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精选28篇)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20__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5分,回收问卷474分,问卷回收率93.86%,有效问卷有效率82.77%。其中男生占33.1%,女生占66.9%。
(二)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被试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被试基本的就业期望:最低接受就业起薪、期望的就业单位和择业考虑。本次调查获取的数据采用SPSS17.0(中文版)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起薪的最低期望。根据调查结果统计,44.5%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为20__-3000元,35.9%最低能接受的起薪为3000-4000元,9.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4000-6000元之间,另有7.2%的学生选择20__元以下,2.6%选择6000元以上。据调查,20__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2500-3000元,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0.4%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__-4000元,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起薪的期望处于合理的水平。
(二)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单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单位上学校占最大比例57.4%,其次为国企、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国企、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相差较小,分别占25.3%,23.2%和22.8%。但仍能看出大学生更愿意到具有国家性质的单位工作。由于本次研究中免费师范生占53.1%,免费师范生被要求本科毕业后必须到学校工作,另外也会有非师范的学生期望到学校工作,所以本研究的结果中会出现学校占绝大比例,这也体现出师范大学的特色。
(三)大学生的择业考虑。大学生在择业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工资福利、发展前景和就业城市是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三大因素,31.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是工资福利,26.3%的大学生将发展前景作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18.6%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是就业城市。有14.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时首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另有7.4%和2.6%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要工作压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三、讨论
(一)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相对合理。20__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2500-3000元,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0.4%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__-4000元,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起薪的期望处于合理的水平。尽管数据样本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于这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月起薪,但由于本次研究被试是大三的学生,非毕业生。被试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于现在毕业生的实际起薪也是正常的,这表明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展下,高校毕业生持续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包括期望工资)越来越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最受大学生择业时的青睐,大学生选择到国有部门就业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说明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舒适稳定的工作。这也反映出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或其他福利待遇间的差距仍然明显。也侧面反映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传统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二)工资福利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时最为关注的事工资福利,反映了大学生希望在毕业后尽快获得较大的经济回报。从教育投入这方面分析,本科毕业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读书到大学本科毕业,期间读书时间长达18年,在这18年的时间里,家庭的教育经济投入非常巨大的,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在这段读书的时间里都是没有经济收入的,所以学生自身和学生的家庭都希望学生能够尽快的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收回教育投入。
四、对策与建议
鉴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的认识仍不够深刻,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首先,从学生入学开始,要纳入就业形势与人才素质结构相关的知识与教育,促使大学生一开始就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培养的中期阶段,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融合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在获得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又丰满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在大学生毕业阶段,就业指导则应侧重于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正确定位。同时,广泛开展择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如何设计简历、如何面试、如何寻找工作信息)和订立合同等就业训练和就业服务,注重诚信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湖在校学生对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
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2、调查手段: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通过各位同学相互通知。了解大家的就业形式。参加调查的同学有100人
三、调查时间
20xx年1月15至1月25日
四、调查内容
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五、调查结果
1、普遍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2、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发现,普遍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__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经验体会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据我国教育部、人事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毕业生人数有413万人,而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9%。20xx年我国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校园,走向社会。预计20xx年7月,将有毕业生671万大学生毕业,毕业人数将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在校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持怎样的态度呢?经调查,四成在校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认为自己能够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仅为8.4%。
大学生在求职路上遇到了哪些问题?他们期望的薪酬是多少?对于就业,他们又持有怎样的态度?最新20xx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近五成大学在校生对未来就业感到担忧,七成应届毕业生认为应该先就业后择业,同时,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酬大幅降低——研究生已逼近本科生。
一半在校生对就业感到忧心
日前,智联招聘发布了《20xx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调查显示,今年近九成毕业生的毕业安排是就业,截至本月,有7.5%(其中6.5%为求职考研两手准备者)的20xx届毕业生准备投入到新的一年考研中去。
在校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持怎样的态度呢?经调查,四成在校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但认为自己能够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仅为8.4%;对找到工作感到忧心忡忡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3.2%;感到就业形势严峻、很难找到工作的比例也达到了15.4%。
职场专家表示,虽然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但对就业付出的实际行动却并不积极。今年毕业生至今依然有56.7%的人没有职业规划,甚至低于在读生55.1%的比例。
七成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后择业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学生比较困惑的。调查显示,有72.8%参与调查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其实这两个方面并不互相冲突。”智联招聘职业顾问祝红艳说,大学生在就业前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个清晰的目标,在这个清晰的目标下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放低求职期望。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还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行业和职业也只是模糊的概念。在经过社会工作的磨练后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一方面切忌盲从认定一些热门行业,另一方面也不要期望值过高。凭借大学生目前对于行业和企业的认识,很难根据自己的判断“择业”。因此,在基本确定方向后,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在社会的摸索中学会择业。
研究生期望薪酬逼近本科生
20xx届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是多少呢?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__至3000元,比例为45.4%。研究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3000至4000元,比例为34.3%,期望薪酬在20__至3000元的比例也达到了26.4%,逐步逼近本科生。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比例为43.6%。
而大学生毕业后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去基层?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首选地与其就读的高校所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京毕业生八成以上想在北京就业,其次是到沿海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是广东深圳地区。在上海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首选地九成以上是上海,其次是沿海城市,之后是广东深圳地区。
从城市性质来看,大学生希望在发达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为32.3%,排首位。其次是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比例为30.1%。县级以下排在最后,仅为0.6%。
大家选择就业首选地的考虑因素都是哪些呢?发展机会较多、较大的原因排在了首位,比例为75.9%,遥遥于其他因素所占的比例。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良好的文化及教育环境,大家选择就业地的原因多样,比如说能和家人在一起也是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的主要原因。“人生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选择就业地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大家做决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关键。”职场专家表示。
职业规划辅导迫在眉睫
随着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想得到的就业方面的辅导为职业规划辅导,比例达到了34。9%。
祝红艳指出,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比较难以制定出系统的职业规划,但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大致的目标。就业、考研或是出国,无论是哪一种,制定最基本的目标后,就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略有侧重。“如果选择就业,则应该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哪个行业或者哪个职业的工作,逐渐摸索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时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习工作。”该专家称。
在求职辅导的内容中,大学生认为在就业阶段帮助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其次是职场工作技巧课程,另外,职业素质类课程与简历撰写与求职面试技巧也是目前大学生期望得到辅导的内容。
自主创业缺资金缺人脉缺理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白手起家没有丰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创业从何谈起?大学生创业最需要来自于哪些方面的支持?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方面的支持,比例为35.8%。其次是人脉,比例为21.7%。核心的技术和理念排在第三位,比例仅为18.9%。国家今年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消息。
祝红艳分析指出,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前并没有雄厚的经济背景支持,核心技术和理念是吸引资金的关键。创业在近几年越炒越热,但创业并不适合于所有大学生。事实上,上述几种因素,缺了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相对于有社会经验的职场人而言,大学生创业难度更大,盲目进入创业的潮流并不可取。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理念正在逐渐趋于理性,体现在对个人发展机会的看重,对待遇的期待值降低,对于自身综合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认识等方面,但是大学生对于很多信息的不了解,以及就业信息不够通畅也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比如对三线以下城市缺乏兴趣,以及对体制外职业的认知偏见,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很多大学生也因此而延误了工作机会。解决大学生全面就业问题,不仅需要转变大学生职业的定位,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的综合努力,在如何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放开择业视野,明确职业规划与职业定位等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
一、调查访谈基本情况
1、调查访谈主题:对个人就业前的心理访谈。
2、调查访谈职业:大学即将毕业学生。
3、被访谈调查对象: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系、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班学生。
4、调查访谈目的和意义:通过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调查四川民族学院院人力资源学生就业观情况,统计相关数据,并作出相应的总结,为在校生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资料,从而对大学生所持的就业观有所了解。
5、访谈时间地点:本次调查访谈采用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于20__年12月3日至12月8日期间,通过课间在教室或食堂面对面对话闲聊、电话访谈和QQ交流等渠道,从与被访谈者采集相关信息工作。
二、调查访谈主要问题
本次调查访谈主要问题采取“大学生就业心理”作为主线,主要包括个人就业意向、工作岗位要求、自身能力素质、就业岗位期望值高低、人生工作目标等具体方面,基本囊括了被调查者对于就业方面相关问题的观点与取向。具体问题如下:
1、您的所学专业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2、在大学期间,您认为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您觉得在就业过程中,你的优势在于?要成功的就业,还有哪些不足?
4、您的个人就业意向是什么以及您清楚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吗?
5、您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
6、您对国家或地方大学生就业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7、您对目前自己的就业形势的态度?
