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7篇建国大业观后感150,仅供参考。
虽然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在其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出色的表现和可观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有多方“护翼”,主旋律电影却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好它所应承担的一些主要功能。相反,一些商业电影,赢得了大部分观众视线,也左右了很多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和张艺谋、陈凯歌的商业大片等。本文从当前主旋律电影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入手,探讨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运营。
主旋律电影的尴尬现状主旋律电影从属于主流电影,只要表现积极、健康、正面价值观的电影都属于主流电影。而以歌颂党、国家、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正是主流电影的创作中心。然而主旋律电影却一直未能成长为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主流电影,也未能很好地担当起它的一些主要功能。一些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只是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间的这一深刻而复杂的暧昧关系,使得它们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
随着市场化和电影多样化趋势加深,主旋律电影是需要向市场妥协、退让还是自觉地坚守艺术宗旨,这一矛盾已表现得越来越艰难而困苦了。一些所谓的主旋律电影身份值得怀疑,性质也需要重新定义。对于主旋律电影究竟如何创作和表现,需要制作人在把握电影自然属性和规律的前提下,更清晰地认识这门艺术的综合特性,寻求市场化路径与艺术性归属的内在必然性。虽说近两年以献礼片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出现了一批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佳作。但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部分主旋律电影也暴露出在创作上依旧只是教科书、传声筒、新闻报道式的尴尬情形:题材雷同、跟风严重、人物形象脸谱化、缺乏独创性,并且基本上陷入了英模传记片的模式套路。
主旋律电影还是要以贴近现实生活为支点,强调以情动人,不能仅靠青天老爷或血腥暴力吸引观众的眼球。我们不否认明星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制片商往往会选用全明星阵容进行拍片以提高票房价值,但是如果加盟的明星太多,则很可能存在忽视电影核心价值及其故事内容的风险。有些导演和制片人为了照顾每个明星的戏份,会将电影内容打散,导致了故事线索的分散、零碎;另外,又由于一些参演的热点明星娱乐性过强,在电影宣传过程中,有关他们非主流的琐碎花边新闻却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也削弱了电影核心价值的宣传力度。某些主旋律电影缺乏吸引力,上座率并不高,相比之下,影院更乐意在黄金周放映诸如《阿凡达》、《大笑江湖》等商业影片。随着市场化步伐加快,电影的国内竞争和国外威胁均在加剧,主旋律电影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的主旋律电影市场运营策略。
主旋律电影市场运营的原则1+1>2的基本原则。所谓的“1+1>2”指主旋律电影不仅要创造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发挥最大化的价值。任长霞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第一人”,根据其事迹改编的影片《任长霞》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年度“收视冠军”。影片没有说教,只是沿着人情、人心、人性刻画的方向,精心地刻画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由于英模人物是扎根于普通老百姓中,观众真切地感到了英模人物的亲切实在。这部影片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一个典型教材,给观影者一次人文精神的洗礼。影片《任长霞》被誉为“既叫好,又叫座,两全其美”的佳作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和商业品牌并重。中国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已根深蒂固,观众拥有相同的心理认同机制。如果制片商没有从悠久的中国文化根基入手去打造影片,是不可能在影片上映时获得国内观众的普遍认可的。此外,一个电影品牌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吸引广大观众,为制片方和摄制组增加无形资产,给所在集团带来巨额利润。电影品牌能够影响社会风气,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新文化的生长点。如果制片商不努力塑造体现自身特色的电影品牌,那终究会被剔除于市场大舞台的门外。尤其是当前面对好莱坞大片和“韩风”的疯狂袭击,所有中国电影人都应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和商业品牌这两个关键点。
