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调研报告(通用8篇)
为摸清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了解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的政策需求和建议,农产品加工局今年首次开展了全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工作。在各地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调查共收到10922家企业上报的有效样本。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加工局完成了1项全国总报告和17项地区分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国及部分重点地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及转型发展趋势等内容。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已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92年之前为滞缓阶段。这一时期成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经历几十年的优胜劣汰后,当前仍在生产经营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2.9%。1992年至20__年为兴起阶段。由于不断化改革影响,该阶段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呈现企业数量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这10年中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21.4%。20__年至20__年为高速阶段。受居民食品消费社会化供应步伐加快、加入WTO等因素影响,此阶段新建企业呈爆发式增长,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66.5%。由于企业增长快,竞争激励,从20__年起小麦制粉、玉米淀粉等部分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初显。20__年至今为转型阶段。受成本增加、产能过剩、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新建企业增速明显放慢,现存企业加快了设备、技术的改造升级步伐。调查结果表明,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阶段性特点:
(一)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平均创企时间为11年。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的占比仅为2.4%。根据调查分析,“最常见”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主营业务收入在20__万元至1亿元之间,从业人数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从企业创建年限看,粮食酒加工企业的“资历最老”,平均年龄为14.3岁,其次是烟草、乳制品、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海水水产品等行业,企业平均年龄分别为13.4、12.8、12.6和12.4岁;薯类制品、杂粮杂豆制品、羊产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业是最为年轻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0.0、9.9、9.8和9.4岁。
(二)总体技术水平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有13.1%的企业认为自身技术水平在国内占优势地位,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占优势地位仅有4.4%,下降了8.7个百分点。从加工装备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关键生产设备绝大部分是国内品牌,但使用效果明显低于原装进口品牌的;企业自主研发或者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的设备使用效果较好,近年来的安装率也在上升。从技术连结关系看,62.5%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连结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聘请兼职技术顾问;科企共建研发中心也是较常见的技术连结方式,研发中心设在企业和设在科研单位设置的分别为22.6%和11.4%;企业委托科研单位开发新产品的占比为18.8%,直接购买科研单位技术专利的占比为9.3%。 从合作效果看,认为科研单位对本企业有较大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的达到33.3%,其中共建研发中心并设在科研单位的效果最好。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是我国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竞争现状。为应对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涨压力,近年来企业纷纷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整。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调整方向的企业占比最多,32.8%的企业近年来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结构调整上,部分企业走得更远,完全尝试新行业。刚刚尝试进入新行业的占6.5%,已成功转型到新行业的约占2.3%。
(四)加快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一方面,企业重视原料的供应能力建设。当前56.3%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了原料种养殖基地,未来3年有37.3%的企业将加强原料基地建设;除自建基地外,企业还加强农资供应合作,约56.6%的企业向农户或合作社提供某种生产资料,其中种子是供应比例最高的生产资料,29.2%的企业给上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供应过种子,化肥、种苗、农药的供应比例分别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业拓宽了服务业经营项目。种植基地观光旅游是最常见的休闲服务,在有种养殖基地的企业中,20.3%的企业开发了休闲农业项目,工业旅游、产品体验店等也发展迅速,13.8%的企业开展了工厂参观旅游,13.8%的企业有产品体验店。
(五)“互联网+”前景广阔,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网络销售火爆增长影响,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利用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当前,47.5%的企业已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电商销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商业务,是微型企业的1.9倍。已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中,自建电商销售部门的占比为53.8%,在阿里、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有自营店的占34.6%;由经销商在电商平台代理销售的占46.8%。在尚未开展电商销售的企业中,超过半数正在筹划开展相关业务。与互联网销售业务增长迅速形成对比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采用了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是一种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经营管理企业的占比仅为18.8%。
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对“三农”发展贡献突出。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加工企业与农户或者农民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订单;88.9%的加工企业只从国内购买农产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业雇佣本地员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与“三农”发展天然紧密联系,为农产品稳定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因素
目前,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涨、融资困难、招工不足和副产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过半数(53.9%)的企业没有研发中心,导致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能力薄弱。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跳出当前低端模仿、同质竞争的必由之路。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存在不少难点。46.33%的企业受缺乏技术人员困扰,44.3%的企业认为创新费用太高,缺乏市场和信息技术,对新产品、新技术需求不明确也是企业常见的创新难点。
二是普遍面临成本上涨压力。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近3年来成本上升压力最大的是用工成本,其次为原料成本,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7.6%和74.2%。52.5%的企业在财务费用(含利息、融资担保等)上感受到压力,46.3%的企业认为销售费用较重。此外,23%的企业在环保成本上感觉有压力。环保成本压力较高的有猪、牛、羊、禽、其他肉产品加工,蛋品加工,乳制品加工,以及薯类制品加工等行业,感压比例在30-40%之间;
环保压力较小的有茶叶、蜂产品、中药、稻谷制品等行业,感压比例在10-15%之间。
三是企业资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较大。70.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大部分企业同时缺少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长期资金的缺口率约为22.8%,即全部企业平均有22.8%的长期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流动资金缺口更为严重,缺口率为31.5%。食用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用工荒比较敏感,经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为37.8%,技术工、普通工和销售人员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多。分行业看,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产生的招工缺口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产品加工行业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业的季节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加工副产物,但能够较充分利用副产物的企业占比仅为20.2%。认为副产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还有较大挖掘空间的企业占比为25.3%,将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占比为26.3%,还有约5.7%的企业完全将副产物作为废弃物处理。分行业看,乳制品、蜂产品、茶叶等加工行业没有副产物的企业比例较高,分别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麦制品、稻谷制品等行业将加工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比例较高,均在35%以上;果蔬制品、水产制品行业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情况不好,10.4%的蔬菜制品企业、9.1%的干果/坚果制品企业、7.3%的水果制品企业,以及10.7%的淡水水产品企业和8.9%的海水水产品企业将副产物废弃。