8、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9、您就业考虑的因素有?(如人际关系、经济收入、个人发展空间、个人兴趣爱好、现在职业的热门程度、该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稳定性、家庭影响等)
10、可以谈谈您的人生工作目标是什么吗?(人生价值观方面考虑)
三、调查访谈结果
利用访谈得来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四、调查后感悟
进一步提升了对调查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熟练和掌握,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理有了认识,对自己的就业心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调查目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20日~20xx年11月25日
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调适对策
一、数据分析
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面向广州大学的学生,共计100名,男生46名,女生54名。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这次调查主要以广州大学大三学生为主,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对广州大学学生的调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100%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的,大学生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83%的同学选择在东南沿海工作,因为本学校在广州,所以广东以及东南地区的学生占很大比例,有一些外省或者本地同学处于一些考虑对工作地点无要求,还有少部分同学要求在家乡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不禁让人担心,大学生的自我观念太强,没有太多服务社会的意念,我想这样的就业观念还是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去改变大学生的想法,现在一直都有说支援西部,如果大学生都没有榜样去支援,那还会有多少的人会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包括学校,政府,社会和大学生自己。
在问到自己现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状况时,36%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41%的人觉得一般,23%的人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问,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的实力存在着质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6%的人可以接受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0%的人则是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24%的人则是因为就业,而无奈接受。这一是个还不错的结果,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执意要找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而是在就业中慢慢地来,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问到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时,80%的人选择的事3001-5000元,17%的人选择20xx-3000元的范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现在的高职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大多数是介于中层薪酬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理性了。
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人注重的是企业所在城市,工资与福利待遇,还有就是工作环境与工作的稳定性。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安稳性和公司的待遇问题,但我们再择业的时候也应考虑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在问到学校对大学生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时,大多数的人是全选的,可见高职大学生渴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这一选项也给了高职院校一些启示,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全方面地去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通过这些的问题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薪酬介于中层,企业待遇较好,就职地点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目前就业形势
从20xx 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 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达670 万,20xx年估计近700万。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有几个,但我们一年的毕业生却有700 万,再加上近三年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何止1000 万。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是事实,这是社会问题,不是谁可以随便解决的,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却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毕业了,意味着我们要工作,要独立生活,要赚钱养活自己。一个月没工作,这个月的生活费便是问题。所以——不能哭泣,生活不相信眼泪。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相应调适对策
1.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
所谓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特色,在社会上的就业度是怎样的,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你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清晰地思路去学,去考虑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应对自己的未来之路,未来的就业方面。以至于,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迷茫和无知,只是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而不会有所准备。
2.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竞争力是非常强大的,多数学生只会一味埋怨,学生太多,就业压力大,却不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压力大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不要做无用的埋怨,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采取措施,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20xx年3月24日至4月22日,我镇按照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为全面摸清我镇劳动就业情况,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根据劳办[20xx]2号文件的要求,为全面摸清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镇政府、各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开展了镇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根据调查实施方案,整个调查过程经过了准备、抽点、填表、汇总及建档四个阶段,对全镇年龄在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的所有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总户数为 户,总人口为 人,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62%。其中男性 人,女性 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4.13%和45.87%。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男性劳动力18—35周岁的55469人,36—45周岁的57959人,46—55周岁的49168人,56—60周岁的有16192人;女性劳动力18—30周岁的27807人,31—40周岁的58304人,41—50周岁的44721人,51—55周岁的20652人。
(二)劳动力文化结构:小学及以下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23.94%;初中文化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64.29%;高中文化人数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11.52%,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人数仅为 人,占总劳动力的0.25%。
(三)劳动力从业结构: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 人,占总劳动力的38.79%,其中种植业119186人,养殖业8955人;从事第二产业的 人,占总劳动力的31.56%,其中工业企业46911人,建筑安装业48578人,其他8724人;从事第三产业的 人,占总劳动力的23.3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245人,个体工商户12163人,服务业12897人,常年外出劳务30873人,季节性劳务12431人,其他7363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即已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合计 人,占总劳动力的54.87%;可供输出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即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人,占总劳动力的6.34%,其中男性12468人,女性8478人。
(四)劳动力从业地点: 市境内 人,占总劳动力的67.88%; 市以外 省境内61290人,占总劳动力的18.56%;省外国内 人,占总劳动力的13.47%;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仅298人。
20__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万人,其中实际从业人员万人。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二、三产业人数分别为万、万、万人,所占比率为,可谓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在二产中,从事竹木工艺业、转椅家具业、建筑业的人员数分列前三位,分别达到万、万、万人,三项之和人数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 %,这与我县两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在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人数分别为 万和 万,高居三产行业榜首。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数仅有 余人,与庞大的家政服务需求市场不相协调。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率高达91.6%;高中及中专 万人,占7.5%;而大专及以上仅有 人,占了不到1%的比率。由此看来从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少有一技之长,从事工作多为简单劳动,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尤其在一产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区区 人,高中及中专也只有 余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制约了高科技企业在我镇落户。
从就业地域来看,外出劳动力占到了总数的 %,其中在乡外内和外的从业人员数平分秋色,分别达到了 万人和 万人。有资料显示,目前我镇外来人口约为 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少部分从事第二产业,"进口"少于"出口"。这一方面说明我镇劳动力市场被外出人口占居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镇的城市化水平。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被外来人口占领的这部分市场平均工资低于我镇全部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以至于当地劳动力宁可舍近求远,远离家乡和亲人外出发达地区就业。这一现象也可以从某些企业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进的企业工人来源渠道得到证实,来自外地的工人数远高于来自本县的工人数,因而导致企业工人平均工资不高。根据调查资料,县属于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高达 人(这部分人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本文不加以讨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 万人,全镇有近 万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我县的富余劳动力。因为根据从事第一产业的特点,随着一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须像工厂上班一样可以天天有活干,只须在农忙季节或上山或下田劳动即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闲置。进一步分析,考虑年龄因素, 45岁以下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 万人,26-45岁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数为 人,二项总计 人,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确切数据。富余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78.8:100。 针对目前我镇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我镇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考虑短期利益较多,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通常只招收熟练工这一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单位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全镇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政府牵头为主,组织农民开展农、林、牧、渔业实用技术培训,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二是以各种培训机构为主,重点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的原则,采取定单培训方式,尽快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
调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 人中,有近20__ 人愿意从事转椅家具和竹木工艺行业,占到了参加调查人员的20%,有近2700人愿意从事批零贸易和餐饮业,1500余人愿从事交通运输业,近1500人愿从事家政服务业。对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各中介、培训机构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创劳动力品牌。如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品牌。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人,加上可供输出的 剩余劳动力,两者近 人,根据18周岁以下年龄段推算,每年自然增长农村劳动力 人左右,预计 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每年净增农村劳动力 人。如果考虑超过劳动力年龄仍然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退役劳动力,实际从事一产的人员将超过 人。因此,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和困难将越来越大。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市3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88.2%,接受技术培训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近年来,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有20__多名毕业生,除部分考入对口高校外,大多被输送到苏州、无锡等先进发达地区,许多高职班学员被外企成建制接纳。由此可见,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和技能不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徘徊不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乡镇企业改制后,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展优化组合、减员节本增效活动,安置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设备的引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制约了企业对其的吸纳。
(三)城市化水平低、城镇载体功能不高。农村劳动力存量较大与我市城市化水平不高相关,城镇就业日趋饱和已无规模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城镇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我市的劳务输出机构虽然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机制和统一用工市场调查和安排,造成信息沟通不够,不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时培训和输出。镇区虽然设立了劳动服务机构,但广大农村缺乏服务网络,外出务工人员仍以自发组织、“工头”带动为主,而且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不理想。
(五)就业观念落后导致就业行业单一,离土不愿离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破窝”,这句古话一直桎梏千万农民思想。从调查资料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有近70%在本地从业,大部分农民宁可守住自己的三亩责任田过苦日子,也不愿外出闯天下。就业观念的落后同样反映在从业结构上,农业和建安业占了总劳动力的一半以上,而服务业仅占3.9%。爱面子思想严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饮食服务业的岗位被四川、安徽等外地打工仔(妹)占领。因此,正确的就业定位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近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从业结构比例比两年前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工作中必须按照“强化农业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致富农民必须大量减少农民”的新思路,把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途径来抓,切实做到“四个加快”,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一)加快职业培训和职介服务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对一些技术岗位难以胜任,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向较高水平二、三产业转移的直接因素。为此,一要开展农民文化教育。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形式,实施21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让农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许多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技术培训,为经济发展培训大批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三要搞好在职培训。加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为农村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在职教育。鼓励社会兴办电视、函授、远程教育基地,提高社会办学在教育中的比例。同时通过送出去进修,请进来办学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职介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职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中介资源库,开展培训单位、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劳动力求职求训的有效对接,实现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为农民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二)加快产业结结构调整,拓展农业内部转化农村劳动力的主阵地作用。溧阳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0%以上,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依靠城市转移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农村,立足于农业内部消化,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大力引进“三资”开发农业,让农民在家门口进企业、领工资。二是延伸农业开发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把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天目湖、瓦屋山、长荡湖、南山竹海、平桥石坝等山水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延伸农业的生态、社会、科教功能,加快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旅游区周边农民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加大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劳动力的目的。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发展特色农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以单一种植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在注册登记、收费、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引导农民以自愿的原则组建各种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服务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农村部分劳动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在已经完成大规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应深入研究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定位,一二三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区域布局,增强小城镇的吞吐功能、载体功能和城乡对接的桥梁功能;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和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定居,让在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房、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小集镇集聚。繁荣集镇三产,在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专业市场、道口经济、信息中介、房地产,以及农机、畜牧、植保等农业服务业,既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给农民的土地给予物权保护的基础上,按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原则,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土地要素资本化,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的经济利益,从而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的步伐。二是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积极开展村级社区股份制改革,在核清村级集体资产的基础上,根据村民普遍接受的方法,把集体资产的产权量化到农户,明晰产权关系,并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迅速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转移能力。三是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被征地劳动力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对每个被征地劳动力免费提供一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加大乡镇企业的职工养老金与医疗保险金缴纳力度,使乡镇企业的职工逐步纳入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劳动执法力度,解决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劳动合同,使得农民工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有了纠纷也难以处理的状况。从各个层面构筑保护农村劳动力利益的框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每年七月大批的应届毕业生走出学校大门,挤上就业的独木桥。20xx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xx年增加75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在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95万人。
