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2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èng)、浩(hà)、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诵、抄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想象诗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3、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初步掌握学习诗句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习流程: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 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 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 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四、欣赏性朗读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我特别欣赏xx把……读得好,这一份依依不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欣赏谁的朗诵呢?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五、积累古诗。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 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理解课题)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2),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蕴含的思想;3),质疑问难;4),感情朗读,背诵。)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

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2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扬树开花,柳树开花,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 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小结:诗歌用"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景物,加上每句的一个动词"辞","下"," 尽","流",构成了流荡而壮美的意境,在这深远动人的意境里,诗人的深厚惜别情意与所描绘的景物交融在一起。写得豪迈飘逸,热情奔放,唱叹而不哀伤,深沉而不率真。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六,补充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业填空:《赠汪伦》中是 送别 ,是一首留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 ,是一首送别诗。两首诗都表达了 之情。

新语文课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古风,体味别意。

1,(课前) 让我们先听首歌《送别》. (注意听歌词,感受旋律。)(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听了这个曲子,你想说些什么

2.,师: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现代的通信工具。亲人,朋友分别之后,几年,十几年都没法再见面,甚至有人到死都没有见到面。可见,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情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一首送别诗中的极品,《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课题)

二,解读诗题。

1,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听题,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的维吾尔自治区。元二奉皇帝的旨意远赴西北边疆建功立业。 预设学生的问题:1.王维在哪里送元二 2.他的家人一起去吗 王维为何不和他一起去 什么时候回来 怎么去的 需要花多少时间 )

3,大家都很会思考,现在把你知道的和你还不知道的一起送到题目的朗读中去,全班读题,指名读题。

三,初读古诗,明了大意

1.现在,我们来自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诗意,然后找一找哪个词语写出了诗人与元二的关系,并圈出诗中表示地名的词。(课件出示古诗)

2.我检查一下大家是否都能读好 指名读,齐读。

问:元二与王维的关系 (板书:故人) 在你看来,故人是怎样的关系 (有着深厚交情的老朋友)

请大家想象一下这对有着深厚交情的老朋友平时是怎样相处的

(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促膝长谈至深夜;一起饮酒作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生活上,工作上的烦恼,困难时,相互商量解决,共度难关;当有点点滴滴的成功时,一起分享,一起祝贺……)

3.就是这样一对好朋友,王维当然要特意从长安赶至渭城,为他送行饯别了。

课件出示:明确地点。(渭城,阳关)

指图问:阳关,安西都在渭城的哪里

在古代,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即使骑快马,不停地赶路,从渭城到达安西也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啊!

3.请大家借助这个句式,再结合古诗意思把题意具体地来说一说。

四,深入学习,感受诗情

1.同学们,请你们再细细地读读古诗的1,2两句,同时结合这个画面,再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当时的安西(也就是西北边疆)和渭城有哪些不同。

2.通过想象比较,运用古诗和画面理解1,2诗句

(安西 :人烟稀少 一片荒漠 语言不通 文化习俗,气候干燥 ,空气稀薄……)

( 渭城:繁荣 景色很美 空气新鲜 …… 从哪里得知 练习朗读,可结合示范朗读。)

3.再读读3,4句,还有什么不同

(孤独,困难,常常思念家乡;有好友相伴,快乐幸福,凡事互帮互助)

4.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他不知道哪一年才能与好友见上一面啊 他将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去人生地不熟的安西,独自打拼,建功立业。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好友王维会对他说些什么

元二兄,你要多保重身体啊————一个叮咛,一份关心,读——

元二兄,你路上走好,注意休息————朴素的语言,浓浓的情谊,读——

元二兄,虽然我们将要分别,但我一直会祝福你的,想念你的————祝福你,想念你,读——

元二兄,到了安西,努力工作,安心工作————虽然那里人生地不熟,但好男儿志在四方啊,读——

5.是啊,虽然元二此行路途遥远,前路坎坷难行,但对他而言,这的确是一条崭新的道路,让他踏上新的征程,前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示意大家激昂地齐读1,2句。

接问: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路

6.朋友马上就要走了,让我们一起送送这位朋友吧!齐读古诗

五,比较赏诗

1. 我这里还有一首离别的古诗,是诗人高适告别董大时写下的。请自由读读,根据注解弄懂诗意,和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两首离别诗有什么异同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指名交流

六,与诗对话

任选一题,与诗对话

1.结合《送元二使安西》,想想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再细细回味一番,以《离别的酒》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2.刚才比较,讨论了两首离别诗的异同,现在请你整理一下思绪,并把它写下来。

教案

啊哑哑 发表于 2006-12-11 15:29:0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东山县实验小学 陈小静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 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

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

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

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

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生再读题)对,我

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4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

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 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5

编辑导引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教学场景(一)

读懂诗题把握情。

师:(课件播放《送别》乐曲)。听!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听边看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读过或学过的古诗来。

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好!白居易的送别名诗。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

生:深!

