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考通常在每年的12月进行。这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大学的重要依据。下面是关于2025届广东大湾区高三正禾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王文静:从六朝到唐宋再到明清,无论是扬州、杭州、长安,还是数不清的“京都赋”中的都城,都彰显了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那么,我们今天谈论的“城市文学”与这个书写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甲】王力平: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这种城市经济所代表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依然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士大夫阶层的田园诗、台阁体相比,那些勾栏瓦舍的俗词艳曲,“引车卖浆者”的“丛残小语”以及那些传奇、话本和变文,已然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然而这种反映市民阶层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文学艺术实践,只能看作是城市文学发展的滥觞形态。当代城市文学的审美特质,更多的还要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去发现。
王文静:我们把“城市”与“文学”的复杂联系留到下一节,先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您认为在文学的意义上,“城市”应该表现为何种形态?
【乙】王力平:从直观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就是作家笔下的城市景观。在作品中,它是环境和景物描写,是街道、车站、码头、桥梁、工厂、商铺、学校、寺院、博物馆和交易所,是车水马龙、万家灯火。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怎样与情节和人物保持紧密的关联性和契合度。从这个角度看,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用更学术化的语言来说,城市是人工建造的人类聚居地,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和更单纯的自然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
王文静:谈到城市文学,您首先提到了对于城市景观的呈现,谈到城市景观具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城市的清晨,往往是一幅在建工地和工人的剪影,或者是急匆匆上学上班的车流,是带着运动发带的晨跑青年,或者是高速飞驰的地铁上那些日常又复杂的表情。城市的夜晚,月色下鳞次栉比的楼宇,万家灯火的窗口,霓虹闪烁,觥筹交错……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相比常见的自然景观描写,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
王力平: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景”相生的审美关系时,单纯的自然景观在季节、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弹性的。而当作家面对城市景观借景抒情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赋予作家更大的想象空间。大仲马在《基 督山伯爵》中这样描写巴黎夜晚的万家灯火:“从那个高处望出去,巴黎是一个黑色的海,上面汹涌着万盏灯光,像那些银光闪烁的浪头一样。但这些浪头实在比那些海洋里骚动不息的波浪更喧闹、更激奋、更多变、更凶猛,也更贪婪。这些浪头从不平静下来,像大洋上的浪涛一样。这些浪头是永远险恶、永远吐着白沫、永不止息的。”这段描写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在表层比喻关系中,俯瞰之下的城市夜空是本体,“黑色的海”是喻体;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本体,“银光闪烁的浪头”是喻体。在里层比喻关系中,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喻体,夜色遮掩不住的人性的贪婪、多变,欲望的喧闹、凶猛才是本体。表、里两层比喻的城市景观描写,很好地呈现了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剑合璧的魅力。
王文静:景观之外,城市文学还必须写好活动在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事。如同您刚才所说的,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与情节、人物的关联性、契合度。
【丙】王力平:的确如此。所谓“写城市”,其实核心是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写发生在城市里的事。这样说容易让人觉得重点是人和事,而城市只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所、故事发生的地点。但其实不然。先不谈人和事,单说“生活在城市里”“发生在城市里”,就不是虚词空话,它们意味着对这个“人”、对那件“事”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和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会有不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生活在县城又不同于生活在省城,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也不同于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会有勇敢、有怯懦、有豪爽、有孤僻,但他们勇敢、怯懦、豪爽和孤僻的表现方式是具体的,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总之,写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说城里的事果然就是在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这其中存在种种规定性,所谓“城市文学”或者“关于城市的文学”,说的其实就是这些规定性。