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3篇)
寒假期间我校开展了大学生下乡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发展。
我将调研地点选在了山东省XX县,这里是我的主要调研地点,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会处询问,近年来,县里的一些主要变化和重大举措,村委会的有关领导便详细的向我说起了,家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步方面的各项举措。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我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调研,从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动。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县里也开始抓起了生态文明建设,走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坚决给以整顿,甚至关停。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县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很坚决彻底,对于像造纸厂这样屡教不改的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处理,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其他企业的情况较好,都积极配合着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污水先处理后排放,不处理不排放,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环境的继续污染。
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近年来有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来我县实习考察,投资建设不少工厂,发展了经济的同时,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引进了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一举多得。
我先秉承“建设生态文明、开发清洁能源、彰显绿色魅力”的思想,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风沙源治理步伐,通过建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园,院内有很多品种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退耕还林也使得大面积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盖率。
我县严格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全民动手,全县范围内搞绿化,搞发展建设,大家积极参与,让绿意充满乡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实感受绿意满怀的感觉,街道两旁路色的松柏排成两行,每隔一段会有一棵其他树种,还有已选花花草草,在体验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质量提升之时,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又多了一份支持与认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从这些走访中我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环保的问题,大都意识浅薄,并不以为然,似乎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静下来想想,也是,他们一直都在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动的接受生活,从来都没有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他们被习惯所掩埋了他们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抛开一切的问题,只让他们考虑这些的话,我相信他们也会想我一样的!现在人们的思维已成了定式,三言两语是改变不了什么的,现在能做的只有从一些小事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亲身的体会到环境的严重性,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没亲身体味过你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这就像一句真理影响着广大人民。举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自己感悟!我知道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两节课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理解,这一过程。
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初步走上了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较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生态城市显山露水,美丽乡村宜居宜游。
绿色发展逐步凸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收入进一步增长,资源节约进一步显现,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建立政策体系,加强长效监管,加大考核力度,强化领导责任。
二、存在不足
一是创建意识氛围不浓。目前,我市只有全椒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明光创建已通过技术评估,天长、凤阳、定远正在启动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全市生态乡镇约占40%,生态村不到10%,创建尚未形成浓厚氛围。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快。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发展依然存在,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生态工业的激励政策不多,企业技改升级主动性不强。
三是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机动车尾气排放有效监管不够,扬尘污染仍较严重;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差距更大;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
四是城市人居环境有待改善。老城区绿量不足,新城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排污管网不健全,排涝能力较差。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生态立市
一是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重要战略,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三是制定年度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
四是坚持全域创建,要上下联动,市县、园区、县乡、乡村联创,同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五是加大创建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市创建。
(二)强化资源优化管理
一是以争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载体,强化水资源管理。二是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三是以建设绿色生态综合城市试点为载体,强化人居环境管理。
(三)强化环境治理
聚力短板,狠抓环境突出问题。
一是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
二是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三是认真落实《xx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稳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四)强化绿色发展
一是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划定并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把空间、总量、项目三个“准入关”,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环保准入。
二是以整治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低小散重污染企业环境整治转型升级,强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三是用政策引导发展转型。建议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生态+”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五)强化全民共创
一是建议出台《xx市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实施方案》,推行“绿色行政”,倡导“绿色消费”。
二是构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观,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六)强化督察问责
一是加强对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重点、难点指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按期完成创建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细化考核内容和标准,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对突出环境问题的督查检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xx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在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1、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 20xx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巴蜀门户”之称,亦有东出锦城“川东首驿”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xx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2、洛带古镇为例
