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13篇歇后语的由来的相关文章。
在《水浒传》中有众多人物被作者塑造的神乎其神,风华绝代,后世无法超越。比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心地仁慈,还有一位就是关羽的刀法之精湛堪称绝世无双。关于关于的刀民间还流传着一则歇后语予以纪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释】
在武圣关公(关羽)面前耍弄大刀,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
【近义词】
自不量力、班门弄斧、自卖自夸
【故事由来】
关公面前耍弄大刀,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班门弄斧自我卖弄。关于这个俗语的由来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蹬!”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关二爷怕了他,就一口一个“胆小鬼”地直损关二爷。关二爷的脾气也暴躁,当下就火儿啦。只见他把兵书一撂,掖了掖战袍,大步跨出府门顺手从门卫手中拿了一条长枪,以枪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仓比试起来。周仓哪儿是他的对手呢?被关二爷拨拉了一溜跟头!周仓这才知道天外有天,从心里服气啦。他当下跪在二爷面前,把手中的青龙宝刀捧过头顶,大声说道:“好刀要给好汉使,二爷!老周算服您啦,把这宝刀送给您,今后咱老周就给二爷拉马拽蹬、扛大刀啦!”关二爷见他真是条汉子,非常喜欢他的直爽劲儿,当下就收了他。自打那后,周仓就给关二爷扛大刀片子啦。“关公门前耍大刀”这句俗语,也就这么流传下来。
【相关人物——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东临猗西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他跟随昭烈帝刘备东征西讨,辅佐刘备打下半壁江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曹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将曹魏大将曹仁围困于樊城,一度威震华夏。但是,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进不能克襄阳,退不能保荆州,大军在回救荆州路上纷纷溃散,关公本人也被俘遭到杀害。(。)
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据说在元代末年,当时朱元璋没做皇帝之前,他在郭子兴的义军中听令,外甥打灯笼歇后语_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可是由于这股义军里有好几个主帅,郭子兴和孙德崖等几个主帅意见不合,甚至后来几个人翻脸发生了冲突,使得朱元璋被迫离开了那里,准备回老家安徽濠州。
当朱元璋走到濠州城里大街上的时候,正看到有一伙打把势卖艺的。他见那些人练了拳脚之后还舞动了各种兵器,引来了一阵阵掌声之余,还得到了人们扔过来的铜钱。看到这里朱元璋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实在没有生活出路的话,也可以卖艺赚钱生活。想到这里自己竟然不禁的笑出了声来,可是正在他发笑的时候,那个刚练完武艺的人来到他身边收铜板,一听朱元璋的笑声,这个人生气了。他以为是朱元璋在笑他刚才练得不好。于是就和朱元璋吵了起来,他们这一吵也把其他人给聚拢了过来。这个卖艺人就对朱元璋说:“既然你笑我练得不好,那咱俩就比试一下,如果你赢了我,我无话可说,我就自认技不如人,你自管走你的路。可如果你要是输给我,那就要当场给我磕头认错。”
朱元璋本来就没有笑对方武艺练得不好,而且自己是多年没回家乡,这里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当然不愿和对方比武,所以就赶紧解释。可不管朱元璋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依不饶的。把朱元璋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同意了和对方比试一下。于是两个人就亮开架势打了起来,在打到二十几个回合的时候,朱元璋飞起一脚,正踢中对方的要害,一下把那人踢出几米远倒在了地上,那人大口喘气。朱元璋赶紧过去扶他,可那人一摆手说:“我技不如人,今天输了,我认了,你走吧。”
旁边一些卖艺人的同伙,见自己人被朱元璋踢倒,正要过来打朱元璋,可被那人给拦住了。而且还是那句话:自己技不如人,认栽了。他让那些同伙不要为难朱元璋。就这样朱元璋离开了这群人继续往前走。
渐渐地天已经黑了,朱元璋走到一个胡同里的时候,正巧一个院落里面出来一个女子往门外泼脏水,一下泼正到了朱元璋的身上。那女子一见觉得不好意思,就赶紧过来赔礼。可二人一打照面,朱元璋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个女人是自己多年没见的姐姐。
姐弟二人相见当然是好事。朱元璋的姐姐就把他让到家中,姐弟二人聊了些他们这些年的经历。朱元璋又说了他刚才在大街上遇到那些卖艺人的经过。可就在姐弟二人说话的时候,听见外面一阵吵杂声。姐弟二人赶紧出去,可出来一看,朱元璋愣住了。外面来了一群人,而且这群人正是刚才在大街上卖艺的那些人,而这些人一见朱元璋也愣住了。经过一番介绍,朱元璋才知道,原来:刚才那个和他比武的人,竟然是自己没见过面的姐夫,而这伙人里其他那些卖艺的都是自己姐夫的师兄弟。当然那些卖艺人也知道了面前的朱元璋。
大家认识以后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朱元璋和他姐夫比武时踢的那脚非常重,只见现在朱元璋姐夫的脸上全是汗。朱元璋见自己竟然把没见过面的姐夫踢成重伤,心里非常难过,眼含着泪水请姐夫原谅。可这时朱元璋的姐夫却叫过来自己的儿子李文忠,然后说:“孩子,把灯笼挑亮点,让我好好看看你舅舅。”朱元璋的外甥很听话,把灯笼挑到朱元璋的头部斜上方,灯笼的光芒正照射在朱元璋的脸上。朱元璋的姐夫看着朱元璋说:“朱元璋,人们都说你有皇帝相,说你将来能做皇帝,我这次的伤,恐怕是好不了啦。我唯一的牵挂就是你的姐姐和我的儿子李文忠,我想等你将来当了皇帝,别忘了她们娘俩。如果你同意,现在就给你外甥封个官吧?”
