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 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 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 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 ,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 ∠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 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 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 (标角)
4、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天平,并了解它的用途。
2、让幼儿通过观察、理解、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等量关系。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比比有多重》;天平卡片;牛奶卡片;果冻卡片;棒棒糖卡片;“=”卡片;胡萝卜卡片;菜花卡片;西红柿卡片。
学具准备:
水果卡片;铅笔‘橡皮;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比比有多重》,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老师是用什么来称物品的呢?”
“两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
二、集体活动:
1、认识天平,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幼儿可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回答。
教师:“这是天平,它可以用来比较物品的重量,如果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不动了,这样两边的重量就相等,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2、认识天平,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依次取出天平、牛奶、果冻、棒棒糖。
教师:“两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个果冻的重量呢?”(摆放)
教师:“老师把两盒牛奶取下来,放上几根棒棒糖,天平才能平衡呢?”引导幼儿看教师摆放的两个等式(两个等式横向排列),然后提问幼儿。
教师:“2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个果冻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将两个等式合并,摆出下列等式:
3、教师为幼儿设置等量代换的条件,完成推理。教师:“1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盒果冻的重量呢?”教师带领幼儿摆等式,即一盒牛奶=3个果冻
教师:“3个果冻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教师带领幼儿摆等式,即3个果冻=6根棒棒糖
教师:“老师又要考考小朋友了,1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
4、教师创设农民伯伯卖菜的场景,设置等量代换的条件,完成推理。
教师:“小朋友们,农民伯伯们正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种的蔬菜,4个胡萝卜可以换2个菜花,1个菜花可以换3个西红柿,小朋友们4个胡萝卜能换几个西红柿呢?”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等式,找出等量关系,完成操作。第二组:教师为幼儿出题目。
教师:“4支铅笔可以换2块橡皮,1块橡皮可以换3支蜡笔,小朋友们,4支铅笔可以换几支蜡笔呢?”
让幼儿利用铅笔、橡皮、蜡笔按老师给的代换条件,完成操作。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可带领幼儿去户外坐跷跷板,在玩的过程中告诉幼儿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跟天平是一样的。
(2)园内完成《操作册》41、42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可以从生活中找一些可以进行等量代换的物品,创设等量的条件,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一下,退出正确答案。
(2)家庭完成《亲子册》41、42页。
教学目的:
1、理解等量代换数学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形成我要学好数学的风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好合作,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
教学重点:
在解决等量代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数学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口述等量代换时的想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天平、法码及相应的图片。
学具准备:
水果、食物、天平、法码及其它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设疑。
1、故事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也准备了一个,开心吗?
2、讲故事
在一个动物王国里,动物大王和他们的动物们都过着开开心心的生活。有一天,动物大王从市场里买了很多东西回来,然后每只动物发了一些东西,但是没想到有一些动物当收到东西时却很不高兴,后来,经过棒小猴出谋献策后又高兴起来,知道棒小猴的妙方在哪里吗?
3、看录像
录像内容1:小猫把5个白菜与小猴5个萝卜进行对换。
录像内容2:小白兔把0克的东西与小羊2千克的东西进行对换。
4、揭示课题
根据数量相等或重量相等来进行东西对换这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例2
交换一直在热闹地进行着,下面我们再看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交换情景。
唐老鸭和米老鼠做事认真,在交换水果时还用了一些称重的工具。(出示天平和法码)问:你知道这叫什么吗?(用实物介绍天平和法码)
当天平两边平衡时,说明了天平两边的'重量怎样?
(课件出现课本例题上的第一、二幅天平图)假设天平上的每个苹果都一样,你能从天平上知道一些什么信息?
(课件出现第三幅天平图)下面我们再多看一个天平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学能解决的,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片把你解决问题的想法边摆边说出来。要发扬团结合作,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表现佳的小组将会得到老师的积分,凭积分可换取老师送出的精美礼物。积分越多,礼物越多,对自己组有信心吗?开始!
汇报小组合作结果。
老师在电脑上做课件演示实验。
在友好的合作下,动物们终于换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食物,非常高兴。接着又来到了跷跷板乐园。请看:
(课件出现跷跷板图)
问:两只牛和几只羊同样重?你是怎样想的?
玩到这里,有些动物激动地说:原来我们在分东西吃和在玩时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等量代换题,学好数学可真有用啊!想学好数学吗?
三、练习题
1、两个桔子的重量等于一个苹果的重量,8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个菠萝的重量,什么最重,什么最轻?
2、教科书第111页第4题
3、2个大萝卜可以换4根大白菜,1个南瓜可以换2根大白菜,4个大萝卜可以换多少个南瓜?
4、6个冰红茶盖可以换2张闪卡,10张闪卡可以换1个布娃娃。我集齐了28个冰红茶盖,能换到一个布娃娃吗?
5、积分有礼:
每积满20分可换取一份小礼物,8份小礼物可换取4份大礼物。算一算你们小组所拿到的总积分能换到什么礼物?
