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
《七律·长征》
年代:现代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乌衣巷》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成语:
1.过河拆桥
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2.修桥补路
解释: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3.遇水迭桥
解释: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4.桥是桥,路是路
解释: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同“桥归桥,路归路”。
5.过桥抽板
解释: 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题目是《桥》。大家有没有想过,桥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学生1:桥是连接两岸的,方便人们过河。
学生2:桥也是风景的一部分,有的桥还很有历史意义。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说出了桥的一些基本功能。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桥”又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新课讲解
教师: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述洪水凶猛的句子,并画下来。
(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3:我找到了这一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教师:很好,这句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洪水的凶猛。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学生4:“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句话也很形象。
教师:确实,这里用“跳舞”来形容洪水,形象地展现了它的肆虐。那么,面对这样的洪水,乡亲们是怎样的反应?
学生5:乡亲们很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一样跌跌撞撞地逃跑。
教师:是的,洪水给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那么,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有没有一个可以逃生的地方?
学生6:有,课文里提到了那座桥。
教师:那座桥是唯一可以逃生的地方,但它也可能随时崩塌。那么,乡亲们是如何过桥的呢?是谁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7:是老支书。他站在桥前,指挥大家有序过桥,避免了混乱和踩踏。
深入探究
教师:非常好,老支书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老支书的神态和动作?请大家找出来。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
学生8:“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句话描写了老支书的神态。
教师:很好,这句描写展现了老支书冷静、坚定的形象。那么,他的动作呢?
学生9:“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句话描写了老支书的动作。
教师:非常棒!老支书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种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桥的基本功能,还深入感受了《桥》这篇课文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老支书的高尚品质,以及他在危急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敢和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老支书一样,勇敢面对困难,为他人着想。
作业布置
教师: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背诵课文中�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桥》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在本次《桥》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感受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情感和主题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同时,我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古诗原文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译文翻译
张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啸时,为求刺客而不顾破产败家。
从沧海公那里得到一名壮士,用金椎狙击秦始皇在博浪沙。
这次刺秦报仇行动虽未成功,而其名声却因此震动天下。
其逃匿追捕曾经过下邳,怎能说他在智勇双全上稍差?
今天我怀古来到圯桥上,更加钦羡张良的雄姿英发。
圯桥下只有碧绿的流水,而不知道黄石公如今在哪?
我站在桥上叹息张良逝去,徐泗两州从此便变得萧条空乏。
注释解释
下邳:古县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邳州界。圯桥: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被封为留侯。
虎啸:喻英雄得志。
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黄石公:秦时隐士。相传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授以《太公兵法》,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祠之,世称此圯上老人为黄石公。
徐泗:徐州与泗州。
创作背景
被誉为“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是李白十分倾慕的大英雄。诗人访寻英雄遗迹到河南道泗州,经过下邳(在江苏邳州睢宁一带)圯桥时,在传说张良遇到老师黄石公的地方久久徘徊,写下了《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这篇怀古感慨之辞。
诗文赏析
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良了,可是偏偏越过张良,而说不见张良的恩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在《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这首诗末两句的注脚。
己卯题吴江长桥二首
宋代陆文圭
瓜步投鞭湿马尾,吴江犹是衣带水。阳侯不敢驾风涛,神剑自断长虹死。
木罂夜半飞渡军,缚筏驱丁命如蚁。波心两龙忽跳出,一声金鼓波神泣。
兴废相望五六载,斜阳独倚栏干立。酒酹波神叫不应,剑铓冷浸秋蒲碧。
江头朱栏四千尺,一望初疑几十里。左约江流右截湖,桥东出日桥西雨。
渔歌答响远相失,群雁旅泊迷葭苇。荒村独木横野渡,深厉才能湿衣履。
乘舆足受两三人,犹当杠梁涉溱洧。书生眼力小如瓮,一睹巨丽心惊喜。
吁嗟人力不可到,毋乃神功役山鬼。忆昔燕兵下江浙,马逸风騣卷滩尾。
长驱水陆一时进,钱塘破竹从风靡。川流衰竭王气尽,成败反复固其理。
汴师平南将彬美,南人死恨樊若水。采石浮桥一夕成,晓出降幡人姓李。
[宋]苏颂
北走出都门,寒坰冒初雪。
言瞻汉三公,严祠奉遗烈。
襜帷未行春,首兹荐腥血。
念昨冬愆阳,时风少凝冽。
长人惜熯灾,坐合苦忧惙。
遣吏造灵宇,精心致萧焫。
冥感不逾旬,同云寝融结。
甸畿千里间,滋液遍农畷。
兆为丰年祥,仓箱行可阅。
报祈礼则然,况乃人望觖。
前期告祝史,按令肄仪蕝。
俎豆载博肥,尊罍泲芳飶。
朱轓朝启行,骑从纷交列。
雍容幕府盛,陪预愧蒙拙。
联行趋閟宫,就位修罄折。
拜望已告虔,叹咏想奇节。
惟昔汉之季,奸雄逞权谲。
公初任州郡,超然脱羁紲。
敢犯跋扈锋,终正狡吏谳。
霁威遁世贤,先觉安民杰。
举当仇无避,义在亲则灭。
入朝掌武事,出塞受师孑。
胡尘息边土,蛮貊竄巢穴。
屡进行惟危,保终名不缺。
世阀著庙鼎,庸勋刊冢碣。
清风邈千载,血祀岂尝绝。
时其福善事,乡人每谈说。
水旱或荣雩,响应甚昭晰。
神实依于人,祷祀戒轻媟。
今兹罄诚礼,庶可消眚孽。
府公台阁老,家声继皋契。
都圻出居留,条令见施设。