朱元璋当时怎么相信自己将来会做皇帝呢?于是就对他姐夫说:”我照顾我姐姐和外甥是应该的,你就放心吧,你现在就是要好好养伤。”
“不,我不行了。”朱元璋的姐夫吃力的说:“我知道,我不行了,你就给你外甥封个官吧?”
朱元璋还有些犹豫,可这时朱元璋的姐姐也看出自己的丈夫是真的快不行了,就对朱元璋说:“朱元璋,你就听你姐夫的话,给文忠封个官,满足你姐夫最后的遗愿吧?”
这时朱元璋姐夫的师兄弟也劝朱元璋:让他给李文忠封个官,满足朱元璋姐夫的这个要求。朱元璋在他姐姐和大家的一再劝说下,又看着自己姐夫的痛苦表情。朱元璋用手一指李文忠手里挑着的灯笼说道:“我朱元璋对灯发誓,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做了皇帝,就封李文忠为:一:天王,二:地王,三······的十王千岁。”听到朱元璋封李文忠十王千岁之后,朱元璋的姐夫微笑一下,死去了。
后来,朱元璋真的做了皇帝。他的姐姐带着儿子来找朱元璋,而且问朱元璋是否能兑现当年的承诺。朱元璋笑了,他让人准备得像当年一样:让外甥李文忠挑起灯笼,然后郑重宣布:封李文忠为十王千岁。这件事当时被传遍了全国,后来人们就有了这句熟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2、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3、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4、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5、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6、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7、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9、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0、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1、芝麻开花——节节高
12、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13、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14、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5、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16、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17、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18、猫哭耗子——假慈悲
1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0、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21、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22、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23、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24、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25、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四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的意义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前后两部分用“——”(破折号)连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分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了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自不量力、班门弄斧、自卖自夸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不著头脑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佔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於粤语的歇後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悽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桿——有排长炭(嘆)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缐(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沖凉/卖鱼佬洗身——无声(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灭宋(金=借喻买菜的钱;宋=餸=菜)
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傢——尽是输(书)
火烧旗桿——长炭(嘆,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释】
在武圣关公(关羽)面前耍弄大刀,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
1、三十晚上的案板——不得空
2、豆芽上蒸笼——蜷起脚脚受气
3、蚂蚁上磨盘——条条是道
4、驼背子仰起睡——两头不落实
5、十五个驼子睡床——七拱八翘
6、放屁打饱嗝——上下通气
7、干胡豆下酒——展牙巴劲
8、叫化子摆围鼓——穷作乐
9、老太婆吃腊肉——扯皮
10、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11、马屁股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12、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13、冬瓜皮做帽子——霉起灰(霉透顶)
14、肚脐眼打屁——腰(妖)气
15、儿媳妇哭老公公——懒心无肠
16、驼背子滚阳沟——七拱八翘
17、抱鸡婆打摆子——又扑又颤
18、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19、阎王吃胡豆——鬼炒(吵)
20、苍蝇衔称砣——嘴硬
21、细娃儿穿西装——大套
22、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
23、龙灯的脑壳——随你耍
24、铁匠的围腰——尽是眼(近视眼)
25、青蜞蚂穿套裤——绷绷扯扯的
26、看戏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27、(办不到)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28、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29、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30、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本站收录了约10000余条歇后语,可按第一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进行组织和排序,利于查找。
您可以点击页头的拼音字母进入。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按歇后语的前半句中第一个字分组排行和按歇后语的后半句中第一个字分组排行。
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