三、对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处在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应加快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政府应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强质量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改变小微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乱,卫生状况堪忧的现状;另一方面应帮助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设备升级、技术创新,通过融资政策扶持企业加强科研投入,通过促进科企对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产销对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最重视的问题是销售渠道。70.6%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近期的发展制约因素是销售;73.1%的企业长期发展关注重点是市场拓展;74.8%的企业重视管理层的市场推广能力培训;62.5%的企业认为人才储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销售团队的能力不足;70.7%的企业认为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最有价值;76.3%的企业已开展或筹划开展电商业务。为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应积极扶持产品品质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地方特色产品、地方老字号产品等的宣传推荐力度。政府还应重视电商销售对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积极组织电商平台与企业对接,加强电商业务的培训和推广。
第三,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减少资金和用工缺口。流动资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易患的“季节病”。国家应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深入研究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销售、资金回笼的时间特点,建立符合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特点的融资政策。解决用工困难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季节用工稳定机制,将原料基地建设与工厂用工等相结合,吸纳农产品采收后的赋闲劳动力,还要加快技术升级,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第四,鼓励原料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原料基地未来将成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设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提高产品品质、保障原料供应、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建设种养殖基地,扶持企业开发利用基地从事休闲农业经营,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支持副产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企业综合利用秸秆、稻壳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装备投入实行政策性奖补;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贷款基准利息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综合利用设备装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副产物递次利用、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实现增值增效,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发展。
近期,受持续高温、雨情不断等不利天气因素影响,针对部分蔬菜、瓜果以及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容易出现波动的情况, 山东省夏津县物价局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了汛期农副产品价格波动情况专题调研。
一、近期市场价格运行情况
从价格监测情况看,夏津县蔬菜价格明显上涨的品种多,下降的品种少,瓜果类价格基本稳定,鸡蛋价格回落,猪肉价格持平, 化肥价格呈现下降,市场价格总体比较平稳。
蔬菜价格明显上涨的品种多,蔬菜价格下降的品种少。8月3日,夏津县物价局监测的集贸市场17种蔬菜中:8种蔬菜价格上涨,大白菜元/斤、油菜元/斤、黄瓜元/斤、土豆元/斤、芸豆4元/斤、蒜薹元/斤、韭菜元/斤、大葱元/斤,与上周相比分别上涨了50%、%、50%、%、%、%、114%、20%;7种蔬菜价格持平,白萝卜元/斤、红萝卜元/斤、茄子元/斤、西红柿1元/斤、卷心菜元/斤、大蒜元/斤、生姜元,与上周相比价格持平;2种蔬菜价格下降,芹菜元/斤、青辣椒元/斤,与上周相比分别下降了10%、%。部分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一是汛期以来蔬菜主产区均遭受了多日的强降雨和高温高湿天气,蔬菜生长、采摘、流通均受到较大影响,市场供应量减少,导致价格上涨。二是进入汛期,受天气影响,蔬菜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容易储藏,极易腐烂变质,导致成本增加,价格相应上涨。三是近期我国南部部分地区遭受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当地蔬菜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本地蔬菜向南方市场调运量增加,部分外地来鲁西北的蔬菜上市量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蔬菜价格上涨。
瓜果类价格基本持平。8月3日,苹果元/斤,与上周的元/斤相比,降幅%;香蕉元/斤,与上周的元/斤相比,涨幅%;西瓜元/斤、梨元/斤,与上周相比价格持平。
鸡蛋价格回落、猪肉价格持平。8月3日,鸡蛋价格元/斤,与上周的元/斤相比,下降了元,降幅%。鸡蛋价格下降的原因:一是近期阴雨天气较多,产地道路运输困难,外销量受限;二是前期鸡蛋养殖场利润相对稳定,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有所提高,蛋鸡的养殖数量增加,产蛋量增加;三是由于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价格下降,饲养成本减少,鸡蛋价格回落。猪肉精瘦肉价格11元/斤,五花肉价格10元/斤,与上周相比持平。
部分化肥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市场价格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夏津县部分化肥价格呈现下降趋势,8月3日,碳酸氢铵元/公斤,与上周的元/公斤相比,下降了元,降幅为10%;尿素元/公斤,与上周的元/公斤相比,下降了元,降幅为%;磷酸二铵元/公斤,与上周的元/公斤相比,下降了元,降幅为%;三元复合肥元/公斤,与上周的元/公斤相比,下降了元,降幅为%.化肥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目前处于用肥淡季,化肥销量低迷,很多经销商对目前的化肥市场并不看好,对进货也保持了观望态势,加之近期化肥价格呈下降的趋势,市场需求不旺,是直接导致化肥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二是受近期雨水较多影响,农田无法施肥导致购买量较少,造成市场供大于求。三是受化肥出口量减少影响,化肥生产企业产量和销售量下降,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产量过剩、产品积压的情况,致使化肥价格下降。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防止部分居民生活用品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汛期出现异常波动,夏津县物价局结合县情实际,积极采取三项措施,保持汛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领导高度重视,强化价格监测工作。夏津县物价局高度重视汛期市场价格监测工作,成立了汛期价格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监测中心人员为成员,由分管副局长带队深入相关市场、站点开展价格监测工作。同时增加了价格监测频次,重点对粮油、肉禽蛋菜等生活必需品及农资产品市场价格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监管,及时掌握、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加强市场价格巡查,维护良好价格秩序。重点对农贸市场、超市、药店、沿街铺面的群众生活必需品、农资产品以及部分抗洪抢险救灾物资等价格进行重点巡查,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及时提醒告诫经营者不得违法经营,严厉查处串通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畅通价格诉求渠道,及时受理价格举报。做到“12358”价格举报电话24小时畅通,并指定专人值守,认真受理群众投诉、举报,解答群众咨询,确保群众投诉举报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化解价格矛盾,切实维护群众正当合法权益,维护汛期市场价格稳定,促进防汛减灾工作顺利进行。
一、基本情况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73万亩左右,粮食播种面积170万亩,总产量56万吨,销售量287400吨,瓜菜播种面积5.3万亩,其中设施菜0.7万亩;总产量188642吨,其中设施菜28000吨,占瓜菜总产量14.8%;销售量135257吨。粮食作物中的玉米主要用做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绝大部分销往外地和当地饲料企业及养殖户。我县玉米总产量34.5万吨,65.1%为商品粮,基本为原粮,主要销往南方、山东等地,进入京津市场较少;小麦总产量21.5万吨,有29.6%为商品粮,主要在本市及各县销售,进入京津主要以少量面粉为主,如:石磨面粉产量小,销量在二三万斤,主要在过节以小包装方式进入市场;像蔬菜这种鲜品上市时间性强,地区间调运流动性大,主要以本县本市销售为主,销售京津市场微乎其微。
二、协同京津发展思路、举措
1、发展思路是研究京津市场需求,产品准入标准,建立完善的市场供求体系和一体化的质量监督体系,完善农副产品品牌,适度规模经营,走合作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与京津市场产业需求对接,打造好京津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2、措施:一是建立符合京津要求农产品检测体系;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品牌;四是多形式搞好土地流转,搞联合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竞争力;五是引导自愿成立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成与京津市场对接。六是引进人才和资金,发挥带头能人作用,没有能人带领,单靠农户分散力量无法与市场对接。七是政府提高重视,提供发展环境,给予资金扶持奖励。
三、引进京津资金、技术、人才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议
1、流通部门成立组织引进资金人才协同农副产品进入京津市场。
2、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3、整合土地资源,适度规模流转土地,为投资人创造发展环境。
4、实行农副产品运输绿色通行制度。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0__年11月初到20__年元月中旬,我们组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课题组,深入全市17个县市区,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和多家企业调查研究,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召开研讨会,反复征询意见,最终形成这个报告,希望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
