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调查报告模板汇总(精选31篇)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和进行种种交流的工具。大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的年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都非常的快,是接触网络最多的人群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一、 生活比重:网络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网络提供给同学们充足的学习资源,娱乐资源,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所需,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调查中,在被问及“如果没有网络,你会有何感受?”时,59.3%的同学表示生活将变得单调,47.1%的同学表示将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上网原因,缓解生活压力远大于充实完善个人。根据调查统计,100.00%的受访对象表示自己曾经有过上网经历。在大学生“上网原因”一项中,有53%受访同学选择“聊天”,该比例远远领先于其它选项。上网聊天作为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的方式在调查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娱乐则以40.9%比例次之,而只有25%的学生能比较合理的利用上网来充实、完善自己。
上网时间,基本不受限制,调查报告《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选择随时可以上网的人数占40%左右,表明上网的时间基本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而主要由学校课程设置紧密与否及学生的行为倾向决定。
上网途径,从电脑到手机。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同学们可以连接至网络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之外,在对于同学们上网方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平日有通过手机上网习惯的同学占到了41.2%,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新途径。
二、 行为偏好:网络的主要作用是社交娱乐
“聊天”俨然成为最受学子青睐的娱乐方式。通过调查,有90%以上的同学都使用QQ作为聊天工具,现在QQ号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互相联系时必备的身份验证码,根据资料显示, Google推出的全球最热门搜索词,“网上聊天”位居第一。另外,“查询娱乐资讯”与“网络游戏”以40.9%及25.8%的比例分列二、四位,二者的差距不是太大,“网络游戏”列第六位。
SNS网络平台逐渐成为社交新宠。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的交友互动平台同样占据了同学们较多的上网时间,之所以它如此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友平台,也为相隔千里的同学解了相思之苦。其次,校内网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共享空间。由于校内网民基本上都是大学生,所以校内上分享的资源可利用率高,相比于其他的资源共享网络更有针对性。如今,类似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无可非议地成为了大学生密集区,风行于各个高校的校园官方或非官方论坛就属其中之一。
网络,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据了解,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写入校内日志,与大家分享。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不易使大学生倍感艰辛,心理上常处于抑郁状态,而日常面对面交流的缺失,使得大学生愿意通过发表网络日志的方式引起周边同学的关注与抚慰。
对不健康网站持反对或中立态度占绝大多数。调查显示,92.5%的同学对不健康网站持反对或较中立态度,持支持态度的仅占3%(在实际生活中该数据可能会更多,但误差应该在可控范围内)。从同学反馈上的信息来看,抵挡不住诱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学习压力太大”“青春期知识匮乏”“心里不健康”以及“纯粹好奇”等方面。由此可见,对于此类不健康网站,大学生的态度还是相当明确的。
三、 网络依赖:新的学习方式和宅一族涌现
网络可以解决一切“不知道”,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一位同学在接受访问时就表示:“我现在有什么问题搞不明白的,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搜索,通常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么许多问题就没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了。”这足以说明,目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不再采用互相交流,请教同学的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寻求答案。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多师生在1分36秒全部安全撤离,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而从XX年起,校长叶志平每学期都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最快的一次,1000名学生全部撤离只用了46秒。
而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类似的自救互救教育,又有多少呢,大学生安全到底有多少保障?
一、大学生自救互救的内容
大学生遭遇伤害之后,及时的自救与互救显得非常重要,而无能力自救互救,或者不及时,甚至会给伤者带来生命危险。
在受伤之后如何自救互救,包括触电、煤气中毒、中暑、灼烫伤、创伤止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方面。
应对危机时如何逃亡,包括火灾、洪水、地震、台风等情况。
二、论文数据库上下载的数据
吕旺盛等在杭州市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进行了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向839名大学生发放了匿名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写成《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发表在XX年年8月第15期《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
以下是调查结果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救与互救技能普遍欠缺,在受到伤害时不知道正确的处理办法。
三、某部属高校的情况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发放大量问卷,也不能从学校相关部门获得关于自救互救教育的资料,只能从该校同学的感受方面做一些探讨。
该校自救互救教育普遍欠缺。对与触电,煤气中毒等方面的急救知识,大多数同学没有看见过这些方面的宣传手册,也没有听说过这些方面的讲座,仅仅在全校选修课中有一门课讲授这些方面的知识,但该选修班级招收人数不足50人。
为了应对火灾等突发情况,该校硬件设施准备充足。每一幢楼都配备了灭火器,部分楼在醒目位置悬挂疏散路线图。但校方没有进行过疏散演习,曾今有过消防演习,但有学生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采用志愿形式,同学参与热情不高。
学生自救互救技能的锻炼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该校同学普遍反映,在家庭中,因为父母本身就不了解等原因,自己所学的急救技能非常有限。
可见,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尚需锻炼,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责任。
1、学生认为哪种侵权行为最普遍,根据调查结果比例来看,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价格欺诈情况比较普遍,在这一方面,我们提醒广大同学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一定要认真做到查看商品质量,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2、学生认为最普遍的不良消费习惯主要有:盲目相信广告宣传;主动索要和保管消费凭证的意识薄弱;购买商品一味图便宜;受商家打折优惠诱惑,落入消费陷阱等。
3、学生认为危害大的不良消费习惯有:盲目相信广告宣传;购买商品一味图便宜;购买“三无”产品;购买食品不注意保质期;受到消费侵权后不维权,不投诉等。
4、对于新校区消费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对校园超市商品的质量及价格等表示不满意,同学们反映的意见主要有:超市的价格过高,品种不全;质量保质期应该注明,多设几个收银台,学生人多容易拥挤;食堂饭菜量少、价格太贵,质量不够好;校内消费场所不齐全;商品的价格高,没有做到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学生普遍对公寓的电费缴纳制度表示不满意,望学校相关部门能给予解决。
以上六方面反映出同学们在一些方面的维权意识还很淡薄,体现在:
1.维权集中于事后维权,在接受商品服务时的维权意识淡薄,没有想到事先防范。
2.当遇到消费纠纷时不能采取正当有效方式进行维权。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群体,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要敢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给大家一个警示作用,希望大家拿起法律——这个有着国家强制力做保障的强大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大学生消费者要通过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其它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斗争。对侵权行为、违法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此外,我们还深入学生,宣传正确消费观念,增强法律维权意识,做好学生和学校管理部门的纽带作用,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热情帮助,共同创建我们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美好的明天!
20xx年2月25日至3月20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专门抽调人员成立调查组,依托全区人力资源保障服务平台,对全区公司用工需求和未就业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掌握全区就业第一手资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走访调查公司585家,召开专题座谈会6次,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材料1万余份,对未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了登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台帐,录入电子信息平台,构建了“公司用工需求库”、“就业人员信息库”和“就业组织人事管理信息库”,为用工公司与求职人员的有效对接架起了桥梁。
(一)公司用工需求情况。
在调查走访的585家公司中,可提供就业岗位8545个。其中,民营公司377家,提供就业岗位6125个;国企83家,提供岗位1125个;三资公司27家,提供就业岗位285个;个体公司98家,提供岗位1010个。从这次调查情况看,民营、个体公司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从提供的岗位看,服务类岗位人才需求居首,市场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第二。其中,餐饮服务类3311个;管理类3205个;机械操作类20xx个。从文化程度和年龄要求来看,大部分公司需要高中以上学历,50%以上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详见表1)。
(二)未就业人员情况。
这次摸底调查共登记未就业人员13309人。其中,男5904人,占未就业人员的44.4%;女7405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5.6%。从求职者学历构成来看,大专以上学历1248人,占未就业人员的9.4%;高中、中专5260人,占未就业人员的39.5%;初中以下6801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1.06%。从求职者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上为求职者主力,占求职人数50%以上,其中,16-34岁占44.3%,35-44岁占24.8%,45岁以上占30.9%。从人员类别看,高校毕业生489人;失地农民11177人;就业转失业1643人,失地农民是这次求职者的主要群体。(详见表2)。
二、问题和分析
当前就业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在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对就业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部分公司出现招工难现象。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许多公司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服务行业更为突出。造成部分公司“招工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出了我区经济向好发展,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公司用工需求增加。从公司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了部分公司在用工理念上存在着偏差,公司用工存在短期行为、薪酬偏低和员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造成了劳动关系紧张,必然导致“招工难”。从政府层面分析,政府在加强信息引导、解决公司招聘与劳动者求职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职业培训、解决公司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匹配问题,加强环境建设、解决公司规范用工与劳动者体面就业问题等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办法。
(二)就业质量偏低。近年来,我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岗位等措施,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但从这次调查来看,全区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员占到50%以上。据统计,在区职介中心代缴养老保险的近4万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就业形势。为稳定就业,政府虽然采取了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就业援助,但灵活就业人员、年内失业人员就业两次以上的比例仍在30%左右,由于这种就业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新的困难群体。全区未就业人员中,失地农民占到了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目前实现就业的人中,灵活就业比例也高达60%。被征地农民从心理到技能都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对政府救济依赖性强,缺乏就业的主动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部分人的数量还会增多,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群体性就业矛盾凸现。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是我区就业服务的重点人群,围绕促进三大群体就业,我们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了重点帮扶,但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帮扶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救助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5000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特殊,该群体就业问题被社会各个领域所关注。今年我区预计毕业生1500多人需要安置,虽然政府采取了购买岗位的措施,但就业安置压力仍然很大。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本次调查的13309名未就业人员中,初中以下的6801人,大专以上的只有1241人,仅占9.5%,总体文化水平明显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的加快,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外资公司、民营公司招工,对求职者的文化要求较高,基本上都招聘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而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0%以上,年龄超过40岁的也占到50%以上,很明显,目前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招工的要求,造成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六)就业意识淡薄。本地劳动力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改变不了就业观念,他们对工资要求、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都有着自身的主观愿望,挑肥拣瘦。这与外地人员“低报酬,肯吃苦”的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对策与建议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政府调配人力资源的职能部门,为公司服务,满足他们的用工需求,为劳动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针对这次调查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议探讨实施相关措施:
(一)服务公司稳定就业。公司是全区经济发展的脊梁,公司发展壮大是实现“三三五五”发展战略的强大引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要牢固树立服务公司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把服务好公司作为优化全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驻区公司当作我们同甘共苦、携手共进的亲密朋友,千方百计为公司谋发展。要加大对公司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项就业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人才需求,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健全公司后备人才制度。积极开展劳动用工指导服务活动,与驻区公司建立直接联系,在一线解决公司实际问题,建立公司用工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公司用工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二)项目超前运作安置就业。借西部新城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项目落地的同时与公司沟通协调,将就业与项目建设统筹考虑。探索项目建设就业影响跟踪服务机制。从招商引资环节开始提前介入,对项目进行就业评估,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必须明确增加就业的数量;在项目开工建设时,同步启动对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同时搞好招聘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接转等全程服务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动就业。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援助就业困难群体的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及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工作。把符合条件的“4050”困难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补贴体系。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等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提供5-10万元的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要按照专业设计与本地产业相衔接,培训内容与求职者需求相衔接,开设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引导培训机构改革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和就业质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五)优化服务保障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准确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及时维护“就业信息库”,为劳动者和公司搭建有效对接平台,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一点登录、全区查询”,促进人才供给和公司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业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区人力资源保障网,建立由区职业介绍中心、人力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社区经办人员组成的QQ群,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就业岗位的对接率。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供需对接见面会等方式,为公司和求职者无缝对接提供全天侯服务。同时,将公司招工信息编印成册,在公司招聘会和街道人力资源保障中心免费发放,向求职者提供用工信息。开展向公司“三送”(送政策、送信息、送项目)服务活动,切实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原因
最近我发现许多人因为上太久而导致近视。也有因为上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于是我决定好好调查一下。
二、调查方式
1、先去查找因为上近视的人并问问他们上近视前和上近视后的感受。
2、调查上的小学生都会干什么。
三、调查情况记录
时间:12月4日我找到了一位因为上而近视的小学生问他上前和上后的感受他告诉我说:“以前我以为上很好玩,然后我天天玩,不仅学习成绩降了,连眼睛也近视了。现在我再也不上了。”
时间:12月8日我做了一份调查表,调查学校的小学生上都干什么。调查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十分之五的小学生是上打游戏的,有十分之三的小学生是看电视的`,只有十分之二的小学生是搜集资料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总结出了以下两条结论:
1、小学生不应该上玩游戏,不然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小学生如果上必须为自己设定时间,不然就会导致近视。
五、今后应该加强的措施
1、小学生尽量少上。
2、小学生不能进吧。
3、上尽量不玩游戏。因为一旦上瘾,就会一直玩个不停。
六、感想
1、通过对小学生上的调查,我了解到,上是一种有害学习的习惯。希望爱上的小学生应该戒掉瘾。这样才能让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一、调查目的
探究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可以更加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调查对象
xx小学五年(4)班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7个)。
三、调查内容
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四、调查方式:
观察法
五、调查时间:
20xx年11月1日——20xx年12月7日
六、调查分析
(一)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
1.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多学生成绩不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很枯燥。
2.自信心缺乏。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因为自己成绩很不好,认为他们自己不能学好,不如别人,所以不爱学习。以至于上课不认真听课,经常走神,这些又会导致考试考不好,如此恶性循环······
3.不良习惯的养成。很多成绩差的学生上课都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很好动,喜欢把头靠在桌上或者手上;有的上课喜欢做小动作,老师不提醒就一直做。
这是我调查的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1)多让学生做些具有思维性的题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使学生慢慢爱上数学。因为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些难题时,就会具有成功感。那时候,学生的喜怒哀乐都会融入其中。同时,也会不断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启学生的数学天赋,自然而然学生也会喜欢数学。要让学生明白,不要一看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样是毫无效果的,只是当他实在想不出任何方法去解题,走投无路时才去问别人。
(2)切忌让学生滥做题。做多,有时也不是件好事请,但也不可以不做,这样会生疏的,而且容易失去兴趣。让学生适当地做题,再好好的归纳,做题的思路有很多种,这就得自己去好好探索了。
(3)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所探索的,别人的好方法也未必适合自己,得找到适合的,才能更好的发展。学数学也是这样,不用过多理会别人的,只要自己认为这方法适合自己,用这方法能学好,那就用。
2.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多是由于学习总是失败,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地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给以切实有效的帮助,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努力达到他能够实现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又会激励学生的继续努力,使他不断进步。对于那些顽皮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希望老师和家长心里仍然保留一份对他们的尊重,超越他们之上有一种我们还不能理解的力量。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生的学习者,使他们感觉到和周围的人们及大自然有深刻的联系。这样的学生应该能清晰、独立地思考,具备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每位学生需要在他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感受到他是世界的公民。”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3.从小培养注意力
儿童不爱学习常与其注意力差有关。课堂教学要求注意力至少保持20分钟,有的学生却只能集中注意几分钟,有许多内容在“开小差”时没听到、没理解,结果成绩差,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进而不爱学习。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天生注意力不集中,这需要家长长期的努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
(1)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父母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为学生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
(2)有规律的生活。学生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学生的生活作息。
(3)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学生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4)培养学生注意事物的广度。学生注意力差的另一表现是不能同时注意多个事物。为此,家长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广度。
(5)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兴趣与需要是学生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学生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父母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如果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先前经验无关,学生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学生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6)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学生的注意持久,成人不能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因此,在活动之前,老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应当及时提醒学生,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例如,老师和学生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学生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如果老师能在种豆之前对学生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学生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老师”。这样就交给学生一个任务,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
总之,优秀的老师帮学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学生寻找一个得力的学习帮手,自始至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学生以鼓励,鼓励学生坚持到底,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这样,学生成才了,成功了,做老师的也放心了,也欣慰了。
七、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发现自己更加的了解学生了,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很多。学生有什么话也愿意跟我讲,这让我很欣慰,因为他们信任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以后教学时,遇到这类问题会有应对的策略,不会显得不知所措。
幸福,实际而又艰难的东西,自古以来我们都在不断的追求,它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拼搏努力,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的稳定态度与整体的观念。有人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对它的真谛进行了诠释:那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腿抽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构建。那么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究竟对于幸福观抱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理解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次的调查。
