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范文最新14篇

《成本效益分析范文最新1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成本效益 1

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成本效益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成本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成本和效益无法清晰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成本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野来探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 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转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目科目日结单→日计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帐务信息的作业步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说,广大的会计人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人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产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成本,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众多,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如果这项作业每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人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后;会计人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与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成本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五、提高员工素质,激发房工激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管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管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督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入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成本效益管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入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何?

保险情况如何?

有几个孩子?几岁了?

这位柜员掌握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向这位客户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购车贷款、教育贷款等。这些服务远远超过了这位客户原本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工资转账。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作用,必须抓好三个要点: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的手工会计操作大量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柜员是不是 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之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的人员执行了新港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说,“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指掌,掌握满足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必须激发会计人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开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六、结语

成本效益 2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的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累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3)诉讼成本。在因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而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4)竞争和谈判劣势。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制度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将价格压得很低,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管理目的应用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因为这种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所以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经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他们的行动或调整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在制订的成本计划不实或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的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经理人员评价的偏颇,会打消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才能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发展前景、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所有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实现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的。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成本效益分析 3

[关键词]朝鲜核试验;朝核问题;中朝关系;成本效益

[DOI]10.13939/ki.zgsc.2016.32.133

从纯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理性原则。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针对某项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国家对外关系一般不能通过对诸多可替代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数字量化比较,选出最优方案。国家对外关系选择往往更接近谢林的“情景选择”,即领导人根据其所处的场景和环境所做的理性选择。[1]本文尝试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国家对外关系选择的无形成本和无形收益,并且依据理性原则,来分析特定的国际环境下的国家对外政策。

中朝两国都是冷战后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与中国有着1300多千米的陆地边界线,对中国安全和对外战略意义重大。中朝关系发展过程中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不和谐的一面。自21世纪,中朝关系摒弃了以意识形态划分来处理两国关系,转而以共同的国家利益为基础发展两国关系。基于安全战略和传统友谊,中国对朝鲜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的效果有限,朝鲜核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自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以来,朝鲜一意孤行,先后进行了四次核试验。朝鲜核试验不仅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安全,也损害了中国国家利益。朝鲜核试验使中朝关系中的特殊性逐渐消失。

1 朝鲜核试验的动因

关于朝鲜核试验的动因,西方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源于美国强硬政策而被动选择;寻求优于韩国的军事优势而主动选择;对国际环境误判的选择;以及出于综合考虑的选择。

笔者认为朝鲜发展核武器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主动选择的结果。从历史动因来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朝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朝鲜不断受到美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朝鲜停战后,美国与韩国在1953年8月签署《韩美共同防御条约》。根据条约,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美国开始在韩国驻军和部署核武器。朝鲜事实上处于美国的核威慑之下。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认识到朝鲜作为一个无核国家将无力对抗核大国的威胁,被迫确定了发展核武器的目标。

从现实动因来看,首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一段时间,俄罗斯出现了极为混乱的政治局面和经济危机。为了解决国内问题,俄罗斯从1991年到1993年采取了疏远朝鲜的政策。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坚持不结盟外交政策。尽管当时《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国际法上仍然有效,但是,中朝两国事实上只有形式上的同盟关系。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在朝鲜看来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同时,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中国与韩国在1992年8月建交,中朝关系跌入低谷。最后,自2002年底以来美韩同盟再定义的磋商取得了某些实质性的进展。其中,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的取得使美日韩“铁三角”形成实质性同盟,美国借此进一步加强了对朝鲜的战略威慑。2001年“9・11”事件使布什政府工作重心从内政转向反恐外交。2002年1月,小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将朝鲜、伊拉克、伊朗列入“邪恶轴心”。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缺乏核保护的朝鲜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

2 朝鲜核试验的成本与效益

2.1 朝鲜核试验的成本

朝鲜核试验阻断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可能性。自2010年“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以来,朝鲜和韩国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笔者把朝鲜和韩国的政策选择设想成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中,两国最大效益的选择是双方都选择“合作”,即朝鲜放弃核武器,韩国放弃境内的美国驻军及美国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甚至两国最终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半岛统一的高级目标。但是,这种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乎不能实现。在囚徒困境中,最差的解是自身选择“合作”,而对方不愿意“合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每个国家为了使自己的情况最优,只好“不合作”(或背叛)让对方的情况变得最坏,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纳什均衡。

在囚徒困境中,朝韩博弈的结果是两国都选择 “不合作”。朝鲜不断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并把核武器视作在当今不利的政治军事环境中用于抵抗的“最后手段”。韩国则是联合美国进行更大规模军事演习。伴随着2016年初朝鲜***、核弹的“双弹”齐射,美韩展开了自201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关键决断”和“鹞鹰”两场军演。由此带来的朝鲜半岛安全的不确定性,将导致朝鲜半岛再次爆发战争。

朝鲜核试验使朝鲜半岛统一问题被搁置。朝鲜和韩国都为消除南北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缓和半岛极度紧张的局势、促进南北统一等问题做出过许多努力。1972年7月朝韩发表了《南北联合声明》,意义深远,是南北关系发生转折的一个里程碑。2000年6月,朝鲜领导人与韩国总统金大中在平壤举行了历史性会晤,双方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2007年10月,朝韩两国实现第二次首脑会晤。朝韩首脑会晤促进了南北交流与合作,带动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的实施,其中包括离散家属会面、金刚山旅游合作、开城工业园区合作等。但是,由于朝鲜核试验,这些朝韩合作项目不可避免都受到影响。

朝鲜 朝鲜第四次核试验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史上最强力的对朝制裁决议〔2270〕号,并开始史无前例的联合制裁。由于朝鲜放弃停止核试验,朝鲜也受到来自美、日、韩等国的经济制裁,外国资本的投资受到影响。例如,朝鲜第四次核试验之后,2016年2月,韩国关闭了开城工业园区项目,将近五万四千名朝鲜人因此失业,朝鲜失去了过去每年从开城工业园区得到的约1.2亿美元外汇。因此,核试验对朝鲜经济造成的损失远比表面更多。

2.2 朝鲜核试验的效益

在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下,朝鲜以政治和经济成本为代价,一意孤行地进行核试验,这对从根本上改善自身安全处境有好处。

首先,朝鲜核试验对保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尽管与美国这个核大国相比,朝鲜的核力量不能像冷战时期的苏联那样达到和美国相互确保摧毁,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构成核威胁。朝鲜实质拥核,可以防止再次遭遇像冷战时期那样的来自美国的核讹诈和核威慑。因为稍有不慎,美朝之间就可能在朝鲜半岛上爆发“准核战”。核武器从根本上确保了朝鲜的国家安全。

其次,核试验为朝鲜增加了对美和对韩关系中的砝码。虽然朝鲜还未研制出洲际弹道导弹,技术上不能打击美国本土,但是朝鲜拥有直接摧毁韩国的核力量。韩国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盟友,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意义重大,所以美国必须顾忌这一点。既要确保自己盟友的安全,又要防止韩国和日本开展核试验。由此才能保证美国主导下的核不扩散体系不被破坏,履行美国作为“世界领导”的职能。

最后,朝鲜核试验对巩固金氏政权具有积极作用。朝鲜战争后,朝鲜只有开始的几年经济领先韩国。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与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南北差距拉大,朝鲜领导人利用核武器增加自己的国内政治威信。2005年朝鲜宣布拥核时间选在2月10日,朝鲜此举的目的,除了有威慑美国的意图外,也是由于2月16日是的63岁生日,在领袖生辰之前宣布“有核”来提高民族自信、强化国内凝聚力,以及增强领袖个人威信的动机显而易见。[2]上任后,为迎接金日成诞辰100周年,2012年朝鲜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为其执政增色不少,这表明了继承祖辈发展核武器的意志,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

朝鲜自金日成时期开始就确立了先军政治路线。先军政治占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2016年2月20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正式回应美国经济制裁,认为美国的目的在于全盘扼杀朝鲜国民经济,朝鲜政治制度,并表示朝鲜将实施“经济与核武”并行路线。冷战思维的僵化使朝鲜难免对国际和周边环境产生误判。朝鲜作为目前极少数仍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的经济体,坚持发展核武器阻碍了朝鲜的经济发展,对于改变朝鲜的经济处境没有好处。

3 中国维护中朝关系的成本与效益

3.1 中国维护中朝关系的成本

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和朝鲜是“唇寒齿亡”的共生关系。朝鲜核试验不仅使半岛局势动荡,而且损害了中国国家利益。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大卫・兰普顿就公开表示“如果朝鲜走上核大国,对中国的麻烦要大于对美国”[3]。

为了维护中朝关系,中韩关系不可避免受到影响。2015年是中韩关系发展最好的一年,中韩两国战略互信进一步加强。中韩双边关系经过睦邻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最高层级的合作定位。但是,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韩国一改在美国意向部署“萨德”问题上的保留态度,与美国开始商议此事。中韩关系的良好发展态势受此影响,不再一路高歌猛进。

维护中朝关系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由于中国50多年前挽救了朝鲜现在的政权,以及由此造就的鲜血纽带,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有超过一般国家的影响力。但是,中国对朝鲜影响的手段和效果始终有限。美国企图夸大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希望中国承担起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美国国务卿克里曾表示:“中国的支持是解决朝核僵局的关键,美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与中国取得合作。”[4]事实上,朝鲜一直以来试图摆脱中国的影响。无论是1996年美韩的“四方会谈”提案,还是1997年朝鲜提出的美朝韩“三方会谈”,朝鲜都主张在停战协定的实际当事者之间讨论和解决问题,并不主张中国参加。美国关于朝核问题错误的责任划分破坏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朝鲜核试验同时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朝鲜目前已知的6个核武器秘密试验点,有3个邻近中国边境其中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地点――咸境北道丰溪里试验场距中国吉林省的延吉、珲春等地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100千米。,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核泄漏。[5]从生态环境角度看,朝鲜核试验带来的核辐射和可能带来的核泄漏将威胁到中国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朝鲜半岛处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朝鲜核试验使朝鲜半岛的传统安全形势不断恶化,东北亚地区将成为潜在的战争策源地。这将改变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决策,不利于中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3.2 中国维护中朝关系的效益

尽管中国为维护中朝关系付出了代价,但另一方面,基于地缘环境等因素,笔者认为中国维护中朝关系仍具有一定效益。

维护中朝关系有利于中国维护东北地区安全,促进整个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朝鲜紧贴东北重工业区。如果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大批难民将涌入中国东北地区,使得中朝边界安全难以保证。同时,朝鲜半岛居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没有朝鲜半岛的合作,就没有东北亚区域完整的经济合作。自1992年实施的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一项重大工程。但由于半岛的分裂,使其朝韩双方难以合作共同开发图们江,并开展其他地带多边开发区域合作。例如,中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韩国在2013年提出“欧亚倡议”。中国维护中朝关系,并致力于朝鲜半岛统一。如果朝韩双方实现良好合作,使东北亚地区人流物流畅通,将会极大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朝鲜战争以来,中美在朝鲜半岛的博弈从未停止。21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虽然中美努力避免两国之间出现修昔底德陷阱,但也不能改变美国将中国作为其最大潜在敌人的预设。2011年,希拉里撰文《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宣称:美国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持续增加在亚太的外交、经济和战略投入”,以“保障和延续”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2012年6月,美国国防部部长帕内塔提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2020年前,将把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美国在韩国的军事部署已经对中国构成事实上的军事威胁。朝鲜半岛处于东北亚中心,对中国而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朝鲜“悍然”进行了第三、第四次核试验后,尽管中国就对朝制裁问题与美国达成协议,但是,维护中朝关系发展,保持一个与中国友好又与美国合作实现了无核化的朝鲜半岛符合中国的利益。[6]

在可预见的未来,美朝实现合作困难重重。朝鲜仍然是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伙伴,维护中朝关系,将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益处。

4 核试验对中朝关系的影响

自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以来,在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前,中朝关系是形式上的同盟关系,但是双边关系仍具有超过一般国家间关系的特殊性。然而自朝鲜核试验后,中国开始反思对朝政策,中朝关系演变为“正常的国家间关系”。朝鲜核试验成为一个阻碍中朝关系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关于“正常的国家关系”,学界还没有确切定义,但有一点普遍存在共识:国家利益是第一考量。国家利益是国家的最高目标,是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因素。[7]朝鲜秘密发展核武器,频频进行核试验,这与中国希望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政策产生冲突。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后,2013年 3 月 8 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举行的外交部记者会上说明,“中国和朝鲜是正常的国家关系”。[8]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中国商务部在2016年4月9日第11号文件,明确规定对朝鲜禁运的部分矿产品清单。朝鲜核试验暴露了中朝两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给两国现任领导人实现会晤造成了重大阻碍。

21世纪,综合的国家利益成为处理中朝关系的重要原则。随着正确义利观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念创新和实践原则,中国对朝政策正从过去的因“义”轻“利”向今后的“利”“义”并重调整。朝鲜核试验仍将是中朝关系基于共同国家利益发展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加]罗伯特・杰克逊,[丹]乔格・索伦森。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M].吴勇,宋德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08.

