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或以钱币乞之(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小题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秀才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小题3】用“/”划分句子停顿。(2分)
(1).借 旁 近 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小题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小题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1)求取 (2) 立刻完成
(3)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者 把……当做宾客(4)对……感到惊奇
【小题1】D
【小题1】(1)借 旁 近 /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1】(1) 他的父
(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观赏的地方。
【小题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也。
【小题1】不使学
【小题1】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结构助词“的”。其他的为代词。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此题只要有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的意思即可得分。
伤仲永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14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贤于材人远矣( )
小题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余闻之也/久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父利其然/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异:感到诧异 (2)收:聚、团结 (3)相当(4)胜过、超过
小题2:D
小题3:(1)他的父 (2)他最�
小题4: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近几年也出现了虚词词义的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是本次考查的重点。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这几个词语解释除了要注意“异”解释为动词“感到诧异”外,其余的三个词语课下注释中就有,日常学习中加强记忆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的'停顿,从大的方面说要注意根据意思或音节进行停顿,但有些细节性的停顿,还是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留意,如有“而”“则”“盖”……如何停顿。本题的句子停顿考查很简单,这是《伤仲永》一文的课后作业的内容,应该选D,这个句子应该这样停顿:父/利其然也。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本题要注意“扳”的解释;“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因为直译句子比较别扭。
小题4:
试题分析:这道题在日常训练中已经做了很多遍,只要学生能围绕两方面来谈即可。即:方仲永个人情况和文章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来谈。回答此类问题要切合文意,不要随意脱离文章谈启示。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他的父 我早就听说了这件事。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此时他已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已和从前的名声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一、1.写 2.以这件事为奇 渐渐 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
二、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
5、(2分)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
7、(3分)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 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岂”、“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 异__________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意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________
(4)令作诗 令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诧异;(2)内容;(3)把……当做宾客;(4)让
2.扳;攀;牵引
3.(1)从此,措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4.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尔能写首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
(2)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
(3)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伤仲永》一文运用了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宾客之礼相待;(2)曾经;(3)等到……的时候
2、更努力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是一生不能忘记的(道理)。
3、对比。
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意思对即可)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3分)
(1)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余闻之也久 (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是( )(3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 B.余闻之也久C.于舅家之见 D.邑人奇之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4分)
【小题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简要回答。(不超过50字)(3分)
答案
【小题1】完成,有的人,听说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可以联系句意。就:完成,之:代词,有的人。久:时间长
【小题1】A、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其他三项为代词 。
【小题1】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字字落实,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
【小题1】文中有时间词语。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注意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
译文: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1.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
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阅读理解(36分)
㈠伤仲永(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传一乡秀才观之( )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小题2】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小题3】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3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全 完成 把…..当做宾客 通攀 牵、引
【小题1】①马上写下四句诗歌,并且自己提上名字。 ②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
【小题1】ABC DEF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探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 )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 为: )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
(4)父利其然也 (利: )
2翻译下列句子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2) 泯然众人矣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 意。
(3)父 利 其 然 也。
(4)余 闻 之 也 久。
4、联系上下文回答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感到······惊奇、以······为奇②题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相当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完全如同常人了3.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④余闻之也/久4.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5.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阅读下面文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B.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小题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
【小题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答案
【小题1】D(3分)
【小题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3分)
【小题3】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分)
【小题4】A(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还”都是“返回”的意思;B项中“以”都是“用”的意思;C项中“自”都是“从”的意思;D项中“众人”一为“平常之人”一为“很多人”。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辨析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见文言字词。古文中,字词义的变化较多,有一词多义,有活用,有古今异义,理解古文字词里在注意这些语言现象。
【小题2】
试题分析:“自是”:从这;“就”:完成;“其”代仲永所作之文;“文理”指文采与道理;“可”:值得;“观”:欣赏。
考点:古文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简单,易于翻译。古文翻译,要注意三点,词义,句式,语气,词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义的变化,句式要调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语气要译出,要符合句子表达的情感。
【小题3】
试题分析:作者在讲述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分析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指出其聪明是上天给他的,而后续的知识累积必须受教于人,这点仲永没有做到,这就是作者所说“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阅读古文,在理解文意方面,不仅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更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体会作者的思想,受之启发和教育。
【小题4】
试题分析:文中说到仲永四岁就会写诗,父亲就拉着他到同乡家去“卖文”,到了十二三岁时才智耗尽,与一般人一样了,所以A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故事简单易懂。对于古文内容的理解,先还是要梳通文字,把语句的意思看懂,才能深入到文章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____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____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 (2)消失 (3)曾经(4)等到……的时候
22、他的父
2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3分)
2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1分);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2分)。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