2.1、二期整治工程
20xx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2.2、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七、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xx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xx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xx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过渡期”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即拆即住新房”。
3、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3.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3.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我的家乡在温岭滨海,温岭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台州市的南部,远离大城市、远离大市场,工业资源缺乏,国家无大中型项目投资,自古只有农民和渔民两大生产群体,属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农业县(市),人均只有半亩田。
一,自然资源特征
(一)土地资源特征
根据20xx年末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全市土地面积92407.77公顷(不包括乐清市、玉环县和台州市黄岩区、路桥区的飞地52.82公顷、滩涂15663.78公顷),其利用现状为:农用地70897公顷,占76.69%;建设用地14398.7公顷,占15.58%;未利用地4789.42公顷,占5.18%。
注:其他农用地为畜禽养殖、农村道路、坑塘、养殖水面、田坎及农田水利用地
温岭土地利用特点:一是耕地和林地的比重高,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48%和25.56%;二是土地利用率高,为92.27%;三是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为0.03公顷。
(二)水资源总体特征
温岭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21亿立方米,平均降水深1581.1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09立方米,为重缺水地区。
温岭市水资源以地表径流为主,河川径流是其主要部分,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3亿立方米。
温岭市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降水时间不均衡。年降水量年内分配呈双峰型,即6月梅雨期和7-10月台风期为降水峰值;冬春期为少雨期,在台风影响少的年份,夏秋干旱较为严重。二是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衡。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平原,至西部丘陵山区递增,并随地势的增高而增加;而蒸发量随地势的增加而减少。三是地下水资源少。温岭地下水资源主要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属于消耗水,只能作为应急水源。
(三)气候资源的总体特征
温岭市气候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冬无严寒,热量充裕;雨量丰沛,光照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就农业条件而言,全年光热水匹配良好。但由于地形、地势的差异,热量、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西部山区光、热随高度上升递减,水分则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平原地区光、热、水等气候因子分布状况基本相同。温岭市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冬季冷害,梅季暴雨、台风暴雨引起的洪涝,七、八月的高温干旱,冷空气和台风等带来的大风。
(四)旅游资源特征
温岭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江厦省级森林公园和新世纪中国第一缕曙光首照地—石塘。长屿硐天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系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系北雁荡山余脉,集危崖绝壁、奇峰深谷、飞瀑溪涧、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气势磅礴雄浑,伴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新世纪曙光首照地—石塘,石屋、石街、石巷、石级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引人入胜。元宝山麓的“洞下”沙滩,是绝好的天然海滨浴场;南北沙镬岛的怪石、沙滩、石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岛景观。此外,市境内其它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有古遗址、古桥、古塔、古民居、古文物等,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五)海洋资源特征
温岭市三面临海,靠近东海渔场,拥有大洋港湾、隘顽湾、乐清湾三大港湾。海域地形平坦、底质细软,近岸大小岛屿、礁石棋布,海域流速平缓,海水盐度、温度适宜,水(涂)质肥沃、饵料丰富,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繁衍、栖息,是得天独厚的海洋牧场,是我省大小黄鱼、墨鱼、带鱼、三疣梭子蟹、青蟹、中国毛虾、脊尾虾、缢蛏、泥蚶、青蛤的主要产地。乐清湾和大洋港湾是贝类自然增殖苗种基地,尤其是乐清湾的蛏苗具有重要的地位。
温岭沿海发育了广阔的潮滩,滩涂资源丰富。全市可围滩涂10955.33公顷,占潮间带总面积的70.64%,其中,涂面高程在黄海零米以上的约5100公顷,占可围滩涂的46.56%。全市滩涂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东部(大洋港湾)、南部(隘顽湾)面积达8046.67公顷,北部沿海(乐清湾)面积为1646.67公顷。海涂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围垦后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作为建设用地等。
二,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温岭市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森林、灌丛和灌草丛、农业、湿地、海洋、城镇生态系统。总体来看,温岭保护得较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比例较小,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也较低。
据《20xx年温岭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上不乐观。除城市主要饮用水源湖漫水库、太湖水库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外,市第二水厂取水源地松甘河的水质污染严重,不符合饮用水质要求。地表水水质以劣Ⅴ类为主,占84.42%;其次是Ⅲ类水质,占13.49%;Ⅴ类水质占2.09%。环境空气质量尚属清洁水平,优良天数为333天,但酸雨(类型为硫酸型)频率高达77.8%,降水pH平均值为4.41,属重酸雨区。
温岭市由于人多,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偏紧,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对环境的压力还将加重,如不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将为影响温岭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利用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市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加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建设标准堤塘、河道疏浚等防洪排涝工程,增强了防灾能力。
1、森林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19xx年温岭县委提出“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温岭”的目标以来,全市有计划地开展绿化造林和林业基地建设,绿化已初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35.3%(超过半平原县市森林覆盖率30%的指标),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88.2%,公路、河流堤防宜林地段绿化率91.1%,村庄绿化面积占25.6%。城区绿化面积284.2公顷,绿化覆盖率40.6%,人均公共绿地8.35平方米。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04.94平方公里,其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面积分别为22.68平方公里、15.4平方公里和5.53平方公里。
2、生态农业建设
温岭市是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个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基本完成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建设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8个,面积达6667公顷;绿色农业保护区11个,面积达9333公顷。
3、生态市建设
