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2025届11月高三三联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联考是高三的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学校共同开展的联合考试,为高三的学子更好的进行高考模拟。下面是关于天一大联考2025届11月高三三联联考语文试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金中都首次将皇家宫殿置于中轴线上。金中都的应天门、大安殿、大安门等宫城的主要建筑物都位于中轴线上。中轴突出,成为之后都城规划的传统。

元大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提出的营建都城的理想模式,营造出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宏伟都城。元大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对儒家经典中有关都城规制的遵循,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确定宫苑、坛庙、官署等重要空间场所,为明代北京城奠定了基础。明北京城基本沿用了元大都的格局,缩了北城,展修了南郊。

2000年对中轴线北的万宁桥进行清理,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位于皇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北,因此也称为后门桥。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七个多世纪始终不变,亲见了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沧桑变化。

近年来,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相继发掘了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道路遗存、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及其排水沟遗存等,填补了南中轴路的发现空白,证明了中轴路的方位及规模。

正阳门因其位于都城的中轴线上,且是最初规划的都城正门,故在京城九门中规制最隆崇。正阳桥是正阳门外护城河上的桥梁。正阳桥同正阳门一样,在明清都城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位居中轴线正南午位,与城市中轴线的关系十分密切。

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是元代出丽正门的南行道路,推测在清康熙时期铺成石路,沿用至今。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之最南端,门内中轴道路在明清时期是帝王祭祀坛庙和出京南巡及赴南苑狩猎的必经之路,在文献中被称为“御路”“御道”。考古发现,从明清至近现代,这条道路经历了由兴建到使用,再至改建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明代以来中轴路一脉相承的工程做法,是北京城市变迁及道路交通变迁的真实反映,勾勒出了北京中轴线的走向及位置。

从金中都至明清北京城,决定都城中轴线的所在,是以宫城为准,更确切地说,是以作为

宫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为准。以此为基点,形成宫城的中轴线,进而再引申为都城的中轴线。太庙和社稷坛分居中轴线东西两侧。

《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经过七个世纪的累积、完善,呈现南北贯通、严谨有序的空间形态,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建设之杰作和典范。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概念,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中轴线是城市发展的基准线、起始线、布局线,决定着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与社会秩序。

(摘编自郭京宁《考古中轴线》)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无比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尽管风云变幻,政权更迭,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择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择中立国的历史传统。而择中立国能够最好地象征和维护中国社会的“大一统”。

“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已经突显。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元大都大内正殿名大明殿,“大明”二字出自《周易》,并与“和”有关,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元、明都曾在北京建都,营建都城时都将皇家宫殿置于中轴线上,元、明两朝在沿袭中轴线理念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B.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等遗迹的发现,填补了南中轴路的发现空白,让北京中轴线的方位和规模得以更为完整地呈现。

C. “择中立国”原则体现出古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原则可以突显都城的神圣性、统治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

D.清朝时将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由对“中”的推崇转为对“和”的追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亲见了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沧桑变化”,突出万宁桥的古老,及北京中轴线位置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特征。

B.材料一通过文献记载,推断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在康熙年间铺成石路,是帝王祭祀、狩猎的必经之路。

C.材料二引用《周易》对“大明”的解释,说明了宫殿名称的重要性,它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D.材料二提到“万变不离其宗”,其中的“宗”是指中轴线所反映的古代都城的整体空间布局,这种布局有着较强的统一性。

4.请结合材料从古代都城营建的空间选择角度分析“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国都),择国之中而立宫”。(4分)

答:

5.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课桌课椅

梁晓声

那是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

那村子原先是没小学的,去年的春季,在一次村委会上,有名村干部说:“唉,明年都二○○一年了,叫作新纪元呢!咱们借千年一回的年份的吉利,为村里的孩子们好歹弄起所小学校吧!全村的孩子一代代从小都不上学,往后还怎么行啊!”

众村干部一时沉默。接着,一个个在沉默中点了头。

于是从那一天起,他们一有空就义务脱坯。村人们也都乐于为孩子们尽那份义务。秋收前,四堵土坯墙垒起来了。秋收后,村里仅有的几棵大树伐倒了,小学校举架了。

但村里的孩子们仍不能上学,因为学校还没门窗,也没课桌课椅。

不久,县教委通知村干部,说是县里一所小学换下了一批旧桌椅,可捐送给村里三十套,另外,还为村里搞到了一扇旧门和几扇旧窗。

村人们奔走相告,男女老少别提有多高兴了:这要是一运回来,几天后孩子们不就可以上学了吗?