不过,这些规定性有些是客观的,比如城市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些则是刻板印象,比如城里人衣帽光鲜、谈吐文雅;有些则是主观的心理感觉和情感体验,比如“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面庞/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王文静:在看得见的景观、人物和故事之外,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比如人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气质。
【丁】王力平:当然,前面所说的,都是直观可见可验证的,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更上层楼的是,由此切入城市内在的欲望和企盼、活力和喧嚣、挣扎和反抗中去,写出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气神。但这已经是“器”之上的“道”,有些“不可说”的意味了。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文学对话:寻找文学里的“城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力平认为与士大夫阶层的那些田园诗、台阁体相比,书写“丛残小语”的传奇等城市文学实践开启了别开生面的世界。
B.城市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城市文学中“街道、草木”等直观形态描写必然融合着社会意识形态。
C.在文学创作中,城市景观描写具有自然与人文双剑合璧的魅力,其审美价值高于受限于季节、地理等的自然景观描写。
D.“写城市”规定了“写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写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城市景观的描写要与此高度关联、契合。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有历史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但已然不同于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文学,当代城市文学需脱离传统立根当代。
B.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将“商店和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这一景观描写中也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
C.写城市里的人,他们和乡下人或有相同性格,但表现方式或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由“生活在城市里”规定的。
D.王力平所谓的“器”是指“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生在城市里的事”;“道”则是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等。
3.将下面的材料作为王力平老师的论据,你认为引用在文中哪一次回答中最合适(3分)( )
对于构造和形态各异的巴黎建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谈到:“它们分布在各处,熟悉它们的人很容易把它们辨认出来。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能重新发现一个世纪的灵魂和一个帝王的相貌,甚至他敲门的样子。”
A.【甲】 B.【乙】 C.【丙】 D.【丁】
4.请简述第七段中王力平回答采访问题“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的思路,并对其阐述思路作出简要评论。(4分)
5.深度访谈是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本篇访谈中,采访人是如何做到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依据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项脊轩
谭学韵
多年以后,震川先生回到了那一间小小的项脊轩,望着枝缠藤绕的篱笆木门,心里头百感交集。他轻轻拂袖,掸去门把上的尘灰,吱呀一声,门开了,像是知晓故人的归来。
沿着青石板路望去,繁芜的杂草丛中,手植的枇杷树映入眼帘,亭亭如盖,亭亭如盖……几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叶隙间倾泻下来,用丝缕温情雕刻着往日的小轩:茂盛的兰桂,反照的日影,案头上的书卷,未燃尽的油灯,乳白色的象笏,以及亲人们的音容笑貌……
和震川先生一样,我也回到了那条灰白色的街道,站在那一栋旧式居民楼面前。原先安装在一楼、面朝大街的深青色大铁门已经拆除,留下来的只有因频繁开关门撞击而成的凹缝。我畅通无阻地迈进仅有少量太阳光线照进的小巷,视线在两侧灰暗斑驳的水泥墙上搜寻着、扫描着,然后定格在某一瞬间——儿时在墙上刻下的三只小火柴人儿,它们还在。
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满怀温柔,满怀感动,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汇。
那栋楼是爷爷留下的,一共五层,爸爸一家住在五楼,三叔家住在四楼,四叔家住在三楼。老式居民楼没有独立的阳台,没有直上直下的电梯,但有夕照下的阅读时光,有一家人的团圆饭,有三个小屁孩儿的笑与泪……在那栋旧楼房里,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悲欢离合,成为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描绘修葺前项脊轩的模样——尘泥渗漉,雨泽下 注,潮湿如青苔般肆意滋长,屋内昏天暗日,待久了令人产生晕眩之感。书斋空间有限,案头上书卷尚且无法安放,更何况他勃发的意气。和项脊轩相比,我对自己的旧屋不禁要感叹一句:幸甚至哉!
