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优秀4篇)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本文是美丽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矛与盾(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矛与盾 篇1

【设计特色】以读促思,以思促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汉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复习学过的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综合大家所说: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审题:今天 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矛与盾》跟以往不太一样,它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这则故事的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它为什么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传到今天,并且编入我们的教材,让大家学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矛与盾》的课文内容

1、指图说明哪个是矛,那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2、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语言文字深奥难懂,请大家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有效方法:(①读读课文。②看看注释。③想想每句意思。④体会寓意。)

3、读读课文。①自由读两遍。②齐读。③指名读。

4、小结:初读课文应该做到什么?(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小组合作,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全文,提出质疑,合作解决。

要求如下:按照看看注释或者结合课外资料,想想每句意思,全文主要写人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6、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1)师:学懂了哪句就汇报哪句,还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着力解决;物指什么?“其人弗能应也”是指什么?(换词)

(2)指导朗读。理解了这则寓言的意思,我们还要把它读好。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怎样读,要特别注意读好哪些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以体现楚人的话不符合客观实际,甚至自相矛盾。

(3)播放古琴乐曲,师示范朗读。

(4)生配乐朗读。

(3)师:楚人卖矛和盾时,如果你也在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4)相机评价:你的见解真是与众不同。你真会动脑筋,全作学习真有效。

(5)知晓寓意。读到这里,你能说说《矛与盾》这个故事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7、板书全文,加顾记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

誉盾这坚莫能陷,

又誉矛利无不陷,

围者询问哑无言。

道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

三、训练思维,积累运用语言

师:这样有趣而又富有深刻寓意的故事,我们一定希望它能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这个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就让我们来学着把它讲给别人听。

提供下复述方法供学生选择:①看板书说;②看课文插图说;③根据课文内容的记忆说;④与同学合作边表演边说。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1、《矛与盾》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课后广泛阅读更的的寓言故事,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矛与盾 篇2

说教材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第25课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课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困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课文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课文的语言为文言文,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是一篇工具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文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寓意是本课时的难点。

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读、议、写、演、观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我从图片引入,首先让学生认识与今天学习密切相关的两种古代兵器,由此导入课题。随之告之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语言。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同时借助课件,通过自己表演,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说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对《韩非子》和韩非子作简要介绍,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

三、说板书

板书两种兵器名称,卖矛和盾的人介绍的它们的特点,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这样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

矛与盾 篇3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有一种故事短小而精辟,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你们知道这种故事叫——寓言。(板书:寓言)

师:你能用成语说说这些故事吗?出示图画:《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画蛇添足》

师: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寓言两则》,它是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介绍韩非子)就让咱们跟随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课件展示)看,街上好热闹啊!街边的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师板书:矛与盾,提醒注意“矛”与“盾”字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感受矛与盾这则寓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地方或不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师: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学生提出不好读的和不理解的,学生帮着解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 ----2------3------

师: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和重读。听老师读好吗?

师: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注意停顿的地方,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导读课文

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大胆地猜读!另外 选出一句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生:活动------

师:你学会了什么?(小组汇报)

生答

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交流

师:文中有两个yu,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鬻指卖。誉;指夸耀。

师:他在夸耀什么呢?

生:矛和盾

师:他是怎样夸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出示课件)

师:这两句话又是指什么意思呢?先说说前一句吧!

生:它在赞誉他的盾。

师:板书盾(画)它的盾怎样呢?

生:无坚不催

师:用一个词来说出商人口中盾的特点吧?

生:坚固

师:他的盾真好呀?老师都心动了,真想买一支呀,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商人又举起了一支矛。 这时他又是怎样誉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板书)

师:谁愿意解释这句话?

生:——————————————

师:用一个词概括矛很———锋利

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坚固的盾,这样锋利的矛,很难不让商人(自傲。自大。夸耀)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会以怎样的语气叫卖?

生:1————————2——————3————————

师:还谁想试一试。想读的一起读吧!

师:课文进行了到这里,谁愿意用自己的话为大家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师:集市上可真热闹呀!商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他们听了商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师:你从书上哪句话知道的?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问这话的人真不简单哪,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他吗?

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一个秀气的小姑娘在问呢?

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在质问呢?

这是一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问他。

生:齐说

师:听到了旁人的质问,商人有什么反应呢?

师:学到这里谁愿意为全班同学讲讲这个小故事?

师:你能说说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生:1——2-——3——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你会选择?(自相矛盾)师板书 它的意思是。

生:(做事不实事求是)……。

四、语言积累、实践体验

师:同学们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吧!老师先读,同学们试着用/画出停顿,用。表示重读的字、词。

师:读,评生画的准确否?进行对比

师:你们是否也想感受其中的韵味?

生:齐读

师:学古文就要多读多背,才能学以致用。

指名背诵。

(放音乐)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吧。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

师:背得很好。咱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愿意为我们再现当时楚人买矛和盾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

(生表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事情呢?谁愿意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生1

生2————(教师适时表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读(读熟古文)借(借助注释)理(理解古文)道(懂得道理)

师:假如你是商人会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

矛与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

矛与盾 篇4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 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一、情境为线,古文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1、导语引渡——未入文辞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品意境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3、情境评价——此情绵绵无绝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二、字字珠玑,张驰有度,读出知情理趣。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正确流利的整体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读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3、感同身受的个性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