温岭市委府把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市域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历年来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为促进温岭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温岭市人大于20xx年7月29日通过了《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污染形势严峻。由于环保基础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和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加剧了地表水的污染,同时也污染了近海海域。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农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三是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x市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高了城市绿化水平,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厂区内的绿地面积;加大了城市周围尾矿的复垦力度,改善了城市整体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但与周边的沈阳、大连等城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加大城市绿化工作力度。
一、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0xx年统计,城市绿地面积12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人均绿地9.4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462公顷,人均不足4平方米。
1、城市绿地总量不足。特别是公共绿地总量严重不足,国家规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而我市人均不足4平方米。
2、绿地分布不合理。城市绿地大部分集中在东山风景区和五大公园(二一九公园、烈士山公园、人民公园、孟泰公园、永乐公园)。市区内成片公共绿地、道路绿地、街头绿地和小区游园绿地占很小的比例。城市五条主要林带(建国路林带、新华林带、南环林带、护路林带、环钢路林带)没有完全恢复,旧堡公园、西部公园、沙河公园、眼镜湖公园和科普公园等规划的绿地还没有建设。主城区部分老区改造腾出的绿地也未建设。
3、现有绿地被不断蚕食破坏。由于道路拓宽改造,道路绿化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玉佛山风景区、烈士山公园、永乐公园、立山公园等近几年因不同原因被不断蚕食、占用。
4、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区两级绿化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事权分配不尽合理,致使绿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少,但工作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增加。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绿地的养护管理疏于监督。对绿化建设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没有依据国务院和省、市绿化管理条例及办法履行审查和验收的职责。
5、绿化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肆意侵占绿地的行为,有关执法部门打击不力。
二、对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大政府对城市绿化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按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绿地总量和分布的要求,做好城市绿化建设工程的具体落实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区两级绿化管理部门要合理设置机构,明确事权分配,节约开支。应因事设人,不能因为就业需要而增加财政支出。
2、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公益事业,单靠城市政府自身的力量,不仅财政难以负担,而且建设速度较慢。因此,要树立经营理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全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新机制。主要是义务绿化、单位共建和市场运作。
3、玉佛山风景区等应科学划定风景区的绿地界线,设置界桩,完善相关法律,用科学和法律武器来确保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区内要严格控制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应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快城市林带的恢复工作,对侵占林带的违章建筑和一些工商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坚决搬迁,确保城市林带尽快恢复建设。
4、对城市规划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老区改造腾出的绿地和小区游园要加快建设。沙河沿岸改造与沙河带状公园建设必须同步实施,保证公园用地不被侵占。在老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建设工程应同步进行,否则工程竣工后不予验收。
5、城市总体规划应与详细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相衔接。道路拓宽改造和新建道路所设计的道路断面要经过规划部门和绿化主管部门的审查,道路建设和绿化带、林带建设要同步实施,以确保道路绿化用地不被侵占。另外,人行道在留足行走区间外,建议铺装镂空的道板砖,以改善土地呼吸功能,吸收地表水,减少热辐射。
6、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绿化意识,严肃法纪,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城市绿化管理部门要与有关执法部门一道加大管理力度,依法坚决打击侵占城市绿地的违法行为。小区绿化改造应将方案向居民公开,涉及全市重大的城市绿化工程设计方案要向市民公开,倾听各方意见,使我市的城市绿化管理更加人性化。
7、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贯彻国务院、省、市绿化管理条例及办法,对绿化建设工程的设计及施工,严格履行审查和验收职责,杜绝侵占城市绿地现象的发生。要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的日常管理,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监督管理,创建绿色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赣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进程,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四个赣县”,全县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进赣县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同时,赣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要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振兴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优化生态环境,围绕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县,大力推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林城乡”工作,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获省“先进湿地公园”称号的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马口森林公园、赣南“小庐山”——宝莲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8%;全县地表水资源量为20.8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量分别为4910立方米和5153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全省前列,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赣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赣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坚持生态为重的理念,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区三园”,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赣县”,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县经济的结构性等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二、对策建议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我省在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要求。从县情看,赣县着力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着大项目、大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对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和淘汰落实产能的要求日益紧迫,而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了。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赣县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巩固成果。
