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后记: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表一或表二)每组一份酵母菌发面材料: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
学生准备:
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吗?
2.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3.一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大家注意仔细听。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他们交流后提出来。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你们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资料?
1.学生汇报。
(等一组汇报之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一组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质疑,由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按这样的方法,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
——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
2.教师小结: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
1.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酵母。
很多同学早餐都要吃馒头或者包子,那么馒头、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发酵这个过程,通过发酵可以使面粉体积膨胀,而发酵就离不开酵母。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着怎么使面粉发酵吧!
2.教师示范:
先用一小烧杯( 50 毫升)水将酵母( 10 克左右)化开,再加入面粉( 100 克左右)和匀,揉成面团,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
3.教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面粉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每隔 20 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组织学生分组尝试面粉发酵的实验。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下节课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2、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2、难点: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白板、查资料。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的一生会有哪些变化,了解到同学们现在的所处的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从这个时期起,我们要“踏上一条健康之路”,这样才会有健康的体魄担负起各种责任。(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谈话:这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这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研究,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三、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
谈话: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在班级的状况了,我们再来根据教材12页的身高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
四、了解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观
1、谈话: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样做?
2、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学习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科学用脑、正确使用电脑几方面加以认识。
3、学生活动。
五、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谈话: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六、制订自己的健康作息表
板书设计:
踏上健康之路
个人卫生
营养及膳食卫生
学习卫生
体育锻炼
睡眠时间
科学用脑
正确使用电脑
教学反思:
本课的宗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应该注意的卫生问题,以促进健康成长。
本课的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来科学认识健康成长的意义;通过讨论活动,明确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该如何做起。
由于学生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已经养成,而一时之间又难以自己发现和纠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及时指出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通过采用学生讨论、提建议的方式进行纠错。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调查并记录家庭使用能源的情况。
2、能够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等装置。
3、能够设计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4、能够看懂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源与能量的关系。
2、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能源对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2、意识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体验到开发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三、教学难点:能够独立设计利用一种能量工作的模型装置。
四、教学准备:碗、铝箔、木塞、橡皮泥、瓶盖、塑料片、铁丝、塑料瓶、剪刀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
2、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表扬。
二、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图说一说:
图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这些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2、提问: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引如能源) 有哪些能源?
3、分类:
将刚才所讲的能源分类。
小结: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问: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举例。
5、看图了解世界与中国能源对比情况
看图P48,思考通过图表你有什么启示?
你对中国禁止小型煤矿、造纸厂的生产或关闭的行为有何想法?说说理由。
有人说:一次性纸杯是伟大的发明;也有人说:一次性纸杯的发明是最糟糕的发明。你支持哪种观点?
三、学习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太阳能灶或小水车
1、过渡: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而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车、家里用的煤气灶、电热水壶等。你还能举例。
2、为了改变这种浪费能源的这种状况,科学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你能告诉大家吗?
3、制作太阳能灶。
讲讲太阳能灶的作用。
说说制作的材料和步骤。(还有什么方法制作?)
自己制作。
4、活动:看谁制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动,烤土豆片。
5、小评,如何改进这个装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选:制作小水轮(可安排课后)
说制作方法与步骤。
简便的方法:铁丝为支架。
瓶盖(内有橡皮泥)为轮。
浆叶为塑料片。
四、设计一种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1、出示:风能转换电能的模型。
学生上台游戏。
2、学生分组画图设计。
3、展评。
说出设计意图及能源转换的过程。
一周后看模型。
五、巩固应用
1、垃圾为什么要提倡分类回收?