一、 情况概述
(一)调查时间:20xx年3月25日星期二
(二)调查地点:合肥学院
(三)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主要针对大一学生)
(四)调查方式:随机在班级发放120张纸质问卷调查,收回120份。
(五)调查意义: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的调查我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如家庭情况,个人生活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想法。这些客观因素都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幸福观的
理解的重要因素。在最后我们设置的是一个简答题,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及对自身幸福感的指数进行打分。由于种种的原因,从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幸福观,不同点想法不同的追求。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是积极的,这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现代化的大学教育和道德规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积极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消极的一面。主要的表现在:
1、 对幸福的缺失。认为幸福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过于理想化。
2、 安逸思想性。过度的贪于享乐,安逸主义盛行。
3、 个人主义的滋长,自私的表现。
4、 拜金主义的思想。认为金钱是幸福的直接表现。
对于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主要的回答包括了家庭幸福,有知心朋友,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以及自己在校表现的突出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这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86%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幸福感的指数在八十分以上。10%的认为自己比较幸福,幸福感的指数在六十至八十之间。有4%的人认为自己不怎么幸福,幸福感指数在六十以下。他们认为影响自己幸福的重大原因还是在于家庭和学习的方面。当谈到幸福是否与金钱有关系时,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认为没有关系,百分之三十认为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以下是我们此次以上是更直观的扇形表,方便观察调查数据。
我们不得不承认,幸福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个人因素,家庭情况,自己的专业是否喜欢以及未来是想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发展,都是幸福的一种体现。男女比例不同,在最后调查的结果中也呈现不同的情况,超过74%的女生希望简单的幸福,家庭能够美满。而有22%的女生则希望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未来,那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观。剩下的4%除了个人的简单之外,更愿意分享幸福,为他人也带来幸福的温暖,这是奉献的幸福观。因此,幸福多种多样,人生就多姿多彩,我们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幸福的好与坏,只要实现了它的人生价值,不同的路,都会有别样的幸福滋味。在调查结束后,对于调查的结果,我们进行了思考,如果现在不幸福的人群进行二次选择和追问,那么不幸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假设:
1、 学习不好压力大;
2、 精神空虚就业压力大,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处在盲目之中,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缺乏;
3、 自己期望过高,父母的期望过高,自身没有成就感;
4、 生活缺少知心朋友,人际关系紧张;
5、 生活费紧张,经济条件艰苦;
6、 没能加入各种社团和俱乐部;
7、 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压迫和紧张气氛。
由此可见,家庭、学校、社会和其他各个方面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人生目标责无旁贷,而且要马上行动起来,让大学生们能够更好为之奋斗,从而更好的生活,享受幸福。为了这些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就更应该花心思教育和引导我们对幸福本质的理解,体验幸福,增强主管幸福的前提;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社会幸福之间的关系,使个人幸福融入社会和集体幸福之中。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树立目标,坚定信心。
三、调查结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从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著名的哲学家周国平教授认为:“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生灵对于生命意义的的强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为前提的。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真实的灵魂,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幸福的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义有所不同,北师大教授于丹认为:“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富贵无关,同内心相连。”它不是金钱的附属品,当你拥有大笔大笔的财富时,你不一定拥有大笔大笔的幸福,我不否认有的人幸福是来源于财富的日益暴涨,可是拥有大笔的财富后你可以拥有亲情,爱情,友谊吗?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拜金主义者到最后都是不幸福的,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面对金钱的诱惑,我们或许应该适可而止的'停住脚步。因为幸福就在舍得之间,有舍才有得。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抵制不良的诱惑,这样有助于我们富而思进,励志勤学。总体来说,幸福观是积极的,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只要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小家为中心,将追求的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把家庭作为基础点,我想每个人都是幸福的,都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指数,处理正确的个人利益。
四、结语:
幸福观是塑造人格魅力的基础,因为它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石,没有幸福观就不可能塑造出对人类,对社会有利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谓知足者常乐,我们习惯了固有的生活状态,幸福感的指数是自己的评判和定位,家庭幸福、生活和睦,平平淡淡都可能是一种幸福。当幸福来敲门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的迎取,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的精神。幸福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充足,更是我们对自我、对家人、对社会的积极投入,认真生活。我思,故我在。我们要学会感受生活,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人很难想象会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更遑论幸福感。奋斗是充实而又幸福的,只有在奋斗中才能迎来幸福的暖意,增添幸福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雪飞.论“90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J];《科技风》;20xx(22)
[2]任爱红.社会性视野中的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
[3]马汝伟.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J] .《辽宁教育研究》20xx(11)
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2、你对所读专业的满意度是:
A 很满意 B 一般 C 不满意
3、您的年级是: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4、您是否经常为家里的事情而感到烦恼:A 经常 B偶尔 C 不经常
5、您觉得您现在幸福吗:
A 很幸福 B一般 C不幸福
6、您每月的生活费是:
A 400元以下 B 400-600元 C 600元以上
7、大学的学习成绩对你的心情影响大吗:
A 很大 B 不大 C 一点也没有
8、在大学里是不是经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A 经常会 B 偶尔会 C 从来没有
9、您倾向于在小城市发展还是大城市发展:
A 大城市 B 小城市 C 农村
10、您对目前存在的什么问题最不满意(可多选)
A 经济条件 B 家庭条件 C 学业 D 人际关系 E 就业前景
11、 您的幸福感主要来自哪里(可多选,但不能超过3个)
A 亲情 B 友情 C爱情 D 学业 E 能力
12.您眼中的幸福是什么样的?总体而言,您的幸福感指数(满分为100分,您打几分)
本次调查的目的有2个:
1.分析调查结果,进而探索出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流方向,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做探究与分析,最后给出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合理化建议。
2.通过本次调查,让同学们再一次准确认识到目前(尤其是次贷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本次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
具体有以下2个要点: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盒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理,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2.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尚处在职业生涯的准备或起步阶段,正因如此,一份科学,完善,可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调查的形式为:
1.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调查,网络调查)。
2.向辅导员,职业规划师和学长询问意见建议与心得体会。
3.查阅相关资料。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一共设计了三道关于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并从大一的学生和网络问卷中随机调查了150份样本,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问题1:您认为大学生应该把重心放在?
a.全力学习,为以后的事业、深造做准备
b.以学习课程为主,兼顾社会锻炼
c.着重参加学生会等,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
d.直接参与社会
选项 a b c d
数据 14 118 13 5
问题2:您是否对本专业进行深入了解?
a.已有深入了解
b.了解一般
c.基本不了解
选项 a b c
数据 7 99 44
问题3:您将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a.毕业以后就业
b.毕业以后考研
c.毕业以后出国深造
选项 a b c
数据 44 83 23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的结果中可以初步看出,在大学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88%)依然将学习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大一新生认识到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并将继续学习以获得更高的学识来增加自己在未来就业中的身价砝码。但与此同时,只有9.3%的同学选择“尽全部精力学习”,而更多数同学选择了“以学习为主,兼顾社会锻炼”这一方式进行大学生活的安排,可见同学们普遍接受了“大学生活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一个阶梯这一观点”,但同学们依然能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的主导作用,做到了本没有过分夸大所谓“能力”的作用而放弃学习。
在第三道题目中,我们直接向受访者询问了他们大学毕业以后的初步打算,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了考研的道路,将近三成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还有15.3%的同学选择了出国进修。由此可以得出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把重心放在学习上的意义:一是在院系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在职业市场中使自己更具竞争力;二是为将来的深造做准备。
做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自己的专业,在第二道题目中,我们想被调查者询问了有关对本专业了解方面的问题,只有4.7%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将近七成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模糊。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虽然打算毕业以后进行深造,抑或就业,但对自己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自己的专业)还是了解的有所不足。由此可见,虽然很多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但只有以少部分同学能脚踏实地地做好细节工作。
总而言之,大一新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志向,并且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初步的规划,但依然有很多细节需要去了解,学习以及掌握。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调查地点:广西xx学院
调查对象:各大高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网络调查问卷
调查人:
调查分工:团队合作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更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我们特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在网络上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共71份,问卷有效率为90%。问卷回收后,我们小组七个成员,分别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7.46%的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难。14.08%的人认为形势正常,就业情况良好。1.41%的人认为就业较容易。7.04%的人不清楚情况。看来许多人对这一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势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基本情况
1、毕业后去向
从针对同学们毕业后去向的问题4的调查结果看,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为40.85%,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同学占38.03%,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占12.68%,而自主就业的同学则有8.45%。
2、就业单位意向
问题11的调查结果显示,14.08%的同学选择在国家机关工作,12.68%的同学选择在其他事业单位工作,选择在学校和科研研究所工作的同学占1.41%,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学占19.72%,而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占8.45%,22.54%的同学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8.45%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而另外1.41%的同学选择在部队工作,另外有11.27%的同学选择其他。
3、工作所能接受的月薪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1.41%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__元以下,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20__~3000元之间,40.85%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5000元之间,26.76%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则在5000~8000元之间,12.68%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8000~12000之间。
通过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本次调查的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现总结如下:
1、直接就业是首选,选择考研的比例也很大
随着近几年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问题8的调查结果则从侧面反应出这一现实情况。12.68%的同学选择“考研”,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69.01%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可以看出在能够就业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就业早日进入社会的。
2、就业薪酬期望趋于理性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工作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5000的同学占40.85%(1000~20__占1.41%,20__~3000占12.68%),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过去高估的,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月薪能够得到更高更好的待遇,超出了自我价值的评估,就业不大乐观。
3、大学生自身能力信心十足,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在对求职中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63%的同学认为要有“时间和工作经验”,56%的同学认为要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53%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选择其他的有14%。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就业情况的认识很客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同时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这是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要积累实践经验。
三、建议和对策
1、大学生应夯实基础,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践和工作经验(占63%),但同时却有5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求职中最欠缺是相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可见,我们目前大学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能力缺失的境地。其实,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平日里就早做准备,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同学,对自己以后的就业还是很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就业难,难在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并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规划,虚度了大好青春,等到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学无所成,从而对自己求职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同学应早做准备,在校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在锻炼中学会与人交往,早日融入社会。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我们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还是热衷与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大城市就业,倾向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然而,以上地区、单位僧多粥少,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于是才会出现目前的结构性失业。我们发现,实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进程中,小城市、乡镇等地急需人才,小型企业、私人企业都求贤若渴。因而,我们大学生如果能切实的改变自身观念,树立基层意识,相信就业还是不会很难的。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面临就业时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缺少指导。因此,我们学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们从长计议,早作准备。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注重课本理论,逐步走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轨道上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4、政府部门要改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取消。要放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以上是我对我们小组进行网络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在以后的就业中能对我们起到帮助。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0xx年9月初,县教育局号文件向各校传达了省市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为了切实搞好辖区学校“减负”工作,了解各校“减负”文件精神的执行情况,县教研室初中组于20xx年9月13日至20xx年10月20日结束,对全县十三所初中进行了全面调查,旨在督查引导各校严格履行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内容》,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对象:初中教师、学生和家长。
方法:依照省《区县教研机构监测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学校,明察暗访,通过听、看、查、谈、访等方式进行。其中听课56节,发放教师问卷130张,学生问卷全县156班共计156张,问卷全部有效。
内容:参照陕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内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均为其要点。
三、结果及分析
1、领导重视,制订了“减负”方案。问卷显示,100%的教师接受了“减负”文件学习,89.1%的学生接受了“减负”文件的传达。通过听取各校有关领导“减负”工作汇报和查阅“减负”资料,反映了各校对“减负”工作的不同重视。在后期的“减负”检查中,各校减负落实愈见扎实。除均建立了“减负”领导小组,有“减负”实施方案外,有的学校和教师分别建立了“减负”目标责任书,学校设有“减负”责任追究制度,对教师有“减负”倡议书,建立了学科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有家庭作业和双休日作业布置的要求,有层层把关的周作业计划和落实记载,教师“减负”承诺书,学校对学生的“减负”问卷等。如耿中、榆中、药中、姬一、通中,从这些学校的汇报与检查中,可以看出对“减负”的重视及作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2、重视了常规管理,学校秩序正常。走进十三所初中,感到教学秩序井然。从我们检查看,十三所初中有教学计划,有课程安排,能按课表正常上课,学校常规教学检查资料齐全,学生作业批改细致认真,教研活动有安排、有记录。
3、重视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所听56节不同学科课,能看出各校在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改进教法与学法上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与探索。如鹿苑中学教导处及语文组的“同课异构”教法竞赛展示课、张中、泾中、耿镇、姬二的课堂教学令人满意。联想到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落实“户均一个大学生工程”,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抓“三展”,备“三考”取得了显著成绩。之后,又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变学生思维惰性习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被逐步调动起来,高效课堂蓬蓬勃勃,发展日趋完善,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这些举措,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对减负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上是各校在这次“减负”检查工作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仍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较多。单就从十三所初中课表看,除一所学校基本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外,十二所学校都有差异。如初一语文,国家标准规定每周6节,而有2所学校设为5节,一所学校设为7节;初一数学,国家标准为每周4节,9所学校设为5节;初一英语,国家标准每周4节,5所学校每周5节,2所学校每周8节;初一生物,国家标准每周3节,7所学校每周2节;初二物理,国家标准每周3节,4所学校每周2节……拿所给课表与班级课表初查对比,一些所谓“副课”根本没有。学生问卷显示,“副课”被挪用被挤占8.33%,无挪用挤占89.74%,未答占1.9%,主要是初三无非考“副课”,考前无“副课”,平时“副课”被“主课”代替,“副课”教师不在上“主课”。被挪用被挤占涉及4所学校,与监测“课程开设规范、无挪用、挤占现象”不相吻合。
2、作业量较大。100%教师回答学校有周作业计划,87.17%学生回答家庭作业未超过2小时,12.83%的学生感到作业量过大,感到作业量大主要是初三学生和城区学生,主要在3所初中。8.3%的学生反映教师布置重复性机械性惩罚作业,91.2%学生反映有2套教辅资料,这与监测家庭书面作业量“初中控制在2小时内”“无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不以增加作业量形式惩罚学生”“学生在校所用教辅资料每人不超过一套”有差距。调查中一位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每天做作业很晚11点多,书包大概能有40斤重。另一位家长说,听说上级减负检查,学校通知孩子赶快拿掉书包教辅材料,等检查组一走,又装上上学去。
3、补课与有偿家教现象严重。全县初三,除一所学校外,其余12所都补,这与监测规定的“不利用寒暑假、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或变相组织除九年级第二学期之外的学生进行大面积补课”不符。城区2名学生和3位家长反映某些教师联合动员学生晚上到其家进行有偿家教,孩子的老师说单凭上课不行,人家都补,不补就跟不上趟,因此家长只好让孩子交钱补课,对孩子健康忧心忡忡。另一位学生家长说,都补,很普遍。面对繁重课业负担学生家长敢怒不敢言。
4、考试次数频繁。问卷显示,十三所初中,11所学校有月考,有的还有学科竞赛、周考等 。7所学校公开排名。这与“初中只在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不举办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不公开学生考试成绩”“不进行成绩排名”极不相符。
四、结论和建议
结论:上级减负文件精神已引起了学校重视,初见成效,但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内容》,面临问题依然严峻。
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校领导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了解新课程改革方案,学习县教育局〔20xx〕142号文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各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重新安排课表,国家课程方案不容以任何理由的变更,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第三,各校要取消已有的初三上期的补课,坚决杜绝有偿家教。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山东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XX年9月至11月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就业心态日趋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难。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的调查中,33.88%的大学生选择了“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深造”,30.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24.92%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还有10.51%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发展。
调查显示,山东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益理性。在“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调查中,选择“符合自己专长”、“有发展空间”两项的学生都占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学生倾向于找“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选择“无所谓”和“要我就不错了”等选项的学生均占被调查者的2%左右。在“毕业后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调查中,45.98%的学生选择“省内”和“省内发达城市”,23.94%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10.8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劳”选项调查中,75.11%的山东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吃苦能够锻炼自己的毅力”。敢于吃苦、勇于拼搏仍然是山东大学生的主流精神状态。
“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此项调查发现,38.65%的学生选择了“能力”,19.50%的学生选择“知识”,11.67%的学生选择“习惯”,还有10.33%的学生选择“财富”。.