一是在领导决策层面。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推行工业项目立项和审批工作联审联批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层面。第一,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宣传。组织文艺骨干创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结合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进基层、农村和企业的活动;第二,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督查力度;扎实开展“和谐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和谐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79个省市县共建点和44个市县共建点,重点抓好村庄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等工作,加快推进茅店江口吉埠南塘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新村、生态文明新村、文明和谐社区,最大程度地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三是在工作落实层面。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研究出台《关于赣县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考核办法》等可行性文件,使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领导有力、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强化统筹协调。编制《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使赣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赣县县直机关、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同时,建议赣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考核、奖励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以奖代补;四要强化法治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调机制,强化环保、林业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结合,扩大效应。
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副业经济有机结合,如家畜粪便转化沼气利用,树木栽种发展林下经济,河塘清淤发展养殖业等等,让农副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共同发展;二是把加大投入与长效治理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加,不断加大生态资金投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严格落实处罚整治措施。并将环保考核与政府考核、企业贷款资质评定等事项挂钩,促使部门和企业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保护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生态板块结合起来。打造生态板块,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全力打造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步加快桃江、大湖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坚持生态为重,建设生态家园,为我县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县,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赣县贡献力量。
党的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贵溪市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四个突出”,大胆创新,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进贵溪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一是专项排查。常态化、制度化地深入涉重金属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排查行动。20xx年,共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4家、重大危险源企业7家;二是专项督查。经常性对所有涉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企业进行环保监督管理。全面整治不法企业的乱排乱放行为,有效遏制了重金属污染的源头;三是专项管控。即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首尾兼顾,对新、改、扩建重金属污染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新入园项目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四是专项治理。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创新“三种模式”: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搬迁补偿政策;坚持市场运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贵冶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对1700余亩农田进行了翻耕,施加土壤改良剂,栽种修复植物。
(二)突出“秀美乡村”创建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秀美乡村”创建工作。将“秀美乡村”创建与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贵冶周边两批共29个“秀美乡村”全面建成。全市108个“秀美乡村”建设点也全部竣工验收,极大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抓好“卫生清洁”工程。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做到遗留垃圾全部清运、新增垃圾及时处理;三是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设施和条件,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承受性原则,进行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三区三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改厕、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
(三)突出“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一是加强生态资源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出台了《贵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见》。坚决落实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实行阔叶树全面禁伐;二是加大绿化造林力度。20xx年,绿化造林3.39万亩,封山育林8000亩;三是加快生态镇村建设。着力推进乡村绿化提质建设,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塘湾、罗河等乡镇重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樟坪畲族乡、塘湾镇大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森林乡镇”、“全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贵溪市20xx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贵溪市乡(镇)环境目标责任书考核实施办法》。扎实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xx年,共年检18家排污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新核发10家企业排污许可证;二是强化管理。督促各减排企业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危险固体废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三是加大投入。一期概算总投资3500万元污水处理厂已经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概算总投资800万元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即将投入运行。
二、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鹰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决战景区,做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拥有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圳省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为63.5%;全市出界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空气环境质量全年稳定在二级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资金扶持。近年来,贵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xx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亿元,财政总收入35.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46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均居全省县(市、区)第四位,县域经济实力显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前提;四是组织保障。近年来,贵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20xx年,确立了“推进生态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保障”的工作主线,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成美丽宜居贵溪”,实现永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我市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比较明显。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型为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xx年,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仅为21.7%;二是生态文明理念较肤浅。由于农村经济滞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因而还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问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也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少数企业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不高;三是生态开发开放较单一。生态开发开放程度比较粗浅。生态价值既没有在开发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也没有在开放中提升;社会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理解不透,重视不高,执行不力,导致生态文明效应较弱。
