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精选3篇)
3月10日中午,刚刚结束代表团会议的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代表,一打开手机,就发现了几十条微信提醒。
“孙书记,乡村文化重点抓什么?”“咱村的绿色矿山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如何抓特色、抓亮点?”“四好公路建设,我们尧治河任务还非常艰巨,书记你要多多争取政策。”……
孙开林代表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村委会的党员们也没闲着,争相在“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微信群里,向孙开林代表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孙开林代表向村干部们传达起参加内蒙古、甘肃、河南等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要求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前,尧治河村的产业兴旺已经有了明确的路子,生态宜居也在大力推进,这几天,大家也在全国两会的相关报道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下一步,尧治河要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苦干实干加油干。”孙开林代表对尧治河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要通过党建引领,把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文化成为尧治河发展的生产力。”“村里的绿色矿山建设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做好再提升,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针对村干部们提出的问题,孙开林代表结合最新精神一一进行解答。
“一定要想好绿色发展这个最大的事,抓好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宜居等具体事,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把尧治河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孙开林代表信心满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等学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必须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内涵,探析意识形态工作的互动性、融合性和实效性,把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互动性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互动性。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牢牢把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放眼大局,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增强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民心工作的互动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熏陶,营造美好精神家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融合性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现实之上的观念体系,并非空洞虚无,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向性,需要与现实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拓展融合方式。要强化正面引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抓住重点领域,加强教材建设使用管理、阵地建设管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要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培育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学生培养成“有德有才”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构建融合机制。要在党委集体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积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协同促进制度,推行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制度。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新时代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和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好方向。在高校发展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意识,抓好大事,管好干部,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中。把握住红线、主线与底线,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引导和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驾驭能力。
抓好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重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构建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载体。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极培育学校精神,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有效发挥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要发挥文化领域各种媒介的综合作用,开展寓教于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守好阵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教材编写,奠定意识形态教育主旋律,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推动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要用好网络平台,净化意识形态教育“微”空间,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要完善校园网络监管机制,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畅通沟通渠道,增强舆情信息监测深度和广度。要借力讲座论坛,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形式,严格人文讲座论坛的管理。
带好队伍。要重视党政团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习调研,针对突出问题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建立日常检查机制,及时扶正纠偏。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问题意识导向教育,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使其成为崇高理想的引领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高尚品德的示范者。要加强社科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国情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我在几年前去美国时,听到很多美国学者评价说,近几十年中国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巨大进步和影响力。这是从国外学者视角看到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中国能够一直做正确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党的领导的成功;今后要保证中国持续做正确的事情,关键依然是党的领导,关键在党的领导的更大的成功。因此,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党的领导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所谓党的全面领导是指,党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肩负全面领导责任,要从过去不够全面、不够集中统一、不够有力的领导,走向全面的、集中统一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澄清几种误识。
一是不能把党的全面领导视为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一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回到了极“左”的领导方式,就是决策随意、用权任性。这是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极大误解。相反,党的全面领导对科学领导、科学决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即要求党的领导理念必须更加先进,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更加科学,要求党的领导绩效更加卓越,要求党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更高、能力更强。
二是不能把党的领导简单等同于管理。现代领导科学把领导与管理作了清晰的划界,即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情,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提升,应该是党更善于用非权力领导力去驾驭和升华权力领导力的本领的提升。因此,新时代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和党领导一切,绝不是要党包打天下,要党包办包揽一切,更不是要党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而是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当家作主。所以,一定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决不能因为担心党包揽一切就否定党领导一切,决不能因为担心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就不再去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这在逻辑和法理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更是有害的。
三是不能把党的领导方式等同于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党在建党80周年之际提出两个历史方位转变的命题以后,一些人把“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了一个在全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简单化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这一文字的简化带来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糊涂认识。首先是去革命化,即越来越对革命缺乏敬畏感,否定革命的价值和精神,否定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其次是去领导化,仅从执政角度理解党的执政方式而忽视党对政权的领导,通过强调执政党建设和执政规律,否定领导党的提法,否定党的领导规律和领导党建设的价值意义。新时代我们党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克服这种非此即彼的片面性,而同时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使党的全面领导的过程,成为党更自觉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党对政权的高效领导,这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制度上实现“依法治国”的原则,以保证党对政权的有效运作,这是党能够领导和善于领导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