[2]吴鹏。朝核危机:朝美各拨什么算盘[J].财经,2005(5).

[3]王俊生。朝核问题与中国角色――多元背景下的共同管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47.

[4]王晓波,唐婉。中美对朝政策中的共识和分歧及前景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9(3):34.

[5]王俊生。朝核问题与中国角色――多元背景下的共同管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46.

[6]王晓波,唐婉。中美对朝政策中的共识和分歧及前景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9(3):31.

[7]刘胜湘。国际政治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

成本效益分析 4

关键词:包头 牧本 成本 效益 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32-01

为了做好我市农畜产品成本效益分析工作,针对实际情况,按照区域分布,我们选择在固阳县、九原区、土右旗、达茂旗设置了肉羊、奶牛的效益核算点8个(其中:肉羊效益核算点4个,奶牛效益核算点4个)。现就我市2014年主要畜产品成本效益情况进行以下分析。

1 肉羊的成本效益分析

1.1 基本情况

2014年我市在对固阳县、九原区、土右旗、达茂旗4个旗县区设置肉羊养殖效益核算点,主要核算的小尾寒羊和多赛特。涉及11个乡镇苏木,共有40户调查户,通过入户调查,经过对各旗县区2014年肉羊成本收益表的汇总,核算点共销售肉羊为6982只,其中达茂旗为902只,固阳县为980只,土右旗为3490只,九原区为1610只,本汇总表中工值82.50元。

1.2 各项指标情况

近几年,受围封禁牧政策的影响,我市肉羊养殖转变了过去野外牧养散养的传统方式,实行了圈养集中饲养的方式。养殖的品种主要有小尾寒羊和多赛特。羊的饲草料也主要以玉米秸杆、玉米和饲料公司提供配好的饲料为主。

2014年每个核算户饲养只数155只,比上年的平均每个核算户饲养只数减少57.65%;每只羊的成本收益情况对比如下:活重量是40.00kg,与去年相比减少0.99%;人工费用为283.75元,与去年相比增加11.27%;饲养总费用为522.11元,与去年相比增加9.43%;饲养日成本是3.00元/天,与去年相比增加9.89%;羊肉的价格为42.52/kg,比去年减少14.60%;每只销售利润平均为557.27元,与去年相比减少16.87%。

1.3 结论及产生的原因

由上述各项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养羊的效益同比下降明显。经分析,增重量减幅和饲养总费用涨幅均在8%以上,活重总成本和饲养日成本的增幅也保持高位,而羊肉的价格跌幅超过了14%,养羊成本增加了,却又卖不上好价,使得养羊的利润大大降低。

(2)羊肉销售价格回落,出现卖难,消费旺季也销售不旺。经分析原因有:①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消费疲软,政府消费下降,餐饮业低迷,消费需求下降,销售不旺。②疫情影响,春季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后,活畜跨区域交易活动减少,消费也同时降低,受疫情影响,引起一些养殖户的恐慌,发生低价抛售。③受玉米及相关饲草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饲养成本上升幅度较大,使得养羊利润空间缩小。

(3)从4个核算旗县的情况来看,土右旗肉羊的销售利润最大,是因为其人工费及饲养成本较低,养殖数量多,已形成规模养殖,资源配置优势强;达茂旗利润第二,是因为其羊肉的价格明显高于其他旗县,与当地羊肉品质、品感及知名度有关;九原区利润最低,主是因为饲料费用太高,而羊肉价格又偏低。

1.4 建议

养羊方面,要转变单门独户的方式,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建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品种培育、饲养、疫病防控、市场竞争、品牌建设及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加强科学化管理的程度,同步推进质量、数量、效益,实现提质增效;羊肉要实行订单养殖、订单收购,制定最低保护价,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

2 奶牛的成本效益分析

2.1 基本情况

2014年我市在对固阳县、九原区、土右旗、达茂旗4个旗县区设置奶牛成本核算点,涉及7个乡镇苏木,共有38户调查户,通过入户调查,经过对各旗县区2014年奶牛产品成本效益报表的汇总,核算点共饲养奶牛1478头(其中:达茂旗为76头,固阳县为144头,土右旗为496头,九原区为762头),与去年相比减少44.37%;产奶奶牛403头(其中:达茂旗为52头,固阳县为76头,土右旗为47头,九原区为228头),与去年相比减少66.72%。选户方式根据奶牛养殖方式和年产奶量高、中、低分别选取。本汇总表中工值82.50元。

2.2 各项指标情况

每个核算户饲养头数为39头,与去年相比减少47.30%;每头牛的成本收益情况对比如下:年产奶量5540公斤,与去年相比增加7.27%;人工费用为2600.25元,与去年相比减少48.05%;饲料费为10818.75元,与去年相比增加32.01%;饲养总费用为13987.50元,与去年相比减少1.90%;主产品总成本为13894.75元,与去年相比减少2.09%;饲养日成本为38.85元/天,与去年相比减少2.19%;牛奶销售价格平均每公斤为4.15元,与去年相比增加2.22%;销售利润平均为9354.5元,与去年相比减少2.20%。

2.3 结论及产生的原因

由上述各项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4个核算旗县的情况来看,达茂旗奶牛的销售利润最大,是因为其物资费用明显低于其他旗县,与当地饲草资源丰富有关,从而减少了成本;土右旗的利润第二,是因为其年产奶量大,而人工成本相比又低,从而增加了收入,减少成本;九原区利润最低,主是因为产奶量过低所致。

(2)牛奶价格同比稍涨,但利润却降低。究其原因如下:①由于当地有伊利、蒙牛等大型奶企就地消化的优势,牛奶销售情况较好;②受去年年底牛奶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的奶价相对稳定,年平均奶价较去年稍涨;③受玉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玉米价格由2013年的1.93元/kg增长至2014年的2.49元/kg,每公斤增长0.56元,同比增加2.07%,奶牛饲料(泌乳期饲料、精饲料玉米等)的价格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④产奶量高低直接决定利润的高低,年产奶量越高的核算点,其利润越高,所以,提高产奶量是提高利润的重要条件,经分析,养殖利润高的效益点,其产奶量高,养殖经验丰富,饲喂水平高,管理好,医药费支出少,饲料营养均衡。

2.4 建议

(1)饲养高产奶牛,逐步淘汰低产奶牛。

(2)改变饲养奶牛的饲养方式,变单一的喂玉米杆为多种优质牧草饲料和青贮饲料。

(3)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实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要引导奶牛养殖小区管理模式向牧场经营模式转变,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奶牛养殖效益。

(4)加大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减少精饲料的饲喂量,降低奶牛养殖成本。

(5)加强对兽医的培训,提高兽医的配种技术,提高奶牛的受孕率,以增加奶牛的产奶量。

成本效益分析 5

【关键词】 公允价值;应用;成本效益

会计计量属性历来是财务会计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的热点问题。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已经被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广泛采用。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正式确立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现值等计量属性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属性并纳入准则规范中,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目前,对于公允价值在我国是否已经具备应用的条件以及公允价值在具体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探讨不乏真知灼见。本文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节约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成本提出建议。

一、分析原理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由于制度本身的设计、制定、实施与改革是有成本的,所以对不同的制度、一种制度的不同设计、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制度等都存在选择的必要,而选择的标准就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从制度变革或创新的动力源泉来看,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并且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潜在制度收益大于新制度的组织实施成本时,制度变迁才能产生。如果制度选择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制度创新就没有必要。会计制度的存在与创新,同样体现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社会中的交易费用总是为正数,会计制度的每一次变迁既是对相关制度环境的分析、判断,同时也是一个成本效益的选择过程。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成果,在发挥其约束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制度规范作用时,必然需要付出成本或代价。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同样必须符合制度变迁所获收益大于该项制度变迁成本的约束条件。

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价。对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而言,应用公允价值所付出的代价越低,同时从公允价值应用中所获得的收益越多,效率就越高。宏观层面的分析是对社会为公允价值应用所支付的总成本和所获得的总收益进行总体评价。总成本既包括每一个会计主体所承担的成本,还包括各个会计主体在获取收益的过程中,由社会所承担的成本,即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同样,宏观层面的总收益也包括每一个会计主体所获得收益以及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即外部收益。

二、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微观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公允价值应用的微观层面来考察,主要是对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和获得的相关收益进行分析。企业作为公允价值实施的主体,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既包括为组织会计人员更新知识(包括组织会计人员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企业内训)产生的直接成本,也包括支付的会计人员在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这一间接成本;既包括企业为建立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所付出的成本,也包括原计量属性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发生的转换成本。

会计制度变迁的实施主体之所以能够愿意支付采用新制度的成本,其动因在于能够获取高于所付出成本的收益。企业应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效益主要有:1.因采用公允价值提高了企业向资本市场传递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2.对于外向型企业而言,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抗辩能力,降低国际贸易纠纷的风险。3.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由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境外资本市场所认同的公允价值披露财务信息,

在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各项成本中,培训成本和支付的会计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将不同程度的变成沉没成本;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转换而产生的成本,同样会发生在其他任何计量属性之间的转换,而绝非应用公允价值所特有的。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付出成本的同时,却能够获得持续而长远的效益。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中,同时到境外融资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应用公允价值正是为我国更多的企业能够顺利走向国际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扫清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无疑,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效益要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二)宏观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即为整个社会的成本。具体包括:各个微观主体应用公允价值所发生的成本;财政部门在组织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实施成本和管理成本;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中介等机构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的成本;社会各行各业的学习成本。此外,公允价值应用所产生的社会过渡成本,一般要大于各个微观主体的成本。那么,能否据此推断宏观层面公允价值的应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呢?

