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观后感【优秀14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14篇立春观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立春观后感 篇1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立春》过后,我觉得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但觉得又发生了什么。

我们从小怀揣着梦想,曾经也为之奋斗,究竟是生活战胜了艺术,还是梦想赢得了现实?《立春》的女主角王彩玲没有美丽的容貌,上天赐给她唯一的礼物就是一副好嗓子,可这正是让她欢喜让她忧的理由。一个对歌剧痴迷的女人,不甘于生活在不起眼的小县城,一心想拥有一个北京户口,做梦都想在巴黎歌剧院演唱……这样的女人,这样的梦想,如此的现实,现实亦不是如此,寻梦的路上到处碰壁。

女人是爱情奴隶,王彩玲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也不例外。可是爱情于她终究是无缘,擦肩而过的几个男人,有爱她的,有她爱的,但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对于爱情她越来越失望,一直令她羡慕的隔壁邻居的“爱情”最� 不完美的爱情却让她懂得什么是幸福,虽然后来治过脸上的黑斑,去过婚姻介绍所,一度想嫁给一个好男人过平凡的生活,当痴呆的老父亲望着自己与领养的女儿玩耍的时候,当自己带着女儿在天安门前憧憬的时候,她懂得了什么是幸福。

相继在剧情中出现的人物最初都是为梦想奔波,却以最现实的状态,最普通的生活结局。屡次落败中央美院的黄四宝,与世俗水火不容的芭蕾舞蹈演员胡金泉,一心想学歌剧的市井周瑜,还有为梦想以身患绝症为借口欺骗王彩玲的高蓓蓓……春天来了,来的时候我心潮澎湃,感觉春天是带着希望来的;当春天走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春天给我讲的是一个冷笑话,除了我,全世界的人都笑了,不知是为笑话而笑,还是为我而笑。

痴迷的人都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他们的知音,他们的艺术也因此才获得价值。追求梦想的人是走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上,零星的过路 他们讲述着你的经历,包括失败和成功,他们是爱讲故事的人,将你的成功视为偶然,把你的失败写成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绘声绘色,任凭听者传播和评论,你便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笑话。追逐梦想的人是创造故事的人,辉煌的背后是一段辛酸,没有坎坷的经历怎么会有精彩的故事,没有坚强的毅力怎么会有长久的故事,没有看穿世间冷嘲热讽的心态怎么会有让人难忘的故事。正如汪国真《热爱生命》所说的那样:“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要去想未来是起点还是巅峰,只要坚定梦想,你将被追逐梦想的人称颂。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个实现梦想的奋斗历程都是现场直播。每一个星星点点的夜晚,总会揭开那湿漉漉的记忆,我喜欢曾经的异想天开,其实那就是我最初的梦想,憧憬着明天的希望,我心中的那首歌不知多少次在低吟浅唱……我宁愿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快乐时可能夹杂着忧伤,失落时也总会有希望,有时候放弃是无奈,但执著总会有希望,青春,丢不掉的正是梦想。

立春电影观后感 篇2

眼眼,梅花点点

鼻鼻,油瓶匣匣

脸蛋蛋,粉罐罐

嘴唇唇,梅红红

头发发,观音菩萨萨

腿肚肚,刘二圪梁火柱柱

脚板板,油麻花花握散散。——题记

最近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的,又是很久没有更新BLOG了。

刚刚看了两部电影,一是刚刚上映的《功夫熊猫》,还有就是蒋雯丽主演的《立春》,已经是凌晨1点10多分。说实话,后者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远眺看到面积巨大的现代社区灯火通明,凉飕飕的夜风吹在身上,顿时有了点“令人愉悦的忧伤”。影片极富色彩性地展现了一群小人物的众生相,他们每个人都在命运中挣扎,卑微却可歌可泣。

《立春》是由蒋雯丽主演,其老公顾长卫执导的作品,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

影片展示了凡俗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彩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和失落,生活在包头小城的她长得极丑,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影片细腻温婉,朴素而富有质感,动情处更是引人落泪。

主人公“王彩玲”看起来很平庸,她出奇的丑,肥胖,但是她光彩照人。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她面前有些自卑,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她的固执,她的明白,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不妥协。在庸常世界里,这些东西似乎已经被我们丢掉,但这一点是那么重要。

当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王彩玲的母亲背对着镜头放完鞭炮,转过身来,向王彩玲和我们笑着说“过年好”时,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看到这里,眼泪毫不吝啬的落了下来……

也许,我们该把李安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改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我们和她一样平庸,但她让我们回想起,我们曾经都有理想,王彩玲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不想被提及的。角落。顾长卫在众多结局中最终选择了让王彩玲于国家大剧院的高歌中结束,身着华丽的舞衣,有交响乐团的伴奏,她尽情的高唱“上帝啊,上帝,为何对我这般冷酷无情。”,并打上字幕: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这也是顾长卫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此时的我,泪如泉涌,如梦似幻……