2、我们怎样保护不可再生能源。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能 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 水
风能 矿产 不可再生资源
木材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教材简析: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教科学词汇:晶体学
(二)过程与方法:
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
制作晶体
教具学具
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
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准备课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矿物晶体。
2.课外搜集有关晶体体及器材。的资料,包括图片、用途等。
教学流程
回忆用放大镜观察后赏一赏做一做谈一谈画一画看一看说一说晶体图片食盐晶体晶体用途活动过程基础设计
一、画一画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说一说晶体形状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是怎样的呢?(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同一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板书:晶体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实验要求的有关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结合课件介绍食盐的形成。食盐来之不易,以后实验用盐时、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这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小帆船;知道风和帆的关系。
3、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与参与的意识;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的意义;知道生活中的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
利用小帆船观察风和帆的关系,理解风的两面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自制的小帆船、大脸盆、水、风管等。
学生准备:小帆船模型、自制小帆船、风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片;
提出问题:他们的帆船没有动力当遇到迎风时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
为什么帆船逆风、顺风都可以前进?风和帆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小帆船》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一)认识小帆船
1、课件出示各种小帆船,观察小帆船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收集的文字或图片展示汇报交流
3、总结:小帆船在不同风向中靠改变帆位置来完成前进的。
(二)研究小帆船帆和风的关系;
1、了解了这么多的小帆船知识,你们想拥有自己的小帆船吗?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帆船?请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帆船,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2、�
(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合理安排
(3)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
(4)制作完成后,整理好材料和桌面
4、学生制作小帆船
5、学生在大脸盆放小帆船,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和调整。
(三)探究影响小帆船帆与风的关系。
1、猜想
在小帆船顺风时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发现:小帆船前进方向和风向有夹角,帆在这个夹角内。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帆船航行方向会发生改变?
� 一切的科学发现都是由猜想开始的。
预设:影响小帆船航行方向可能与风的方向、帆的位置、帆船的材料、帆的大小有关。
教师随机板书:风向、帆的位置、大小等
2、设计实验方案
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需要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及时跟进指导:以风向影响小帆船航行方向的实验为例, 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相同的条件有哪些?不同的实验条件是什么?怎么改变?需要实验几次更合理?
教师听取小组汇报,补充、完善学生合理设计方案。
方案1:风向对小帆船的影响:选用两个同样的小帆船沿同一方向前进,固定帆的位置,当风向不同时船的快慢,记录时间。
方案2:帆的位置对小帆船航行方向及快慢的影响:选用两个同样的`小帆船(差异越大,效果越明显),放飞三次,记录时间。
方案3:帆的大小小帆船的影响:选用两个同的小帆船一个帆大一些一个小一些风向相同,放的位置相同观察帆船的航行方向及快慢。
同学们想一想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课件出示注意事项:风速要统一,要分工合作,边实验边做好记录。
(四)认识风的两面性。
播放风和日丽的短片和沙尘暴肆虐的片子。
学生自由回答。
提出问题:风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和危害呢?怎样看待风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学生发现帆船前进方向和风向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恰好是帆的位置。
1。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角的平分线上时小帆船前进的最快。
2。教师总结:帆位于船首指向和风向的夹角的平分线上时效率最高。(板书:改变帆的位置)
预设2:学生发现帆的大小不影响方向只影响船的速度。
1。学生汇报交流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帆的大小不影响船的航行方向影响小帆船的速度。 预设3:充分利用风的好处,避免风带来的灾难。
1。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风具有两面性。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小帆船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了解了小帆船的帆和风向的关系,知道了风的两面性。
播放视频:风的作用和危害。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收集关于风的诗句。
2。收集有关风的危害的图片。
3。你知道风的利用历程吗?课下搜集有关资料。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过程,在设计实验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和作用,在自己的探究中获取生活中的知识。
(2)在本课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和实物实验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合作的锻炼,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把知识和故事结合使课堂更轻松。
2。使用说明:设计实验时,风力的大小用小风扇固定。最好用大一些的洗衣盆。
3。需要破解的问题:小帆船的帆怎样固定在某一方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一)》,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已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名称来。但对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可能知道的很少。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教学目标。本课采用的是建立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的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其实这七颗星,离地球有远有近,远的离地球有近150光年,近的距地球也有50光年。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远近不同的恒星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构图。
星座也有实用之处,它们相当于夜空的平面坐标。教科书中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确定方向。由于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看上去北斗七星和其他星座都在绕北极星转动——“斗转星移”。这些现象,如果指导学生作夜晚观察活动,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橡皮泥、小木棒、白色纸板、记录纸、光源
教师准备:、镭射笔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对星空的已有认识
1.关于天空中的星星,你知道些什么?