1.在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制度创新的一项内容,经政府以法规的形式颁布后,对所有会计主体而言形成了一种强制力,由此确保不同会计主体在相关业务处理上的规范性和可比性,宏观会计的运行秩序得以保障。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迫切需要企业以公允价值披露、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财务信息。3.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中经常遭遇反倾销诉讼,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销售价格被认为低于公平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确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公允价值的采用为我国更多的企业以“国际商业语言”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认可,降低了我国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成本。5.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开放会计服务贸易已到兑现期,采用公允价值推进了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的步伐,同时为我国企业降低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交易成本和会计遵循成本奠定了制度基础。上述分析表明,宏观层面应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效益不仅大于社会所付出的相应代价,而且大于微观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之和。

三、结论及建议

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并确立其在会计准则中的地位,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一项重要创新,不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是符合制度变迁约束条件的。但是,确保公允价值应用的效益必须以成本的节约为前提。从我国目前而言,节约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监管

为避免企业不切实际地运用公允价值或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条件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相关具体准则也分别界定了适宜公允价值应用的情况。但是随着2008年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及2009年新准则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开,公允价值在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能够为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为节约公允价值实施的社会成本提供制度保障。

(二)企业应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适度地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能否持续可靠地获取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以避免公允价值应用不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控制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等方面的作用,以节约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三)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自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以来,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会计环境要求的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对培训的考核与验收制度,导致一些地方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会计人员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能通过财政部门对从业资格证的年检。改革继续教育模式,将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考核与验收相互分离,同时建立继续教育的警示或淘汰制度,是尽快提高会计从业队伍的职业素质、节约公允价值应用成本的现实而又迫切要求、应对日益复杂的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全面推开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少安。 产权经济学导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栾甫贵。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

成本效益 6

[关键词]开放远程教育;教育成本;成本效益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里也开始注重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放远程教育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开放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让受教育者享受与传统教育同等的教育。当然,远程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技术成本,为了分析最终的教育效果,需要对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展开进一步分析。根据研究调查发现,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与现在的远程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就包括教育成本上的差异。因此,对于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现状展开相应的研究并展开相应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早期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

1.1影响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

卡铂与费莱彻是早期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重要研究者,他们提出了五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实际的课程数量、课程的修改次数、媒体的具体应用类型、学生支持的种类和学生的辍学数量。这两位研究者的研究结论受到另外两名研究者琼斯与西蒙森的关注。通过研究早期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可以将影响开放远程教育成本的因素分为三个重要的方面,分别是媒体的具体类型、选择的课程类型和规模以及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人数。远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承担一定量的学费,并且这个学费要高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的学费。当然,如果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会更加凸显。通过早期关于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开放远程教育成本的主要花费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如果给学生开发的课程类型较少,自然这个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当然,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还仍然无法做到能够在应用不同技术的情况下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

1.2开放远程教育的有效性

从教学效果来看,开放的远程教育能够达到同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同样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学生毕业的情况来看,开放的远程教育的效果没有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效果好。除此之外,从教育体验的角度来说,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与传统的面对面的体验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无论是在课程的完成情况还是最终学生的毕业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对于开放远程教育的有效性的评估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1.3开放远程学习的成本效益

在早期研究者关于开放远程学习的研究中,都有对于远程教育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作为教师来讲,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选择权利,既可以选择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也可以选择远程的开放教育,当然,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也对于开放远程学习的成本效益有一定的影响。当教师选择远程学习的教育模式给学生上课时,就需要展开相应的脱产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用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给学生上课,这就相应地节省了教师的交通等方面的成本,可以让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远程教育的教育效果上,这也是影响开放远程学习成本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影响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因素

由于远程教育的实现除了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设施外,还需要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并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课程,这就使得开展远程教育的学校需要在这个上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网上教育系统,该系统可以为远程教育提供非常丰厚的资源。而许多学校为了减少在远程教育建设上的成本,就应用了将教育功能分开的有效策略,即把具备不同功能的网上教学课程让不同的院校负责。譬如,网上课程的研发及发展要由专门的院校去负责,在负责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将负责不同功能的院校联系在一起,在保持彼此分工不同的同时能够保持工作的协调一致性,这样就可以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网上教育的运作成本了。

3相关的课题和未来方向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行业开始注重与互联网的结合运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不同行业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多种需求,因此,必须注重将新兴的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而远程教育就是教育领域应用新型技术的重要代表。由于远程教育的建设成本较高,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考虑其成本效益,这样才可以在不浪费资金的情况下收获较好的成本效益。在对远程教育的前期研究成果展开相应的分析后,我们对影响远程教育的因素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为了有效促进远程教育在未来的更好发展,还需要对其未来发展做出相应的研究。

3.1教材的共享与重复使用

在远程教育的开放过程中,为了有效节约成本,很多院校提出了将教材共享以及重复利用的方案,这些教材被共享的频次以及重复利用的频次都充分反映了远程教育是否获取了相应的成本效益。教材需要经过专业的教材研究机构进行修订,并将其转化为一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与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这些知识通过网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这种网上教育系统与模拟系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在学校内部已经覆盖了各种类型的网络,这样就为不同的校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莲花学习空间分布式学习系统分享已经开发的学习资源。具体来说,这种共享资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这种共享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并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共享模式展开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图书馆查找实际所需要的书籍及资料;其次,作为教师来说,也可以根据自身讲授的需要修订相应的网上课程。这样的话学校就没有必要建设新的远程教育网上系统,就可以实现远程教育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疑为院校的远程教育发展节约了成本。

3.2伙伴关系的建立

作为已经建立远程教育系统的院校来说,也可以发展与其他院校的伙伴关系,这样就可以跟其他院校一起共同承担风险,有利于减轻院校的经济负担。当院校与院校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后,它们之间可以保持频繁的联系并一起同相关的企业建立伙伴关系,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又一次降低了其经济负担。在这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下,用于远程教育的教材可以共享并重复使用,还可以拓展获取资源的渠道。有些院校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发相应的课程,这些资源如果被用于共享的话,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其他院校的经济成本。

3.3未来的研究课题

未来的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首先,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促进网络课程的标准化发展。其次,仅仅只有通过网上资源共享这种方式才能够实现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吗?最后,对于开放远程教育的课程修订频次还有待商讨。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领域内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开放远程教育在很多院校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了更好地提升开放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就需要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展开相应的探讨。在早期关于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上,更多地将其成本效益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媒体的具体类型、选择的课程类型和规模以及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人数三个方面。在未来,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还应当在其影响因素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蔡永•布拉马旺,赵霞。泰国开放远程教育机构中的领导与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03(23).

[2]张伟远,牛健。写在“国际远教论坛”开栏之际[J].中国远程教育,2002(8).

[3]徐东丽。《开放远程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张伟远研究论文集》简介[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

[4]殷丙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国际视野中的开放远程教育”学术交流会[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成本效益分析 7

医院开展经济运行的管理工作,并非仅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要对医院的社会效益给予充分考虑。至此,在对医院实施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全面、充分的考虑成本效益,促使医院经济性和公益性相结合。本文通过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探讨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最后就医院在经营管理当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运行中变得更为科学、规范。然而当前一些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经济性和公益性之间出现失衡状况,医院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等。所以,在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促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当前所存在的看病难状况予以改善,需要重视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具有决策性的方法,通过科学对比项目中的整体效益和投入成本,有效评估相关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通常状况下,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政府相关部门相应经济决策工作中予以运用,能够促使投入最小成本而获取最大收入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针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际应用来讲,通常在评估公共事业社会效益的经济工作中较多运用,而在开展评估工作中,项目的实际效益及成本被很好的予以呈现,并且还做到了相应量化。

2.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明确项目的成本;二是对项目的额外收益进行确定;三是就项目实施当中可实现节约的相应费用给予确定,然后将预期投入成本和收入效益的相应对比表进行制作;四是评估和量化项目的具体成本和实际收益。

二、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全面掌控医院各专科的运行情况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将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运用,核算医院各专科的收入效益及投入成本。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医院各专科相关数据和指标,以此对各专科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掌握,并将这些数据及情况作为工作开展依据,制定与医院现实情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使医院管理现状得以改善,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管理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医院的经济活动,就医院资源利用信息及医疗服务予以提供等。为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实质性提高,针对医院经营管理运行来讲,将成本效益分析法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控制医院经济活动的相应成本,促使医院充分及有效的运用资源,提高医院各种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状况,达到有效控制医院医疗成本、医疗患者相关费用成本、减少其治病医疗负担的目的。

三、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质对策

1.基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高效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促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得以实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基于此,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全面建设,还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医院经济运行的顺利运转,要求医疗机构尽可能节约医疗成本,促使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将其所具有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予以满足。此外,对于公立医院来讲,要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给予充分利用,有效管理医院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成本投入,分析并核算医院在实际成本投入和具体收入收益的数据,控制各科室的投入成本,促使公立医院在今后发展中更为健康及可持续。

2.综合考量成本投入与社会收益,实现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含有考核、控制、分析及预测等,由于成本利益分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包含医院的各个方面,甚至与医院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医院乃至全体职工开展成本维护的实质基础。因此,医院可成立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小组,由院长带头,由财务执行具体和细化的成本核算工作,而其余部门给予配合和响应,从而形成全院参与及相互配合的成本管理系统。在医院日常经济运行中,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考量医院的成本投入,此外,还应对相应社会收益进行深入分析及比较,以此作为医院今后经济运行的指导标准,医院的社会效益也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中需要首先考量的基础因素,使成本效益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得到有效保证。此外,针对医院投入成本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医院医疗人力需要给予一定的成本投入,医院内部员工开展定期培训也需要相应成本投入,医疗资源的大量使用更需要诸多成本投入,以及医疗设备的维护升级及水电方面的消耗支出等,这些支出及投入均体现了分析结果方面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外,基于社会收益方面相关要素分析,医院开展相应科研工作,就原有的操作程序合理简化,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保证医院医疗效果准确性及有效性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一些医院在具体科研工作当中,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收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对此类收益实施相应评估及分析,以此就可体现分析效果的全面性。

3.以医院公益性为支撑,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有效融合对公立医院来说,其经营活动主要以公益性为目的,因此,政府针对公立医院相应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及多元化,强化其内在的责任感,就国民健康策略给予不断完善及创新,对我国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的负担给予减轻,有效缓解当前所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扩大辐射范围,使更多人群受益,并为我国人民提供安全及价廉的医疗服务。此外,公益性医院应摒弃经济利益的束缚,不断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就其经济运行机制给予不断完善,促进医院在服务性及公益性方面得到保证, 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融入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能够为医院带来更多实际利益,还可对财务纠纷给予避免,这不仅是医院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框架下的现实需求。所以,应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充分运用到医院经营管理中。此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规范,应以医院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基础,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对策,从而促使医院经济安全运行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明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师,2013(10).

2.储振华,杜乐勋。国外卫生经济学中成本与效益分析方法的运用。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85(01).

3.叶金花。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中国集体经济,2015(4).