旧屋的“阳台”只是沿着窗户搭建的一排粗铁丝网,上面放着许多植物盆栽。有两盆“肥美”的芦荟,是奶奶从乡下移植过来栽种的;有一盆兰花和一盆水仙花,是每年逛花市时妈妈必须置办的“年货”;还有爸爸最爱富贵竹,时不时带回来几枝,一齐放在长型的陶瓷花盆中,直至插满,苍翠欲滴。闲暇时,他们总爱争论谁的植物更耐看或更旺盛,而我在一旁观望“看戏”,偶尔充当一下“墙头草”,心里也甚是愉快。
我喜欢下午趴在阳台边上读书,阳光透过铁丝网洒落在书上,形成格子状的光影。累了,便俯视街道上穿梭往来的人和车,猜想着他们的故事;抬头远眺,目光越过林林总总的居民楼,可以望见眷恋在半空上的落日。夕阳西下,书面上的光影逐渐从书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从阳台一头的盆栽移动到另一头的盆栽……
再回望几百年前的项脊轩,修葺过后,一切都焕然一新,震川先生得以在干爽明亮的书斋畅意阅读,读书时的思绪也随之清晰起来。于是乎借书满架,无所不读。忽而偃仰啸歌,听万籁声;忽而冥然兀坐,写一案文……豪放自在,悠然自得。眼倦时,透过一扇嵌着古木的窗牖,可见寂寂庭阶啄食鸟,可见一轮明月上半墙,亦可见几枝桂条影斑驳,有如东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之妙也。渊沉于此,震川先生也不禁发出感叹:东坡啊东坡,只恨我生不在彼时,要不我也能与你共享那一夜的月明,畅谈那一刻的人生,你也不用遗憾少了那一个闲朋挚友。
如果说,震川先生未分家时的项脊轩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那么我的则是“楼中通上下为一”,一家只需在自己所在的楼层往楼梯处喊一声,响亮的回声便可迅速将信息传达至不同层的另两家。而在家中,最经常吆喝的要数奶奶了。她喜欢上下穿梭于三层楼,也不嫌累,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相聚,只要她喊一声,我们便会来到她所在的一楼,聚在一起吃饭。
饭桌上的时光是轻松和谐的,特别是年夜饭,一家人相聚于此,小孩儿坐在一起互相打闹嬉戏,奶奶不住地唠叨柴米油盐生活琐事,父辈们举杯畅饮,聊聊过往一年的经历和收获,谈谈新一年的计划和希冀,颇有一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之况味。在这一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饭桌上,过去一年纷纷扰扰的烦恼和形形色色的喜乐,似乎都得以安放在桌的一隅,弥漫在空气中的,是一家人、十颗心汇聚在一起而发散开来的温暖。
2012年,爸爸拿出了十几年的积蓄,购买了当时市里一个新楼盘的套房,我们一家成为最早从老楼搬走的。还记得搬家大货车来到楼下的那一天,我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待了很久。日影下的文字、饭桌上的碗筷、泥墙上的小人……直到爸爸妈妈敲开房门,我才从深重的记忆中醒来,走出房门,客厅空空。
随后几年,三叔和四叔也陆续从老楼搬离,迁到不同的小区。虽仍在同一市区,但因奔波于各自的工作与家庭,一起聚首围桌吃饭的时光越来越少了。而由于年龄的增长,腿脚不便,奶奶不再能够频繁地来往于三家之间。尽管如此,老人家仍常念叨:要努力读书啊,阿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你考上大学。
震川先生也曾回忆起大母的喃喃之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听罢,仿佛夹杂着时光远逝的一丝悲凉,但在苦累暗淡之中,又一切都生了光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想象归有光回到项脊轩充满温情的场景,与《项脊轩志》中家散妻逝的凄凉之景形成鲜明反差。
B.当父母发生争论时,我从旁“观戏”,偶尔还充当“墙头草”,父母间情感不和并没有影响孩童的愉悦。
C.作者详写大家庭群居的热闹,略写小家庭陆续从老楼搬离,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大家庭离散的伤感。
D.奶奶希望我努力读书,在有生之年看到我考上大学,这让我感受到长辈对自己殷切期待,倍感温暖。
7.下列对“再回望几百年前的项脊轩”这个段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回想归有光在修葺后的项脊轩读书写字的欢快情景,说明环境能影响人的心境。
B.作者采用了对仗、排比的句式再现《项脊轩志》中的情景,既使材料集中,又节奏明快。
C.庭中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景都有种宁静清幽的美。
D.归有光认为苏轼当时缺少有像他这样可以畅谈人生的闲朋挚友,是苏轼一生的遗憾。
8.作者为何要把自己曾居住的楼房说成是“我的项脊轩”?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本文设置了归有光和“我”两条线索,他们时而相对,又时而交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时有淳浇,俗有华戎,不可以一道治,不得以一体齐也。故无为以化,三皇之时;法术以御,七雄之世。德义以柔中国之心,政刑以威四夷之性。故《易》贵随时,《礼》尚从俗,适时而行也。故救饥者以圆寸之珠,不如与之橡栗;贻溺者以方尺之玉,不如与之短绠。非橡绠之贵而珠玉之贱,然而美不要者,各在其所急也。方于饥溺之时,珠玉宁能救生哉?是以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然也。
昔秦攻梁,梁惠王谓孟轲曰:“先生不远千里,辱幸弊邑,今秦攻梁,先生何以御乎?”孟轲对曰:“昔太王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玉帛,不可。太王不欲伤其民,乃去邠之岐。今王奚不去梁乎?”惠王不悦。夫梁所宝者,国也。今使去梁,非其能去也,非异代之所宜行也。故其言虽仁义,非惠王所须也。亦何异救饥而与之珠,拯溺而投之玉乎?秦孝公问商鞅治秦之术,鞅对以变法峻刑。行之三年,人富兵强,国以大治,威服诸侯。以孟轲之仁义,论太王之去邠,而不合于世用;以商君之浅薄,行刻削之苛法,而反以成治。非仁义之不可行,而刻削之苛为美,由于淳浇异迹,则政教宜殊,当合纵之代,而仁义未可全行也。