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依靠我市面临的发展条件,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非常多,只能从中选择重点扶持发展。可以肯定地讲,未来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要准确的把握特色,就必须清楚资源状况和发展条件,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区域内地形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水果、核桃、枣、牛、羊等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20__年,全市农村牧渔业总产值累计6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累计4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粮食总产量累计172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0__年末,猪出栏1235412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2%;羊出栏667403只,比上年同期减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干鲜果产品,永和枣子、隰县贡梨、古县核桃质地优良,久负盛名,快速发展的吉县苹果近年来誉满全国,我市已经成为国内枣子、贡梨、核桃、苹果等优质干鲜果基地。最后看中药材生产,由于山地多,气候适宜,我市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有一百多种而且大部分生长在山区,质地好,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加工的优质原料。近年来安泽、襄汾、曲沃等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有些品种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产区,例如安泽连翘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有着明显优势。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依据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资产总值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流通贸易型、基地型企业(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额超过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38亿元,加工型企业年销售总额32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17万人,带动农户64.9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增收237826万元,户均增收3664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42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面积120万亩,认证产品41个;绿色认证面积42万亩,认证产品114个;有机认证企业4家;gap认证企业5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我们总的体会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正在成长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受煤、焦、铁产业高利润影响,民间投资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民间增加投资。然而,多年来受煤、焦、铁等产业高利润吸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__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54850万元;而同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6954万元,只有第二产业的4。6%。随着煤、焦、铁资源供应日趋紧缺,今后若干年内煤、焦、铁产业继续保持高利润,民间投资仍加速向这些产业流动,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仍将不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解决农产品加工业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涉及领域宽阔,优势产业不突出。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涉及粮食、畜牧、干鲜果、蔬菜和中药材五个领域,但没有一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后必须解决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三)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整体上看企业规模还是偏小,在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如上述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其中进入省“1311”规划重点企业的只有一家。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的资源实力、技术能力都很弱,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产品研发机构,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当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见到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扩大企业规模。
(四)管理水平落后,产业素质不高。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特色明显、质量上乘,市场销路也不错,但企业发展却困难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发展轨道。深入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认为只要质量好,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殊不知,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认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区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还缺乏营销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生产,千方百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上新产品,对市场营销投入很少,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规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队伍。形象地讲,就是“正规军”式的生产,“游击队”式的营销。再如缺乏标准意识,许多企业产品规格不标准、包装没档次,甚至没有条形码,更赶不上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标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没有发展规划,重复建设严重。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某些领域加工能力已经超过我市现有的农产品产量。以玉米加工业为例,到20__年底全市正投资、在建和筹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产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没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编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市政府编制的《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今后五年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市委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确实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使之成长为优势产业,就必经编制并实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二)找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立足点。
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据明显优势。例如内蒙古的奶制品业和羊毛加工业。这种形势下,我市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就必须找准立足点,应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针。特即特色,我市盛产多种特色产品,如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在这些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变成市场优势;精即精细,不因为特色农产品为我市特有而粗制造,要精工细作,把质量提高;高即高标准,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来推广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可研究制订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三)找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领域非常广,但都没有做强做大。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一把抓,都变成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只能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选择特色和重点进行深加工,并全力做强做大。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若干年我市应重点扶持三大产业:一是核桃加工业。以古县、安泽一带特有的核桃产品为原料,制订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产品开发,使核桃加工业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枣子加工业。永和枣子个大肉厚不生虫,别具特色,多年来畅销不衰,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特色产品,最近又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绿色环保产品,但多年来一直卖的是原产品,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产品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也上不去。应充分发挥永和枣子这个历史名牌产品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市的红枣产业成长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现代新型产业。三是中药加工业。近年来襄汾生地和安泽连翘产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1/3和1/4,在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红枣一样,卖的是原产品,产销量虽然大,但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影响却不大。应借助已占有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中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吉县苹果、隰县梨、浮山小米和蒲县莜麦也很有特色,可鼓励相关县和相关部门发展深加工。
(四)确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
综观国内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不外两种形式:一是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例如河南以双汇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业和内蒙以伊利、蒙牛为主体的奶制品加工业;二是企业集群,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产业和我省太原一带的陈醋产业。分析我市情况,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都符合我市实际。也就是说,今后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可采取两种战略,即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和企业集群战略。对那些产量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对那些产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开发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艺品等等,应采取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即鼓励众类中小企业或同时生产相同产品或相互协作生产相同产品,通过大量中小企业同一集群形成的规模优势,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产业优势。
