能写得一手好字,有待本学期加强训练。

(5)差生情况

各班都存在后进生,且这部分学生表现在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自觉性差,上课精神涣散,家庭管教不重视等。

二、全学期教学总要求

(一)知识方面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二)技能方面

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习习惯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改革教法,更新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电化教学,使用好先进的白板,努力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加强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多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处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

4、加强数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及笔算能力,提高口算的速度及正确率,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5、严格抓好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6、尝试将活动课与新授课相结合,寓学于玩。

7、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重视分层教学,加强后进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和优生的思维发展教学,对优生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中下生热情关心,耐心帮助、教育,树立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落实课课过关,单元过关。

9、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别的老师讲课,吸取经验。

10、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健康成长。

11、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保持清洁卫生。

四、教学具体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安排

1

一、大数的认识

1忆有多大

2

3

4

5

二、角的度量

6

7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你是神算手

8

9

10

11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2

13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4

15

16

17

六、统计

你寄过贺卡吗

18

七、数学广角

19

八、总复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当家中的“省时”策略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 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 ”

(4)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4)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 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二、实践运用策略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旨在从三方面去区分周长与面积:

①从概念上分清;

②从计算方法上分清各应该怎样算;

③从计量单位上分清各该用什么单位。

本节课设计采用了饭店招牌这一实物图,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情趣,使学生乐于探究问题,通过学生观察、计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根本上加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练习题设计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平面图.教师激趣: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引入课题: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活动展开.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3.出示例1 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4.思考: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手套单价元毛巾单价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元和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元,3元可以写成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x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米=1个1/10米

10厘米=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米、米、米,所以米=米=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和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也是3个1/10,所以和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3

一、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1人,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方面看: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口算、计算、应用题等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但数量关系个别学生(江铭、赵海平、方博)不会运用,但整个班级学习风气浓厚。

从学生学习习惯看:个别学生(胡正毅、裴泽凯、姜智龙)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如:写字慢,抄错数,数码不正规,做题不用小尺等。由于这些原因所以成绩不够理想。

从班级常规看:上课能够做到集中精神听讲,回答问题比较完整。但听课时个别学生(赵云旭、姜智龙、胡正毅、裴泽凯)手里玩东西,在小组讨论问题时,个别同学偷懒,小组合作能力较差。

本学期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面向全体,定出实际性目标,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纪律教育和常规训练,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简易方程;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对称、平移和旋转;因数与倍数;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真、假分数及带分数,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分解质因数。

理解公因数、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

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或者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经历观察、操作、类比、验证、归纳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感受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简易方程,分数的意义,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简易方程,分数加减法,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老师准备为参加学校排球操比赛的五位同学去购买衣服。

看看买什么衣服好看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65×5+45×5

请学生分别说清两道算式的含义。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

8.揭题:乘法分配律

(a+b)×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28+16)×728×7+16×7

15×39+45×39(15+45)×39

74×(20+1)74×20+74

40×50+50×9040×(50+90)

3.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25×17+25×3

(64+36)×825×(17+3)

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5.你能根据下图列出两

道综合算式吗?

上面的两道算式能组成一个等式吗?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6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两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两三位数小数意义的过程。

教学准备: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测量物体导入,了解小数的产生。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张四边形彩纸,你猜测一下它是什么图形?

2、那只是我们的猜测,怎样才能难我们猜测的结果呢?

生:用对折的方法(真善于思考)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测量

师:怎样测量。

生:四边长度是否相等。(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

师: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四边形彩纸,那我们就用刚才这名同学所说的测量四边长度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它到底是什么图形。拿出尺子开始吧!把测量完的长度分别写在四边的括号里。(培养学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

师:同学们都量好了,谁来汇报一下你验证的结果。

生:是正方形,边长长度都是厘米。

师:是正方形吗?四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我写在这好吗?

师:有和这名同学数据不同的吗?

师:怎么可能,大家都是正方形,你验证错了吧?

师:你真勇敢,在真理面前,不要向任何人低头。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整数,也有小数。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用到小数呢?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图形边长的时候因为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所以我们用到了小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也运用到了小数呢?

师:你们真是留心生活的孩子,老师这也搜集了一些,谁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很多情况。引出课题。(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

大家读得都很准确,在三年级我们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在这一节课,我们要研究一下小数的意义。板书。

师:我今天也带来了几个小数,请大家注意看。

师:你们猜接下来老师要写哪个小数。

板书:

师: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呢?

二、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1、让我们来看这个小和0.1,它表示什么?

师:刚才我们进行验证的那张正方形纸,我们把它看作是1,那这样的2张呢,10张呢?

师:如果想用这张纸表示出0.1这么大的一块,你估计一下能有多大呢?用手指给大家看。

师:这个0.1到底有多大呢,就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0.1那么大小的一块。

生:汇报。

师:现在谁能说说0.1所表示的意义?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十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0.1也就是十分之一。

师:只能是正方形平均分吗?

师:所以0.1也就是十分之一。

师:仔细观察这个正方形,除了0.1你还看到了哪个小数。0.9也就是十分之九。

师:怎么得到的呢?

师:那么0.1和0.9合起来就是多少?

师:看这些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呢?

这些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三、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1、如果要表示0.01那么大小的一块,你会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

师:(教师演示这样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0.01所表示的意义呢?表示百分之一。

师:你还看到了哪个小数呢?百分之九十九。

3、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在有一百个格子的正方形上涂一涂,自己创造出一个小数来。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涂了几格,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师:你创造的小数是多少,猜猜他涂了多少个格子。那空白部分应该是多少呢?

4、用这一环节引出0.4和0.40。区分意义的不同。

这样的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在分法上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四、认识三、四位小数的意义。

1、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三位小数呢?四位小数呢?

师:0.001表示千分之一0.234表示千分之二百三十四

师:那千分之31写成小数是多少?

2、我想表示出一个很大的三位小数,�

1、把一米长绳子分成10份,分别用小数分数表示其中的4份。

2、解释下面题中小数的意义。

周末天天去一个距家有0.3千米的超市买了一支铅笔用了0.3元,来回路程共用去了0.3小时。

0.3千米=()米0.3元=()角0.3小时=()分

四年级数学《小数意义》教学设计4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主题:《小数的意义》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很浓。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体会抽象和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抽象、推理等活动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现实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通过自学,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通过数数的活动,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评价设计:

1、通过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小数的意义,达成目标1。

2、经历自学,数数等活动,独立探究,全班交流汇报,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达成目标2。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米尺、课件。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6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垂视学习过程,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3、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4、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四、检测与评价: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在这些学生当中,少数学生对数学课学习兴趣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差生上课比较被动,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因此这个学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和正面表扬为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五、课时安排: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 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设计意图: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精心设计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高兴了,我为什么高兴呀?�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的过程,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平高还是我水平高,这种情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投篮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公平。这时就需要用平均数作为几次投篮个数的代表来反映投篮的整体水平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了统计学的意义后,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设计意图: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平均数总是介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处理这一题目时,教师适时呈现小河的截面图,并标注出5个距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学生仍能借助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东东下水的危险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悟到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时存在的局限性,适时提出今后还要学习其它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统计量,做好统计知识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