庖丁解牛,适俗所须;朱泙屠龙,无所用巧。苟乖世务,虽有妙术,归于无用。故老聃至西戎,而效夷言;夏禹入裸国,忻然而解裳,非欲忘礼,随俗宜也;墨子俭啬而非乐者,往见荆王,衣锦吹笙,非苟违性,随时好也。鲁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修墨而残,徐偃王行仁而亡,燕哙为义而灭。夫削残亡灭,暴乱之所招也。而此以行仁义儒墨而遇之,非仁义儒墨之不可行,非其时之所致也。
(节选自《刘子·随时》)
材料二: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节选自《鬼谷子·忤合》)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是以A中流B失船C一壶D千金E贵贱无常F时G使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文中指统一,与《阿房宫赋》中“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齐”含义不相同。
B.贵,注重的意思,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含义不相同。
C.“乃去邠之岐”与《兰亭集序》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之”用法不相同。
D.“因事为制”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篇即点明不同时代风气和习俗不同,治理方式也应有所差异,说明了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理方式。
B.材料一中秦国攻打梁国,梁惠王向孟子询问抵御之策,孟子建议效仿太王离开梁国,梁惠王不悦,因为此举不切实际。
C.材料一认为鲁哀公好儒而削地、代君修墨而遭残害、徐偃王行仁而亡国等事的发生是因为仁义儒墨之弊害而不可行。
D.材料二强调圣人在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等,懂得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而选择适宜的时机,并了解自己的优劣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橡绠之贵而珠玉之贱,然而美不要者,各在其所急也。
(2)苟乖世务,虽有妙术,归于无用。
14.材料一中提到秦国因商鞅“变法峻刑”而大治并威服诸侯,《阿房宫赋》《过秦论》中探讨秦亡的原因在于“暴政”“仁义不施”。对于“秦治”“秦亡”,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海:这里指暴雨。③洗甲兵:《六韬》语:“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甲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年老隐居山林,却不懂农桑之事,首句点明了诗人寓居异乡的处境。
B.颔联写雨来之时,以拟人手法描写云气、雨景,语言生动形象,词句明净。
C.颈联从细节处渲染雨景,俯仰视角相结合,气象阔大,诗人内心暗流涌动。
D.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并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16.诗中以双关的方式描写景物,蕴意丰富,请结合前三联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做事常常有头无尾,老师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他做事要有始有终。
(2)孩子的成长是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特别重视的问题,《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树体验也许能够给我们启示。
(3)镜子只是人们生活中的寻常器物,但在唐宋诗词中,文人笔墨下,其实用功能也表达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清晨的禾木草原,还透着几分寒意,在生长着禾本科植被的碧绿草原上,黄色的贯叶连翘、糙叶败酱,紫色的柳兰、薰衣草,红白相间的飞廉,紫粉相间的牛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争奇斗艳。
初升的太阳,揭开了蒙在禾木大地上的神秘面纱,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苍翠的阿尔泰山脉披金戴银,葳蕤的草原花海姹紫嫣红,散落草原的民居星罗棋布,矗立在村口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抢眼。
返回时我们抄近路,零距离寻访了禾木河。河道不宽,淡蓝色的河水波光粼粼。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①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
回到车上,翻看途中拍摄的美图,欣赏窗外掠过的美景,我看到了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也找到了深藏心底的那份静美诗意。②禾木,真是人间天堂。
18.画横线部分的描写是如何体现“极目远眺”的观察视角的?(4分)
