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这里是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住宅规划最新7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键词:住宅小区现状设计原则规划设计
1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现状
1.1住宅小区规划缺乏经济性。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并不单单包括居住建筑,现在很多地方所谓的绿色住宅区,往往仅仅考虑到了居住建筑的设计,在住宅单体设计上强调建造“节能省地型”,“环保舒适型”,“绿色建筑”等住宅,而在一些公共建筑配建上随意性过大,住宅建筑体现了绿色节约的原则,而在一些公共建筑中却盲目追求造型的别致,抛开了建筑设计初期的经济性原则。或者有些绿化景观设计前期设计时候注意了节能环保,可是后期实施过程中浪费水源或者耗电的现象严重。当前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只关注房地产开发总造价,没有计算住宅区投入使用以后的运营维修成本,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后期的运营维护费用极高。所以在规划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要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营造方面,尤其是水景景观方面,解决好经济良好的水源和水动力设施问题。
1.2住宅小区功能定位不准确。住宅小区规划包括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配建、小区道路设计和小区景观营建,一个良好的住宅小区不但是一个居住社区、更是集购物、休闲、娱乐和工作为一体的公共社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现今中档以上的住宅小区除了具有生活功能之外,同时又具有个人发展功能和享受功能[1]。然而现代市场竞争的激烈,专业人员分工的细化,造成很多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不是主要突出居住建筑的舒适,而是重点策划公建配套设施的规模、小区环境细部。至于建筑内部的热工性能如何,建造质量及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则往往被忽视。住宅小区的主要功能不管演变得多么复杂和多样化,生活使用功能都是位于第一位的,其他任何功能都是附属部分。
1.3住宅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很多小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调查研究不够细致,高档社区户型虽然越造越大,而小区休闲、健身设施都跟不上,而很多小户型,更是打着经济适用的旗号,根本不重视公共设施的配置。甚至还有些小区在设计时虽然考虑公共建筑如小学,而实施时却因为利润驱使将原有的公建变成住宅,造成很多小区品质提升不上去,出现很多实际问题,如“买菜难”、“停车难”的问题。
2 规划设计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邻里关系的和睦性。
2.2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视觉审美以及生活需求。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势必给小区规划中住宅商品类型提出更多的要求,如别墅、花园阳房、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公寓式住宅。
2.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另外提高绿化率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景观设计为住户提供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活场所。
3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3.1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3.1.1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3.1.2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
3.1.3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
3.2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我国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住区做好了个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主题,有的以山水园林为主题,有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有的以健康--体育为主题。都取得成功。不但住区要表现特色,住区内住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尽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体形态、标志,尤其是大型住区。如深圳的"四季花城"时尚楼盘,就按不同季节花卉布置院落,并以花命名。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住区,在园林设计、建筑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住区、住宅越多,必然是居住质量越高、居住环境越好,城市景观越美。
3.3努力建设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3.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山水住区”不是简单的住宅群加山、加水。它的内涵主要是科学地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洋为中用,设计出现代、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各类小区,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