可用什么车运回来呢? 村里自然是没卡车的,也没任何别的车辆。

村里有个男人叫刘辉,是本地的“大知识分子”,十年前县师专的优秀毕业生,还没拿到正式的***,就被县里一所重点小学迫不及待地“抢”去当老师了。后来由于精神受创,曾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时日。出院后,父母将他接回村里将养。这一养便是十年,父母已过世了,他独自生活,一心指望还能有重新当老师的某一天。村人们则并不嫌弃他,十年来一直敬重着他文化高这一点,也一直称他“刘老师”。

晚上,“刘老师”出现在一名村干部家。他说车的事,他可以解决。他说,毕竟在县里待过几年啊,朋友总是交下几个的嘛……村干部沉吟着说:“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刘老师”说:“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当咱村小学校的老师吧!”村干部不由一愣,他万万没有料到“刘老师”会提这条件,他顿时联想到建小学校时就数“刘老师”积极肯干啊,那间土坯房举架后,总见“刘老师”围绕着房子转,原来竟是这么种心思……“那,我就去了。”“去哪儿啊?”“去县里,我替孩子们急。”“这……天都黑了……你连夜赶到县里去?”“没事儿的,早一天是一天。”村干部没扯住,“刘老师”转身就匆匆走了……

第二天,“刘老师”没有回来……

第三天,“刘老师”被他的几名朋友送回来了——卡车在半路被三名歹徒劫了,“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他的司机朋友也被打昏了。他们苏醒过来时,那辆满载旧课桌椅的卡车早不见了……

村人们一时全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那天以后,人们再也见不到“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的孱弱身影了,他甚至都不大在村里出现了。许多人开始说些埋怨的话了,先是埋怨那名村干部,接着又埋怨“刘老师”,认为完全是他插了一足才把事情搞糟了,否则,校舍的门窗也会安装上了,课桌椅也有了,孩子们都上学了……

“刘老师”又在村里露面时,他显然敏感地察觉到了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变化。在孩子们面前,他更加无地自容,他对每一个孩子都负罪似的说:“我保证替你们把课桌椅找回来,我保证!”

有的孩子冷漠地望他一会儿,就跑开了;有的孩子则悻悻地向他掷出了两个字:“疯子”!

于是他仿佛被定身法定住了,呆呆地一动不动,站了很久。

下第一场雪了……

在这个村子里,在第一场雪洁白的“日记”上,印了第一行足迹的不是别人——他的足迹从他的家门口走向校舍,围绕着校舍走了一圈,走向村外去了……那间校舍的房顶上,没有窗扇的窗口坯台上,以及里边没有课桌椅的地上,积着厚厚的一层雪,像无眼、无唇、无齿的骷髅……

没人知道他去哪里了……

而就在这时,在邻省离本省最近的一个县城里,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疯子,靠乞讨饱腹。他令人讨厌之处是对留络腮胡子的人反应特别不正常,一见就两眼发直,就跟踪,有时甚至会扑上去抓住对方的一只手……疯子因此没少挨揍。

有一天,他又扑上去抓住了一个留络腮胡子的人的手,那人的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疯子大叫:“你逃不了啦!卡车在哪儿? 车上的课桌课椅你们弄哪儿去了?”

那人就挥拳打他:“你这疯子,老子打死你!打死你!”

疯子被打得满脸是血,然而却顽强地不肯松开对方的手臂。

对方急了,拔出刀子扎他,一刀、两刀、三刀……疯子倒下了,却又抱住了那人的一条腿……

警察来了……

那疯子——也就是“刘老师”的尸体被送回了村里。

络腮胡子招认了。后来,卡车也找到了,它被推下公路,一车旧课桌椅,断断裂裂地散乱在山坡上。

没人能知道:“刘老师”究竟根据什么,认定了在那个县里会有所发现。

公安机关问村里还要不要那批旧课桌椅,村干部们回答:当然要啊,门扇窗扇也要!于是公安机关找了辆卡车,将那些在许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跨省运了来……