19.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是”字有何不同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日,《黑神话:悟空》这款历时多年、呕心沥血制作的国产3A大作游戏终于修成正果,一经发售便轰动全球、好评如潮。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①。海外地区的销售占比达到了20%,销量超过200万套。早在一年前的德国科隆国际游戏展上,该游戏就荣获了最佳视觉效果奖,赢得了国际游戏媒体和游戏公司的广泛赞誉。
何为3A游戏?简单来说就是高质量、高体量、高成本的单机游戏,其代表游戏行业中最顶尖水平。②,使其具有了“大国重工”样的情怀价值。
这款游戏爆火,③。《黑神话:悟空》将西游题材以3A游戏的形式呈现,游戏中的东方美学和丰富的中国神话故事成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何威介绍说:“最近十多年来国产游戏中有接近一半都融入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热门国产游戏中这个比例更是高得多,而《黑神话:悟空》在这方面无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亮眼的案例。”
游戏从来都不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重要特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黑神话:悟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术制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游戏技术相融合,展现游戏与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
20.校园公众号准备转载上文,请你为其拟写一则标题。要求:突出重点,吸引读者,不超过20个字。(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让你痛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沙子是无穷无尽的,但你想走到那座山就得忍受这样的过程。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以上是《黑神话:悟空》主创团队在接受专访时提到的一段话,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A.“书写‘丛残小语’的传奇”错误。原文是“那些勾栏瓦舍的俗词艳曲,‘引车卖浆者’的‘丛残小语’以及那些传奇、话本和变文”,可见“丛残小语”以及“传奇”是并列关系,前者是城市文学的不同形态,并非后者的书写特色。B.“城市文学中‘街道、草木’等直观形态描写必然融合着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原文是“和更单纯的自然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更紧密的关联性”不能推出“必然”的结论;另外,“社会意识”不是“社会意识形态”。C.“其审美价值高于受限于季节、地理等的自然景观描写”错误。原文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景’相生的审美关系时,单纯的自然景观在季节、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弹性的。而当作家面对城市景观借景抒情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赋予作家更大的想象空间……”,可见只是比较了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不同特点,不能得出审美价值高低的结论。)
2.A(“当代城市文学需脱离传统立根当代”错误。原文是“……然而这种反映市民阶层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文学艺术实践,只能看作是城市文学发展的滥觞形态。当代城市文学的审美特质,更多的还要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去发现”,可见“城市书写传统”与“当代的城市文学”在起源发展上有一定的承续联系,“脱离传统”的表述则走向了极端。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3.B(材料中关于雨果对构造和形态各异的巴黎建筑的论述,雨果用形象的语言表示巴黎建筑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反映帝王的意识形态。此论述可作为论据支撑【乙】处“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紧密的关联性”的看法。)
4.思路:针对采访问题,首先在与自然景观的比照中突出城市景观的独特性,(1分)再以大仲马《基 督山伯爵》中的描写为例进行详细解读,突出观点。(1分)
评论:王力平老师将观点与事例解析相结合,回答细致深入,说服力强。(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如突出论证方法“对比”“举例”等。)
