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计算计算教案优秀10篇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优秀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5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计算》教案 1

活动目标 :

1、复习5以内加减法,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列式计算。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分类能力。

重点: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能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列式计算。

环境创设:

1、物质:皮球5只,泡沫球5只,式题卡片,幼儿每人贴一只

小球(一面数字,反面式题)。

2、心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流程图:

玩球—看球编题——观察编题——找好朋友

活动过程:

一、玩球:

我们和球做游戏好吗?泡沫球滚到谁,谁就要:

1根据自己身上的小球数字说一种5以内的分合方法;

2根据自己身上的小球数字编一道加法或减法题;

3编一道答数是自己身上小球数的加法或减法题。

二、看球编题:

1(出示5只皮球)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球,你们看看这些球有什么不同?你们能根据球的不同特征编题吗?

2、请个别幼儿说说根据球的什么特征排的,同时分类操作排出式题。

三、观察编题:

1、皮球娃娃还带来了许多玩具图片,请小朋友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自己来编题好吗?(每组来选一张)

2、请个别幼儿讲讲“排的是什么式题”?(加法题)“ 按

照玩具的什么特征排的?”

3、引导幼儿根据玩具特征排减法题,并讲出这样排的根据。

4、交换玩具图片,按照图片旁的数字,根据玩具的不同特征,排一道答数是这个数字的加法题或减法题。

5、讲讲看到是数字几?排的题目是什么?根据什么特征来排。

四、找好朋友:

1如果小朋友身上的小球数字是一个大皮球上题目的答数,就马上找这个大皮球做朋友。

2小球找大球:拿下小球看反面的题目,如果答数和大皮球上的答数一样,就马上把小球贴在这个大皮球的旁边,看谁送的又快又对。

3幼儿送小球,教师巡回验证,启发幼儿将送错的改过来。

分数的加减计算及应用练习课三年级教案 2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练习二十三的3-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什么是要分的整体,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会熟练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2.在学生明确什么是要分的整体的前提下,通过合作学习,运用分数的加减计算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建构。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难点:

重点是运用分数的`加减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学什么(生答,师板书:分数)。现在老师心里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

师分别拿出有颜色的夹子(5个)、6本本子、一捆小棒(10根)请学生找出分数。(学生自由说说每种物品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用“里面有个”的话说一说。

3.出示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导入: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2: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生3:蛋糕还剩下多少?

……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它们吗?(要求回答的学生把自己说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计算方法,要强调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课题,在弄清所提问题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对算理建构)

师:计算时用到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1:分数的计算法则

生2:分数的基本性质

(让生分别说说它的具体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的计算及应用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分吃生日蛋糕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加减计算》教学反思 3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比推理――通过与已知事物的比较提出新猜想、认识新的事物)是学生经常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生试做例题时,大部分学生由与“整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方法”和“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方法”的类比,想到了采用简便方法。

2、合作交流是自主探究的空间,它可以进一步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将获得别人的探究策略和探究成果,修正和完善自主的探究策略和探究结果。在最后让四人小组为单位编算式时,让各位学生自主编题,并发现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体现了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展示算式的过程中,又是展示学生解题方法的过程。

3、解放双手。

“听百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一节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是很多的,课本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从而引入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对于本节课的新知识,我也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整堂课在学生的动手算一算中进行,学生也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新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 4

活动目标:

1、学习9的第一组加减题。

2、理解互换规律,在活动中能体现——定的思维敏捷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编9的第一组加减的算式题。

难点:理解互换规律。

材料与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师生共同布置。9个小朋友在草地上做游戏。姿势、衣服的颜色不同。

7朵大的红花,2朵小的红花。

8只大蜜蜂,1只小蜜蜂。

材料:算式题的卡片:

8十1=99—1=8

1十8=99—8=1

7十2=99—2=7

2十7=99—7=2

1、2组:8只大的红五角星,1只小的红五角星。(正面)

7只红五角星,2只黄五角星。(反面)

3、4组:8只大的手套(其中7只是红手套,1只是黄手套)1只小的红手套。

5、6组:含有2种特征以上的小鸟。(颜色、大小、排列不同)

设计思路:

幼儿根据自由观察教学背景图中的不同地方来学编辑的第一组加减,然后,老师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丰富开扩孩子们的观察力,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力,从而自己将“学编应用题”的知识内比:

活动流程:

复习巩固——情境感知——体验理解——内化迁移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碰球游戏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的球和小朋友的球,合起来是9。

小朋友.听仔细,我的2球碰几球?