内容摘要: 经济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从物质生活来源方面摆脱对他人依赖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经济问题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每个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能否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级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会对整个的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自身
经济独立问题都没有太多的思考,在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父母。
本次调查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的强弱,以及对自身的影响,提醒大学生及早树立经济独立意识,并探索增强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的方法。关键字: 经济独立意识,消费,兼职,创业
进入大学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深切感受到进入大学以后,消费水平比高中时高了很多。暑假的打工的经历让我感受的了赚钱的不易,也让我理解到父母的辛劳。因为大学的空闲时间很多,而且相对自由,这不禁让我萌生了通过自己赚钱上大学的想法。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同学不占少数。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经济独立意识一定都会增强。当老师吧事件报告的作业布置后,我就决定了把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作为实践报告的主题。然后编制问卷,再由我们小组成员在海南大学内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生成57份有效问卷,下面由我对这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占55%,女生45%,比例基本1:1
第二道题:你一个月的花费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想了解在海南大学的大学生的基本消费金额。约42%的同学月消费金额在1000至1500之间,约46%的同学约消费金额在1500至20xx之间,约12%的同学月消费在20xx以上。第三道题:你一个月主要消费在哪方面?这个问题主要是想了解约在海南大学的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结构。84%在饮食上,5%主要消费在购买衣服,约2%主要消费在学习上,还有约3%主要消费在娱乐上,最后的6%为其他。这两道题是想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
第四道题:你的生活费来自哪里?其中约92%的同学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约6%的同学的花费来自国家资助,还有2%的同学通过自己赚钱来支付自己大学的消费。这道题是想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以便分析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情况。
第五道题:你是否想拥有一份兼职,赚取生活费?约81%的同学想拥有一份兼职,11%的同学不想拥有一份兼职,8%的同学对此没有感觉。第六道题:你是否想在大学生活期间创业?约71%的同学想在大学生活期间创业,约14%的同学不想,约25%的同学对此没有感觉。这两道题是想了解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以及自主创业创新意识。
第七道题:如果你兼职,你觉得你会收获什么?约61%的同学认为兼职可以积累社会经验,约12%的同学认为兼职可以赚到自己的钱,感到自豪,约18%的同学认为这样可以减轻经济压力,还有9%的同学觉得兼职能够广交朋友,拓宽交际面。
第八道题:你认为在大学创业的收获?约12%的同学认为收获是赚钱,约28%的同学认为可以积累社会经验,约12%的同学认为收获是可以广交朋友,拓宽交际面,约有48%的同学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可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锻炼胆识。
最后,我得一个较为全面的结论,这也是我们这次实践的总体结论: 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在社会上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去向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用于衣食住行,大部分用于吃饭,但不乏一部分消费用于大学生的自身娱乐消费。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大多数的同学依靠父母,部分同学依靠国家或学校补助,少部分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
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仍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而在社会上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但同学们大多希望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部分学生还希望在大学生活期间能够自主创业。
理性思考:
大多数大学生承认实现经济独立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能够实现经济独
立的很少,完全依赖父母的比例过高,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应当加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共同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共同教育。拥有经济独立意识可以助你早日经济独立。同学们大多希望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这能使大家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还有部分同学希望能够在大学创业,这能大学生产生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意向、塑造创业心理品质、养成创业规范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大学生应当有经济独立意识。
提出建议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经济独立意识和消费观。
大学生要学会理财,合理地安排个人生活费支出。
大学生还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完全的经济独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组总结:
下面就此次调查的细节做一下报告。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一共收回有效问卷57张。大多数同学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做了认真的回答。
我们的问卷由八道选择题组成,题虽然少,但是代表性很强,能大体上反应出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情况。虽然大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实现经济独立,但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渴望经济独立。
由于这是第一次写问卷报告,经验不足,可能会有些不足之处,但我们会吸取经验,不断完善。
一、调查问题
中学生的消费与消费观虽已渐渐独立,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由于中学生所处于的年龄阶段,既有叛逆又有彷徨,中学生的消费渐趋自主,但其经济又不能独立,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 作风,引导适度的消费,健康的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把握好度。社会也应对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及消费观,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此项调查是对海棠中学八年级学生的消费情况,从而能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及问题。
二、调查范围
海棠中学八年级学生
三、调查方法及时间
进行随机抽样方式对海棠中学的10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100份,有效问卷94份,完成率达到94%,时间为12月16日。
四、调查分析
调查男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4.68%,女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5.32%。
分析调查统计如下表
(一)初中生零花钱的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86.17%,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13.83%。初中生零用钱每月多在50元以下,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5.96% ,50-10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 %,100-15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32 %,150元以上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19 %。那么中学生们的零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8.72%;其次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6.20%;自己打工而来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4.89%。其他 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 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 用品。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极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 零用钱了。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少数的家庭。所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零花钱,但是初中生年龄尚小,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家长们一般不会给小孩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相对更为"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个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用钱金额在50元以下。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 亲属同住的,也会经常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幼辈的爱 护。少部分期望"自食其力"的学生还会通过打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接触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经验。但中学生的年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能同意他们利用课余打工的家长还是不多。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比较疼爱孩子的,不忍心让他们受苦。
(二)中学生零花钱的消费情况
(1)中学生零花钱的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这些零用钱大部分跟朋友一起消费,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4.89%,自己花去的占了被调查总数54.26%,跟父母一起消费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39.36%,其它的情况也占了30.85%,只要他们想要一般都会给的,那么他们都消费到那里去呢?
(2)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调查结果显示:零用钱用来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8.30%;进行储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7.66%;买零食、饮料等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9.36%,这3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3.40%;体育运动花费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8.08%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包括服装和鞋类) 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9.15%。大多数的家长认为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现在的文化书市也较为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所以家长对于孩子购买书籍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能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他们购买的书籍大部分是报刊杂志、接着是漫画书分别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3.60%、34.04%。大多数中学生们都把自己的零用钱用在了购书上,这实际上是中学生们对于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许多青少年们朋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渴望,因此许多青少年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充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要,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小学生调查报告作文调查报告作文装备制造行业走访调查报告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消费领域中也出现了崇洋消费、炫富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方式。作为引领消费时尚和前沿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和心态等自然而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时期应该对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而且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是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 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群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概况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项目:1、明确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状况
2、明确大学生用于满足衣食住行的消费状况
3、明确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状况
4、明确大学生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状况
调查范围:在校大学生
问卷以及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发放37份,有效问卷37份。问卷内容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两大部分,问题大致包括:月消费额及伙食费用、通讯及网络费用、恋爱支出、文娱方面、储蓄方面、购物态度和理念以及消费的自我满意度。
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结果
1、月生活费数量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22人选择了500-1000,结合现行物价水平,总体消费还算合理。虽然个别消费较高,可能是受家庭消费跟其他因素的影响。
2、月生活费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33人选择父母给予。这表明,大学生月生活费来源于父母给予,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的经济自立的思想意识,但在具体消费来源上却出现了极大的倾向性——父母,要实现大学生经济上的独立,除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树立经济自立的意识,关键在于还要社会上的给予更多的机会与支持。而且,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大学生在思想和经历上共同成长。
3、月生活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状况是刚好用完。由此可知,学生消费基本趋向理性化,但是也有部分同学任然出现不够花的情况,说明个别同学的消费还存在不合理消费现象。
4、月生活费不够用采取的措施
统计结果表明,当学生生活费不够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同学借的方式,其次是向父母要跟自己做兼职。
5、生活费主要的用途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消费用于饮食和通讯方面,但在娱乐、服装方面也占了较大的比例,而用于学习方面的却很低,这值得我们深思。
6、月伙食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用于伙食费的状况主要集中在300-500元,500元以上这两个区间,证明大学生在用于生活方面的支出占了月生活费的大部分。
7、月购衣的花费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每月用于服装方面的支出主要集中在一百元以下,也有部分同学在服装方面的支出过高在三百元以上,这需要适当的调整。
8、每月学习的花费
统计结果表明, 大学生平均每月用于学习方面的支出过低,大多都集中在30元以下。由此可见,学生应适当增加在学习方面的支出。
9、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用于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多集中在10元—60元之间,这在每月消费支出中是较为正常的。
10、每月上网的花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上网费用在50元以下,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同学上网时间较为合理,而有少部分同学的上网费用在200元以上,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11、每月话费状况
统计结果表明,64.4%的同学每月话费支出在30—60元之间,对于依靠手机与家人、朋友等进行联系的大学生来说算合理。
12、每月交际花费状况(包括恋爱消费)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用于交际的花费主要集中在一百元以内,也有部分同学每月交际活动较多支出在两百元以上。
13、生活费有盈余的用途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财商也比较高,会把节余的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分析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消费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5.4%的同学在500元以下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59.5%的同学月消费在500--1000元之间,有29.8%的同学月消费在1000--1500元之间,有5.4%的同学有1500元以上高消费。 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现在高校校园里,不乏这样的“新新人类”,他们身上穿着阿迪达斯,脚蹬耐克运动鞋,胸前挂着新款手机,出入高级的娱乐场所,高消费学生,他们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生活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亲友资助。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生活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只有一小部分是勤工助学和依靠助学金。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地区,加之大学生生活的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学生勉强维持学业,只有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者才比较自由、潇洒,才可以衣、食、游无忧。一般来讲,农村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及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在消费上的差异,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状况良好的生源与经济状况困难的生源的消费差异。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一差距会逐渐缩小,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
储蓄观念淡薄
通过调查及口头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一部分同学每月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钱度日,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追求时尚品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发现,同学之间的攀比远不止是学习,还表现在生活(吃穿住用)、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 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超前购物消费,这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一种很普遍的不良现象。他们为了争得所谓的面子与其他同学比高低,就会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超前购物消费,这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一种很普遍的不良现象。 同时还指出有时为了拥有一款时尚手机,不少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使得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随大流”。这种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情交际消费愈演愈烈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同学、朋友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手段的便捷,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同学、朋友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人情消费有蔓延之势。同学过生日、入党提干、比赛获奖、评上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视为不够人情。请客者档次越高,被请者的随礼也就越高。在调查中,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有“人性消费”,每月的人情消费超过了100元。人情“包袱”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建议和意见
总的来讲,追求实用、理性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但其中不乏非理性消费的存在。但是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对这些非理性消费行为不能及时引导扭转,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家庭的经济支配,增加父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甚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及持续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要得到改善需要时间,不仅要学生自身,社会、学校、家庭的相互配合,才能慢慢的看到成效。
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础,需要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平时适度地紧缩财政支出,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往往可以受益终生。要避免学生因花钱无度陷入“金融危机”。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首先,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个体差异大,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可通过心理咨询、课外沟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遏制部分学生膨胀的攀比心理和近乎失控的超前消费。
3、加强“新消费理念”的引导和教育、在大学校园形成良好“新消费”氛围。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教育的误区,作为学校,应该主动地加入到倡导、宣传、教育“新消费运动”的队伍中来,重视对学生进行“新消费理念”的培养及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新消费理念”的指导力度。将“新消费教育”作为一项科普知识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立完整的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通过开展“新消费运动”讲座、“新消费运动”知识竞赛、建立“新消费”社团、“新消费”社会实践等方式,向大学生倡导“健康、节约、环保、责任”的新型消费理念,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让当代的天之骄子们接受一场“新消费运动”的洗礼,以扭转大学生消费中错误的价值观和消费方式,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责任感,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
4、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
我在很久以前就听说了“网购”这个词,淘宝网更是家喻户晓的知名网站。人们对于网购这种购物形式众说纷纭,在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网购存在很大的风险,也很少人真正尝试过。我一直都对网购很感兴趣,很好奇,在今年春天我开始了我的“网购生涯”。从那以后,身边的同学也纷纷开始了网购。后来网购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什么东西都喜欢从网上买。像我这样喜欢网购的大学生有多少呢?因此我选了这个主题。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为了揭开网购的真实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经贸学院的全部学生(限于三年级以下)进行分层,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随机选定某一学号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四、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对样本中网购人数的调查,得到以下数据:大一学生样本中有9人进行网购,在该层中的比例为56、25%;大二的有15人,占该层的68、18%;大三的有11人,占该层的50%。
以95%的把握推断经贸学院中网购人数比例范围为45、36%~70、44%
2、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5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有97%的同学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会尝试网上购物。
3、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节约费用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和寻找新奇商品而选择网购。在众多的购物网站中,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有48、57%的网购者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4、大家都在网上买些什么呢?经调查,数码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7%,其次是服装27、87%,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67%。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5、本次调查中,还对同学们的网购消费水平进行了调查,有42%的同学每季网购一次,每月一次和每年一次的同学分别占总体的25、8%和27、5%。还有4、7%的网购达人平均每周一次。每次购物的平均交易金额在100以下和100~500之间的人数都占总数的42、8%,其他金额范围分布较少。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21%),网购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还不是很普及,但潜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绝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目前,人们在网上消费的商品种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购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优化购物体系,打破这种局限。
购物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能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最时尚的商品,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来网购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形式之一。
附件:
20xx年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问卷
1、您是否听说或接触过网上购物?