立春观后感 篇3

今天观看了电影《立春》深有感触,故写下了这篇观后感。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貌不出众,但却拥有一副天生好嗓音的小县城音乐教授王彩玲寻梦的故事。王彩玲她样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是长得丑,满脸疙瘩麻子,还有一副大暴牙,加上普通的背景,使她的寻梦之路尤为艰辛,她又对歌剧十分着迷,一心想要上北京发展,梦想着唱到巴黎去。但是现实中,办个北京户口都屡屡碰璧,她不断的花钱找关系,想在那里一展歌喉。这时的王彩玲是高傲着的,花钱去北京看歌剧,回来时还要对别人说自己快要调到北京去了。她的梦在遥远的地方,她十分坚信自己有一天会成功,以至于吝啬得连爱情都不想在那个小城市里发生。

这一个孤独的、一心追求艺术的女人,终于爱上了与她同样为艺术癫狂的知音黄四宝,“甚至为他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彩玲如是说,却不想愤怒青年最终还是弃她而去,远走他方。这时的彩玲痛苦失望,甚至想以死了结自己的生命。

当她走出了阴影,拒绝了周瑜的追求,又遇上了热爱芭蕾舞的胡老师,相比之下,甚至觉得彩玲的状况要好多了,胡老师被周围的人视为怪胎,最后无法承受,选择假意强奸学生,故意入狱来自行拔掉了自己的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在胡老师的故事里,让我们看到的是对一个艺术家无法被世人理解的无奈和痛心。彩玲放弃进军北京帮助“癌症”患者高贝贝,即使后来发现那是一场弥天的谎言,但高贝贝身上有着的,是王彩玲年轻时追梦的影子,也希望在她身上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电影结尾是温馨的。王彩玲最终还是走进了婚姻殿堂,收养女婴小凡,到市场卖羊肉,生活开始步入了正轨,让她老年的父母得到安慰。“新年好”随着那一阵阵的鞭炮声,春天来了,幸福还在,即使寻梦未果,生活总要继续。

电影《立春》的观后感 篇4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 。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立春那天,微博上各类ID都贴上了这段话,以至于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蒋雯丽的声音自有一种能透人心的魔力,看到这话,她在电影《立春》里的包头方言就又在耳边回响了好几天。

增肥的蒋雯丽在电影里是一个市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叫王彩玲,肥胖孤僻高傲,一口龅牙,脸上散布黑斑和痘痘,她喜欢意大利歌剧,最大的梦想是到巴黎歌剧院唱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北方内陆小城,还没有多少人能懂得欣赏这个,同样欣赏不了的还有芭蕾和现代派绘画。所以她一次次往返北京,各个剧团和音乐学院面试求录用,拿钱托人为自己办北京户口,一心想离开这个城市。在北京低声下气四处求人却总是被毫不留情拒绝,回到小城还得趾高气昂,仿佛志得意满,见人就说我要北京了,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人活一口气啊,她大龄单身,没有朋友,长得不好看,唱得又是没人听懂的歌,在这个小地方她收紧心纯粹只为不甘平庸的目标而活,所有难过和不堪都往肚里咽。

《立春》电影里面是有三个心怀梦想却不得志的年轻人,李光洁饰演喜欢画画,一心进中央美院屡考不中的工人黄四宝,另外一个是从小痴迷芭蕾被小城人嘲笑敌视的男舞蹈老师。三人在同一个城市因相同的命运而有了交集。我记得王彩玲侧躺在床上给黄四宝当裸体模特时说的契科夫的小说《三姊妹》,她说三姊妹住在远离莫斯科的小地方,想莫斯科不了,姊妹其中一个懂六国外语的说,住在这种小地方,一个人懂六国语言就跟六指儿一样是个累赘,然后沉默,说就像咱俩。这段真苦,可又有俩人同病相怜互相理解的欣慰。她说告诉你个秘密,我还是个处女,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但爱情还是来了。她爱上了外表帅气颓废又带天真孩子气的黄四宝,甚至想为他放弃北京户口。但他不爱她,在她强行和他发生了关系后,深感厌恶的黄四宝当众羞辱了她远走深圳。她平时那么骄傲一人当晚爬上高塔自杀却没死成。一直钦佩她唱歌剧的黄四宝表兄来跟她求婚,说俩人年龄条件都差不多了就在一起吧,她说得决绝:“我是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 我是想,一个女人,她长得再丑,再老,也有选择爱或不爱一个人的权利。等到后来承受不住周遭人对自己及家人异样眼神的男舞蹈老师来请求俩人假结婚,她很生气也很清楚这样吃亏的是自己,而且知道这个没有芭蕾不能活的男人和自己有多么不同。王彩玲骨子里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得很重,绝不接受随便了结和将就。在这个她不想与之产生感情纠葛的落后小城,她不经意碰到一个人,一瞬间爱上他,即使受伤了她也只得认了。

还记得最清楚的画面是王彩玲带着她新教的学生和她妈妈北京参赛,在拥挤昏暗的火车上,她手握经久不变的水杯对昏昏欲睡的两母女说:“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脸上散发着迷茫的光,那话一句句戳中人的心。心怀渴望的小城青年她是怎样憧憬着有一些东西来改变自己循规蹈矩平凡的既定人生?

