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广播稿200字(精选6篇)
甲:亲爱的老师
乙: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甲: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
乙:我是主持人
甲:同学们,今天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九周年纪念日,虽然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新时代将孕育出新榜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甲:1、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节约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
乙:2、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
甲:3、爱护公共财物,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不乱扔果皮纸屑。
乙:4、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红领巾广播站又开始广播了,伴着柔和的春风,我们迎来了美丽的春天,也迎来了雷锋叔叔的日子。
说起雷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要积极投身到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去,让雷锋的“钉子”精神在我们勤奋刻苦、团结拼搏的学习中发扬光大,让雷锋精神在我们团结互助的真情中再放光芒。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为集体,为学校多做好事,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闪光!
今天的广播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
五(7)班来稿
为进一步践行“雷锋精神”,树立奉献意识,促进校园新风的形成。我校在近日开展了一系列学雷锋的活动,把雷锋精神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播种进每一个师生的心里。
活动由少先队大队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教师带头学雷锋,另一个层面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
在教师中,结合“三严三实”要求,开展“学习雷锋、树师表形象”的师德建设活动,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制度化。一是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贵州教育精神》;二是依照西秀区文明办的文件精神,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身边好人评选推荐活动,同时开展“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让教师用扎实的学识魅力和崇高的师德魅力引领校园风尚。
在学生中,开展“学雷锋,做美德少年”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有:进行学雷锋国旗下讲话、上主题班会课、出专刊、开展校内外“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及“环保卫士”评选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和校园新风的形成。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雷锋精神,使全校师生学习雷锋优良品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3月3日下午彭州市红岩镇九年制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学雷锋 树新风”主题班会活动。
本次主题班会以“读一篇雷锋故事”为主要形式。有的班级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雷锋的生平和助人奉献的小故事,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让师生们了解了雷锋的成长历程和先进事迹;有的班级通过交流雷锋故事,讲学习体会,唱雷锋歌曲,号召同学们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感恩,懂得互助。
这次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雷锋精神在新一代的青少年身上得到延续,得到发扬,还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了升华。
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祖国大地吹拂着暖暖的春风,让我们与春风同行,与雷锋精神同行。
甲: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乙:只要有春风吹到的地方就有绿色的生机。
甲:怀念雷锋似一棵长青藤,从春的额头上生长。
乙:雷锋叔叔是面旗,引导了我们的人生航程。
甲:雄壮的乐曲震荡着浩缈的天空
乙:鲜艳的五星红旗随朝阳一同升起。
甲:我们高举右臂,行着庄严的少先队礼。
乙:站在国旗下,每一次都有新感受,而今天更加激动不已。 甲:五星红旗,你高高飘扬吧,你飘扬在空中,飘扬在我们心中。 《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激励着我们茁壮成长。
乙:雷锋叔叔那灿烂的微笑是校园里永不西坠的太阳。今日,雷锋在哪里?
合:今日雷锋在这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甲:三月春风暖,三月阳光媚,三月雷锋多,三月喜洋洋。 乙:五星红旗照耀我,雷锋永远是榜样,文明颂歌天天唱,文明之花永开放。
合:同学们,在这春满人间的日子里,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优秀的小学生,做合格的少先队员,做快乐的小雷锋吧。
乙:雷锋精神让世人歌颂,我们要像他一样在平凡的小事中助人为乐!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红领巾广播站又开始广播了,伴着柔和的春风,我们迎来了美丽的春天,也迎来了雷锋叔叔的日子。
说起雷锋,能够说是家喻户晓,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要用心投身到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去,让雷锋的“钉子”精神在我们勤奋刻苦、团结拼搏的学习中发扬光大,让雷锋精神在我们团结互助的真情中再放光芒。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为群众,为学校多做好事,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闪光!
这天的广播就到那里,感谢大家的收听。
五(7)班梅欣宇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