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今天,百忙之中的纳兰长风抽出一点空闲召开了“纳兰长风新闻会”。
哟!新闻会的现场真是人山人海。东边是一大排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西边是中国的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个个楚楚动人。新闻会开始了。只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女郎拿着麦克风问纳兰长风:“纳兰先生,请问是什么让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顶级人物?”纳兰长风脱口答道:“是勇气。想当年,我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遭到了人们的否定。可是我 我认为自己的勇气是值得称道的。一个人如果连勇气都没有,那么他还能干什么呢?”经他这么一说,四大美人便被他的魅力所吸引了,不住地向他抛媚眼,争取做这位有勇气主人的太太。接着,一位来自芬兰的记者问道:“纳兰先生,您是怎样理解‘班门弄斧’的?”“我们弄斧者给他们带来了新鲜血液。其一,可以发现人才。没有我们弄斧者的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千里马’可能将永远埋没在槽枥之间,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其二,可以促使‘班门’那样的行家更上一层楼。现在有些自鸣已经是‘班门’的人,他们故步自封,目空一切。如果说,弄斧者在他面前‘弄’出名堂,弄出了奇迹,这对‘班门’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使之感到后生可畏!”突然,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当他抬起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就是鲁班。人们都非常不理解,当年的巧匠鲁班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只见鲁班愧疚地说:“唉!都怪我当初太骄傲了,有一点手艺便不可一世,故步自封,目空一切,才导致我今天的结局呀!”
由此看来,“班门弄斧”是无可厚非的。人们应该用新眼光来看待“弄斧者”。他之所以值得赞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一个“弄”字。作为后生,一心想获得名师指点,就应“弄”得巧妙,“弄”得谦虚。同时,最重要的还要有勇气,但是如果一味卖弄,不听忠告,恐怕斧子会砸在自己脚上。
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弄斧人”呢?
[点评]
作者没有去赞扬成功者,而是打破常规,用一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式,赞扬了“班门弄斧”者凭着勇气和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做法。这样写,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能留给人们的教育意义深刻,文章也很有现实意义。
1、试驾现场有工作人员讲解怎样去试车,但在这方面不甚专业的我还是不敢班门弄斧,以免贻笑大方。
2、“当然可以,”安琪说,“一千九百年前不是有人做到了吗?我这可能是班门弄斧了,请原谅。”
3、他老是对总裁说该如何管理业务,就跟班门弄斧似的。
4、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班门弄斧,同他乱谈。
5、不要教鱼游水,不要班门弄斧。
6、一旦被他逮到镇守龙门在行家里手面前班门弄斧的机会时,约翰-全然顾不上新泽西似火的骄阳或者是多上一堂季前赛练习课。
7、说到写文章,我实在不敢在你面前班门弄斧。
8、个人认为:一个年轻同志如果讲业务,在老同志面前无疑有些班门弄斧。
9、对不起,班门弄斧。其实我是半桶水,还在学习。请多多指教,不足之处请多多见谅。
10、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11、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了。
12、用不着教你的祖母如何吸食鸡蛋,不要班门弄斧。
13、其实在数码科技版很多时候都是我问你问题的,现在反而调换身份,并不是因为我班门弄斧,()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人。
14、他可是大名家,你别班门弄斧了。
15、在您面前,我怎敢班门弄斧,随便发言呢?
16、今天在各位名家面前谈创作,我真是班门弄斧了。
17、今天我竟然在专家面前大谈科学,真是班门弄斧。
18、我这点浅见,在行家面前,不免有点班门弄斧了。
19、你少在那儿班门弄斧了,在座的有哪个不是专家?
“班门弄斧”,其字面意义是指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喻意乃是指不知天高地厚。从古到今,无论在文字典章里,还是在日常口语中,“班门弄斧”均具讽刺或自嘲之意,往往被作为贬义使用,谁如此,谁就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被众人所鄙视、耻笑、排斥或否定。诚然,其中确实含有贬意,但并不全是如此,“班门弄斧”也有其积极意义。“班门弄斧”蕴涵着敢于质疑、挑战、创新和突破的意识、品格和精神,包含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迷信、不盲从、敢闯敢试的勇气和胆识。
“班门弄斧”体现了敢闯敢冒的精神。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弄斧”之人为得到锻炼提高、炼出真本领,而敢于到“班门”切磋,这正说明其身上有一种好学和进取的精神。如果世人都不敢到“班门”前“弄斧”,知识就无法更新,思想就不会进步,能力就难以提高。
“班门弄斧”体现了勇于挑战的精神。到“班门”去“弄斧”者,首先面临的是世人对“班门”的崇拜,以及对“弄斧”者对阵“班门”的嗤之以鼻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但是,如果“班门”始终处于无人挑战和超越的顶峰状态,那这个“班门”所及的范围就会停滞不前。在这种状态下,世人对“班门”的崇拜、对“弄斧”者的排斥,实际是在阻止进步。因此,人与社会要进步,就必须提倡到“班门”去“弄斧”,就要大力弘扬“弄斧”者敢闯敢试、敢越雷池,敢于挑战权威、挑战自我的精神,形成向强者学习、与强者竞争、同强者共进的鲜明导向、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班门弄斧”是迅速提高自己的捷径和聪明之举。其道理并不难懂,其范例比比皆是。比如国球选手,是与弱者还是与强手练球和比赛更能提高自己?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推而广之,一个人若想在水平和能力上有所提高,到“班门”那儿去“弄斧”,会更快、更有效。反之,若到外行或者水平比“鲁班”低得多的诸门去“弄斧”,除可能会坐上无虎之山的“猴王”之座外,决不会收到“班门弄斧”之效。
当然,并非所有到“班门”去“弄斧”者都能大获成功、大有提高。到“班门”,除了敢于“弄斧”,还要善于“弄斧”。从认识与实践的视角来看,“班门弄斧”是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须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或途径。到“班门”去“弄斧”者决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冲动、胡思乱想、浮躁狂妄,而应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实践,虚心求教、善于学习,认真取经、丰富知识,应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张扬个性、发掘潜能,深化认识、深入实践。因此,提倡“弄斧”到“班门”,还必须进一步深入要求“弄斧”者致力学习先进技术,掌握高超技能,炼就过硬本领;吸取经验教训,多走捷径,少走弯路,降低“弄斧”成本,力避“弄斧”风险。
如此说来,“班门弄斧”益处多多,应当从正面加以引导、提倡和鼓励。但愿国人个个敢于“弄斧”,勇于“弄斧”,善于“弄斧”,精于“弄斧”,从而使国人进步得更快,使社会发展得更好!