标新立异。很多主旋律电影题材雷同,制作模式套路化,缺乏独创性,未能很好地把握住电影市场的规律。因而如《邓稼先》、《孟二东》、《冯志远》、《水凤凰》等多部主旋律电影都没有取得良好口碑及票房。然而,《离开雷锋的日子》这类标新立异的主旋律电影却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虽然雷锋题材的电影很多,但这部电影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它抛弃了以往一贯的正面宣扬雷锋模式,而是通过雷锋身旁的小人物———其战友乔安山一直不忘学习雷锋的事迹,将雷锋精神进行再次光大。《离开雷锋的日子》正是因为选题角度新颖,人物形象塑造独特而有深度才取得如此佳绩。
以情动人、观众本位。过去的主旋律电影往往高高在上,其中的历史人物又不食人间烟火。这些在普通观众看来多少有点距离感,不切实际。虽然这类的主旋律电影屡见不鲜,但是有些电影也开始了采用故事情节生活化的手法,用生活化细节来感染观众。比如《湘江北去》将重点放在青年的爱情和友情上,两人偎依观看夜晚焰火的场景被导演黄建新称之为“韩剧式的浪漫”;《秋之白华》也讲述了瞿秋白与杨之华的传奇爱情故事,这些外观很像青春偶像剧的主旋律电影,将历史伟人转化为青年心中的偶像,使观众观觉得亲近,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革命历史教育的使命。充分利用资源。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主旋律电影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而核心的角色。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认真学习和铭记历史,深刻体验建国艰辛,永怀和崇敬先人,因此,歌颂党和人民、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主题一直是社会不断追求和弘扬的主流价值内容。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革命历史、先进事迹是主旋律电影取材的源泉。主旋律电影制作人应努力追求独特的创作和表达技巧,摒弃传统说教式、新闻报道式等陈旧僵化的套路,同时,还应学会运用资源组合、产品系列等市场策略,实现主旋律电影的联动营销和全面开发。效益最大化。主旋律电影市场运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各个环节(如制作、发行、放映、后产品再开发)都有待发掘的价值点。开发主旋律电影,不能只局限于电影放映之后的效益,而要发掘主旋律电影制作之初就开始生成的价值因子。传统的价值观点将重心放在产生票房的发行和放映阶段,而忽略了前期制作和后期产品的拓展,这是片面而无益的。因此,主旋律电影制作者和发行商都应树立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意识,综合计量和评估制作、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等各环节,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使价值链全面升级!#p#分页标题#e#
主旋律电影市场运营的应对策略均衡定价,弹性管理。在市场营销决策中,价格策略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制定电影票房价格时,应当充分考察投放市场的经济水平、观众收入、观众数量以及观众预期价格等市场环境。如今,国内票价过高是阻碍观众观赏电影的重要原因,“高票价、低票房”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是否可以通过降价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挽回市场呢?降价的功效肯定是有的,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电影票价越低,影院收回运营成本和盈利的难度越大!所以,票价不可盲目下降,降价有一定底线。在制定价格时,要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做弹性管理。比如除一般的特定的节日折扣、团购优惠、网络预购等低价格外,还可以考虑以旧换新折扣,分类顾客群,制定一些特定的学生价、老人价、残疾人价等等。会员折扣(观众只需要在影院的会员卡中预存一定金额的现金,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折扣,而且可以根据存入现金的多少来划定折扣的不同)也是值得学习模仿的。
运用消费者为中心的4C理论营销。4C营销理论(即需求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深刻地反映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在4C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市场和消费者,与顾客建立一种更为紧密和动态的关系。很多企业通过营销变革,实施4C营销策略后,成为了4C理论实践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同样,4C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营销也是不可低估。与市场一般商品不同,电影产品具有其特殊性:周期性短、属经验性产品、消费前产品质量难确定,因此,主旋律电影在营销中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使用植入式广告。