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
一、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 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了解记叙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
预习《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
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2、课文主要内容: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3、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天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
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播放情景朗读课文。
三、提出自学要求。
1.学生默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以后,说给你的伙伴听听(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 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 —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板书: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 式样 大洞、气孔顽强斗志 打击敌人无穷无尽 特点联络自己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 不计其数(形式多 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 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教学目标:
1.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创造的一种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通过学习了解地道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理解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地位。
3.为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学会分层和写出层意。
4.朗读。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一、板书课题:冀中地道战
解题:冀,河北省简称;冀中: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二、整体入手,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思考
①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②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各是什么?
2.预习生字、新词。
堡垒: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妨碍:阻碍。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迷惑:辨不清,摸不着头脑。
三、读熟课文、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第一段(1~2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用地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段(3~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段(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一、复习引入
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2.自由读,体会内容。
三、学习第二段(逐自然段学习)
1.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是人民武装坚强的堡垒。
3.自学4~7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要点作总结。
地道:式样100多种,洞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洞内“关口”多,防毒,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课内:抄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利用地道坚持斗争
地道结构独特
出口隐蔽 能守能攻 顽强的斗志
巧妙防备 水火毒气 无穷的智慧
有线无线 联络方便
粉碎扫荡创造奇迹
教学要求
1.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创造的一种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通过学习了解地道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理解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特殊地位。
3.为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学会分层和写出层意。
4.朗读。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
利用地道坚持斗争
地道结构独特
出口隐蔽 能守能攻 顽强的斗志
巧妙防备 水火毒气 无穷的智慧
有线无线 联络方便
粉碎扫荡创造奇迹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一、板书课题:冀中地道战
解题:冀,河北省简称;冀中: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二、整体入手,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思考:
①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②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各是什么?
2.预习生字、新词。
堡垒: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妨碍:阻碍。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迷惑:辨不清,摸不着头脑。
三、读熟课文、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第一段(1~2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用地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段(3~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段(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课文,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一、复习引入
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2.自由读,体会内容。
三、学习第二段(逐自然段学习)
1.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是人民武装坚强的堡垒。
3.自学4~7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要点作总结。
地道:式样100多种,洞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洞内“关口”多,防毒,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不计其数(形式多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三、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播放情景朗读。
四、总结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1.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创造的一种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通过学习了解地道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理解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地位。
3.为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学会分层和写出层意。
4.朗读。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一、板书课题:冀中地道战
解题:冀,河北省简称;冀中: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二、整体入手,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思考
①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②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各是什么?
2.预习生字、新词。
堡垒: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妨碍:阻碍。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迷惑:辨不清,摸不着头脑。
三、读熟课文、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第一段(1~2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用地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段(3~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段(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一、复习引入
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2.自由读,体会内容。
三、学习第二段(逐自然段学习)
1.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是人民武装坚强的堡垒。
3.自学4~7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要点作总结。
地道:式样100多种,洞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洞内“关口”多,防毒,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课内:抄写词语、选词填空、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利用地道坚持斗争
地道结构独特
出口隐蔽 能守能攻 顽强的斗志
巧妙防备 水火毒气 无穷的智慧
有线无线 联络方便
粉碎扫荡创造奇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 不计其数(形式多 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 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作业 设计:
一、抄写词语。(课后第四题)
二、多音字组词。
横h唍g( )h坣g( ) 搁g ( )g ( ) 都 d島( )d ( )
三、把括号里不合适的词划掉。
⑴冀中人民(创建 创造 建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⑵在(宽大 宽阔 广阔)的平原的地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四、填空。(书后第三题)
五、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 教学设计者:吕冬生)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战的发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进程:
一、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了解的内容。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诵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发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1、朗诵课文。
2、思考文后1、2。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播放情景朗读课文。
三、提出自学要求。
1.学生默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以后,说给你的伙伴听听(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 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 —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板书: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 式样 大洞、气孔顽强斗志 打击敌人无穷无尽 特点联络自己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理解记叙办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进程:
一、温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发生、作用,以及地道的构造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理解记叙办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解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呈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预习《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天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
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1.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创造的一种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通过学习了解地道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理解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的特殊地位。
3.为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学会分层和写出层意。
4.朗读。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理解冀中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冀中地道战
解题:冀,河北省简称;冀中: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二、整体入手,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思考:
①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②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各是什么?