时间的河流经过,似乎什么也没改变,但又好像带来了什么。舞蹈老师为躲开世人探询鄙夷的眼神故意对女学员强x未遂进了监狱,还能跳舞他就很满足。黄四宝摇身一变成为婚姻介绍所老板,开着车靠骗人钱发财。突发胃病后,一向不屑与小城人为伍的王彩玲开始与女邻居做朋友,不再常跑北京,用各种方法收拾脸上的黑斑和痘印,她还把办北京户口的钱要回来帮自称患癌症的女学生在北京顺利参加歌唱比赛。心慢慢低下来,她甚至遮遮掩掩婚介所登记,但仍没有找到爱情,她在路上与黄四宝擦肩而过。后来她到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兔唇儿� 她给女儿取名王小凡,或许走了一圈她发现还是做一个平凡人最幸福。她一个人从草原运羔羊来开了个羊肉店,挣钱给女儿治病。

影片的最后王彩玲带女儿又了趟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前她和已痊愈的女儿开心玩耍,当广场音乐响起时,母女二人专心侧头聆听,这时画面出现王彩玲身穿演出服站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演唱歌剧,屏幕打出一行字: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那时她该想起她那未曾实现的梦了吧,但不会后悔,亦不会悲凉。

每个曾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和不妥协都让人感动和佩服,总会有 漫漫长冬,终于立春了,大事不发生或者你已错过,会有东西慢慢改变。电影里王彩玲给女儿念书,讲毛虫从蛹到蛾的过程,念到雄飞蛾只有几天时间寻找伴侣,才短短几个月寿命,一生很快就结束时,一身冬装已换成夏装的王彩玲停下感叹:人比他们幸福多了。你看,不知以后会怎样,我们就往前走着。相信带着爱的,一切都如愿以偿。

立春观后感 篇5

那天我们看了电影,放映完,《立春》的字幕慢慢从银幕上升起,满场观众动也不动,有大约一秒钟的完全静默无声,然后我听见身后是掌声主动响起,那掌声持续了几分钟,说实话我很感动,我被观众朋友感动,也替丽姐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和值得。

顾长卫《立春》准确地找到了镜头里的自己。相比他的导演处女作《孔雀》,《立春》的故事架构和对于现实人生的揭示,更让人感到切肤之痛却不露声色。而影片中的细节把握和出色长镜头,恰恰是顾长卫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语言倾诉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擅长的。其中的两段我尤为喜欢和记忆深刻,一是影片中那个善良而无助的胡金泉,就因为坚持练习芭蕾舞,遭到来自身边无数人的嘲讽、奚落、谩骂。他对王彩玲说: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现在我自己把它拔掉了!他在监狱中给王彩玲跳芭蕾时,看到这里,我第一次忍不住流泪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境遇,都不可能像胡金泉那样绝对,但想一想自己以往的日子,我们谁又没有哪怕是很小一个向美、向上的追求愿望,反复遭到身边同类小人物的嘘声与侮辱时那样感到委屈与无助呢?二是电影的结尾我非常喜欢,王彩玲带着她领养的天生兔唇却极其漂亮可爱的女儿,在明媚的阳光广场喊着儿歌;此时,王彩玲向远处的天安门投去一瞥,耳边传来了她最钟爱的辉煌的歌剧咏叹调……这时我又哭了,有人说,这是导演为了给王彩玲一个“光明和温暖”。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光明和温暖下的另一种更大的悲悯。再委曲再卑微的人,既然活着,艺术就应当也必须为他们建立起最后的希望。

我实话我至今为止就只看了一遍,我想看但不太敢再看,看见丽姐的那个造型,那个样子我确实接受不了,我很心疼,电影宣传的大海报我也一直不敢贴在墙上。无论喜欢与否,都希望大家能尊重艺术和为艺术辛苦付出的人。

立春电影观后感 篇6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呀,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到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这是《老男孩》中主题曲的部分歌词。每当我听着这首歌时,内心就会涌出无限感慨,让我想到电影《立春》中的王彩玲、胡金泉等一群追寻梦想,奋力要从庸常的土壤中开出花来,却最终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人们。

生活像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王彩玲说起春天,“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总觉得她是被生活辜负了,上天给了她一副好嗓子,却没有给她一副奇货可居的容貌。她不愿意辜负了自己的天赋,优势让她� 她梦想有朝一日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厅里,华羽霓裳,引吭高歌。为此,她节衣缩食,找门路,托关系想搞个北京户口,哪怕只在歌剧院当个临时工,但在现实面前她又一次头破血流,当她跪在地上大声哭着唱到,“生活为何对我如此残酷”。我心被揪住了,抽搐起来。王彩玲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周围世俗的目光下依然鹤立独行,自恋不凡,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执著于自己的歌剧梦想,但是现实一次次打击她。歌剧院老师无情的嘲讽和拒绝,以身相许换来的是黄四宝的憎恨,胡金泉假结婚的提出让她的爱情世界再次倒塌,当她花费所有的积蓄帮助癌症女孩圆梦后却被告知是场骗局,她那颗对艺术充满信念的心支离破碎了。当她一次次燃起理想的火焰,却一次次被扑灭。慢慢的她向世俗妥协,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女儿,成了买羊肉的平凡市民,远离了歌剧,平静的继续生活。当多年后她带着领养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念着儿歌,望着纷飞远去的气球,蓦然发现:关于梦想,其实她从未遗忘。