在主旋律电影中运用植入式广告,是一种融资和文化传承的双效途径。不同于一般媒体的商业广告,主旋律电影可以借助电影良好的口碑、宏大的题材吸引到众多广告商和赞助商,通过与他们合作不但可以为电影制造积累资金,而且也可以为电影的后期宣传提供资金保证。这个新颖的融资方法已远远不止于抵消电影投入成本这么简单。寄身于主旋律电影当中的植入式广告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改变了其消费形态,观众开始无意识地喜欢和选择电影中出现过的那些高品质商品,呈现高档消费大众化的趋势。植入式广告的出现一方面满足观众的心理归属感,另一方面实现观众的心理认同,又进一步扩大了植入式广告宣传的力度。此外,如果植入式广告是结合主旋律电影主题的红色旅游、革命经典或者改革建设之类的宣传广告,那么它们的意义则更加深刻。即使撇去经济利益,与主旋律电影相映成辉的广告,同样可以实现倡导革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巧用口碑营销。在铺天盖地的各类广告充斥在各大视频媒体和平面媒体之时,人们下意识地逃避如洪水般的广告袭击,相反,大众开始更多地注意和相信周边普通人的说法,因此传统的人际传播“口碑营销”是不容忽视的。只是相对过去简单的口耳相传方式,现在的口碑营销是借助于新媒体进行的新型口碑营销。作为与生俱来就拥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主旋律电影自然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口碑营销。例如影片《高考1977》的发行方在宣传中打情感牌。他们联合众多媒体在北大百年讲堂组织“一同回忆当年高考,寻找当年知青”的首映,复印了当年考卷和准考核证,还和大光明影院在上海联合主办了点映,推出“先看片后付钱,付多付少观众定”的看片策略,很多深受感动的观众们在观看后都主动地往票款箱里投了钱,有的观众甚至还投了多达2500多元的高票款。可见这部电影的成功就在于很好地运用了口碑营销,使观众产生了情感价值的认同和共鸣。其实,利用口碑营销取得大效益的主旋律电影还有很多,如《南京!南京!》、《建国大业》的发行方利用明星、话题将爱国主题提升为热点,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也促使了一大批满腔热血的群众自发买票观看。开发明星的经济效益。明星在电影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和欢迎。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能给观众带来情感满足、感官刺激等多种体验,除此之外,在观众脑海中停留时间最深最长的就是明星演员了。
一、影片是否具有史诗品格
迄今为止对史诗的最权威的界定还是黑格尔,他认为文学的史诗必须具备三点:第一,史诗必须对某一民族、某一时代的普遍规律有深刻而真实的把握;第二,史诗从外观上讲,对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反映必须是感性具体的,同时又是全景式的,它必须将某一时代、民族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各阶层的人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在把握这个民族精神的同时要把这个时代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的、人文的风物景观以及民风民俗等描画出来;第三,史诗必须有完整而杰出的人物、宏大的叙事品格、漫长的叙事历史,它是阔大的场面、庄严的主题、众多的人物、激烈的冲突、曲折的情节、恢弘的结构的结合体。①
《建国大业》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是符合时代的真实深刻的规律的。影片的内容所揭示的历史的规律,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事业,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顺应社会历史潮流的伟大事业。3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依靠几十万条破枪,打败了的几百万美式装备的军队,原因就在“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史诗的精神品质,影片完全具备。关键在于史诗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品质,这是衡量是否成为史诗性优秀作品的分水岭。根据黑格尔的第二点论述,史诗性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要用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全景式地反映民族、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塑造这一时代、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同时要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和人物的塑造与某一种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民风民俗的描写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艺术地全景式地反映历史事件,影片采用的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地扫描与集纳式结构,所展示的大型场面都似曾相识,就像是对过去战争影片的剪辑。