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优秀5篇

身为高中物理老师,你想把学生教得更加优秀吗?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

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2.公式:a=Δv/Δt

3.单位:m/s^2(米每二次方秒)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方向始终相同。特别,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反。

5.物理意义:表示质点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0m/s变为10m/s,速度改变了10m/s。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样。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Δv/t,其中的Δv是速度变化量)

6.注意:

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特别地,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时,物体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是匀速率的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

7.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当物体做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绝对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6、弹力(A)

1.弹力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2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

一  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地理必修一课件 3

必修一英语课件

一、如何变人称;

下面有一句顺口溜“一随主。二随宾,第三人称不更新”。“一随主”是指在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被第一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按照主句中主语的`人称变化如:

She said. “My brother wants to go with me. ”→She said her brother wanted to go with her.

“二随宾”是指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若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二人称。或被第二人你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跟引号外的主句的宾语一致。如果引号外的主句没有宾语。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如:

He said to Kate. “How is your sister now?”→He asked Kate how her sister was then。

“第三人称不更新”是指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三人称或被第三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一般不需要变化如:

Mr Smith said。 “Jack is a good worker。”→Mr Smith said Jack was a good worker。

二、如何变时态:

直接引语在改为间接引语时、时态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现在时它需改为过去时态;过去时态改为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则保留原来的时态。如:

1)She said. “I have lost a pen.”→She said she had lost a pen

2)She said. “We hope so.”→She said they hoped so.

3) She said. “He will go to see his friend。”→She said he would go to see his friend。

但要注意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在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时态一般不变化。

①直接引语是客观真理。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s around the earth, the teacher told me. → The teacher told me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s around the earth。

②直接引语是过去进行时,时态不变。如:

Jack said. ”John, where were you going when I met you in the street?“→Jack asked John where he was going when he met him in the street。

③直接引语中有具体的过去某年、某月、某日作状语,变为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变。如:

Xiao Wang said. ”I was born on April 2l, 1980。“ →Xiao Wang said he was born on April 20, 1980。

④直接引语如果是一般现在时。表示一种反复出现或习惯性的动作,变间接引语,时态不变。如:

He said, ”I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 →He said he gets up at six every morning。

⑤如果直接引语中的情态动词没有过去时的形式(例:ought to, had better, used to)和已经是过去时的形式时,(例:could, should, would, might)不再变。如:

Peter said. ”You had better come have today。“ →Peter said I had better go there that day。

三、如何变状语:

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状语变化有其内在规津,时间状语由”现在“改为”原来“(例:now变为then, yesterday。变为 the day before)地点状语,尤其表示方向性的,或用指示代词修饰的状语,由”此“改为”彼“(例:this 改为that),如:

He said, ”These books are mine.“ →He said those books were his.

四、如何变句型:

①直接引语如果是陈述句,间接引语应改为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如:She said, ”Our bus will arrive in five minutes.“→She said that their bus would arrive in five minutes.

②直接引语如果是反意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或一般疑问句,间接引语应改为由whether或if引导的宾语从句。如:He said, ”Can you swim, John?“ →He asked John if he could swim.

”You have finished the homework, haven't you?“ my mother asked. →My mother asked me whether I had finished the homework.

”Do you go to school by bus or by bike?“ →He asked me if I went to school by bus or by bike.

③直接引语如果是特殊问句,间接引语应�

She asked me, ”When do they have their dinner?“→ She asked me when they had their dinner.

④直接引语如果是祈使句,间接引语应改为”tell(ask, order, beg等) sb (not) to do sth.“句型。如:

”Don't make any noise,“ she said to the children. →She told (ordered) the children not to make any noise. ”Bring me a cup of tea, please,“ said she.→She asked him to bring her a cup of tea.

⑤直接引语如果是以”Let's“开头的祈使句,变为间接引语时,通常用”suggest +动句词(或从句)。“如:

He said, ”Let's go to the film.“ →He suggested going to the film.或He suggested that they should go to see the film.

引述别人的话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引号引出人家的原话,这叫做直接引语;一是用自己的话把人家的话转述出来,这叫做间接引语。例如:

John said, ”I'm going to London with my father.“

约翰说:”我要和父亲到伦敦去。"(引号内是直接引语)

John said that he was going to London with his father.