20xx年12月15日至12月28日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从企业HR和个人两方面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3528份个人问卷及225份企业问卷。参与调查的个人中,58%为工作经验小于2年的新人,21%为20xx届毕业生。
225家企业中有61%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次民营企业也比较多占到23%。个人反馈方面,同样来自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多,但是比重相当,各占了39%。具体分布数据见。
进一步分析参与调查的个人信息,参与者学历分布如图2。
调查发现一,制造行业给应届毕业生的机会较多,国企和外商独资企业乐于栽培新人。
多年的高校扩招,让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这些源源不断输出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心高气傲”,不是企业“拿过来就能用”的现成人才。因此大部分企业中,应届毕业生占所有员工的比重是很少的,具体比例分布如图3。
对企业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制造行业(包括加工制造、汽车、消费品、化工/能源/矿产、出版/印刷等)是录用应届毕业生比例较高的。在不到40家应届毕业生比例超过20%的企业中,有22家属于制造行业。就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比较乐于“栽培”新人,占到了这些高应届生比例企业中的74%,高于样本总体分布水平。
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更多聘用应届毕业呢?以下为HR们录用应届毕业生时的主要顾虑。其中“培训时间长”是HR们决定少录用应届毕业生的最主要因素(图4)。
调查发现二,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互联网是最好的渠道。
机会不多,合适的招聘、应聘途径是关键。调查显示,企业HR和应届毕业生都偏爱互联网招聘(网络招聘),其次是针对性的校园招聘。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熟人介绍(企业内部推荐)则是机会少但成功率高的一种方式(图5)。
调查发现三,双向选择:毕业生要“专业对口”,HR重“个人能力”。
从学校出来,应届毕业生们大多(65%)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是却有着清晰的挑选第一家公司的标准。针对我们列出的6个主要考虑因素,应届毕业生们做出了如下选择(图6):
“专业对口”是被选到最多的条件,其次“职业发展空间”、“薪资福利水平”和“企业知名度”也是应届毕业生们比较看重的。“行业”和“企业发展潜力”则较少被考虑的因素。但是,当被问及“你第一份工作的内容与你毕业前期望的一致吗?”,大部分人都回答“差别很大”,选择“一致”的比例仅占7%。
专业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专业。大部分的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是有距离的。我们希望所有的员工都有主动学习、时时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这样的人才能胜任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一位电子技术行业的HR经理在接受电话访谈时如此说。“学习能力”正是越来越被企业所看重的“个人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另外还有“适应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所示,近一半(49%)的HR认为“个人能力”是他们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最关注的因素(图7)。
在这一调查反馈中,最令我们吃惊的是——选择“毕业学校”的HR如此之少。探究其原因,发现很多的HR吃过“招名校”的亏,他们往往抱怨名校的学生“自视过高”“容易跳槽”。他们也表示在2、3年的培养后个人能力优秀但是出处平平的员工显得“更踏实”“更肯干”。
调查发现四,应届毕业生“心浮气躁”,离职率高。
“离职率高”也是HR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比较大的顾虑。“培养这些孩子需要我们投入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缺乏远见,在1、2年中没有被提拔就改投门户了。”参与调查的HR按照“年毕业生离职人数÷年录用毕业生人数×100%”计算了自己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流失率。该数值小于5%的企业不到一半,27%的企业应届毕业生流失率大于20%,超过30%的达到18%。
再来看看应届毕业生给我们的信息——56%的反馈问卷者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时间不超过12个月,而在第一家公司工作超过3年的仅占8%的比例。进一步了解他们选择离开第一家公司的原因,“没有个人发展机会”和“薪资水平低”是促使他们重新找工作的最重要的2个原因(图8)。
听到这样的声音,HR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我们给与这些年轻人的关注还不够?或者应该更多了解一些他们的发展需求,尽量创造机会。
调查发现五,应届毕业生薪资,由学历决定。
由于应届毕业生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且发展潜力差异巨大。企业在给毕业生定薪时,学历仍然是一个常规的决定因素。表1为参与调查企业提供的各学历水平应届毕业生主要薪资段分布。单位:人民币,千元。薪资段包含起始值。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为不同的学历应届毕业生支付的薪资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可见同学们在学校里多花的.时间企业也给与了认可。当然,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也有着明显差异。
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资无论学历均高于他们获得的实际薪资,如图9所示。而期望与实际落差最大的是大专学历(42%)和硕士学历(22%)。
调查发现六,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可在一年后获得加薪。
万事开头难,学生们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薪资条件。不过,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企业(本次调查反馈的比例为100%)会在一年后给应届毕业生加薪,加薪幅度超过10%的比例高达61%,更有21%的企业加薪幅度在50%以上。近3成的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特别的加薪策略。从个人方面反馈的比例来看,也有4成的受访者一年后的加薪幅度超过10%,其中15%的人获得了超过50%的加薪。
一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学生气十足的应届毕业生熟悉本职工作、了解职场规则,足以让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看出他的自身能力和潜质。那些努力工作、踏踏实实的新人自然会用自己的良好表现赢得一致赞赏,企业也一定会慷慨加薪保留住日后的骨干力量。一年的时间,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实在短暂,但是这一年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讲却尤其重要,很多工作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在这一年中学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这里,我们要请那些沉不住气的年轻人们不要那么轻易地就因为薪资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就决定跳槽,而是去认真想一想,第一份工作能带给自己什么收获。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三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 ,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调查分析: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工作报告。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三、建环专业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政府部门,外企、事业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 11%的同学愿意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五成同学选择1000--,极少数选择800--1000或--30000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四成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16%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16%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调研结论: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25日至12月25日
调查地点:苏家坡村
调查对象:苏家坡村下岗职工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主题:①了解下岗职工的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②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
③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就业再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落实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再就业具
体指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因为企业倒闭等原因而使部分工人下岗无工作做,然后又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这是一项国家的世纪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村委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有将近一半是初中
以下文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更是高达70.5%。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约43岁,年龄段分布相对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9.5%,继续
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8%,转入第一产业的占0.7%。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占到一半以上;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卖早点、开办小饭桌以及从事裁剪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9%;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运客、送货、接送孩子、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8%;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5.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婚庆晚会主持等,约占3.6%;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的调查
(一)化危机为机遇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下岗职工,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
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重新自我定位,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血,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更有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乡镇中的模范代表,给同伴们树立了榜样。
(二)有就业,但也有精神负担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
次调查看,这类群体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担心买卖蚀本。
(三)再就业难,难以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有
些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应大力相助。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招聘市场不规范
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他们更是投鼠忌器。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给再就业带来诸多困难。
2、失业人员普遍没有技术,失业前所学和所做的工种给再就业挂不上钩,因而再就业难。
3、两有人员就业十分困难,即有就业能力,没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愿望,没有就业能力。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属于弱势群体。存在着宁愿吃低保,不愿就业的思想,靠国家救济度日。
4、下岗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闭塞,不畅通,就业只有找体力笨重,时间长,工资极低的工作,所以不愿意再就业。
5、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6、女性在就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多数企业一般都不喜欢招录女员工因为企业在使用女性员工时的成本高于男性,妇女出来和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竞争,还要承担生育、养育、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7、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村劳动力队伍庞大,并且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综合素质较差。大部分人存在故土难离、月是故乡明的思想,缺乏奋斗精神,害怕创业失败,害怕外出务工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丢面子。加上他们文化水平、技术技能普遍不高,所以转移较难。
8、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9、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10、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
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2、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整合政府培训机构、高校、技校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规范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行为,开展丰富灵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培训专业有缝纫,计算机应用、家政服务、保安、按摩等。鼓励自谋职业,培训后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3、组织辖区内的失业人员参加区就业局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失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要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免费服务。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4、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积极和辖区内的企业沟通用工信息,使失业人员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对镇辖区内的两有人员实行重点帮扶,了解其家庭情况和生活现状,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积极扩大再就业工作,挖掘辖区外的就业岗位。给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大劳务开发。与用工需求量大的地方签订合同。定期向他们输送劳动力。 加大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鼓励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再就业培训。实现女性的就业再就业。
总结: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
一、职业意识的发展阶段
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但关键性选择只有三四个,职业选择是其中一个,它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大学生一生。职业选择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轨迹。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是维持个人、家庭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是获得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它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现状的认识,二是自己对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浮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幻想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小学时期。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职业意识,不过它是以萌芽状态表现出来的,并且具有空想的突出特点。小学生从自己原始的兴趣爱好和崇拜对象的职业中形成职业理想,不去考虑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的现实需求。想象成分居多,现实考虑极少,带有随机性,易随客观环境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是分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中学时期。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这为职业意识的深化奠定了前提。起初,兴趣主导着中学生的职业选择;之后,能力因素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继而,日渐明晰的.价值取向开始左右职业选择,并试图将兴趣和能力统一于价值观体系中。随着心理、生理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职业目标同原来的职业意向出现分化,分化原因主要是中学生已认识到未来职业与主体状况的内在联系。他们在不断地分析比较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且向预定目标进行各种各样的努力。
再后便是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由主观愿望落实到具体计划的过渡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专业选择是职业意识的具体表现,大学生权衡各个职业的价值,选取相对价值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专业选择实际就是职业选择,尽管将来未必从事本专业工作,但大学学习也是为将来就业所进行的实际准备,这种准备体现出职业意识,表明职业意识已经逐渐现实和具体。
职业意识的成熟最终要靠现实职业选择来规定。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意识成熟阶段的前期,处在职业社会边缘地带,但已经开始向职业社会过渡,进行着低层次的职业选择,并通过某些实践体验职业社会对某些职业的要求与态度,以求更好地完成职业定位。
二、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受到多种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基本上可归纳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两大类。
(一)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是主体内部产生的、与自我意识密切关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它们往往是左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个性
性格、气质是个性当中的稳定因素,性格如何、气质怎样,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成功发挥着持续作用。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和助手创立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学说,他认为每个职业的人都可以按下列六种个性进行描述:1现实型:这种人手巧、有劳动兴趣,喜欢花时间干一些机械的事情。他们喜欢并且善于完成更具体的任务。一般搞农业和机械业的人这种特征较为显著。2调研型:此种人以科学家为代表,具有爱思考和精确性的特点;对于抽象事物能耐心处理,但不喜欢社交和领导活动。3艺术型:以艺术家和音乐家为代表,具有创造、不顺从和表现自我的特征;通常不喜欢例行的工作和重复的任务。4社会型:以教师和辅导员为代表,喜欢人际倾向的活动,通常以服务为主,外向,并喜欢了解人;但是不大喜欢严禁的组织和机械操作。5企业型:以销售者和管理者为代表,喜欢以社交能力来操纵人们,以达到经济的收获。6常规型:以会议和薄记业者为代表,喜欢从事资料型工作,不喜欢含糊不清的活动。以内向型大学生为例,他们一般不会选择需要较多自我表现、自我强调的职业,如推销员、演说员、律师这类职业。即使选择了这类职业,也会感到极不适应,由此造成的障碍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成功,而图书管理、理论研究、微机操作等职业对它们有较强的吸引力,因为这类职业较少与人交往,需要高度的细心和耐心,需要在安静和孤独中完成工作。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自主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符的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要高40%。另据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筋疲力尽。大学生之所以在职业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或者拥有专业优势而无工作业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兴趣问题。兴趣产生的内在驱力形成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在不自觉中会推动他们排除种种困难。兴趣爱好也会发生变化,但一旦确定,就会为职业选择提供有向驱力,为职业成功奠定前提。