(五)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近年来我市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地看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优势,对企业投资尤其是外部大企业投资缺乏吸引力;二是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是几百年上千年传下来的老品种,很难适合现代化的流水线加工;三是有污染,目前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就必须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检测标准,而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煤焦铁铸电等产业包围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根本达不到生产有机绿色产品的要求。我市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产业、企业、要素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体系。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没有完成,要加快发展,政府还必须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应着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煤焦铁铸电等产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流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市煤焦铁铸电等行业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资金。尤其是煤矿企业,近年来面对市场短缺,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市政府应研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成立由政府牵头,企业、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银企之间交流增强、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双方之间的信用合作。三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确保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的增加速度高于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联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新审视资金投入办法,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此提高现有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领导是否重视,特别是各地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宣传工作,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重新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在今后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使农产品加工业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深入审批制度改革,在严格落实产业政策的同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克服政府宏观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市主要农副产品种植意向、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我带领调研组对本市农产品成本调查户20xx年小麦、早、中、晚籼稻及棉花等五个品种的种植意向、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预测调查。总体情况看:种植意向方面,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长,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生产成本方面,小麦、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种植成本稳中有升。生产收益方面,小麦单产有所下降, 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单产稳中有增;小麦、中籼稻价格有所上升,早籼稻、晚籼稻、棉花价格小幅下降;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种植收益有所增加,小麦种植收益略有下降。
一、主要农副产品种植意向
受调查的62个农产品成本调查户,户均20xx年耕地面积为16.29亩,比20xx年增加0.28亩,增幅1.75%。20xx年户均总播种面积为26.22亩,比20xx年实际播种面积25.25亩增加0.97亩,增幅3.84%。
一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长。受调查的农户20xx年户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0.85亩,比20xx年播种面积18.95亩增加1.9 亩,增幅10.03%。其中,谷物类作物中,中籼稻户均播种面积10.25亩,与上年播种面积相比,增加0.17亩,增幅1.69%;小麦户均播种面积 6.52亩,与上年播种面积相比,增加0.85亩,增幅为14.99%。
二是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受调查的农户20xx年户均播种面积为1.29亩,比20xx年的实际播种面积1.97亩减少0.68亩,减幅34.52%。
二、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
小麦、稻谷、棉花种植成本稳中有升。根据调查和预测数据,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亩平总成本分别为971.16元、1007.09元、 1005.87元、695.10元、1965.0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6%、3.54%、6.92%、5.39%、18.99%。
影响成本变化主要因素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物质与服务费用略有下降。虽然今年我市农资市场价格总体稳中趋降,主要体现在化肥和燃料费用上有所下降,但因今年农业气候,赤霉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预计农户农药开支较上年有所增加,增减相抵,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的亩平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44%、0.68%、 0.09%、2.17%、2.47%。
二是人工成本进一步上升。今年我市劳动日工价拟由去年的55元上调为70元,增幅27.27%,在用工天数预测与去年相同的基础上,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亩平人工成本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7.27%、19.53%、27.27%、28.46%、28.52%。人工成本的上升是推动种植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三是土地成本保持平稳。虽然我市土地流转率每年都在提高,但据调查,流转地租金标准却没有提高,其标准为每亩100-200元,与去年持平。据调查,今年的各项补贴政策仍会维持上年标准不变,因此,我们预测土地成本与上年持平。
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收益
(一)种植单产
1、小麦单产有所下降。通过对农田实地调查,今年由于小麦生长后期出现了低温阴雨天气,部分小麦生长受到了积温不够、阳光不足的不利影响,在扬花灌浆期,恰逢长期阴雨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频发,千粒重下降,今年调查户小麦亩平单产在337.5公斤左右,同比减产3.78%。
2、稻谷单产稳中有增。近年来,我市水稻生产一直受干旱困扰,而今年春季以来,雨水充沛,与去年相比,形势略好。但今后的气候变化不确定因素较多,产量无法准确预测,参照调查户历年单产水平,预计今年我市稻谷单产稳中有增,按亩平早籼稻单产585公斤、中籼稻625公斤、晚籼稻535公斤,将同比稳中增产,增幅为0.87%-1.08%。
3、棉花单产稳中有增。由于棉花生产周期长,其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从正常年景看,我市皮棉产量一般在亩平70-80公斤之间,若今年风调雨顺,预计今年棉花亩平产量在76公斤左右,同比增产2.65%。
(二)出售价格
1、小麦价格有所上升。今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仍然保持20xx年水平不变,据调查,我市的小麦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但从近几年来看,老百姓出售均价都未达到最低收购价水平, 预计今年小麦每50公斤售价111.5元,同比上涨2.47%。
2、稻谷价格止涨持稳。中籼稻作为国家重要最低收购价格的粮食品种,近几年来,从价格走势看,其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今年国家已明确中等质量中籼稻最低收购价仍为每50公斤138元,而从近年农户实际出售价格情况看,因多种因素,价格始终无法执行到位。结合价格政策、国际粮价趋势、实际收购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预测每50公斤早籼稻135元,中籼稻136.5元,晚籼稻139元,同比早籼稻下跌0.51%、中籼稻上涨0.1%、晚籼稻下跌 0.56%。
3、棉花价格小幅下降。从去年4月起,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从去年我市的收购价格水平看,棉籽价格基本在3元左右徘徊,按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全球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加之预计今年国家不会出台新的收购政策,按目前趋势分析,棉价形势不容乐观。预计今年皮棉的收购价在每50公斤605元左右,同比下跌3.65%。
(三)现金收益
稻谷、棉花种植收益稳步增加、小麦种植收益略有下降。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保障了农民粮食的销路,还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虽然收益不高,但其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小,总体风险小,因此提高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预计20xx年,我市水稻、棉花种植亩平产值增加。现金收益每亩早籼稻1069.01元,与去年相比,增长0.8%;中籼稻1108.89 元,与去年相比,增长3.43%;晚籼稻962.78元,与去年相比,增长0.85%;棉花748.77元, 与去年相比,增长1.75%。小麦种植亩平产值减少,现金收益每亩小麦380.89元,与去年相比,下降1.83%。
四、工作建议
1、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防治病虫害。今年水稻、棉花生产,总体上农业气候有利有弊,病虫害偏重发生趋势,为确保产量持稳增收,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理念,抢前抓早、统筹兼顾,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墒情、病情监测,强化技术服务与指导。
2、推进综合开发,加速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市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效率低下,农民靠种田致富困难。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3、落实惠农政策,调动生产积极性。要严格贯彻落实粮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各种种粮补贴政策,建议取消对粮种补贴的品种限制,扩大补贴范围,增加棉花等政策性补贴资金,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加强监测预警,减少农资流通环节。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当农资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应及时实施紧急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农民利益。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减少农资流通环节,降低农资终端销售价格,减少农民投入,增加种植收益。
5、做好收购工作,加大市场管理力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强粮食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准确判断粮食市场行情及粮食价格走向,适时开展新粮收购工作。粮食收购期间,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粮食的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宣传带动,鼓励农民直接到国有粮食收购部门售粮,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乡镇企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竹、木、茶、果、菜、粮食、笋、食用菌等农副产品加工带动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增收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于是,我将本市乡镇企业定为本次调查的主体。因为恰逢春节,工作人员大都不在岗,所以,我以查阅文件为主。主要的参考文件有:《南平市企业总录》、《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