2.看到这些星星,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3.揭示课题:在星空中
(二)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1.从大屏幕上找找北极星,说说你是怎样寻找的。
2.指导: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3.观察了解北斗七星的特点。
(三)建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
1.演示并介绍北斗七星模型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模型,利用光源,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并将橡皮泥球的影子在纸上记录下来。
3.展示学生的绘图,进行交流讨论。
4.通过制作模型、画图和交流讨论,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四)、认识星座
1.认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属于一个非常有名的星座——大熊星座,它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认识并欣赏其他一些星座。
3.根据这节课的研究,你对星座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和同学或父母一起在北部的天空找一找大熊星座和北极星,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三、试教体会
《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通过试教,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1.对教材的编排的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活动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在本课的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这一内容,介绍了星座的由来,还出示全天春夏星图;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根据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最后组织学生夜间观星。在试教过程中,我曾根据教科书的安排来组织教学,但经过几次试教,发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星座非常有趣,但这份兴趣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持。于是我对教科书的环节作了一些改动,从学生熟悉的北极星入手,通过寻找北极星引导出认识北斗七星,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观,最后再到认识星座。这样由点及面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然而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另外学生抬着悬挂的小球由于不停的晃动,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控制小球,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鉴于这两点思考,我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简化了制作的过程,并将悬挂的模型改成了竖立的模型,这样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与思考。
3.对情境创设的思考
在备课伊始,我寻找了大量的关于星空的视频与软件,想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然而试教时我们却发现,第一,这些视频与软件由于容量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方便。第二,这些视频与软件的使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轰动的效果”,然而学生并没有将这份兴趣带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的星座概念的建立,也没有起推动性的作用。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回归到真实、扎实、有效的课堂。
一次次的试教下来,我每次都在思考,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若力求全面就必然浮于表面,要深入探究就必须有所舍弃,在两者之间我们不断地进行着取舍,怎样的抉择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我们仍在探索与徘徊中。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消失了的恐龙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六年级科学下册《降落伞》教案
教材简析:
《降落伞》是本单元的重点一课。使学生初步知道降落伞的结构,了解降落伞的作用、原理。使学生掌握降落伞的相关知识及与空气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动手,动脑的空间。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
4.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进而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学会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重点: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难点:
学生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降落伞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降落伞的资料图片。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出示降落伞,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思考,对课前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引导学生认知,并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教师下发动手材料,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换意见,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引导提示学生在制作之前先设计降落伞的形状、大小及制作的步骤,准备制作所用的材料,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指导学生使用针线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指导学生玩一玩制作的降落伞。教师引导学生将制作的降落伞进行试放,引导学生在试放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下落得更平稳。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用的降落伞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在伞面及伞形、绳长、固定方式等内容上进行方案设计,使学生的设计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降落伞,交流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对课前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观看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小组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大胆创新进行制作。
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能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学生进行试放降落伞的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下落得更平稳。
3、
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的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并在课前进行初步的研究,了解本课学习内�
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充分汇报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降落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资源共享。
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制作、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体验中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险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交流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使学生活动在课后延伸的学习活动中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学性,延伸课后。
板书设计 降落伞
一、学情分析
本班62名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课程非常感兴趣,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了提高,他们能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科技制作、观察活动、科学实验、搜集资料等,愿意与他人合作,进行合作探究,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地考察、现场采访、种植养殖等活动,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且能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对锁定的课题进行课外探究,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主动从自然界、社会中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探索宇宙”、“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主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人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微观认识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切入,让学生明确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知道人类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生长发育过程的照片资料,分析、归纳、推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知道遗传和变异石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以人体内部的能量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热能、电能、电磁能等之间的相互变化,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部分到综合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地球的面纱”单元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通过大气层的研究、风的模拟实验、降落伞的秘密、风与帆的关系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风的成因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与生活”单元主要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知道动植物的一些行为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丰富学生对生物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及辩证法,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特性。“探索宇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研究与实践》单元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几个科学之谜,让学生像科学家达尔文那样,经理科学探究的历程,形成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能够面对大量的事实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伪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对伪科学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感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维度方面,从认识身边事物、周围物体的基础上,扩展到微观和宏观两个世界,探索微生物和无限宇宙的科学奥秘;时间维度方面,以时间轴为认知线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和“未来世界”的变化;结构维度方面,在认识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内部构造。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重视探究方法的培养,以“认识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为探究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书整体结构,设置了“对信息的搜寻、理解和判断能力”的培�
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法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包办代替。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5。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7。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科学小报
3、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4、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好搜集的关于人类祖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人类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二、表达与交流。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体进行整理修改。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集体评议。
3、分组制作小报。集体评出“最佳科学小报”。
4、学生自读18页的“科学自助餐”,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5、教师补充讲解达尔文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完成“挑战自我”的“我进步,我成功”。
四、课外活动。
继续搜集资料。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
●能够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并写出调查报告。
科学知识:
●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体验到制定计划在调查活动中的作用。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2)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学生准备: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谈话:我们来猜猜,这种动物是什么?讲述“斯芬克司之谜”。
2、学生自行划分人的一生有哪几个时期。
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时期,你准备怎样划分?