师:从哪儿看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他们的情谊比千尺的潭水还深,那该怎么表现?

生:(较为有感情地重读。)

师:(范读)

生:(生读得有明显进步。)

师:这样是不是就有诗的味道啦!还有吗?(生多人举手)

师: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20课就安排了两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请打开书,先自己读读这两首诗,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读。

生:老师,这两首诗都是写作者送别好朋友的。

生: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

生:他们送别时都挺舍不得离开的。

师: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好吗?(生答好)齐读诗题。(师板书课题)。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百闻不如一见,欣赏一下。

(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师:广陵了解吗?

生:广陵就是扬州。

师:是!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

生:扬州很美!

师: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如果还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就更好了!

生:李白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

师:不仅年龄大,而且名气也大!孟浩然当时已诗名满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下面,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到风景优美的扬州去。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

●教学场景(二)

赏析词句领悟情。……

师:刚才有同学问道“烟花三月”的理解,谁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美景。

生:三月是我们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鲜花盛开的晚春时节。

师:四月份的确是春意最浓的时候,咱重庆气候挺好,又在长江边上,这里的春天有什么花?怎么美?说说看。

生:我们重庆四月有蔷薇。

生:公园里,马路边鲜花又多又艳。

……

师: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咱重庆是雾都,还有可能……

生:“烟”还有可能是雾气缭绕,雾里看花,有种神秘感!

师: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闭上眼睛去感受。

(乐起,师生共同想象。)……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生:五彩缤纷。

生:万紫千红。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

生:路上也有。

师: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读出这种美感来,先自己练练……谁来读?

生:(生读,节奏稍快。)

师:从你的读中,教师仿佛看到花朵啦,但还不够多!

生:(生又读,节奏放慢,较有感情。)

师:这回老师仿佛看到一大片花了,能不能让大家仿佛看到看不尽、看不透的阳春烟景。

生:(生多人读。)

……

师:“碧空尽”怎么理解?

生:船消失在天水相接的尽头了。

师:是不是像现在的大轮船一样,“呜——”很快就消失了?

生: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

生:远影。

师:解释一下。

生:船划起来较慢,说明目送的时间长。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两句。

生:(生读,感受不深。)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

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

生:(生激动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这种难舍难分感受的仅仅是李白吗?

生:还有孟浩然。

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自己读读,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

背后的故事

●细微之处见精神

《古诗两首》第二次试讲完后,省小语会几位专家和学校领导、老师又一次聚集在了五一路小学接待室里。大家都表情严肃,接待室里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我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我的指导教师原太原市教研室主任任庆世首先打破了这难熬的沉默:“讲诗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啊!小李!你比如说解诗题这一块,学生收集了那么多资料,你就任由他们说,说完拉倒,这不行!”

“是啊!反馈一定要跟上,不但要跟上,而且要亮!你比如说,学生了解到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你想过没有,你老师怎样反馈更合适?”西山教育局副局长李志德边思忖边说。

大家也频频点头称是。

是啊!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呢?哎!说老实话,古诗我没做过大型公开课,只顾顺教案了……我正在沉思,省教研室教研员白建华老师问道:“小李,你知不知道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三个楼?”

“不知道!”我仿佛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接待室的气氛从此活跃了起来,大家因找到了改进我这节课的切入点而议论纷纷。

“另外两楼应该是滕王阁、岳阳楼!”

“师生互动要跟上,课堂气氛才会好!”

“这只是一个点,其它细节更要注意!”

“还你画的长江的简笔画,就干巴巴的在那儿画,学生看着,不好!”

“对!边画边聊吗,发源地、全长、流入哪个海洋等等,既能增长学生知识,还能让师生在聊天般的互动中学习,气氛融洽!”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建议着,我也奋笔疾书着,不禁想起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细微之处见精神!