有位网友评价,看过影片后,没有权利对影片中的历史做任何评价,因为影片只是对历史做了一些细节上的调整。还有位网友说,关于剧情无需多说,因为地球人都知道。网民的调侃,说明了影片虽然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面,但的确是历史事件和会议与战争场面的拼凑。网民说,影片就是会议,各种大小会议,一开始就是蓝营的张国立邀请红营的唐国强来重庆开会。笔者统计了一下,整部影片有大小各类会议32次之多。拼凑的结构使影片缺乏与人物塑造相关联的生活方式、人文风情和民风民俗的有机描写,更说不上像黑格尔说的,史诗作品的宏大叙事所构成的恢弘的结构与曲折的情节。黑格尔曾批评中国没有“民族史诗”,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们观照世界和事物的方式是“散文性”的,缺乏对历史和事件的历史的整体观照。当然从现在的文学史发掘来看,应该说汉民族没有文学的史诗。《建国大业》构不成史诗的品格,也就是它的结构呈现出的拼凑性,而不是一部完整的、整体的、全面地反映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的鸿篇巨制。它仅仅是一部拼凑的作品,而不是具有史诗结构的完整的艺术品。
按照黑格尔的第三个观点,史诗要塑造完整而杰出的众多的人物。影片虽然着重刻画了、、等国共两党的杰出人物,但对人物的刻画也只是无数战争影片的翻版,说不上具有艺术创新的塑造。特别是对和的刻画,表象上看好像是对领袖的更加人性化的反映,但实际上只对他们进行了一些细节的延伸。这些细节把领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了,但是却把他们庸俗化了。正如网民“老黑”讲的,影片把历史人物庸俗化了,并不是人性化;就只会搞暗杀、玩权术,都是下三烂;等醉了酒高唱国际歌,像商人一样。仔细玩味这些延伸的细节,确实败坏了观众对“杰出”人物的品味。我们印象中的,都是沉着稳健、温文尔雅的,影片中由于冯玉祥事件,大骂属下“猪脑子”,歇斯底里的样子,出乎观众的意外。等党的领袖人物,战役胜利后醉酒抱成一团高唱国际歌的场面,确实像一些网民评价的像一群“政客”,有失史诗的“庄严”。对于史诗的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的塑造,黑格尔说得好:“如果要使史诗人物特别是主角显出客观性,他们就要本身是许多特征的整体,是完整的人,他们身上可以见出一般心灵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全民族的已发展出来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式。”②从影片的三个出场最多的主要人物的刻画来看,对的形象的刻画要更完整一些,基本摆脱了过去影片中对他的片面的丑化,对人物的完整性,他的心灵和思想行动的刻画,更成功一些。而对和的形象刻画,就缺乏史诗人物的完整性,他们伟大的心灵、杰出的思想和英雄的行动,我们感受得很少,而他们可笑的弱点和滑稽的场面我们却看到了。影片出场的人物倒是众多的,但是导演让170多位明星扮演各类人物,把一个重大历史题材演绎成了明星大客串,使观众的搞笑声消解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庄重肃穆的意义。这样的观感是深刻的,电影场里时而会发出嘻嘻的笑声,它不是对作品审美的会心的笑,而是网民们说的:更多的是明星们饰演角色的搞笑。显然,这样的笑声,并不是我们需要的“艺术的、欢乐的讲述方式”。
二、投机取巧:一部成功的商业片
很多网民在网上评价说,这是一部打着“献礼片”的商业片。这确实是一部以向60周年献礼为感召,成功运作的商业片。据说这部影片开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低投入、高票房的先河。其实,从影片拍摄来看,一些大场面和历史场面是靠剪辑来构造的;而众多的影星是凭一腔爱国热情来参与演出的,没有拿报酬。这里的意思是说,投机取巧实际上并不是贬义,而是制片和导演巧妙地抓住了机遇,抓住了重大的社会历史机遇和政治机遇,巧妙地迎合了社会各层面人们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成功的商业运作。
影片的制作,成功运用了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依托制片与导演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了不同年龄观众的期待心理。一个叫“再活五百年”的网民说,影片迎合了两种人:一种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中年以上的人群,一种是对明星感兴趣的年轻人。这说得很到位,创造4亿多票房价值的,很多是对新中国成立有深厚感情和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在放映厅里他们重温这段历史,重新感受这段历史。这部所谓的献礼大片,一开始就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导演和制片炒作的就是政治历史题材和观众们的热情,说白了就是利用了观众们的爱国热情;炒作的就是抓住人们眼球的明星大客串,瞄准的就是票房价值。对年轻人,则迎合了青少年观众对明星的追捧,很多年轻人是冲着170多位明星去的。
三、不可复制的绝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大业》的制作道路是不可复制的,首先是以后没有哪部影片可以像这部影片一样,不顾及知识产权;其次是以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明星捧场而不拿报酬。所以,《建国大业》的票房价值,绝不能说明它就符合“电影艺术规律”,可以引领中国电影步入“黄金时代”。