立春观后感 篇7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一心追求高雅美声声乐艺术的师范女教师王彩玲(蒋文丽饰),因为客观长相的限制,总是在现实与理想冲突中苦苦挣扎,清高而孤独地耽误着自己青春的悲情故事。虽然她最终能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高雅舞台放声高歌并过上了小康生活,可她感情上的失败与独善其身形成的孤独伶仃(最后只能是在孤儿园领养了个兔唇女孩当相伴身边的女儿)却令人不得不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怜悯和同情。同时,影片让人对"北漂一族"的艰辛有了相当的了解,也对"艺人"们的孤傲有了充分的理解。

所有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可以用两种关系联系起来,一种是起"歧"一种是"欺"。换而言之:这些人物或多或少都是生活在人与人的"歧视"和"欺骗"的环境之中的。大概说一下:女主人公在受到世人的歧视的同时还在歧视追求她的钢厂胖工人,在受到画家的歧视之后还要欺骗胖子说自己为画家放弃了户口转京的名额,在女邻居面前编造自己已经被北京话剧团录用的谎言;被自己所谓的老汉欺骗的女邻居,言语中暴露了对主人公的歧视;胖

子为了出气欺骗自己画家哥们的母亲;舞蹈老师受到世人的歧视甚至侮辱后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雪耻,其实也是在欺骗所有人,包括欺骗自己;主人公的光头癌症徒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了老师,同时也欺骗了老师和世人;画家遭到母亲的不理解和歧视,同时歧视和侮辱相貌丑陋的女主人公,最终以欺骗世人为自己的职业并毫无羞耻感。

请问在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有谁用自己的真情顺利的换到了对方的真情的?那句著名的古训"将心比心"在这里黯然失色了。不过有一例除外:女主人公和舞蹈老师他们之间是真诚的,互相同情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相似点。试想当世人把这两位所谓的"变态着"抛弃之后,"变态者"只有在"变态者"身上才能体会到人情味,这种世态炎凉的冷漠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那么题目的最终含义迎刃而解:冷漠的人际关系就是严冬,盼望有一个: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消除歧视的社会,就是对春天的向往。

其实题目清晰后,电影内容就十分明朗了,没有必要计较太多的小节,关键是立意非常人性,不再是靠什么你死我活的血腥、车撞马翻的火暴、男女调情的下流来支撑内容,而是用一种吟唱,哭诉的吟唱,将自己心中的苦闷与不公待遇向世人吟唱出来,吟唱者不仅仅是主人公,也是导演,和其他生活在感情冷漠的冬天里的人们。

立春观后感 篇8

今天终于看到顾长卫拍摄的电影《立春》,《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大奖,蒋雯丽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殊荣。看完影片觉得这个奖非蒋雯丽莫属。

影片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舞剧并不感兴趣,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赋。

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知音难遇。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情感瓜葛,但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的真情付出,却落个当众被羞辱的境地。当她被揪着拖到广场中央并被推倒在地那一刻,绝望的王彩玲想到了以死了结这一生。大难不死,劫后余生,她被救了。

高贝贝找到王彩玲,她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获奖。在北京求职多次碰壁已经让王彩玲心灰意冷,同时为了帮助高贝贝,王彩玲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将自己进京的费用用来资助高贝贝,并打通了关系。高贝贝如愿参加了全国大奖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王彩玲高兴不已。没想到,高贝贝跪在地上,把自己精心策划的一场戏告诉了王彩玲,王彩铃有如晴天霹雳,愤然离去。

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没有找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女儿的渐渐长大,也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带女儿来到天安门广场,变暖的春风迎面吹来,她看到了未来,继续追逐着,追逐着。电影在她的梦幻中结束。