学生活动。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此时教师可以把人的各个时期的图片发给他们,帮助他们思考。同时可提供一份记录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每种结果只要大家同意划分依据就可通过。之后,可以一起看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4.讨论交流:说说你看到婴幼儿是怎样被照料的?老年人是怎样生活的?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怎样做?
5、指导怎样写调查报告。
(1)通过谈话向学生讲明活动为什么要做访问。“科学家有时会利用一些沟通技巧来收集信息。对可能会提供有用信息的人进行采访是科学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采访中,通常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问一些和某个主题相关的问题。”
(2)步骤:(要提供给学生)
①想出一位你要采访的'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或者是熟悉的邻居;
②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采访,记住交流的时候要表达清楚,约定一个采访时间;
③在采访开始之前,先要把你要问的问题列出来;
④在问完对方所有的问题之后,要向对方表示感谢。
(3)整理采访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可以针对以下几项来完成。
①调查对象;②调查人数;③调查内容;④调查时间;⑤调查问题;⑥调查结果;⑦其他。
调查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让学生们谈谈感受。
此项调查活动建议每个小组只调查一组人群。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同学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同学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局部效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同学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学将根据化学变化随同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发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同学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置,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时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妙。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动身,同学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置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置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维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同学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维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同学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同学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方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置,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同学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坚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资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资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和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资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资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资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时发展,视野不时开扩的线索编写。同学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使同学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时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同学观察的范围,激发同学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同学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同学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协助同学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时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和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和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效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和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效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效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一起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和显微镜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和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和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时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时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效果表示敬佩。
(二)“物质的变化”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随同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实质:发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发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发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同学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发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同学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同学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同学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同学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同学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动身,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身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同学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主要出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发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同学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发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和这些化学变化所随同的现象。同学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发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同学懂得化学变化与生发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协助同学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时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发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发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随同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发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身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坚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身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协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实质。
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三)“宇宙”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同学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同学对天文的兴趣。
通过这八课的学习,希望同学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科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使同学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些课后的活动,如观月、观星、收集资料等,希望这些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同学学习天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
二、夜间观察活动较难组织、开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第1课:让同学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和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身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让同学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同学观察白昼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造环形山,让同学在制作月球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第4课:让同学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同学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让同学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置数据,并建立太阳系模型。同学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相差甚远。
第6课:同学将实际做一个星座模型,从而明白星座实际是远近不同、相互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神奇的能量。
2、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出示P42页的图片。
2、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学生绘画。
5、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小结。
五、巩固应用
1、什么是能量?
2、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 .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 .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 .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5 .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 .模拟生态平衡。
( 1 )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 37 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 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 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 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 3 )预测一下,:
A 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 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 5 )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 .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 1 )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 2 )讨论书上 38 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
( 4 )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 5 )阅读书上 39 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 .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途径。
( 1 )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 226 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 2 )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 3 )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 .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 .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三、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回顾和解释 1、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2.应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拓展。
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光学显微镜更
——电子显微镜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一)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关于帆船比赛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帆船比赛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小帆船)
学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么航行的?它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没有风的时候帆船还能够航行吗?