方老师.告诉你,我的2球碰7球。

二、情境感知

你们玩得真棒,现在看看前面有什么呀?

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体验理解

1、今天,我们就按照这些来学编9的应用题,在编的时候,要说清楚,你是按照什么来编的,并列式。

(幼儿编题、列算式,老师出示算式题)

8十1=99—1=8

1十8=99—8=1

7十2=99—2=7

2十7=99—7=2

2、小朋友编的真好,我们一齐来念一遍。

3、看到这些算式题,你发现了什么?

8+1=9,1+8=9。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所以看到8十l=9,马上就想到1+8=9。同样看到9—1=8,马上就想到9—8=1。

四、内化迁移

我们学了新本领,该练本领了。

1、2组,根据卡片上的图形编加法、减法各两道应用题,并列式。

3、4组,根据卡片上的图形编加法、减法各四道应用题,并列式。

5、6组,你能够编的都编出来,并列式。

活动延伸:造皮球

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走边念儿歌:“大皮球,小皮球,圆圆的皮球哪里来?工人叔叔造出来。”然后,老师出示算式题:7+2=,幼儿迅速按指定的答案拉成小圆圈,老师检查.游戏重复进行。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 5

教材分析: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习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通过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应用题情节的发展顺序一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教学处理:

情境导入时,从学生日常的生活问题坐公车出发,贴近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充分发表的自己的意见,做到反馈交流;练习时,安排了两种类型:

1、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2、提高练习,通过补条件,加深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理解。练习中,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

2、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学。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也遇到了,出示例1(改编)

2、公交车上有乘客40名,开到武林广场下车16人,上车8人。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独立解答。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例1没有什么困难。

2、板书:各种情况。

(1)40-16=2424+8=32

(2)40-16+8=32

(3)40+8=4848-16=32

(4)16-8=840-8=32

3、选择一种�

4、组织讨论:

读题后要先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计算。

5、联系实际生活: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课件出示)

(1)我校原有学生405人,毕业了96人,又招收新生84人。现在我校有学生多少人?

(2)我校有图书1080本,捐出574本,又买来638本,现在学校有图书多少本?

(3)学校有本子本,又买来884本,开学发掉1789本,还剩多少本?

(4)运来点心560块,吃掉128块,又运进76块,现在有点心多少块?

提高性练习:

肯德基生产炸鸡腿1500个,,,现在有炸鸡腿多少个?

作业:

书本P2415

练习要求:

1、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自行计算。

2、规范书写横式、竖式、横式、竖式、答。

3、答对一题,小组加星;错误,要请小组分析错误原因,要读懂题意。

开放性应用:可以先减、再加;也可以先加、再减。开拓学生的思路,不要形成定势。

《加减计算》教学反思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验证 、推理与交流。”而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参与和参与的多少。那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本文试以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当堂汇报――让学生提出问题。

[片段一]

课前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借阅情况,要求管理图书的学生作一些记录。

师:听说大家最近借了许多书,是吗?请我们班图书管理员给大家汇报一下昨天的图书借阅情况。

生:我们班图书角共有图书95本,昨天,上午借出20本,下午借出25本。

师:根据这些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上午比下午多借出多少本?

生:下午比上午少借出多少本?

师:谁能解决这些问题?(生解答)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本?

师:奥!前面几个问题我们以前曾经解决过,都学会了。这几个问题和茄子老师提的一样,真不简单。(点击出示问题)。

师:还剩下多少本,该怎样求呢?请大家试试看------

学生解答多种方法,老师结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了什么,并进行了对比。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个片断利用学生熟悉的借书情境,让学生“当场汇报”借阅图书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永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呈现方式简单而朴实,从学生身边出发,从经历的事情出发,引出问题,显得自然而无做作之嫌。

二、当场设计――让学生经历过程。

[片段二]

师:今天,我把你们的好朋友带来了!(分别出示蓝猫、白雪公主、皮卡丘个卡通人员)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个?想一想,告诉小组内同学。

生:我喜欢蓝猫。

生:我喜欢皮卡丘……

师:这样吧,我们来统计一下。(出示下表,当场输入数据)

全班学生人数 喜欢蓝猫的人数 喜欢白雪公主人数 喜欢皮丘的人数

3685

师:(喜欢皮卡丘的同学较多)谁能帮老师把喜欢皮卡丘的人数计算出来?