有的住区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在喧闹的市中心区创造出宛如天然的蜿蜒弯曲流动的溪涧水景,住宅建在种满灌木、花卉的"山溪"、"山丘"旁边,使居民享受到一种大隐于市的自然气息和生态美景。
3.5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把住宅区内的人车流线实现合理分开,并且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尽量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以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关键词:老年人行为学;养老社区;行为特征;行为需求
1老年人行为模式分析
在养老社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老年人作为目标群体需要设计师从其行为模式入手分析。老年人行为模式由两个部分———行为特征和行为活动形式组成。1.1老年人行为特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衰退。在视觉、听觉、运动、记忆等方面都不如从前。因此,在尺度设计上,要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学,并考虑设计的灵活可变性。同时,老年人日常行为活动往往又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时间特征,表明老年人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时的意愿和行为;其次是区域特征,代表老年人在特定区域和特殊空间进行的习惯性活动;最后是凝聚特征,当老年人在背景、文化、嗜好、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刺激下相互互动时,会表现出有吸引力的共鸣。1.2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形式老年人的活动形式受生理、心理及行为习惯影响,且受客观环境因素制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个体活动形式,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活动区域的空间大小,例如某些老年人的听力下降会增加孤独感,从而降低他们的沟通能力;第二种是小组活动的形式,是多个特定的小组活动组成,常见的如下棋和聊天,这种形式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性,小组的成员一般相对固定,并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最后一种是群组活动形式,由多个小组活动形式组成,这些形式通常发生在公园、广场和活动中心等开放式交流空间中,是老年人扩大交流目标的主要活动形式。
2老年人行为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生活的天地更加广阔,其生活需求也多种多样。老年人行为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2.1心理需求心理上的需求首先是对亲情的需求,老年人的亲情需求并不只是需要亲人照顾,而是需要与孩子、亲戚和朋友之间有密切的沟通。第二是娱乐需求,老年人的娱乐需求并不是单纯的需求,娱乐需求通常与交往、社会和健康需求结合在一起。第三是沟通的需求,老年人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交往,比如老年人退休后,他们与前同事失去联系并感到不适应。最后是文化需求,从电影、电视到阅读、广播、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可以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2.2生理需求生理需求中首先是锻炼需求,老年人在寻求健康生活的方面比年轻人更加渴望,且他们时间充裕,这使得老年人锻炼的频率比年轻人要更高。其次是医护需求,老年人对医疗及护理的需求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的专业问题不在设计范畴之内,但对于医护空间的设计是养老社区中很重要的一点。最后是陪助需求,解决需要陪助问题是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更全面的服务,其中包括一系列深入家庭的服务,例如家政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
3基于老年人行为学的养老社区设计策略
3.1室内空间安全性与舒适性设计。老年人每天在室内呆很长时间,应注意室内空间的安全性。首先有必要在房间内保持无障碍设计,以使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都能轻松到达房间的任何地方。此外,老年人动作缓慢,要保证发生意外,老年人能快速知晓。老年人在室内中是否感到舒适,不仅与空间尺度和布局有关,且与室内空间的感知环境有密切关系。环境的认知因素的组合,可以影响人们产生对于该环境舒适与否的印象,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比普通人对获得舒适感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创造舒适的室内空间时,环境的感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且为了创建室内空间环境,必须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考虑。3.2居室空间多样化设计。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能力差异,可分为自助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自助老人身体健康,有能力照顾自己,因此对社交活动的空间有很高的要求。介助老人的身体机能降低,活动受限,并且需要栏杆和轮椅等外部支撑;应考虑此类老年人的起居室和活动空间的特殊特征。介护老人基本上无法独立生活,通常很难参加社交活动,但是仍然有必要考虑满足康复设施和同伴的特殊需求。3.3交往空间人性化设计。