约翰说,他要和他父亲去伦敦。(宾语从句是间接引语)

地理必修一课件 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目前,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其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学生“会学”,而不是简单的 “学会”。学生如果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上述理论依据,设计了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第1课时〈氨气〉)的教学程序。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授内容包括:氨气的合成、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教材内容编写的顺序就是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

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NH4+的检验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能力背景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了硅及其化合物、***、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内容。已经基本把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为学习本节的氨气、硫酸和硝酸的知识奠定了方法层面上的基础。

心理背景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一些生活常识,对氨气和铵盐略有了解,对其性质的深入学习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

3.教学方式

本着“重视基础,更重方法”的原则,本节采用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基本思路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4.技术准备与说明

(1)硬件要求:教师用电脑一台,配备投影机。

(2)软件要求:Microsoft PowerPoint,视频播放器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的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氨的性质的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详案(详见教案和学案)

2.教学过程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 哈伯也因研究化学武器而被人唾弃。

故事的讲解,旨在使学生领悟“科技就使生产力”的真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氨的合成与氮的固氮”的教学设计

以哈怕合成氨故事为契机,自然引出氨气的合成,进而介绍氮的固氮。通过人工固氮和自然固氮的讨论,把化学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

(3)“氨气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

以视频动画为载体,给学生感性认识,并从中体会化学中的结构美。

(4)“氨气物理性质”的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关键。化学实验永远是揭示化学奥秘的法宝,其特殊魅力为广大师生所推崇。

① 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氨气并闻气味;将1试管氨气倒扣于水中,观察现象,取出试管,向试管内液体中加入酚酞观察变化。

② 教师演示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③ 学生讨论及归纳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氨气的物理性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得以体现。

(5)“氨气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①以学生完成的实验及观察的喷泉实验为基础,自然而然的引出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通过液氨与氨水的比较,使学生深入理解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并学会应用比较法。

②教师演示实验[为防止污染而只做演示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反应。学生在惊奇中掌握了氨水与浓盐酸的挥发性,以及氨气与挥发酸反应的现象与本质。

通过练习,让学生自主分析氨气与硝酸、硫酸反应的现象和本质。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③以所得铵盐为引子,介绍化学肥料及铵盐热分解的性质。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④学生实验探究:取少许任一种铵盐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许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NH4+的检验的教学难点得到自然突破,并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做良好铺垫。

⑤氨的催化氧化,不做拓展,留在课后学生探究硝酸的合成。使课堂内外得到有机结合。也为学生发挥课后学习提供机遇。

(6)“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设计

“授之予渔”乃化学教学的最高追求。让学生掌握气体制备的思维程序是关键。

以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案例,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即“原理→装置→除杂和干燥→收集→验满→尾气吸收”。既完成了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知识点教学,也达到了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7)“氨气的用途”的教学设计

合成氨、氨的催化氧化、铵盐等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氨的用途顺理成章,已经无需浪费唇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自觉的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氨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同样留给学生到网络上去探索,目的在于发挥网络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

在以上教学中,各环节紧密相连,知识链自然形成。关注学生动手实验及对现象的描述,更关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神奇魅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

3.教学流程图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图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教学设计

五、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教学反馈设计

本节课使用了“学案”,记录着学生认知的过程。巧妙设计了课堂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整的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下列途径落实:

(1)合理使用学案,记录学习历程。强化知识的当堂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亲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通过PPT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示微观,加深学生印象。

(4)巧妙的设计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布置开放性课后自主学习内容:① 了解氨在氮的循环中的意义。② 以空气、焦炭和水等为原料合成硝酸。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学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发挥学生能动性。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课后反思

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每节课教学中的难点。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

1.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1)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本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可贵的是挖掘了学科内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施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例如本节课以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为引子,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渗透着“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的思想。

(2)让实验说话,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突破口,以及引领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不仅体现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现着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听讲,而是要思考、要动手,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基本原则。把思维方法的训练、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科实验相结合,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实做到了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有利于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

掌握学科知识重要,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探究实验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要思考、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知程序: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授之以渔,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贯串于教学设计之中。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将信息技术、学案等教学资源与化学教学相整合,不仅有利于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实效性得到落实。

(5)教学以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收尾,为后续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布置的“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氮的循环”以及“以空气、水、焦炭为原料合成硝酸”的课外探究习题,给学生留下了创新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后续课程良好开始奠定基础。

2.课后反思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做到了心中有“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是主线,导是关键。从反馈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受课时限制,学生实验的内容仍显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实验探究式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作用方面效果明显。

总之,在新课程模式下,在大家普遍认为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尤其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关注方法,不光看探究的 “形”更重探究的“神”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5

高中物理必修一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小球以水平速度 向竖直墙抛出,小球抛出点与竖直墙的距离为L,在抛出点处有一点光源,在小球未打到墙上前,墙上出现小球的影子向下运动,则影子的运动是:( )

A、匀速运动 B、匀加速运动,加速度是g

C、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于g D、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小于g

2、火车以 的加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加速行驶,车厢中一乘客把手伸出窗外从距地面高2.5m处自由释放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物体落地时与乘客的水平距离为:( )

A、0 B、0.25m C、0.50m D、因不知火车速度无法判断

3、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加速度是描述:( )

A、线速度大小变化的物理量 B、线速度大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C、线速度方向变化的物理量 D、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飞机驾驶员最多可承受9倍的重力加速度带来的影响,当飞机在竖直平面上沿圆弧轨道俯冲时速度为 ,则圆弧的最小半径为:( )