成本效益 8

一、强化成本效益管理职责。

为加强我单位全面成本效益管理工作,有效推进成本效益管理工作的开展我单位成立了成本效益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按股室制定出成本效益管理岗位工作职责,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成本效益管理制度。

(一)成本效益管理岗位设置及成本效益管理人员。为了明确成本效益管理人员在成本效益管理中的责任,落实成本效益管理工作,成立了成本效益工作领导小组:。

(二)成本效益管理岗位职责。成本效益费用管理是我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单位各股室业务性质和费用分类,做到重点部门重点控制,主要对办公室实施成本效益费用实时控制,其他部门实行费用控制,严格执行预算管理,部门职责如下:

1、财务负责人对成本效益费用总量及成本效益费用水平负总责,重点是掌握管理中的重点项目。

2、办公室负责易耗品消耗、办公费等;同时在财务负责人领导下,通过确定费用指标,编制费用预算,制定定额及费用支付标准等形式,对我单位各项费用进行综合控制,不断监督、调查各部门执行成本效益计划情况,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3、办公室重点控制办公费用。

(三)我单位成本效益管理制度为了全面贯彻执行降低各项支出,加强成本效益费用的管理及控制,结合我单位实际,特制定并完善了本单位成本效益管理制度。

二、构建成本效益控制信息系统内容

建立成本效益分析与监督体系。为达到降低成本效益,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各股室具体实施。

三、财务日常管理内容

本单位严格按照会计的基本原则,及时处理日常账务,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按时参加县财政组织的各类培训,及时上报各类报表,严格遵循内控制度,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按时公开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严格执行采购程序,妥善管理国有资产。

四、2020年工作计划

1、继续贯彻落实成本效益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成本效益管理模式基础上,加强成本效益管理,完善成本效益费用预算、分解、考评机制,落实成本效益管控责任,真正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成本效益分析 9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1、作业成本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定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2、作业的划分。作业成本法的首要工作就是作业的认定。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作业按作业产出或小号的方式,分为四类:

(1)产量级作业。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作业,例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这种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

(2)批次级作业。即生产每批产品所从事的作业,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机器准备、订单处理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

(3)生产维持级作业。是为维持工厂生产而从事的作业,例如工厂管理、暖气、照明、厂房折旧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为全部产品的共同成本。

二、应用ABC的成本分析:实施成本

应用ABC来核算产品成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原有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而是要在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基础上,改进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因此建立ABC系统并使之与原有的信息系统协调运行,以及为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增加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应用ABC所付出的代价,一般将其统称为“实施成本”。实施成本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由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两部分构成。

1、设计成本。设计成本是指在原有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以及生产流程的特� 设计成本主要包括设计ABC系统、系统得到必要的承认以及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ABC系统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运行成本。运行成本又分为核算成本和机载成本,二者是一种此增彼减的关系。

(1)核算成本。核算成本是指运用ABC系统对成本进行记录、计量所使用的人力、物力及所付出的代价,是应用ABC的必要条件。

(2)机载成本。机载成本主要是指将ABC设计加载到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发生的软件开发费用以及机载运行的费用,即在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行ABC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软件开发费用、设备购置费用、人力费用、动力费用、备品备件和日常维护费用等。

设计成本和运行成本共同构成了ABC的实施成本,且企业对产品成本精确度的要求越高,ABC的实施成本越高。

三、应用ABC的效益分析:失误成本的降低

失误成本是指根据不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出不正确的决策,导致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失误成本产生的原因,典型的有:不合理的产品定价所导致的无利润产品的出售或产品竞争力的丧失等;如一味考虑增加某一产品的性能而添加特殊零件或复杂生产工艺,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超过由于性能的增加所获得的效益;不准确的经营费用预算等。企业通过相对精确的成本信息为生产经营等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相对提高企业的效益。ABC系统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也越有利于失误成本的降低。

四、成本-效益分析

一个企业往往拥有上百甚至上千种作业,根据每一项作业的实际耗用资源核算产品成本的确可以获得精确度很高的成本信息,从而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但其实施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失误成本与实施成本随成本信息的精确度呈反方向变化: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高,实施成本越高,而失误成本越低。反之,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越低,而失误成本越高。企业应用ABC的总成本应是实施成本与其应用的过程中,企业基于成本信息的精确度而做出决策导致的失误成本之和。

五、企业应用ABC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是否适宜应用ABC进行成本核算,实践中通常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决策。一般可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计算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纪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大大增加。所以要权衡好成本收益,适时运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效益分析 10

关键词:会计信息;监管成本;效益分析

abstract:the listed company′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ne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so the government′s regulatory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sis of regulatory benefits in excess of regulatory cost. read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domestic macro level tend to use regulatory approach to study information regul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ulatory cost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profitability. we should combine the two to explore a reasonable rang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effectiveness us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model.

key words:accounting information;regulatory cost; benefit analysis

证券市场中交易对象的虚拟化和交易双方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信息的重要性。但是,信息的无形性和价值的不确定性使得仅凭市场机制难以实现供需均衡,为此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活动油然而生。证券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供需矛盾,提高了信息在决策中的价值和市场的运行效率,鉴于政府监管也会给证券市场带来一定的负作用,其监管效益也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借助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评价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并探寻政府监管的合理区间。

一、 文献 综述

证券市场的监管活动以20世纪30年代为转折点,在此之前主要是行业自律组织实施的分散监管。1929-1933年的世界性 经济 危机,催生了政府监管模式的产生,并得到迅速推广。政府监管为快速恢复经济、提高信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受到了一定的非议。斯蒂格勒(stigler,196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实际利益;本斯顿(benston,1969,1973)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披露规定对投资者不具有明显的价值,也没有对交易的证券产生可以测量到的正面影响。

信息披露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它主要包括编制详细财务报告的直接成本、向竞争对手泄漏有价值信息的成本、证券销售上的延误成本、投资者相信误导信息的成本等。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 meckling,1976) 周(chow,1983)的研究表明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增加了 企业 的个别成本和社会成本,而几乎不存在有益的证据。瓦茨和齐默尔曼(watts & zimmerman,1986)认为信息管制不仅直接耗费资源,还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生产以及融资等方面的决策,而且这种影响不一定改善帕累托法则意义上的福利。

罗斯(ross, 1979)对 金融 市场上信息披露立法的成本收益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管制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有效性和公平提升两个方面,管制成本主要包括立法对市场的经济冲击存在着直接成本、贯彻这种立法存在的间接成本。伊斯特布鲁克和费雪(easterbrook & fischel,1985)将证券管制的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信息的编纂、散发、诉讼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本,也包括参与披露过程的当事人在时间上的机会成本,以及打印与邮寄披露文件和披露规则的费用;间接成本主要是披露导致企业放弃本可以经营的盈利项目的损失和信息噪音给投资者决策带来的不便;其研究结论认为没有满意的数据表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法规是有益的。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对证券监管的成本效益研究也比较少,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杨蓉,宋永新(2002)将证券监管引起的成本划分为直接资源成本和间接效率损失,直接资源成本包括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与被监管者因遵守监管条例而耗费的资源,即行政成本和执行成本;间接效率损失主要指因被监管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而造成的福利损失,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静态低效率和动态低效率等。吕晓梅(2004)将会计信息监管的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包括管制制度的组织成本、实施成本和后续支出,隐性成本包括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成本、合规成本和社会净福利损失;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收益主要体现为投资者对市场欺诈及市场失灵的预期减少所带来的投资总额的增加。

吴水澎、毕秀玲(2002)认为政府会计监管的效果评价考虑的应是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其中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改善程度,从而使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程度,具体可分为会计监管措施被认可的程度、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改善程度、会计信息造假的减少幅度、与国际化进程的协调程度等等;社会成本既有直接的成本消耗,如用于机构管理(包括公务员工资)、咨询、设计、印刷、宣传、推广、修改、指导、培训等方面的成本消耗,还有间接的成本消耗,如被监管者的制度转换成本、寻租成本、效率降低成本、机会成本等。洪伟力(2000)从资本形成量、资本配置效率、投资风险的分散、 现代 企业机制的构建、资本和市场的流动性等16个方面对证券监管的效果进行了考察。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外大多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某项监管规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国内倾向于从宏观层面上采用规范的方法研究信息监管问题,对会计信息监管成本的研究多于对监管收益的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探寻监管的合理区域的研究比较少。

二、会计信息监管成本分析

监管成本是指监管活动所引起的一切合理的资源耗费,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因监管活动而发生的一切合理支出;间接成本是指监管活动所引起的效率损失,如监管者监管不当和被监管者改变了原来的行为方式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监管活动对市场竞争或市场创新的影响等。从成本承担者的角度看,监管成本又可分为监管者的实施成本、被监管者的遵从成本和社会福利损失等,其中实施成本和遵从成本一般属于直接成本的范畴,而社会福利损失属于间接成本的内容。

(一) 监管者的实施成本

监管者的实施成本是指监管者为了有效地开展监管活动而发生的一切合理的资源耗费,具体包括监管规则的制定成本、监管规则的监督执行成本和监管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一项法规的出台,需要经过提议、草案、征求意见、修改、通过、颁布等多个环节,多次反复,旷日持久,其制定成本一般是比较高的。法规的执行成本不仅包括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为贯彻法规而付出的监督成本,也包括法规出台后的宣传、解释、指导、培训等成本。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是一脉相承的,在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其可行性和执行的难易程度,过高的执行成本可能难以实现规则的目标。证券监管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基础上,充分的信息是确保监管规则制定合理、有效运行的前提,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反馈等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监管者为此付出的信息成本是高昂的。

美国国会为了贯彻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专门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来统一管理 企业 的信息披露问题。尽管sec将 会计 准则的制定权转授于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成本,但它自身还大量的会计系列文告和相关披露规则,这些规则的制定、实施成本是巨大的。1936年,美国国会划转给sec的经费总额为300万美元,到1980年达到了7 230万美元[6],1991年sec的经费达到了19 300万美元[8]。安然事件后,sec为了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其经费预算已高达七亿七千六百万美元[2]。英国的证券监管成本也是比较高的,拉麦斯(d. lomax)的研究表明,仅英国证券与投资委员会(sib)的行政费用就高达500万英镑,加上其他自律管理组织的费用,估计在2 000万英镑,如果再加上其他监管机构的运行费用,这一数字在1亿英镑以上[4]。

(二)被监管者的遵从成本

遵从成本是指被监管者因遵守、执行监管规则而付出的代价, 企业为了按照监管规则的要求,及时、有效、高质量地对外提供信息,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来搜集、整理、编制、会计信息,并接受独立第三者的鉴证,这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更需要支付高额的信息鉴证成本和额外的信息搜集成本。尤其是在披露管制导致了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而这些信息对内部决策没有太大的价值时,信息的生成成本是巨大的(如要求企业披露替代现存资本设备的市场成本等)。当一项新的监管规则替代旧规则时,被管制者为此还要付出一定的制度转换成本,即学习成本、新旧制度的衔接成本和契约重拟成本等。

菲利浦和泽切尔(1981)的研究表明,1975年美国企业按sec的10—k、10—q及8—k格式编制报表所支付的变动成本为21 300万美元。巴斯塔波(1977)通过考察13家公司按照sec第190号《会计文告》(asr-190)(1976年3月颁布)中的要求公布存货和厂场设备重置成本数据的情况发现,企业为此多负担的成本平均为12 400美元[6]。2002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sox)强化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增加了被监管者的成本支出。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上市公司遵循sox的成本支出约在1.3-2.5百万美元之间[8]。poonam puri & anindya sen(2003)的研究发现sox导致企业的会计费用增加了105%,从243 000元增加到499 000元;律师费用增加90.6%,从210 000元增加到404 000元。周勤业等(2003)对2001年信息披露费用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信息披露费用平均为132.33万元,扣除样本中最高值中石化(6 696万元),样本公司平均信息披露费用仍高达119.15万元,平均日常信息披露费用占管理费用的4.09%。据英国1986年 金融 服务法推算,政府监管的守法成本至少达1亿英镑。

尽管被监管对象承担的法规遵从成本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适当地向消费者转嫁,但究竟能否转嫁以及转嫁的程度高低,取决于有关服务的供求弹性等多种因素。因此,高昂的遵从成本可能会使企业不堪重负,或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这都有悖于监管的初衷。

(三)监管活动引起的效率损失

监管者在对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管时,由于信息价值的复杂性,存在着决策有用需求和反映受托责任需求之间的冲突,存在着不同需求者之间需求愿望的冲突,从而使得监管者无法确切知道信息需求的最优数量或从社会角度而言适当的数量,这是监管引发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监管活动引发的效率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可能会削弱市场竞争