概况——南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农副产品出售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农副产品是乡镇企业加工的重要原料,乡镇企业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难卖的问题,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企业发展,保持财政增收。同时,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安置了大批国企下岗职工,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小城镇成为周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一、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业概况
南平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潜力巨大,现有耕地328亩,产粮216万吨,林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省1/3),竹林面积476万亩(省2/5),辖区建瓯市,顺昌县被誉为“中国十大竹子之乡”。南平市所辖地域自古享有“茶都”美誉,现有茶叶种植面积45万亩,所产武夷岩茶、建瓯北苑闻名天下。辖区内盛产水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其中柑桔42万亩、梨2.5万亩、桃4万亩、奈13万亩、杨梅5万亩等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和引导下,乳牛业、食用菌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长富、大乘是国家学生奶重点企业。目前全市已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共3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9家,占全省总数的20%。 近几年来,南平市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90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1081家,年产值300万元以上388家,500万元以上151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安置就业人员16万人以上,年产值超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占工业总产值的18%,农民收入30%来自农副产品加工。
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按加工原料划分为五大类。
一类是笋加工企业。目前,全市有270多家,年产值约4.2亿元。主要产品有无味笋片、笋块、调味金丝笋、腌制笋、小径竹笋等。产品90%出口。年产值上500万元的企业有13家,完成产值1.1亿元,占笋加工企业产值的26%,大的企业有建瓯颖食物产公司、邵武和健食品公司、建瓯明良食品公司、松溪亚达食品公司等。
二类是木加工企业。目前,全市有木类加工企业1300多家,年产值8亿元。主要产品有胶合板系列、装饰板、细木工板、纤维板、脱脂松木产品、木工艺品、家俱、精细化工、活性炭等。年产值上500万元企业有35家,完成产值2.8亿元,占木加工企业产值的35%,大的企业有南平大展集团公司、南平松鹤板业公司、建瓯万木林木业集团等。
三类是竹加工企业。目前,全市有竹加工企业1500多家,年产值约10亿元。主要产品有竹凉席、竹地板、竹工艺品、竹筷等。年产值上500万元的企业有22家,完成产值2.1亿元,占竹加工企业产值的21%,大企业有南平延发竹木公司、建阳三禾木业工艺厂等。 四类是茶业加工企业。目前,全市有茶业加工企业360多家,年产值约5亿元,主要产品有红茶、绿茶、乌龙茶、武夷岩茶、白茶、珠茶、功夫茶、茉莉花茶等。年产值上500
万元企业16家,完成产值1.2亿元,占茶叶加工企业产值的24%,大的企业有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永生岩茶厂、建瓯市茗苑茶叶公司等。
五类是粮食、菜、食用菌、乳制品、烤鳗等加工企业。年产值上500万元企业有55家,完成产值6.8亿元,占该类企业产值的56%。大的企业有长富集团、南平红曲厂、南平昌宝丰冷冻食品公司等。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1、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区域特色初步形成。20xx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形成区域特色的生产布局,各地涌现出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专业乡、专业村,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由众多农副产品加工业组成的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建瓯的茶业加工、笋竹制品、锥粟加工,延平的养猪业、奶业,邵武的烟业,光泽的肉鸡加工,武夷山的旅游业,浦城的米业,建阳的鸭业和药业,顺昌的果业,政和、松溪的菌菜业等,都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特别是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正在成为乡镇企业的优势产品,并成为乡镇企业产业调整的方向和新的增长点。
2、规模企业大批涌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过来又刺激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规模上有了进一步的壮大。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据统计,全市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共3900家,年产值上百万元的就有1081家,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有151家,就业人员达16万人,年实现产值约40亿元,利润1.4亿元,上交税金1.3亿元。长富集团、圣农实业、万木林木业、一春畜牧等优势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支生力军。农副产品加工出口还带来了大量外汇收入。20xx年出口产值约7万元。如政和白茶占领香港市场80%以上,清小笋罐头90%以上出口。
3、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许多地方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通过公司(企业)+农户,契约+服务,服务+农户,科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长富集团采用“公司+牧场+农户”模式,带动闽北地区奶牛业的大发展,侦办仅五年,就形成了总资产7.2亿元,奶牛存栏33626头,日产乳制品270万吨的规模。同时,长富集团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了乳品加工,奶牛饲养、牧草种植、产品运输、销售业的共同发展,解决或带动城镇下岗职工及农村富余劳力15000多人就业,带动100多农户建设现代牧场34个,安置劳动力20xx人,年人均收入12000元;带动种植牧草农户4500个,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带动销售网点6000多个,安排就业人员8000多人,此处还带动了饲料加工、包装材料、运输业的同步发展。
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较快,但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副产品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不相适应,有些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加工总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低;技术装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利益机制欠完善,产销脱节;管理体制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有:
1、一方面农民农副产品卖难,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优秀专用“原”材料短缺。
2、因主要使用农村工人,造成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低下,农民组织化程度弱,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3、企业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急需更新和提高。一方面长期以来,存在重田间生产轻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的问题;另一方面原始积累资金甚少,造成加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4、标准化水平低影响海外市场的开拓。
5、流通环节不灵活。
6、品牌意识薄弱。这些都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思路和设想
经调研,我认为南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探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的企业还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绝大多数小企业急需通过调整、整合,以求提高。今后,应围绕农业结构作战略性调整,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扩大农民就业与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大力推进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变,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活动内容
进入20xx年,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广大居民当中,普遍关心的是物价上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更担心物价上涨会导致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滑。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涨价的行列,才发现基础生活物质价格上涨给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力,更是精神上带来的负担。 “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此类基本生活物质虽然小幅上涨,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那么,物价到底上涨到了什么程度?还会继续上涨吗?对居民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物价上涨有何利弊?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决定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为主题展开活动研究。最后,我们会根据20xx年所取得的相关调查资料以及我们小组的活动成果,就有关农副产品物价上涨情况以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得出初步分析结论。
二、调查资料
(一)调查方向
1、人们对农副产品物价上涨的反响
2、这类物价上涨的原因猜析
3、人们对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感想
4、改善农副产品价格的有效举措
(二)调查方法
1、访问法:深入南大街乐购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人们对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感想等。
2、文献法:上网查询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查询近几年的农副产品物价情况的资料,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了解物价上涨情况。
3、问卷调查法:将想要了解的问题提炼出来,形成市场调查问卷,在访问之余,分发给相关人群,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三)调查问卷
关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1、您的家庭住址是常州( )区
2、你的平均月收入大约是( )元
A、—1500B、1500-3000C、3000-5000D5000-
3、你觉得现在物价上涨情况的情况如何?
