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20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教学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 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 合作探究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 读一读,写一写

2、 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 朗读的 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 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 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2

半个学期过去,期中考试成绩已公布,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阅读。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五,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我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 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3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们总是说,母爱温情如水,父爱厚实如山,同学们都是沐浴在爱的雨露下幸福成长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爱是征服人类最有力的武器,也难怪铮铮铁汉朱自清先生,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是父爱面前潸然泪下。作者将别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爱,浓缩在方寸之间,就是父亲的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在本片区同年级18个班处于中偏上的水平,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梁月辉、田姗姗、吴欢洋等同学能通过自己的诗文朗诵或动情讲述,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赛中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人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4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5

我以前上《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这一次再教《春》这篇课文,我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任何一堂课的导入都很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率。在《春》这堂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的心灵,我采用了生活感悟导入法。让学生说说当春天来临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体现了新课标的“主动、自觉”学习,并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七年级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力比较薄弱,缺乏深刻的体会。为此,在整体感知中我配合了视频朗读,让优美的音乐、流动的文字、清晰的画面(“春风杨柳、春花灿烂、春雨润物、春草绿茵、春暖人勤”等)来提升对课文的感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作品的语言美,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

二、反复阅读文本,让学生与作品对话。

一篇优美的散文,总是很讲究词藻的,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美。《春》这堂课上,我注重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视频朗读,有学生齐读,整体把握课文;有细读,深入作者情感;有精读,品尝作品的语言之美味。只有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主动地参与并进入文章的情感领域和艺术世界,才会发现作家正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倾心交谈。

阅读的重点是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线的,发现作者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我最喜欢的是哪一幅画,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在这幅画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这一春天气息?(4)、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打破墨守成规的框架式教学,让学生思想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三、向课外拓展,引领学生温故。

一篇课文读完常常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之后,又让学生说出关于描写春的古诗句,小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将新知与旧知进行了紧密的相连。

总之,这节课按照预设,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不论你是教了多少年的教师,也不论你对某篇课文讲了多少次,每每过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正所谓“学海无涯”“山外青山”!前进的道路漫长而悠远,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反思与总结,才能使自己前进的步子迈的更稳健,走的更潇洒。《初中语文《春》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

初中语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及反思 6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七星二中七年级任双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 学生齐读课文。

2、 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二)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13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17节)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节)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节)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 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2)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小结: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请找出例子)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四)反思提升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

(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五)作业。

1、 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 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八.板书设计

1-4:(安静)的腰鼓

安塞鼓5-27:(隆隆)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响声)

18-22:击鼓的( 后生 )

23-27:奇丽的( 舞姿)

寂静28-30:()的腰鼓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 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 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 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7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发表以来,一直被收录于各时代各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语文课文之一。不同时期的语文老师対此篇都有精彩的讲解和分析,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仍然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深知想要出新出彩十分的不容易。然而,我们讲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出新出彩而剑走偏锋,另辟蹊径,讲好一篇散文的标准在于真正引导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从字里行间里传递出来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感悟,能学习借鉴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语文经验。

《背影》教学首先要遵循其本——尊重散文教学的规律——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王荣生语)

在预习过程中,我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四次背影,也读懂了父爱,但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买个橘子就让作者这么感动,也不明白这篇文章为什么写于八年后。我决定教学设计就从学情入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背影。

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有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曰之为“形散神不散”,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散文解读和教学的核心知识,似乎是指散文选材广泛,手法多样,因为这个观念的根深蒂固,教师普遍认为散文难教。

在重读《背影》的过程中,我越是细品越是感受到有一条线在牵引着我走近朱自清先生,让我把晶莹泪光中的那个“背影”看得越来越清晰。这条线就是“背影”,这条线也是我的设计思路。

为了创设情境,我的导入采用背景介绍的方式,但是把重点放在了《背影》一文收录在教材中的历史方面,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他 接着,我趁势提出思考题:《背影》的感人之处何在?感人力量何来?就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思维中来。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叫做“直面背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语文经验,直接分析第六自然段“买橘背影”,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感受父爱,没有障碍。紧接着我提出问题:既然这个自然段最能体现父爱,为什么还要写1-5自然段和7自然段,并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背影前后”,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依据文本的说话训练“我从段的处,读到一个()的父亲”,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思考“这些段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第6段刻画背影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再读文章就从字里行间找到了父爱的铺垫与照应,也就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作者的写作经验链接在一起了,这个时候再用句式“这是()的背影”说读文章,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背影感人力量所在了。