监管是对自由竞争市场的一种人为干预,它改变了自由竞争的规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在整个监管活动中,必然存在着受益者和受损者,受益者因监管规则而获得了垄断利益,受损者或艰难维持、或退出、或游说政府改变监管规则,二者处于一个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原则。斯蒂格勒(stigler,1964)通过实证分析美国sec对证券市场管制前后的股价变动情况发现,sec管制的主要功效是将新公司排除在市场之外。此外,过度严厉的监管不仅提高了企业的遵从成本,也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降低了整个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20世纪90年代sec已经意识到过严的信息披露规则对美国资本市场 发展 的影响,并积极与其他监管机构合作寻求解决办法

2.监管的滞后性引发效率损失

政府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有效干预依赖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及时和准确地把握,片面、过时和失实的信息必然带来决策的失误和管理上的顾此失彼。由于监管者处于社会层级结构的塔尖,远离市场活动,其获取信息的链条比较长,再加之信息传输中的时滞、失真,使得监管者对市场发生的问题存在着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实施时滞和生效时滞,从而出现监管规则运行时的市场环境与制定时的市场环境迥异,规则的效应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制约 经济 的发展,阻碍市场创新。

3.监管引起决策上的道德风险

监管是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制约,它可能会改变企业的决策行为,或是有意的冒险行为,或是无意的谨小慎微等都可能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机会成本。监管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创造切实可信的信息环境,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决策失误,但监管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未突破监管规则的就是安全的,使投资者对政府监管的对象产生过分信赖,降低了风险意识和甄别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盲从式的非理性投机和对政府护市的依赖性预期,徒增了资源无效配置的概率。

4.监管引发的寻租行为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监管是一种权利分配,是部分人借助于权力对他人实施限制,是 政治 权力对经济市场的介入。政府的垄断性管制权易于产生政府官员设租、被管制者寻租和避租现象。所谓“租”是指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由于 自然 存量、政府管制等种种因素造成在市场上难以满足需求时而产生的差价。这种差价为寻租行为提供了机遇,寻租者通过游说、行贿等手段来获得拥有生产要素价差的机会,而拥有资源监管权的政府官员除了被动地接受寻租者的回报或贿赂外,还可能直接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政治创租”和“抽租”,以谋取私利。寻租行为的存在使得大量的稀缺资源用在了非生产性领域,降低了生产性资源的配置,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腐蚀了政府的一些官员,危害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

三、 会计 信息监管效益分析

政府对会计信息实施监管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对信息质量的提高和缩小供需差异等方面,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甄别成本,减少投资者对欺诈的预期,增加投资者的交易剩余,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一)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会计信息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最终目的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信息供需平衡。 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市场上买卖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通常卖方比买方拥有较多的信息。拥有信息优势的卖方就希望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拥有信息劣势的买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以降低其风险。由于会计信息生产的特点使得 企业 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之间、不同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都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既有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也有事后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诱发证券市场中一切问题的根源,事前的不对称性导致“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事后的不对称性引发“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破坏了市场 经济 中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治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要求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以弱化其信息优势。由此就产生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系列制度约束和对其披露信息充分性和公允性的鉴证,公认的会计准则和独立的审计制度应运而生。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超越法定披露要求所进行的自愿性披露,具有一定的信号显示功能,可以解决一定的逆向选择问题,来促进合理交易或契约的形成。会计信息在控制道德风险中的作用不仅体现于股东与管理者签订的旨在激励管理者采取符合股东目标行为的雇佣报酬合约中充当了订约的指标,以及提供契约监督、实施的依据,也体现在信息决策有用性所支持下的证券市场及相应的经理市场中。因为竞争性的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对经理的道德风险行为构成了外在的约束,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反映在股价和经理人价值中。一个依靠披露虚假信息来欺骗市场的管理者,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二)政府监管节约了一定的交易成本

证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信息的竞争,其竞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搜寻、检验和证实信息价值的过程。但由于信息的价值不可能在获得之前进行评估,只能以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承受能力,收集、估计信息含量水平,并以试错方式进行决策。一旦信息搜寻不充分或搜集了错误信息,要承担巨额的决策失误成本。政府通过制定强制性的信息生成、披露规则,可以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提高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充分或错误信息对决策的影响,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这是因为(1)在会计信息非管制下,每个投资者为了决策的需要会参与信息的搜寻工作,尽管个体的搜寻活动是在信息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下进行的,但个体理性并不代表集体理性,许多个体在重复搜寻相同的信息,个体搜寻信息的成本之和可能会远远大于信息管制成本;(2)由于投资者之间能力的差异,个体信息的搜寻活动必然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交易的摩擦。(3)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会计系统的副产品,其边际成本很小,如果会计信息不受管制,每个信息使用者将以垄断价格购买同一公司的同一信息,不仅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管制相对于非管制而言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小约翰•科菲(john c. coffee,1984)认为强制披露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减少成本战略,它通过对搜寻信息成本的社会补贴来确保信息的数量及信息的准确性。没有强制披露制度将导致更为严重的低效率。

信息管制对社会交易成本的节约是建立在合理管制前提下的,一旦超过了合理的度,过分的信息管制就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因为过分的管制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信息生产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会计信息“堆集”,而提高了信息的分析成本,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

四、政府适度监管的选择

政府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补救,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市场失灵问题,政府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失灵,有时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此,政府对证券市场信息监管规则的出台应谨慎从事,应进行充分的成本效益分析,只有当监管效益大于监管成本时,监管政策才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这里的成本效益不仅要考虑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可计量的直接成本,更要考虑监管活动对社会经济 发展 的影响,评估监管政策所引发的效率损失。尽管对监管成本和收益的准确计量有一定的难度,但仍然可以借助于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来寻找政府监管的合理区间和监管强度。

图1中r=f(q)为监管的收益曲线,它符合收益递减 规律 ;c=f(q)为监管的成本曲线,它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变动成本决定了直线的斜率。由图可知,当监管度q 1 时,监管成本大于监管收益,出现了监管净损失,这是监管不足的表现;当q 1 0 时,监管收益大于监管成本,且dr/dq>0,增加监管度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当q 0 2 时,尽管监管收益仍然大于监管成本,但由于dr/dq<0,增加监管度已不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当q>q 2 时,监管成本大于监管效益,监管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净损失,出现了监管过度。因此,政府监管活动只能在区间[q 1 q 2 ]中进行选择,其中q0是最佳监管点,实现了监管的“帕累托最优”。但由于政府的监管度不可能是一个精确的点,而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因此政府监管的合意区间为[q 0 - q 0 +]。

政府监管的区间应是市场失灵的区域,或市场调节成本较高的地方,而对于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效调节的领域,政府完全没有必要介入。即使在政府信息管制的区域内,也要赋予企业一定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的自愿披露行为,因为法规不可能对所有的方面都做出全面的规定。一项好的监管规则不是强硬的完全限制个体自由,而是在花费最小的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其目标,这就意味着应充分考虑市场自律的力量和市场主体自律的可行性。政府管制不是限制、削弱市场主体的力量,而是正确引导市场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监管优势。因此,政府的适度管制应与市场自律进行有机地结合,强制性披露应与自愿性披露进行有机地结合,信息的免费供给应与市场调节进行有机地结合。

参考 文献 :

[1]毕秀玲。政府会计监管论[d].厦门大学博士 论文 ,2002:29.

[2] 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雪。强制披露与投资者保护[a].曹荣湘。强制披露与证券立法[c].北京:社会 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5:139-183.

[3] 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57-59.

[4] 金泽刚。证券市场监管与司法介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2.

[5] 李东方。证券监管 法律 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1.

[6] 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49-150.

[7] 吕晓梅。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60-62.

[8]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

[9] 吴水澎,毕秀玲。论政府对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2(4):10-17.

[10]杨蓉,宋永信。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4):58-64.

[11]chee w. chow,1982 competitive manuscript award: the impacts of accounting regulation on bondholder and shareholder wealth: the case of the securities act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58, no. 3. (jul., 1983), pp. 485-520.

[12]george j. benston,required disclosure and the stock market: an evaluation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3, no. 1. (mar., 1973), pp.132-155.

[13]george j. benston. the value of the sec’s accounting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44, no.3, (jul.,1969), pp.515-532.

[14]george j. benston. required disclosure and the stock market: an evaluation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3, no. 1. (mar., 1973), pp.132-155.

[15]george j. stigler. public regulation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37, no. 2. (apr., 1964), pp.117-142.

[16]john c. coffee, jr. market failure and the economic case for a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virginia law review, vol. 70, no. 4, fifty years of feder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symposium on contemporary problems in securities regulation. (may, 1984), pp. 717-753.

[17]peltzman,s. 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19(august,1976),pp.211-240.

[18]presentation by lance jon kimmel & steven vanquez of foley lardner entitled “the increased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cost of staying public” at the national directors institute (chicago: april, 2003).

[19]poonam puri & anindya sen, a cost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multi-jurisdictional disclosure system— submitted to the 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 , june 10, 2003.

成本效益分析 11

关键词:成本会计信息 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会计人员对相关会计活动进行记录、计量、报告、分析等来产生企业会计信息,这其中企业成本会计信息是重要内容,成本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统一。正是在日常的成本会计信息管理中,会计人员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会计制度要求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各项成本要素进行计量,并定期产生会计报告,整理分析相应的成本信息,

一、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构成分析

成本会计信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成本,通过企业成本分析研究企业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一般来讲,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其成本的构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要素:

1.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企业的成本会计信息源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相关会计活动中会计要素的收集、汇总、记录、计量、确认以及报告、分析等相关流程步骤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最终将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转化为成本会计信息,这个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产生相应的信息生成成本。这其中就需要会计人员人力费用、相应的办公设施及办公软件等�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于会计报表的审计活动所产生的审计费等也属于成本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的会计处理,其相应的会计生成成本会更高些,总的来讲,这些会计信息生成成本都具有可计量性的特点。

2.会计信息传递成本。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产生的,但同时会计成本信息的使用者往往是企业管理层、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成本会计信息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进行传递,才能真正实现为他们科学合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会计信息的传递过程就是会计报告的披露过程,这其中需要相关财务软件、人工传递等费用成本,产生期间待摊费用或者人工费用,这些都属于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构成要素。

3.管理机会成本。企业的会计报告按照信息使用者不同区分为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后者主要是为企业管理层服务的,属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它一般是根据企业管理层的信息需要来设定会计计量的方法和模式,相关会计信息因为不需要对外,管理层可以根据主观意愿来解释相应的成本信息,对于公认会计原则不需要完全符合。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定位,企业管理层可以依据主观意愿来解释相应会计信息,这就会造成管理者选择其中某一解释方式时形成管理的机会成本。同时,企业一般设置相应预算对企业成本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实际会计数值与预算会计信息之间的比较分析,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措施,促进企业目标实现。正是在管理层计划管理过程中,出于对相关计量方法和模式的主观选择,可能会对管理产生不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这就会造成企业管理中的机会成本,这也属于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构成因素。

4.其他相关成本因素。当前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例如企业在管理经营中可能会面临诉讼、谈判、信息技术培训等相关活动,这些都需要企业为之付出成本代价,通过诉讼成本来为企业生产管理铺平道路,通过谈判成本来降低企业成本,获得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培训费用来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等,这些费用成本的产生都增多了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效益构成分析

效益分析是企业成本会计分析中的另外一个方面,一般来讲,效益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成本的降低。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可以直接提升企业利润,增强企业效益。降低企业成本主要有下面方式,一是在不改变原先的技术手段、经济规模以及相应的产品质量等情况下,通过积极实施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组织企业生产以及降低企业日常消耗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企业成本降低的目的。

2.积极改变原有的成本发生基础。企业成本要素之间的管理联关系构成了企业成本发生的基础,因此基于对相关基础的分析研究改变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产品工艺及以产品流程等诸多方面有效改善成本发生基础。

3.提高企业利润。一般情况下,降低成本对于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还需要通过积极增加企业的利润。通过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数量、价格、市场份额等一系列指标来扩大企业利润水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4.在企业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通过积极运用企业成本会计信息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成本会计的重要应用,通过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有效管理企业薄弱环节,解决约束瓶颈,实现企业顺利发展。

成本会计信息的计量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企业管理层应当积极运用企业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有效权衡企业会计信息的成本以及效益,得出有效的、适当的、符合单位需求的成本会计信息,更�

参考文献:

[1]许玲。精益会计的初步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孙博。CETC集团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马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评价及缺陷应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成本效益 12

Abstract:Disinfectionisveryimportantforoperationinhospital.Iftheinstrumentsisnotdisinfectedverywell,itistryinvaineveniftheoperationisverysuccessful.inthispaper,theauthortalkabouttherisksthatthehospitaldisinfectorshave.Basedonthis,andthendiscussedmainlytheanalysisonbenefitsofcosts.