这是以一个非常普通、但又有歌唱才华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展示自己的感人影片。我一口气看完,居然没有睡着,被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帮助年轻人的善良举动,收养女童的爱心所打动。影片朴实无华,叙事性强,就像洪荒说的: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没有觉得在看蒋雯丽演电影,你就是看这个角色的,这个角色在告诉你一切,这一点我觉得特别不容易。因为我不知道这样做对票房好还是不好,只是因为你有票房号召力的,这么一做很可能很多人会去看,就是因为他想看蒋雯丽,想看顾长卫导演的蒋雯丽,到最后这个会给你完全另外一种惊喜也好,还是不一样也好,它不会是你想像的东西,会让你感觉到中国还会有这样的演员?还会有这样的电影?我觉得雯丽她的表演,就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中国的演员有这么大的,就是声音式的,你形容一个歌唱演员说他的声带特别宽,就是说他可能一下特别高,我没有看见过中国任何一个女演员有这么宽,幅度这么大的表演,你明白我什么意思吗?就是说她能驾驭你从这儿到哪儿,随着影片的情节走。因为在我印象中,真的,这是件特别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我没想到会把蒋雯丽化妆成那样,肯定比把我化漂亮了还要难,你明白什么意思吗?但是我就想如果说,有时候去电视节目,他们就要化妆什么,我觉得只要一带妆了我就特别不自在,就觉得我不是我自己了,因为你觉得那个妆太厚,脸上糊着东西,因为我平常不化妆,所以我就可以想像她当时带着那种妆,但是她要能够有自然的表演,她的这个表演让我想起一个南非的女演员,就是演女魔头那个女演员,是讲一个女的杀人犯,那个人的戏真的很不得了,她真的特别特别漂亮,跟雯丽一样漂亮的,也是后来增肥了,然后演一个女的杀人犯,这个女的长期受男人欺负,她到最后就变成一个杀人的***,她专门勾引男人之后,然后就把这个男人杀掉,然后就把他放到监狱里头,然后她死刑了,就是演的这个。

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对好多人会有号召力,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中国是没有心理学医生的一个社会,而这个功能实际上在这么大压力的一个社会里头是非常必要的,你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有一种解脱,就是突然间因为你理解了王彩玲这么一个失败者,你对你自己的失败有了更深的一种原谅、理解,你对别人的宽容永远是给你自己带来了宽容,你不会再那么苛刻地要求自己怎么样。我觉得其实长卫的电影特别逗,就是在中国所有的电影里头,我觉得长卫的电影是最人性化的电影,就是真的是中国很推崇那种成功,大片,胜利,正义,怎么怎么着,他不推崇这些人最细节的小东西。所以我就看了这么多这些电影里头,包括《孔雀》都是一个特别人性化的东西,在他的电影里头特别突出,比中国任何其他电影都突出,而且没有什么暴力,没有什么那种特别要,怎么说呢?要吓唬人家一跳的,没有这种特别刺激人的手法,但是他就能把这一个故事表述出来,这个我觉得特别不容易。

这部电影有的时候让我想起,就是我看的时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我也特别喜欢的电影,但是那部电影也是有一个很重的一个哲理在这里,但是我觉得那部电影没有《立春》那么强,就是《立春》还是有让你感觉到特别人性,特别高兴,特别看到它美的那些地方,包括雯丽演的那个角色回家,看到包饺子的母亲,看到痴呆的父亲,母亲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你微笑,这种微笑让你感到温暖,平静,幸福,带着女儿回家的温暖,从这部电影中欣赏体会的到。

立春观后感 篇9

故事从一个小城工人胖子的出现,引出钢厂工人的黄四宝,和音乐教师王彩玲。都是小城里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的艺术青年。几乎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小人物的清高和那个年代特有的标签的健美裤。就像一道美丽而扭曲的风景,平凡而又无奈。在那个年代,小城的一切就像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人压抑,清高的王彩玲就像别人理解成的那样,即将调入北京城,可是现实就像她每一次奔波一样徒劳无功,充其量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户口,那个时候户口就像植入人们心底的烙印,你拥有了也就跳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城,就像黄四宝一次次的想考入画院,又一次次的酒醉而归,用他的话来说,每一次看到别人带上行李,走向车站,他都羡慕,多么扭曲的渴望,又多么希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成名。,现实毕竟是现实,最后逃脱不了被人四处追债的境地。

成为一个四处躲债现实的小混混当他在被人打破的车里给王彩玲察肩而过时那种无奈又无望的`眼神是多么的复杂又迷茫。特别是王彩玲为爱情献身后,那种在教音乐课时,得耐心,与神彩激扬,和演唱<暮春>时的投入和融入的感情,那种陶醉,那种幸福的眼神。和瞬间被黄四宝的叫喊声打破,直至被摔倒地上的那种屈辱,我不得不对蒋雯丽的演技而折服,说淋漓尽致也不为过。当王彩玲遇到第二次爱情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主动,可是偏偏遇到了这个小城的被称为"胰子"的舞蹈演员胡金泉,遇到了一个她不应该遇到的人。

两个人都是小城得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当胡金泉为了不被人说成”胰子”而宁愿冒强迫性行为的罪名证实自己的清白而走了极端。在监狱的时候为她还能跳天鹅湖的时候两个人心情又是何等的复杂。运的归宿就是这样,我相信最后王彩玲还是幸福的,她抱养的一个兔唇的女孩,又为她治好了病,带她到天安门广场,快乐的享受着天伦之乐,谁又能说她不幸福呢?。王彩玲是个虚伪的女人。她会向别人炫耀自己在北京呆过,其实只是在北京进修。她是个虚荣的女人,她会告诉别人她在这个小城呆不久了,她马上就要去北京了,其实她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去成北京。她是个执着于梦想的女人。

