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编辑给大家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给我们讲道理,受到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拇、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中,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引起你的关注?你怎样记?
重点: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衤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
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意,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款字左上边是个“士”字。
(3)词语意思:
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
在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
喜出望外:
在课文中出现在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你能再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拉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分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1—5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6—14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15—19国王让汤姆带金币回家看父母,汤姆每月都看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新课:
1.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给文章分了段,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
谁从第一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一点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
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谁从第二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大胆?
默读课文,找出汤姆有哪些神奇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历险原因历险过程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
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
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读懂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出示: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两这句话,你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为了索取;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此时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你们的善良之举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术师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可以人人们获得幸福。
学习目标:
★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1.教师配乐朗诵改编诗《故乡》。
2.学生谈谈从诗中感受到的思乡之情。
3.引出课题《小桥流水人家》,齐读课题,问: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4.配乐欣赏江南小景图片,跟随作者一同走近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边读边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a 读生字新词,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
清澈见底的小溪 依依多情的杨柳
潺潺地环绕 随风飘动
细细的流泉 柔软的柳枝
粼粼的波纹 婀娜的舞姿
灌溉田园 清洗衣物 采摘茶叶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b 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
c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语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情感体验:
1.出示: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思考:“那段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概括出:
溪中捉鱼虾
事 桥上送野花 (趣) 找出描写这些趣事的语句,品读感受。
茶山摘茶叶
【重点感悟】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学生体会说话:流水把野花送到了远方,也把( )送到了远方。
指导朗读: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结合板书:事----趣。
3.师:文中除了这些童年时代发生的趣事,还有哪些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引导学生概括出:
景 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 (美)
4.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的呢?请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重点品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黄山图片,师:面对这茫茫的云海,嶙峋的怪石,苍翠的树木,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幻灯出示)
2、▲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徐霞客
3、通过前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说,引入欣赏“黄山四绝”图片,(点明:在四绝之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4、▲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并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美。先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的预习和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有效带动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合作探究,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
誉 陡 屏 宾 屹 卧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提醒区别“宾”“屏”的读音
2、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投影。
(2)观察,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卧、誉(引导分析笔顺、结构等)
(3)师范写,学生描红。
(4)听写检查,评讲。
3、由词入句,指导朗读。
(幻灯出示)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饱经风霜 枝干遒劲 充满生机
千姿百态 潇洒挺秀 神奇秀美
①各形式读,及时纠正。
②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4、我们试着将词语放回课文,一起来朗读课文。
分节赛读课文(及时正音,指导读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增强生字的记忆和运用。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生分段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2、师指导朗读。
3、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什么?(概括时要简洁、准确,引导归纳大致内容)
师边听回答边板书: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4、再读课文。
四、联系背诵,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最为喜欢的奇松文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奇”在何处。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实践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难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搜集《黄山奇松》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进一步了解黄山奇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这句诗赞美的是哪座名山吗?(黄山)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欣赏“黄山风光”视频。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学习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这里利用视频资料,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3、看来,刚才大家已经深深地被黄山的风光吸引了,那么,在这美丽的黄山之中,最让人们情有独钟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
出示课题,引出“黄山奇松”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首先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感受黄山山松的奇美!
4、出示第一段,齐读
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四绝图片。
设计意图:展示黄山“四绝”图片,复习了“黄山四绝”所指,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了具体、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理解词语:情有独钟、陡崖、潇洒、挺秀等
让我们美美地读读第一段。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 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让我们登上玉屏楼吧! 出示图片。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指名说
3、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三棵奇松特点的语句。
(1)品味迎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②迎客松奇在哪里?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品读。
③一奇在姿态,理解 “遒劲 ”
④二奇在历史悠久、生命力强 ,理解“饱经风霜”,出示老人图片。
“饱经风霜”是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一个成语,对于阅历较浅的城市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采用以图解词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形象建立对词语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黄山松在生长过程中历经了很多艰难险阻。
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指名说。
这棵迎客松在成长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辛啊,风吹不倒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句子。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⑤三奇在热情好客
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交流发言,并加上动作。
同学一起站起来,学一学迎客松,伸出你热情的手臂,表演读这句话。
⑥迎客松多好客热情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理解“象征”(代表,最重要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好客)
⑦学到这,我们不禁赞叹——(出示诗歌,齐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设计意图:课外诗歌的出示,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增加了诗词句的积累,声情并茂地朗读,使黄山松的形象也因此更显高大。
(2)感受陪客、送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读完,你发现了什么?陪客松有什么特点?