A、可以接受B、勉强接受C、完全不能接受D、没感觉
4、在所有的物价中你认为哪种价格上涨的最快?
A粮油肉等农副产品B家用电器类C鞋帽服饰类D烟酒等日用品
5、在物价上涨大于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你你不会选择一下哪样来减少支出?
A减少旅游消费B减少服饰等消费
C 减少农副产品消费D减少家用电器消费
6、你对最近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化了解多么?
A多,经常观看这方面新闻B一般,仅仅通过日常生活有所接触
C不多,对这方面没大注意D基本不了解
7、你认为哪一类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化最快?
A粮油等农产品B肉蛋奶类产品
C瓜果蔬菜类D面包等加工类副产品
8、你认为影响常州市农副产品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交通运输B气候天气因素C全国物价水平的影响D人为炒所
9、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你生活的质量有什么影响?
A生活质量提高B无影响C生活质量有所降低 D生活质量下降较大
10、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政府有必要对农副产品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吗?
A很有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没必要
11、你觉得要改善农副产品价格,关键在于?
A国家宏观调控B市场本身C经济水平D消费者E其他
12、你对政府对于农副产品价格变化的重视度和调控措施满意吗?
A很满意,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大量措施
B基本满意,政府有所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
C不满意,政府没有足够重视及采取措施
D没有注意这些
13、谈谈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你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
(一)居民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反响
根据调查显示,一方面,居民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有八成以上居民认为物
价上涨幅度大;对于广大的工薪阶层来说,只能算得上被迫勉强接受。而在经常
观看有关这方面的新闻的人群中,有近六成居民表示物价上涨的范围在蔓延。这
种情况说明:居民普遍感受到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但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表明:面对物价上涨,居民有所担心,但未慌乱。
绝大多数居民对物价预期不表示慌乱。这首先是因为,这种物价上升的影响并未
直接的便现在居民最担心实际收入的下降上,只是透过买卖关系的矛盾上升渗透
到日常生活中,所以有恐慌心理的人数不多。当然这也依靠着广大百姓对这幅决
策的信任和支持,不少人认为政府有必要对农副产品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更有进
三成的人们觉得改善农副产品价格的关键就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从中不难看出
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变化的重视度和调控措施让居民满意。
(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关于该类物价上涨原因,众说纷纭,不管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百姓,大家
都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都有自己的道理。总结一下,有如下原因:
1、劳动力成本上升。去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民工荒”凸显了农民工用工
成本上升的压力。随着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社保、公基金等福利待遇出现相应的
上调。可以预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很有可能在全国形成一个大的趋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也就转移到相关产品价格中。
2、产品成本上升。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推升国内粮食和部分食品的价格,增加短期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尽管南方地区才是我国的主要产粮区,但部分如白糖、茶叶、烟叶等农产品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种部分地区的气候灾害可能推升食品成本,增加短期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影响有限。
3、供求规律的长期表现形式为供不应求。
4、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5、经济过热是导致目前部分物价上涨的原因,就如众多生产商看到某种商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就蜂拥而至,疯狂地生产这种商品,导致这种商品过剩,相关行业过热,产生一定的经济泡沫,而其他一些无人问津的商品生产,就会因产量下降,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使得物价飞涨。
(三)此类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此类物价上涨对不同家庭带来的影响
农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生活必需品。无论家庭环境如何,都必须承担此类物价上涨的影响。但对于不同经济环境中的家庭,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是不同的。对于一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他们只需要把平时用来购买高档耐用品的费用略微减少就不会感受到这种压力,但对于还未实现真正小康的家庭来说,这种影响就比较明显。更别说以前就有生活危机的家庭了。所以,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是他们自身的生活品质有所降低。
2、物价上涨对居民社会带来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果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全面上涨,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百姓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社会就不会稳定,就会给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不稳定因素,这时国外一些敌对势力就会乘虚而入,给国家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党和政府必然会对通货膨胀问题高度重视。
四、理性思考(建议)
(一)由于市场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及时调整市场供应;从技术资金上为农民提供支持,鼓励其发展种养殖业,增加市场供给;做好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工作,确保为鲜活农产品提供绿色通道;另外,政府也要求物价、工商、农业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严肃查处扰乱市场、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稳定物价。
(二)要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特别是要在当前这一阶段要求各地政府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力度。
(三)根本措施是已经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贯彻好、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样是改善农副产品价格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好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才会真正觉得过上市场幸福的日子了。也才会振奋精神,对政府满意,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五、调查总结
这次的调查活动比较圆满的成功了,但在调查中,不难发现,不少家庭的确
在这种物价上涨的环境中生活的十分辛苦。和所谓的全民小康似乎仍有不小的距离,但是有距离是正常的,那才是所有人努力的目标。总之,在物价上涨中,大家应该相信政府,政府也应该纵观全局,及时观察市场行情,出台为民的好措施,稳定此类物价上涨,创造出让人们满意的生活环境。
人文xx院10中文1班
徐
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市主要农副产品种植意向、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我带领调研组对本市农产品成本调查户20xx年小麦、早、中、晚籼稻及棉花等五个品种的种植意向、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预测调查。总体情况看:种植意向方面,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长,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生产成本方面,小麦、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种植成本稳中有升。生产收益方面,小麦单产有所下降, 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单产稳中有增;小麦、中籼稻价格有所上升,早籼稻、晚籼稻、棉花价格小幅下降;水稻(早、中、晚籼稻)、棉花种植收益有所增加,小麦种植收益略有下降。