她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始终以为自己会唱到巴黎。她是个善良的人,虽然她的善良是那么的卑微。她是个妥协的人,最后还是平淡的生活。其实,我相信并没有多少观众会与这种电影产生共鸣,不过都是在观赏他人梦碎的悲剧,感叹一段时间之后便渐渐淡忘掉罢了;充其量,会有人在现实里如他们一般偏执,但现实生活的磨砺估计也早已磨平了各种锋利的棱角,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梦只是年轻的专利。如此,电影不过也只勾起了关于年轻的情怀,对于梦想的沉淀,而这怀念的时间,仅仅温存在电影结束之前。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片名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

我喜欢这句话,其实日子也便是这回事儿,追梦寻梦,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梦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会有改变,新的理想亦也一定会再次出现。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

立春观后感 篇10

《立春》发生在1988年至1998年这十年,这个年代正是东西方思想交汇、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生长在包头这个小城中的王彩玲就像是那个年代所有追求理想的青年们的缩影。

在影片的开头,女主角王彩玲有这样一段旁白:“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王彩玲用方言满含理想与希望的说着,这不仅是她内心的独白,更隐含着导演对“立春”的联想——立春,总是让所有人都不自觉的对未来充满了微微的希望,期待着发生些什么。

王彩玲有着才华,所以自视清高不甘平庸,梦想离开这个小城去北京去巴黎,可现实却是她在北京连立足之地也没有,只能不断地在拥挤的火车上颠簸着回到漫天尘土的西北小城。她沉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一遍遍唱着《为艺术为人生》,然而又总是昂着头重复着一个谎言——“中央歌剧院要调我”——她的虚伪不比周围的人少。王彩玲的生活与不同的人发生交集,他们当中有一心追求王彩玲的周瑜、有令王彩玲心动的艺术青年黄四宝,也有痴迷芭蕾舞的胡金泉、为达目的欺骗了王彩玲的歌剧爱好者高蓓蓓。在王彩铃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现实与梦想交合时的不和谐,王彩铃为追求梦想远道去北京该户口,而最终却仍守在几米见方的房子中,一心想考美术学院的黄四宝却最终当上了婚介所的老板,每天在债主的追逐中惶惶度日,舞蹈教师胡金泉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了16年,但只以受不了城市中群众的眼神而最终走向牢狱生活,歌剧爱好者高贝贝靠着欺骗迎来了本不应属于她的荣誉。爱情与梦想带给王彩玲的愤怒与羞愧,融汇成她内心愈演愈烈的恐惧漩涡,于是她说“我就是不甘平庸,有一天我实在坚持不了了,一咬牙随便找个人嫁了,也就算了,我不是神”。

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困难与欺骗都存在。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现实的残酷让一个个的有志青年与梦想越来越远,最终斗志被磨灭,现实一片灰暗。就像影片结尾的独白:“每当春天来了,我的心就会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春天过去了,却什么都没发生。”这句话也形容了王彩铃困守和逃离的徒劳,体现了这位小人物的鸿鹄之志,她的屡遭无奈,最终屈于生活。

面对一次次的打击,王彩玲屈服了,但她将希望给予女儿小凡身上,将这份梦想延续下去。我想说:为了梦想,请不要轻言放弃。纵然生活残酷,岁月无情,梦想或许不一定能实现,或许不一定能被其他人认可,但是,有梦想,才能有生活的动力。没有动力的生活如死水一般,终究会变得腐臭,毫无生机。正因为一切因动力而充满活力。

影片的最后让我非常感动:王彩玲与小凡母女俩在天安门前听着曾经萦绕在耳边的歌曲,小凡那纯真美好的笑脸被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这时的天安门褪去了那层黄晕,感动应然而生。孩子是永恒的希望,不管现在的生活如何艰辛,梦想是否已被搁浅,曾经的一切终将过去,现在的人依然在坚强的活着。

立春观后感 篇11

今天观看了电影《立春》,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貌不出众,但却拥有一副天生好嗓音的小县城音乐教授王彩玲寻梦的故事。王彩玲她样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是长得丑,满脸疙瘩麻子,还有一副大暴牙,加上普通的背景,使她的寻梦之路尤为艰辛,她又对歌剧十分着迷,一心想要上北京发展,梦想着唱到巴黎去。但是现实中,办个北京户口都屡屡碰璧,她不断的花钱找关系,想在那里一展歌喉。这时的王彩玲是高傲着的,花钱去北京看歌剧,回来时还要对别人说自己快要调到北京去了。她的梦在遥远的地方,她十分坚信自己有一天会成功,以至于吝啬得连爱情都不想在那个小城市里发生。

这一个孤独的、一心追求艺术的女人,终于爱上了与她同样为艺术癫狂的知音黄四宝,“甚至为他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彩玲如是说,却不想愤怒青年最终还是弃她而去,远走他方。这时的彩玲痛苦失望,甚至想以死了结自己的生命。