2、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常与知识相提并论,任何一种职业的完成都需要能力和知识的参与和配合。能力属于动态系统,知识属于经验系统,掌握知识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知识的掌握又要求相应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能够跨入大学校门,这一事实已证明他们具备了一般能力,即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同时,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也具有了特殊能力,即在专门活动中要求的能力,如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等。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他们都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参照系和定 位器。在专业选择中,能力因素起到了参考作用,写作能力差的人一般不会选择新闻、文学专业,而语言能力差的人一般不会选择英语、教育专业;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位 器作用,不善驾驭文字的大学生是不会首先考虑文职工作的,而具备了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并获得实际成绩的大学生很可能在所学专业上继续深造,以求获得能力的限度发挥。
以自身能力强弱作为职业选择考虑因素,是当今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尽管他们会出现能力的错误估计,但进行选择时仍是把能力作为一个方面来权衡的。低能力大学生有意识地选择高能力型职业或高能力大学生有意识地俯就低能力型职业,都是现实存在的。这两种选择或是造成了职业不适应感,或是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除非选择者有充分自信或职业具有足够诱惑力,大学生还是应当尽量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职业群中寻找合适方位,这样职业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强。
3、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一个人意识系统的核心部分,而且在根本上制约着主体因素的其他方方面面。它是隐藏极深的稳定因素,不易被观察和感觉到,但这丝毫不妨碍价值取向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本原因素。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方向化,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类事物的一般性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出比较明确而单一的趋向和情感,便成为了价值取向。随着价值观的基本定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体到职业认识领域,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与排斥,对某类事物的偏好与厌恶,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与躲避便成为价值取向中与职业最密切的部分。一个大学生可以为了维持生计而工作,为了避免生活空虚而工作,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工作。在大学生看来,一种工作可能具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直接作用于职业定向与选择。
排除现实职业,仅仅考察职业追求,这种追求无不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表现,或者说对某种价值的追求。一类职业必然体现为一定的价值,必然为一定的价值所支撑。从价值角度而言,如果职业现象底下的价值支撑荡然无存,那么这类职业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与其说大学生追求物质实惠型的职业,不如说这是对现实生存的关注、对经济利益的渴望,而这也恰恰成为大学生对工人、农民等低收入职业群产生强烈排斥态度的价值取向原因。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精神实现型职业有强烈向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存和物质实现采取漠视甚至否定态度,只是因为他们价值取向结构中精神需求和精神实现超过了物质需求和物质实现,仅仅在于价值观结构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以上是从大学生主体这一角度谈到了价值取向对职业定向与选择的影响。其实,大学的价值取向、职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家长的价值取向都参与了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构建过程,只不过它们都已融入了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观系统,成为了其价值观系统的一部分。
(二)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是指职业选择中环境因素的总和,也包括职业本身因素。如果说主体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客体因素则发挥了制约和平衡的牵制作用。
1、社会评价
大学生身处象牙塔,却不是生活在真实状态。职业社会对各类职业所持的倾向性态度总会通过传媒、习惯、舆论等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职业评价心理中,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认识的重要一面。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职业分工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类的强调,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实际普遍地存在着职业高低贵贱之分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是职业的社会评价。职业的社会评价受到社会心理的强有力制约。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在传统心理仍然根深蒂固的当代社会,职业的社会评价往往体现出浓厚的传统色彩和保守色彩。这一点越是在不发达地区,便越是明显。个体工商户虽腰缠万贯,但其社会评价一直不高,这一现象与古代流行的轻商观念有密切联系,而恰恰是轻商意识成为大学生进入个体者行列的主要心理障碍。
职业的社会评价又是一动态发展过程。上一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公众对农民职业表现出极大兴趣,六十年代社会兴趣转移到工人身上,七十年代以军人为职业向往,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行政干部、金融职员成为热门职业,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育,下海成为许多人义无反顾的职业目标。某种职业被青睐,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演变,正是各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决定的。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社会认知领域,成为不自觉地考虑因素,尤其是他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评价作用会格外突出。大学生的社会评价内容也会发生变迁,观念的更新、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的调整都会改变其原有的内容,以至重新排列、组合理想职业的序列。不过,不管怎样变迁,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始终存在的,问题仅在于影响的大小。
2、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在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金钱意识的抬升,这是一个好事,又不仅是一个好事,这中间存在着极大的转换性和可能性。说它是好事,是因为职业必须具有物质激励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否则将无法获得选择者的青睐。说它不仅是一个好事,是因为金钱意识如果一味膨胀,必然损害许多职业的本色,职业将不再是“职业”,而蜕化成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有人曾说,在当代中国社会,金钱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此言放在一部分人身上可以,倘若及之于全体(包括大学生)则不免过激。但是,金钱意识的迅速扩散和增强却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历来看,以上现象是对传统职业选择意识的强烈反弹。计划经济下的职业选择坚决排斥经济因素的介入,不同职业的经济收入几乎是同一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各种职业的收入差异相当小,小到在职业选择中完全不被考虑的程度。随着经济结构的改革,经济收入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差距开始迅速扩大,以至扩大到某些职业收入让人无法接受、引起社会不满的程度,加上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引起了社会心理的失衡,愈演愈烈的金钱上帝角色正是这种失衡心态所导演的一幕幕活剧。
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尚未迈入职业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经济因素不可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只能在其能力范围内追求经济收入,获得经济收入。但是,如果大学生付出的劳动不能以合理的经济报酬加以实现,那么这就会促使其重新选择职业,并且将经济利益放到其考虑因素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学生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不是精神至上的怪物,经济杠杆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家庭
家庭在人生大事上会留下深刻痕迹,其中,大学生职业选择就融合了家长意志。职业选择的前奏是专业选择,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专业选择并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命令,父母影响更多地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逐渐融入了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出身农民家庭的大学生,对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生活有着强烈感受,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谆谆教诲中,作为子女的大学生就会拒绝选择父母从事的职业。艺术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在长期的家庭成员接触中,很可能继承父母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走上了父母的职业道路。但是,当子女与家长在职业目标上发生冲突,或者子女极力摆脱家长的意志的时候,两者的矛盾就会产生。父母们有一个天然的倾向,即把对子女的爱同对子女的控制乃至干涉简单地等同起来,父母对子女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这样做”是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措施,“为了你好”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表达,通过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父母控制子女就会获得合法形式和情感支持。
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又面临着具体职业的选择。这时家庭作用又会凸现出来。不过,此时它的影响力已远不如昔,因为大学生专业知识已较为丰富,职业意识也更加明晰,心理正在日渐成熟,相应地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也就大为减弱。但是,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对职业选择发挥的影响不会根本上丧失,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父母意志的作用又会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有些大学生则被引入了父母正在从事或者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在后者的情况下,子女大学生是被看作父母希望的延伸,或者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这种职业选择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这也在无形中隐藏了一种危险,即如果职业实践不如人意,那么子女很可能会将这种结果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来承担职业实践不理想的责任。
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乃至干扰,但是大学生经过多年学习,必须从第一个职业选择开始。经过现实职业尝试后,他们发现了适合自己特征以及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或坚持首选职业,或做出职业修正,直至寻找到合适职业。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完全现实化,职业能力与职业要求、职业现实与职业理想才能获得平衡。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小组做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共有548位大学生参与了回答。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活动是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及对学校有关人士的访谈完成的。
通过从XX年年10月9日至XX年年11月10日为期20天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问卷调查对象是07电子商务班及历届电子商务的毕业生,发出问卷共162份收回150份有效问卷。通过调查,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现状
在访谈中,学校的有关领导透露,连续几届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都不是很理想,就业率非常地低,每年的毕业生中只有10%的毕业生是从事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剩下的都很难顺利地找到对口的工作,曾经有有关人士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北京XX年的人才需求调查中,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在京表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力争XX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在9 月1日前平均就业率达到70%以上,很明显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42.9%的电子商务专业非应届毕业生表示:虽然没有毕业,但是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电子商务毕业生很难就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形势为非应届毕业生蒙上沉重的就业压力与负担,他们已经考虑辅修其它专业。如果不能扭转这种局面,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将会出现短缺的局面。因此,整体上全国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现状都不是理想的。
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
社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量那么大,为什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却那么低?通过分析收回的150份有效调查问卷及从有关人士的访谈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两方面是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
从问卷中,可以统计出100%的学生都上过网,知道如何上网,但是在网上买过东西的却只有大约4%,可见很多的学生对网上购物不了解;上网经常浏览电子商务网站的只有5%,50%的学生上网偶尔会浏览专业网站,55%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浏览过专业网站;从问卷中统计只有30%的学生在填报电子商务专业时对它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个专业感兴趣,70%的学生都不是自己填报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的。上专业课看课外书的45%,睡觉的有10%,做其他的5%,真正认真听讲的只有40%。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学得很不扎实,另外上机课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练习的只有35%,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上网聊天;打字速度一分钟达到120个字的都没有,70%的学生打字还要看着键盘。这都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要求,很多的.学生都不能达到。由此可见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很薄弱的,另外,在跟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了85%的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不清楚,社会上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要符合什么条件就更不知道了。调查中,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谈到之所以不能顺利找到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应聘何种企业、何种职务,未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76%是因为就业方向模糊。
被调查企业:**有限公司
被调查人:
调查日期:20__年10月
调查人:
报告人:
一、企业概况
**公司前身是武鸣县乡镇企业——**县淀粉厂,原建设单位为,于1994年经批准立项、环评批复而建设淀粉生产线和酒精生产线,20__年8月**公司整体收购了该厂的全部资产。
**公司成立于20__年2月,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地址位于**镇**村,是一家专业生产食用酒精和淀粉制品的企业。法定代表人: ,股东占公司60%的股份,股东占公司36%的股份,股东占公司4%的股份。公司下设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车间等内部管理机构,总经理,现有职工**人,其中大中专学历以上占30%。
20__年公司被评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__年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20__年和20__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纳税超百万元企业;并经**市工信委、酿酒协会、**局进行产能核定,号文件《关于**公司食用酒精生产线符合产业政策的函》批准生产。
20__年末公司总资产151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768万元,占地面积77亩。公司成立之初至20__年期间依靠**镇丰富的木薯资源,引进国内外的工艺技术进行食用淀粉和酒精生产,所产牌食用淀粉及酒精,应用于造纸、粘合剂、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主要销往、等地。
几年来,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生产工艺、环保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完成了年产3万吨酒精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年处理108万立方废液量的环保处理站项目建设、年产1200万Nm3/a生物质燃气的厌氧系统项目建设,25T/h混烧甲烷的生物质节能锅炉项目建设、年发电量1080万度的蒸汽发电站项目建设、年产1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建设、1万亩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等。但自20__年以后,当地木薯种植锐减,公司木薯淀粉生产线停工。公司于20__年至20__年投入资金八千多万元对食用酒精生产项目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项目已竣工投入生产。
二、财务及经营状况分析
**公司提供了20__年度、20__年度审计年报(审计意见为无保留意见)和20__年9月份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反映见下表:
**公司近期财务状况表
(一)财务指标说明
1、截止20xx末,公司的总资产为11588.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15.20万元,占总资产的37%,固定资产净值7272.87万元,占总资产的63%;负债合计3411.10万元,流动负债为2411.10万元,长期负债1000万元。
截至20__年末,公司总资产为15137.10万元,较年初增加3549.02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68.58万元,占总资产29%,固定资产净值为10768.51万元,占总资产的71%;负债合计5592.29万元,流动负债为3092.29万元,长期负债为2500万元。
2、货币资金
截止20xx12月末,货币资金为352.93万元,较年初的157.25万元增加195.68万元。
3、应收账款
截止20__年末,应收账款为94.32万元,较年初减少751万元。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款项未到90天借款期,主要应收账款账期均在3个月内,其中**公司应收账款61.97万元,**公司应收账款32.35万元。
4、存货
截止20xx末,存货余额为2142.72万元,比年初减少594.28万元。
5、预付帐款
截止20xx年末,预付帐款为1681.26万元,较年初新增加1138.14万元。主要为公司预付原材料款,其中预付**公司680.37万元,预付**有限公司480.62万元,预付**公司511.93万元,预付**公司8.34万元电费。
6、固定资产净值
截止20xx末,固定资产净值7099.88万元,比年初增加700.56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20__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当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20__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20__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20__元—3000元,为54.12%。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当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当中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著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比较少。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还是比较高。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 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
实践参加者:张宇翔
时间:20xx年x月x日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就业紧密联系着的就是专业的选择,专业选择的对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果的好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的选择越来越迷茫,总是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亦或是热门专业之间徘徊。同时,这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短短的几天,去调查了我们当地的上一届的大学毕业生,了解到了很惊人的消息:大多数在超市或者在商店帮忙做服务工作。虽然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们会找到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会让自己的大学学历白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但是我觉得事实确实有些残酷。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近几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本地需要。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程度的估计,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对口率明显高于专科生的层次。另外对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毕业生从学校获得的就业信息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从学校获得信息的百分比是47.7%,从专门性的人才招聘刊物上获得的比例是11.4%,从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的信息中获得的是10.5%,与用人单位直接谈话中获得信息的是9.7%,在人才洽谈会上得到信息的是8.8%,从新闻媒介广告上获得的是4.2%,从企业的招聘广告中获得的是3.8%。