三、对策建议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亦是民心所向。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我省在 “”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主要污染物减少排放要求。从市情看,随着铜产业、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化持续突破,贵溪市围绕铜、节能照明和医药、化工四大增长极招引的大项目、大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生态承载挑战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溪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巩固成果。一是在领导决策层面。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推行工业项目立项和审批工作联审联批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层面。第一,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宣传。组织文艺骨干创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结合送戏下乡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进基层、农村和企业的活动;第二,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乡村环境卫生督查力度。三是在工作落实层面。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研究出台《关于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考核办法》等可行性文件,使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领导有力、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强化统筹协调。编制《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使贵溪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贵溪市直机关、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同时,建议贵溪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工作经费,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考核、奖励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以奖代补;四要强化法治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协调机制,强化环保、林业等资源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结合,扩大效应。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副业经济有机结合,如家畜粪便转化沼气利用,树木栽种发展林下经济,河塘清淤发展养殖业等等,让农副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共同发展;二是把加大投入与长效治理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加,不断加大生态资金投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严格落实处罚整治措施。并将环保考核与政府考核、企业贷款资质评定等事项挂钩,促使部门和企业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保护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生态板块结合起来。打造生态板块,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全力打造白鹤湖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加快雷溪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结合生态市、生态镇(村)创建工作,按照建设“美丽贵溪”的定位,加快植树造林、环境美化等工作,努力把生态板块建设成为富裕、秀美、宜居、和谐贵溪的生态屏障。
调查目的及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垃圾处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以便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建美丽家乡。
调查过程:
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垃圾处理情况,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近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经济建设,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村委会也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村里的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居民点分散、环保意识差等原因,垃圾问题依然严峻。
基本情况与分析:
1、经济发展。在我们的祖辈,乡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可称之为垃圾: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九年过后还能当抹布;剩菜剩饭可以喂猪,猪粪可以肥田,秸秆用来取暖,烧成灰又可以肥田!所以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归于“垃圾”行列的,换言之,垃圾是“富贵病”。
2、人口增多。除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个显而易见,人均增加,人数增加,做一个乘法,自然就增加了总量。但与此同时,配套的服务设施滞后,自然就垃圾成山了。
3、难以回收。现如今的生活垃圾里,有许多塑料袋、旧衣服、旧玩具,这些相比于废旧金属,都是难于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别是塑料袋。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规,但收效甚微。 调查结论及对策:
对于垃圾问题,社会上有人提倡出台法律法规来限制垃圾量的增长,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提出: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就是说在大马路上倒垃圾就砍手,可在这种严刑峻法下还是有人随意乱丢,为什么?抓不住嘛,执法成本太高了,所以说我们要疏而不是堵。
对此我个人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垃圾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垃圾的解决也只能寄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开历史倒车。举个例子,十九世纪人们都在为城市里的马粪发愁,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汽车,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快速发展的经济会带动一整套垃圾处理产业链,西方的“垃圾经济学”已经初露峥嵘。
2、利用经济杠杆。期待科技进步来消灭垃圾有点遥不可及,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比如,给垃圾处理企业以补贴,或者干脆以垃圾的产生多少来决定税率,带动大工业转型发展。
3、加大便民投入。现在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落后,政府可以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比如我们村沼气的推广就很有成效,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结语:
人类一直厌恶垃圾给他们带来的烦恼,但如若没有垃圾,则意味着人类世界已经停止了运动。人类与垃圾彼此对立却又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么,当无法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从垃圾制造者变为垃圾管理者、垃圾再利用者——这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的持续不断的挑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去我镇实地调研了一番。
我镇是全国重点发展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 三农 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xx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合铜,合安,合铜黄高速公路都横穿我镇,已基本形成 四纵四横 的公路网络,因此我镇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镇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 三清、三改、三通 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目前为止,我镇已成为我县最重要的乡镇了。