走到这里,还只是引导学生到达了前人对文章认识的阶段,并没有突破,我趁势提问:“背影如此感人父爱如此深沉,作者为什么时隔八年才写下此文?”把学生的问题还给学生,却不急着给出答案,在他们苦苦思索之际,我做了如下讲解:“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都是该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发生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同于小说是要反映社会生活,而是要抒发作者自己的感受。”学生若有所悟,我也因此引领他们走到第三环节“透过背影”,要求他们再读课文,用“我从()段()看到()的儿子”句式说读课文,学生马上就发现了儿子即作者的四次流泪,看到了儿子的愧疚和忏悔。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读懂文章,我用PPT展示了朱自清先生与父亲的关系简表:

台下一片哗然,众生议论纷纷,透过背影这个环节,学生感受到了儿子的愧疚,也感受到了父子间的血浓于水,更感受到了文章真实的写作意图。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作者的生活经历,谈谈怎样珍惜亲情,应该说课堂反馈是非常好的,达到了我的教学预设。

本节课不敢说是上得非常成功,只能说是非常顺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要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首先要尊重文体规律,要有文体意识,然后要尊重学情,这样的设计是有效的。

这节课始终围绕本文,紧扣文字进行解读,并没有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也比较注重把学生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和作者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相勾连。

要说遗憾,那当然有,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比如在学习作者的写作经验这一方面,本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实际上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这种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写法。但是教学反思给我们提供了改进的机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是最有益于教学的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8

以前老是认为一节课顺利按教案完成的课才是成功的好课,但是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使我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闪光的金子》一课更使我认识到一节好课的评价在于课堂的生成多少,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充满活力。

苏教版第四册第16课“闪光的金子”写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每上这种课文,学生们大都会无精打采,对课文内容提不起多大兴趣。虽然徐虎就在不远的上海,新闻、各类报刊上也都有他的报道,可孩子就是孩子,总对那有趣的寓言、知识性的童话或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感兴趣。

课上了大半进入了尾声,师总结要让学生从事例中体会到徐虎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那颗像“闪光的金子”般的心。虽然根据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是能听懂的,能答上来的,但也只是浮于表面。正在我要要想个好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全文时,坐在第二排的一个男生呕吐了起来,边上的几个学生在同一时捂起了鼻子,我看到这情况说:“某某同学身体不好,请大家谅解!”这突发情况我备课时可没备到,这本来就不是能预设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这堂课,在讲到最关键地方。我抓住这一生成,不紧不慢地说:“今天课上我们认识了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全国劳模徐虎,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用行动表示一下呀?”话音刚落,刷刷刷,不约而同举起了大约30几只小手,有几个嘴里还叫着:“我来,我来,我去拿些沙子来。”“我来拖地。”我感动极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大家这样积极。我随意点了3个男生,我把他们称为“小徐虎”,班上小朋友马上笑开了,笑得他们怪不好意思的。他们利索地开工了,只一会儿工夫就把地面搞干净了,可见他们平时也是乐于为班级、为他人服务的好孩子,不然没那么麻利。在3个“小徐虎”工作时,我便在一旁抓住这一“生成”有情有境的总结了课文,并鼓励学生要像徐虎学习,像身边的“小徐虎”学习。

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也许会缺乏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如果这堂课按我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感到苦草乏味,不感兴趣,而且对知识点难以掌握。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自由学习的时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活泼,虽然最后的局面有那么一点“乱”(热闹),但这一“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也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9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 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 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0

本课教学流程设计为第一次早读让学生划出好句,10分钟后全班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第一课时从抓关键句角度来把握,先明确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然后教学生学习方法:抓关键句、搜索法、串联上下文句、归纳概括法等。最后让学生把本课的写作思路写下来。接着老师板书文章的有业敬业块写作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最后就文章演讲辞的特色品演讲语言,让学生寻找适合演讲的话,四人小组派代表说明。

第二次早读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演讲的话,自己讲给自己听,讲一遍(演讲),老师示范第四段建议大家用自己最适合或擅长的语言方式,(时代变迁适合语言形式也在变)演讲给同桌听。准备课上交流。早读结束前老师先听一两个同学演讲,同时强调注意事项:

1、大声、自信;

2、严肃不可笑;

3、听众是来听你的演讲,不是来看你笑话的;

4、以气势以声音压倒全场;

5、有强调重音;