村人们在修那些课桌椅时,想到“刘老师”的惨死,心里都很难过,便将他埋在了小学校旁,插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的是“本小学荣誉教师刘辉之墓”。

校舍是终于安装上了门窗,里边是终于摆上了课桌椅,孩子们是终于得以上学了。

当教室里传出第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时,又下雪了。大雪纷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说要建一所小学校,众村干部因思考修建学校是否必要而“一时沉默”,认识到有必要建一所学校后,于是“在沉默中点了头”。

B. “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中间省略号省去的内容可能是“你一个精神病人能办成吗”,但不便说出,所以转移了话题。

C.文中多次写“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可见他对重新成为一名教师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弥补自己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

D.根据“刘老师”后来的行为,可知在课桌椅被抢劫时,他记住了歹徒的特征和信息:留络腮胡子、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邻省的无业游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突出了村子的“穷”,为下文需要从县城运来旧课桌椅的情节作铺垫。

B. “像无眼、无唇、无齿的骷髅”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校舍的惨状,也反映了“刘老师”内心所受的创伤。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意在突出歹徒的残忍,也与前文“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相照应。

D.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连用三个“终于”,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在看似欣喜的语气中,实际包含了深沉的情感。

8.文章以“大雪纷飞……”结尾,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文中村民对刘辉有多个称呼:刘老师、疯子、荣誉教师刘辉。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称呼? 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

【注】①放(fǎng):依循,依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史公曰A余B读孟子书C至梁惠王D问E何以利吾国F未尝G不废书而叹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弊,弊病,与《六国论》“故曰:弊在赂秦也”中的“弊”意思相同。

B.利,使……获利,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利”意思相同。

C.而,表示并列关系,与《兼爱》“故亏臣而自利”的“而”用法不同。

D.是,代词,这,与成语“实事求是”“是古非今”的“是”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孔子极少讲关于利的问题,是想从根本上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因为人们根据利益行事,会招致很多怨言。

B.如果王、大夫、士庶人都以是否获得利益为原则,那么上上下下都会互相追逐私利,从而使国家处于险境。

C.宋徑去楚国,在石丘遇见孟子,对孟子说他要去游说秦、楚之王,劝说秦、楚罢兵休战,他相信两个君王一定都会听取他的意见。

D.作为臣子、儿女、弟弟,如果以仁义之心对待君主、父亲、兄长,可以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抛弃利害关系,真诚相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2)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译文:

14.孟子对宋陘说“先生之号则不可”。宋牼想使用的“号”是什么? 孟子为什么说这个“号”不可? 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 要取终年风雨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回大地,土脉预先感知到春天的气息,第一句照应标题中的春日,也引出下文的春耕。

B.一场春雨,浇遍大地,正是耕作的大好时机,看似客观的叙述里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妇女、儿童一同来到田头,天空里众鸟飞翔,“妩媚”“追随”两词给人温馨、自由的感觉。

D.本诗描写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的画面,可以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6.苏辙一生关注农业生产,写了不少农事诗。对于农业的丰收,诗人认为如何才能做到?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本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春日耕者》写春耕时节的到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2)长安,常作为政治中心、国家统一的象征。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 ”两句即体现了“长安”意象的这一特点。

(3)古人对镜,看到自己的白发,常生出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题。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但有两件和谐的事物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子,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原来是天涯海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在这一点上,我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 ”。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治大国如烹小鲜 B.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C.五味令人口爽 D.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9.文中加点的短语“哲学家厨师”,有人说“哲学家”“厨师”两个词语搭配很巧妙。请简要说明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参与能量代谢与维持调节体温,还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人体的碘完全依赖外部环境供应,① ,就会造成身体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人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② ,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除了食用碘盐,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多吃海带、海蜇、紫菜、海苔、菠菜和芹菜等食物来补充碘。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尤其缺碘。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因此③ 。

加碘食盐贡献了大部分人们日常饮食中的碘元素,如果不吃加碘食盐,难以满足我们日常碘营养。而且,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因此补碘应遵循长期、微量、日常和方便的原则。实践证明,食盐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价廉、能够长期坚持的优势,是补碘的最佳途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22.下列句子中的“容易”与文中加点的“容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了这种不幸的情形,是非常容易让人发生误会的。

B.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C.人生有肉便当吃,一辈子容易得很,谁还能带些去?

