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农业调查报告(精选3篇)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街上也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XX年温暖的春风已经悄然吹过我们的脸庞,过去的XX年,党和国家继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农村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社会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乘此东风,寒假期间我针对家乡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走访农户、乡镇政府,了解了农村农民的收入、支出结构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状况。通过调查走访,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就发现的一些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访问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本报告。
一 总况
家乡松阳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是闽浙山地绵绵群山中一颗未经雕饰的天然宝玉,拥有浙南最大的山间盆地——松古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松阳18XX年来经济殷实、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社会环境。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顾”的衷心赞叹。然而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思想,让我县在全省上下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大力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最早的主体——中小民营企业的改革发展大潮中错失了不少机会,比起周围的发达地区,我们落后了许多。在全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XX年,我县的人均GDP却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占全县人口87.5%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XX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而我县却只有3209元。
我县农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样本:平原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乡镇附近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山区村——贫困中的。
根据政府部门的统计报告以及实际调查了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茶叶、食用菌、水果和蔬菜已经成为四个上亿元产值的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近几年来茶叶生产的发展尤为迅速,XX年产值达1.45亿。而新建成的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种植茶叶则成了平原乡如下面要提到的新兴乡广大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
而在中心城镇附近,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出售所得早已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不少农民也赶着浙江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大潮,许多农民转为从事工商等产业,有的甚至开始回过头来投资农业,致力于搞农业产业化,如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源于经营性收入、创业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
此外,县内也有一些山区乡镇,其耕地面积少而且土地贫瘠,缺少合适的经济作物,本身工业又不发达,无法满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于是外出务工就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象溪镇就是这样的典型。全乡耕地面积6172亩,而劳动力就有8855人之多,人均耕地只有0.7亩。全乡共有2396人外出打工,有的村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输出。
二 现状及问题
在实地调查走访的一些农户中,有几位的情况较为典型(调查记录见附)。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思考,发现了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1. 农民对于增收状况普遍不乐观,增收的偶然性、风险性过大。
茶农们由于土地有限,无法扩大规模,增收渠道较窄,而且由于产业规模较小,过度依赖市场,而市场价格的涨跌将对其有致命影响。
而从事二、三产业以及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由于资金、市场、政策环境等对于增收前景抱谨慎态度。
2. 教育投资成为一般农民家庭的最大支出。
我县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已于开始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以及其他大部分的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县将从XX年起逐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过去,按一般的农民家庭来算,大部分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倘若是上小学或者初中,依赖家里的省吃俭用尚能基本维持,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在农村地区,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费和日常花费需要6000元(调查所得数据)左右。一般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能承担的最多只能是一个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并且倍感拮据;倘若孩子上了大学,便有很多家庭能经不起(在城市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重负,