一方面,随着生理功能的下降和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变得更加敏感和情绪动荡,并逐渐变得更加依赖亲戚和孩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心理归属感,很难融入新的生活环境。现有的退休社区的设计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它更像是宾馆,活动空间则相对独特。在规划设计养老社区时,有必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行为需求,创造一个适应老年人行为方式的灵活、舒适和多变的空间,并赋予老年人多层次的沟通活动地点。3.4医疗护理空间模块化设计。大多数老年人体弱多病,因此医疗功能在养老社区中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缺乏传统医疗功能,医疗人员无法为生活在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证。规范的医疗服务是保护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对老年人社区的医疗空间进行模块化设计,以缩短医疗流程,提高医护效率。
4老年人行为学在中铁巢湖健康养老项目中的应用
4.1项目概况。中铁•合肥巢湖佰和佰樂健康养老项目(下文称巢湖养老项目)位于巢湖市中庙,总建筑面积约40万m2,是中国式健康养老巨著。项目依山傍水,自然景观良好,湖光山色优美,具有得天独后的自然景观。合肥市与巢湖市距离适中,可为两城提供养老服务(见图1)。4.2老年人行为学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巢湖养老项目是一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养老社区,以“以人为本、集约高效、模块共享、绿色生态”为基本设计理念。综合运用活动廊道、老年大学空间、内庭院、屋顶花园等设计手法,对整个园区的空间、功能、道路、形态等方面进行融合设计,着力营造“田园养老”的概念。巢湖养老项目的机构养老部分每栋建筑以院落空间的型式配置,再藉由一楼不设置居室的型式,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设置琴棋、书画、健身、阅览等,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需求(见图2)。巢湖养老项目的互助型养老社区,主要采用圆形的住宅布局模式,将老年人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相结合,将其放置在社区中心,并安置养老组团与外侧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具体分为以下两种布局模式。4.2.1组团布局模式。“养老服务综合体+风雨连廊+老年住宅+环形步道”。每个组团的规划设计,以养老服务综合体为中心采用多级连廊系统,确保交通不中断,并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户外步行条件以及休息和交流空间。住宅外部的环形通道,便于老年人锻炼、休闲,以及具有消防环道功能。4.2.2社区布局模式。“居住组团+为老服务综合区”。老年人社区服务中心主要包括社区公园,养老院,老年大学,老年商业中心等设施;社区布局以老年服务综合区为中心,周边均匀分布居住组团,为老年人均匀分布。公共绿色走廊和行人系统相连,提高为老服务综合区的可达性。4.3老年人行为学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分为三类: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介护型老人。互助社区根据三种不同的老年人提出了相应的居住单元模式:互助型住宅、互助型公寓、互助型护理院,三者统称互助型居住单元(见图3)。4.3.1自理型———互助型住宅。互助型住宅主要为一些处于退休年龄的老人设计,让他们由社会生活向退休生活过度。每个楼层分布有2~3户,每户的面积约65㎡~70㎡;核心思想是共享公共活动空间,适当提高公共空间占全屋的比例,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交往、帮助的平台。4.3.2介助型———互助型公寓。介助型老人在身体相对比较虚弱。互助型公寓是根据组团化设计的原则,每个组团有6~8户,共享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家政服务人员,负责老年人的饮食、购物和基础后勤服务。4.3.3介护型———互助型护理院。互助型护理院通常接纳无法自理的老人,不仅需要普通的公共空间,还需要精细的护理设施,医疗设施和必要的医务人员办公区。图3居住单元平面图此外,巢湖养老项目在社区当中设有专门的全科医院,特点在于其中的模块化的医护空间,在每层楼分有三个独立的医护区域,并设置独立的分诊台和相邻的公共活动区域,有助于医护人员观察到老年人的实施状况(见图4)。
5结语
通过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老年人行为学的研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养老社区规划设计时,应注重不同类型建筑在功能配置上的差异性,充分考虑老年人行为需求的特殊性,将这些需求在养老社区的外部环境、居室空间、娱乐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和安全无障碍设计时充分考虑,从而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保障老年人行为活动的便捷无障碍。希望未来能在此次案例所提供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多、更好、且满足老年人行为需求的养老社区。
参考文献
[1]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1994(04):23-26.
[2]陈饶益。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分析的南京养老设施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3]陈慧。现代老年人居住空间行为需求研究[D].天津大学,2005.
[4]林文洁,唐胜男,张茜。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的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研究[J].建筑学报,2015(S1):192-196.
[5]李菲。环境行为学与老年人住宅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1):335-336.
