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2000字(实用3篇)

活着读后感2000字(精选3篇)

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1

第一次接触罗素的名著《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时。因为列选在语文教科书中,所以还是有意无意的阅读了。不过因为那时年少轻狂不识人间情愫为何物。草草阅过几遍,也许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时的我对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细读。因而,虽然现在懂得人生的意义所在,但还是与许多哲理精华失之交臂。

前段时间,综英老师给我们随堂放听力进行练习,其取材就是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那一刻发现这篇文章耐人寻味。另外,因课程需要,马哲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所以,我带着那份兴致再一次阅读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在自己心志渐渐成熟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条件下,仔细琢磨了这篇文章。感触颇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以文字呈现。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罗素为什么而活着?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没错,这就是罗素生活的全部内容。以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那么罗素用“纯洁”、“无比强烈”来形容这种激情,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通过细读,我认为作者用“纯洁”,说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这三种之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也说明这

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通过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困难诠释是他一生为什么活着,同时也显现出了他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通过研读课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体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首先,他写道自己活着的第一种激情是渴望爱情。因为爱情给他带来狂喜,可以帮他解除孤寂以及体会美好的人生境界。没错,爱情是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但是,什么是爱情?以及现在的我们需要爱情的理由又是什么?我想这是值得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思考的话题。

其次,支配他活着的第二种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1)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在这里我想说“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本身的知识(2)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代指有关自然的知识(3)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这代指有关人与社会的知识。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理解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这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作为求知的我们,来到大学到底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享乐,或者说是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乃至自己的青春?现在竞争日益激烈,有多少人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学习这场激烈竞争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谁能大意的可以高枕无忧呢?更何况以后找份满意的工作

是我们的宿愿!我现在的学习,其实是让自己的心踏实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从容为明日的从容甚至为了后日而做的准备,可是谁又知道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一直被谣传的20xx 年是世界某日,所以一些人趁机鼓吹不趁着现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来之时,人就无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倘若20xx年真的是世界末日,我相信真正得人是不会因为末日的到来而放下手中的学习,工作的。轻易放下手中学习,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没有主见的人,是那些没有寄托的人,是那些随波逐流的人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种支配他活着的激情: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同情苦难:饥饿的儿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无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然而也通过这些表达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在司空见惯的环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种单调重复的信息和符号切割着视觉、听觉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内的其它种种感觉,没有人能抗拒,麻木成为最经常的结果。如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所以人类应有的生活,应当是充满着爱,充满着人性,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而社会中却一直存在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这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给人类散布了灾难,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压抑和毁坏了人性。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罗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种激情是他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当然,也因为这三种激情,使他永远不

会放弃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在罗素力量的感召下,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虽然问的很茫然,在此,我还是想问活在当下的你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亲情而活着?为了友情而活着?为了恩师而活着?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为了良知而活着?为了正义而活着?为了美好而活着?为了成就而活着?为了奉献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 ?

人生是一条无法选择的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我们的出身,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家世背景,也没有理由为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后,针对自己提问: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呢?我不想为死亡而活着,否则来人世何用? 既然选择我来到这里,我就为体验生活而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修行!

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2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活着读后感2000字 篇3

爱情,越是将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觉容易亵渎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们成长一定时期的阶段产物,似乎上天给人们的爱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无论你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精神上的独领风骚之师还是穷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爱情,并且都可以为爱情“愿意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陶醉其中”,爱情给人们的满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难以媲美的。 但是当今的人们,或者从产生爱情的时刻起,人们这种无知的家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满足的贪婪欲亵渎着自己少有的爱情。

对自己一时迷恋的人穷追不舍,漫无目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与时间,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说是爱情伤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去过一辈子的人,在精心准备后追求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个人。况且前者也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伤害或许就是冲动的惩罚,自己伤害自己,就像伊甸园内的夏娃和亚当。但终究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上帝让我们伤害我们自己,就已经是对人们最大的惩罚。

对自己想要倾尽一生的人,我们总是害怕失去,想要争取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闹,一起学习,一起厮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数时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谓的邂逅。可是,如果爱情可以衡量为一种定量的东西的话,上天赋予每个人都是相对等量的爱情,经营爱情的时我们不得不支出着这些东西,支出的越多,我们自己拥有的就越少。到最后可能会透支,并且让自己遍体鳞伤,痛苦余生。所以,我们应该都得顺其自然,懂得珍惜。这里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阅读大自然变迁的规律来体会和把握平衡感,《物种起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还好。

总之,不管怎样,爱情还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识,不一样,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它,相对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它是终身产物。小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给自己学,这种思想几乎持续到了高中时代。即使是高中时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如何改变?一片混沌。直到现在,可能对知识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还是不知道知识具体能够怎样改变命运,因为总感学得太少。但不可否认,我已经对知识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学无止境”,真是这样。

学习文学,可以培养精神之气,身子薄弱的我们需要文学的积淀,明事懂理,修身养性。“宝剑锋错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浑不怕,却留清白在人间”的顽强,“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气。路瓦栽夫妇的执着,葛朗台的吝啬,变色龙让人厌恶的嘴脸,我对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后一课的悲壮... ...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学习自然科学,我们可以了解自然变换,从而体会自身与自然是怎样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伟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么的渺小,但也万不可沉浸于消极悲观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虽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闻成风,目遇成色”。

学习社会人文科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发展的文明与规律,朝野更替,兴衰相随,“剩余价值”的产生,社会性质的变革发展等等,足以让我们再次渺小,但是我们尽可在这边海洋打捞自己所想要的,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将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大增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许这样的理解是极端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云:“存在即合理”。可是现在的我是排斥这样的,有人会说你还不懂得现实,还不自知。但是我宁愿这样,一个演讲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曙光——罗永浩,就是老罗最近在保利剧院的演讲。

我相信对知识索取到一定程度,我们自然会创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即便有时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们也会是快乐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的贪婪。“月满则溢”,我们也不是例外。

对世间苦楚的怜悯之心,似乎是精神与物质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没物质支持,我们会力不从心,有物质没精神支撑,更是白搭,所以“人类和平”现阶段依然处于呼吁阶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能帮助的人们。是在力不从心,我也不会自责,因为把自己管好,尽量减少自己的苦痛与烦恼也算是减少一些世间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

最终,还是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或许,这些只是想象;或许,梦想成真很难;或许,我会变得比现在所想的现实更加现实,但至少,许多年之后我还能知道我曾经这么想过,我曾经尽力去做过。梦是好的,我们都想尽力去做,一点点靠近梦,即使真的不能实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