生:我用全班人数分别减去喜欢蓝猫和白雪公主的人数就行了。

列式是:36 -8 -5 =23(人)

生:我想先求出喜欢蓝猫和白雪公主的共有多少人,再用全班的人数减去和就行了。

列式是:36 -(8 + 5)=23(人)。

师:真不简单,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再请喜欢皮卡丘的小朋友站起来,数数看是不是23人。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进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教者采用了“当场统计”的方式,让学生选喜欢的卡通人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巧妙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呈现方式,发生在学生身边。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显得死套类型。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交流。

[片段三]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购物场景:蓝猫和皮卡丘到商店买玩具,货架上有玩具机器人(30元)、玩具汽车(22元)、布娃娃(8元)、玩具狗(17元),先是蓝猫拿出50元钱要买一个机器人和一个玩具狗,售货员山羊阿姨问:我该找给它多少钱呢?

师:谁能帮山羊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算出机器人和布娃娃的和,再用50元减就行了。

算式是:50-(30+17)=3(元)

生:我可以用50元分别减去机器人和布娃娃的价钱就行了

算式是:50-30-17=3(元)

师:(点击皮卡丘)说出:只带30元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谁能帮皮卡丘选哪两件玩具,要说出理由哟。

生:我选布娃娃和小汽车。因为这两种价钱加起来正好30元,就不要再找钱了。

生:我想先布娃娃和玩具狗,因为这两种加起来比30元少,只要找5元钱。

师:真棒!是的,我们平常买东西时,一般先算出所买物品共用去多少钱。

[片段四]

多媒体出示一学生在操场活动的场景。

师:仔细看一看,操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拍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

师:他们分别有多少人呢?(边数边点击出示:拍球的有10人,踢毽子有4人,跳绳的男生15人,女生10人)

师:那么跑步的有多少人呢?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点击分别是分别三个学生说了三句话)

①. 跑马的比拍球和踢毽子的总数多6人。

②. 跑步的比跳绳的少3人。

③. 我们先来了28人,走了10人,又来了2人。

师:跑步的究竟有多少人呢?你能根据这些话,求出来吗?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

生:我根据第一个跑步小朋友的话算的,列式是:4+10+6=20(人)。

师:先算的是什么?这里的总数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总数就是踢毽子与拍球的人数和,与跳绳的人数无关。我只要先把踢毽子和拍球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6就是跑步的人数。

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列式:28-10+2=20(人)

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还可以这样列式:28+2-10=20(人)。

……

师:真不简单!能根据这几句话,选用一些条件,都能算出了跑步的`人数。小朋友真会观察,真会思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封闭、单纯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实施开发性、多元性的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以上两个片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整合,创设了两个不同情境,却解决几个不同问题。第一个购物场景,不仅巩固前面知识,而且解决了购物时,一般要先算出“所买物品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显得独巨匠心。而对于“比总数多”“比总数少”“上下车”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者集中放在一个较大的运动场景之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轻松的解决了问题,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抓糖果――让学生把实际问题“演”出来。

[片段五]

师:(出示一块糖和一盒糖)这是什么?猜这个盒里有多少块糖?

生:有30块。

生:有50块。

老师出示糖果盒背面“50块”字样。并抓糖果,让学生说老师的动作。

生:老师从50块糖里先抓出13块,又放进去20块。

师:现在盒里有多少块糖。会列出算式吗?