摘 要: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住宅建设也日益商品化,如何综合利益、环境、生活舒适度等方面的平衡,成为了房产开发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将从分析国内住宅规划设计概况开始,探讨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住宅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方面的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住宅小区,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住宅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休眠期、复苏期、成长期、变革期和发展期等几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住宅产业被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恢复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需求改革,在改革中一步步完善,逐渐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就了繁荣复苏期。在有利的政治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密切联系起来。在住宅与房地产业经历了顶峰、受挫相持之后,逐步进入了平稳发展过程和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要把住宅建设最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策的提出,围绕住宅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构建住宅商品化、社会化的体制,以物业管理作为基本制度,提高住宅消费市场化程度,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要求,实现了住宅变革。
但是,从住宅建设上看,全国范围内,住宅小区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长条形和行列式的形式,形式比较呆板,没有地方特色,更不用说个性和独创性。条形住宅和行列住宅模式的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没有任何韵味,更没有合理利用空间。之所以会这样,从科技发展领域来看,我国的住宅建设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住宅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并且住宅技术的发展是以推广单项技术为主导,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没有形成完整系类的建筑体系。从体制上面来看,缺乏有力的经济、技术政策的保障和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调控手段,很难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自我发展、创新和完善的市场激励机制,并且缺乏统筹兼顾、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
2、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为了能够建设出未来世纪的美好家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①住宅建设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因为住宅使用者主体是人,而且住宅建设要创造出即方便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这些个性和所展示的才华,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②住宅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很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大力宣传经济于资源的节能型消费。住宅在建设时,也要本着节能、节地、节材料的原则,建设成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③住宅建设要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并且还要充分反映出科技的进步。环境是保障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部分,创造优美的室内和室外环境是我们明智的选择。这个世纪,是高科技的社会,智能化设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和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使住宅与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相协调。④住宅建设应站在当今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角度。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住宅性综合评价体系和符合住宅产业化的建筑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⑤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一是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二是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三是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四是营造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沿道路设连续的商业界面,内部主要中心绿化中建筑局部架空,作为社区小型公共场所,形成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架空部分不仅丰富视觉景观的层次,且为住户提供风雨无阻的户外活动场所。特别是在有限的场地范围内建筑围合形成集中的、多层次中央花园,集中的绿化、水体、公共绿地、私家庭院、小品等通过场地与步行小径连接,共同演绎可游可居的社区活动场所。五是突出人车分流以形成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为了保证城市住宅小区活动场所的完整性,可采用部分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住户从主要出入口返家的过程,接触到的是丰富多彩、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让住户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家”的氛围。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组景,尽量减少硬质景观。
3、住宅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方面
要想建设成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性的居住小区环境,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住宅小区的容积率。采用一梯及多梯的板式住宅单元组合,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幸福指数的提高,板式户型因为具有卓越的空间效果和人性化设计,成为了市场的首选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合理应用能够注重板式高层注册形象的暖色调设计和合理布局道路和景观,使小区整体空间景观和小区道路相结合,建立景观通道,形成“骨架明亮、结构清晰、环境优美、空间丰富”的居住生活环境。②合理制定日照与建筑间距。日照间距对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卫生、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合理的日照间距是设计师和科技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一般情况下都是采取按照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和按照正午前后获得连续的规范日照时数为依据来获得日照间距。增加建筑层数,是加大建筑间距的首选。③科学规划住宅区内空间形态。住宅区内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密切关联,对居民生活和城市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科学规划住宅区内空间形态是改善居民生活空间和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④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对各种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强,导致了城市用地的紧张。而住宅小区是城市的主要用地者,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视越来越强,因为地下空间资源可以缓解用地紧张,地下空间成为了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是,虽然地下空间开发可以大量节约土地资源,增加住宅小区的容纳力,但是对它的开发也不能是盲目无限制的。因为地下建筑物建成之后,要想再对其进行改造或者改建,难度就会变的很大,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有很强的不可逆性。所以,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之前,要利用现在科技手段对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状况进行分析,以求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小区地下空间资源。⑤住宅单体的建筑设计。在对住宅单体进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小区容积率、日照间距、建筑间距、空间形态、地下资源等一系列方面,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和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住宅小区时,应当注意小区空间形态规划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关联,保持他们的一致性。遵从自然,尊重原有环境的要素,利用改造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结合,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环境,使满足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不以破坏周围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王永鸿.浅谈住宅小区规划设计[J].铁道运营技术,2003,(2):17-19.
[2]胡莹。商住静林小区规划设计[J].新闻天地,2011(3).