由于《建国大业》在这特殊时期获得的优厚的票房价值,使得目前评论界犹如打了一针兴奋剂,似乎听到了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空谷足音”,纷纷认为按照这种制作方式生产的“主流电影”,成为引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应当承认,反映主旋律的主流影片这些年确实是在回归电影艺术的规律,逐渐减少了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突出思想性,把重大的意义和爱国的热情更好地运用电影的艺术具象化语言表现出来;把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政治题材,与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让过去银幕上只能使人仰视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人物、历史人物、伟大人物走下了神坛,融进更多大写的人的要素和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历史的杰出人物与观众亲密接触,使主流电影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建国大业》也有这样一些成功的要素,但是它的制作途径却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中国后来的主流电影无法效仿的。首先是60年一遇的社会大机遇所形成的社会历史的、爱国的、政治的文化氛围,是历史的馈赠,是不能复现的。这样的浓郁的氛围,激发了人们的空前的爱国热情、政治热情。无数的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以上的观众就是带着这种热情走进电影院的。即使这场“盛宴”是一桌大拼盘,但是它带给人们的回味是丰富的。更何况,这种拼盘的低成本,也是后来者无法办到的。
影片赢取年青一代观众的眼球的是早就开始炒作的群星大荟萃。170多位明星汇集,大牌明星有50多位,这早就吊足了追星族的胃口,电影场里喳喳吵闹的就是“某某出来了!”“这是某某!”试想掏一场的钱就可以看到170多明星,这在多少部电影里才能看到!这些明星都是抱着真挚的爱国热情参加演出的,不会去理会票房价值,据说都是义务出演。假如按照当下的明星出场价,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吧!所以,这是绝对不可能复制的了,中国的主流电影要是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只能是死胡同。主流电影和重大题材的创作,应当向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学习,在重大的题材中凸显人格的魅力和人格力量,用独特的人格形象征服观众。因此,面对4亿多的票房价值,电影界更应该清醒。
注释:
关键词:工业遗址;后工业景观公园;景德镇
1 工业遗产与后工业景观公园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生产企业倒闭,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城市工业废弃地。工业遗产即是建立在工业废弃地基础上的,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何对工业遗址进行再利用、实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景观文明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后工业景观是以工业遗产为前提的,它指的是“工业之后的景观”,其基本含义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后工业景观公园指的是依托后工业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成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 景德镇工业遗产改造的现状
“瓷都”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工业遗址数量众多,尤以生产陶瓷的旧瓷厂为典型。建国后,景德镇瓷业公司相继建立了十余家大型国有瓷厂,我们习惯上称为“十大瓷厂”。这些瓷厂占地面积庞大,分布在市中心,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经济原因倒闭停产,现今变得荒废不堪,门前杂草丛生,遗留下100多座工业厂房和20多座窑址。而曾经生产陶瓷遗留下来的重金属,对当地土壤酸碱度和植被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在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促进下,景德镇的旧瓷厂一部分改造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例如,已经建成且较为成功的雕塑瓷厂、宇宙瓷厂;也有一些改造为陶瓷产品销售型的商业空间,包括建国瓷厂、艺术瓷厂的改造与再利用。但总体而言,景德镇旧瓷厂利用率不高。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未经改造的旧瓷厂整体环境给人“脏、乱、差”之感,急需改造和再生。
3 景德镇旧瓷厂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3.1 修复城市生态环境