早在两年前,我镇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镇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xx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 20个字 (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 。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 急在上头,冷在下头 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 留守 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 六改四普及 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 等、靠、要 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 村民理事会 ,但 理事会 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乡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 *** 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我坚信,在我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镇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xx大报告首次把 生态文明 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在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 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 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 中国水蜜桃之乡 ,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 20xx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 巴蜀门户 之称,亦有东出锦城 川东首驿 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xx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洛带古镇为例
二期整治工程
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 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古镇核心区特色院落打造财神大道、三百神梯 等旅游景点及附属设施建设、南干道延伸段进行建设。此外还将对以古 镇基督教堂为核心的广场片区进行改造,该教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乡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施工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古镇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二期工程则将对古镇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现已推出女子街,女孩们可以在商店里选自己喜欢的服装,在一处景点拍照留恋。
洛带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馆集群项目,以及国际浓 园公共艺术村项目、福建会馆、湖南会馆和客家乡村会馆、醋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情况,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启动。
洛带镇加快推动古镇至金龙湖景区道路、水杉路、南干道西段启动前各项工作,以此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
客家民居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全力启动客家民居建设,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龙泉驿区将结合洛带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客家民居点位确 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杨村八组),总计划用地面积412.8亩,可吸纳约3000户,10000余人。
设计方案于20xx年3月通过了龙泉驿区规委会的审查,一期占地面积100亩,净地68.2亩,建筑面积6680余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测、三通一平和打围工作,20xx年5月破土动工,预计 20xx年2月主体封顶,6月全面完工。建成后可让已征地 过渡期 农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农民 即拆即住新房 。
调查建议(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 生态文明 的 四个文明 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20xx年暑期我们学校部分年级开展了以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学生实践调查活动,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活动。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平衡发展与环境,更好的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于是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暑期开展了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北部,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古城亳州。而我家位于亳州市北部的一个乡镇华佗镇。据我了解前几年家乡因外出打工的比较多,致使家乡劳动力相对缺失,自然家乡发展的也不是很快。而那时的家乡在我看来环境却是非常好的。而近几年家乡的环境却是越来越差,数目花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楼房与拥挤的人群。在我心中萌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高速的发展都要以牺牲环境为目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走访了有关部门,开展实际调查。
首先我来到了我奶奶家,我想向奶奶了解以前我们村环境是怎么样的。她说,以前家乡地沟里都有睡,水里面也有好多鱼。而现在我们很少再见到河了,更别提在河里的鱼了。以前的家乡各种花草树木繁多,现在也变得越来越少了。通过和她的谈话中我看出了他对环境的遗憾。虽然她现在生活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幸福生活不会长久。对于奶奶那代人人来讲,她们受过太多苦。以至于她们对幸福生活感受的更加亲切。也许她们刚开始并不在意这些生态环境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人们日常起居的时候,她们就会发现治理环境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到那时候我们的种种对策会影响甚微,以至于会有种悔过的叹息。
第二天我来到了镇政府,通过种种程序我见到了我们镇的宋镇长,我给他说明了我来的缘由,他也很热情。于是我带着问题和他交谈起来。在和他谈话过程中,他也说了现在镇里却是存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是现阶段发展无法避免的,但是镇政府正加大力度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目前全市也都在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已制定了各种对策来治理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他还说以前我们镇的发展已农业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镇里的招商引资,使之镇里出现了一些工厂,这些工厂虽然数目较少,但是对于环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工厂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废气与废水。目前上级并没有这方面限制工厂的措施,而我们镇政府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我看来确实是这些日益增多的工厂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想不光是我们家乡这,乃至全国工业的不合理发展都是致使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很多时候我们都过度追求GDP的这种单纯数据。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确实能带动GDP的发展,但是对于环境GDP造成的影响确实无法估量的。
在和宋镇长的谈话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近阶段政府确实是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之后,生态文明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各级政府与有关单位都在精心制定各种措施用来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家乡也不例外。
比如家乡主干道路上摆放整齐的新型垃圾桶,这些不仅减轻人们乱扔垃圾的恶习,而且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以及再回收,使能源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村中主干道都是宽阔的水泥路,路两侧都种上了绿化带,这些路上再也见不到脏乱的垃圾。嬉戏打闹的孩子多了,谈天说地的老年人也多了,人们走在路上显得格外精神。