一 、当前大学生专业选择趋势
(一)盲目选择,由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没有从自身出发,更多的是看什么是热门专业或是父母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专业。
(二)会因为所谓的性别问题而忽视或放弃选择某些专业。由于旧思想的束缚,认为某些职业只适合女生或男生,因此而放弃自己喜欢或或被需求的专业。然而在现在这个社会,一些行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女生或男生,对于护士或是秘书这些职业不再仅仅是女生享有的特权,男生也同样可以从事甚至是很需要的。而对于电子行业或是机械等一些其他的行业女生也同样可以做,也会很受欢迎。
(三)有些同学自己不做主,父母也随便他不作什么要求,就问老师,有老师帮他选择了自己以后的方向,这也是比较盲目的。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可以看出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
(一)女生就业难度大于男生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或是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列都高于女生,可见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明显低于男生,面对就业压力,有相当一部分的女生“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深造”,也有一些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导致自己求职难。
(二)理工类签约情况好于文科类
根据调查结果,理工类毕业生“已签约”比例为33.9%,“有意向但尚未签约”的比例为35.6%,而文科类学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分别只有29.6%、14.8%,都明显低于理工类学生。因为如此,相当一部分学生
(三)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个工作。
在调查中有对被调查者提问到: 对于“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和您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的回答,肯定“对口、吻合”的只有26%;选择最多的是“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占43%;最少的是“没关系,却是我的爱好和特长”,有9%;根本没有关系的有22%。
智联招聘的职业顾问:选择“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最高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新职业不断的推陈出新和老职业的内涵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难像以前一样定位在某一职业方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开始适合从事软件开发、经营和维护,或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随着职业发展也可以从事IT咨询、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非技术工作。而理科出身的人未必需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数据分析员、生产研发,甚至投资分析等职业同样适合他们。智联招聘网的CEO刘浩先生就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在耶鲁学的法律,从事过风险投资,现在做了企业老板。
(四)实践经历、“干部”经历让毕业生加分不少
当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同时又担任过学生干部,那他在求职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参加过实践实习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9.1%,无实践、实习经历的学生正式签约率仅有13.6%;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正式签约率为36.1%,未当过干部的学生正式签约率只有24.0%。
(五)多数学生就业心态趋于理性
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环境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动把薪酬标准降到合理区间。
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一方面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规模效益与个性化培养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学校的评价标准与社会的标准本身也存在很大不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观定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上大学的家庭成本也比较高,学生和家长的投资回报期望高,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白领、粉领等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就业,不愿从事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 大学生个人原因如下:
(一)、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或者说就业预期,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大学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一般都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六成以上(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xx元之间。
(二)、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
2.社会经验普遍不足。
3.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总结:对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要越来越慎重,不能因为一些次要原因而改变,当然在专业已选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也需要采取措施来弥补。将这一问题与大学扩招直接联系起来可能具有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说服力,但实际上是对人口因素的一种消极认识。还有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时,应避免将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作为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而应确立有远见的国家文化战略,并使大学教育包括专业设置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长期目标。
学院:机械与汽车服务工程 姓名:张宇翔
班级:11汽服3Z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第四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xx年XX月2日公布20xx和20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xx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其次,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以GDP增速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等措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是大概率事件。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xx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XX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xx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
二、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三、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四、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A、时间结构 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B、区域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综上情况所述,阳光大学生网给20xx年大学生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最适合他,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的东西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我的能力,甚至我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2.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拓宽求职的视野。 改变短期求职为较长期求职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到面试时,学校才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我的希望一下破灭了。”今年研究生毕业的严钰一直想到高校当老师,如今已经投出去40份简历,唯一一次参加一所师范学校的面试也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她是女生。
近日,山东人才网进行了一次女大学生求职及择偶意向网上调查,4天时间共有7311名女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这一问题,42.4%的女生认为“岗位少,求职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占24.8%,“自身素质不够强”占24.6%,“社会关系不多”占8.2%。山东人才网人力资源师刘谦认为,近年来明确提出“不要女性”的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性别歧视更多是隐性存在。
3月30日,山东人才网联合当地都市女报举办了一场女性专场网络视频招聘会。当天共有152家单位参会招聘,为女大学生提供了2800多个岗位。排在前三位的热门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技术、贸易行业,热招职位主要为销售、生产/营运/工程、计算机/互联网/通讯、人事/行政/后勤、公关/广告等。
新闻专业的白雪峰今年本科毕业,她说,她们班级90名学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班里20多名同学前几天从兰州跑到西安参加人才招聘会,但“很多理工类岗位明确不招女生”,有个文秘岗位也注明只要男性,“可能觉得女生比较
麻烦吧”。据了解,她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已经找到工作,但大多是靠家里的关系。
对于性别歧视,去年毕业的王宝却有不同看法。她说她并没有感觉在应聘过程中受到歧视,应聘成功后在参加单位新员工培训时,她发现200多名新员工中,女生比男生还多,“领导也曾直言招聘时不想要女生,但几轮考试下来,很多女生很优秀”。王宝认为大单位大公司存在性别歧视问题的.就少很多,男女生同场竞技拼的都是能力。她说女大学生就业时要总是考虑歧视问题,就会给自己带上无形的紧箍咒,不利于找工作。
此外,调查还显示,“稳定、没有风险”仍是女性求职者比较看重的因素,有72.2%的被调查女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分别占19.4%和52.8%。从调查和招聘现场看,女大学生对薪酬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在求职最关心的6个问题中,该因素仅以12.3%的比例排在
一、调查目的
为近距离了解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时为了解学院教学及就业指导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外国语学院创业就业部进行了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外国语学院20xx届毕业生。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在网上向毕业生发送《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了解了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x%,调研可信度高。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本人工作状况的评价
1、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属于民营企业,具体情况如下:
在x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现在的工作单位属于”,有1名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占比x%;28名毕业生选择 民营企业,占比x%;8名毕业生选择高校,占比x%;16名毕业生选择金融单位,占比x%;x名毕业生选择三资企业,占比x%;9名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占比x%;30名毕业生选择其他,占比x%。
2、多数毕业生从事于与营销相关的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现在从事的工作是”17名毕业生选择教学,占比x%;21名毕业生选择管理,占比x%;2名毕业生选择设计,占比x%;14名毕业生选择生产,占比x%;35名毕业生选择营销,占比x%;20名毕业生选择其他,占比x%。
3、大多数毕业生都对现工作的单位比较满意,满意度达x%,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现工作的满意度为”19名毕业生选择非常满意,占比x%;30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x%;49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x%;12名毕业生选择不满意,占比x%。
4、多数毕业生认为现工作的岗位基本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您的才能”21名毕业生选择能充分发挥,占比19%;32名毕业生选择能发挥,占比29%;45名毕业生选择基本能发挥,占比x%;12名毕业生选择不能发挥,占比x%。
(二)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
1、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设置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师资队伍结构”40名毕业生选择很合理,占比x%;45名毕业生选择合理,占比x%;22名毕业生选择比较合理,占比20%;3名毕业生选择不合理,占比x%。
2、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教学水平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44名毕业生选择很高,占比40%;58名毕业生选择高,占比53%;7名毕业生选择一般,占比6%;1名毕业生选择不高占比1%。
3、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课程设置”43名毕业生选择合理,占比39%;58名毕业生选择较合理,占比53%;9名毕业生选择不合理,占比8%。
4、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教学方法比较合理,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教学方法”39名毕业生选择合理,占比36%;61名毕业生选择较合理,占比56%;10名毕业生选择不合理,占比8%。
5、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教学手段比较先进,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教学手段”35名毕业生选择先进,占比32%;66名毕业生选择较比较先进,占比60%;9名毕业生选择落后,占比8%。
6、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的学习风气好,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学院的教学手段”51名毕业生选择很好,占比46%;43名毕业生选择好,占比39%;13名毕业生选择一般,占比12%;3名毕业生选择不好,占比3%。
7、我院毕业生对学院的总体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93%,满意度较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学院的教学工作总体满意度为”有56名毕业生选择非常满意,占比49%;43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35%;9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9%;2名毕业生选择不满意,占比7%。
(三)对学院就业工作的评价
1、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我院就业信息发布及时、到位,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认为我院就业信息的发布”76名毕业生选择及时,占比69%;32名毕业生选择比较及时,占比29%;2名毕业生选择不及时占比2%。
2、毕业生对我院的就业专场招聘会的开展满意度达94%,满意度较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我院招聘会开展工作的满意度为”56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51%;47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43%;7名毕业选择不满意,占比6%。
3、毕业生对我院的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达94%,满意度较高,具体情况如下:
在110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对于问题“您对学院就业工作开展的满意度为”46名毕业生选择满意,占比42%;57名毕业生选择比较满意,占比52%;7名毕业生选择不满意,占比6%。
四、调查总结
本次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本人工作状况的评价方面:对于工作单位,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属于民营企业;对于从事工作,多数毕业生现从事与营销相关的工作;对于现工作满意度,大多数毕业生比较满意。在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方面,无论是师资队伍结构、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比较肯定学院的教学工作,对学院总体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在就业工作方面,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我院的就业信息发布及时,招聘会开展到位,对我院的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
通过本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活动,我院具体了解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获得了毕业生对我院教学工作的真实评价。针对此次调查的结果,我院将采取更多措施,促进我院教学工作与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大学生,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20份以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择业心态特点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不过现实却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可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恐惧,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
4.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大学生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
1.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首先,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等。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再次,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2.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当前,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择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三、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大学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
1.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为进一步了解××市城镇妇女灵活就业情况,为做好妇女工作提供对策,春节前我们在全市灵活就业妇女中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
一、灵活就业城镇妇女就业状况
目前,××市城镇妇女灵活就业群体的从业形态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其构成包括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季节工、小时工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其就业目的大多以缓解家庭生活困难为主,在抽样调查的3000人中,有2162人灵活就业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生活困难,比例占72。06,而想找点事干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仅占5。97和10。99,因此,实现灵活就业的妇女中对目前就业状况满意的仅占总数的12。91,比较满意的占39。38,不满意的占23。53,占54。81的女性抱有“先干着以后再调整”的心态。从收入看,大多数灵活就业的女性工资仍然不高,月收入在301—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占65。22,300元以下的占19。03,500元以上的占15。74。同时,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在灵活就业中有较大差别,总体看,年纪轻、学历高的女性灵活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大、文化程度的降低,就业率和择业标准以及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从就业方式看,灵活就业的女性多以受雇佣形式实现就业为主,比例达到58。65,采取自主经营形式实现就业的只占7。47,与人合伙经营的只占1。64,其他形式占32。24。并且灵活就业主要分布第三产业,比例已达总数的79,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现灵活就业的分别占13。6、7。
二、城镇妇女在灵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就业压力大
灵活就业女性一般从事的是收入低的工作,工作不稳定是普遍的。下岗职工被招聘到企业就业,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大多没有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新经济组织中存在着用工制度不够规范的现象,灵活就业的良好氛围仍较欠缺。如有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性別歧视、随意提高招用工的条件、不愿用生育年令的女性、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男女同工不同酬、超时工作、随意克扣工资、随意辞退女工和以招聘失业人员来博取廉价劳动力等现象。许多参与调查的灵活就业女性或多或少的都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她们在就业过程中总是缺乏安全感,生怕随时会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作。因此,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没有正式劳动关系是灵活就业人员的最大困难。
