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续文:
某日,虎遇狐于径,怒其绐己而哂于百兽,擒而得之。狐曰:“子欲何为?”虎曰:“若,蕞尔兽哉,吾,万兽尊也,安能见欺于女?今必偿旧怨以噬之。”狐曰:“吾非欺君,天帝使者然也。非是,请入谷中以明吾言。”虎从之谷,道狭塞尻骨,不得首尾相顾,而狐以躯区入虎腹下,尽食其脏腑以杀之。虎为天下笑。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续写:
某日道中遇钱囊,收而还家,启之数百金也,喜于形色。妻曰:“妾闻君子守操明志,无义之财一毫莫取。今得金丧德,何喜之有?”曰:“拾之未视,固非盗也。”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闻鸡起舞
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续写:
逖引兵数退北虏,军势稍振,日附之者以千数。是时众欲复社稷,迎宗庙,归黔首于水火,建不世之功业。请之,睿令军江南,不得行进。深恐沮将士,乃擢祖逖中郎将,以下皆拔,使课黎民,董军事,主三老豪杰事。卒无北向之事。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续写:
后十年,贼起薄诸郡县,令丞不能止,民苦之甚矣。贼至掳掠,戕戮官军,夺掳妇女,大笑自若。一人援弓引矢数中,贼大惊惧,相与曰:“是养由基侪,吾等非敌手也,可速去。”于是珠宝妇人尽遗于路,遁走。未几,令得其人,学弈于秋废者也。
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续写:
明日,宋人市雉于市,暮反。居旬日,雉雏不异初。宋人食以食,旧态也。曰:“必多啖以成鸡。”复进食于舍,日以十计,强雏者甚。子日于陇归,怪而请父。曰:“是物也,躬亲养之,奈何亡者重?”俱以前事对,子怅然矣。
中国梦,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即为复初唐至开元盛世之兴。兴之,经济鼎绝,厚德载物,百姓和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礼记》中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友分,女有归。”中国梦,非唯有兴,亦有新也。新之,玉兔破苍穹,蛟龙潜深海,碧落清若沃,江山美如歌。有鹓鸠之梦,有鸿鹄之志,遂有逐梦者。
逐梦者,仲尼也。春秋战国,刀光剑影,断壁残垣,礼崩乐蚀,流亡人间,此时此地,厚德大道何以问?天下唯仲尼。胸怀仁爱,周游列国,开馆授徒。其为成梦,“知其不可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却舍力挽狂澜!
逐梦者,子美也。国破,山河失色,城春,草木幽深。其闻兵车行丽人行,则悲天悯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欣喜若狂。其梦变革,梦复国,梦康民。感时溅泪,恨别惊心。雨脚如麻时,其“大庇寒士,吾庐独破”之声铿锵有力!善哉,以天下为己任也!
逐梦者,先圣也。国共对立,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其以领导改革,立正确道路为梦焉。领百色龙州;率淮海渡江;提解放思想,构“一国两制”。遂之,以“改革开放”唤狮子之觉醒,寻之,中国以新时期展笑颜与世界。逐梦路曲折,前进步未绝。为国,为家,为民,确中国梦之路乎!
逐梦者,余也。夏夜苍茫,捋满一树沧桑;繁华喧嚣,掠夺一夜幽静;古道西风,断肠人知何处?余尝读戴望舒之雨巷,游江南之水乡。梦中,烟雨蒙蒙,屐过无痕,斑驳绿石,浮浮沉沉。余闻竹萧之乐,窥丁香浣纱,望云卷云舒,拾几点诗意。人生得此一梦,足矣!梦醒,梦忆深深,踯躅也,慨叹也。何时眼前突兀现此梦?路净无污也,沁人心脾也!
唯中国梦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还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会朗读和背诵,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
根据上述的情况,学生要备考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读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备考好文言文的。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②。金陵为明之留都③,社稷百官皆在④;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⑤、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⑥。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⑦,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⑧,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⑨,与夫妖姬静女⑩,莫不毕集(11)。列兴化于东肆(12),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13)。迨半奏(14),引商刻羽(15),抗坠疾徐(16),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17),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18),或
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19)。未几更进(20),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21)。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22),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23),乃竟辍其技不奏(24),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25),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26),请于新安贾曰:“今� ”既奏,已而论河套(29),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30)。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31)。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32):“子(33),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34)。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3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36)?”马伶曰:“固然(37),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38),严相国俦也(39)。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40),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41)。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42),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43),乃走事昆山(44),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45),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46),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47)。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48)?