(作者系沭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法学博士)责任编辑:刘忠
叮铃铃,又到了上课的时间,这是一节三年级的音乐课。在复习完歌曲后,我们要进行节奏的创编,我先带领孩子们复习了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和拍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创编节奏。在交流反馈时我请了两个男生上台板演,谁料那两个男生对我的点名竟然无动于衷,依然稳坐座位。旁边的同学叫了起来:“他们说不会做”……当时为了顾及整个课堂,我请了几个自告奋勇帮助他们的孩子上来板演,事情也算暂时告一段落。课后我找了那两名男生谈心,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但我的心情却始终无法释然。三年级的孩子理应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应该无所顾忌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怎会如此这般的缺乏自信?连自己的思路都不敢任意表达又谈何思维的创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日趋推行,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日趋深入,在如今的教学形势下,培养孩子的自信、创新等能力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已充分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但为什么还会有这种与教学新理念格格不入的现象发生呢?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的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错误公诸于众,在课上有时我们需要一些学生生成的错误案例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剖析,却很难找到,学生们不是藏着掖着不愿被别人看到,就是偷偷擦掉改成正确的了。我们的学生怕出错,怕出丑,没有十足的把握轻易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看似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一切要求尽善尽美的举措,实则却并非是件幸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他参与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将其形式进行总结,在《五大教学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并阐述和设计了符合班级授课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教材和时间等。这之后他所倡导的班级授课制在英国和美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各国推行开来。这是人类有教育活动以来第一次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在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这是课堂教学的雏形,它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输,教学组织也较为松散。然后是初步发展阶段19世纪初,人们不再满足原始的只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并开始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批判和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人们除了逐渐加深对教学组织的外在形式的研究之外,渐渐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对象,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知识掌握过程成为新一阶段发展的特征。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在他的研究中明确指出,教学必须遵循直观教学原则,不是单一的知识的增加而是智力的累积。 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赫则将他的教学理论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并总结出三种教学方法: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这三种方法构成了课堂教学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同时,赫尔巴特还创立了阶段教学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要达到钻研和理解,将教学阶段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并在日后发展成为著名的五段教学法。19世纪德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主张要将教学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强调要增加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出发展性教学的观点。这几位教育家的研究和探索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个浪潮。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形式,还探讨了教学的组织原则和教学方法,认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同时将理论应用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而“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自由地让思维驰骋和表达。因此,如果在我们的教学中能有学生敢于在老师、同学面前露一手或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这个课堂必定是个宽松融洽的课堂,其次也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不惟师、不惟书的求异精神,再者从中还可以折射出孩子的求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实地将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也便于教师适时的拨正他的思维偏差。我们的课堂不正需要这些弄斧者吗?他们的思维或许是另类的,但另类中不就蕴含着创新吗?他们的思维也许是错误的,但错误实则正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我们完全可以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如今的教学所大力提倡的吗?
从前,有个叫鲁班的人,以手巧闻名,被奉为匠师之祖。行家们对他敬重得五体投地。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 :“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搞,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 ,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 :“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班门弄斧用在自己身上一般是自谦,用在他人身上就是指这人没有自知之明。
扩展阅读
“班门弄斧”这个典故是比喻在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卖弄本领,自古以来都是贬义的。
由此,我想到:学生们学习本领,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假如如老师斥道:“学习乃人生大事,休要逞强!”学生也很“谦逊”,不再进取,那科学技术怎么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先进的水平?向老师学习,并非“班门弄斧”。即使弄几下斧,求教于他人,有什么不好?因此而多学一些本领,又有什么不对?如果水远不敢“班门弄斧”,人类可能还在吃生肉,披树皮。敢于“班门弄斧”,正是求教的开始。
它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事物总是发展的,后代总是胜于前代的,有许多人在“班门”前大“弄”其“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