关键词:危险因素;消毒供应;社会化;成本分析

Keywords:riskfactors;disinfectionsupply;socialization;analysisoncosts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医院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工作,在这一系列流程中,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但经常与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接触,受到交叉感染的侵袭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群体,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给这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加之有些医院不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设备没有正规配置,就更增加了危险因素。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意识,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内外专家与同行关注和重视的话题。现将消毒供应室中常见的各种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刺伤供应室

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预处理、刷洗、包装器械的各个环节中,均要接触刀剪、缝针、穿刺针等各种锐利器械,如操作不慎,即可发生刺伤、切割伤等,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针刺上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比率为1.8%。而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被HIV、HBV、HCV及其它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1.1.2噪音消毒供应室

噪音来源于压力蒸汽灭菌器、排风机置换新风,其噪音强度达到90~98dB之间,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若不加以隔音或安装消音装置,工作人员长期在超过90dB的噪音环境中,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听力损失、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性神经症、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紊乱。

1.1.3温度与湿度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灭菌及相关设备的使用,一方面可导致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加大,特别是在夏季工作人员大量消耗体力导致中暑的发生;另一方面,若工作人员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压力容器超期使用,就可能发生容器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当温度过大时,可使人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另外,清洗是供应室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若在冬季水温过低,可使工作人员身体不适、关节疼痛或生冻疮。

1.1.4紫外线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对人的眼睛与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人体亦有害,实验表明,臭氧气体对人体可造成伤害,对呼吸道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特别是对肺组织损伤严重。

1.1.5粉尘供应室

工作人员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棉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无机纤维粉尘;以及制作手套时的滑石粉产生的无机粉尘会在室内到处弥漫。这些粉尘可刺激或被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不适及呼吸系统功能的损害。

1.2生物性因素

1.2.1污水与废物

在消毒供应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回收的一次性医疗废物,会导致蚊虫的孳生及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1.2.2体液

在回收分类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被患者血液、胸腹腔积液、脑脊液及其它部位体液污染的器械,其中不乏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若防护不当或操作误伤、皮肤有损伤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1.3化学性因素

1.3.1含氯消毒剂

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含氯液体,会有灼痛感,当皮肤有破损时,则损伤破损处皮肤组织,特别是当酸与氯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时,会使氯的分解加快,不仅污染室内空气还会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和肺部,造成身体损害。

1.3.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中等毒性的化学品,人体吸入过量会感觉不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溅到皮肤上,可发生红疹、水疱,长期接触可导致水肿甚至肿瘤。

1.3.3甲醛和戊二醛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

1.4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在医院长期被认为是边缘性、非主流工作,属于技术性不强、劳动强度大、要求知识点低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规范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护士外出进修的机会大大低于其它科室,供应室专业人员的部份权益受到损害,这些都给护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与不平衡。

1.5性格差异

朱艳荣等选取河南省开封市3家综合医院85名消毒供应室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按照“机能类型说”性格分类法将其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护士性格差异和行为特征对职业暴露的影响,得出结论:性格差异对职业暴露有重要影响。

2、有关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

2.1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为医院提供了新的方式。供应室达标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现代化消毒供应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下表是某医院的消毒状况和某中心的消毒状况的比较:

表1两种消毒供应室清洗物品检测结果比较(件,%)

通过成本分析,通过中心消毒也比医院自身完成消毒要节省很多金钱,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也是利用中心来承担消毒任务是更加合算的。

供应室达标建设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接受,许多大医院建成了现代化规范化的消毒供应室,而中小医院受条件的限制,供应室达标建设仍有一定的困难。消毒供应中心为医院进行物品的消毒及供应无菌物品,取代医院供应室,医院取消供应室后,人员分流到紧张的科室,用于再创效益。消毒灭菌质量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全,所以选择消毒供应室必须选择经过验收合格、能保证消毒灭菌质量的消毒供应中心。供应室验收是保证消毒供应质量的关键。

2.2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后缓解了医院在这方面的压力。医院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也是我国医院管理中的难点,由于微生物的变异而形成的医院菌群,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心脏”,承担着医院医用物品的消毒供应工作,洗涤、包装等每一环节质量都会影响到灭菌质量,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为了达到灭菌物品100%的合格,必须对消毒供应室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包括对消毒供应室的环境布局、清洗灭菌质量、工作流程等进行动态的监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每月要对消毒供应室进行重点检查,消毒供应室也是上级部门对医院质量和管理的重点检查项目。消毒供应社会化后,医院取消了消毒供应室,对供应室的管理责任也随之取消。

2.3消毒供应室社会化服务酸碱了医院在这方面的支出。随着医院逐步走向市场,加强成本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总体发展必须通过对内部经营要素、经营环境实行科学经营管理。而成本核算管理是加强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近几年来,医疗行业纷纷开展成本核算,医院成本管理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毒供应室为全院提供灭菌物品,消毒供应室的成本核算直接影响各临床科室的成本核算,所以医院在新建、改建、扩建消毒供应室时,必然进行成本核算。社会化的消毒供应中心面向多家医疗机构,它的设备成本、监测费用、管理费用由服务对象共同承担,消毒供应中心的先进管理和设备可以减少浪费,节约人力资源,减少了医院的成本支出。

2.4消毒供应社会化要加强物品运送、交接过程的感染控制。消毒供应中心处于医院,不符合国家对消毒供应室的选址要求,因此,加强对运送的管理,运送车辆的密闭性能好,容器密闭,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车辆使用后对车箱及物品箱进行彻底消毒。医院为消毒供应中心提供较为清洁的地点进行交接,指定专人进行交接,并备好装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的2个包装箱,用不同颜色区别,有醒目的文字标识。交接时先发放无菌物品,再回收非无菌物品。科室运送物品时包装箱保持密闭。护理部统一制定交接管理办法和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参与交接的管理,并负责双方协调。医院做好器械使用后的初步处理:手术科室使用后的器械由手术护士进行初步处理,病房使用后的器械由治疗班护士进行初步处理。一般病人使用的器械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血迹和其他体液,特殊感染的器械先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原包布包好,并特别注明。

2.5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社会化的消毒供应中心保证服务质量,服务的优劣、效率的高低和物品的适用性是消毒供应室重要的质量内容。一般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投诉主要有器械包配置不当、器械不好使用、供应不及时、项目不齐全等问题,妇科反映价格高主要指单间物品灭菌,不论器械的大小价格都一样。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与医院的沟通,了解医院的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器械完好率达100%,同时科学地进行成本核算,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亮云。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华夏医学,16卷第5期:719-720。

成本效益分析 13

关键词 资源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代际公平;代际折现

中图分类号 F12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8-002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04

成本效益分析由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与帕累托效率改进的观点一致,已经成为项目和政策决策的基本效率标准。但是成本效益分析运用于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或政策评价时严重损害了代际公平。例如核电站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可能对后代人产生负面影响,洪水治理项目和大型土地整理项目也可能造福未来几代人。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引发了资源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这些成本和收益不仅仅是当代人承担或享有,而是严重影响后代人的福利。当使用市场折现率折现这些成本与收益时,具有当前收益和远期成本的项目会比具有远期收益和当前成本的项目更容易被批准,从而对后代人不公平。因此目前已提出诸如经验代际折现率、零社会折现率、单一环境折现率和双重社会折现率等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来修正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但这些折现率都只适用于少量特定的项目与政策评价,折现率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难以构成系统的折现率选择体系,更难以满足具有长期复杂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鉴于此,本文在比较分析目前代表性社会折现率的运用范围和计算依据的基础上,基于不同折现率间的内在联系,从折现率选择过程和折现率计算方法两个方面构建一个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该折现思路具有便于操作,运用范围更广,计算精度更高的优势。最后以水土保持�

1 代表性代际折现率分析

学术界关于如何确定评价具有长期环境影响的项目或政策的折现率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已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折现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1 经验代际折现率

经验代际折现率认为无论是市场折现率还是社会折现率都应该根据观察到的经验数据计算,而不应该人为地任意地确定。政府或决策者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人为地修正折现率既缺乏理论依据也缺乏民主意识,被称为指令性方法(prescriptive approach)而备受批评[1]。因此,社会折现率应该依据描述性方法(descriptive approach),借助社会福利函数,由社会实际选择来揭示[2]。例如,很多学者分析了经验代际折现率,并提出不同的折现率形式[3-6]。

经验代际折现率虽然与观察到的行为一致,但是它造成了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表现为决策个体(后代人)如果有机会在未来修正他们的偏好,那么他们就不会遵循当代人设计好的最优路径[7-8]。另外,经验代际折现率的计算方法很难准确估计时间跨度较长的代际选择[9]。因为估计这类代际折现率需要获得长时间跨度的经验数据,但现实中很难准确获得这些数据。例如很难让一个决策者去判断未来50年后的情况。

1.2 零社会折现率

为了保证代际公平,后代人面临的成本和收益与当代人面临的成本和收益一样重要,具有同等的权重,因此不应该折现[10]。这种观点与强可持续性观点一致,即关键资源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地沙漠化等)的耗竭或破坏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性,这种影响在未来是很难修复的,人造资本无法补偿这类资源环境功能的下降,从而导致HicksKaldor补偿原则并不成立。凡是涉及到这类关键资源与环境的项目或政策评价必须采用零社会折现率。

马贤磊等:成本效益分析与代际公平:新代际折现思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8期不过,很多资源环境(渔业资源、草地资源等)与人造资本间存在替代性,虽然当代人的决策可能造成资源环境功能的下降,但后代人可以从未来的技术进步、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投资中获利。只要可以维持资本总量的“严格不减少”,就不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表明弱可持续性(新古典可持续性)原则能够保证HicksKaldor补偿原则成立,成本效益分析并不会损害代际公平。因此,在评价涉及人造资本可以替代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与政策时,零折现率,更严格地说,任何根据环境外部性调整(降低)的社会折现率都是错误的,因为它面临重复计算问题[11]。

1.3 单一环境折现率

由于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产生了代际环境外部性,科斯定理和庇古税两种手段都无法发挥作用[12]。因此考虑环境外部性而人为地调低传统社会折现率,能够更好地体现代际公平[6,13]。这种低于传统社会折现率的折现率也叫环境折现率或者代际折现率。著名的Ramsey最优增长模型[1,13-14]和Davidson模型[15]都从数理角度详细论证了环境折现率低于传统社会折现率的原因。

单一环境折现率仅适用于那些造成了人造资本可以替代,但面临较高替代难度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因为当自然资本,尤其是人造资本无法替代的资源环境面临不可逆损害时,应该采用零折现率来保证代际公平[16]。而对于人造资本可以容易替代的资源环境破坏,资本的积累能够保证后代人的消费不减少,采用传统社会折现率就可以保证代际公平[12]。