(二)大多数受雇灵活就业女性属于临时性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
尽管她们有强烈的参保愿望,往往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灵活就业人员与现行社会保险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依然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学术界不断呼吁我国尽快建立一项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使其中的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因此,改善灵活就业者的福利与保障政策无疑也会使女性灵活就业者因之受益。从调查看,随着个体、私营等新经济组织的崛起,灵活就业女性在新经济组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像国有和集体企业那样完全享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从这些受调查人员自身的角度看,低收入使得她们对社会保险或是毫无概念,或是望而却步。实际上,对于低收入的下岗职工来说,解决眼下吃饭和孩子上学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社会保险则是“奢侈品”,“想都没想过”。
(三)缺乏政策性扶持
调查中发现,在女性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中,有93。4的人没有享受到政府有关的优惠政策。在询问灵活就业女性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她们提得最多的是“失业人员自己开店时,适当减免一些工商费和税”。实际上这些政策都有,但她们不是很清楚。还有79。14的人没有领到《再就业优惠证》(这些都是集体企业人员,多年以来一直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而她们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
(四)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服务管理
在女性灵活就业人员中,真正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实现就业的只占4。35。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介绍机构鱼龙混杂,特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私营或团体开设的职业介绍机构,本来信誉度就不好,个别的职业介绍所还要以介绍工作为名,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行骗钱之实。在调查的失业者中,只有19。08的失业女性到职介所登记求职。严重阻碍了职业介绍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
(五)创业技能培训还有薄弱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市的灵活就业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普及面不广、失业职工参与率不高。有80的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加过再就业培训;二是针对性不强。失业女性接受的培训课程中,80是知识类培训,如电脑、财会、企业管理等。但实际参加灵活就业女性54的人则选择技能类课程,如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服装缝纫等。
三、促进城镇妇女灵活就业的建议及对策
(一)要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做好灵活就业工作的认识
随着××市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人会面临着再次就业。在这种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尖锐、正规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速灵活就业的发展是解决千万人的饭碗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思想上要认识到位。目前,灵活就业领域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这就更需要从思想上对灵活就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各级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和现代就业观念。
二是情感上要关怀到位。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一般收入不高,而且工作不够稳定,基本上社会保险没着落,养老、医疗没保障,直接影响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也是灵活就业人员及其家庭最大的后顾之忧。所以,应该对灵活就业人员在情感上给予特殊的人文关怀,帮助她们在灵活就业领域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三是宣传上要覆盖到位。很多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制定的关于灵活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概不知,造成政策理解和运用上的“盲区”。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灵活就业方面的政策、信息和灵活就业领域涌现的典型人物,使广大劳动者了解国家关于灵活就业方面的政策,消除思想顾虑,在舆论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重视并支持灵活就业、依法保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
(二)依据灵活就业行业性质和人员自身状况的不同,对灵活就业实行分类指导
一是可根据灵活就业者所在行业性质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政策指导重点。对在小企业灵活就业的人员,重点是制定实施支持小型企业创办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在大中型企业的灵活就业人员,重点规范好这些企业的用工行为和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上;对在非正规部门灵活就业的人员,重点调整和完善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对从事独立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重点是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二是对国有企下岗职工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也要进行分类指导。对城镇下岗参与灵活就业的职工,特别是生活和就业都比较困难的群体,应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他们实现灵活就业。对集体企业下岗的职工,在安置中能否取消优惠证的限制,特别是4050人员应作为今后照顾安置的重点。
(三)成立灵活就业组织,建立一套有效的社区就业管理和组织体系
基层社区组织与就业人员的关系最近、最直接,比较了解灵活就业人员的思想动态、经济状况、急迫解决的问题和就业需求,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心贴心、面对面的最直接的服务,使社区服务的就业潜力转化为现实。一是在社区建立劳务型就业组织或中介服务机构。社区中介服务机构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以协议或登记方式确立劳务关系的服务。二是在社区建立固定的劳动力大市场,将其建成灵活就业人员能进能出的蓄水池,把分散的以个体形式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同时,可在劳动力大市场中设立就业咨询、“一对一”就业指导、即时就业等多种就业服务。三是建立社区与社区之间信息可共享的网络传输平台,为求职者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服务,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各类就业岗位情况,以便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做出选择。四是建立社区“劳动保障监察与仲裁窗口”,由专人出面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矛盾,代理劳动争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灵活就业。五是扶持社区开辟机动、灵活、多样的就业渠道,如可引导社区灵活就业人员大力发展送报、早餐、夜市等非全日制就业;参与供热、采暖、旅游等阶段性就业;进行小编织、小饭桌、小制作、旅游纪念品等家庭就业。
(四)汇社会各界的合力效应,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撑性服务
一是多渠道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被逐步剥离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市场,也是一个新的就业增长点。如可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到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项目之中。二是建立健全“劳务派遣组织”,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发挥劳务派遣组织在促进灵活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将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派遣到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从事季节性、阶段性就业。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用工单位和灵活就业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在法律上确认灵活就业形式的地位和作用,着手制定灵活就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对灵活就业形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层面。其次,在专门法律尚未出台前,应抓紧完善实施××市灵活就业领域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尽快设计出一套立足××市情、符合各种灵活就业形式特点,有利于促进××市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四是建立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灵活就业者的后顾之忧。五是为灵活就业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就业培训服务。由于灵活就业者年龄大小不一、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岗位要求各不一样、就业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应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者提供不同的培训。培训机构可采取送培上门、阶段学习、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等灵活方式,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XX年2月25日至3月20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专门抽调人员成立调查组,依托全区人力资源保障服务平台,对全区企业用工需求和未就业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掌握全区就业第一手资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走访调查企业585家,召开专题座谈会6次,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材料1万余份。对未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了登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台帐,录入电子信息平台,构建了“企业用工需求库”、“就业人员信息库”和“就业组织人事管理信息库”,为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的有效对接架起了桥梁。
(一)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在调查走访的585家企业中,可提供就业岗位8545个。其中,民营企业377家,提供就业岗位6125个;
国企83家,提供岗位1125个;
三资企业27家,提供就业岗位285个;
个体企业98家,提供岗位1010个。从这次调查情况看,民营、个体企业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从提供的岗位看,服务类岗位人才需求居首,市场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第二。其中,餐饮服务类3311个;
管理类3205个;
机械操作类20__个。从文化程度和年龄要求来看,大部分企业需要高中以上学历,50%以上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详见表1)。
(二)未就业人员情况。
这次摸底调查共登记未就业人员13309人。其中,男5904人,占未就业人员的44.4%;
女7405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5.6%。从求职者学历构成来看,大专以上学历1248人,占未就业人员的9.4%;
高中、中专5260人,占未就业人员的39.5%;
初中以下6801人,占未就业人员的51.06%。从求职者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上为求职者主力,占求职人数50%以上,其中,16-34岁占44.3%,35-44岁占24.8%,45岁以上占30.9%。从人员类别看,高校毕业生489人;
失地农民11177人;
就业转失业1643人,失地农民是这次求职者的主要群体。(详见表2)。
二、问题和分析
当前就业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在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对就业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许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服务行业更为突出。造成部分企业“招工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出了我区经济向好发展,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从企业层面分析,“招工难”反映了部分企业在用工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企业用工存在短期行为、薪酬偏低和员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造成了劳动关系紧张,必然导致“招工难”。从政府层面分析,政府在加强信息引导、解决企业招聘与劳动者求职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职业培训、解决企业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匹配问题,加强环境建设、解决企业规范用工与劳动者体面就业问题等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办法。
(二)就业质量偏低。近年来,我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岗位等措施,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但从这次调查来看,全区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员占到50%以上。据统计,在区职介中心代缴养老保险的近4万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就业形势。为稳定就业,政府虽然采取了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就业援助,但灵活就业人员、年内失业人员就业两次以上的比例仍在30%左右,由于这种就业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新的困难群体。全区未就业人员中,失地农民占到了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目前实现就业的人中,灵活就业比例也高达60%。被征地农民从心理到技能都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对政府救济依赖性强,缺乏就业的主动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部分人的数量还会增多,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群体性就业矛盾凸现。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是我区就业服务的重点人群,围绕促进三大群体就业,我们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了重点帮扶,但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帮扶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救助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5000多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特殊,该群体就业问题被社会各个领域所关注。今年我区预计毕业生1500多人需要安置,虽然政府采取了购买岗位的措施,但就业安置压力仍然很大。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本次调查的13309名未就业人员中,初中以下的6801人,大专以上的只有1241人,仅占9.5%,总体文化水平明显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西部新城建设的加快,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招工,对求职者的文化要求较高,基本上都招聘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而从这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50%以上,年龄超过40岁的也占到50%以上,很明显,目前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招工的要求,造成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六)就业意识淡薄。本地劳动力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改变不了就业观念,他们对工资要求、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都有着自身的主观愿望,挑肥拣瘦。这与外地人员“低报酬,肯吃苦”的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对策与建议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政府调配人力资源的职能部门,为企业服务,满足他们的用工需求,为劳动者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针对这次调查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议探讨实施相关措施:
(一)服务企业稳定就业。企业是全区经济发展的脊梁,企业发展壮大是实现“三三”发展战略的强大引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把服务好企业作为优化全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驻区企业当作我们同甘共苦、携手共进的亲密朋友,千方百计为企业谋发展。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项就业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人才需求,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健全企业后备人才制度。积极开展劳动用工指导服务活动,与驻区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在一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建立企业用工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二)项目超前运作安置就业。借西部新城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项目落地的同时与企业沟通协调,将就业与项目建设统筹考虑。探索项目建设就业影响跟踪服务机制。从招商引资环节开始提前介入,对项目进行就业评估,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必须明确增加就业的数量;
在项目开工建设时,同步启动对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同时搞好招聘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关系接转等全程服务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动就业。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援助就业困难群体的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及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工作。把符合条件的“4050”困难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补贴体系。通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等有创业愿望的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提供5-10万元的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要按照专业设计与本地产业相衔接,培训内容与求职者需求相衔接,开设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引导培训机构改革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和就业质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五)优化服务保障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准确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及时维护“就业信息库”,为劳动者和企业搭建有效对接平台,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一点登录、全区查询”,促进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业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区人力资源保障网,建立由区职业介绍中心、人力资源保障服务中心、社区经办人员组成的qq群,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就业岗位的对接率。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供需对接见面会等方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无缝对接提供全天侯服务。同时,将企业招工信息编印成册,在企业招聘会和街道人力资源保障中心免费发放,向求职者提供用工信息。开展向企业“三送”(送政策、送信息、送项目)服务活动,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每年七月大批的应届毕业生走出学校大门,挤上就业的独木桥。20xx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xx年增加75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在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95万人。
20xx年12月15日至12月28日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从企业HR和个人两方面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3528份个人问卷及225份企业问卷。参与调查的个人中,58%为工作经验小于2年的新人,21%为20xx届毕业生。
225家企业中有61%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次民营企业也比较多占到23%。个人反馈方面,同样来自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多,但是比重相当,各占了39%。具体分布数据见。
进一步分析参与调查的个人信息,参与者学历分布。
调查发现一,制造行业给应届毕业生的机会较多,国企和外商独资企业乐于栽培新人。
多年的高校扩招,让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这些源源不断输出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心高气傲”,不是企业“拿过来就能用”的现成人才。因此大部分企业中,应届毕业生占所有员工的比重是很少的,具体比例分布如图3。
对企业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制造行业(包括加工制造、汽车、消费品、化工/能源/矿产、出版/印刷等)是录用应届毕业生比例较高的。在不到40家应届毕业生比例超过20%的企业中,有22家属于制造行业。就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比较乐于“栽培”新人,占到了这些高应届生比例企业中的74%,高于样本总体分布水平。