说明:如果您选择“a”或者“b”选项,请只回答第2、3题
a从来没听说过
b听说过但没有接触过
c偶尔在网上购买物品
d经常在网上购买物品
2、您没有网购经历的原因是什么?
a网购流程太复杂
b网购不安全
c其他
3、如果您没有网购经历,那么您接下来会考虑尝试网购吗?
a会b可能会c不会
4、您经常登陆哪个购物网站?
a淘宝b易趣c拍拍d当当e其他
5、你选择网上购物的理由是?
a节省时间、节约费用
b操作方便
c寻找稀有商品
d出于好奇,有趣
e追求时尚
6、您认为购物网站哪些最吸引您?
a打折优惠
b节日促销
c商品种类齐全
d商品介绍全面
e其他
7、在网上购物你经常选择的产品?
a图书b服装c化妆品d礼品e数码产品f食品
8、您平均一次购物金额大约在?
a5000元以上b1000-5000元c500-1000元d100-500元e100元以下
9、您对网上购物是否信任?
a非常信任b信任c一般d不信任e非常不信任
10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有无受骗经历?
a有b没有
11、您在网上购物的频率?
a每周一次b平均每月一次c平均每季一次d平均每年一次
12、您在网上购物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a商品描述不清楚
b品种类和网站数目太多
调查概况:
20xx年教委下达布置各校对不良行为学生的调查管理,对此项工作,我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现将总结情况报告如下。
具体目标:
以调查方式深入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环境及非环境影响的具体现象。从而以资料形式深度了解如今学生心理及思想岔路。使得以更明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及发展路线和方向。
调查方法:
使用小组会议讨论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内容:
对于现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数字分析,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同学原因,教师原因进行辨证的多元的探讨研究,最终完成此文报告。
调查结果:
社会的多面性及环境的多极影响,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滋生与发展。在各个极端的影响下,唯一核心的问题是一种心理教育和鼓励,如今学生在面对如此多元化的迷惑下,导致他们失去了明辨力和原则性,他们往往认为“自我”会是一种完美的认知。却忘记了辨证的统一,并非仅为于此。所以说,要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不良行为习惯,唯一的出路在于心理教育和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在新的时代走向正确的道路。
一、 数字分析:
我校不良行为学生科可分为两种:智育差等生和德育差等生,对学校教育影响较大的重要是德育差等生,其比例占不良行为学生的80%,其中德育差等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起制约学生正常发展的占55%,家长采取“不管不问”态度的17%,“打骂孩子”的30%,6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差异就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不够。按照关心程度排序,两类家长对孩子关心最多的前三项分别是:(1)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思想品德被排到第四位之后。“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不良行为学生的家庭教育中表现突出。。社会影响正常发展的占12%,学校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占20%,其他影响的占18%。目前,我校在校生约2200人,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约1800人;未成年人初一305人,初二318人,初三316人,高一310人,其余为高二和高三学生,他们大部分为18周岁。我笑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年龄跨度大,兴趣爱好各异,处于身心发育和世界观形成个个阶段。高中学生来自全县的各个乡镇,初中学生分布也很广,家长们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二、不良行为学生产生的原因:
不良行为学生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了解其学习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分析我校的后进生,其形成原因如下:
(一)家庭原因
1、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相反不良习惯影响学生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他们认为树大自直,使学生缺乏追求;缺乏理想。
2、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不良行为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3、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后进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4.离婚率的增加使学生在家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从而学生造成非正常的心理。
如:我校学生王楠同学,由于父母离异,王楠同学由父亲管理,但父亲忙于商务,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看管,但他们根本无法达到管理孩的效果。
5.独生子女的逐年增加使家长从小过分宠爱、溺爱学生,学生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后的不到根本的纠正。
针对学生的家庭原因:我校利用家长学校机会统一用广播形式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共同提高素质,对后进生的家长又专门召开会议耐心细致的加以引导,分析孩子落伍的原因,并提出共同教育学生的具体措施。
(二)学校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怪,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他是后进生,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
3、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教师只顾眼前利益认为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不够,缺乏足够的谈心、面对面辅导以及和学生一起共同活动。
(三)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行为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少不良行为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婚外性行为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不良行为学生的价值取向。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不良行为学生培养的投入。
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做它用,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这样造成不良行为学生无心学习,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3、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危害更大。
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不良行为学生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不良行为学生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不良行为学生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在长期的不良行为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认为社会方面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的主要方面有:(1)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问题;(2)媒体宣传上不适当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影响问题;(3)未成年人走上不良道路后社会该施以怎样教育;(4)未成年人遭受暴力侵害的法律支持及社会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同学原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学中很容易自然形成“好生”一圈,“差生”一圈的现象,并且变本加厉,差生越差。这也是很多家长十分关注自己的子女与谁为友的原因。
上述四点可归纳为客观原因或环境因素,自然也存在差生的内在原因。
1、历史原因。由于某种原因学习成绩和品行一贯落伍,或者虽然得到帮教后已向好生方向发展,但是碰到挫折又“旧病复发”。
2、心理原因。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当发现自己差别人一截时,不是找原因、想办法,积极努力迎头赶上,而是怨天尤人,甚至产生妒忌、憎恨的病态心理。
我校对后进生进行详细分类:德育后进生,智育后进生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细致分析,详细登统后进生名单,按号入座以便教育。
后进生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的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学习要求、动机,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才能发挥自己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的的强度对学业的影响呈显著的正比关系。当今的初中生他们的年龄小,缺乏社会阅历,且世界观在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学习的目的、社会意义、个人的理想抱负、将来的职业等想的较少,甚至不想。因此,明确、主导的学习目的还没有形成,正由于他们缺乏远景性的学习目标和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自己的家长、老师在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消极的对抗心理,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逐渐向后进生过渡、转化。
2、 意志薄弱、不够坚定
坚强的意志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坚苦的劳动过程,它要求学生付出较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胜任学习任务的。后进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习遇到困难就回头,失去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放弃对学习目的的追求,不想也不愿意同学习作斗争,时间长久养成了害怕困难、回避困难的心理,形成了不求进取、意志薄弱、放弃征服困难勇气的不良个性。
3、 智力活动呈被动状态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善于动脑、动手、思维活跃,而那些懒于动脑筋、思维不活跃、无独立思考习惯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积极解决问题,作业和考试时反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产生自卑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智力差、无能力,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逐渐变成后进生。
4、 道德水准模糊、认识不明确
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个性的成长,不良行为学生学生的道德形成过程至关重要,他们的道德观念在幼年时只是受父母及周围伙伴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在学生时期,他们处于形成阶段,尽管如此,他们还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此时他们对道德认识不明确、不稳定,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分清真、善、美、丑,也缺乏对道德的正确评价,形成错误的认识。如:把打架闹事看成是有“本事”,甚至“英雄”,把尊敬他人当作是“屈服别人”,把扰乱课堂秩序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认为是“自豪的事”。少数学生还做出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这些都是后进生的表现。
5、贪图享受、爱慕虚荣
现代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的家长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要求不够严格,他们以超标准的物质满足孩子生活需求,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独立生活的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身心发展失调,产生攀比的心里,扭曲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审美情趣及兴趣爱好,使子女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偏离正常的轨道,这些对于他们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作为教师,我们仅看到这些学生的缺点是不行的,我们应看到不良行为学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应该耐心的运用多种方法,行之有效的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正确的看待引导他们,为此针对不良行为学生我建议采取的几点建议:
1、 教师的信心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教师,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后进生的“后进”往往也是暂时的,可变的。他们经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教育是可以逐渐摆脱“后进”的状态,乃至成为优秀。同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生的“后进”也是相对的,他们身上往往存在不同的“闪光点”,他们可能在一方面后进,但在另一方面却很优秀。为此,我校要求教师要树立发展观念,相信后进生的可变性,以一分为二、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后进生,既看到后进生后进的方面,更要看到其优秀的一面。同时,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后进生以其长克其短,克其短扬其长,鼓舞他们上进,从而激励他们自我进步,走向优秀。
2、教师的爱心
爱是教育工作的基础,爱能融化一切,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爱是促进其转化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后进生往往有意、无意的表现出对老师和同学的疏远与隔阂。他们往往缺乏爱,在学校和家庭都难以得到应有的关心和爱。为此,教师首先应弥补后进生爱的缺陷,用爱的暖流开启学生的心扉。爱后进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习上,给他们多“吃偏饭”,生活上多体贴关心,通过爱,最终感化后进生,让他们从内心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从而教师所期待的目标努力,实现新的转化。
3、教师的细心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后进生的缺点和错误是明显的、外露的,他们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往往少而甚微,又往往被他们的“乌黑面”所遮掩,让人难以觉察和不足为奇。因此,转化后进生关键就是要细心,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细心的了解后进生,掌握其后进的原因,分清其类型,看看到底是“成绩后进生”、“品德后进生”,还是“成绩、品德双后进生”。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长善就失。二)细心寻求后进生的“闪光点”、“可取点”、“优秀点”,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加以发扬光大,从而扬长避短,实现后进生“旧我”向“新我”的转变。三)细心把握后进生转化的时机。矛盾的转化总是有一定的时机,后进生的转化也是如此。为此,教师要细心观察后进生,通过其思想状态、行为表现的体现,见微知著,由此及彼,准确、灵活的把握住后进生转化的时机,加以教育和引导。
4、 教师的齐心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许多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失效,往往是因为教育者之间对后进生要求的不一致造成的。为此,在转化后进生时,教育者之间要齐心。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齐心,要力往一处使,对后进生都要有共同的美好愿望,对后进生的要求要一致,言行要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 教师的恒心
“冻结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他们身上的“后进”的转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就必须要有恒心。要不怕反复。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的反复。克制自己的感情,冷静、耐心、坚持不懈的做好“反复”的教育工作。否则,将会“竹蓝打水一场空”,那转化后进生的意愿,将落为一句空话。
活动形式:要求班主任每月必须做一次后进生的家访工作和谈话工作。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我校教师充满信心、爱心、细心、齐心、恒心,从而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三、 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一个人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同缺乏道德修养有关,一些不良行为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常常从道德沦丧开始,而违法犯罪行为本身又是违反道德的集中反映。所有不良行为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实际上无一例外都是法律和道德意识缺乏和淡漠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对不良行为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什么是道德提倡的,什么是与道德相悖的,才能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从总体上提高其自身素质。具体工作中,要针对在校生、不良行为学生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对于在校生,既要注重法律、道德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要把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列为必修课,做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讲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逐步使他们树立起崇法、崇德意识,养成遵纪守法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增强明辨是非能力、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对于社会不良行为学生,特别是“失学、失业、失管”的未成年人群体,要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要加强对这部分不良行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是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方面密切配合,对那些“家长管不住、学校不想要、公安很难办”的不良行为学生,落实专人结对帮教,有的放矢地释法说理,疏导劝诫,重点在转化其思想,感化其感情,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的轨迹,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法律道德素质回归社会。
四、净化不良行为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
就网吧治理而言,严格禁止不良行为学生进入网吧不是上策,不良行为学生上网问题,宜疏不宜堵,堵是堵不住的,关键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研发推介绿色上网软件,为不良行为学生上网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给不良行为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条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文化市场的管理不能一风吹,要建立起一套有效防范和及时打击色情、暴力信息以及其他有害出版物、音像制品的长效机制。有朝一日,不良行为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得到彻底治理,全社会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业也必将取得成果。
总之,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要当一名好的教师更不容易。在此次实习和调查中,我想到了学生环境影响下的差距。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
据统计表20xx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20万人,比去年减少8、2万人,这是非颠倒20xx年以来报考研究生人数的首次下降,教研执法“降温”现象出现。
“研究生这么吃香,就业比本科生好多了,你为什么不考研?”这是前几年大学毕业生时常遇到的问题。
“研究生现在不吃香了,就业情况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甚至很差,你为什么还要教研?”这是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考研时遭遇的困难。
针对这一现象我特以在校大学生对考研现状为题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一至大三学生。
从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对未来很多人并没有目标,其中60%以上的人虽有目标但不明确,甚至还有24%的人根本没有目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大学,这是一个值得在校大学生和即将踏入大学殿堂的中学生深思的问题!
在问到是否在大一时已经决心考研,回答是否不明确三种答案的人所占比例相当大一由于刚进入大学还处于比较松散的阶段,对考研还没有做过多考虑。
问到为什么会决定考研时,认为考研只是想拿到更高的学历,以后有个好工作的人占地66%,回答考研是因为喜欢学术研究的占有一席之地14%,迫于父母的压力和想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的各占10%。这也许就是考研热潮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吧!更多的人只是希望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学习层次,以及缓冲就业压力,考研究生却认为其没有价值的现象有原因。
在每年的考研人群中还有一部分考生是在职考研,在我调查的对象中有34%的人愿意在职考研,66%的人选择应届考研。综合现已读研的人对此的反映,可以看出未曾跨出校门就直接读研的学生m由于急于在经济上独占,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对步入社会显得有点迫不及待;而工作后再返校读研的人则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了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对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性。共存而相悖的表明,工作和读研是矛盾的统一体,已然在当前的研究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围城效应”。
面对近几年教研现状,其中68%的人认为出现考研热最主要的原因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们不得不通过拿高文凭来提高自已的竟争力,24%的人认为大部分人只是盲目的随大流,自已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仅有4%的人认为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感兴趣。
调查的结果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选择教研是否有何时何地,其实自义务教育结束后,一个人是否再续接受教育,或接受怎样的教育,都应该成人个体独立的选择,但是我们的社会却缺乏这样的允许大家有多无选择的环境,一方面,观念上不支持,而另一方面,现实的出路,也迫使我们做出逶心的选择,那些在教研很热或者教研趋冷的环境中始终能更改的进行考研分析,然后作出选择的人十分难能可贵。只有进行了事先的理性分析,才有可能对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活进行长远的规划,并使得研究生学习更有价值。希望那些还未做出决定或已经做出决定的人都能更改的对待考研,做出适合自忆的人生规划!