一、选择题
1.本文是一篇( )
A.人物传记
B.叙事散文
C.抒情散文
D.说理散文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运用侧面描写渲染演出效果的是( )
A.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B.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
C.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D.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答案】 B
3.本文在记叙马伶与李伶第二次较量时所用的方法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分叙
【答案】 B
二、填空题
1.侯方域,字__________,是__________时期人。
【答案】 朝宗;明末清初
2.《壮悔堂文集》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 侯方域
3.《马伶传》是一篇__________。
【答案】 人物传记
4.“今相国昆山顾秉谦,严相国俦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 权奸顾秉谦和严嵩是一丘之貉。
对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往往比较高。因此文言文复习就很关键,以下是文言文复习应注意的几点: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此外,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此外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三、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因此,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此外,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三: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五: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八: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大猷玄漠。将抽厥绪。先民有作。贻我高矩。
九: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十: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十一: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十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十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十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十五: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十六: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十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司马迁
十八: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
十九: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二十:吉士思秋。实感物化。日与月与。荏苒代谢。逝者如斯。曾无日夜。嗟尔庶士。胡宁自舍。
二十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二十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二十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二十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二十五: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二十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二十七: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二十八: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二十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三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三十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三十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三十三: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三十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十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三十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三十七: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
三十八: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三十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四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四十一: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四十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四十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四十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四十五: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四十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四十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四十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四十九: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五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五十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五十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五十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五十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五十五: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五十六: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五十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五十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五十九: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体之以质。彪之以文。如彼南亩。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丰殷。
六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六十一: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着。乃物之理。纆牵之长。实累千里
六十二: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六十三: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六十四: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六十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六十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六十七: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六十八: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六十九:水积成川。载澜载清。土积成山。歊蒸郁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勉尔含弘。以隆德声。
七十:虽有淑姿。放心纵逸。出般于游。居多暇日。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斵。终负素质。
七十一: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七十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七十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七十四: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七十五: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七十六: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七十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七十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七十九: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八十:养由矫矢。兽与于林。(名人名言lizhiyjs)蒲芦萦缴。神感飞禽。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躭道。安有幽深。
八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八十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八十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八十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八十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八十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八十七: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八十八: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发奋,老大徒伤悲。
八十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九十: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九十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九十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九十三: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十四: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九十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九十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少年中国说
作者: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老年人如戏文。老年人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任公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处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 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 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之第一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之末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隶,则烹脔棰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选自《饮冰室合集》
〔清〕梁启超
答苏武书
李陵〔两汉〕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一、原文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对曰:夫约然 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注释:帝:帝号
【小题1】解释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则梁门不启 ( ) (2)愿王之熟虑之也( )
【小题2】请你试着读一读下列句子,看哪些字的后面需要加上标点符号,在相应的位置上用/线标示出来。(3分)
苏 秦 谓 齐 王 曰 齐 秦 立 为 两 帝 王 以 天 下 为 尊 秦 乎 且 尊 齐 乎
【小题3】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本文出自《战国策》,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二、答案
【小题1】(1)打开 (2)仔细
【小题2】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小题3】夫约然
【小题4】我们做事不要好大喜功,贪婪愚蠢,见利忘害
三、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启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来。熟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学过,译为仔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对于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其一是产生联想,想一想课内文言文中该字词的意思,并判断一下是否相同。其二是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它的意思大致理解一下,本句的意思是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大王认为诸侯将尊重秦国还是尊重齐国呢?。根据意思,本句的停顿应是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曲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给文言语句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其整体特点和语段的意思,画出合适的。停顿。当然,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在原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表明前面的语句即是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的理由,即本题的答案所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对于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题目,一定要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标志性语句,从文中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齐王听信苏秦之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国重而名尊天下不敢不听,却没有想到会出现五国伐齐的被动局面。因此本文告诫我们:做事不要过于贪婪,更不能见利忘害,这样只会陷自己于困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对于文章的启示,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对题干要求的分析,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得出自己的感悟。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桃花源记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青霜一作:清霜)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天人一作:仙人;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以犹欢一作:而相欢)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4、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5、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7、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9、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1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1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4、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15、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6、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1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1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2、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2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4、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25、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2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8、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29、学海无涯,心存高远。
3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1、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3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3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4、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3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9、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40、奋发有为,时不我待。
41、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42、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4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45、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46、把握机遇,心想事成。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9、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5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5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杯弓蛇影文言文】
乐广字修辅,迁河南伊,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翻译】
乐广字修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杯弓蛇影的道理】
杜宣被假象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丢了小命。应郴遇到问题,则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之谜。这启示我们,实际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争取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此外,还说明致病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疑心照样可以引起病症。对于此类疾病,应该遵循“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原则。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的人。)
3、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9、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13、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14、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1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16、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1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1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1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 )
2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6—20题(15分)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
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曰:“令长丞尉奉法守城,为民父母,抑强扶弱,宣恩广泽,甚劳苦矣。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又出教敕掾功曹,“昔孔子治鲁,七日诛少正卯,今太守视事已一月矣,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贪污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然适足以葬矣。丞戒之戒之!”辅系狱数日死。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的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的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的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
迁东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求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惟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
16.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归诸父 诸:各 B.治《尚书》、《论语》 治:研究
C.后上行幸雍 幸:有幸 D.而水波稍却回还 却:退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尊窃学问,能史书 B.威震郡中,盗贼分散
C.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 D.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
1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而太守察尊廉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①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 ①因止宿,庐居堤上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①吏民嘉壮尊之勇节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体现王尊“为忠臣”的一项是
①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 ②数上书言便宜事
③尊供张如法而办 ④出教告属县曰:“为民父母,抑强扶弱,宣恩广泽”
⑤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 ⑥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⑥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尊担任书佐时,假说自己有病离职,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从师学习。
B.王尊仕途上几起几落,多次被人推荐任官是因为他有才华,是忠臣,业绩突出;多次被职是因为没依附权贵。
C.面对九折阪,王的阳认为作为孝子不应冒生命危险来爬阪,而王尊认为作为忠臣,就不应畏惧这九折阪。
D.当河水猛涨,面临决堤的时候,王尊能镇静自若,表现出一种与大堤共存亡的勇气。
21、翻译文言文语段中划线的句子(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了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8、学则不可以已。——《荀子》
9、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10、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2、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则之恶。——《论语》
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4、好学则而不贰。——《左传》
15、学之是广在于不倦,不倦则在于固志。——葛洪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8、言之无文,行而则不远。——《左传》
19、君子坦荡荡,小人则长戚戚。——孔子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1、学而不化,则非学也。——杨万里
2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佚名
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26、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
27、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呻吟语·卷上》
2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31、木秀之于林,风则必摧之。——旧唐书
32、捐躯赴之国难,视死则忽如归。——曹植
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5、君子忧道不忧贫。——佚名
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8、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39、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4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4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47、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48、读一书本意在元元。——陆游
49、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5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魏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