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些资金一大部分是来自国家,另一部分是来自村民的捐助。宋镇长说刚开始,一部分村民不愿意出资,认为这些东西的建设和自己没关系,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但是通过镇政府大力宣传和讲解并且用国家出资的钱建设一小段道路时,人们立即体会到这方面带来的好处,于是大家积极响应号召,陆续捐款。在镇政府和村民的大力合作下很快这些道路陆续完工,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宋镇长还说现在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这其实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的生活更加科学化。缩小了城乡差距。要让村民都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并且会在新村中大力建设沼气池,使能源能够循环利用。这些利民措施都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宋镇长还说,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这说明中央已经下定决心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当然,发展环境过程中势必减缓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这些减缓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当前仍有些村民对我们政策有些不了解,在他们看来这些政策牺牲了他们的利益,面对这些情况,镇政府会认真给他们做工作,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工厂企业,目前政府也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企业进行坚决惩罚。
宋镇长在谈话中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要让人们主动重视,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长久。
和宋镇长的谈话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从谈话中我获取的信息量确实非常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公。要想真正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主动参与,为实现这一目标献计献策。
我个人在实地走访之后,对自己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一些建议。
三、相关建议
1.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人才是社会的主题,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3.政府体质改革。
不能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考核政府机关的标准,在考核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时要重视其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考核其在生态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执法者应该秉公执法,坚决打击一切危害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4.健全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对违反这方面法律的人应给予坚决处理。唯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民众才能在生活中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从而自觉的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法律高度,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5.加强大众的生态文明建设道德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名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营造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需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重视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能够有效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
通过这次在家乡实地调查,我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我想不管是在我的家乡或是在祖国其他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才能更有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话,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美丽中国是我们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努力奋斗的过程。
那么当我们携手并进,从我做起时,生态文明建设就会越来越成熟,伟大的中国梦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xx市户籍人口数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个行政村。自x年开始,随着生态省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和%;市级生态村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将于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当前,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增长为依据,导致部分乡镇领导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难以转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背道而驰。
(二)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宁波市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导致建设无序开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雨污分流、污水管网铺设难度大等。
(三)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各地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经费由各级政府投资,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四)加强环境宣教,实施寓教于乐。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必须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县委十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全县“十二五”规划中又将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这一战略部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企盼,必将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临泽县委员会20__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采取个别走访、现场查看、会议座谈的方式,对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区域特色和相对优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在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组织实施以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的生态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增添了引擎。20__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分三期四段实施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开发、蓄水泄洪、路桥配套、景观设施、供水排污、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进。通过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把昔日的污水河变成了清水湖,过去的烂河滩变成了黄金地,使县城向东南延伸近3公里,面积扩大近1倍;通过节水,改变了人们的用水习惯,建成了一批水利设施,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积1300多亩,新增绿地12.8万平方米,打造了水与城市、自然与生态和谐秀美的水景乐园,再现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风景带、休闲娱乐带、新型房地产开发带和水系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2、循环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鼓励引导和大力支持工业企业积极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生产方式,着力延伸产业链,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工业体系。目前,依托临泽工业园区这一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为主体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发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奥瑞金、长城、屯玉绿源等种子企业和汇隆公司为主体的种子加工和副产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番茄、蔬菜、红枣、乳制品等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突出、企业优势互补、产品梯次递进和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管理规范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创造了条件。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闲置土地整理开发,开工建设沙河绿岛、天鹅湖花园等住宅小区6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建成城关广场、文体中心、南环路等市政公益设施,城区建设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国道312线城区段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启动实施,排水、排污管网及供热系统稳步推进,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5%以上。
