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

《白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qing,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 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 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④ 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 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⑥ 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 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 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 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 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 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 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       )   yǔ    sǎn

(                )  fu    mo

(               )        jiè   shào

(                   )  biān   jiāng

(                     )   xiǎn    lòu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3

【教学片断】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高大挺拔怎样理解?我们先来看看高大,高大什么意思?

(教师挺了挺身体,做“高大”状。)

生:像李老师一样就是高大。

师:谢谢,跟同学们比我算是高大了。什么是挺拔,谁上台站站,站出挺拔的姿势。

(有意识地地叫了班上个子最高的一位学生,他平时走路微驼。)

师:站得多有精神,多挺拔啊。以后走路时也要注意姿态。同学们想一想,高大挺拔在课文中形容什么?

生:高大挺拔在课文中是形容白杨树的。茫茫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尽头,高大的白杨树笔直地挺立在那里,真了不起。

生:茫茫的大漠中,只有几株白杨树挺立着,直入云端,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显得格外高大挺拔。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赞美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评析】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的,往往需要教师在细微处做“大文章”,在不动声色中给人以启发。让学生上台站站“挺拔”的姿势,既让大家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又给了这个孩子“润物细无声”的点拨和教育。

《白杨》教案 4

一、看拼音写词语

gé bì  jiè xiàn   qīng xī   jiè shào

(  ) (  )  (  )  (  )

xīn jiāng   fǔ mō  xiàn rù  biǎo bái

(  ) (  ) (  ) (  )

二、组词

疆(  )  析(  )  浑(  )  介(  )  辩(  )

僵(  )  晰(  )  挥(  )  阶(  )  辨(  )

三、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晰(  )(  )  坚强(  )(  )

四、缩写句子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2、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狂风卷着沙土袭来时,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你不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家也会理解你。

3、老师在我的头上用手轻轻地按着并来回移动时,我总觉得那是妈妈的手。

4、戈壁滩上的一行白杨树高耸直立,清秀美丽,非常引人注意。

六、阅读答题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须用上“茉莉花”一词)

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说说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戈壁、界限、清晰、介绍、新疆、抚摸、陷入、表白。

二、组词

边疆  分析  浑然一体  毫不介意  辩解

僵硬  清晰  发挥    阶层    辨认

三、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楚,模糊;刚强、软弱。

四、缩写句子

1、争论打断了思路。

2、嘴角浮起微笑。

五、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浑黄一体  2、表白  3、抚摸  4、高大挺秀

六、阅读答题

1、洁白的茉莉花。

2、第一段(第1自然段):闻到花香。

第二段(第2、3自然段):送给老师。

第三段(第4自然段):浮想联翩。

3、感想。比喻。

4、学生们学好本领成为有用之才,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因此老师将感到非常高兴和安慰。

《白杨》练习题2、3

默读课文,讨论:

问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问题(2):课文在表达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回答(1):白杨树直、不软弱、不动摇就是白杨树的特点。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回答(2):课文主要是使用的对话的形式写的。用对话引入主题。

问题: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再抄下来。

回答:1.“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雪雨,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教学设计 5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 师引读:没有——————没有———————没有——————。天和地的界限——————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白杨》教案 6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教学设计 8

3《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你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用“——”画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读一读。说说白杨的特点。

3、指导朗读:

(1)、分角色朗读1-12段

小组内先自由练习。注意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

(2)、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五、练习。

1、抄写生字。

2、《学习辅导》的1.2.3题做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看课后习题2

2、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显得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

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学生讨论回答。

三、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2、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3、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1)默读课文14、16段,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2)孩子们和白杨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孩子----小白杨

4、指名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四、体会中心。

1、学完课文,我们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

六、板书。

3白杨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白杨》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

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白杨》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 )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教案 1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 。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 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