关键词:浅谈 结合 学科 设计 居住 园林 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1.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2.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3.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2.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
3.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1.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
2.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 …,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3.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4.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2.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3.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
4.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关键词孤岛;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创新
目前,孤岛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然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干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已经对居住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已建成的朝阳一村、协作一村、丰收村,其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火柴盒”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缺乏时代感。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括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区。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清雅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意。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术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正好满足现在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启迪的。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孤岛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再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廓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如孤岛协作二区、朝阳三村,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现在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括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健身,就好像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关键词]病毒肺炎疫情;韧性城市;十五分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引言
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病毒肺炎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和应急管理系统迅速响应,在全国范围内紧急实施了严格的防控措施,以街道社区为单元的响应机制和反应能力对疫情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抑制作用,为我国战胜疫情发挥了极为有效的推动作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经过长期发展,近些年来开始从管理机制、疾病防控、医疗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国际先进发展模式广泛并轨。党的报告更是高举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多措并举,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发展重心。截止2019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03张[1],已达到国际较好水平,但在省市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配置不均问题。同时,国家疾病防控系统已初步建成了普及县级以上行政单元的控制中心或站点网络体系,防疫监控旨在消除风险于未然,但面对本次突发的病毒肺炎疫情的检验,我国公共卫生系统仍凸显出了不小的系统缺口,亟待完善。
2国内外研究进展
公共卫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健康城市运动”至今,西方国家提出了以社会凝聚、城市服务、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公平、韧性社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等为主题内容的“健康城市”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公共政策鼓励职能机构、社团、利益相关者等广泛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提升以社区为单元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形成社会和社区服务网络系统,“自下而上”提升城市韧性水平,为此西方国家引入了健康影响评价体系(HIA)[2],以城市健康标准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国内,香港在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之后,重点从城市建设方式上反思加剧疫情发展的原因,经科学评估后基于疫情与城市空气流通关联性的考量,香港政府规划署开展了空气流通评估可行性研究,并将相关成果纳入《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据此城市大型建筑项目均须开展“空气流通评估”,项目建成之后不对城市公共卫生环境造成不利影响[3]。2015年之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先后启动编制,其中最为显著的趋势之一是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数据信息和物联科技相互融合的方向,明确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计划与目标。以北京、上海、雄安新区为发展引领,未来我国城市应在持续推进均等卫生服务与医疗提升的同时积极完善以社区为单元的十五分钟生活圈,真正意义上将社区发展成为城市管与控的基础空间单元。
3国内城市韧性规划策略
随着以北京、上海、雄安新区为代表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我国城市在公共卫生体系发展上的新思路逐渐清晰。北京市提出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至2035年十五分钟社区服务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上海市计划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与覆盖度,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至2035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十五分钟步行覆盖率达到99%左右;雄安新区制定了建设优质共享公服设施的一张蓝图,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重点打造社区全覆盖的十五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新的规划发展思路,根本上是对“均等医疗”的发展延续,以防疫工作来说,空间上相对均衡的监控预警和医疗救治能力像是高精度雷达,能够极早发现和精确控制病疫的发生与演变。这与国际上韧性城市的广义内涵完全契合,依照规划要求可逐步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城市在疾病预防和突发疫情防控方面的韧性,进而实现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
4发展以社区为单元公共卫生网络体系
4.1发展背景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城市软硬件设施、医疗救护、综合交通、调度管理、区域协同等服务能力的综合考验。经过本次疫情的检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总体建设框架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问题,城市应对突发疫情韧性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围绕社区配备资源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成。社区单元上的医疗资源、服务能力、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均未高效匹配和通畅运行。4.2社区公共卫生系统规划分析。4.2.1职能架构分析。社区级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通常应包括医疗资源、医疗服务、信息管理、应急救治以及医防宣传等多元结构职能设置。如图1所示。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8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3.1%,并呈逐年增长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成为公民医疗系统的重要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城市基层医疗卫生单元,承担了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医疗、保健、养老等综合健康管理服务职能,随着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提升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而自下而上的打造韧性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功能。4.2.2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络。基于本次疫情的考虑,我国上海市提出围绕三级控制网络重点从现场调查处置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升疾病防控的现代化、专业化与信息化水平。集成了物联网、信息化与智能互联技术的现代化医疗系统,可实现公共卫生信息自下而上的高效传导,为自上而下的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由此可判断,未来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应科学运用现代化的数据挖掘分析、医学科技、智慧管理等技术逐步完善疾控网络系统,打造以城市社区为单元的韧性公共卫生体系。4.3镇江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估。4.3.1镇江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设。镇江市中心城区已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9座,拥有床位数约1100张[4],每千户籍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约1.3张,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提出建设上限的2倍水平,本研究针对城区内现状街道(镇)区划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行评估,详细分析结果见表1。经分析,镇江市中心城区内现状社区医院平均服务人口为1.43万人,其中约有90%的街道社区医院平均服务人口小于5万人,社区医院平均服务面积7.06平方公里;所有街道社区医院十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平均为70.9%,其中覆盖率大于80%的街道占到半数。