A、B、C、D、

5、如图7所示。a、b两质点从同一点O分别以相同的水平速度v0沿x轴正方向被抛出, A在竖直平面内运动,落地点为P1,B沿光滑斜面运动,落地点为P2。P1和P2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的运动时间相同

B.a、b沿x轴方向的位移相同

C.a、b落地时的动量相同

D.a、b落地时的动能相同

6、把甲物体从2h高处以速度V水平抛出,落地点的水平距离为L,把乙物体从h高处以速度2V水平抛出,落地点的水平距离为S,比较L与S,可知:( )

A、L=S/2 B、L=2S C、D、

7、下图是物体做平抛运动的x-y图象,物体从O点抛出,x、y分别为其水平和竖直位移,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经某一点P(x,y)时,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轴上的A点,则OA的长为:( )

A、x B、0.5x C、0.3x D、不能确定。

8、如图所示,在皮带传动装置中,主动轮A和从动轮B半径不等,皮带与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轮的角速度相等

B.两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同

C.两轮边缘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同

D.两轮转动的周期相同

9、用细线拴着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线速度大小一定时,线越长越容易断

B、小球线速度大小一定时,线越短越容易断

C、小球角速度一定时,线越长越容易断

D、小球角速度一定时,线越短越容易断

11、冰面对滑冰运动员的最大摩擦力为其重力的k倍,在水平冰面上沿半径为R的圆周滑行的运动员,若仅依靠摩擦力来提供向心力而不冲出圆形滑道,其运动的速度应满足:( )

A. B. C. D.

11、雨伞半径R高出地面h,雨伞以角速度 旋转时,雨滴从伞边缘飞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雨滴沿飞出点的半径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

B、雨滴沿飞出点的切线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

C、雨滴落地后在地面形成一个和伞半径相同的圆

D、雨滴落地后形成半径为 的圆

12、关于圆周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等

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C.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

D.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不一定指向圆心

13、如下图所示,将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球A、B,用长L=0.8 m的细绳悬于以v=4 m/s向右匀速运动的小车顶部,两球与小车前后壁接触,由于某种原因,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此时悬线的拉力之比FB∶FA为(g=10 m/s2) ( )

A.1∶1 B.1∶2 C.1∶3 D.1∶4

二、填空题

15、如图4-21所示,半径为r的圆形转筒,绕其竖直中心轴OO’转动,小物块a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要使小物块不下落,圆筒转动的角速度ω至少为

16、如图4-22所示,长为2L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一根竖直棒上相距为L的A、B两点,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小圆环套在绳子上,当竖直棒以一定的角速度转动时,圆环以A为圆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则此时轻绳上的张力大小为 ;竖直棒转动的角速度为 。

17、电风扇在闪光灯下运动,闪光灯每秒闪光30次,风扇的三个叶片互成1200角安装在转轴上。当风扇转动时,若观察者觉得叶片不动,则这时风扇的转速至少是 转/分;若观察者觉得有了6个叶片,则这时风扇的转速至少是 转/分。

18、水平抛出一物体,在(t-1)s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面成300角,在ts时速度方向与水平面成450角,则时间t= s.

19、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物体,人通过定滑轮用绳子拉它,在图示位置时,若人的速度为5 m/s,则物体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___m/s.

三、计算题

20、轻杆长l=0.2米,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连质量为m=0.5千克的小球,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小球以速率V=1米/秒通过最高点A时,杆受到小球的作用力是拉力还是压力?将轻杆换成细绳,且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5牛,则小球能够到达A点并且绳子不被拉断,经过A点时的速率范围是多少? (g取10米/秒2).

21、在海边高45m的悬崖上,海防部队进行实弹演习,一平射炮射击离悬崖水平距离为

1000m,正以10m/s的速度迎面开来的靶舰,击中靶舰(g取10m/s2)试求:

(1)炮弹发射的初速度;(2)靶舰中弹时距离悬崖的水平距离

22、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受水平力而运动。在前5 s内受到一个正东方向、大小为1 N的水平恒力作用,第5 s末该力撤去,改为受一个正北方向、大小为0.5 N的水平恒力,作用10 s时间,问:

(1)该物体在前5 s和后10 s各做什么运动?

(2)第15 s末的速度大小及方向各是什么?

23、如图所示,一个人用一根长1 m,只能承受46 N拉力的绳子,拴着一个质量为1 kg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圆心O离地面h=6 m,转动中小球在最低点时绳子断了。求:(1)绳子断时小球运动的角速度多大?

(2)绳断后,小球落地点与抛出点间的水平距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C D B D C B B BC B BD BD C

二、填空题

15、16、( ) 17、600;300

18、19、5

三、计算题

20、①压力 ②

21、(1)323.3m/s (2)970m

22、(1)前5 s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10 s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2)10 m/s,方向东偏北45°

23、(1)6 rad/s (2)6 m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