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更多聘用应届毕业呢?以下为HR们录用应届毕业生时的主要顾虑。其中“培训时间长”是HR们决定少录用应届毕业生的最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二,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互联网是最好的渠道。
机会不多,合适的招聘、应聘途径是关键。调查显示,企业HR和应届毕业生都偏爱互联网招聘(网络招聘),其次是针对性的校园招聘。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熟人介绍(企业内部推荐)则是机会少但成功率高的一种方式。
调查发现三,双向选择:毕业生要“专业对口”,HR重“个人能力”。
从学校出来,应届毕业生们大多(65%)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是却有着清晰的挑选第一家公司的标准。针对我们列出的6个主要考虑因素,应届毕业生们做出了如下选择:
“专业对口”是被选到最多的条件,其次“职业发展空间”、“薪资福利水平”和“企业知名度”也是应届毕业生们比较看重的。“行业”和“企业发展潜力”则较少被考虑的因素。但是,当被问及“你第一份工作的内容与你毕业前期望的一致吗?”,大部分人都回答“差别很大”,选择“一致”的比例仅占7%。
专业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专业。大部分的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是有距离的。我们希望所有的员工都有主动学习、时时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这样的人才能胜任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一位电子技术行业的HR经理在接受电话访谈时如此说。“学习能力”正是越来越被企业所看重的“个人能力”中的重要部分,另外还有“适应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所示,近一半(49%)的HR认为“个人能力”是他们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最关注的因素(图7)。
在这一调查反馈中,最令我们吃惊的是——选择“毕业学校”的HR如此之少。探究其原因,发现很多的HR吃过“招名校”的亏,他们往往抱怨名校的学生“自视过高”“容易跳槽”。他们也表示在2、3年的培养后个人能力优秀但是出处平平的员工显得“更踏实”“更肯干”。
调查发现四,应届毕业生“心浮气躁”,离职率高。
“离职率高”也是HR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比较大的顾虑。“培养这些孩子需要我们投入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缺乏远见,在1、2年中没有被提拔就改投门户了。”参与调查的HR按照“年毕业生离职人数÷年录用毕业生人数x100%”计算了自己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流失率。该数值小于5%的企业不到一半,27%的企业应届毕业生流失率大于20%,超过30%的达到18%。
再来看看应届毕业生给我们的信息——56%的反馈问卷者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时间不超过12个月,而在第一家公司工作超过3年的仅占8%的比例。进一步了解他们选择离开第一家公司的原因,“没有个人发展机会”和“薪资水平低”是促使他们重新找工作的最重要的2个原因(图8)。
听到这样的声音,HR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我们给与这些年轻人的关注还不够?或者应该更多了解一些他们的发展需求,尽量创造机会。
调查发现五,应届毕业生薪资,由学历决定。
由于应届毕业生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且发展潜力差异巨大。企业在给毕业生定薪时,学历仍然是一个常规的决定因素。表1为参与调查企业提供的各学历水平应届毕业生主要薪资段分布。单位:人民币,千元。薪资段包含起始值。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为不同的学历应届毕业生支付的薪资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可见同学们在学校里多花的时间企业也给与了认可。当然,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也有着明显差异。
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资无论学历均高于他们获得的实际薪资,如图9所示。而期望与实际落差最大的是大专学历(42%)和硕士学历(22%)。
调查发现六,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可在一年后获得加薪。
万事开头难,学生们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薪资条件。不过,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企业(本次调查反馈的比例为100%)会在一年后给应届毕业生加薪,加薪幅度超过10%的比例高达61%,更有21%的企业加薪幅度在50%以上。近3成的企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特别的加薪策略。从个人方面反馈的比例来看,也有4成的受访者一年后的加薪幅度超过10%,其中15%的人获得了超过50%的加薪。
一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学生气十足的应届毕业生熟悉本职工作、了解职场规则,足以让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看出他的自身能力和潜质。那些努力工作、踏踏实实的新人自然会用自己的良好表现赢得一致赞赏,企业也一定会慷慨加薪保留住日后的骨干力量。一年的时间,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实在短暂,但是这一年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讲却尤其重要,很多工作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在这一年中学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这里,我们要请那些沉不住气的年轻人们不要那么轻易地就因为薪资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就决定跳槽,而是去认真想一想,第一份工作能带给自己什么收获。
一、前言
为了反映消费者对商品房市场的意见和呼声,加强对商品房市场的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商品房市场的监督管理,推进房地产行业的诚信建设,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于近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住宅商品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二、调查问卷回收的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消费者对当前住宅商品房市场满意度的评价,内容涉及:消费者对国家有关住房消费政策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对房地产行业诚信情况的评价;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住房过程中对销售服务、规划设计、工程质量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和评价;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及对住宅商品房价格走势的预期;消费者对商品房消费领域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采用“判断抽样”法选取商品房项目,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住户。
本次调查随机抽查了15个楼盘,这些楼盘分布在全市六个区,调查采用入户的形式“一对一”进行访问,调查回收的问卷共12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20份,无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98.71%。
三、调查对象的特征
说明:调查问卷采用0-5分的打分标准来执行,4分和5分表示为满意,3分表示为一般,0分、1分和2分表示为不满意。
1、调查对象的性别
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3.52%,女性占45.82%。
2、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在26-40岁
接收调查的消费者年龄在31-40岁的占多数,为38.69%,其次是26-30岁的占28.36%,41-50岁的占16.56%;此外,50岁以上的占9.1%,25岁以下的占6.8%。(如图2)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大专、本科和高中为主
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本科和高中(职高),分别占31.97%、28.85%和26.80%,初中和硕士分别占7.54%和4.43%。(如图3)
4、调查对象的职业
接受调查的消费者职业主要集中在独资、合资、私营企业工作人员占43.2%,其次是党政、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2.7%
5、调查对象的收入
接受调查的消费者,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10000元、20__-3000元和20__元以下,分别所占23.03%、21.15%和15.66%;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仅占5.9%。
6、五成多接受调查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0-120平米之间,六成多接受调查的消费者认为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0-120平米之间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5.9%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1-100平米,30%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51-80平米,其次,有19.4%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01-120平米,仅有1.1%的消费者居住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80平米以上。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33.6%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101-120平米,32.5%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81-100平米,仅有0.5%的消费者认为最适合的房屋使用面积在50平米以下。
调查目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就业心理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真实了解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最后通过科学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调适对策,调研结果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乃至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时间:
20xx年4月28日~20xx年5月6日
调查对象:
学生
一、数据分析
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面向大二的学生,共计135名,男生63名,女生72名。选择这一调查对象的原因在于:大二的学生是处于大学在校的中间阶段,是院校的中间代表,此次通过对大二学生的调查,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对大二学生的调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
在问到学校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现在的求职要求时,46.67%的认为比较符合,31.11%的认为为非常符合,22.22%的人则只是单纯地认为是符合的,从这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本校学生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比较认同的,在他们的成才道路上,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要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工作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在学校的人才目标下成大,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们也需要自我的知识的提升,全方面的发展自己。更好地就业。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94%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的,大学生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确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研究生,博士生的竞争下,作为二本的大学生似乎竞争优势不明显,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但我们只要我们勤学苦练,没有什么是超越不了的。
在问到是否会介意进家族式企业时,34.07%的人持中立态度,17.04%的人则非常介意,21.48%的人会介意,怕群带关系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还有8.15%的人则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样数据来看,大学生还是一群比较个性人,面对自己的就业还是有自己的想法,持介意观念的人,更多的是想要自己去拼搏,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所要走的路,比较有个性。当然也不是说选择不介意的人是没有个性的,这种结果也是难免的,一方面可能来自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好,有轻松的路走,当然会有人去选择。
68.15%的人选择在云南本地工作,其余部分则选择在东南沿海部工作,从这么大的数据分歧来看,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意愿是在本地区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说明本地区,学生从小在这长大,资源优势明显,到其它地方,不利于自身优势的发挥,竞争激励,要求较高,对自身信心不足。
在问到自己现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状况时,41.48%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23.70%的人觉得一般,25.93%的人选择不知道,只有8.89%的人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充满自信的。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问,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的实力存在着质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5.93%的人可以接受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0.37%的人则是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23.7%的人则是因为就业,而无奈接受。这一是个还不错的结果,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执意要找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而是在就业中慢慢地来,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问到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时,80.74%的人选择的事20__-300元,19.26%的人选择1001-20__元的范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现在的高职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大多数是介于中层薪酬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理性了。
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人注重的是企业所在城市,工资与福利待遇,还有就是工作环境与工作的稳定性。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安稳性和公司的待遇问题,但我们再择业的时候也应考虑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在问到学校对大学生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时,大多数的人是全选的,可见高职大学生渴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这一选项也给了高职院校一些启示,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全方面地去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通过这些的问题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薪酬介于中层,企业待遇较好,就职地点是:优势较明显的地区。
二、相应调适对策
1.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
所谓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特色,在社会上的就业度是怎样的,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你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清晰地思路去学,去考虑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应对自己的未来之路,未来的就业方面。以至于,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迷茫和无知,只是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而不会有所准备。
2. 用知识武装自己
全方面发展自己现在的社会,可以说竞争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他的压力不仅来源于社会,还有来自本科学院、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的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环境,更加提醒我们这些高职大学生,你们不努力,将来的就业之路就回事一道道的墙壁,而且一道比一道高。所以说,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知识,用知识的力量去改变我们的命运,知识的力量是永远无法预测的。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3. 清晰的自我定位
所谓清晰的自我定位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做事的能力和处事的能力,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然后去努力,这样的方法事半功倍,比自己这样盲目的去考很多证要来得强。
4. 学校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是一个孕育人才的地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关键的,人走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自己的就业观念,但正确不正确又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学校在这里的作用就打了,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就业观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是否值得自己去坚持和努力,这样,无形中便矫正了不良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走上的事一条正确的就业之路
5. 学校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工作
现在的社会,尔虞我诈,处处充满着诱惑,就业形势严峻,这样的环境,让大学生不知所措,便有了毕业恐惧症和社会恐惧症,一旦想不开,便有了轻生的念头,可见,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的心理决定他的行为,要想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社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必须的,心理的矫正,才能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的恐惧,转而乐观地去就业。
6. 政府部门的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机关的努力又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力量,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仍然是比较严峻的,大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靠的不仅是学生自己,还有学校和社会。我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够院校和大学生一些启示,希望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善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63.15%,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32%。(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
1. 从职业的选择来看,呈现从首选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首选“三资企业”到理性看待单位性质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xx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94.65%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xx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 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呈现从“服从祖国需要”到“首选东南沿海”再到选择更趋理性的嬗变特点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78.95%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10.53%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 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47.34% 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36.72% 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56.30%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2. 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70.95% 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业,16.0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13.00% 的学生选择靠学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差异显著。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对工资的期望最高,但却对就业形势的估计最为悲观,占总数的17%,绝大多数的学生有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意愿,但却不知从何做起,努力方向不清晰。大二学生热衷于寻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不仅仅通过传统的打工兼职,参加学生社团的方式,还有其他如专业实习等途径提高职业技能。大三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用的比例偏高,创业意愿较强。大四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其他年级明显不同:47.24% 的学
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值;36% 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54% 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32.60% 的人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8 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
班级:X班
小组成员:
调查目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就业心理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真实了解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最后通过科学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调适对策,调研结果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乃至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时间:20xx年4月28日~201X年5月6日
调查对象:学生
一、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面向大二的学生,共计135名,男生63名,女生72名。选择这一调查对象的原因在于:大二的学生是处于大学在校的中间阶段,是院校的中间代表,此次通过对大二学生的调查,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对大二学生的调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
在问到学校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现在的求职要求时,46.67%的认为比较符合,31.11%的认为为非常符合,22.22%的人则只是单纯地认为是符合的,从这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本校学生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比较认同的,在他们的成才道路上,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要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合自己心意的工作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在学校的人才目标下成大,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们也需要自我的知识的提升,全方面的发展自己。更好地就业。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94%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的,大学生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确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研究生,博士生的竞争下,作为二本的大学生似乎竞争优势不明显,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但我们只要我们勤学苦练,没有什么是超越不了的。
在问到是否会介意进家族式企业时,34.07%的人持中立态度,17.04%的人则非常介意,21.48%的人会介意,怕群带关系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还有8.15%的人则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这样数据来看,大学生还是一群比较个性人,面对自己的就业还是有自己的想法,持介意观念的人,更多的是想要自己去拼搏,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所要走的路,比较有个性。当然也不是说选择不介意的人是没有个性的,这种结果也是难免的,一方面可能来自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现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好,有轻松的路走,当然会有人去选择。
68.15%的人选择在云南本地工作,其余部分则选择在东南沿海部工作,从这么大的数据分歧来看,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意愿是在本地区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说明本地区,学生从小在这长大,资源优势明显,到其它地方,不利于自身优势的发挥,竞争激励,要求较高,对自身信心不足。
在问到自己现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状况时,41.48%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23.70%的人觉得一般,25.93%的人选择不知道,只有8.89%的人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充满自信的。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问,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的实力存在着质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5.93%的人可以接受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0.37%的人则是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23.7%的人则是因为就业,而无奈接受。这一是个还不错的结果,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执意要找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而是在就业中慢慢地来,先就业后找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问到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时,80.74%的人选择的事20xx-300元,19.26%的人选择1001-20xx元的范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现在的高职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大多数是介于中层薪酬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理性了。
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人注重的是企业所在城市,工资与福利待遇,还有就是工作环境与工作的稳定性。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安稳性和公司的待遇问题,但我们再择业的时候也应考虑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在问到学校对大学生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时,大多数的人是全选的,可见高职大学生渴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这一选项也给了高职院校一些启示,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全方面地去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通过这些的问题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薪酬介于中层,企业待遇较好,就职地点是:优势较明显的地区。
二、相应调适对策
1.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
所谓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特色,在社会上的就业度是怎样的,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你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清晰地思路去学,去考虑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应对自己的未来之路,未来的就业方面。以至于,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迷茫和无知,只是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而不会有所准备。
2. 用知识武装自己
全方面发展自己现在的社会,可以说竞争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他的压力不仅来源于社会,还有来自本科学院、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的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环境,更加提醒我们这些高职大学生,你们不努力,将来的就业之路就回事一道道的墙壁,而且一道比一道高。所以说,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知识,用知识的力量去改变我们的命运,知识的力量是永远无法预测的。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3. 清晰的自我定位
所谓清晰的自我定位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做事的能力和处事的能力,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然后去努力,这样的方法事半功倍,比自己这样盲目的去考很多证要来得强。
4. 学校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是一个孕育人才的地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关键的,人走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自己的就业观念,但正确不正确又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学校在这里的作用就打了,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就业观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是否值得自己去坚持和努力,这样,无形中便矫正了不良的就业观念,让大学生走上的事一条正确的就业之路
5. 学校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工作
现在的社会,尔虞我诈,处处充满着诱惑,就业形势严峻,这样的环境,让大学生不知所措,便有了毕业恐惧症和社会恐惧症,一旦想不开,便有了轻生的念头,可见,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的心理决定他的行为,要想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社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必须的,心理的矫正,才能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的恐惧,转而乐观地去就业。
6. 政府部门的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机关的努力又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力量,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仍然是比较严峻的,大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靠的不仅是学生自己,还有学校和社会。我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够院校和大学生一些启示,希望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背景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高中毕业后就读高校,接受大学教育,这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益处。但是任何事情的有益存在总是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如今随着经济的泡沫化加重,经济危机像是潜伏在人们心中的***,总是在没注意的时候突然爆发,失业、裁员等等与职业有关的词语频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一切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那充满豪气的理想抱负无疑是很重的挫伤,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校的大学生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择业必须符合自身条件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现实。否则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导致社会上有很多空闲的职位,而同时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最终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走在校园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满怀信心和对未来憧憬的莘莘学子,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激烈的竞争,但是现实却丝毫不顾惜这一切的美好。放眼望去,人才市场上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和数不清的个人简介…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们昭示大学毕业生“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就业形势遭遇“寒冬”,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涌入
人才市场,他们手里抱着一摞摞的材料,心里怀揣的是坚持四年甚至更久的梦想。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考虑考虑”……
真正承受着最大压力的是那些还在象牙塔里,对自己的未来还不知道怎么实现的在校大学生。这些人拥有最天真的梦想,同时也拥有最莫名其妙的压力,这些压力各种各样,然而最大的是社会造成的压力。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某某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自杀”永远能够轻而易举地成为网站的头条。
大学生普遍选择的是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各种福利待遇优渥的用人单位。可以这么说,几乎每个学习管理类的学生都梦想着成为企业高管。仅从个人主观愿望看,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要求,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也社会的要求统一起来。
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社会已不是个例,我们必须对此重视。作为如今在读的大学生的一员,我认为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合理规划我们的职业理想,所谓合理,是指我们必须把个人理想深深地与国家发展现状联系起来,要符合当前国情,而不是盲目的畅谈“我喜欢做什么”。 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着眼现实,认识到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
力和素质为基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素质,并不断的完善自我。
我决定行动起来,去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以一次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同学们的想法,从而归纳出可以代表大学生就业倾向的结论。
二、调查设计流程
调查对象:西南大学本科在读生
调查方式:问卷形式
汇总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三、结果展示
1.毕业后的明显就业趋向,且我校选择就业的大学生中大多青睐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就业。调查显示,选择直接就业的大学生为66%(而且会选择江苏或其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地区之一,民营企业发达,外商投资繁多,对外来人才的需求量每年逐渐增大),准备考研的被调查者为26%,准备出国深造的为5%,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3%。
2.毕业后部门倾向——更倾向于在外企或政府部门等待遇好的部门就业。
从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首选企业来看,选择中外合资企业的为33%,选择民营企业的为21%,选择政府部门的为20%,选择事业单位的为 16%,选择国营企业的仅为9%。
我校大学生就业中,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这其中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喜欢挑战性,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另一类是喜欢稳定性,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压力较轻。这从近几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万人挤过独木桥”的现象中可以得到有利证明。
3、对于支援西部,响应国家号召,我校大学生的认识觉悟还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意识不强。在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 26%的人选择想去,但是有各种顾虑,48%的人没有考虑过。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服务西部的意识。这与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复杂与江南地区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关。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亲对其百般呵护,怕在外吃苦受累。
4、目前大学生对薪水的要求比往年有所下降,更趋于理性化。在被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普遍要求月薪在20xx元以上,有的大学生对初次就业的月薪待遇只要求在 1000元以上,对于月收入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薪金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大学生对薪金期望值集中在1000—20xx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
5.一部分大学生准备自主创业,寻找发展的新途径,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还比较守旧,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没有风险的工作。从调查看,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3%。大学生之所以认为自主创业不是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是因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础都十分匮乏。创业意识的培养与高校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再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对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扶持体系,如成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会等。
四、小结
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就业倾向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四、问题分析
1.个人选择问题
1)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个人的理想、所学专业以及个人爱好选择合理的理想职业,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理想专业不清楚,或者选择不切合实际。
2) 大学生不愿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主要集中在高薪职位和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投身于西部的学生偏少。
2.社会在这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的“自娱自乐”难辞其咎: 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这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些年教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许多专业设计上,只是盲目地增加专业,而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和实际工作部门以及企业衔接,造成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 结构性矛盾是主因:毕业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有很多方面,从地域分布上看,城市和发达地区吸引力较大,而农村和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就没有人愿意去。从学科专业上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就业需求在上升,而文科的需求比较冷。还有在性别上,用人单位对男性毕业生的需求大于对女性毕业生的需求。从学历上看,是研究生好于本科,本科好于专科。一方面,大学生过剩难于就业,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单位、欠发达地区,还有一些特殊专业需求,反而还缺人。
3) 扩招加剧了就业难度: 现在国家增加研究生扩招比例,鼓励大学生考研、考博,表面上看是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实质上这部分人并未就业,只是暂缓了就业。另一方面,看似提高了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但是这种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是否有教育浪费的情况出现,换言之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是否需要如此多的博士、硕士,如果在未来出现高学历毕业生过剩的局面,造成学历贬值,将会造成社会劳动力分配不均,周而复始将走上一条恶性循环之路。
五、建议提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不仅牵涉大学生本人的利益,而且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针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着手从毕业生和学校还有政府这三个主体出发做好工作。
1、大学生应该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时刻牢记做到:把握良好的求职心态;早就业早获经验,胜于空等;脚踏实地,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2、高校要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定期组织好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发和利用好网上人才招聘。鼓励大学生“放心”谋职和自主创业(如果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一年内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毕业生存放档案的费用等)。
六、结束语
在了解了我们当今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之后,我相信只要对大学生开展科学规划职业类型的活动课,便可以纠正我们心中传统的职业观,制定与现实相符的职业规划。“书生意
气,挥斥方遒”不再是盲目的,而是紧紧与国家发展相联系起来的,我们一样可以怀着美好的憧憬来一展所长,而且多的是对职业概念的深层理解,多了份成熟的认知,与我们职业道路有益无害,保证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没有像高中那么繁重的课程,有很多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的负担不是很重,可以算得上无忧无虑,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希望可以一展所学,实现抱负。我自然希望我们每个人走出大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打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干一行,爱一行”在现代化社会依然有很大作用。“先就业,后择业”也是职业选择上长胜不衰的话题,只要我们本着这些正确的原则,以积累经验为先,加之以施展才华,脱去娇生惯养的外衣,穿上勇于体验艰苦的环境的战甲,去需要我们的地方建设新的天地。如果能做到这步,我相信前途一片光明,因为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战胜不了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官 在对于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官考试;57%有意向朝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第三,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鼓励大学生,并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市场分析等服务。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除此以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其次,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结:
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政府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