陶瓷生产是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气、粉尘和工业废渣等,虽然现今停产,但这种污染已经影响了周边土壤和环境。如果长期荒废,不加干预,仅仅让原有的植被自身去净化空气、腐蚀废渣、恢复土壤酸碱度,需要一个十分长久的过程。景德镇未经改造的旧瓷厂,除了工业建筑可利用外,厂区内的原生植物也都可以加以保留。将这些旧瓷厂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修复,通过科学而艺术的手段,对旧瓷厂区域的土壤、水体、植被等影响生态环境系统的因子,进行综合改良。这对于修复旧瓷厂乃至景德镇的生态环境,提升瓷都城市形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德国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后工业景观生态改造的代表作,其前身是炼钢厂、煤矿及钢铁工业,这些使得周边地区污染严重,主要设计方法是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紧密结合,设计师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干预,只进行适量补充,区域内的植被均得以保护,放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就可以利用植物自身的优势去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和公园提供大面积的生态保护用地。
3.2 满足瓷都人的情感需求
《下塔吉尔》提出:“在曾经的产业衰败或者是衰退地区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遗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再利用的连续性对社区居民的心理稳定给予了某种暗示,特别是在当他们长期稳定的工作突然丧失的时候。”据统计,截止到1965 年,陶瓷企业的职工人数近两万人,可见,景德镇从事着陶瓷工作的人数之多。旧瓷厂如能改造为城市后工业景观公园,保留工业遗址和工业建筑保留下来的物质肌理,将延续工业遗址的历史文脉,使景德镇人在情感上取得对历史的认同和感知,保护曾经职工的情感。倘若曾经熟悉的建筑红砖、高大的烟囱、机械设备、陶瓷生产流水线、车间故事、标语等具有特殊陶瓷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的工业遗产,能够在后工业景观公园中加以保留和利用,将会使市民感到亲切,引发他们对城市历史的回顾与追忆。例如,我国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园,其设计思想并不是将其营造成现代景观园林,而是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再生设计,改造时尽可能地使用原造船厂的废旧材料,保留自然的水体、驳岸和榕树,以及水塔、灯塔、水泥框架船坞、机器等构筑物,改造了琥珀水塔、龙门吊、船坞等,创造了全新的景观环境,唤醒当地人们最初的记忆。
3.3 开创多样化城市开放空间
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景德镇只有人民广场、昌江广场、人民公园这三处开放空间,无法满足人们节假日对户外休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景德镇工业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与主要城区节点接壤,且大多采用硬质铺装,植物环绕,建筑风格独特,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基础较好。因此,对景德镇旧瓷厂的改造利用要区别对待,不能“跟风”。并非所有的遗址都能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对其价值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改造为公园形式的城市开放空间。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与一般城市公园截然不同的特色公共空间,丰富人们户外活动空间的类型,同时也能兼顾周边居民和游览观光者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城区中遗留的大量工业场地,可以增加旧城区内公共空间的数量,缓和旧城区缺少公共空间的矛盾。以新改造而成的景德镇宇宙瓷厂为例,一方面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但更多的是用现代的景观元素营造了一个具有地方工业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除了服务于园区的使用者外,每到晚上和周末,就成为聚集来自附近社区老人和儿童的好地方,更是吸引了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成为可与雕塑瓷厂媲美的城市标志性旅游景点。
4 结语
后工业景观遗址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人文化记忆的载体,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将景德镇旧瓷厂改造为后现代景观公园,并适当融入其他模式,突破了将现有的将旧瓷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单一模式,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弘扬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乔珍。播撒在城市的记忆――武汉工业遗产保护探微[J].中华建设,2013(03).