5.①访谈前准备充足,为深入访谈提供专业条件,如了解我国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②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如先从“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的简单问题谈起,将复杂问题放到后面。③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拉近距离,如谈“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的启发理解。④对重要问题用不同方式重复提问,走向更细致更深入,如“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都在强调城市文学的独特性。(每点2分,分析1分,举例说明1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教考衔接: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习活动。)
6.B(“父母间情感不和”错误。文中父母的争论并不是情感不和的体现,相反,是用戏谑的口吻表现家庭的亲密、和谐。)
7.D(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遗憾少了那一个闲朋挚友”,并不是说苏轼缺少闲朋挚友。)
8.①自己居住的楼房和项脊轩都是读书的乐园,都寄寓着祖母的厚望;②自己居住的楼房和项脊轩都牵连着可贵的亲情,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归有光的项脊轩修缮前的窘迫与“我”旧时生活的美好形成相对关系,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我”回忆旧时的温馨、快乐、幸福之感受;②归有光和自己重回旧处的温暖感动、往日读书的闲适、祖母对儿孙的希望等交融为一,两线并行,表达出对过往生活、亲情的感慨与眷念,强化了情感共鸣;③两条线索时而相对、时而交融,使行文富于变化,丰富文章文化内涵,拓宽文章的意境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 E F
11.B(含义相同。两者都是“注重”的意思。)
12.C(“是因为仁义儒墨之弊害而不可行”错误。原文是“夫削残亡灭,暴乱之所招也。而此以行仁义儒墨而遇之,非仁义儒墨之不可行,非其时之所致也”,意思是这些国家遭遇不幸并不是因为仁义儒墨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当时的形势来施行这些主张。)
13.(1)不是橡栗和绳索昂贵而宝珠和玉石便宜,然而美好的东西不被需要,是因为对橡栗和绳索更为急需。(“贱”“美”、“者……也”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违背世情,即使有精湛的技艺,也终将无处施用。(“苟”“乖”“虽”各1分,句意1分。)
14.①秦国行商鞅之法,符合七雄时势动乱之需,故而大治;②而商鞅之法并非美政,不能因时而变,因事转化,一味“峻刑”而不施仁义,最终亦会招致暴乱,走向灭亡。(每条看法2分,正确理解材料观点“因时制宜”。)
15.B(“以拟人手法描写云气”错误。“前江后岭通云气”句意是房前江流与房后山岭的云雾流通无阻,并未使用拟人手法。)
16.①首联“阴晴”,表面指天气变化,其实是写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变化,传达作者对时局的高度关注;②颔联、颈联中乌云密雨、晦明变幻的描写,实际暗藏诗人面对国家危亡时既担忧危局,又希望未来政局好转的复杂心理。(每点3分,“双关”举例2分,情感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示例: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18.①描写对象从山脉到草原到民居再到村口的五星红旗,呈现出广远的空间特征;②“披金戴银”“姹紫嫣红”“星罗棋布”等词突出了视觉上的、典型的、整体的感受,符合远眺视角。(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9.①充当比喻词,更加突出流水声的悦耳动听;②表达肯定,增强语气,强烈表达热爱赞美之情。(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0.示例:《黑神话:悟空》载中华文化“破浪出海”(突出主体事件和报道价值2分,标题醒目1分)
21.游戏从来都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特定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每处2分,两处修改正确得3分。原句语病有:①用词不当,“不是”改为“不只是”;②语序不当,“重要”置于“载体”前。)
22.示例:①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骄人成绩
②(更多)超高水平的技术含量
③更有来自文化的巨大加成
23.参考立意:
①忍得脚下苦,会当凌绝巅(强调行动过程中的个人意志)
②现在出发,不断前进,抵达即是“灵山”(正确看待积极行动与结果所得)
③理想在高山,但路在脚下(关注理想的实现与行动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时代风气有淳厚与浮薄之别,习俗有华夏与戎狄之分,不能够用同一种方式来治理,不能够用同一种体制来统一。因此无为而治,是在三皇时期;以法术治民,是在七雄之时。以道德和信义安抚中原民众,以政令与刑罚来威服四方外族。因而《周易》注重顺应时势,《礼记》崇尚遵从习俗,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做事。因此正如援救饥饿的人,给他一寸大的圆珠,不如给他一颗橡栗;送给落水者一尺见方的玉石,不如送给他一根短绳。不是橡栗和绳索昂贵而宝珠和玉石便宜,然而美好的东西不被需要,是因为对橡栗和绳索更为急需。正处于饥饿和落水的时刻,宝珠和玉石怎么能救命呢?因此如果在水流中央沉船,一个能够用来渡河的瓠瓜便价值千金,事物价值的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形势变化使之如此。