镇江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较为完善,已基本建成覆盖城区的“十五分钟健康圈”。社区医院十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分析结果见图2所示。镇江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十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呈现自中区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这与街道户籍人口密度分布趋势有较高的一致性,镇江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说已基本达到了《镇江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提出的100%覆盖率目标,但与空间均等的医疗服务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研究建议镇江市结合本次病毒肺炎疫情,更新完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评估体系,对已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服务水平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并在“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中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确保城市卫生健康系统围绕均等医疗体系稳步发展。4.3.2疫情应对评估。截止2020年6月份镇江市共确诊感染12例,且已全部治愈出院,疫情的防、控、治效果在全国同级行政区中均较好。镇江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连通作用,为民众提供了基础的医护保障,为社区防护、居民行迹追踪、复工复产等城市间交叉管理提供了动态信息保障,以科学发展理念夯实了城市公共卫生网络体系的基石,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以“社区守门人”的角色定位为城市公共卫生系统韧性发展提供了支撑。
5持续完善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6结语
丹麦建筑中心提出“健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先决条件之一”。经过本次疫情的冲击与洗礼,全民应该对韧性社区、韧性城市、健康城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期待。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欧盟和美国均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韧性社区、社会网络和城市网络等发展目标,期望通过高效的信息共享、灵活的应对组织、新的城市规划,探索出健康城市的发展模式,这可为我国城市提供借鉴。我国城市具有本土化的发展模式与文化基因,未来如何让韧性城市发展理念在我国城市落地生根,化解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真正打造服务公平、弹性强健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规划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时代命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
[2]RosalbaD’Onofrio,ElioTrusiani.UrbanPlanningforHealthyEuropeanCities[M].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8.
[3]任超,吴恩融,叶颂文,等。高密度城市气候空间规划与设计——香港空气流通评估实践与经验[J].城市建筑,2017(01):20-23.
【关键词】住宅区规划;功能布局;规划特点
引言
住宅区是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城市住宅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其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也必须环境优美和舒适使人们感到愉快。
1 注重人文环境的创造与保护
住宅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 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然而, 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价值取向的偏差, 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场地精神, 破坏原有的山地、沼泽、湖泊等丰富的地形、 地貌; 根据纯形式美的法则建造注重平面构图, 审美趣味低俗, 与自然、人文毫无关系的景观。这样做显然是错误的。 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成为了影响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因素, 它也关系到是否保留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例如在对旧城区进行规划设计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古城风貌, 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 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 增加了碑、坊、 亭、廊和住宅里弄, 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 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使得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2 合理的空间功能分区是小区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
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 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将文化建筑、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与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 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半公共空间, 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 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 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 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 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 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 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 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 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 增加组团内的景观, 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 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 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是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
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努力创造生态小区。从规划上看, 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 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另外, 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 例如, 除普通草本植物外, 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 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 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 注重节省能源, 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另外,生态环境的营造与优质的绿化景观植物配置是密不可分的,理想的植物配置应该是:
3.1 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 既丰富植物品种, 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 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 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植功能性。
3.2 配植大乔木时, 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 针对性, 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 长远性、 美观性。 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 力求变化, 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
3.3 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充分运用形态树种: 翠竹、香樟、梧桐、广玉兰、 柳树等; 观花树种: 合欢、樱花、海棠、桂花、紫薇等; 季相色叶植物: 银杏、无患子、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 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紫露草、醉鱼草、鸢尾、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 例如蜡梅、桂花、薄荷、丁香等; 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 吸引鸟类和小动物, 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 地貌和地物的特点, 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 加以利用, 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 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4 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 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 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 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 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 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 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 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 通而不畅”, 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 提高安全系数, 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 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 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
5 结语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而兴起的住宅建设活动更是遍地开花, 幢幢住宅大楼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心理, 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更要注意以上所提及的几个方面,更好地营造我们优质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