“绿色的巨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绿色的巨人”突出了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茂盛。
通过朗读来表现。指名读,全班读。
看,陪客松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学生说话)
②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齐读。
送客松 ——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
出示图片,观察一下送客松有什么特点?
理解“蟠曲”、“天然盆景”。
用朗读体会它的美,小组读,全班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
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再读一读第二段,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4、争当小导游:介绍三大奇松。
设计意图:本次小导游练习,既是对前文学习的一个回顾、总结,又再次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落实了课后第一题的背诵任务,减轻了学生课下学习压力。
三、总结拓展
1、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屹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谁给我们做个动作看看。一生表演动作。
3、大家想看看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
播放松树图片,边展示图片,师边解读。
4、看完了图片,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指名读,全班齐读。
5、这段话里有一个符号,(手指省略号)它有什么作用呢? (省略了松树的其他形态)
6、那你还能想到松树的哪些形态呢?指名说。
设计意图:此处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入口。学生在轻松、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激励学生放飞想象。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7、在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同学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一起欣赏下吧!播放松树图片,师解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对黄山奇松充满好奇,积极搜寻黄山松的课外图片。课堂上的交流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课外实践情况,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把学生带入“奇松”世界。
这些松树可真是千姿百态啊!让我们再读一读最后一段吧,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齐读)
8、出示课堂小练
关于黄山,真有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神奇,中山某旅行社准备开辟“中山——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条“有创意又吸引游客”的广告词。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9、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今天真有眼福,有幸欣赏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并感受到了它的奇美。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眼看看黄山的奇松,浏览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千 迎客松 优美遒劲
姿
百 陪客松 绿色巨人
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让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我爱阅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板块:
1.“读书交流会”。(1课时)学生对于读书有自己的认识,也了解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也有自己喜欢的作者、作品,有自己的读书经验……单元学习开始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安排一次交流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能够看到学生已有的成果,也可以看到学生在读书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有利于调整教学思路,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这一部分就安排综合性学习,提出活动话题,设计方案。让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学习单元。
2.“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1-2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感受,对文本由基本的认同感,获得阅读感受;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和自己对话,提出文本的限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认识,获得新感受新体验。
3.“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3-4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同时慢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有所感受,有所领悟。
4.“汇报与展示”。
把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展示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分为“谈体会”(读书感受、读书方法、读书乐趣等)“讲故事”(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这三个小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关键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同时,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做必要的总结;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完成一篇习作;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台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班级图书角、习作、访谈记录、心得体会等。
读书交流会
一、读书交流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新学期又开始了,一本本新书又在等着我们去读了。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四年的读书经历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各自的读书生活,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出示下列提示)
暑假中同学们读了什么书?
在几年的读书生活中有哪些读书感受?
最喜欢看哪本书?
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知道哪些读书人的故事?
……
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选择一两个话题,全班交流。
二、我的读书生活
有人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有些人却觉得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你是怎样看待读书的呢?谈一谈你的读书生活,说出你的观点。(交流读书生活,从中掀起读书热潮。)
三、我读过的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何况我们还读了许多不同的书。我想,书中肯定有千百种滋味在我们心头,就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读过的书。
四、访问爱书人
我们若能找到读书乐趣,就会渐渐的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请你准备好一两个问题,去采访一下他们,并作简单记录。
开始采访活动。
交流采访结果:说出自己准备的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读一读被采访人的回答。
谈一谈采访后的收获。
五、共商读书节
1.教师宣布开展读书节活动。
分组讨论:我们应该搞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参照出示的《感受读书快乐》中的活动。)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感受读书快乐
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
去图书室或书店看书,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
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
……
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说一说,如果我们开展其中一项活动,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开展。
2.制定方案。
小组交流,选出一项自己组想搞的活动。共同讨论,写出活动计划。
3.全班交流。
各组读出自己的计划。听取他组的优点,对自己组的计划进行补充,也可以对别组的计划提出好的建议。
4.修改方案。
通过交流,对自己组定下的计划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5.宣布读书节展示时间:本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学期末进行一次;中间还会有灵活机动的时间。
