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合集11篇】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 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 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第 二 课 时

三、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教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 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 噫吁戏!危乎高哉!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问君西游何时还?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9、教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教学反思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对“课余计划”进行文字格式修饰的方法,是对文本录入之后的艺术加工,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由于相对简单,本课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非常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信息素养,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在介绍过程中复习了文字的选定方法,主要介绍了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字符间距等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掌握修饰文字字号、字体、字形、颜色以及字符间距等其他格式的操作方法。

2、技能性目标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在掌握文字美化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使颜色搭配合理、字号大小搭配适当。

3、情感目标

注重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培养学生“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文字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字号的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

(2)文字颜色的设置方法。

(3)字符间距的设置方法;通过“字体”对话框美化文字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对文字进行合理的美化。

(2)各种文字格式的搭配。

教学安排: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讲解时间约15分钟,学生操作时间约25分钟。

教学方式:在电脑教室中,教师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利用word软件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

教学策略:

以“比较法”引入新课,以强烈鲜明的对比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意向并转化为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

通过“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文字处理的实际操作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小任务为目标,以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因本课难度不大,教学后期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录入“我的课余计划”文章,并发送至每台学生机,供学生调用。

2、 对“我的课余计划”一文进行美化,供上课时对比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屏幕投影:美化前的文章“我的课余计划”与美化后的文章“我的课余计划”对比画面。教师活动:

提问:同一篇文章两种不同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观察、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学生发表观察结果:

学生1:字的大小粗细颜色不同,教师点评;

学生2:字与字间的距离不一样,教师点评。

学生3:字的位置不同,教师点评。

学生4:教师点评。

第二阶段:教师讲解

根据课本“跟着做”(课本第20页)的步骤,电脑广播演示对文档进行设置与美化。

一、设置字体与字号

标题的字号应该比正文的字号大,字体也应有所不同,这样会使标题突出。

1、运行“word”软件,打开“我的课余计划”文档,选定标题文字,设置字号为“一号”。

2、设置标题文字为“华文彩云”。

二、设置字形与颜色

除字号与字体外,还需要设置标题的字形与颜色,使标题文字更加鲜艳夺目。

1、设置标题文字的字形为“加粗”。

2、设置标题文字的颜色为“绿色”。

三、设置特殊效果

以上设置的都是文字的基本格式,有时还要设置一些特殊的格式,如字符间距、着重号等。

1、打开“字体”对话框。

2、设置标题文字的字符间距为“加宽”、“6”磅。

四、美化正文文字

标题文字美化后,正文文字也要进行相应的美化,使整篇计划版面清晰。

1、选定正文第一段文字,并设置为“华文中宋”、“小三”。

2、将时钟符号选定,设置为“楷体—GB2312”、“二号”、“蓝色”、“加粗”。

3、将时钟后面的文字选定,设置为“楷体—GB2312”、“四号”、“深绿色”。

4、将周末计划文字选定并设置成“楷体”、“四号”、“蓝色”。

5、将落款和日期文字选定并设置成“方正姚体”、“小三”。

第三阶段:教师小结

展示学生设置的优秀作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针对本课重要知识点,以及刚才同学们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点评。

1、打字时的正确坐姿最重要。有些同学平时进行单独打字训练时,都能够注意正确的打字习惯,可是在操作时,就忘记了,一定要记住。相信同学们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的。

2、操作时一定要先选中文字,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3、不能一个文字一个文字地设置颜色,大小等。

4、段前空两格时击空格键是不正确的。

5、要注意养成随时保存的好习惯。

第四阶段:自主学习

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再练习。

教师巡视,解决部分学生问题,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记录。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 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4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强调不----通“否”。)

2. 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 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 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 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 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 (笑) 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 (乐) 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 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 父友:问

元方:答 针锋相对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 正直不阿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 聪慧明理

客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 聪明 机智 讲 信礼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 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 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 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2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 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 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 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教学反思:

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目标不太现实。于是我就以课后练习题二为“母题”,围绕唐代评论家殷璠对这首诗的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为此体调也。”那么,这首诗到底“奇”在哪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章法结构、语言、意境、主旨、风格等。

时间短,任务重,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奇”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也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导入:请同学讲述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小说所记得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刘义庆编著。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 疏通句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组)

(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怎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明确:文章交代咏雪背景只有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书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当然是谢太傅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明确;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来了两个答案,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但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都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一大特点。

四、 拓展延伸:

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什么情感?(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布置作业: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第一篇的学习情况。

二、 疏通句篇:《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1、 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3)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4)《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夙惠”是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的是全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礼”的重要性,所以……)

(5)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5、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6、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问题:(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2) 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五、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客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时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54天。高三的同学们,此刻正在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发起冲刺。作为高二的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和紧张呢?

你们的父母在鼓励你们学习时会说怎样的话呢?