3. 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加强。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县已经实施一年,一般要求在县乡级以上医院就医方可凭有效证件报销一定数额以上部分金额的一定比例。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一般小病就是靠土方或者买些常用药,舍不得上医院。医疗保险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而真正去医院的农民,一般花费一两千的,按照规定只能得到一两百的保险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县财政力量有限,一是保障力度较小,二是以钱定人,农村低保应保未保率高达50%,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4.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事业发展滞后。调查中,70%(调查所得数据)以上的农民认为“去银行信用社借款”麻烦或很麻烦。事实上,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通商业银行考虑到向农民贷款数额小、难以集中、偿还困难等因素为避免风险根本不向农民个人发放贷款,基本上是“只收存款,不放贷款”的状况,而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体制落后,没有有效的针对农民的贷款机制,对农民来说也是“贷款难”,虽然近两年国家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看来收效不大。在农民资金短缺的时候,大部分农民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或“其他门路自筹”。农民由于“借钱难”,家庭产业化经营发展不起来,致富之路随之变得曲折坎坷,这也日渐成为制约农村农民家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我家乡——苍山县如今是国内有名的“金针菇之乡”,在“大蒜之乡”之后金针菇的种植也逐渐成了规模,现在,家乡里金针菇基地就有十几个,种植面积也已经占总面积二成以上。而我家也是金针菇种植户,家里有大棚五个,可种植八万斤金针菇。我趁寒假里有时间,决定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第一线去详细了解金针菇的生产及其他情况。下面先介绍一下金针菇的种植价值:首先,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俗称构菌、朴菇、冬菇等,属伞菌目口蘑科金针菇属。金针菇是秋冬与早春栽培的食用菌,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金针菇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它含有较全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尤其丰富,也含有丰富的锌,对儿童的身高和智力发育有良好的作用,金针菇干品中含蛋白质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纤维达7.4%,经常食用可防治溃疡病。最近研究又表明,它还含有一种朴菇素,可增强对癌细胞的抗御能力,常食金针菇还可抑制血糖升高,降低胆固醇。菌类食品本来就有“纯绿色”标识,在越来越关注健康饮食、营养饮食的今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金针菇,同时网络、养生节目也推荐金针菇。目前,不只是我国,全世界的需求量激增,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加工的金针菇有很大比例销往国外,外销加内供,市场十分紧俏,各地方供不应求,金针菇前景十分广阔。
我还了解到有关金针菇的市场信息:金针菇是一种稳赚不赔的行业,目前金针菇的平均价格在每斤2.3元左右,每亩一次投入原料3万斤,每年可采摘三到四次,第一茬的产量在2.4万斤左右,仅第一茬就会产生净利润1万余元,以后的产量折算成利润保守计算也有3万元,经济利益很高,其养殖周期为当年8月份至次年3月份,半年多的时间,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由于种种优点,金针菇的种植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可以想见家乡的金针菇基地还会继续扩增,事业会依然红火。
我先从事的劳动就是整理大棚,这是个比较繁琐的工作,需要搭建,铺地,消毒等等环节。然后就是“装包”了,所谓“装包”呢,就是将菌丝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这是最忙碌的最耗力的工作,因为常常一次需要将8000多斤的料装在每一个小包里,通常我们都会请乡亲们来帮忙,然后付给他们工钱,也正是因为劳动的繁杂忙碌,经常是几户人家合伙经营,共同完成“装包”这项程序。
“装包”结束后,就要对这一个个小包进行消毒,需要将它们垒成一个大长方体,然后用大型的锅炉进行高温灭菌。一锅料大约需要烧48个小时,耗费1500斤木炭。之后就是至关重要的“接种”环节。就是将菌种接在已经消过毒的小包里,这环节对无菌要求很严格,它是在专门的接菌箱内完成的,箱内需要进行消毒,一般是通过烟雾消毒。整个暑假我所重复的工作就是这繁琐的环节。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用统计与分析的理论对种植金针菇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估算,下面是结合家乡苍山县的养殖和实际情况,以一亩的棚为例进行的全面分析:
1、建棚成本。主要原料包括竹竿、毛毡子、篷布、薄膜等约需1万元,其中,细竹竿、粗竹竿约4000元,篷布约XX元,薄膜约1000元,毛毡子1200元,加上人工费1万元。约结合苍山县的实际,毛毡子可以用麦秸代替,承接地面的粗竹竿可以用水泥柱代替,又可以节约一部分成本。
2、栽培时间。金针菇为低温型真菌,最适宜的温度为8到10摄氏度,为当年8月份~次年3月份;而平菇为高温型真菌,可根据品种特性,做好茬口安排,麦前养殖平菇,秋后养殖金针菇,可获得双赢双利。出菇时间为年前年后,农闲时段,外出打工的也已陆续回家,不占用其他劳动时间。
3、栽培原料。原料主要包括棉杂,棉籽壳,锯末,麸皮,玉米面等,在配制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底肥有过磷酸钙、硫酸镁等。棉杂价格约每斤0.6元,棉籽壳价格约每斤0.9元,与玉米面、麸皮、锯末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在棉杂、棉籽壳等主要原料的基础上每斤再加0.3元左右,配制好的原料在每斤0.9~1.2元,每斤需要约3万斤料,约合成本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