芘民慈惠师,事神粢盛洁。
威行肃群豪,政成除一切。
贰车实邦英,诸僚亦时哲。
儒雅资缘饰,吏治赖关决。
非才荷宽矜,幸免事卑屑。
方欣盍簪得,载咏嘤鸣阕。
期会间亦希,宴游时岂辍。
嘉此岁事和,乐哉民共悦。
览古极优游,言归日将昳。
古诗原文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译文翻译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注释解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
集句:即集句词,即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
梢梢:树梢。
关情:使人关情。
疏懒:懒散、悠闲,不习惯于受拘束。
有待:有所期待。
陶潜(qián):即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春,时值黄庭坚过金陵、扬州赴德州德平镇任。王安石曾在宋元丰五年(1082年)营居半山园时作了一首集句诗《示元渡》。词人曾批评王安石的这首诗是“百家衣”,以为“正堪一笑”(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后来自己也效法王安石写了这首集句词。
诗文赏析
这首词词人移花接木,诗人谙熟前人的诗句风韵,考虑到句式长短、对偶声韵,使这首词词情达意、情思连续,使之如出己口,置身于宽阔寂寥的环境,突出隐逸的主题,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于荣利的摒弃以及对先哲的崇敬之情。
上片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这就是杜甫的两句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的十分熨帖的表现,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上片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使读者感受到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从“春风花草香”会使人联想到“迟日江山丽”以至整首杜甫绝句。由联想再回到词意,在“春风花草香”后面,不单是春风花草的幽香,而且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美丽的景致让词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一幅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下片写江山形胜,四时的美景吸引自古至今着无数的隐人逸士。“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黄庭坚巧妙地移植了这一诗意,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时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靖节先生,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使读者想到陶潜返朴归真退居田园的`隐逸事迹,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与陶渊明同归田园。这首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词人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园,却无可奉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二句诗句在这首词里,贯串下面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整首词虽连缀前人诗句而成,但是主题集中,联系紧密。上下相承有序、言近而旨远,凭着自己的诗才学力,通过精心的构思安排,却创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学价值。这篇词是集句词的代表词作。
[宋]辛弃疾
草梢出水已无多,村路弥漫奈雨何。
水底有桥桥有月,只今平地怕风波。
【注释】
①江山:县名,在今浙江省,以地有江郎山而得名。诗写步桥观景有感,既独立成篇,亦潜脉暗通。阵雨初歇,诗人由眼前明月小桥共影这一清幽静谧的自然之景,联想到平地风波、动荡孤危的人生之境。继之,又由眼前山村风光,触发出放舟归田之思。平地风波与放舟归田,正前因后果一脉融贯。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非常特别的课文,题目是《桥》。你们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真正的桥,比如我们家乡的桥,还有那些大桥。
生2:我想到了桥可能象征着什么,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师:非常好,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想法,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桥是怎样的。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3: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紧张,像是在描述一场灾难。
生4:我觉得课文中的老汉很伟大,他为了救大家,不惜牺牲自己。
师:很好,你们已经捕捉到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课文中的桥到底象征着什么呢?
生5:我认为桥在这里象征着生命的通道,是老汉和其他村民逃生的唯一途径。
师:非常棒,你这个观点很有深度。那么,课文中的老汉,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6:老汉很勇敢,他在危急时刻,让大家排队过桥,自己却在最后,最后还牺牲了。
师:对,老汉确实是一个勇敢、无私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大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学生继续讨论,教师适时引导,深入剖析课文)
师:那么,通过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7:我学到了在危急时刻,我们应该像老汉一样,勇敢、无私,保护他人。
生8:我学到了,有时候,象征的意义可能比表面的意义更重要。
师:非常好,你们今天的学习真的很有收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课文中的。老汉一样,勇敢面对困难,无私帮助他人。
(下课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呈现的《桥》的教学实录。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从中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对勇敢、无私的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名为《桥》的课文。看到这个题目,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生1:老师,我会想到生活中的桥,比如我们走过的石拱桥、铁索桥等。
生2:我会想到桥的功能,它是连接两岸的通道,让人们可以方便地过河。
师:很好,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桥。那么,课文中的“桥”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含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3:我觉得这篇课文中的桥,好像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它还代表了其他的意义。
师:是的,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座桥在课文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呢?我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座桥在课文中代表了老支书的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村民的安全,就像这座桥连接了两岸,让村民们得以安全过河。
师:非常棒!你们的理解很到位。这座桥,在课文中确实代表了老支书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就像这座桥一样,稳稳地立在洪水之中,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危险,保护了村民。
师: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印象深刻呢?