D.他的性格十分容易,总是和悦待人,深受大家喜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当秉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的高洁之志;又要懂得“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答案

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信息,使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根据“中轴线北的万宁桥”“位于皇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北”可知,万宁桥在宫城以北,由此排除B、C两项;根据“左祖右社”“太庙和社稷坛分居中轴线东西两侧”的说法,可知太庙在东,社稷坛在西,由此排除B、D两项;根据“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之最南端”“门内中轴道路……在文献中被称为‘御路’‘御道’”可知,御路在永定门以内,由此可排除B、D两项。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2.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由对‘中’的推崇转为对‘和’的追求”表述错误,材料二中说“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

3.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A.根据材料一“明代以来中轴路一脉相承的工程做法”可知,“北京中轴线位置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特征”的说法不当。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一只说了“门内中轴道路在明清时期是帝王祭祀坛庙和出京南巡及赴南苑狩猎的必经之路,在文献中被称为‘御路’‘御道’”。D.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这里的“宗”不仅指都城的空间布局,更指中轴线所反映的价值理念。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答案 ①“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建立国都时,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找到“地中”所在,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都城。②“择国之中而立宫”:决定都城中轴线的所在,以作为宫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为准,重要的宫殿都位于中轴线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

答案 ①北京中轴线具有悠久且不间断的历史,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形成南北贯通、严谨有序的空间形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建设的典范。②北京中轴线是体现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的杰作,蕴含着我国“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③北京中轴线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其所体现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A.根据全文内容可知,在这样一个村子建一所小学是困难的,众村干部的“沉默”,思考的应是建设一所小学的“困难性”。C. “希望弥补自己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说法不当,“刘老师”围着校舍转,情感是不同的,开始是期望校舍尽快建成,后来是要弥补丢失课桌椅的遗憾。D.根据“没人能知道:‘刘老师’究竟根据什么,认定了在那个县里会有所发现”可知,对于“刘老师”为什么判定歹徒在那个县,是没有人知道的。说在课桌椅被抢劫时,他就知道歹徒是“邻省的无业游民”说法牵强。

7.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思路点拨 “意在突出歹徒的残忍”说法不当,此处意在突出“刘老师”为找回课桌椅,与歹徒顽强抗争的精神。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 ①与前文第一场雪中“刘老师”在雪中围着学校转一圈照应,说明“刘老师”找回课桌椅让孩子们能读书的愿望已经实现,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②强化了情感表达,以大雪纷飞的场景结尾,体现人们对“刘老师”的怀念,赞美“刘老师”为找回课桌椅而牺牲的悲壮行为和精神。③结尾的“大雪纷飞”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凄美的环境氛围,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中称谓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 ①村民一开始称呼刘辉为“刘老师”,是因为他是优秀毕业生,曾被重点小学“抢”去当老师,体现了村民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②孩子称呼他为“疯子”,表现了孩子对他弄丢课桌椅后的埋怨。③墓碑上称“荣誉教师刘辉”,说明村民认识到刘辉为村里找回桌椅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这是给予他的荣誉和纪念,是对他的怀念与敬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 A C F (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金就砺则利”中的“利”是“变得锋利”,与文中加点的“利”意思不同。

1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的意思是:这两个君王中我将会遇见意见相合的。他相信的是两个君王会有听取他的意见的,而不是“两个君王一定都会听取他的意见”。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答案 (1)从没有注重“仁”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注重“义”的人会怠慢君上的。(关键词“遗”“亲”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问问你的宗旨(大意),您打算怎么劝说呢? (关键词“指”“何如”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 (1)宋牼将要以“利”为号劝说秦楚之王。(1分)(2)孟子认为这样会让双方因为“利”而罢兵,会导致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仁义的重要性;(1分)以“利”交往,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没有不放下书本而感叹的。说:唉,功利真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子极少讲关于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想从根本上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有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喜好功利的毛病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孟子觐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也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吧?”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 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里,大夫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大夫把‘义’抛诸脑后且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注重‘仁’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注重‘义’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材料三: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见了他,就问:“先生要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交战,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休战。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就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休战。这两个君王中我将会遇见意见相合的。”

孟子说:“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问问你的宗旨(大意),您打算怎么劝说呢?”