一、主要农副产品种植意向
受调查的62个农产品成本调查户,户均20xx年耕地面积为16.29亩,比20xx年增加0.28亩,增幅1.75%。20xx年户均总播种面积为26.22亩,比20xx年实际播种面积25.25亩增加0.97亩,增幅3.84%。
一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长。受调查的农户20xx年户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0.85亩,比20xx年播种面积18.95亩增加1.9 亩,增幅10.03%。其中,谷物类作物中,中籼稻户均播种面积10.25亩,与上年播种面积相比,增加0.17亩,增幅1.69%;小麦户均播种面积 6.52亩,与上年播种面积相比,增加0.85亩,增幅为14.99%。
二是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受调查的农户20xx年户均播种面积为1.29亩,比20xx年的实际播种面积1.97亩减少0.68亩,减幅34.52%。
二、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
小麦、稻谷、棉花种植成本稳中有升。根据调查和预测数据,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亩平总成本分别为971.16元、1007.09元、 1005.87元、695.10元、1965.0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6%、3.54%、6.92%、5.39%、18.99%。
影响成本变化主要因素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物质与服务费用略有下降。虽然今年我市农资市场价格总体稳中趋降,主要体现在化肥和燃料费用上有所下降,但因今年农业气候,赤霉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预计农户农药开支较上年有所增加,增减相抵,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的亩平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44%、0.68%、 0.09%、2.17%、2.47%。
二是人工成本进一步上升。今年我市劳动日工价拟由去年的55元上调为70元,增幅27.27%,在用工天数预测与去年相同的基础上,早、中、晚籼稻、小麦、棉花亩平人工成本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7.27%、19.53%、27.27%、28.46%、28.52%。人工成本的上升是推动种植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三是土地成本保持平稳。虽然我市土地流转率每年都在提高,但据调查,流转地租金标准却没有提高,其标准为每亩100-200元,与去年持平。据调查,今年的各项补贴政策仍会维持上年标准不变,因此,我们预测土地成本与上年持平。
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收益
(一)种植单产
1、小麦单产有所下降。通过对农田实地调查,今年由于小麦生长后期出现了低温阴雨天气,部分小麦生长受到了积温不够、阳光不足的不利影响,在扬花灌浆期,恰逢长期阴雨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频发,千粒重下降,今年调查户小麦亩平单产在337.5公斤左右,同比减产3.78%。
2、稻谷单产稳中有增。近年来,我市水稻生产一直受干旱困扰,而今年春季以来,雨水充沛,与去年相比,形势略好。但今后的气候变化不确定因素较多,产量无法准确预测,参照调查户历年单产水平,预计今年我市稻谷单产稳中有增,按亩平早籼稻单产585公斤、中籼稻625公斤、晚籼稻535公斤,将同比稳中增产,增幅为0.87%-1.08%。
3、棉花单产稳中有增。由于棉花生产周期长,其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从正常年景看,我市皮棉产量一般在亩平70-80公斤之间,若今年风调雨顺,预计今年棉花亩平产量在76公斤左右,同比增产2.65%。
(二)出售价格
1、小麦价格有所上升。今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仍然保持20xx年水平不变,据调查,我市的小麦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但从近几年来看,老百姓出售均价都未达到最低收购价水平, 预计今年小麦每50公斤售价111.5元,同比上涨2.47%。
2、稻谷价格止涨持稳。中籼稻作为国家重要最低收购价格的粮食品种,近几年来,从价格走势看,其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今年国家已明确中等质量中籼稻最低收购价仍为每50公斤138元,而从近年农户实际出售价格情况看,因多种因素,价格始终无法执行到位。结合价格政策、国际粮价趋势、实际收购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预测每50公斤早籼稻135元,中籼稻136.5元,晚籼稻139元,同比早籼稻下跌0.51%、中籼稻上涨0.1%、晚籼稻下跌 0.56%。
3、棉花价格小幅下降。从去年4月起,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从去年我市的收购价格水平看,棉籽价格基本在3元左右徘徊,按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全球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加之预计今年国家不会出台新的收购政策,按目前趋势分析,棉价形势不容乐观。预计今年皮棉的收购价在每50公斤605元左右,同比下跌3.65%。
(三)现金收益
稻谷、棉花种植收益稳步增加、小麦种植收益略有下降。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保障了农民粮食的销路,还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虽然收益不高,但其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小,总体风险小,因此提高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预计20xx年,我市水稻、棉花种植亩平产值增加。现金收益每亩早籼稻1069.01元,与去年相比,增长0.8%;中籼稻1108.89 元,与去年相比,增长3.43%;晚籼稻962.78元,与去年相比,增长0.85%;棉花748.77元, 与去年相比,增长1.75%。小麦种植亩平产值减少,现金收益每亩小麦380.89元,与去年相比,下降1.83%。
四、工作建议
1、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防治病虫害。今年水稻、棉花生产,总体上农业气候有利有弊,病虫害偏重发生趋势,为确保产量持稳增收,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理念,抢前抓早、统筹兼顾,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墒情、病情监测,强化技术服务与指导。
2、推进综合开发,加速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市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效率低下,农民靠种田致富困难。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3、落实惠农政策,调动生产积极性。要严格贯彻落实粮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各种种粮补贴政策,建议取消对粮种补贴的品种限制,扩大补贴范围,增加棉花等政策性补贴资金,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加强监测预警,减少农资流通环节。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当农资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应及时实施紧急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农民利益。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减少农资流通环节,降低农资终端销售价格,减少农民投入,增加种植收益。
5、做好收购工作,加大市场管理力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强粮食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准确判断粮食市场行情及粮食价格走向,适时开展新粮收购工作。粮食收购期间,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粮食的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宣传带动,鼓励农民直接到国有粮食收购部门售粮,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当前,社会经济正处于大开放、大发展时期。综治工作及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乡镇维稳综治办的建设,对充分发挥乡镇维稳综治办的职能作用,推动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长期从事基层维稳综治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看法。
一、乡镇维稳综治办的现状。
(一)组织建设。乡镇都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兼任主任、相关成员2至3人为成员的维稳综治办,配备了专职副主任。专职副主任的级别高配为副科。
