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观【8篇】

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新课改教学观【8篇】,欢迎参考阅读。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 篇1

数学作为职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实践技能的学习。因此,职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职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从而影响了职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数学教材设置或选择不合理,存在偏理论化的现状;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未能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职中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等。面对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职中教师必须针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基本特点与现状,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新课改观点下职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职中教育而言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新课改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结构的框架、课程的实施过程与评价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

1.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职中数学教学的主战场,因此,职中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乐趣、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愉悦的、欢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排列”的相关概念与数学公式时,向学生可以先进行提问导入:本市的电话号码从七位数上升到八位数时,你能计算出可以多安装几部电话吗?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立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现实生活中,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再例如,还可以将历史资料、人物传记、数学史中的经典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形式多样的导入,引人入胜,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由于内容要求、方法一致等方面带来的弊端,能够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佳的发挥。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必须先了解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的层次。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数学起点较低,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求他们掌握好基本内容就可以了。例如,要求这一层次的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习题;对于中等学生应该要求他们在熟练上下功夫,要求他们在掌握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中档复习题与补充题,并要求这部分学生能够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那些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非常熟练地、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层次将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层次的调整。

3.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面对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培养、社会的需求,职中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树立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保证学习效率的提升。职中学生一般数学基础较差、存在较强烈的厌学与畏难情绪,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自信心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即使是成绩再差的学生,他们的身上也有闪光点,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不断地赞赏、表扬他们。经过多次的鼓励与表扬后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可、被发现、被重视的感觉,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作为职中数学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了解每一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让学生从简单的题目做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对他们的成功投以赞许的眼光。

4.不断提高职中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 教育观念

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入手,要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完善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实行教学改革。本文对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1]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二、教师的角色转换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因此,教师没有相应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却是一些非常规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这些途径是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的需求而采取的一些应对改革的措施。课程改革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增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学生,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学艺结合”,但是也要避免学生丧志。 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厌倦。[2]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检验知识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实践性,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转变 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历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和升华,关系新课程实施的成败。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应该是同步、一体、互动的。在新课改中,教师发展得越充分,按照实施的具体情境进行调适的可能性就越大,课程实施的效果也越好。在这场变革面前,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肩负起新的使命。

一、深刻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价值所在

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变革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主旋律。教育理念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实施者的主题引领与需求帮助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一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的调整,更是一场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大碰撞、大转变。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践需要新型的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意味着教师必须从观念到行为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机遇意味着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教师的成长创造了新的环境。教师只有通过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迎接挑战。新课程教学理念揭示的内涵只有通过教师的认知建构,只有转化为新课程操作实践者的教学行为方式和实践能力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新课程的理念建构,对于教学行为的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对教师教学行为变革具有引领、导向、反思、诊断、调控等功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目的等不同而变得千姿百态。同时,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中小学课堂真正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二、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阻碍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然而,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至今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中之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扭转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习惯,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1.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对于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而且要认识到我们党和政府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广大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胸怀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脚踏实地地投身这次课程改革。

2.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教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不拘泥于选用的教材,灵活应用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

3.对教学方式的领悟不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把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困惑。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实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摒弃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传统方式。但目前的现实是,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这种矛盾,使进行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感到非常困惑。

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形象和角色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新教学理念的建构、教学行为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对教师的形象和角色进行新的架构。

1.转变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用符合课改要求的新观念去指导教学工作,否则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1)转变学生观。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是应该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转变教学观。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在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中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讨和评价等方法,使学生会学。目前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角色转变,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彻底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3)转变评价观。按照传统观念,评价就是考试,就是纸笔测试。这种测试只注重结果,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被量化成僵硬的数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同时,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另外,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做到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各得其所,因人而异得到最佳的发展。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放弃用应试教育的模式管理和评价教师,建立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1)强化民主管理。学校要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扬民主,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2)完善考评制度。在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中,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很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尽力做到从教师的德、能、勤、绩等各个方面综合科学考评教师,促进教师完善自身、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良性发展。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具有多面性、复杂性、综合性。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职业活动领域的拓展,教师的职业活动由传统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扩充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研而不休”,即由过程的“教学相长”变成“教、学、研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能力构建知识改进教学实践,才能从旧有的教育制度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而解放学生,从而也使自身获得应有的尊严。

参考文献:

[1]戚谢美。论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教育评论,2002(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 篇4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使初中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一、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控教学过程。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上的交流,更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和学生用目光来实现交流。

二、新课改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树立生本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要恰当地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篇6

新《课程标准》指出: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参与教学课程、与同学直接进行相互合作交流。这说明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善。

二、对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几点看法

教师需要领悟新课程的精神所在,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清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现代化。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的精神和自我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从而培养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小舞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限制教师实现教育初衷和改善教学方法的关键点,是教师们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行方式。这个关键点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范围”。学生理解到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反,对教学事业将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需要,如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与伙伴高效率地沟通、交流学习上的种种问题、寻求方法时有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只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读题、思考、解题的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方法便把“自我独立培养”变成了毫无保留式的“复制”。在过去的教学课程中,总是教师在黑板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他的提示,按部就班地写出演算步骤,每一题、每一个思维模式都跟教师一模一样。可是我们要的不是第二个“教师”,而是完整的“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虽然一致化,错误率低,但是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做到的就是,提供一个让学生懂得掌握学习时机、善于发现学习启发点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起到良好的的奠基作用。所以借此次课程改革的机会,身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卯足劲,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自我思考的空间得到延伸,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使其今后在生活和事业上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多元化的发展前景。

三、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比较独立地掌握关于数学课程的精髓,学习到数学知识和初步了解解题思维便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步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允许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发展空间,并且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数学基础打得更加扎实,让数学对学生产生一种“魔幻”的吸引力。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和魅力的平台,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生彼此进行交流,能够产生有效的互动效果,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有一堂课中涉及到“比例”的相关概念。为了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之中,我特意在教课前的一个课间活动时间,带学生到篮球场中,对篮球场的长、宽以及中场线的位置进行了一系列数据的统计测量,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参考各自的测量数据,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纸,将自己测量的数据和图纸的数据一一标明,并进行相除来验算。这样一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例”的概念,并将其牢记于心。

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是主打模式。因为太过于专注课程教学的容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程度没有加以重视,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被广大教学群体——学生所接受。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等都是影响学习效率的表现。教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心态,从被动学习的模式变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上的自我魅力,打造能够引领学生的学习氛围。

独生子女是现代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大多性格上存在差异,也很少能够互相让步。此时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小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让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在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展现。小组合作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它能够让学生自己体会“团体”这个概念,既保证了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发展,也协调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使之学会彼此尊重。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篇7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着“奠基工程”的职责。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而言,近来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就是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否定,否则,怎能体现出一个“新”字?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革教学方式,但前提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而改变了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就冠之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很是令人费解。 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问题。

一、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替代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着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三、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践行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线工作,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提高新课程改革步伐,还需要得到地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普及。首先是教师思维意识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缓慢发展重大原因是因为教师思维意识的不跟进。这就使得我们新课程改革不能得到延伸。因此在学校中,学校领导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如参加类似演讲比赛,又如参加进修培训等。

新课改教学观范文 篇8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的教书育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做到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具体来讲:①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②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具体做法如下:①培养学习兴趣;②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计算开始,初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计算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计算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计算,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计算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计算水平和层次,形成计算――讨论――再计算的良性循环。

五、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