6、少用文白相间。

第二课时学生演讲何琪遥很有学者风范、夏亚青用贵州话的演讲相当出色。演讲结束后老师强调演讲者要达到演讲的目的,最关键还是演讲的内容,所谓以理服人才是最大的秘诀。接下来在回顾上课的基础上讲“道德类文章”人应……”的文章仿写“敬业”。接着就乐业开展分析,分析后同样就其写作思路让学生仿说。

第三课时分析课后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无论是学习或道德上的天地间第一等人,最后让学生讨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理解。从授课看,演讲块的教学极为精彩,但是在说理块的分析老师讲得过多,如何能做到引导学生分析出来是老师今后教学上要思考的重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1

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割裂的语文教学活动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可是往往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二者单独作为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甚至有一些教师会对二者会厚此薄彼,其实阅读和写作完全可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语文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其实如果想要使学生广泛而有效的阅读,只依靠课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先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学生的阅读量上有一个具体的要求。首先是泛读,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的书籍不少于20本,这在阅读量上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阅读内容包括了诗歌散文,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等。其次,要求学生精读,指导学生一学期需要精读的作品控制到3—4本,精读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再次,每学期向学生指定一本研读的书目,这个数目就是我们课本上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当然阅读的量是一个必须要求,阅读的时间上也必须有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一周要保证有六节阅读课的时间,学生周末回家的时间也要达到4个课时的阅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时间一周当中至少有十个课时。

在对学生的阅读有了具体的要求之后,教师会专门制作阅读成果检测,并相应的跟进名著读后感的写作指导,比如初一上学期读《西游记》时,教师会安排学生先读部分章回,然后从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等方面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写作,《我和<西游>有个约会》《西游之路之我见》等相关的写作安排,不仅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用笔记录了自己阅读名著的心路历程,然后从每个班的习作中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年级里学校中的评选,把这些优秀习作编订成书,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发给家长,这样的读书成果不仅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许和支持,也促进了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双向生成。

阅读是学生对于生活、社会及客观现象的认识,写作是学生们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过程,只有将二者巧妙的结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想,挥洒自如地写,有创意地表达自我个性。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将会更快乐,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才会更活跃,真正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滋养学生心灵的学科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 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 合作探究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 读一读,写一写

2、 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 朗读的 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 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 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3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 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4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范文模板5《寓言四则》

一、课文悟读

《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 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二、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

3.《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4.联系生活实际,《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联系实际,使见解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椟”。生活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好花还靠绿叶扶”,适当“包装”是一种精明巧妙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质量上出力气,却热衷大做广告;某些政府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单位只注重对象“豪华”的档案,消费者只痴迷商品“华丽”的盒子……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势思维,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说明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5.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三、选题设计

1.蛇·龙及图腾崇拜。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类、特点、作用等。

(2)阅读书籍法。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蛇、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书籍。

(3)类比联想法。由蛇类比似蛇的龙,联想到古代的图腾崇拜现象。

参读书目: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坐标》,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图腾文化》,蓝天出版社,出版。

2.竽·古代乐器及古典音乐欣赏。

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到博物馆参观、了解竽、笙、琴、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

(2)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乐器、古典名曲的知识。

(3)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

参读书目: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质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变等。

(2)问题讨论法。分组讨论,明确“乐”与“礼”的关系,理解“乐以教化”的作用。

(3)论文撰写法。结合实例,就音乐的运用与鉴赏撰写小论文。

参读书目:

《龙文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出版。

4.我国古代成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

(1)相关链接法。围绕“马”进行相关链接,如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

(2)意义探究法。分析探讨,洞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意义。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伐山》。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领师击魏而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师伐齐,齐请陈轸劝阻昭阳。陈轸见昭阳,先贺军功,再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并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意思是,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败了魏国,以此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为楚不会再设两个令尹的,所以再打齐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够用了,官职也加不上什么,还不知足,性命难保,即使是再加官进爵,也只能归于后人,这种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样吗?昭阳听了,便班师回国。后历代诗人常引此寓言。唐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翼霜向趋埃尘。”唐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柬道同相视新河,乘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卡片②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问墨家学派的田鸠:墨子学派,多不讲究辞令,这是为什么?田鸠先说了一个故事:“泰伯嫁其女于公子,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又讲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再谓:“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应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后人亦多用其意,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清史骐生《马怀》:“世人憎爱?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5

应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方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那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必须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资料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资料关注不一样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就应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到达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向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向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须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构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此刻,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就应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我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6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7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 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8