当她走出了阴影,拒绝了周瑜的追求,又遇上了热爱芭蕾舞的胡老师,相比之下,甚至觉得彩玲的状况要好多了,胡老师被周围的人视为怪胎,最后无法承受,选择假意侮辱学生,故意入狱来自行拔掉了自己的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在胡老师的故事里,让我们看到的是对一个艺术家无法被世人理解的无奈和痛心。彩玲放弃进军北京而帮助“癌症”患者高贝贝,即使后来发现那是一场弥天的谎言,但高贝贝身上有着的,是王彩玲年轻时追梦的影子,也希望在她身上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电影结尾是温馨的。王彩玲最终还是走进了婚姻殿堂,收养女婴小凡,到市场卖羊肉,生活开始步入了正轨,让她老年的父母得到安慰。“新年好”随着那一阵阵的鞭炮声,春天来了,幸福还在,即使寻梦未果,生活总要继续。

立春观后感 篇12

闲来无事,看电影。《立春》。

看完电影再看了两篇影评。一个是司马南的,一篇骂人的鬼话。我这人写起东西来就是随意性太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到这里想想就觉得堵得慌,司马南这篇影评实在倒人胃口。看到那些类似的专门骂人的评论就感觉想要骂作者一通。有个词叫文如其人。我对于那些批评别人的时候不积点口德的人向来是没有一点好感的。网上发评论,赞同不赞同都不是什么错,但骂人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总骂人的人,一般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另一篇是李多钰的评论,说立春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这位作者我今天第一次知道其名字,等下,让我先GOOGLE一下看此人是什么来头……噢,原来是《新京报》副总编辑,怪不得那么多人对她的文章发表评论呢。这篇评论,最起码从文风上来看,批评和赞扬都对电影制作人员、演员等表现了最起码的尊重。而且,我感觉这篇评论写得还是很到位。

我属于比较晚熟的一类人,也是被洗脑洗得比较彻底的一类人。儿时的我,对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有着非常盲目的盲从。可能是因为我自小比较听话吧。我发现,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没有大的出息。我不是贬低自己。我是说,没有大的出息,而不是说没出息。社会中真正的精英,一般小时候会有可以自由发挥的思想和想象,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的人。象我这样,妈妈说一不敢做二的,长大后顶多也就是循规蹈矩地找份工作混饭吃。努力一点的呢,可能会凭着努力和坚持,过上中上等的日子;不努力的就只能在中下层苦挨。而那些儿时缺乏太多的管教的,一部分变成了混混,一部分也在苦挨,另一部分却成了社会的精英,或者是那种千刀万剐都让人觉得不解气的精英。扯远了。

我直到大学时期甚至毕业之后多年的今天,仍然深受那个年代思想的毒害。李多钰说这部影片讲的是理想主义。其实理想是谁都有的,有些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有毅力,有恒心,这都不是坏事。问题就是,这个理想本身是什么?是不是一种正常的理想?这就要涉及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那个年代,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到恐怖。人是不能自私的,不能追求自己的享乐的。中学生是不允许穿“奇装异服”的。早恋是有可能被开除学籍的。听流行歌曲是腐化堕落的行为。说来可笑,由于多长了几颗音乐细胞,加上我听妈妈的话,听Dang的话,我当时也是抵制流行歌曲很坚决的一名“先进分子”。虽然我没有什么行动,但我知道,当时的我是抵制这些的。以致于上大学的时候,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我上去唱歌,唱的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系里比赛时清唱都取得名次,好象是第四名吧,要选到校级别去再次参赛的时候,找不到伴奏带。能找到伴奏带的歌我却很少有会唱的,因为都是我所抵制的流利歌曲。在那种年代里,人们能有什么理想?现在的人谈理想,一说就是票子,房子,车子。从精神层面来讲,仍然比较低级。按照马斯洛的人口理论,远远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程度,这也是由现在的社会状况决定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象米国人一样,想搞个什么动物研究,可以在动物世界里一呆十几二十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最起码这种理想,能够促使人做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利的事情来。每个自私的人朝着自己自私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就做了对社会有益的事。但是那个年代,理想是什么?李多钰说了,那个年代,鼓励人们的崇高感。我们的楷模是雷锋等不追求个人回报只讲究奉献的人。

说到这里再说几句闲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点倒是言之有理。我打小就被培养出不问收获只讲耕耘的性格,倒对我的职业生涯也有帮助。不论走到哪里,我做事一向是认真负责的。可能有些笨,不够灵活,但仅就做事来讲,比很多人还是要强一些。

金庸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我非常喜欢读他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四十回的回目我可以一回不落地背下来,到现在也不知道读过了几十遍。现在回头来看,他的小说其实很多方面也是毒害人的心灵的毒草。比如,神雕侠侣里头的郭靖,跟拖雷之子说,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但他就是要保着这个昏庸的王朝,并且以蒙古兵残民以逞,杀生成性� 在他的眼里,国家的利益仍然是高于他的个人利益。他就不敢象杨过和小龙女一样,管它天翻地覆,我只爱你一个。作为大侠,他郭靖就得为民请命。他有一点考虑自己的念头那就不是大侠了。他的女儿郭芙虽然可恨,可是他做爹爹的,竟然为了杨过要斩断女儿的一只手臂。而为了素不相识的一些百姓,他一句“好人怎能错杀”,就把自己送入虎口。他的品性对人的毒害是隐性的,不容易觉察的,都披着正当的外衣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完全的无意识之中,他把杨过和黄蓉从一个正常人毒害成一个跟他一样的人。杨过在法王夜闯襄阳时听到黄蓉和郭靖的“国事为重”四个子后,从岸上毫不犹豫地跳入火坑,从此 不过后来他终于还是在小龙女的爱情里被融化,重新脱胎换骨,可喜可贺。