宋牼说:“我将劝说战争的危害。”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很好,但先生的提法是不行的。先生以利害关系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国君王因对利感兴趣而罢兵,这就使三军官兵乐于罢兵而喜欢利。当臣子的怀着利以侍奉国君,作为儿女心怀着利以侍奉父母,作为弟弟心怀着利以侍奉兄长,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舍弃仁义,怀着利的观念来交往,这样国家最后不消亡,是没有的事。先生如果以仁义来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就会因仁义而高兴,停止军事行动,就会使官兵乐于停止而喜欢仁义。作为臣子者心怀仁义侍奉国君,作为儿女者心怀仁义侍奉父母,作为弟弟者心怀仁义侍奉兄长,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抛弃利害关系,心怀仁义相交往。如此国家还不兴旺,是没有的事。何必讲利呢?”

【诗歌译文】

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

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

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

15.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 “可以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说法不当,诗人写春耕的场景,是要表达对农事的观点,不是向往田园生活。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 ①农民的辛苦勤劳。春耕时节到,老农半夜起来喂养耕牛,忙到日出三竿才开始吃早饭。②政令的简单,不干预农时。纷繁的政令,对农事是没有益处的。③风调雨顺。风雨调和是保障农事丰收的根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 (1)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2)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3)示例: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生一茎 朝来明镜里 [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答案 A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思路点拨 原文是说以做菜比喻人世之事的观念渗透了古代政治意识。A.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与原文相符。B.体现了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理念,与原文不符。C.是说各种美味吃得多了,味觉会丧失。爽是“损害”的意思,此句意在提醒世人不可贪图身体享受,与原文不符。D.是说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阐释“无为而无不为”,与原文不符。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19.答案 ①哲学家和厨师两个词,一雅一俗,具有反差,两者搭配富有张力,能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引发读者思考。②运用联想的思维,以做菜说明人世间的道理,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 加碘食盐贡献了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大部分碘元素,如果不吃加碘食盐,难以满足我们日常碘营养的需求。(每改对一处给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案 ①一旦缺乏/一旦摄入不足 ②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在各种预防碘缺乏的方法中) ③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需要持续补充碘)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A. “容易”指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与文中的“容易”意思相同,且都是作状语。B. “容易”指做某件事情不费事。C. “容易”指某种事情发展变化的进程快。D. “容易”指和悦、易于交往。

23.写作提示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意味着,即便面临挑战与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与理想,如同珍贵的玉器,即便在磨砺中受损,也要葆有内在的价值与光芒。我们追求的,是那种即使破碎也要熠熠生辉,不愿苟且的尊严与勇气。“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这句话教会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适时地低头并非示弱,而是一种策略,一种对现实环境的尊重与适应。它让我们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姿态,避免不必要的碰撞与伤害,从而更好地前行。

20.参考立意:①坚守品质与懂得变通;②刚与柔的智慧;等等。

【精彩标题】

行蒲苇之韧,心坚如磐石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优秀范文】

坚守与变换齐飞,谱写时代新篇章

逢千秋盛世,恰百年风华。时代浪潮奔涌,新时代吾辈青年应既像“坚冰”坚定内心,也应如一泓清水懂得变通。惟有至此,方能实现理想,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破晓云天。

朝夕不负,皓月方长。新时代吾辈青年应似“坚冰,坚守自我,任风雨漂泊,也能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方能姹紫媽红开遍。

红日初升,其道大黄。“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是你,不被外界声音影响,在中国危难之际坚持杂交水稻,在泥土中挥洒汗水,在山坳中播种希望,为中国带来希望的曙光;是你,单霁翔,坚持自己的决定,让古老的文化再绽光芒,让沉睡的紫禁城睁开双眼,是你的坚守,迎来了莫高窟文化的永久回眸。徜若他们没有坚持自我,是不会取得如此成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在面对风浪,应坚守自我方能踏破千重浪,迎来曙光。

大风大浪,大潮滂滂。新时代吾辈青年应如一泓清泉,随着外界的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懂得变通,方能让生命进一步提升。