希望同学们课下和阅读课时间活动起来,为读书节展示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读一读,说一说,在读中、说中,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的情感交流,进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年的快乐,体验新年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第一节,体会新年带来的快乐。
3.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快乐地读题目: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高兴)快乐地喊—(学生读:新年来了)
2.教师引导学生谈话:过新年,是大家盼望的节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家是怎么过新年的,在说中体会过新年的快乐)
3.导入新课:是呀,新年里大人们欢喜,孩子们欢喜,大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家家户户的门、窗户都亮起来了。请同学们带着着份快乐自由的心情读一读诗歌《新年来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字音:“槌”是卷舌音;“恼”的声母是“n”
字形:“槌”是左右结构,笔画也比较多,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收紧笔画;“恼”和心情有关系,部首是“”,注意和“脑”区别开。
4.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
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膀
5.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教师示范读,其他倾听。
2.教师指名反馈: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地说一说)
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
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
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
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
3.指导学生抓住排比句式,有感情地朗读。
4 .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句式说一说。
如:她穿着五彩的春装,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她唤醒沉睡的大地,为他们换上了新装;她梳理着细细的长发,用自己甘甜的雨露滋润万物……
5.教师小结: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呀!新年会唱歌、跳舞,她用自己的欢乐感染了我们,让欢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递。
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创设画面以及语言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奠定感情的基础,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胆说一说,在说中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体会新年所带来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新年的美丽,还感受到了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新年来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
2.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拓展阅读,积累诗歌。
教具准备
1.生字词与卡片
2.反映新年景象的照片以及鞭炮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一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教师导言:同学们,万紫千红的春天装扮了我们的世界,送来了新年的爆竹声,你们听—(教师播放鞭炮声录音)新年里,,到处呈现出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每个人新的一年又会做何打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设个。
二、学习诗歌第二节,体会新年的热闹。
1.指名读诗歌第二节,其他同学倾听,想象画面。
2.指名反馈: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说一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起了彩灯,人们欢庆新年,打起了鼓、跳起了舞)
3.教师展示体现新年新气象的照片,导:虽然新年的景象年年见,但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忍不住又想去看一看。
4.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与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欣欣向荣……)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二节。(读出新年的热闹和欢腾)
三、继续学习诗歌,提升主题。
教师导:同学们,新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和热闹,它还带给我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美好的向往。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歌第三到四小节。
(一)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诗歌。
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和同学讨论。
2.和同学交流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想一想自己的新年打算是什么。
(二)集体反馈。
1.指名反馈不理解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地进行调控。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诗句)
(1)“让小伙伴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
①这里的“火种”指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引导学生理解小伙伴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
②指名说说:你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③教师小结:只要有希望就会奋斗不息,就会觉得生命充满力量。所以说,只要小伙伴们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学生接读: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
④知道学生充满憧憬地、坚定地读这一节诗歌。
(2)“昨天的那些烦恼,今天早已忘掉,新年在每一只小耳朵边说的悄悄话,大家都能猜到!”
①“昨天的那些烦恼”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说一说)
②教师导:新年知道每一个孩子的优缺点以及秘密,他会在大家的耳边说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鼓励学生改正缺点,激励学生不断地求进步等)
③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静一静。听,新年也在你们的耳边说悄悄话呢。
④教师入境地随机问:新年和你说什么?(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说一说)
(3)“去年我们没有虚度,所以脸不羞红心不焦。”
①指名说说“虚度”的意思。
②指名说说去年你没有虚度,你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进一步理解没有虚度的意思)
③教师启发:同学们,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也没有虚度时光,去年我们长了知识,学了本领。今年,你们又有什么打算呢?(学生自由的说一说)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诗歌,总结升华。
(1)教师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是新的开始,你们都有自己新年的蓝图,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你们心中的新年蓝图呢?请大家一起朗读诗歌最后一节,你们一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指名反馈:怎么做?诗句中有一个词语进行了概括。(紧紧拥抱)
(3)指名说说对“紧紧拥抱”的理解。(珍惜时间,勤奋努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一节。(满怀激情地、鼓励地)
(5)教师小结:是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美好的未来等着你们去创造,你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并大胆地设想未来,在说和想象中不断地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努力,为新年的成长做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日历为我们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你们做好了迎接新的每一天的准备了吗?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追求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把自己的新年希望写成一首小诗。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8 新年来了
快乐 热闹 希望 美好
……
(珍惜时间 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