生5: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仍然坚守岗位,指挥村民有序过桥的场景。他的临危不乱、冷静果断,让我非常敬佩。
师:是的,老支书的形象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他不仅是村民们的领导者,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的行为,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老支书的精神)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你们觉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6: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老支书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生7:我认为,我们还要学习老支书那种冷静果断、临危不乱的品质,这样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师:很好,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像老支书那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宣布下课)
这就是《桥》的教学实录。在这堂课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讨论和思考,让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感受到了老支书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豫让桥
元代钱宰
太行之西古有豫让桥,我昔过其地,马嘶不敢骄。
黄云暗天雪欲飘,白日惨惨风萧萧。薄寒中人思慄憭,烈气黯黯梢晴霄。
岂其鬼不死,精爽若可招。我思赵襄子,既灭智伯瑶。
朝焉漆其头,暮焉亵以溲。让也愤知己,怵焉思报仇。
千金买匕首,变姓为刑囚。入宫涂厕逞雄略,誓刺赵孟不得成其谋。
脱身几何时,忠义慨莫酬。须发脱落癞以髡,口吻吞炭声哑呕。
变形行丐妻不识,仗剑伏匿桥之幽。一朝襄子驾车出,驷马骇跃惊銮镳。
于焉重叹息,豫子诚好修。智伯死无后,而子为复雠。
我方义尔不尔尤,尔不我刺将何求。暗呜叱咤索赵裘,拔剑三斫血为流。
反手自刭委道周,下报智伯死即休。噫戏吁豫桥黄草烟未消,中条积翠高嶕峣。
我思昔游心摇摇,披图为尔歌长谣。嗟哉赵孟不再脱尔死,要使万古贞烈齐中条。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春望》译文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天津桥春望》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天津桥春望》简析
《天津桥春望》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天津桥畔红霞、烟柳的浓艳春色来映衬上阳宫里的寂寞、冷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
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天津桥一带的美丽风光。后两句转写上阳宫前的寂寥景况,蕴涵着沉重的今昔之感。全诗语言自然,感情深沉含蓄,富有韵味。
《天津桥春望》赏析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天津桥春望》创作背景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前中期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1、西桥柳色
作者:许德溥
渠畔龙宫枕大堤,春风夹岸柳梢齐。
羊肠白道穿云出,雁齿红桥亚水低。
沽酒清阴时系马,招凉短槛几留题。
更添蜡屐游山兴,为问平湖西复西。
2、游河桥晓望
作者:姚合
闲上津桥立,天涯一望间。秋风波上岸,旭日气连山。
偶圣今方变,朝宗岂复还。昆仑在蕃界,作将亦何颜。
3、板桥晓别
作者: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4、题情尽桥
作者: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5、清平乐·题上卢桥
作者: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6、升仙桥
作者:汪遵
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
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
7、官桥柳色
作者:朱栴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8、咏史诗·豫让桥
作者:胡曾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9、枫桥
作者:张祜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10、河阳桥送别
作者:柳中庸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11、枫桥夜泊
作者:孙华孙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12、别桥上竹
作者:白居易
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
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
13、洛桥晚望
作者: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4、埇桥旧业
作者:白居易
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15、上洛桥
作者: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16、皋桥
作者:李绅
伯鸾憔悴甘飘寓,非向嚣尘隐姓名。
鸿鹄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
故桥秋月无家照,古井寒泉见底清。
犹有馀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17、天津桥望春
作者: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18、题石桥
作者:韦应物
远学临海峤,横此莓苔石。郡斋三四峰,如有灵仙迹。
方愁暮云滑,始照寒池碧。自与幽人期,逍遥竟朝夕。
19、赋得浮桥
作者:李世民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20、万里桥
作者:岑参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滑家桥逢坏舟者有感而作
宋代刘跂
桥倾若车翻,舟破如瓦解。二祸适相触,生此大狼狈。
齐生海边人,试吏今得代。乡闾恍在望,舟楫信所快。
颇知大道夷,不避小物碍。撑夫虎豹健,力出驰突外。
何其一跌伤,脱若葱与蒯。疾雷不及听,生理欻焉坏。
瓦飞昆阳战,鹤唳淝水败。身非吕梁叟,沈没岂不殆。
娇儿年十五,八岁又其妹。岂伊瞬息间,生死不相赖。
死者长已矣,生者心破碎。泣尽继以血,耳目坐盲聩。
哀哀天无情,皦日为昏愦。徐观水中意,波浪自澎湃。
我来独心恻,涕出增感慨。顷年岳阳下,忧患亦颠沛。
豗颓万死中,血肉偶俱在。今此沟浍狭,岂复江湖大。
咄汝岂不仁,曾独与祸会。冥冥倘有主,焚溺甚菹醢。
不然遭无辜,神理良汝绐。从今十手指,永是后车戒。
灵均苦谗舌,颍士厌沈瘵。良时不似昔,努力善自爱。
我亦乘小艇,兀兀信所届。搜求得馀尊,聊以劳疲惫。
虽微西江阔,勿厌升斗隘。歌阕从此辞,人生慎行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