相比较之下,赵敏是最正常的一个正常人。她跟张无忌说,你们满脑子的军国大事,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你。这是多么真诚又多么有力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面前,郭靖,丘处机之辈顿时黯然失色。

这些看似跟《立春》没有关系,其实,它们反映的都是被扭曲的价值观。高雅艺术,哈哈,什么叫高雅艺术?艺术还有高雅和粗俗之分吗?粗俗的东西叫艺术吗?大俗即大雅。能为人接受的,就是好的艺术;不能为人接受的,就不是好的艺术。象我上一篇博文写的那样,音乐在自己的心里。艺术,本身就是个人的一种感觉,外人没有任何权利来置喙。但是在那个扭曲的年代,艺术被安上了标签。流行歌曲不是艺术,是毒草;只有美声唱法,只有钢琴小提琴才是艺术。艺术好与坏的标准是公权力决定的,而不是人心底的那根弦决定的。当社会普遍以这种价值观来取向时,王彩玲们的。处境就只能是悲惨的。她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是高雅的,但是他们只能向生活低头。

如果是现在这个思想已经多元化的社会呢?如果她真的喜欢这种“高雅艺术”,她就必须得心甘情愿地忍受这种无人欣赏的寂寞。她不必专门到北京去获得权力的认可,也不用编一堆的谎话来为自己辩护。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些,那现实的压力就会逼着她走另一条出路。但在《立春》里,她说,没有了她的嗓子,她就是个废物。她必须依靠这个活着,她没有别的出路。她活着的同时,也象郭靖一样带出了一批杨过们。

幸运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眼界被打开了,我们的思想开始有了自由,而且必将更加自由。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最近有什么新的劳动合同法,有什么限制大小非减持的措施出台,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挫折,但是,已经开始的解放战争,必将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

立春电影观后感 篇13

《立春》这部电影之前在媒体看过宣传,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蒋霁丽所谓裸体镜头,号称顾长卫为了艺术让老婆在银幕上献身,所以我对这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好感,尽管这部电影在罗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最近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其并不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之前是受了媒体的误导,差一点错失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立春》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县城里几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献身爱情、献身艺术”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但他们都无一不失败了,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极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以致于被小城的市民视为“怪物”。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反映的主题却非常沉重,有人说反映的是“艺术和人生”的问题,我个人更趋向于是反映“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对矛盾体,一开始“理想”和“现实”是相差的很远的两个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断地向前延伸,最终总会相交于某一个结点。不是“现实”趋向于“理想”,就是“理想”回归于“现实”,前者带给你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欢乐,而后者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个角色,爱好歌剧的王彩玲、爱好美术的黄四宝、爱好朗诵的周瑜、爱好芭蕾的胡清泉等无一不为理想碰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不得不全部放弃理想,回归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每一个的“回归”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悲壮的。当然这里的“理想”也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应该是一种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张老师,她守望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同样这种理想有时也会破产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运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机遇,无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而盲目地坚持所谓“理想”目标,无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的,现实社会的资源有限,必然会形成社会分配不公或竞争的激烈,也就决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而绝大部分人的“理想”终究会回归“现实”。

立春观后感 篇14

《立春》是由蒋雯丽主演,其老公顾长卫执导的作品,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

影片展示了凡俗世界里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彩玲”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追求和失落,生活在包头小城的她长得极丑,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最大的梦想是去北京,在巴黎歌剧院唱歌,影片细腻温婉,朴素而富有质感,动情处更是引人落泪。

主人公“王彩玲”看起来很平庸,她出奇的丑,肥胖,但是她光彩照人。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她面前有些自卑,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她的固执,她的明白,她的勇敢,她的坚持,她的不妥协。在庸常世界里,这些东西似乎已经被我们丢掉,但这一点是那么重要。

当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王彩玲的母亲背对着镜头放完鞭炮,转过身来,向王彩玲和我们笑着说“过年好”时,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看到这里,眼泪毫不吝啬的落了下来……

也许,我们该把李安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改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王彩玲”,我们和她一样平庸,但她让我们回想起,我们曾经都有理想,王彩玲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不想被提及的角落。顾长卫在众多结局中最终选择了让王彩玲于国家大剧院的高歌中结束,身着华丽的舞衣,有交响乐团的伴奏,她尽情的高唱“上帝啊,上帝,为何对我这般冷酷无情。.。”,并打上字幕: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这也是顾长卫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此时的我,泪如泉涌,如梦似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