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难句解析(精选5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草原》难句解析(精选5篇),欢迎参考阅读。

《草原》难句解析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我鼓励学生课前反复阅读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感悟,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与推敲,在书中做批注,让学生初次走近草原。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和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学生在反复阅读、自主感悟、想象力充分展开以及深入细致地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融感悟、诵读、想象于一体,更能够入情入境,充分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结合音乐视频、图片等形象资料了解草原的特点,并学习作者的巧妙的表达和细心的观察等方法,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工具性。课堂设计力求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在生生、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能个善舞,热情好客。全篇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qing,细腻贴切,把民族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本课精读中的重点难点都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展开想象,产生意境,从而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所以,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草原图片以及两次音乐视频的播放,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理解“渲染、翠色欲流、奇丽、柔美、茫茫”等词语。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在感情诵读、展开想象、自主感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抓住草原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展开想象,感情诵读,产生意境,感受蒙古草原的美丽。

【教具准备】

音乐视频、幻灯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讲促读,自主感悟,展开想象。

【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出示一张画满黑点儿的白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展开想象,产生意境,获得多样的感受做准备。)

二、交流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草原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这是学生自学成果的汇报展示机会,学生课前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对个别字词的浅层推敲,以及通过质疑、做批注、查资料等方法,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此时,先让学生说说,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又从不同方面获得了反馈信息,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想欣赏草原美景吗?

三、欣赏视频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写一写:

这一次,我们也看到了美丽、广阔的大草原,能把你观察到的草原美景描述下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描绘得最好?

(音乐效果和形象逼真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最容易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学生对草原美的享受。学生动笔写一写,正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倾诉出来,关注学生的自主感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没有对文本进行品析之前,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他们的想象是不会受限制的。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对草原有了新的感悟,这时候,对草原的新旧认知及感悟在学生脑海中发生碰撞,认知、情感在不断地取代与转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小组之内交流,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代表进行集体交流。

3、小结:

听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也都能抓住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描绘辽阔美丽的草原风景,想不想知道老舍先生初次见到草原,是怎样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呢?

四、披文入境,自主感悟,展开想象,感情诵读

(诵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前面的感情铺垫,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悟,再加上在教师引导中自主学习、发现感悟、感情朗读、展开想象等途径,学生更容易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课文第几自然段着重描写了草原风景呢?(第一自然段)那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除了描绘草原美丽景色,还写了哪些内容?

2、师配音范读,不知读得怎么样,请学生评论。

3、学生再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学生再读的过程,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注重把学生放在学习、感悟的主体地位,这一是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4、作者这次见到的是哪儿的草原?他以前去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说一:

作者都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

学生交流。

6、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的天空的?教师出示幻灯片,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追问,指导个性化的诵读。

⑴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为什么?

⑵ 空气是“清新”,“清新”的空气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明朗”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回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参与及体验。)

⑶ 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新”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换成“非常、特别”还行吗?读一读换过词语之后的句子,看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⑷ 你们是如何描写天空的?还有话要说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他们在对比之下感悟到文本用词的恰当,深入品词析句,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7、面对此景,作者心情怎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交流感悟。

8、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着重理解“一碧千里”的意思以及“并不茫茫”的原因。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茫茫”的意思。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 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9、你们描写羊群了吗?又是怎样描写羊群的呢?

⑴ 感受“一会儿……一会儿”给人的意境。

⑵ 结合学生的描绘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0、作者又是如何描述小丘的呢?

学生读一读。

⑴ 观看屏幕画面,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请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⑵ 体会“翠色欲流”这个词的表达效果。

11、假如你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给学生释放感情的机会,更能加深学生对草原美景的丰富想象。)

12、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重点分析“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导个性化地阅读。

1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4、对第一自然段的描述做一个评价,写的怎么样?

(抓住能表现草原特点的景物进行描绘等等。)

为什么?之所以能把草原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并且对草原有着如此深的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15、学生交流,指导好词佳句的积累。

四、播放视频音乐《蒙古人》,再次感受草原的美丽

(再次回顾草原美景,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升华感情,引出第二部分内容,给学生留下想象的回味、想象的余地。)

五、借助幻灯片,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听马蹄声、鞭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大,教师引导说:“听,草原的人们策马奔驰,迎接远客的草原主人来了。同学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草原上的主人又会怎样欢迎、怎样招待我们这些客人呢?

(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保持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继续探究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展开想象,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草原美景图。

《草原》难句解析 篇2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到处是牛羊,还有一望无垠的草海,这个地方是哪儿呀?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的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生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1、引导想象。

2、诗文联系,激起疑问:

⑴ “茫茫”什么意思?

(反思: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具体写景句子起到总领作用,凸现阅读教学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

⑵ 齐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⑶ 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3、小结: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五、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读2~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六、抓关键句,学习“远迎”一节

你在“飞”字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七、小结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主客相见时骏马奔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蒙汉人们之间的情在飞呀!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教学反思

1、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境界。

2、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

3、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经典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玩味。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草原》难句解析 篇3

我的说课稿——草原

以下是我参加本次说课大赛的说课稿,有些朋友向我借阅,现在我就把它发在博客上,希望你们能喜欢。

《草原》说课稿

04教本(三)杨菲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说课设计,草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在单元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将以两个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将进行全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先来说说教材。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 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丛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二、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三、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6个环节:

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1、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2、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3、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6、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的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我将如此设计板书:

草原

静                         动

景美                        人美

天空   明朗可爱              远道迎接

羊群    白色大花            热情好客

小丘    翠色欲流              盛情款待

牛羊    静立不动          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我的板书力求体现简单明了,从板书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草原的景美和人美,景美和人美融为一体,正好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体现出民族大团结。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积累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本人经验的不足,本方案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草原》难句解析 篇4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于一体的记叙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见解,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文章中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草原和蒙古同胞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草原的歌曲。草原风光的图片。

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草原》难句解析 篇5

课题:7 草原

课时:第二课时

教者:钱素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网络图片的感知中学习、理解课文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2.使学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点,了解蒙族同胞的热情;

3.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掌握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草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句里行间体会蒙古人的热情。

教具准备:大课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生字词,并说说生字词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资料,并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初步认识和印象。

二、学习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热情。

1.激发兴趣:你们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再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3)朗读课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4)组织讨论,说说草原景色的特点。

课文哪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景色?

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

(5)读文、板书、归纳:

特点:广阔辽远一碧千里柔美和谐

手法:比喻拟人反复

(6)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在读中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学课文,提疑释难。

(2)启发学生读文思考:

在草原上行车有什么特点?

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这一句为什么加上感叹号?

蒙古族是怎样迎接客人的?

(3)放手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句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蒙族同胞的热情。

(5)小结自然段内容。

三、巩固知识,反馈练习。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们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四、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训练情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课文,思考:蒙族同胞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