●范读——怎一个“情”字了得

众所周知,语文课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要范读,比较而言,古诗的范读更难,短短四句,如何读出“情”来?为此,我还真下了不少功夫。

起先试讲时我已对着镜子练过好几遍了,自以为还可以,再加上平时对诗歌就情有独衷,没想到试讲下来,大家还是不满意,说我没读出“情”来!

怎么办呢?下班后我边想边逛进了书店,无意中看到乔榛、方明等一批名家的一套诗歌朗诵磁带,我像看到了救星,立即收入行囊。以后每天早晨起来或晚上洗漱,我都要听上一段,等我再对着镜子练时,发现的确有了进步,我已不在意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要拖长调,而是全身心在读,虽然每次都略有不同,但我是用心在读,直到有一次,读着后两句,不知怎么的,我的思绪飞到了远方的亲人那儿,不知怎么,想起辞世的母亲,读着读着,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我想我找到读出 “情”的感觉了。

我反复回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距我们有一千多年,但,人间最美是真情,此情古今皆相同,对!引导学生读好也这么着,从唤起他们的生活情感积累入手……

后来的试讲,果然在范读上有了重大突破。熏陶、感染、浸润尽在范读中,不知读者是否觉得有道理,愿与大家商榷!

●生成的精彩

大家知道: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为了在这次全国大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我精心预设了在《古诗两首》一课开头播放《送别》乐曲引学生入境的环节。然而上课时,这第一个环节就卡壳了,一声“听”字过后,音乐没有响起,我有些慌了,怎么办?这可是全国大赛呀!情急之下,我说:“啊!真是好事多磨,本来想请大家欣赏《送别》的乐曲,就是那首——长亭外,古道边……”我边说边哼唱了起来……学生的小眼睛入神地盯着我,台下的老师专注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我并不优美的歌声、灵机一动的做法打动了大家,起到了引入情境的效果。万事开头难,这一关闯过之后,我镇定多了,如期上完了这节课。

课后,我依旧忐忑不安,甚至为课中没有如期响起音乐而遗憾。但听到与会老师、专家、教授谈及此细节时,都给予肯定的态度,我放心了,甚至为此而高兴。大家一致认为,这很能反映一个老师的教学机智,是一个无法预设的环节,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精彩。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大家说,要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不行。这也是我的一点感受,愿以此小例与大家共勉。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二>: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7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 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8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 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 董 大(高 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 (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 (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9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11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2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13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14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一背?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

2、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是用哪些方法学习诗意的?

学生回忆归纳,如: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先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再在小组内用这些方法自学交流诗的大意。

6、大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师相机引导。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第一句话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乘船正要离开。

师:很好,能借助书中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点字眼,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从“忽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很意外。“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可见作者当时没想到汪伦会去送他,而且以边踏拍子边唱歌的方式。所以读的时候应该突出“忽闻”,读出作者的'惊喜,我来读一读,……。

师: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心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诗人和汪伦分别时的心情,说一说。

……

6、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7、指读反馈。

8、练习背诵,指导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刚才的学习《赠汪伦》的方法,在小组内自学这首诗。

师巡视指导。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读;齐读。理解诗的大意。读一读,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类古诗。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做以分析,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组元对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解释、评价等,让学生筛选使用。课内就可以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意思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如借助注释、,还有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推想。在学习下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时还可以采用编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

学习古诗最容易走的极端是,咬文嚼字。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学生只要能了解诗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重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写作方法的赏析。如学习《赠汪伦》,就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行”“闻”“深”“送”等词语,描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离别画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写桃花潭水时用夸张的手法,“深千尺”,以此与汪伦对“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赏析诗人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还更能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形象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16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三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1)故人:老朋友。

(2)西辞: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3)烟花三月: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4)孤帆远影: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只见。

天际流:天边流。

(5)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19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20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

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李白站在岸边,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7、远,8、心里会想些什么?

9、借助插图,10、体会诗的意境。

1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5、借助诗境,6、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2、往日,3、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4、学业上相互帮助,5、情投意合,6、感情深厚,7、此刻分别,8、不9、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10、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学们想象一下,12、他们的分别时,13、会说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17、先要有脚本,18、请同19、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0、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21、写一个脚本,22、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23、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4、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25、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26、表演后师生共同27、评议。

28、根据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脚本。

7、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

1、有感情朗读,2、并背诵这首诗。

3、《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4、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6、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7、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2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3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 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 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 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2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5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