生:50-13+20=57(块)

师:你们能仿照老师刚才的动作,在小组内做一下。把抓的过程说出来 ,并列出算式。

(每个小组桌上有一些糖。让学生小组合作,抓糖果。说出过程,列算式。气氛热烈。)

生:我是先从30块糖里抓出8块,再抓出9块,还剩13块。

列式是:30-8-9=13(块)

生:我是先抓11块糖,放进了装有50块糖的盒子里,再抓走9块,现在盒里是52块。

列式是:11+50-9=52(块)

……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而“抓糖果”是学生经常经历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中呈现出来,却“演”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通过充分的说“演”的过程、说算式,感受了两步加减实际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显得和谐,而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活动过程。因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无穷魅力。

5

O

M

《加减计算》教学反思 7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0.76-0.36=

5+4.8=6.9-0.5=

5.4+3.6=7.72-6.52=

3.6+2.1=9.1-1.1=

(二)自学例3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导学单。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

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四)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五)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六)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七)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八)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4041页第4、5题。

《计算》教案 9

一、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1、计算机的五大部件 2、计算机系统 三、讲授新课

(一)进位计数制的基本概念

1.进位计数制(计数制)

将数字符号按序排列成数位,并遵照某种低位到高位的进位方式计数来表示数值的方法。 2.十进制

十进制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计数制,规则是“逢十进一”

基数:每个数位所能使用的符号个数,称为基数。基数为10的计数制称为进进制。 位权:每个数位上1代表的确定数值称为位权。十进制中数字1在个位上表示1(100),在十位上表示10(101),在百位上则表示100(102) 一个十进制数表示:

如:1234可展开为:1*103+2*102+3*101+4*100

254.87可展开为:2*102+5*101+4*100+8*10-1+7*10-2 3.二进制

基数为2的计数制就称为二进制 基数:2 位权:2n

(二)数制间的转换 1.二进制的优点 技术实现简单 简化运算规则 适合逻辑运算 易于进行转换 2.各种进制的后缀

B:二进制 D:十进制 H:十六进制 O:八进制 3.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对应的十进制数

1101B=1*23+1*22+0*21+1*20=8+4+1=13D1011.01B=1*23+1*21+1*20+1*2-2=8+2+1+0.25=11.25D 4.将十进制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 例:将11D转换为二进制

11/2=5余1最低位 5/2=2 余1 2/2=1 余0

1/2=0 余1最高位 11D=1011B

对整数部分用“除2取余”法,即将整数部分反复用2除,直到商为0,再将余数依次排列,先得出的在低位,后得出的在高位。

例:求0.625的二进制数

0.625*2=1.25 取整1 最高位 0.25*2=0.5取整0

0.5*2=1.0 取整1 最低位 小数为0,转换结束

先取整数在高位排列,则0.625D=0.101B例:将58.5D转换为二进制数①先求整数部分:“除2取余” 58/2=29 余0 最低位 29/2=14 余1 14/2=7 余0 7/2=3余1 3/2=1余1

《计算》教案 10

活动目标:

1. 观察发现花的不同特征,尝试按照花朵的明显特征来分类。

2. 关注不同的花,喜欢它们。

活动准备:

教具:花园背景图,各种颜色和大小的郁金香、百合、风信子,每人两个或者三个小花盆,三个展示台。

活动过程:

一.观察花朵(意图:观察发现花的不同特征)

根据孩子说到的花链接相应的图片,教师追问:这么多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PPT2)花园里开满了各种美丽的花,有品种不一样的花,有百合花、有郁金香、有风信子;有大小不一样的花,有的`大、有的小;有颜色不一样的花,有红、有黄、有紫……花园里的花真漂亮。(小结的时候用大圆圈暗示分类标准。)

二.尝试种花(意图:尝试按照花朵的明显特征进行分类)

1.交流讨论

关键提问:

t:这么多的花,可以把怎么样的花种在一个花盆里呢?

追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花有些什么不一样?

t:对呀,花坛里的花有品种、大小、颜色不一样的,我们在种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把相同的花种在一个花盆里。

2.幼儿操作

t:你是怎么种花的?你把什么样的花种在一个花盆?t:(纠错)为什么要把这朵花种在这个花盆里?

小结:我们有的孩子按照品种来种,把百合花种在一起,郁金香种一起,风信子种在一起;有的按照颜色来种,把红色的花种在一起,黄色的种在一起;有的按照大小来种,把大花种在一起,小花种在一起。看,把相同的花种在一起,让花盆里的花越来越美了。

三.布置展区(意图:根据花的品种进行分类、造型)t:什么样的花布置在同一个展区呢?(孩子自由回答)t:有的孩子说可以按大小来布置,有的说按颜色来布置,有的说按花的品种来布置,我们来听听花展设计师是怎么说的。

结束语:看看我们自己布置的花展,真美呀,我们一起去邀请好朋友来参观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