“上善若水,事善时,动送时。”赞叹!屠呦呦在疟疾肆行时,带着一颗变通的心,去提炼青蒿素,在无数次的失败后,她用寻他法,“青蒿一握,水二升。”若她不懂得变通,还能提炼青蒿素吗?显然不能。惊叹!新东方老师董宇辉选择变通,才华横溢。用直播的形势将书香传播各地,将文化扎入人心,火遍全球。作为新时代吾辈青年,在时代凯歌长鸣之时,变换方式,方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鲜衣怒马,许凌云志。新时代吾辈青年,既应坚守自己,也应懂得变通。

星光如烂,岁月成碑。是他,钢琴师刘伟,当命运的绳索无情的绑住他的双臂,他的梦想依旧滚烫。坚守自我,日复一日的练习,终以一颗变通之心,以一双伤痕累累的脚,弹出了人间绝唱!是她,江梦南,从小便被剥离了有声的世界,可她依旧坚守梦想,懂得变通,在学习路上坚守自我。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愿吾辈青年,如“坚冰”坚守自我,亦如清水懂变通: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跑:愿千秋华夏,坚守璀璨,顺应世界潮流,捍盛世中华山河灿烂!

点评:全文主题鲜明,立意深远,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有序。论证材料的选择上,作者将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足见其深厚的阅读功底和文化底蕴。文中巧用排句,暗含史实,一气呵成,极富感染力。

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世上有一种人只走自己的路,不论世事如何动荡,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内心;有一种人如一泓清泉,善于审时度势,随物赋形,和光同尘;我认为,理想人格不是单纯的坚定不屈或与世推移,而是拥有坚定的内在,不为外界改变,同时又能溶江入海,改变世界。

一个人年轻时,有着强健的体魄和刚强的人格,少年的“不撞南墙不回头”是一种意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勇气,而当一个人渐渐成长,一味坚持,不懂变通,只能称为幼稚,(变通的主要意义)老子说:“上善若水”,像水一样刚柔并济,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能让生命的境界更一步提升。(既是对引用的解说也表明自己的态度)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向苍穹射天狼,意气风发、刚强坚定、不屈不挠是青春的风骨。

当历史的波涛耳边激荡,我看见一个个内心坚定的伟人激扬起一朵朵时代的浪花。眼见南宋败局已定,文天祥却知其不可为而举兵卫国,坚定的意志又怎会被元朝的高官厚位诱惑?陶渊明不愿心为形役,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归园田居,“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坚守心中的那篱精神的黄菊;抗美援朝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勇赴鸭绿江,就算长津湖的酷寒将战斗的姿态凝成冰雕,也动摇不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拥有高质量的青春?趁青丝还未染霜,趁心灵尚未蒙尘,坚定内心的理想,看守心中的月亮,让自己成为惊涛骇浪里屹立不倒、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吧。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适时变化、能屈能伸、通达权变是青春飞翔的姿态。

审时度势,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投机取巧、八面玲珑,而是坚守内心前提下的适宜权变、机智灵活。历史的雨巷冲刷出一片片青石板,让我不禁深思:如果韩信在受到胯下之辱后刚直不屈地对抗,还会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吗?如果勾践战败后不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他还能成功复国吗?适时变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内心的坚守,有时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是一种圆润处事的智慧。

中国书法中也讲究收敛锋芒,以圆熟的手法写出守拙的气韵,我们只有将内心的坚定不移与机智通达结合起来,才能成功演出青春圆舞曲的二重奏。

内心守正,砥砺前行;随物赋形,处世圆满。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坚冰”式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对于人生而言,二者不可或缺。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坚冰”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灵活多变方式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的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融通善变,方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高三联考是什么意思

高三联考是高三的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学校共同开展的联合考试,为高三的学子更好的进行高考模拟。

高三一般联考合格率都在85%以上,甚至一些省份超过90%。如果是有分本科合格、专科合格的省份,一般本科合格率在85%以上。

也就是说,高三绝大多数考生能够取得校考资格,可以参加专业校考。大多数未过联考的考生可以及时转变艺考类方向。传媒编导类、摄影摄像类、数字媒体技术类、化妆、史论类等专业,专业相对冷门,报考人数相对较少,这几类专业在短期内速成的几率较大,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高三联考重要吗

高三一旦参与了联考的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浓烈的危机意识,毕竟高考在即,要提前适应高三整个学年的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压力潜意识的去拼搏,为自己博得一个好的人生。联考就是让学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只是井底之蛙,应当要付出的更多,才能博得一个好的前程,好的分数,好的未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