9月12日夜,我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观看了首映的、翘首以盼、一票难求的国庆60周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电影放映前举行了见面会。导演黄建新周恩来、邓颖超、宋美龄的扮演者与观众见了面;赶不及参加映前见面会的导演韩三平也放映结束后与观众见面互动,征求观众意见。现将观后感一吐为快。
《建国大业》是国产最牛的献礼大片。究竟“牛”在何处?且听在下道来。
一是影片主题牛。《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主题重大,集中、突出,类似反映建国题材的影片较之只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二是主创阵容牛。《建国大业》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明星众多令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十分为难“由于参演的明星太多了,有些人的戏份会被删除,可我们真是下不了手。”众多大牌明星难导演为难的同时,多至8位执行导演也有时令众明星无所适从人。
泛情化是指主人公的性格、动作、命运和其行动的环境、所得到的社会评价以及影片叙事的情节、节奏和高潮都以伦理情感为中心而被感情化。尹鸿曾在其《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一书中写道:由于英雄神话的解体和权威话语的弱化, 那种作为先驱者、布道者或万能助手出现的超现实的人物形象已经很难具有在场效果了。当编码失去了与现实表象的相似性以后, 编码作为一种意识到的虚构往往会受到概念化公式化的指控。[7]早先的主旋律电影只注重社会现实的矛盾和不同权力之间的较量, 影片中的历史伟人常凌驾于现实之上, 忽略其实际的生活境遇与经验感受, 因此形成落差明显的类型化人物, 使这些历史伟人的形象被道德定位, 呈扁平化特征。这一系列新主流大片通过伦理化的政治形象的塑造, 为意识形态主题注入伦理感情, 使主人公的性格、动作、命运和他行动的环境、他所得到的社会评价、影片叙事的情节、节奏和高潮都以伦理感情为中心而被感情化, 为英雄形象与民众的血肉联系这一主流思想做了有效证明, 成功调动了观影者的伦理感情, 打开了一条主旋律电影一直希望的面向大众的传播渠道。
如《湄公河行动》整体上在讲述解救中国公民、展现国家力量的故事, 但它是通过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完成这个宏大叙事。例如方新武这个角色, 作为长年潜伏在金三角的中国缉毒情报员, 为人沉稳老练, 处变不惊。然而其女友因沾染毒品而自杀, 使其对毒品和引诱其女友吸毒的毒贩深恶痛绝, 也因此在与引诱其女友吸毒的毒贩直接较量中, 复仇意志战胜了理智直接违反纪律将毒贩击毙。他的这种行为并不符合中国主旋律电影中警察一贯伟光正的气质, 甚至已经严重背离了这种气质, 但却更加人性化、人情化, 更易激发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其他如建国三部曲《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等新主流大片的人物塑造莫不如是。
(二) 电影工业美学的表意机制
詹庆生认为, 主旋律电影应该尊重电影类型规律, 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 探索如何将艺术表达与思想传达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合理地建构故事、人物、情感, 引导观众产生对于角色、故事、人物及其所传达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在此过程中让观众享受观影的愉悦和快感, 同时得到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升华[8]。中国新主流大片秉承好莱坞类型电影创作法则, 在创作思想上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 同时追求商业娱乐效果的一整套制片路线和方法 (如明星制、制片人中心制等) ;在电影生产环境、生产过程 (策划、制片、编剧、导演、演员、剧组人员、摄影机) 、产品形态 (语言、形式、结构、影像、叙事、形态、类型) 、电影工业管理 (观众、批评家、媒介舆论、影院、营销、后产品开发) 等方面都遵循了电影工业美学的法则;在电影生产的领域遵循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 但同时又力图兼顾对电影创作艺术美的追求, 构建了一套电影工业美学, 创作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的中国主旋律电影, 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统筹协调起来以达到美学的统一。
中国新主流大片从建国三部曲, 到《智取威虎山》《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空天猎》, 多是沿袭好莱坞电影工业制作流程和体系标准而制作出来的成熟的商业大片。如《战狼2》作为一部纯由民营公司制作完成的新主流商业大片, 作为一部试图获取最大范围目标观众认同的商业类型片, 在艺术上采用了经典的三幕剧叙事模式, 借鉴了美国超级英雄类型片的人物塑造方式, 并融合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元素, 在视觉效果上追求奇观的呈现, 使影片做到好看。而在后期宣发上, 更是大量借鉴使用了商业电影的营销策略, 促成了影片票房的巨大成功。影片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叙事视角, 都大量学习并借鉴了好莱坞剧作法, 影片除个别情节外, 每一个段落都基本与节拍表对应。正如《洛杉矶时报》所评价:看到了一部如此接近好莱坞的战争大片。[9]而尹鸿也认为《战狼2》从三个方面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标杆。首先就是精益求精的制作, 《战狼2》的成功首先是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成功, 这也恰恰是很多粗制滥造的国产电影最缺乏的[10]。