众所周知,吸烟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只要我们稍加留意、观察周围存在的吸烟现象,我们会不言而喻:吸烟不但对人们的生理有害,而且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吸烟现象甚至对他人的健康生活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严重则可能会因粗心而引来硝烟烈火之灾—火灾,导致一命呜呼、人财俱失。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里查德·皮托的前瞻性调查显示,到中国现有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5000万人将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去向的关键时期,一旦染上吸烟的恶习,再想戒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吸烟的状况,掌握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吸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危害意识,消除不良习惯,增强吸烟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让吸烟的大学生戒烟,不吸烟的大学生远离吸烟,从而为有强健的身心体魄打好基础,轻松学习,我作了一次了对大学生吸烟现象的研究性调查。
一、研究调查原因:
记得,第二十二个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让肺自由呼吸”,口号是“拒绝二手烟,让肺自由呼吸”。我通过研究性调查,结合实际状况,吸取并广泛收集有关确实有效的戒烟措施,同时例举实际性例子,以便更好地向广大吸烟大学生提供更有效更迅速的戒烟方法或建议。使它不再成为大学生的难题,使大学生都拥有强健的身心体魄,方能更轻松、更自信地学习,获取知识。根据来自中国青年报消息称,在我国1.3亿青少年中,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而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高达6500万。而且报告中还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开始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并且女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有上升趋势。
二、调查对象: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生中吸烟的人(随机50人)
三、调查方法:问卷式调查(选择问卷)
四、调查问卷(样本):
1、你什么时候开始吸烟?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2、你为什么要吸烟?(可多选) A受朋友、家庭、同学影响B喜欢的偶像抽烟,从模仿开始C仅仅是好奇、时尚,喜欢抽烟的感觉D受了挫折
E受了负面情绪的影响F其他
3、你对吸烟的危害了解吗?A、不了解B、一点C、了解4、你认为青少年适合吸烟吗?A、不适合B合适C不知道5、你觉得吸烟对你是否有害?A、有B、没有C、不知道6、你的父母知道你吸烟吗?A、知道B、不知道7、你的父母同意你吸烟吗?A、同意B、不同意C、无所谓8、你的朋友有没有阻止你吸烟呢?A、有B、没有
9、你是否可以一天不吸烟?A、可以B、不可以C、不知道10、平均一天几根?
A 1B 1-5 C 5-10 D 10根以上
11.每月用来买烟的费用?
A 30 B 30-50C 50-100 D 100以上12.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抽烟?
A郁闷时B孤单无助时C无所事事时D课业压力大时13、你看到别人吸烟的时候你有何感觉?A谗B、没有感觉C、不知道
14、你打算戒烟吗?
A、不打算B、打算C、没有想过
15.如果你想过戒烟,你人为什么方法比较有效〔可多选〕 A靠朋友和同学监督
B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别的地方转移注意力C丢掉所有的香烟、打火机等与香烟有关的东西D烟瘾上来时用口香糖或其它东西代替
E拒绝香烟的引诱,提醒自己不能回头
D其它( )
五、分析过程:
(一)大学生吸烟产生的心理影响:
(1)标新立异心理
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的日渐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在不断显现,表现欲逐步增强,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能满足这心理。
(2)追求风度心理
现在,电影视录相等娱乐传播媒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极大。某些吸烟大学生承认他们吸烟完全学自银幕上的偶像和英雄人物。觉得吸烟很有些类人物的风度,有男子汉气味。的确,这些道德认识正处在不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往往错误的将吸烟与威武,洒脱联系在一起。
(3)好奇心强,玩玩欲望高。
这部分多数是比较早吸烟的学生,好奇心强,凡事想亲身实践一下,但克服自制力却比较差,他们认为吸烟好玩、稀奇、开始只抱着玩玩、试试的心情,哪知一抽不可收。
(4)交际心理不成熟。
这些大学生中流行这么一句话:俺款爷,不买就买,一买全是“大中华”“红塔山”“万宝路”“剑”等中外高档名烟。是想借此显示其富有,是“款爷”,借此压服别的同学,在班上树立“钱”威。
(5)屈从心理。
俗话说;“近墨者黑”一些中学生受到同伙负效应影响,加上本身意志薄弱,屈从于外部诱惑压力,也随其吸上了烟。
(二)学校对大学生吸烟的看法:
1、防微杜渐:学校应加以管理,否则成了习惯,改正就难。
2、齐抓共管:学校应提高,全体教师对吸烟危害严重性的认识,要求他们当学生面不吸烟,并动员教导,政教,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力量,共同治理,形成一种反吸烟教育的氛围。
(三)社会对大学生吸烟的看法:
大学生是知识青年,国家的未来的`栋梁,不管从素质还是环保意识上要提高,应当有为他人健康着想的良好品德。
(四)吸烟对身体的影响:
1健康受影响.
2形象受影响,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不会喜欢一身烟味的人. 3心理健康受影响,大学生抽烟肯定瞒着家长,那肯定要说谎,一个谎言往往需要十句谎言去掩饰,总是撒谎,心理回不自觉的紧张,而且会有多多少少的内疚感,长期以往,对心里健康有害.
4经济情况受影响,可能要把零花钱的很大一部分花费在买烟上,周围的同学也抽的话,就会自然地产,生攀比,比谁抽的是好烟,那肯定会影响经济情况,甚至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偷钱买烟.
5学习受影响. 6未来潜在的影响.很多烟龄小的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烟瘾很大,那会让身边的人吸到二手烟,二手烟的危害相信你也很清楚,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健康,甚至会对孕妇产生影响从而宝宝也深受其害!
(五)吸烟的危害:
吸烟危害健康,科学实验早已证明,世界各国近40年来对烟草危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5万多份研究报告证实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就是烟草,吸烟已经被定为“公害”。但吸烟对身体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这是许多人都不曾想像到的。科学研究证明,烟草的危害主要于烟雾中的化学成份。烟草中含有的化学成份高达4700多种,其中主要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苯丙比、放射性物质、刺激性化合物及砷、汞、锡、镍等多种重金属元素,它们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和致癌作用。新华社曾发过一条专稿,说我国的科学家在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以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国每年100万的死亡人群中,有3/4死于烟草所致的疾病,按现有趋势,到,我国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曾搞过一次调查,美国有4700万成年人吸烟,1995年到1999年间,美国每年死于吸烟导致疾病的人数估计为44万人,其中约3.5万人死于被动吸烟,而且女性致肺癌的人数目前已经超过其它癌症死亡人数的总和。肺癌是世界各地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肺癌居癌症死亡原因第一位。
(六)烟瘾为何难以戒掉:
烟有害已成公论,但为何有人“明知烟有毒,偏向烟海行”呢?山东医学院的张志华先生将吸烟的社会心理类型分类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好奇心理、从众心理、消遣心理、成瘾依赖心理占大多数,其次为排解、填充、交际虚荣、享受心理型。调查发现,青少年多为好奇心理,中老年人多为成瘾依赖型,而多数吸烟者是几种心理交织在一起。吸烟有害,为此不少吸烟者也有戒烟的愿望,但却难以戒掉。世界卫生组织烟草和健康合作中心主任翁心植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我国吸烟者戒烟率低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处于烟雾弥漫的大环境中。在我国男性吸烟一直被认为是正常的社会习俗,要改变这一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能奏效。此外,还有烟草的上瘾性。香烟中的尼古丁具有精神活性的强化性,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使吸烟者重复使用尼古丁而不能自拔。人戒烟后,由于肌体缺乏了尼古丁的刺激,要自身调整到新的平衡,恢复正常健康代谢机能,开始会很不适应,因此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这些反应都是戒断症状。正是由于这些戒断症状,使戒烟者产生了生病的错觉。戒断症状实际上只是肌体的一种短暂生理反应,是肌体进行健康的调整、恢复正常心理机能的结果。它的出现恰恰表明,戒烟者的身体正在清除源于烟草中的尼古丁,而且大部分尼古丁会在完全戒烟后的1—2周内排出体外,那时戒断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六、个人对大学生吸烟的看法以及建议:
我这次进行“大学生吸烟与健康”调查,是为了解我国吸烟行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卷烟市场情况。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从我校此次抽样调查看,吸烟有害健康已为多数大学生所认识,他们也拥护政府在公共场所的禁烟规定,由于执行禁烟规定的管理力度还不够,因而在一些公共场所违禁吸烟的现象还程度不同的存在,虽然多数大学生已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由于习惯的戒烟。看来,对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禁烟管理,加大吸烟有害健康宣传的力度,仍是今后有关部门要继续下大力才有可能做好的工作。
在当前尚且低迷,尚未完全复苏的经济环境下,消费问题被大家广泛关注。物价的连续上涨,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消费和需求问题。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对大家的消费进行归宗和分析。
一:伙食费。
二:购买服饰。
三:恋爱消费
对问卷中你谈恋爱了吗?每年为恋爱花费多少钱?的问题,77%的大学生承认有恋爱经历,每年用于恋爱消费的钱从200-700元不等。从调查看,大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零食、逛街、泡吧娱乐等方面,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绝对的大头,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甚至有几千元者(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大二的学生在女朋友生日那天送了一条价值7800元的铂金钻石项链);在恋爱消费中,支出较大的还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200-400元。
四:上网费用
五:手机等通讯费用
根据调查结果,85%的学生都拥有手机,他们的手机价位一般都在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
根据这次调查,我们总结出来大学生消费的以下特点:
1、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 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靠父母,13%的同学依靠贷款,8%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由此可见,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去,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去向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并不含在其中。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这从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调查表明,烟台大学有47.2%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年级越高,手机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刚入校仅有6%的学生拥有手机,而大四学生中拥有手机者已经高达82%,远远高于社会群体手机平均拥有率。约有83%的大四学生明确表示,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工作。虽然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但大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选择手机时,他们认为价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间的手机最受青睐。
因此,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拥有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家庭贫寒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往往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从锥形的上端到锥形的下端依次降低,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三、大学生消费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平均每年约一万元的费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来说,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将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别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更甚。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普遍下降,但下降缓慢且比重之大已经是某些家庭所难以承受的。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特别是农村,可占到80%~90%。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在调查中我发现,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费用了。由于山东省经济算中等发达,其居民收入水平比大学生家庭的收入水平还要低一些。所以实际比重可能比这个数目还要偏高一些,影响可谓深远。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场上的很多消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消费已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经形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学校,而且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问题。现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入大学,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对大学生来说还应加强合理储蓄的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时,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结束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消费才会一路走上。
针对大批在校大学生都有过兼职经历的事实,我们利用五一长假开展了一次题为“大学生兼职状况”的社会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一年级20份,二年级30份,三年级50份,收回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总体来说,被调查男女生人数基本相等。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兼职的类型、目的、期间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收入情况等内容。调查发现:
看待兼职的态度
1 有无必要兼职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46.9%的男生,52.9%的女生认为大学生兼职非常有必要,而认为大学生没必要兼职的均占0%,其余的则认为可有可无。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30.9%,35.2%,60.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兼职非常有必要,其余同学均认为可有可无。
2 是否从事过兼职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14.3%的男生,11.8%的女生经常兼职,75.5%的男生,78.4%的女生偶尔兼职,10.2%的男生,9.8%的女生从未兼职。与此同时,各年级差异性不大,即绝大多数同学偶尔兼职,少数同学经常兼职或从未兼职。具体如下:
总的来看,由于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女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兼职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同学们意识到就业形势愈来愈紧迫,认为非常有必要兼职的同学比例显著增长。
寻找兼职的途径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69.4%的男生,45.2%的女生自己寻找兼职,38.8%的男生,25.5%的女生通过熟人寻找兼职,22.9%的男生,27.5%的女生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还有部分同学通过广告寻找兼职。与此同时,各年级差异性不大,基本与总体情况相符。
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同学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确保兼职的安全。
从事兼职的类型及范围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80.8%的男生,40.7%的女生做过家教,分别有16.3%的男生,78.4%的女生做过促销,分别有13.2%的男生,29.4%的女生发过传单,同时,还有少数同学从事过礼仪、家政、餐饮等兼职工作。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65%,75.5% ,98%的同学做过家教,分别有5%,7.5%,26%的同学做过促销,分别有20%,30%,16%的同学发过传单。
总的来看,同学们兼职的种类比较单一,而且性别差异较大。经分析,原因有二:一方面,时间有限,同学们只能选择耗时少,收入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经验较少,工作能力有限,诸多用人单位不予考虑。
从事兼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均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兼职对学习的影响因人而异,只要注意调整,能够二者兼顾,还有小部分同学说不清楚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
从事兼职的目的及收获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45.2%的男生,37.3%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赚到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钱,颇有成就感;分别有43.6%的男生,60.8%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分别有11.2%的男生,1.9%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拓宽交际面。
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同学从事兼职的目的比较明确,认为兼职的收获主要是赚钱和积累社会经验,少数同学认为可以广交朋友,拓宽交际面。
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式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超过70%的同学偶尔遇到过困难,20%左右的同学多次遇到过困难,只有极少数同学从未遇到过困难。
所遇到的困难当中,基本不包括性别歧视,而有部分同学认为引起兼职困难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佳,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是由于用人单位过于刁钻。
遇到困难时,80%左右的同学积极想方设法解决,10%左右的同学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有极少数同学不知所措。
家长对子女从事兼职的态度
总体来看,50%左右的家长基本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25%左右的家长完全同意子女从事兼职,并予以鼓励;20%左右的家长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还有极少数家长完全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
兼职所得收入的用途
48%的同学将兼职收入作为生活费,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41%的同学将其作为额外的零花钱;6%的同学将其作为恋爱开支;其余5%的同学将其积累,作为长久投资(例如旅游等)。
小结: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给了我们无限的激情,满腔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的兼职经历。通过调查,同学们大都希望在大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家长们基本同意子女兼职并予以支持。在兼职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不知如何应对,甚至有些同学还被欺骗过。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具有一定的特长,善于交际,能力突出,能够将兼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另外,同学们一致认为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鼓励指导同学们从事兼职,使大家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报酬,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调查时间、
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调查对象、
家人、饭店顾客.