1.4 双重社会折现率

如果项目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分为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那么对于市场物品采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折现,而环境物品采用环境折现率折现[17-20]。此处的环境折现率与单一环境折现率相同,取值介于零折现率与传统社会折现率之间。Weikard和Zhu指出双重折现率仅在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无法完全替代时才有意义[14]。因此,双重社会折现率与单一环境折现率一样,仅适用于涉及那些造成人造资本可以替代,但面临较高替代难度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

在评价具有市场和环境两方面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时,双重社会折现率被视为优于单一环境折现率,因为它基于经验和道德两个方面考虑:经验方面表现在通过观察现实行为选择来计算市场物品的折现率可以降低折现率选择中的主观性;道德方面表现在环境物品具有代际分配特征,选择较低环境折现率能够保证代际公平[21]。可以说,双重社会折现率充分发挥了描述性方法和指令性方法的优势,有效平衡了代际公平和主观判断[22]。在双重社会折现率的框架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折现思路和模型[13,20-21]。

1.5 小结

表1总结了四种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的计算方法、选择依据和适用范围。这些代际折现率基于不同的原则和

方法计算,运用于不同的项目和政策。零折现率是基于道德考虑,适用于引发人造资本无法替代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经验代际折现率基于观察的行为选择,避免了主观随意性,但不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和政策。单一环境折现率和双重社会折现率都适用于引发人造资本可以替代,但面临较高替代难度的代际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前者主要适用于仅造成无形环境影响的代际项目和政策,或者既造成有形市场物品影响,又造成环境影响,但无法具体分割和量化这两种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后者则适用于可以区分市场物品影响和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

2 新代际折现思路:多重社会折现率

2.1 新代际折现思路的内涵

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时是否损害代际公平主要取决于项目或政策引致的影响是否满足HicksKaldor补偿原则。事实上,只有当项目或政策造成关键资源与环境的耗竭或破坏,人造资本无法替代(修复)受损的关键资源与环境时才打破HicksKaldor补偿原则。因此,合理修正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仍然可以为大多数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提高效率标准,而不损害代际公平。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代际折现率往往适用于具有长期的单一的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例如,一个项目仅仅造成了关键资源的破坏,那么应该采用零折现率;一个项目仅仅造成了一种环境资源的破坏(草地退化),那么应该采用单一环境折现率(仅考虑草地退化的环境影响,而不考虑草地退化带来的牧业的经济损失)或者采用双重社会折现率(即考虑草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也考虑环境影响)。但现实中大多数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或政策都会同时造成多方面的资源和环境影响。例如,针对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启动的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除了建筑成本和改善土壤带来的粮食增产等方面的经济成本和收益外,还具有治理水土流失,避免沙漠化的环境价值,维持当地生态环境,抑制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植被美学价值等多维度的资源与环境影响。无论是单一环境折现率还是双重社会折现率都难以有效评价这类具有复杂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

新代际折现思路是将多重社会折现率引入具有复杂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估中,从而使得折现方法(成本效益分析)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于所有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估。根本思路是除了区分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外,还需要根据人造资本与环境物品间的替代程度的不同进一步细分环境物品,这样对市场物品采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折现,对项目或政策引致的每一类环境物品采用不同的环境折现率折现。例如在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评价中,除了运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市场经济价值外,还需要对不同的环境影响(抑制沙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美学价值等)采用水平不同的环境折现率折现。与双重社会折现率相比,多重社会折现率提供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代际折现方法,在评价具有复杂环境影响的项目与政策时更具优势。

2.2 新代际折现思路的折现率选择过程

图1自上至下系统地描述了新代际折现思路的折现率选择过程。该选择过程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运用于大多数项目和政策评价的折现率选择。例如,如果一个项目或政策并不产生代际影响,那么传统社会折现率被采用,否则判断所产生的代际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是短期代际影响,可以通过观察行为选择来估计经验代际折现率,否则,要进一步判断所造成的长期代际影响是否可以划分为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如果不可以划分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我们需要判断这种整体性影响是否符合强可持续性,即能否为人造资本替代。如果符合强可持续性,那么零折现率应该被使用来确保代际公平,否则应该使用单一环境折现率来保障代际公平。针对代际影响可以划分为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判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能否根据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不同进一步细分环境物品。如果不可以进一步细分环境物品,同样我们需要判断不可细分的环境影响是否符合强可持续性。如果符合强可持续性,应该使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市场物品,使用零折现率折现环境物品。如果不符合强可持续性,应该使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市场物品,使用单一环境折现率折现环境物品。针对环境影响可以进一步细分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计算人造资本与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此时,传统社会折现率可以用来折现市场物品,A1、A2和An水平的环境折现率分别用来折现人造资本与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在A1、A2和An水平上的环境物品,n为环境物品细分类别数。

图1表明,以往学者提出的四种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中的每一个都只是这个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一个很小的构成部分。多重社会折现率是新代际折现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四种代表性代际折现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代际折现率系统。由于大多数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所引致的环境影响都包括不同方面,很少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是单一的,无法细分的。因此,根据图1所示的代际折现思路选择折现率时,四种代表性代际折现率更多发生重社会折现率会被广泛运用。

2.3 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折现率计算方法

在新代际折现思路下,多重社会折现率中的不同部分要求不同的估计方法。传统社会折现率不涉及代际影响,往往根据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方法和社会时间偏好率方法来确定。例如可以根据资本回报率和消费折现率的加权平均来计算社会折现率[15],或者以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方法为指导,设法算出私人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及税收的影响,再通过加权平均算出社会贴现率[23]。经验代际折现率一般根据观察到的代际行为选择数据估计。其中MPL(Multiple Price List)量表法是运用最广的方法[5,24,25]。

不同水平的环境折现率是计算的难点。因为环境折现率主要依据道德判断,而非经验数据计算,因此并无统一计算方法。不过,目前时间维度成为环境折现率选择的一个重要根据已成共识。为了保证后代人的利益,环境折现率应该介于零和传统社会折现率之间,并且随着时间而递减[26,27]。表2总结了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环境折现率。

除了时间维度外,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替代难度也是影响环境折现率的重要因素。如果用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来衡量两者间的替代难度,不同替代难度下的环境折现率可以用图2来描述。假定时点t的社会总福利(Wt)仅取决于人造资本投入(Ct)和资源环境禀赋(Rt),即有Wt=W(Ct,Rt)。W1为不同人造资本和资源环境禀赋下的等福利曲线。由于资源环境提供资源基础、废物“沉淀”、舒适性基地和基本生命支撑四项功

能,这四项功能中很多方面是人造资本无法替代的[28],因此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并不会出现边际替代率接近于无穷大的极端情况,因此等福利曲线W1绘制成图2形式。沿着X轴方向,从区域Ⅰ到区域Ⅱ再到区域Ⅲ,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MRSCR逐渐减小,最终为零。表明人造资本可以替代资源环境,但是替代难度逐渐增加,当资源环境被破坏到无法恢复时候,人造资本将无法替代环境资源。因此,应该根据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MRSCR来估计环境折现率,原则为边际替代率MRSCR越接近零,环境折现率越接近于零。在区域Ⅰ,边际替代率较高,人造资本替代资源环境比较容易,建议采用接近于传统社会折现率的高环境折现率;在区域Ⅱ,MRTSCR低于区域Ⅰ,低环境折现率是合理选择;在区域Ⅲ,MRTSCR为零,对应采用零折现率。

3 新代际折现思路运用:以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建设工程等水土保持项目是治理这类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项目,具有典型的代际资源环境影响。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很难用于评价这类项目,但新代际折现思路能够有效地评价。

假设一项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主要措施包括:①通过平田整地来改善农田,减少农田耕作中的水土流失;②在退化严重地区恢复景观植被,固土防沙;③建设基础性水利设施,保护水源。根据物种的进化周期确定项目周期为100年[26],项目的建设性投资发生在前5年,其后发生的是维护成本。项目收益包括农田质量提高带来的粮食产值、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避免沙漠化的环境价值、环境改善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植被)的美学价值。其中粮食产值通过粮食产量增量计算,环境价值和植被的美学价值可以通过条件估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可根据自然科学家提供的物种价值数据估算。具体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见表3。

3.2 多重社会折现率确定

首先按照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折现率选择过程来选择该项目的折现率类型。由于该项目具有明显代际影响,并且可以细分市场物品和不同类型的环境物品,因此图1中标注的多重社会折现率适合于该项目评价。然后按照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折现率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时间维度(见表2)和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替代程度(见图2)来确定运用于不同环境物品的环境折现率。由于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是典型的公益性项目,我们取8%的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建设性投资和前两次维护成本;生物多样性保护符合强可持续原则,即人造资本无法弥补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按照零折现率折现;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措施避免沙漠化同样接近于强可持续原则,但考虑到人造资本对它的替代难度低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采用低环境折现率,并且在时间维度上递减;植被美学价值虽然是重要的环境价值,但是它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可以通过人造资本(如人造生态公园)来替代,建议采用高环境折现率,且在时间维度上递减。短期内粮食增值能够被人造资本完全替代,但从长期的地区发展来看,长期粮食匮乏也会造成区域性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加剧这种粮食安全风险。为此建议粮食增值按照高环境折现率折现,且在时间维度上递减。该项目多重社会折现率下的具体折现率见表3小括号内的标注。

3.3 项目评价

为了比较多重社会折现率与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下的项目净现值,我们也计算了传统社会折现(8%)、单一环境折现率(5%和4%)以及零折现率下的净现值(见表4)。两种极端情况为:①项目引发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符合强可持续原则,人造资本无法替代这些影响,此时项目净现值高达1 420.00万元;②项目引发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符合弱可持续原则,且人造资本能够非常容易地替代这些影响,净现值则为-154.84万元。前者虽然赋予当代人和后代人相同权重,但忽视了当代人的财富积累对后代人的影响,后者在考虑财富积累的正面影响时,却忽视了代际公平,使得这类具有明显积极代际影响的项目被抛弃。当单一环境折现率为5%时,项目净现值为负值,当降到4%时,项目净现值为正值。因此,折现率的微小变化严重左右项目的决策。多重社会折现率针对项目引发的不同影响(成本和收益)采用不同的折现率,折现率的选择依据时间维度和所引致的影响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两个方面来确定,大大降低了单一环境折现率选择中的随意性,并且不同影响所采用的折现率也具有可比性。采用表3中给出的多重社会折现率计算该项目的净现值为711.87万元,表明该项目具有很高的代际收益。

4 结论与讨论

成本效益分析能否成功运用于评价具有长期资源环

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取决于所选择的代际折现率。基于以上述分析可以总结以下结论:①当前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只适用于少量的特定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与政策评价,大部分环境影响项目和政策评价需要运用多重社会折现率,它能有效地缓解环境折现率选择过程中的主观性,提高环境折现率的计算精度;②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具有更广的运用范围,特别是能够为涉及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提供系统的折现率选择指导;③多重社会折现率下的环境折现率同时受到时间跨度和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影响,遵循随着时间推移递减,随着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替代难度的增大而递减的原则。

我们构建的新代际折现思路为评价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折现率计算依据。但是要精确地计算运用于不同环境物品的环境折现率,就必须准确地估算不同资源环境物品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边际替代率)。由于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估算资源环境物品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是未来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期研究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努力:①针对项目和政策引发的资源环境影响,组织包括资源环境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经济学等多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区分每种类型资源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可逆程度以及与未来经济技术水平进步间的关系,从而努力估算其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②根据专家平台估算的不同替代难度下的环境折现率,结合大量具有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的具体案例,尽快从经验层面编制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影响项目的环境折现率查询表。在该表中,每个时间维度和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组合对应一个确定环境折现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aum S D. Description, Prescription and the Choice of Discount Rat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9:197-205.