四、课堂
哪个同学愿意和一下你今天上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13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2.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教具:
课件、三种图形若干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问题:曹冲是怎么称象的?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课题。
二、探究学习。
1.第一关
教学例2。
(1)课件首先演示天平秤外观及作用。
(2)课件讲述例2,配合故事情节,引出用西瓜如何换苹果。
(3)小组动手操作及讨论(先小组,后抽学生说想法)。
2.第二关
(1)课件演示动物们玩跷跷板游戏过程。
(2)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换?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
3.第三关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教材第111页第4题。)
4.第四关
换一换游戏(教材第111页第3题)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前活动中,采用介绍的方式与同学们互相认识,并通过认识这一环节,引出一位新朋友陶陶(玩具狗)。告诉同学,陶陶喜欢和那些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如果你的表现能让它心动,它就会跟你回家。这样,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进入学习状态了。
我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所以学生很熟悉,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则故事里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体,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同时,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内容生活化,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新理念。
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通过闯关活动开展学习。从引新课主线是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到设计西瓜如何换苹果,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羊、猪、牛在跷跷板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让学生从直观的贴近生活的情景图中观察、思考,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整个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生活实例和学生热爱的情景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学会不受实物大小、颜色特征的影响和不同排列形式的干扰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2、能自己检查操作的结果。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对数学感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二、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啊,老师邀请了很多小动物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首先要出场的小动物会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
提问:小鸡啊。那你们来告诉老师这两排小鸡的数量是-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2、那它们一共有多少只?(都是6只)3、是吗?那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组就在后面出示相对应的数字)4、现在呀,小鸡要重新变一个队形。(第一排的小鸡原地不动,第二排的小鸡散开来,排的长长的。)提问:我们来着看变了队形之后的这两排小鸡是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或不一样)5、是吗?(第二排排的队比第一排长)6、是的,第二排小鸡排的长长的,但是它与第一排小鸡的数量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组就出示相对应的数字6)小结:原来啊这两排数量一样的小鸡,尽管它们变了队形,但是它们的数量还是一样多,都是6只。
(二)小蝴蝶和我们玩完游戏了,我们请小蝴蝶休息,接下来出场的会是什么呢?--PPT出示(上排5只蝴蝶,下排五只蝴蝶)。
提问:蝴蝶们排成了两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排蝴蝶有哪里不一样的地方?(颜色)那你来告诉我蓝色的蝴蝶和黄色的蝴蝶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一样多)为什么呢?(都是5只)我来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排就出示相对应的数字5)小结:尽管这两排蝴蝶它们的颜色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数量是一样多,都是5只。
(三)和我们做完数一数的游戏了,还有其他小动物也想来玩一玩,--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猴子(上排7只小的猴子,下排7只大的小猴)。
提问:猴子它们也排成了两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排猴子有哪里不一样的地方?(颜色,大小)那你来告诉我小红猴和大绿猴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一样多)为什么?(都是7只)我来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排出示相对应的数字7)小结:尽管这两排猴子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数量是一样多,都是7只。
(四)小猴子跟我们玩游戏累了,我们请它们下去休息一会。接下来出场的会是谁呢?它们已经等不及了。现在老师把它们都请出来。依次出示三排不一样的小动物。
提问:三排小动物要和我们玩一个"找出数量一样多的游戏"?我来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最先找出来。
他有没有找对啊?我们请他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排就出示相对应的数字3、2、3。)你们说他有没有找对啊?找对了。很棒。
(五)幼儿分组操作。
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怎么玩呢?那老师先示范一遍给你们看看。小眼睛看屏幕,PPT里的这幅图上有三排水果,第一排是香蕉,有5个,第二排是苹果,有5个,第三排是橘子,有4个,通过数数我们知道香蕉的数量和苹果的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5个。那接下来老师就要给数量一样多的香蕉和苹果后面的圆圈涂上颜色。
接下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操作材料,在我们的材料纸上有四组物品,每一组里面都有三排不一样的物品。我们先找出每一组里面谁和谁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用笔把每组数量一样多物品后面的圆圈涂上颜色。听懂了吗?好,现在小朋友到桌子那去。桌子上有准备好的材料纸和水彩笔,小朋友开始吧。(教师提醒幼儿每操作一次,都要自己检查结果)
活动反思:
《它们一样多吗?》是一节新授课,这节课的难点则是让幼儿很清楚的明白理解数量的守恒这一概念。通过上这节课我才发现,孩子们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鼓励幼儿发现物品的数量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及物品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每组的物品数量不变时,不论他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怎样变化,其数量是不会改变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简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首战成功
1、教学例2。教师出示例2,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教师向学生说明:在本例中,我们假设每个西瓜同样重,每个苹果同样重。教师明确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教师让学生观察前两个图并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怎样才能知道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对于个别学生教师适当提示:从第一个图中知道一个西瓜重5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个苹果也重5千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一个西瓜和5千克砝码同样重,5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5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5倍(即20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20个苹果同样重。]
(二)我能行
1、完成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
2、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图略)(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三)挑战自我
1、玩具店运来一批卡通猫,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一样多,4个木箱同一个大箱装的一样多,那么装在16个纸箱里的这批卡通猫要装几个大箱?
2、6把斧子换1只羊,3只羊换1头牛,3张猪皮换1碗盐,4把斧子换7张猪皮,问:李家一头牛换几把斧头?张家有4只羊换几张猪皮?王家有7碗盐换几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