(二)硬件建设。乡镇都设有维稳综治办办公室,大部分面积达到了12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办公桌椅、摩托车、电话等办公设施,基本实现“十有”标准。
(三)经费保障。乡镇政府均能保障维稳综治办办公经费,基本上是实报实销。
(四)工作开展情况。乡镇维稳综治办能够正常开展维稳综治的各项工作。
二、乡镇维稳综治办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多数乡镇党政领导认为维稳综治办的工作就是在家整理档案、做做材料,将综治考评应付过去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维稳综治办在基层维稳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维稳综治办的建设和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二)维稳综治办“专职不专”。
1、在现实工作中,党委副书记兼任维稳综治办主任,由于事情太多,无法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维稳综治工作;
2、虽然维稳综治办人员配备齐全,并且专职副主任实行了副科高配,但是专职副主任是应该专职负责日常维稳综治工作的,而现实中的专职副主任大多是乡镇从现有的副科干部当中安排任职和兼职,本身对维稳综治工作不熟悉且有其他事务需做,无法做到真正落实维稳综治工作;
3、现实维稳综治日常工作大部分乡镇均落实在司法所长身上,司法所是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司法所长本身有自己的职能、工作,无法将全部精力用于维稳综治工作。
(三)硬件设施不硬。
1、办公地点不硬。XX县的乡镇维稳综治办大多实行的是以司法所为依托的“三办合一”,办公点设在司法所,而司法所是司法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要求司法所独立办公,单独悬挂司法标牌,导致维稳综治办处于较为尴尬的境界;
2、办公设施不硬。很多乡镇维稳综治办的电脑、打印机、交通设施等办公用品均为司法所的办公用品。
(四)、经费保障没有真正到位。大多数乡镇维稳综治办的办公经费实行的是实报实销,没有列入乡镇年初财政预算,经费保障严重不足,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等维稳综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对基层维稳综治办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乡镇维稳综治办规范化建设是平安建设活动的一项内容,是加强综治和维稳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具体表现。基层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居安思危,自觉增强忧患意识。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把乡镇维稳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使维稳综治办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大综治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制约基层维稳综治办建设的一个"瓶颈",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否则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基层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综治经费的投入,舍得花钱买平安。切实促进维稳综治办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充分调动维稳综治干部的积极性。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基层党委、政府要对乡镇维稳综治办成员特别是专职副主任的定职及政治待遇问题高度重视,应明保证专职副主任确实专职,并确实落实专职副主任的副科级别,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根据基层乡镇分管政法综治工作的领导和综治办主任及成员工作的特殊性及所承担的责任,基层党委政府可采取灵活的办法,参照当地警察的津贴标准,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岗位补贴。
我市学前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幼儿园273所(城镇幼儿园有174所,乡镇幼儿园有9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0所、民办幼儿园183所(教育局审核注册的有87所)。全市共有在园幼儿65834人,其中公办幼儿园32116人、民办幼儿园33718人,户籍没有入园的有5665人。学前幼儿入园率在自治区及全国水平来说比较高,幼儿园三年规划也走在了自治区前列。但从总体情况看,学前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的资源总量、整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
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市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幼儿园的规模和数量,还是结构和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农牧区幼儿教育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很多地方适龄幼儿无法就近入园。
三是监管体制还不规范。一方面政府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幼教工作牵动全社会方方面面,需要教育、规划、人事、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众多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全市民办幼儿园183所,未注册就有96所。民办幼儿园仍存在十分明显的“保姆式”和“小学化”倾向。公办幼儿园实行按等级收费,民办幼儿园实行按成本收费,公办与民办的收费不统一,两者之间差距较大。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
具体建议:20xx年XX市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用3年时间全面普及鄂尔多斯籍学生15年免费教育。我市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座移民城市,人口大量涌入,这就更增加了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的紧迫性。
一是全面落实《XX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157所幼儿园,中心市区应该实现学前教育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的规划建设目标,要把幼儿园建设与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业园区、新区扩建等结合起来,要落实规划,建设精品幼儿园。农牧区在集中的苏木乡镇、乡村都要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幼儿园的规划与建设要有前瞻性。全市幼儿园布局一定要合理,形成“条件好、入园易、离家近”的良好状况。
二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政府牵头,由主要领导挂帅,建立土地、规划、发改、建设、教育、财政、人事、编委、民政、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在幼儿园的规划、选址、设计、投资、工程建设及建成后的人员安排、培训、教学质量等方面,形成一套合理的运转体制,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建设学前教育。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的投资,形成多方投资的机制。首先是政府要安排经费,将公办幼儿园办园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学前教育的经费支持。其次是引进集团化办园的方法,把一些幼儿园租赁给有实力、品牌好的外地知名连锁幼教机构,让他们经营、管理。要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学。名园要通过输出师资、管理文化等措施,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继续鼓励当地的企业私募基金投资幼教。民族幼儿园的建设,国家要给予更多的投资和补贴。
四是逐步探索“托幼一体”工作。要在社区宣传早教工作,使0-5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接受培训,并在幼儿园设立0-3岁入园前保育阶段看护早教工作,逐步实施0-3岁早期教育。
五是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要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和完善幼教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严格完善并实施资格准入制度,高度重视幼儿园教师学历及专业达标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杜绝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幼儿园教师。
六是加强幼儿教育教学研究。倡导举办幼儿教育论坛,成立幼儿教育协会,为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和全市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一个组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