调查方法、
1、走访附近街道并取景拍照
2、设计问卷,发放,填写。
3、访问环保局职能部门
4、分析并结论调查结果
调查人: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环境,这一项也是被环保局以及社会最重要的举措,所以我展开了调查,让同学们对环保重视起来。
问卷调查及分析、
经过这次调查,结果有喜有忧,喜的是大家已经知道啦环保的重要性,有百分之三十九的人看见垃圾会伸出手,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有百分之十五的人上街买菜时会带上篮子但也有忧,忧的是有接近一半多的人会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纸杯等等,而且用完就扔,这些物品不仅对生态资源有着很大的破坏。还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上街时不带篮子,是直接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所以要少用塑料袋。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与调查,我得出了结论、大部分的人都是使用一次性的比较多,特别是塑料袋,形成白色污染。
为此,我提出几项建议,希望大家做到、
1.不乱扔垃圾与废物,应把垃圾扔入垃圾箱。
2.不要浪费水源,电,以及一张纸。
3.尽量不用塑料袋,少量用一次性的物品,减少白色污染。
一、 调查方法和内容
针对大学生理财情况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西华大学各学院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本次发放问卷80份,收回68份,问卷有效率85%。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方式来回答问题,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消费来源、消费结构以及自己的理财观念和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问卷内容从不同角度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二、调查数据分析
具统计本次接受调查同学中男生占32人,女生占36人;而其中文科类占34人,理科类占11人;艺术类占4人,工科类占19人;大一、大二占45人,大三、大四占23人。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没有;300-500元的18人,占27%;500-800元的44人,占65%:800元以上的6人,占8%。消费在300-500元的同学伙食费占不到1/2,在交际费和衣饰费等方面支出较多,生活相对宽松。500元以上的学生伙食比例降低,用于其他方面费用较多,部分有享乐主义观。在学习用品、书籍方面消费占100元以上的仅有15.7%。在回答“您有花钱记账的习惯吗”时,仅有28.5%的大学生回答“有”,64.8%的大学生回答“没有”。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家庭供给,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3%,有18.2%的学生是家教、兼职或勤工俭学及贷款和奖(助)学金。
某高校网站bbs上发表“一百两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三千是大户。”这的确是当今大学生消费的真实写照。
三、调查结果
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本应以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以及各种考证)为主。而伙食费又是重中之重,然而却出现“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各种服饰、化妆品,数码产品消费成为日常消费大头。除此,通讯费和网络支出费用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费。
爱情是神圣的,但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一些男生为了爱一掷千金,甚至不惜负债。“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即使三天不吃饭,也得给买花送女友”已经成为一种信条,用时下流行的一句歌词可以形容为“恋爱大过天”。大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零食、逛街、泡吧娱乐等方面,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绝对的“大头”,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在恋爱消费中,支出较大的还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150-200元。
除此,消费也玩张扬个性。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假期回来,常常会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换了新手机,有些班级大约一半同学拥有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同学有mp3。调查还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调查目的:
我们要减少或消灭错别字,提高同学们的作业质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调查经过:
我们小队五人各自把自己的作业本上的错别字都找出来,我满怀信心地打开了我的作业本,一页一页慢慢检查。连翻了五六页,都没有看见一个错别字,顿时,我信心大增,看来我的作业本上错别字很少,正确率很高啊!哪知我又翻了一页,一道鲜红刺眼的红叉映入了我的眼帘,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把”衰老“的”衰“字少写了一横,导致这个词写错了。之后,我就没再发现什么错别字。
调查结果:
经过我们小队的调查,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写错别字的原因:
1、 同音字混淆,如:在—再,动—冻。
2、 形近字混淆,如:己—已,入—人。
3、 多笔少画,如:洒—酒
4、 字义分析错误,如:和—合,及—急。
5、 由于心急而出错,写着前一个字,却在想后一个字。
6、 对字形记得不牢固而出错。
调查建议:
1、 把错别字写到一个本子上,再经常记忆。
2、 把字记牢,较难字编成一首儿歌。
3、 把同音字,形近字进行组词和造句训练。
4、 写完字以后,多读,多检查。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写错别字,做到规范用字,规范写字,养成良好的习惯,展现我们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小组做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共有548位大学生参与了回答。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近期,区教委基教科对各直管学校、乡镇各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调查活动。调查在我区城乡12所小学,18所初中、5所高中中进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内容涉及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自我认识、基础文明、亲子关系、兴趣爱好、两性交往、法制意识、心理状态等8个方面。调查兼顾了城市、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能反映我区中小学生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区教委组织各校德育骨干进行数据统计、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形成报告材料,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一)理想与追求
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也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这是社会的人本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无庸质疑,这一代的中小学生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来虚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却有扎实的追求,虽然在太强调自我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别人的关照;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可能对社会的责任想的不多,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这一代人本质的优点。
1、功利的学习目的,务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这种表现在城市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选择为自己而学习的比例均大大超过农村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倾向作为个人主义来批判,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重视个人、重视个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地关注自我,也会产生社会化方面的不良倾向,会产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老师们似乎也不再喜欢用高尚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用“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来激励学生,他们认为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年一带神圣的精神的殿堂。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近年来,各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分数渐渐成为老师们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于“授业”,却渐渐忘却了“传道”的责任。长期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让中学老师们对教育的神圣内涵日渐麻木。这一点在“非典”肆虐之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危难当头,大战在即,中学老师们的热情与责任心远不如小学的同行。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这种困惑在初中生身上最突出,调查显示:初中生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
在被问及自己理想的职业时,学生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再也没有过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那种异口同声,可见当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远胜与前人。希望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选择做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这三项合计人数接近80%,想当老板的人并不算多,仅占16.7%,只有愿做知识分子的人数的一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作用普遍认同,而且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们心中知识更重于金钱。但93.2%的学生还是趋向于收入稳定而丰厚的职业。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3、长大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仍是孩子们的首眩
69%的学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2.7%的学生不想参加任何政治组织,希望自己成为党派成员的学生占8.7%。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党的知识了解很少,但长期的教育使他们对党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动机的参与,但至少说明对党的支持与信任是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矗
(二)基础文明
1、基础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4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两项合计人数超过80%,这个比例应该远远好过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风景区会将吃剩的果核放在包里,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进敞开的别人的房间时会先敲门,这无疑是十分有礼貌的行为。有不少同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处处展现着自己的道德素质,把口香糖吐在纸中扔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男孩子知道谦让和照顾女生等等。同学们都喜欢与有爱心,彬彬有礼,文明守纪的人交往,很少有人会喜欢一个总是不顾忌别人感受,行为粗鲁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识已渐入人心。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德育的方向从高高在上的政治说教转向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多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也要看到,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完全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很多同学只是纸上谈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落实到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2、城市学生优于农村。
城市学生选择“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其中城市初中此选项比例为49.4%,农村为20.4%,相差29个百分点;城市高中为48.2%,农村为38.5%,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基础文明水平与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孩子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学校环境都大大优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学校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农村小学生不随地吐痰的比例已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文明的习惯需要长期的积淀,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3、初中生行为习惯最差。
“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小学有45.6%,高中有43.4%,初中只有38.5%。而初中学生选择“能意识到,但做不到”或“认为做到做不到无所谓”的比例却远高于小学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释是:小学生听话,高中生已经懂事,初中学生最难管。诚然,初中正处于反叛与激变的关键年龄,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对师长的指令言听计从,而且还没有像高中生那样的自我修养意识,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极不成熟,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把奇装异服当作“美”,把污言秽语,不拘小节当作“酷”,初中生的违纪率,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率都要高于小学和高中。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小升初考试的废止,小学素质教育渐入正轨,小学生的基础文明习惯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集合(本次调查职高比例较小),诸多习惯差、学习也差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高中校门。因此,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初中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升学率片面追求,使初中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实效性也大不如小学和高中。
初中是人生的关键年龄,此时的学生逐渐开始形成关于人生的最初的观念,行为习惯也渐渐定型,此时的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抓好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只知给吃穿,别的都不问”的家长仅占2.7%,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都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的家长人数极少。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占9.3%,这和大家的感觉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即便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许多学生还会感觉不满足,因此他们不会选择此选项;另一方面,说明溺爱型的家庭的确在逐渐减少。在大家的观念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把独生子女们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以为他们是被惯坏的一代,事实上家长们只是在家务劳动方面有娇惯孩子的倾向,但在学习方面却从不马虎,要求之严,标准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长无法比拟的。“对孩子什么都管,让孩子受不了”的家长占12.6%,严苛型和溺爱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严苛的家庭还要稍高一些,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往的许多老百姓忙于生计,顾不上子女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将不断提高。74.3%的孩子认为家长“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爱孩子”,此选项比例最大。而且在被问及“遇到心理困惑习惯于求助于谁”时?6.8%的孩子会求助家长,高于求助老师的比例;在被问及“在你成长过程中受谁影响最大”时,58.5%的孩子认为家长的影响最大。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多数接受过系统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加上媒体、书刊和各类家长学校对家教知识的普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行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长对初中生管得最严。
如果队把“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长作一个纵向比较,会发现小学与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生年龄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长操心,而初中的孩子界于懂事与不懂事之间,代际冲突比较突出。
3、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调查显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长的疼爱,如果把部分孩子“家丑不外扬”的心理考虑进去,这个比例还会升高,估计要达到3%左右。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离异家庭,父母双方都不愿意尽监护责任,有的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些干脆脱离家长的监护。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人对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心理。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和表现极差,而且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十分敏感。许多人整晚混迹于网吧、游戏机厅之中,与社会青年相交结,拉帮结派,滋扰校园。很多孩子早早的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国家的(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明确规定了家长对孩子监护责任,但缺乏得力监督保证机制。社区、公安、民政等部门在法律上虽然对该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落实的情况很不好。通过司法程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但只有形成诉讼,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龄尚小,有几个能想到诉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长,法院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即使得到了执行仅仅可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情感和教育上的问题。这一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小,如果把这个比例乘以长寿学生总数,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社会越发展,就越应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孩子就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被社会忽略的一群。他们从小得不到社会的关怀,长大就有可能报复社会,这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自我感觉
1、只有六成学生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只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纪这一代青年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的离异、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对正确幸福观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存在着种种误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幸福观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判断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据是,家庭条件是否优越,父母有没有本事挣钱,能否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家里每天省吃俭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没有意义。
由于年龄和地域的差别,青少年对于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调查数据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青少年的,农村初中生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这可能和农村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有关,农村小学生中有4.5%的人愿意长大后当一名农民,农村初中学生中有93.8%的希望成为老板、机关工作者或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只有0.3%的人愿意继续务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最大,遇到的困扰也最多。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还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不幸福感。对于高中学生,则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的。
2、小学生最幸福,初中生最不幸福。
小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69.4%,其中尤以农村小学生选择“幸福”的选项比例最高,占70%以上。可见,生活在清新自然的乡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们不必去赶场似的上各种特长班,去学钢琴、攻外语,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嬉戏,尽情的享受童年。初中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学生占56.2%,在三个年龄段中比例最低。初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谓的成长的烦恼,幸福感较低一方面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中考迅速增温,中考之热尤甚于高考,这使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感受到竞争的残酷,让这本就多事的年华又弥满了应试教育的阴云,很多孩子感到压抑,被学习逼得喘不过气。其实教育者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从小让他们感知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业压力仍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成长中造成困惑的较大问题依次为学习方面(36%)、人际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学业压力是孩子们最大的负担。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③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某中学有一学生在写过一篇名为(童年无趣)的习作,马上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休息日还不得不穿梭于各种补习班。我实在没有感受到人们常说的那种童年的快乐”。有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这样说:“小学三年级时我数学考了100分,爸爸很高兴,那天晚上他郑重的对我说:‘孩子,好好努力!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这句话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在我心中压了五年。”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还有很多家长自己孩子的成绩作为相互攀比的内容,这都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负担。有一首校园民谣的歌词是这样说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的心态。
另外,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等。另外还有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如:青春期闭锁心理、早恋等。
(五)心理调节
1、更加孤独的一代。