从前秦国攻打梁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先生不远千里,屈尊亲临我这里,如今秦国攻打梁国,先生凭借什么来抵御呢?”孟子回答说:“当初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进攻他,供奉给狄人玉器和丝织品,还是不行。太王不想让民众受到伤害,于是离开邠地迁往岐山。现在您为什么不离开梁国呢?”梁惠王听后很不高兴。梁国所珍视的是自己的国家。如今让梁惠王离开梁国,他是不会做到的,先前的事情并非在不同时代还适合去做。因而孟子的话虽然充满仁义,但并不是梁惠王所需要的。这与向饥饿之人赠送宝珠,向落水之人投去玉石又有什么区别呢?秦孝公询问商鞅治理秦国的方法,商鞅回答说改变国家法令并实行严酷的刑法。施行三年,民众富裕、军力强大,国家安定繁荣,以威力慑服诸侯。孟子仁义,主张效仿周太王离开邠地,却不适合于当代;商鞅浅薄,实行苛刻而严厉的刑法,反而使国家安定。并不是仁义之举不可以施行,而苛刻的刑法称为美政,是由于时代淳厚和浮薄的风气不同,所施行的政令与教化也应该有所改变,正值争战的动乱时期,仁义未必可以有效施行。
庖丁擅长宰牛,迎合了当时的需要;朱泙学会杀龙,却没有机会表现。如果违背世情,即使有精湛的技艺,也终将无处施用。因此老子到西方戎族,就学习他们的语言;夏禹进入裸国,就欣然脱掉衣服,并不是他们想要丢弃礼法,而是遵从当地的风俗;墨子主张节俭和废除音乐,去拜见楚王时,却穿锦绣衣服并吹起笙,并不是随意改变了性情,而是随从楚王的喜好。鲁哀公推崇儒术而使国土削减,代国国君信奉墨家主张而遭到残害,徐偃王施行仁爱而使国家灭亡,燕王哙施行大义而使自己被杀。削地、残害、灭亡、被杀,本是行凶作乱才会引起的。而这些人却因为施行仁义、提倡儒家和墨家的主张而遭遇至此,并不是仁义与儒墨主张不可施行,而是因为不符合当时形势导致的。
材料二: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连环而无中断,然而各自有其所处的形势,彼此之间反复探求,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因此,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无论是立身处世、治理天下、教化百姓、传扬名声、显耀功名,都必须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时机,观察适宜的天时,以此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预先知晓事情的发展趋势,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应对。
高三联考相对高考来说难度较低。
一、高三联考的特点
高三联考主要是学校或地区性的阶段性考试,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水平,同时也是对高考前的模拟。这种考试在试题难度上通常会相对高考有所降低,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此外,联考中各科目的题型也会比较常规,不太会偏题或难题太多。所以总体来说,高三联考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难度相对较低。
二、高考的特点
高考作为全国性的大型考试,其难度和严谨性都是比较高的。试题的设置不仅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察。因此,高考的试题往往具有较大的区分度,既有基础题也有难度较高的题目。此外,高考每年的命题趋势和题型也会有所变化,增加了试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对比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高三联考与高考在难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高三联考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试题难度相对较低;而高考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试题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三联考相对更容易一些。但无论是高三联考还是高考,都是对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检验,需要认真准备和应对。
语文现代文的学习:
现代文语段是主观能力题充分展示的平台,也是学生们最感不易把握的时常失分的题型。我们要牢记三句“心诀”:其一,要学会咬文嚼字,吃透审题中的关键词含义;其二,注意把握语意环境中具有相关联系信息的标志词关键句,即将问题置于一个环境中整体地进行分析认识;
其三,在回答有关主旨、方法等问题时,将语段中的信号找对,找全,在正确的前提下力求完整。语文现代文题目中的选择也要注意以上原则,认真比较原文,找到类似或差异信号。
语文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加点词释又有三句要领:一看位置,二看词性,三作解释。如“一邑之医举十人”句,“举”的位置居中为谓语,当解作动词,然后释“举荐推荐”意。位置最重要,决定一切。
文言句子翻译也有三句要领:一要逐字翻译(除专有人名、地名、官名照抄外),这是区别古今异义十分重要的一点。
文言文的主观题较多体现在主旨、方法与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方面。“规则”是:语文记叙类文体多注意文尾中心句,议论类文体多关注文首中心句。能用原句;若无,则可退而求其次,找出抽象概括意义的中心关键词也可,然后再自己组句。其他类型的主观能力题要强调“对号入座”法,将问题放入所对应的语段或句子中去,仔细比较参照,与语文现代文学习的一些方法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