现在,老师请大家帮我一个忙,老师有一个外甥,今年高一,是大家的学弟,学习成绩不太好,家长很头疼,这个外甥最近告诉我不想学了,老师来请你帮我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你们真懂事。谢谢你们!你们说得有道理,但好像没有深入,也缺乏劝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一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

2、我们来看一看,题目“劝学”。谁来说说,“劝”是什么意思呢?“劝”勉励。“学”呢?“学习”。

3、知人论世: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子。

教师补充: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气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三、文言——整体感知:

二读,读准节奏,讲解重点文言知识:(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找三个同学来读,一个同学一段。读完后,教师讲解字词。

请学生朗读。

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三读,读出语势: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教师范读

四、文章——结构分析:

1、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任何问题要想解决都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步,才能很好解决办法。通俗地讲,这三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荀子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

五组比喻:

青——蓝

冰——水

木——轮

木——直

金——利

结论是,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决问题,怎么办:怎么样学习呢?

作者用了几个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学习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积土——风雨

积水——蛟龙

学习态度:积善成德。积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样是一组比喻句)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坚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用心一。专心。

五、文化——学以致用: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能够发现荀子在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时,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在语言特点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参差错落,变化流畅。整个来看:气势充沛,议论透彻。

2、荀子说,“君子善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回到开始那个问题,请你来劝劝我那个不爱学习的外甥,请你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给大家示范,抛砖引玉: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只要你坚持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就会离不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而离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近。”

同学们,谁来说说呀?

学生回答……

齐读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观看书上图片:“荀子卷第一,劝学篇第一”

《劝学》是整个《荀子》这本书的第一篇,这与荀子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呢?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 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 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 排比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用多媒体展示)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以《劝学》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将技术的性质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教材首先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的角度引入设计,然后从技术设计的辨证关系进行阐述,最后对全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指出这里的设计侧重是技术产品的设计。这节内容对本册教科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有选择性地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重要知识进行介绍。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产生了一些设计的观念,但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不了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较初中时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更加容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②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③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打破设计神秘感,形成正确的技术设计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辨正关系和技术革新对设计的影响

2、难点:理解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侧重点的不同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理解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感受设计的重要性,领会技术与设计的辨证关系。

2.通过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领会设计的丰富内涵。

3.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究式学习

4.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技术及其性质,已经清楚的知道了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而要产生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设计这一个手段,因为通过设计,人们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具体化,制定出可供实施的具体技术方案。在我们身边处处可以看到的设计,请大家看几幅产品:

(展示几幅经典的产品设计图,几幅不成功的产品设计图)

二、讲授新课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设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就像说话走路一样自然,也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设计带给人类生活意义与快乐,并直接冲击着个人与环境”。从本质上说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就拿我们最熟悉的自行车的发展为例,我们来看看设计是如何促进自行车技术的发展。(展示“自行车的发展史”)

讨论:现在又哪种形式的自行车

让学生快速阅读书上的案例:“书写工具”和“电动剃须刀”。

结论: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业的改进也需要设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2、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思考: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知道1888年才设计出这种“安全”自行车,为什么以前没有设计出来呢?

归纳总结:安全自行车的成功有赖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从1880年开始了大量生产无缝钢管,这使坚固的轻型框架的生产成为可能。因此说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

请同学看书的上案例:“达芬奇的飞行器”

总结: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

请同学举出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打包的思考、登月计划)。

当人们没有掌握航天技术时,人们通过嫦娥奔月的神话幻想中登上月亮,它虽在当时是不现实的,但它鼓舞人们用科学技术把想象变成现实。

总结: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

让学生快速阅读书上的案例,并让学生回答所了解的灯具的品种有哪几种,大胆设想所在的多媒体教室还可以安装什么样的灯具。并举例我们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特殊的技术更新的例子。

总结: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应该说,人从早晨睁开眼睛就开始设计,例如早上起床,是先把衣服穿好呢还是先刷牙?那么,这是不是我们这本书里指的设计呢?

① 技术设计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指的是综合设计,它涉及广阔的领域,而技术世界中设计指的是技术设计。它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不同。技术设计是具有本领域的独特性,是根据技术的根本目的而展开的。具体领域设计包括技术设计、艺术设计等。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等

艺术设计侧重于欣赏、审美,更强调感觉的需要

展示电饭煲、候车亭、雕像、首饰等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技术设计。

②总结: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是紧密联系的。现在产品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实用的价值,也要考虑到美观的需要,本书涉及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10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认真钻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应用知识,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分析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但总的来说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还不是都很多,操作时间差别较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平衡。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各班都有部分学生因缺少操作机会,导致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练。针对各年级的不同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培优辅差上要多动脑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在实、广、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期目标

1、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3 、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能够运用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比如无线上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的使用等。了解电子货币,网上购物等,初步学会简单网页的制作,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

创新措施

贯彻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工作,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认重点、难点,坚持做到教学有计划,课课有准备,堂堂都上好。加强学生操作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内与课外合理安排,辅导点拨,做好防差工作。加强直观和实际操作,加强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动手动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加强理论学习,发展多向思维,用创新思想指导教学工作。课堂教学中明确目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辅助教学。及时做好经验总结,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撰写教学论文,写好心得体会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真正的实现其价值。

美化计划文字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