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选择“把它闷在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不对外人说”的学生最多,占42.7%。人们时常把现在的孩子看成为“阳光少年”,以为他们活泼、开朗、外向、大方,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孤独。这是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电视占据了他们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从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独生子女的孤独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孤独的心灵仿佛潮湿的天气,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绪的重要土壤。学生们早早的把心灵封闭起来,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们独立与个性的一种体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借助于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给孩子们多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困惑与伙伴交流,尤其是关于娱乐问题以及与异性关系问题;有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只有4.4%的学生愿意同老师交流他的心事。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两年就是一个代沟,孩子与成人的思想差别很大,这是妨碍代际间交流的重要因素。有个学生说:“老师对我要求严,说了怕惹他们生气,说得不对怕受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和他们说;学校抓学习,没人听我说。”学生是否向教师和家长敞开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不讲心里话,教育工作无法开展,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而学生能否说心里话,关键取决于教师、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们也欣喜的看到,2%的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会求助心理咨询热线,如果用2%乘以学生的总人数,那将是个很大的数字。这说明心理热线开通的确可以解决不少学生的问题,而且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新途径。
2、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
调查显示,城市初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闭,65.5%的人不愿向外人吐露心声;城市高中占45.1%,居第二位;农村高中第三,占44.1%,再其次是农村小学生、城市小学生,分别占37%和34.2%;而农村初中生选这一项的比例却最少,仅占30.1%。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单元楼中,邻里之间很少沟通,节假日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城市环境虽好,文化娱乐场所虽多于农村,但可供中学生活动的场所却很少。据统计,多数初中生的闲暇时间用看电视来打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孩子用打游戏、上网来打发时间,他们更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和人交流,而不愿意面对面地与人交流。这种自我封闭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关注城市实践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反在农村,孩子上了中学,就被认为是大孩子了。他们开始担负一些家庭的责任,家长也会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乡村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与小伙伴们的交往,他们的孤独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父母的学生,农村多于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城市多于农村。调查显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朋友的学生比例,城市各年龄段均高于农村;助于父母的学生比例,农村学生偏高。这说明农村学生的家庭观念稍强,城市学生的独立意识更突出。
3、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个年龄段的学生作纵向的比较,会发现遇到心理困惑求助于老师的比例基本相当,求助于父母的比例逐渐降低,求助于朋友的比例似乎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朋友越重要。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家长、和朋友在各年龄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们经常慨叹自己的十句话,不如小伙伴的一句话。光慨叹没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视对孩子交往的指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孩子正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才逐渐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和家长,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师在孩子们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现实。
在被问及:“遇到困惑,你求助于何人时”,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老师,远低于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连小学生也是如此,这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在被问及“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选择老师的人数也在家长和朋友之后,教师的社会形象以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不断降低很值得大家认真反思。
从客观上讲,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书刊、电视、网络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教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走下圣坛,渐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等同于医疗、保险等行业的社会服务。近几年媒体又不断在教育收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个别老师的恶劣行为影射整个教育。这都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主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长期的自我封闭很容易让老师患上社会适应不良症,变得迂腐、守旧、迟钝。从大学校门中刚刚毕业,紧接着又走进了中小学的校门,几乎很少有机会和社会接触。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学生们的请教。这样的工作氛围很容易让人自我满足,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当了先生就不再想当学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飞速变化,不经意间,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师就被抛到了时代的后面。南方某城曾进行过一次测试,测试的内容是社会上近年来出现的新科技--克隆技术、纳米科学、基因等等新名词,以及时事政治--国际、国内最新的热点问题。被测者是一所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和正在教他们的老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老师的成绩竟然远低于他们的学生。学高为师,老师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能令学生信服,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老师中存在着严重的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即便是传授知识,许多人也忽略了知识背后的人文意义,把它们肢解为知识点、练习题。陶行知曾说:“先生的任务是教人做人。”由是观之,“师道之不复,久矣”!第三,少数老师的确存在师德问题,以教谋私,开学店,体罚学生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治。教育的与法制进程是大势所趋,规范教育行为的法规不断出台,尊重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家长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教师因为师德问题而被处理的事件屡见报端。身正为范,老师的道德状况是决定他在学生心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六)兴趣爱好
1、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学习方面的书籍仍是学生的首眩
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对武侠、言情小说的狂热,他们的阅读兴趣日趋多元化。调查显示,学生最爱看的还是学习方面的书。这是激烈的学业竞争所致,也是目前教辅类书籍如此畅销的原因。这个结果与老师们的感觉之间存在偏差。可见,学生们这样爱学习,教师还是不满意,也许在许多教师眼里学生装的脑子只能装满课本,天天只能想着学习,不允许任何东西占他们的内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画书,占30.1%。漫画的简洁、直观、视觉的冲击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学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内容多为武侠,科幻,校园爱情故事。内容平庸,格调不高,其间低级、庸俗、灰色,甚至略带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比比皆是,对武士的精神和校园恋情的宣传给青少年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漫画的流行也给教育者许多启示,为什么不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包装起来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体育类书刊,占17.3%。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关心的主要是新闻、逸闻、杂谈、时评等项内容,其中男生多爱看体育类的书报,女生多爱看娱乐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类明星们的懒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成为了一种时尚,犯小错误,缺乏纪律性,随便、懒惰不被视为谴责的对象,而被视为一种风度,一种美。爱读漫画和文体报刊的学生比例合计达47%,说明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耐心读大部头的书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领会的内容,他们阅读是快餐式的,把读书当娱乐,更喜欢短孝直观、轻松、愉快的内容。
喜爱武侠、言情小说的人虽然也占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几年那样人数众多。那些书太长,太费心思。金庸的小说和美国的大片、日本的漫画比起来,还显得太过优雅,不够刺激。琼瑶言情小说中描绘的浪漫情节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太老套,远没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鲜活。在金庸和琼瑶的作品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画和垃圾快餐中,学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差别。
小学生最爱看漫画,学习类的书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学,二者的比例就发生急剧的变化,读漫画书的人数从40.9%跌到21.5%,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则从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这种状况又有微小的变化,但读学习方面书籍的人数还是最多。孩子们对文化体育的关心却是与日俱增,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始终保持在12%左右。小学生不懂言情,初中生看此类书籍的人数最多,到了高中人数又略有回落。
3、农村学生迷武侠,城市学生爱文体。
调查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喜欢阅读问题类书刊的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信息畅通,许多市民都有读报的习惯,(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长寿文化)都有相当规模的读者群,许多孩子也有读报的习惯。学生最爱看的就是文化、体育的版面。农村学生信息相对闭塞,学生读报人数远小于城市,因而对文体新闻的关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们看武侠小说的人数比率较城市学生稍高。
4、网络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们相互间交流的平台。网络的使用以日渐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有助于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调查显示,我区已有近一半的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应该讲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这主要和长寿经济的发展有关,目前学生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比较高,家庭上网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长、老师对学生上网大多持否定态度,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谈起网络,马上就想到“游戏+聊天+色情”,媒体也经常“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其实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接触网络并非坏事,关键看怎样引导孩子科学地使用它。对孩子玩电脑、上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有支持,又有约束。孩子特别渴求新知识,网络世界里也有许多知识在等待着他们去汲龋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跨过“聊天+游戏”的坎,让他们在网络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5、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知识。
调查表明:32.6%的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13.8%的是打游戏,12.7%是听歌,9.9%是因为好奇,9.4%是因为无聊,剩下的9.2是为了聊天交友。小学生查找资料的百分比大于高中的学生,初中生最低。打游戏的高中生人数要多于小学生,同样也是初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网听歌的比重也最大,初中生次之。从上述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一点,中小学生做的比成人好。网络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与高效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的接纳、认可和喜爱。
7、相当比例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
调查也发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具体的讲,目前网络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者,精彩的游戏内容,绚丽的游戏画面,生动的游戏音响,血腥的打斗场面,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过“过关”、“升级”、“积分”等方式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们欲罢不能,渐渐成瘾。许多孩子因此而逃学、旷课、离家出走,彻夜泡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
“网络聊天”是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主要方式。与一般的社会交往相比,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虚拟性。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弥补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三是超时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无须甚至也无从考虑自身以及对方的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无拘束的交往。四是符号互动性。“网络流行语”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一位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mm”,闭口“美眉”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中小学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谊,网络聊天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许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胁。有些青少年有意或无意闯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阵触目惊心的浏览之后,有的往往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识
1、法制、权利意识明显增强。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最多”,占40.9%。可见学生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选择“忍气吞声”的学生仅占2.8%(其中农村3.2%,城市2.5%),现在孩子的维权意识大大超过前人,用一位接受访谈的家长的话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点亏也不愿意吃”。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愿意吃亏是一种进步,尤其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节大小而决定”,这应当是一个很理智的答案。选择这一答案的比例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小学占26%,初中36.7%,高中43%。可见学生越大,考虑问题就越理智。
2、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选择“求助父母、老师”的比例仅占10.5%,在人们的观念里,学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求助与父母、老师是最正常的,但孩子们却选择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选择“不知道”的人数最少,仅占1.6%,这都是新一代学生独立与个性的充分体现。
3、近一成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
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这说明以暴制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受人欺负之后,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八)两性交往
1、异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调查显示,城、乡初中生和乡村的高中生都把“异性交往过当”的底线放在“拥抱、亲吻”上,此项的选择率最高,分别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观点不同,有52.2%的人认为“有性行为”才算是异性交往过当。这一方面说明城市高中生受环境的影响,在异性交往的问题上表现的更为开放,不少同学的性意识已经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们,当老师、家长还在对孩子们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于怀时,孩子们的所思所为,可能已经早就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大家总觉得很多中学生早恋的报道、调查有些言过其实,也有人认为那是开放的大城市才会出现的事情,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陆地区,我们的性教育通过生物课的几节生理卫生课应该可以解决问题,虽然也有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女生课堂这样的形式作过一些这方面的探索,但推广的范围和重视程度都很有限。
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把自己周围异性交往过密或过当的比例定在2%-5%之间,这个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仔细算一算呢?以一个班50人计,大概每班有5-6个人有异性交往过当的问题,他们到底过当到什么程度?在这些孩子中又有几个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关知识?出现紧急情况时他们知道如何避免可?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2、对异性交往过当的看法
在对周围同学出现异性交往过当或过密的现象时,半数左右的孩子都选择“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这在不同年龄(初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乡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这道题无疑反映出学生比较健康的心态,赞成正常的、有分寸的异性交往,这本来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是出现了差异:在人数第二的选项中,城市孩子(初中21.8%高中21.7%)认为“那是别人的自由,与我无关”,农村孩子更多则选择“不赞同,认为是不对的”。这道题的统计结果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识强,对别人的关心少,有的孩子对别人的事情从来不放在心上,农村孩子的还是受到学校的正面教育的影响较大,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异性交往过密还是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
这种不同就要求进行青春期教育时,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城市的孩子,传授的内容不妨更科学、更直观些。要让他们知道,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美好的一页,过好自己的青春成长期,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既会为一生留下美好的记忆,也会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矗而对乡村的同学,教育的方法则要讲究一些策略,不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一些农村学生的问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兴趣”等答案,甚至在问到“你认为如何在学校进行性教育?”时,有个学生气愤的回答:“没必要!我也没时间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可想而知,如果单刀直入的开展“性教育”,有很多学生恐怕还没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识的来源
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学生们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来自网络或其他的一些非正当的渠道,结果依次是:从课本中(37.8%),从电视上(26.5%),与朋友、同学交流中(19.8%),从小说中(8.6%),从网络上(7.5%)。可见,不管周围的信息渠道多么畅通,孩子们可以通过多少种方式去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归根到底,相当数量的同学最信任的还是课本。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课本?该传授他们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去组织这样的教与学?老师自己的心态如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调查显示,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敏感脆弱是当今学生的三大弱点。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形成正确而又现实的劳动观念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道德、性道德的教育虽然刚刚为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如果不以负责的态度去落实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掉入成长的陷阱。
5、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坦诚、务实、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学生状况的调查应当经常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教育者应当更加虚心,对学生思想中的新动态,要报有宽容的态度。在新的教育氛围里,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新旧道德对话中的一方,而胜利永远属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新道德的缔造者。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这并不意味这悲哀,在师生双方的矛盾斗争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教育也就发展了。
1对象与方法
2方法问卷调查:依据参考文献。设计统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吸烟行为、对吸烟的态度、第一次吸烟类型等项目。
3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和表格进行分析比较
1、对香烟成分很了解的:男生占57%,女生占71%.
2、知道抽烟对身体的伤害的:男生占60%(完全知道),女生占73%(部分知道).
3、认识的同学中有:男生占49%(5~10),女生占61%(10人以上).
5、在校园里抽烟同学的看法:男生选无伤大雅的占23%,女生选反感的占55%.
6、不赞成女性抽烟的:男生占74%,女生占73%.
7、介意恋人抽烟的:男生占63%,女生占71%.