学生:怎样才能让帆船航行的更快?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1、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同学们知道郑和带领船队在没有燃料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怎么在大海上航行的吗?
出示主题《小帆船》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一)活动一: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结论:小帆船的行进方向与帆面的关系:调节帆面与风向的关系,可以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行进。
制作:改进小帆船。
2、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好处
(二)活动二: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讨论:如果没有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制作后进行小帆船下水小组实验,从而认识 “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结论等。
学生观看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倾听教师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一、教学目标
知道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更微小的物体。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用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难点: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对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微小物体的图片,如细菌、细胞等,让学生感受微小世界的奇妙。
(2)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这些微小的物体呢?引出课题《微小世界》。
认识放大镜
(1)介绍放大镜的结构和特点。
放大镜由镜片、镜框和手柄组成,镜片是凸透镜,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
(2)演示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将放大镜靠近物体,调整距离,使物体的。图像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3)学生分组实验,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昆虫标本等,感受放大镜的作用。
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
(1)讲述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
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显微镜的发明,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2)展示不同时期的观察工具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总结与拓展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放大镜和显微镜在观察微小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微小世界》这一课时,我通过展示微小物体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放大镜的环节,我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放大镜的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在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时,我采用讲述和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学生实验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讲述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时,内容可能有些枯燥,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做出以下改进。首先,在学生实验环节,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其次,在讲述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时,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如故事、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5个班,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初步由具体转变为抽象,教学中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实践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一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不系统,不知如何学习这门知识,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册教科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评价活动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本册教科书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评价页”,以“单元探究主题”为评价依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开展评价活动,保证了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评价方式可操作性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教科书的评价是以“单元评价”的形式设置的,并不意味着课时教学中就可以忽略或者省略评价活动。教科书之所以设计成“单元评价”,学生已奠定了“课时评价”的基础,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则,设计成“单元评价”后,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科学学习进行反思。但是,“单元评价”的落实,要靠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积累。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更加强调过程性的评价,这是做好评价的保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的秘密,如消化、呼吸、心脑循环等。
2、了解我们是怎么样看到物体的知识及爱眼护眼的常识。
3、了解秋生物生长与繁殖。
4、知道春夏星空的知识。
5、认识简单机械的及作用。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落实《课程标准》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要求。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四、教学措施及注意事项
1、注意让学生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周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
3、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4、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5、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6、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7、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五、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单元:人体模型
试管、碘酒、淀粉、等。第二单元:眼球模型、简易照相机
第三单元:种子、放大镜、显微镜、载物片等第四单元:星空对照图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组合器械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进度第一周
3.5—3.11
1、食物到哪里去了
第二周
3.12—3.17
2、我们的呼吸第三周
3.18—3.25
3、心脏和血管
4、脑和神经第四周
3.26—4.1
5、凸透镜
6、照相机和眼睛第五周
4.2—4.8
7、保护眼睛
8、潜望镜的秘密第六周
4.9—4.15
9、神奇的眼睛
10、种子发芽了第七周
4.16—4.22
11、种辣椒
12、植物的花第八周
4.23—4.29第九周
5.2—5.6
第十周
5.7—5.13
第11周5.14—5.20
第12周5.21—5.27
第13周5.28—6.3
第14周6.4—6.10
第15周6.11—6.17
第16周6.18—6.24
第17周6.25—7.1
第18周7.2—7.6
总复习
期中考试
13、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14、植物的分身术
15、生物繁殖新技术
16、春季星空17、夏季星空
18、斜面19、杠杆
20、滑轮21、齿轮
22、自行车的科学
23、未来的交通工具
总复习
期末考试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 2、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 2、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回顾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 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 年龄78 9 101112131415 161718 男 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10.出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读一读。 11.提问: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保证睡眠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穿戴合适的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老师专门为大家制作了这样一个网页,(教师打开网页),你们想上网浏览一下吗? 4.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内容。 5.汇报:从网页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3、人生之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 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 生 之 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 )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 (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 (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 (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