4、环保和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提供了保障。噪声、大气和污水等环保监测设施日益完善,工业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已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三废”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卫生大行动,大力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各种破坏和影响县城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5、城区绿化美化为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打下了基础。以创建园林县城为目标,科学规划设计,精心建设布局,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门前三包、大沙河绿地树木认植认养等措施,相继建成了城关广场、铁路广场、滨河路、大沙河南北两岸和奥瑞金广场等绿化景观,城市绿化档次和水平整体提升,生态效应进一步凸现。目前,城区绿化面积154.5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68 %,绿地面积102.6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7%,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1.71平方米,形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绿化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由于我县处于荒漠与戈壁包围之中,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水平与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的总量比较小,发展质量还不高,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没有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偷排乱排生产生活污水、乱涂乱贴广告、乱扔乱倒垃圾污水、人为破坏公用设施及生态建设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县城发展的需要,人饮水水源地不符合环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原始,城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
四是县城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规划落实不到位,城管单位管理权与执法权脱节,管护制度不落实,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县城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要遵循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县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
1、建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规划。立足临泽自然禀赋、区域特征、经济基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加快建立一套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二轮县城总体规划相吻合,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构成,涵盖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文明,包括物质基础、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生产行为、生活行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绩效八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制定出台《临泽县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保证生态文明县城建设有序推进。
2、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沙河景区建设统筹谋划,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赋予基础建设文化属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处理、清洁水源、城区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治理监测设施建设,提高达标排放率。增设垃圾回收点和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整治各类架空线路,改造城区路灯,增设体现时代特征的景观灯,提升县城亮化美化水平。启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城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车,创造清洁、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3、坚持生态立县,全力推进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把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动摇、领导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松劲、资金投入不减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设规划,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切实把大沙河建成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精品工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新引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和发展绿洲休闲旅游的新节点。抓住中央把甘肃定位为“生态安全屏障”的政策机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从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园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两园、五湖”的绿化美化,以此推动县城整体绿化,全面提升城区绿化的档次和水平,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县城,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宜业、乐居的幸福家园。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抓住甘肃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政策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医药化工、玉米加工、番茄制品、乳制品、红枣加工、食品酿造、种子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不断延伸包括废弃物再利用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旅游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适时淘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督查力度,重点实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引导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鼓励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提高新上项目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控制工业“三废”。
5、培育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环境。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贯穿于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民生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坚持“文化为魂”,依靠文化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并借助新闻媒体,适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组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和绿色家庭等活动,提倡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6、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县城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县上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县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督导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工作。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县城建设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县城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纳入“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要建立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以经营的思想谋发展,以经营的手段搞建设,以经营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区各种生产要素,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文明县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依存,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