2.预习生字、新词。
堡垒: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妨碍:阻碍。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迷惑:辨不清,摸不着头脑。
三、读熟课文、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第一段(1~2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用地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段(3~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段(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2.自由读,体会内容。
三、学习第二段(逐自然段学习)
1.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是人民武装坚强的堡垒。
3.自学4~7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要点作。总结。
地道:式样100多种,洞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洞内“关口”多,防毒,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 不计其数(形式多 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 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
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出口
迷惑洞
孑口
土沙灭火
吊板挡毒气
连通沟井放水
通讯联络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课后第四题)
二、多音字组词。
横h唍g( )h坣g( ) 搁g ( )g ( ) 都 d島( )d ( )
三、把括号里不合适的词划掉。
⑴冀中人民(创建 创造 建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⑵在(宽大 宽阔 广阔)的平原的地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四、填空。(书后第三题)
五、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周而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1.同学们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的电影,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
2.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3.从课题来看,哪一个词是中心词?(地道战)
“冀中”是河北省的简称,河北省的中部就叫“冀中”。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理清课文层次,考虑分段。
三、逐题检查、讨论。
1.指名读课文,并说出课文大意。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强调“厕”是平舌音,“辣”左边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要封口。比较:妨-纺惑-感
3.讨论分段。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讨论交流。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为了……创造了……)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板书: 不计其数(形式多 数量多)
敌来敌走(保存自己 打击敌人)
3.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扫荡”“封锁”。
4.总结第一段段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读讲讨论:
⑴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层讲地道有位置和高度;第三层讲地道里有许多大洞,生活设备齐全。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⑵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的每一段都有“孑口”。)“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之险窄。)
⑶“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⑷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通讯联系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们一一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许多办法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3.总结段意。(这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
4.齐读课文第二段。
二、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示意图。
3.填空:(书后第2题)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了什么?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第二句讲了什么?(冀中人民坚持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是惊人的奇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三、自由朗读全文。
四、结合课文,学习句式,练习口头造句。
如果……就……
不但……还……
五、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1.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六、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课文的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层表达出来的呢?
2.讨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围绕中心,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样式和特点,构造有得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放毒气,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教师总结。课文有条理地记叙了内容,一步步深入地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
1、通过活动,进一步弄清翼中地道的结构,作用,体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战争的智慧。
2、培养学生借助课文语句练习表达,并能结合画面或片断,学习做“小导游”。
【教学准备】
1、电影《地道战》画面剪辑(可跳跃式播放电影《地道战》,取其中对地道的介绍部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好地道剖面图,播放设备,小广播或话筒。(城区学校可用)
2、布置学生学习根据课文画地道剖面图,小木棒,用卡纸做成小广播喇叭。(农村学校可用)
【教学过程 】
一、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名胜古迹,但它同样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这就发生在1937-1945期间的八年抗日战争时留下的战争遗迹——翼中地道。
2、不过,大家因为都读了课文《翼中地道战》,所以,今天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自己要参观这个地方,更重要的能够把我们所知道的翼中地道,向身边的人介绍,向比我们小的同学知道,甚至向全世界的人介绍,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根据具体的实物和图或者电影片断,来向别人介绍,大家知道担任这项工作的人叫什么——导游,对今天,我们就人人都来当回小导游,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翼中地道。
二、为了能够做好小导游工作,我们再一次地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浏览、阅读课文。
1、翼中地道哪些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说一说。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
三、出示地道剖面图或播放片断,学生练习介绍。
(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结合画面)
1、教师示范:欢迎你来到河北省任丘参观,当年,这里是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翼中 地道既能有效安全地保护自己,还能狠狠地打击敌人,这些村村相连,洞洞相连的地道,在抗日战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用黑板或幻灯打出这段文字,出示图1,师示范导游。
2、看,这些地道离地面有几米深,长十几公里,是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有的连接到村里的水进,有的连接到村里的地里,游击队员们依靠这地道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指导学生结合图练习“导游”。
3、分别出示地道剖面图1、图2、图3……,让学生自由练习介绍。
四、重放电影片断、剖面图,让学生到台前试讲(带上小喇叭,指示棒)。
1、指名学生一个片断或一幅图讲,大家评析,再练习讲。
指名讲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A、提示学生注意,说话的人要力求让别听清楚,听明白,争取有感染力。
进行要结合“导游”说的要求进行,言辞清晰,语句流利,有感染力。
B、注意图的内容,可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讲。
书本中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尽管自由地使用。
2、全班学生跟着练讲,自由练讲。
3、四人一组,各人选自己绘制的一幅图或几个片断,练习讲。
五、活动小结。
翼中地道,既是当年抗日战争年代里,翼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翼中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地道中,翼中人民还有许多了不起的发明,比如地道的通讯等。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翼中地道,也明白了当年我中华儿女,在遭受外敌侵略的情况下,是怎样同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的,这些地道将永远地载入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册。
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做好小导游?
指名说,然后小结:要想做一名好导游,知识要丰富,语言通顺、流畅、熟练。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做小导游的形式,进一步了解了当年在战争的硝烟中中原儿女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地道战,了解这些地道的式样、结构、用途等,体会了当年翼中人民浴血奋战于敌后战场的英勇顽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小导游吗?回家后请结合你们自己画的几幅图,练习给身边的人做小导游,行吗?
关于翼中的地道和当年的地道战,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去读有关的课外书,或者上因特网查询。可以使用“地道,翼中,地道战”字段进行搜索。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三、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播放情景朗读。
四、总结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明白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探究活动
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比如《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鸡毛信》《王二小》等等,召开放事会。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播放情景朗读课文。
三、提出自学要求。
1.学生默读思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说说为什么?准备好以后,说给你的伙伴听听(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 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 —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板书: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 式样 大洞、气孔顽强斗志 打击敌人无穷无尽 特点联络自己的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2-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二、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说段意
(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
2.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1)保护人民(2)坚持生产(3)打击敌人
三、过渡:
这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1.指名读第二步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a.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b.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c.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d.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e.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4.再读第3节。
四、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节,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节,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就算。也。”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五、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敌人用火攻——
六。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总结: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作者邮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
一、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 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了解记叙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 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
预习《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
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2、课文主要内容: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3、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作业。
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