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经典诗句经典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重阳节的经典诗句经典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重阳节的诗词 篇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九日悲秋不到心。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重阳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前两句说重阳刚登高完毕,小重阳又再来饮酒赏菊。后两句说菊花为何这样命苦,遇到两次重阳,遭到两次采摘。实际是借菊花联想自己遭馋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意蕴深远。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抒发了思乡之情。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重阳节古诗鉴赏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九月九重阳节的诗句 篇2

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蜀中九日》

2、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4、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

5、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重阳日寄韦舍人》

6、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月九日》

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醉花荫》

8、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九日》

9、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

10、高唯北望,菊助可□明。《浙上重阳》

11、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12、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13、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

14、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九日》

15、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九日雨中》

16、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17、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丁巳重阳》

18、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19、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重阳感怀》

20、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21、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2、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23、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24、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九日醉吟》

25、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重阳日有作》

26、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27、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28、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29、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30、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九日登山》

3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玄》

32、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沉醉东风》

33、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九月九日望蜀台》

34、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九日登巴台》

35、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36、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九日》

37、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采桑子重阳》

38、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39、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九日登高》

40、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闰九月九日独饮》

重阳节的诗词 篇3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省赏菊以寓志。王健《野菊》(明艳出荒篱,冷香着秋水。忆向由中见,伴蛩古壁里。)表面上是在赞赏野菊的美丽姿容,实际上是借它能在山间石壁顽强生长的不屈精神,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对生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假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另外,《唐六典》,《食谱》所载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

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所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之名以抒怀表情,像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杜牧《折菊》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这一点,实应为今人借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