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雪》。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1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
㈠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1篇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
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七律 长征》,谈感受。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 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 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 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
1、描写什么?
2、如何描写?
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
1、写什么?
2如何写?
3 表现什么?
第三课时
十、精读下阙,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过渡 ↓ 评古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论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二、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诗歌的学习应该注重朗读,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与气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是上好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 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 “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学生 能准确指出词中的修辞手法。 3、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注音和意义。
1、学习本词后学生能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以及坚定的信心,获得审美愉悦。
2、领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体会作者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无比信赖和热爱之情。 能力方面
1、学生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分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领会本词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抒情去正确理解词中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
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学生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景、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固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静动结合,意境开阔,气魄宏伟。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描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对偶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学习下阕
1、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义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提问: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提问:“引”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与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和伟大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大众,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转入抒情、议论,。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板书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阕 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河山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总写)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写)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写)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过渡句)
(2)评论古代帝王 (中七句 评古)
(3)抒发壮志豪情 (后三句 点明主旨 颂今)
拓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逊( ) 数( )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修辞手法以静写动的语句是:————。 B、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 D、词中押韵的字:—————; 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 )代的( )写的《 》,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七、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八、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九、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一、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教学目的: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习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习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 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