(三) 鲜肉美学
演员作为电影银幕万众瞩目的焦点, 其形象与演技都承载着电影的成败, 凝聚着影片主创的心血和重托。纵观中国新主流大片, 在演员使用上, 几乎无一例外遵循一个模式, 即小鲜肉和小花演员的大量使用。建国三部曲即套用同一个方程式。2009年上映的《建国大业》使用总计187位明星参演, 平均每43秒就有一个大流量的明星闪过, 而且制作成本仅3000万。2011年《建党伟业》使用108位明星, 从而正式派生出数星星的全新观影模式。《建军大业》的明星数量虽然无法与前两部作品相提并论, 但也多达四十余个, 《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同样是小鲜肉当道, 连影片中两个女特种兵, 也都是以中性形象出现。一众小鲜肉为其制造了足够的话题量和高关注度。
眼下, 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 其中年轻人作为主流观影群体起到了主导作用, 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导向决定了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粉丝经济时代, 《建军大业》利用小鲜肉们强大的明星效应和票房号召力, 借助强有力的宣传, 提高了作品的关注度, 也更容易实现中国精神的传播与渗透, 通过粉丝对所喜爱的鲜肉明星的移情, 为中国精神的传播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与能量, 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中国精神的传递, 极大激发了观众的认同感。
昨天晚上,我看了电影《建国大业》,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不是***与成龙的面孔,虽然他们是我喜欢的名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而是*和*那种鲜明的对比,还有*那种为人民着想的精神。
有一次*与其它人开会,刚说要开始开会,*却把蜡烛吹灭了,屋内顿时一片黑暗,*说:“蜡烛只剩半截了,留着写什么时用吧,要节约。”虽然没有明火,但他们心中灯火通明,也照亮了每位观众。*却是转了180度的弯儿,大不相同,一个大白天,冯玉祥去见***,居然提着灯笼,并且还不停地说:“真暗呀,看不到路”寓意深刻。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攻下上海时,为了不挠民,士兵都睡在马路上。
终于,“得民心得天下”,共它*派都与*合盟,打赢了三年内战。我们要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让祖国更富强。
2019年,今年是我们的*******成立70周年的纪念年,70年的砥砺奋进,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将会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今年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年份,今天我与大骨班的同学一起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经典影视作品,现在我感慨万千。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是以抗战胜利为背景,主要讲述在1945年**战争结束至1949年10月新*正式成立期间,*****和以***为首的**进行和*谈判达成共识后不久*就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并对*人士进行大肆**,内战全面爆发。该影片也着重从正面讲述了我们*******的多*合作和**协商**从提出到正式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也贯穿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辽沈、淮海、渡江、定都北*等战役,及**协商会议、****等众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历史事件。
在影片那段混乱的历史中,我们的*刚经历十四年的**战争,**情况一片狼藉,百废待兴,再加上存在着两个不同阶级的**,由谁来当政,由谁来掌控国家等问题非常**,局面十分复杂。虽然国共两*在经过和*谈判后达成协议;但*却依旧想着要*独大,丝毫没有想要建立联合***的意思。对此,**也放弃了和谈,制定了以**战争反对*战争的战略,1947年7月开始*人民*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开始走武装反击的道路,拉开了武装**全*的序幕。对此战略转变,许多爱国人士,*人士也都纷纷赞同**的做法,坚决反对***的**行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等老一辈***家,和*、张澜等众多*人士与爱国人士为新*成立作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
《建国大业》虽呈现的是历史,可我们却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历史,备战未来。在当今时代,*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的外交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是,面对如今复杂的局势,*外交又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对此*更应提升自身能力,化危机为动力,实现自身净化升华。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我们的*又将踏上追梦奋斗的新**,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都是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