[2]Arrow K J, Cline W, Maler K G, et al. Change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5-144.

[3]Weitzman M. On the Environmental Discount Rat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4, 26: 200-209.

[4]Azar C, Sterner T. Discounting and Distribu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9: 169-184.

[5]张颖,任若恩,黄薇。中国代际内与代际间贴现率的实验研究[J].金融研究,2008, (9): 164-175. [Zhang Ying, Ren Ruoen, Huang Wei.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Discount Rate of Intragener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8, (9): 164-175.]

[6]Henderson N, Bateman I. Empirical and Public Choice Evidence for Hyperbolic Social Discount Rat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5, (5): 413-423.

[7]Heal G. Valuing the Future: Economic Theory and Sustainability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8]Hepburn C. Concerning the Future: Declining Discount Rat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05.

[9]Frederick S, Loewenstein G, Donoghue T. 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 [J]. 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 2002, 40 (2): 351-401.

[10]Shue H. Bequeathing Hazards: Security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of Future Humans [A]. In: Dore M H I, Mount T D (Eds.). Glob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quity and the Limits to Markets [M]. Oxford: Blackwell, 1999.

[11]Pearce D, Turner K 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12]Padilla E.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69-83.

[13]Rabl A. Discounting of LongTerm Costs: What Would Future Generations Prefer Us to Do?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7: 137-145.

[14]Weikard H P, Zhu X. Discounting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When Should Dual Rates be Used? [J]. Economic Modeling, 2005, 22:868-878.

[15]Davidson M D. A Social Discount Rate for Climate Damages to Future Generations Based on Regulatory Law [J]. Climatic Change, 2006, 76: 55-72.

[16]Lind R C, Schuler R E. Equity and Discounting in Climatechange Decisions [A]. In: Nordhaus W D (Ed.). Economics and Policy Issues in Climate Change [M]. Washington, DC: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1998.

[17]Price C.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The Respectable Case for Discoun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 (6): 117-132.

[18]Plambeck E L, Hope C, Anderson J. The PAGE 95 Model: Integrating the Science and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 [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77-101.

[19]Hasselmann K, Hasselmann S, Giering R, et al. Sensitivity Study of Optimal CO2 Emission Paths Using a Simplified Structur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J]. Climate Change, 1997, (37): 2345-386.

[20]Yang Z. Dualrate Discounting in Dynamic Economicenvironmental Modeling [J]. Economic Modeling, 2003, 20: 941-957.

[21]Tol R S J. Time Discounting and Optimal Emission Reduction: An Application of Fund [J]. Climate Change, 1999, 41: 351-362.

[22]Sumaila U R, Walters C.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 New Intuitive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2: 135-142.

[23]尚卫平,黄耀军。公共投资决策过程中社会贴现率的确定[J].财经研究,2002,28(7): 64-67. [Shang Weiping,Huang Yaoju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Discount Rate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2, 28(7): 64-67.]

[24]Anderson C L, Maya D, Andrew G, et al. Discount Rates in Vietnam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4, 52: 873-888.

[25]Harrison G W, Morten I L, Melonie B W. Estimating Individual Discount Rates in Denmark: A Field Experi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 1606-1617.

[26]Saez C, Requena J. Reconciling Sustainability and Discounting in CostBenefit Analysis: A Methodological Proposa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0: 712-725.

[27]Weitzman M. Just Keep Discounting, but.... [A]. In: Portney P R, Weyant J P (Eds.). Discount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C]. Washington, DC: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1999.

[28]罗杰•珀曼,马越,詹姆斯•麦吉利夫雷,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Perman Roger, Ma Yue, McGilvaray James, et 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M]. Beijing: China Economy Press, 2002.]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 New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pproach

MA Xianlei QU Futian

(Centre for China Land Policy Research,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Abstract Becanse of the harm to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costbenefit analysis has been thought of as an invalid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the projects and policies with longterm impacts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t, therefores is a research focus on how to adapt costbenefit analysis to these projects and policies at pres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paper, first,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copes of four sorts of representative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 rates including experimentationoriented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 rate, zero social discount rate, unitary environmental discount rate and dual social discount rate. Then it establishes a new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pproach which centers on multisocial discount rate, and last, a new discounting approach is simulated i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ay with an example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 It is concluded that:①multisocial discount rate is superior to the four sorts of representative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 rates in terms of evaluating the projects and policies with longterm and complicated impacts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②the new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pproach centered on multisocial discount rate could provide systematic guidance to how to select discount rate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of projects and policies;③each environmental discount rate in the framework of multisocial discount rate must be estim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that it decreases in time span and in the difficul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manmade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e paper ends up with 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establishing a stakeholder of multidiscipline experts and compiling a discount rate table.

成本效益分析 14

【关键词】 成本 效益 管理

[Abstract]Cost-benefit analys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Evaluating medical equipment's operating state, fully extracting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etal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medical equipment, and setting guidelines for investing in fixed assets are all tasks that hospital policymakers and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rs must be able to grasp and practically imple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s a hospital assets manager and a benefits analyst.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and share methods and experience regard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medical equipment at large hospitals.

[Key words] Costs; benefits; management

医疗设备是现代化医院固定产投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医疗设备的引进极大地促进医院的医疗业务,医疗设备运行是医院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医疗设备的配备水平,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医院整体实力的反映。加强医院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是医院成本核算更科学的细化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当前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为指导科学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证。

一、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特点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存在于下列三个方面:

1.设备服务因所诊疗患者的数量、病情严重程度、使用时间等不同原因,使所提供的服务的成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差异;

2.新技术、新方法、医师及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否熟练正确使用设备也会对医疗成本产生影响。

3.设备使用耗材的价值高低及使用数量多少,直接使医疗成本发生变化。

二、经济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1.投收益率法。

是指该医疗设备年产生的净收入与设备投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收益率=[ (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总额]x100%。设备支出主要包含有设备消耗耗材料费、维修保养费、管理和操作人员工、水电费和成本折旧费等。投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

2.投回收期法计算方法。

根据医疗设备投成本收回所需时间而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公式为:该医疗设备投额/该设备年净收入。投回收期越短,说明该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则差。当投收益率为负值时,我们将不再计算投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

三、经济效益分析的数据来源

客观和丰富的数据来源是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和关键。

信息化的发展为医院经济管理的全面提高和进步提供了保障平台。医院实行HIS管理,使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有了真实可靠且充裕详细的来源。

1.设备年收入:

利用医院的HIS系统,根据设备收费编码、设备收费所属科室,框定查询年度的时间范围进行查对。该数据项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1被分析设备仅一台时,依采集的收入数据直接进入计算。

1.2当某科室有多个收费相同设备,收入进行平摊。

1.3若设备属同类,而收入、功能差别较大时,按照收入比例分配。以监护系统为例,四床监护系统可同时监测四位患者,普通床头监护仪仅可对一名患者实施监护,当科室同时拥有这样两类设备时,我们将分别按照4:1的权重进行计算。

1.4某些设备收费相互交错、纷繁复杂,难以分配,我们在计算时不再进行收入分配,而是对设备进行整合为一台,收入合并来计算。

2.设备耗材费用:

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科室单台设备领用耗材费用总额统计,或科室提供年度实际耗材费用。其中,可收费耗材不包含在成本统计范围之内。

3.设备维修费用:

当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据实统计。

4.设备水电费:

设备水电费=水费+电费。

水费=设备用水量x价格/每立升水 。

电费=设备功率x设备工作时间x价格/每千瓦小时。

水、电费用是根据设备维修工程师根据设备运转能源消耗率和设备实际日/月运转时间、实际日/周耗水量分别与其单价计算所的结果。

5.设备人员工:

设备专职管理和操作人员工来源是根据医院财务经营部门提供数据计算。计算方法:人员工= 该设备全面运行所需人员数x(科室人员工总额/科室人数)。

6.设备折旧费: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年限进行计提,年折旧费=设备购置价/折旧年限,超过折旧年限将不再计提。

四、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标准

医疗服务不同于生产企业,对设备效益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更不能忽视。医疗辅助设备(如消毒设备等)不产生任何直接经济效益,仅仅是为了医疗安全和以社会效益为主所购置,评价标准我们以其实际使用率作为评判。对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如何客观评价设备的效益,我们必须设立一个评价标准。

我们认为:以投回收期经作为评判标准直观、明了。为了客观公正评价设备效益状况,立足于促进发展提高效益的宗旨,经几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制定出如下设备效益的评价标准如下:

1.很好回收期≤2年;

2.较好2年<回收期≤4年;

3.一般4年<回收期≤6年;

4.差 回收期在6年以上。

五、经济效益分析的对象

1.个体大型医疗设备。

2.科室范围大型医疗设备

3.全院综合大型医疗设备。

六、分析举例

如何对单台大型医疗设备做成本效益分析,国内同行已经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对全院医疗是设备投做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相对也比较简单。本文就相对比较难操作和掌握的科室内特殊和复杂情况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分析办法举例说明

重症医学科监护系统(仪)2009年效益分析一览

1.收入

1.1收入分配方案(编码为1215090006): 重症监护室现有监护设备7套(台),详见下表:

有关解释:7套(台)设备均可进行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共可同时监护26人,个体设备收入依照其功能贡献比例来加权分配。

1.2收入数据来源:在HIS收费系统框定收费科室-重症监护室、框定收费时间2009-01-01 00:00:00―2009-12-31 24:00:00,按照《陕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编码查询,心电监测编码310701022收入为514016元,血氧饱和度监测编码310701028收入为256748元,遥测心电监护编码310701008收入为0元。

1.3收入计算 收入=(514012+256746)x0.3077+

0x0.6667=237162.24元。

2.支出

2.1年折旧额:设备购入总价1859394.07元,折旧年限5年,年折旧金额371878.80元。

2.2年维修费用:27890.91元

2.3水电费用:本设备不消耗水费用为0元,总体功率600w,按每天24小时、每月30天、12个月、每度电0.51元计算。水电费=0.6x24x30x12x0.51+0=2643.84元。

2.4人员工:以该科室工表人员工和/人员数量得平均工2260.75元,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科室调研确定该设备实际管理和操作需人员0.86人,故本年度该设备人员工为2260.75x0.86x12=23330.94元。

2.5设备耗材:按照科本设备使用量在本类设备耗材用量占比计算为7089.20元。

总支出=年折旧额+维修费用+水电费用+人员工+耗材费用=371878.80+27890.91+2643.84+23330.94+7089.20=432833.69元

3.设备投收益率

投收益率=(237162.24-432833.69)/1859394.07x

100%=-10.52%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差。

七、经济效益分析的意义

进行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通过成本效益实时分析,获得成本与效益的数量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但是具体如何运用计算出来的设备-成本效益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医疗政策依据。

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对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考核依据。使人民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又能使医院的投和发展处于良好循环。

2.向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效益分析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明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是对设备引进论证结果的实践检验,能够促进引进设备论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3.使用科室反馈。

为了促使发挥所购设备的最大效用,可以多种形式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反馈于科室,使科室对设备使用状况有清楚认识。通过召开使用科室听证会,多部门讨论分析,研究改进意见,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共识,寻求提高效益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八、总结和讨论

效益分析从本质上仍不能完全反映设备的效益状况,设备的管理成本、房屋建筑成本,在结果中还不能够准确体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建立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的目的是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益才是关键。我们认为,积极开拓、开源节流、增加收益,需要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医疗管理部门站在社会的层面,对大型设备尤其是特大型设备的配置建立规划机制,防止盲目和无序引进。

2.开展医疗单位同业之间、医疗单位内科室与科室之间广泛交流与协作,使医疗硬件源得到充分的使用。

3.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扩大设备诊疗用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