7、抽烟的年龄在1年内的平均率占37%
8、多数的同学在郁闷时抽烟占49%
9、抽烟之后不想戒的占少数11%
10、每个月买烟的费用少数用30占17%
11、知道抽烟对精子质量不好的占多数为80%
12、知道抽烟对胎儿不好的占多数为71%
分析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
1、因受生活环境影响而开始吸烟的学生占大多数。
2、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性很大,难以戒掉。
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及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水平也越来越高,而吸烟则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排忧解愁,缓解焦虑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4、年级越高,交往的场合也越来越多,而在某些特殊场合吸烟被学生认为是成人化的标志之一。
也可能存在的因素有:(1)标新立异心理
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的日渐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在不断显现,表现欲逐步增强,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能满足这心理。
(2)追求风度心理
现在,电影视录相等娱乐传播媒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极大。某些吸烟大学生承认他们吸烟完全学自银幕上的偶像和英雄人物。觉得吸烟很有些类人物的风度,有男子汉气味。的确,这些道德认识正处在不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往往错误的将吸烟与威武,洒脱联系在一起。
(3)好奇心强,玩玩欲望高。
这部分多数是比较早吸烟的学生,好奇心强,凡事想亲身实践一下,但克服自制力却比较差,他们认为吸烟好玩、稀奇、开始只抱着玩玩、试试的心情,哪知一抽不可收。
(4)交际心理不成熟。
这些大学生中流行这么一句话:俺款爷,不买就买,一买全是“大中华”“红塔山”“万宝路”“剑”等中外高档名烟。是想借此显示其富有,是“款爷”,借此压服别的同学,在班上树立“钱”威。
(5)屈从心理。
俗话说;“近墨者黑”一些中学生受到同伙负效应影响,加上本身意志薄弱,屈从于外部诱惑压力,也随其吸上了烟。
4相关的意见或建议
A、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吸烟的主要原因是:交际应酬、解闷、好奇、追求时尚等.这也许与当前学生生活平淡、学习压力大等因素有关。因此,学校应科学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加强戒烟宣传,让大学生了解吸烟的危害、懂得健康的重要性,以矫正大学生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心理和行为。
B主要是强调吸烟
对个人和他人的危害和他人的危害和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为使师生能认识到吸烟对个人、他人身体的危害,及对教师在形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调查。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能让咱们看到国际的彩色和艳丽。但现在许多小学生就早早地戴上了厚厚的眼镜片。那么是什么原因才让他们患上了近视?近视又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烦恼?所以,我和其她两位同学就我校的近视状况展开了查询。
查询
20xx年3月23日,咱们一行三人组成了查询小组,对我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近视状况进行了一次查询。咱们运用查询问卷的办法,检查部分学生。首要针对家庭成员中有无近视?每天的看电视及上网时刻?是否准时做眼保健操?是否请医师进行视力纠正?等问题进行了查询。用客观的办法,搜集到了实在牢靠的原始数据。
查询结果与剖析
查询学生人数共40人。近视人群有18位。占总比的45%。400度以上的有3人,占7.5%。300度——400度的有2人,占5%。200—300度的为11人,占27.5%。其间,读写姿态不正确的为7人。看电视、玩游戏的有3人。看课外书用眼过度的为4人。其它状况的为4人。在近视的这类人群中,也有一些学生的爸爸妈妈都为近视。
定论
一、从查询结果表明,形成学生近视首要原因有:
1.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用眼时刻太长,形成眼部疲惫。
2.没有坚持做眼保健操,或许做眼保健操姿态不正确,不仔细。
3.有些同学遭到爸爸妈妈近视的遗传,自己又用眼过度,形成近视。
4.其它原因。(包含睡觉、养分方面等)
二、患上近视的同学纷纷表示,在日子中有许多不方便之处,总结如下:
1.上体育课,活动不方便。
2.在平常的日子中,洗脸、睡觉,常常要把眼镜摘掉,找眼镜很费事。
3.眼睛常常有不舒服的现象,常常要用手去揉眼睛。
主张
1.用眼时刻不宜过长,每隔45—60分钟要歇息10分钟,歇息时要多看看窗外的绿色植物,使眼球能得到充沛的歇息。
2.在读写时,光线要适中。
3.静间隔用眼,要有正确的用眼姿态。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一拳,不要躺在看书。
4.看电视,玩电脑时刻不宜太长,眼睛要间隔电视屏幕2米以外。
5.每天仔细,正确的做好眼保健操。
6.患上近视后,要当即去医院就诊,挑选适宜的眼镜或许配合做一些矫正视力的办法。努力使眼睛恢复健康。
经过,此次查询,我知道到了近视的烦恼,为了咱们能有一双亮堂的眼睛。咱们应该纠正自己不良的用眼习气。同学们为了咱们心灵的窗户愈加美丽,就让咱们一同行动起来吧。
[摘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发展大学生网上市场,取得未来的竞争优势。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网络购物情况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购物潜力大、购物网站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购物
一、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消费特征,为面向大学生经营的企业开发大学生消费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调查方法
本研究中对大学生消费特征变量的设计参考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网络热点调查报告》之“网络购物”部分。调查问卷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的测盘采用的是自填问卷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群体特征的测量;对大学生是否选择网购的原因测量;对大学生购物网站的选择特征的测量;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的测量;对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的测量五个方面。
3.调查对象
本调查在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中随机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94份,得到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为98%,有效回收率为93.3%,具有统计意义。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0.7%(142份),女生占49.3%(137份)。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网络购物群体特征
(1)性别年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37.8%的被调查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经历,而男生网络购物群略高于女生(如图1)。互联网在男性中的普及程度要高于女性,男生比女生更敢于冒险和追求新的事物,而且男生的网络基础知识比女生普遍,这可能是造成大学男生网络购物比率要高于女生的原因。
(2)年龄特征。大学生年龄在18岁到24岁,其中18岁~22岁的学生人数最多,所占比重为89.7%。并且调查还发现,大三大四的学生网上购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由此可见,网龄对网络购买影响较大,网龄越高,越容易进行网上购物。
(3)支付力特征。从调查结果来看,收入在400元~800元之间的大学生参与网络购物的最多(见图2)。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来自于家庭的供给,81.1%的学生月消费居于400元~800元之间,每月生活费过高和过低的人所占比例都较小。
2.网络购物原因分析
(1)不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没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对网站不信任,怕受骗,质疑其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见图3)。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的了解很少,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都是在消费者真正进行消费的时候才能够切身感受的。因此,这些因素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是否参与网络购物。
(2)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调查显示,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低以及商品多样性(见图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主要在于网上购物更方便,更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商品信息。
3.大学生对购物网站的选择特征
(1)获知集道。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网络购物者获知购物网站的主要途径是朋友介绍、网站介绍、网上广告、网络链接、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等(见图5)。大学人口比较密集,消费的趋同心理,使得大学生们消费时在室友、同学、朋友、老乡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2)选择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72%)会通过在多个网站间进行商品比较来选择购物网站,选择某一购物网站看中的主要原因是知名度高、信用(信誉)良好(见图6)。大学生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愈识,对知名度高、信用良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选择购物网站大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网站,淘宝网64%,易趣网24%。
4.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
(1)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类型。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网上最常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服装鞋帽、书刊、数码音像制品、在线充值、票务/教育服务等,这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全民调查得出的用户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书刊、服装鞋帽、数码音像制品、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等些微的差异,但这些商品和服务更体现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消费。书刊质量风险不大,运输较为方便,因此,大学生网上购买服装的比例增多,说明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度高于普通市民。
(2)购物频率和购买金额。从调查结果来看,购物频率每月不少于一次的仅为22%, 30%的学生为三个月一次, 56%的学生的平均购物金额为100元~300元(见图7),这与上述的大学生主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类型是相吻合的。
(3)价格期望。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选择均是比商城价格低30%以下(见图8)。说明对有些大学生来说价格并不是影响其是否进行网络购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消费偏于理性,不仅关注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而且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愈识,对知名度高、信用良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
(4)付款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84%的网络购物学生选择的是第三方支付或网上支付。我国的电子支付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大部分学生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比较放心。
5.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特征
(1)网上购物的担心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网络购物经验者对商品的质量担心程度最高(37.9%),对售后服务和物流快递的评价较低,对商品种类、查询方便性的评价较高(见图9)。没有网络购物经验者更多的是对网上消费的安全与隐私表现出了较大的不信任倾向,而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已经对其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说明大学生的初次网络购物体验非常重要。
(2)需要改善的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商品质量、售后服务、安全性、配送及时性是被最多提到的几个方面。
(3)未来购买意愿。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网络购物者明确表示在未来的一年还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83.7%),明确表示不会的很少(6%)(如图10)。即使至今没有尝试过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在被问及“以后是否会尝试网络购物”时,表示今后会进行网络购物的占到69%,说明他们对网络购物的发展非常期待,在网购条件让他们感到满意时愿意去尝试。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在方便及时性、信息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网络购物。
(4)网络购物前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会被人接受。这也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20xx年“中国将迎来电子商务贸易的高潮”的论断。
三、结论
1.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
大学生虽然受经济条件的约束,在校期间无法开展更多的网上购物活动,但其参加工作之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中中高收入的群体。所以,大学生的价值也绝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目前的实际购买量,而在其终身价值,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他们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潜力是巨大的。此次问卷调查也支持这一结果,37.8%的被调查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经历;83.7%的大学生网络购物者明确表示在未来的一年还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69%没有尝试过网络购物的大学生也表示今后会进行网络购物。
2.大学生网上购物市场已经形成
由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已经普及,大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普遍为1小时~5小时,这些人群对网络可谓相当依赖,同时,在曾经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人群里86%的购物者对其进行的网上购物是基本满意的,说明至少有86%的人对网上购物是能够接受。以上数字告诉我们,面对大学生的网上市场已经形成,正等待商家去开发。
3.拍卖网站人气最旺
此次调查显示,拍卖网站在大学生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79.2%的学生选择光顾拍卖网站。相比之下,只有13.8%的学生将B2C网站作为自己的购物首选,7%的学生在站购物。
4.购物首选网站高度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购物首选网站集中在几个网站。在每一类网站中,大学生的选择都集中在某几个知名度非常高的网站。这种现象在拍卖网站中表现得更为明显,84位选择拍卖网站的学生中有74位选择了淘宝,只有10位学生选择了其他网站。另外,目前中国B2C购物网站数量己超过12000个,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们网上购物的首选网站主要集中在卓越、当当等几个网站中。门户类网站的得票也基本上被网易、新浪二大站瓜分。网络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无数企业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消费者高聚集度却表明只有那些能在行业中排名前几位,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网站才能吸引绝大部分人流量,继而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顾客规模,赢得最后成功。
背景: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加之经济危机的影响,给本来就已经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增加了不少凉意。为了我们大学生将来能够走上自己心仪的岗位,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做一次调查,以便指导我们未来的学习与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以指导大学生有的放矢结合社会需求提高自己,为将来毕业后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准备。
调查地点:学院宿舍。学院自习室。图书馆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在校男女大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记录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在学院宿舍,自习室以及图书馆随机寻找符合调查条件的男女大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最为迫切希望提升的技能,然后邀请他们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见附录),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最终调研报告,并找出相关的问题。
结果讨论:①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成为大学生最为迫切提升的一项技能。在我调查的1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有平均大约7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太差,而这一比例又以理工学院的最为明显,达到91%。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所占比例如此之高,一方面反映出当代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这种知识与实践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高校教育致命的一个弱点:学校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一个一个抽象的理论家,那些具体的实践家少之又少。大学生亟待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②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亟待提升的又一项技能。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大学生不善言谈,交际技能有待提升,而这一现象又以大一新生最为明显。成功学大师,华人成功学之父陈安之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中,你的信心恒心耐心能力占到80%,你所拥有的广阔人脉占到13%,剩下的7%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诸如机遇等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当今这个社交频繁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拥有了人脉,谁就可以成功。另外,大一新生可能由于刚刚进入大学,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陌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日常人际交际,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的交际能力应该会得以提升。
③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大学生需要提升的一项技能。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非常缺乏。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80后90后,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我意识相当强,当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群居生活,失去了父母的荫蔽,自然而然彼此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四年大学生活是一段群居的生活,是一段相互合作的旅行。其间,团队合作能力是尤其重要的。
④办公自动化能力也是大学生希望提升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有过半数的学生希望提高诸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有关现代办公自动化方面的能力,而且这一比例又以农村出来的大一学生居多。这表明现代科技以及办公手段对刚刚结束枯燥的高中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些陌生而且新鲜的,他们渴望这方面的能力获得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也确确实实是我们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
⑤调查结果表明,诸如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我展现能力也是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提升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你未来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加顺利。
解决方案:⑴学校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大学生平时注重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多参加假期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锻炼自己。
⑵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努力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甚至班级团支部多组织一些采风活动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进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⑶班级可以多搞一些集体类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诸如爬山之类的有助于提升集体合作精神的活动;同学之间也可以集体申报活动项目,集体参加,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⑷学校可以邀请精通办公自动化技能的人才为大学生作报告,或者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我们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利用网络教材自学相关的技能。
⑸诸如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我展现技能也都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活动以及自我努力逐步得以提高,
结论与建议:当今大学生具备了80后90后所具备的一些普遍性的能力,对新鲜事物接触理解掌握较快,对高科技技术怀有极高的渴求欲。但是,也正是因为80后90后的缘故,大学生同时也具备了这个时代的劣习或者说是不足,比如自私,自闭等。所以我们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的重点也正是我们的不足与有待提高的地方,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以及社会所提供的帮助,我们大学生一定会成为德艺双馨的合格人才。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大学生调查报告。”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20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调查报告《大学生调查报告》。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梦想及其实现情况的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梦想的认识程度、是否拥有梦想以及梦想是否明确并贯彻执行,并对调查结果作出初步的整合和分析,最后认真的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希望能够在此次调查中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取向。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开展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拟定问卷数量100份,针对各二级学院学生,问卷内容由小组成员经上网采集、讨论修改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完成;问卷由小组成员在不同地点(如宿舍、餐厅、师院广场、教室等)进行分发和收集;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整合,最后初步完成调查报告的初稿,经小组成员共同修改完善后成文。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分发的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99份,调查问卷中物电学院所占比例相对较多,其他二级学院所占比例适中,男女所占比例适中,本科、专科学生均有所涉及,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为数据统计结果:
经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梦想状况是良好的。
1.从第5题来看,不论是大一,还是大二等高年级的的同学,在受访的人群中全都有梦想,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目标的,而这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2.从第4题看,不难发现,小学和高中是梦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时候的梦想一般都比较大的受到了长辈以及老师们的影响,并从此根深蒂固;而在我们经历了9年的学习
以及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以后,高中形成的梦想更多的符合了自己的意愿,而恰恰在初中这个尚未逃离父母严格管教又没有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的青黄不接的年代,梦想的形成则没那么普遍。
3.对于梦想的理解,从第1题看,30%左右的学生认为梦想是一种动力,30%左右的学生认为梦想是一个未知努力的目标,另外也有部分同学对梦想的理解并不特别透彻甚至有些模糊。而梦想,不仅仅应该是一个梦想,光想不做是没有用的,要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积极去实现,而当代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虚度自己的大学时光。
4.从第7题看,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梦想符合现实,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其梦想比较飘渺,说明少数学生在梦想的确定上面出了一些问题,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的一些不满。
5.关于梦想的重要性以及是否有信心实现这一方面,80%多的同学都认为梦想对于自己人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8、9、10、17、19题可以看出来,尤其是大一的学生,绝大多数同学为梦想做过努力,这可能也跟我们刚刚经历完高考,学习占了我们生活中的重头是分不开的。而高年级的同学,尽管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奋斗,这种积极向上的风气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极好的学习氛围。
6.从第11、12、13题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实现梦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不同的方面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这就表示我们想要实现梦想,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
7.从第15题可以看出,大家更加倾向于把梦想留在自己心中,不向外面倾诉。表现大学生对于梦想的心理状态以及不确定性。
8.从第16、18题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初步的打算。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将来梦想还是偏向于高级白领这一方向,金融系统和企业都比较受欢迎,而较为枯燥的学术研究和“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官场都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
9.从第20题可以看出,极大多数学生认为当代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大多数人的功利之心太过于强烈,过于追求自己个人的利益,而这一点是不利于大学生梦想的实现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
10.经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梦想的理解及实现情况在整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现提炼现状如下:
(1)当代大学生对梦想的思考更趋务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理念,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本次调查中近80%的大学生把梦想定位于他们未来的事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实现的。
(2)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身价值发挥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大部分调查对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将梦想定位于事业的同时,都提出了要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为百姓造福”这样一些远大的目标。体现了他们梦想的崇高性,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梦想的主流。
(3)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集体观念有些淡薄。
(4)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没有准确全面的认识,对市场在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缺乏准确的定位。
(5)着眼于短期利益,而忽略将来事业的发展潜力,考虑将来的就业时过分看重工资待遇,而不注重积累经验,锻炼能力,逐渐发展自身事业。
(6)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原来的梦想不切实际,这也表现出青少年梦想的成熟度不高,没有能力做出一个指导自己一生的梦想。
(7)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多变,大家没有一个一直不变的梦想。这也反映了青少年思想多变的一个现状。
(8)不少同学的梦想趋于中庸,更多把重心放在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
(9)一些人拥有梦想,但是没有雄心壮志与具体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梦想。他们往往是幻想,却鲜有实际行动去达成梦想。导致梦想被束之高阁,成为无用之物。大学生奋斗目标不明确,生活梦想相对渺然。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只好一天天“混日子”先大学毕业了再说。
(10)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本次调查发现有小部分调查对象梦想虚无缥缈,无所追求。这些情况,与目前高校有些学生恋爱成风和部分学生混文凭的现实状况是相吻合的。
七、调查建议及对策:
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和大学生思想的误区,特提出如下建议:
1.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梦想时,除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时还应多结合社会的'发展状况,立足于客观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前景作出自己的决定。
2.大学生在期间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多种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或参加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除了常规的教学实习、见习活动以外,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就近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行业岗位去参观、访问、考察,实地了解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需求,切身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
3.学校应多组织一些讲座之类的活动,增加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知识的机会。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为梦想而奋斗,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4.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人际资源,多向老师和学长请教问题。同时最好关注一下时政热点,做到胸怀世界,对于想干问题的深入思考以提高自己对就业形势的把握。
5.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历史的、文化的、科技的、成果的、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等的展览,促使大学生充实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用节假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扶贫助弱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
7.经常邀请各行各业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向大学生讲授艰苦奋斗、创业成功的奋斗历程,激励大学生坚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
8.珍惜时间,分秒必争。树立梦想后,就应全心投入,力争实现。我们现在应该把握分分秒秒做好自己的事,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才可以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增砖加瓦。
9.忠于信念,持之以恒。信念一旦形成,就可以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使人们为实现某个目标而持之以恒地奋斗。梦想不是努力一天,奋斗一时就能实现的。只有忠于信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去追寻,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