一提起作文,不仅让学生头疼,也会让老师头疼。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中学,许多优秀学生有时见了写作文也会“一声叹息”,就更不用提那些“学困生”了,他们要么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应付了事,更有的学生干脆不写。问其原因,他们都是振振有词,不会写或者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要想让他们说爱写作文还真是不容易。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思索起来:“是啊,他们本身写一两句话都不容易,要他们流畅地写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何其难啊!”但是有没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也有话可说呢?通过平时在写作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尝试,我摸索出了几点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学困生”关注的素材

平时讲作文,总是老师给出几个经典素材,或者前面的优秀生补充几则素材,而后面的“学困生”总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闻不问甚至睡大觉。可是一次训练“缺陷也能变成长处”这一作文时,我问同学们有哪些材料可选,前面的同学纷纷举了贝多芬等经典名人事例后,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一些热点的素材呢?正在班上鸦雀无声时,坐在最后的最调皮的大个子韩清同学扯起嗓子喊了起来:“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他在NBA里算个子小的,本不适合打篮球,但他作为得分后卫身体灵活,速度快,带领火箭队打败了强大的湖人队!”我一听,感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像他这样的学生关注的适合写作的素材么?于是我马上对他加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运用这些材料。在以后进行作文选材时,因为这些“学困生”对热点事件比那些“优秀生”更关注,我就经常让他们说一说有关热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为其他同学要提供了很好的平时没有关注的热点素材,真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学困生”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呀!

二、引进多媒体等“学困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针对许多“学困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我尝试着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多媒体对学生而言还是新鲜事物,更具新鲜感,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如我各省市的中考作文出现了汶川地震有关的内容,我就结合这次地震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一些“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三、尊重“学困生”个性,引导他们讲真话,抒真情

在平时的写作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路、立意都无法选择。这样的作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按照老师要求的模式写下去,而“学困生”们总是要么写一些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的假大空话,要么干脆不写。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请你______》时,一位平时一写作文就睡大觉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请你也多关注我》,针对教师只关注前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不管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老师的眼光能多看他们一眼。整篇作文可谓情词恳切,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相比来说有创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原来,这些“学困生”并不是完全不会写作文,而是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要求学生为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话转,按照固定模式写。而“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愿跟着转。我就想,对于这些学困生,为什么不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他们也需要更多心灵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于是,我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学困生”,引导他们自由写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命题,尽可能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作文成为他们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这样作文竟然也成了他们感兴趣的一课了。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慢慢尝试、总结出来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些方法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心去发现、尝试,作文课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不会再是一潭吹不起涟漪的死水,让他们也能够容易地对作文说一声“我爱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9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 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 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 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 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 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 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 花之隐逸者

牡丹 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 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 众

全面掌握文章内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20

摘要:教师必须善于从教学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炼好的教学方式,不断积累富有实效的教学经验。本文从吸取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检测与实效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训练目标;达成;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xx)12-0107-01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就是不重视教学后的实效总结。作为一位有心的教师,每节课之后都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所讲的内容哪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哪些还能讲的更加到位,我们总会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其实就是教学心得。教师要是在每天课后抽出一定时间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和失败的经验予以总结记录,然后不断地反思推敲,提出精华去除败笔必能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

1、反思教学的亮点

所谓教学亮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处。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课堂,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曾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想有学生突然提出想让老师也背诵其中一段,笔者当即声音并茂地将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笔者趁热打铁又将王勃的《序》也背诵一遍,看着学生目瞪口呆的样子,笔者因势劝谕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因为有些文章确实是千古华章,经常颂之,既能提高语感又能陶冶情操,实为一举两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一个提示,每节课都应有每节课的出彩之处,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2、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对即对错即错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语文知识至今都存在学术争议,所以即使有教学上的瑕疵也不难发现。如果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作将来改正之之用。同时不断地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水平。

3、反思教学中的教

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习惯于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备课,揣度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堂课即使准备的再好,也会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

一失。语文教师的好课堂就是在不断打磨中炼成的。所以说语文教师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该发扬的发扬该摒弃的摒弃。唯有如此,才能根据自己的反思重新调整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优秀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反思教学中的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互动式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常态,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那么教师需要改变原来的身份,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的参谋。学生的学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拨云见雾,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是需要,语文教师才能有目的的积累自己的课前准备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准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教学评价

评价一堂课的教学实效高低,在于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测试,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写作。这也就是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地方,对语文教师评价课堂实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思维,而应该创新理念,力争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走出校门,到生活中体验学以致用的真实效果,也是我们评价教学实效的一种新思维新观念新形式。当然,创新教学评价的方式还很多,需要语文教师挖掘潜力体现智慧,只有深入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6、反思目标达成

每节具体的课堂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有的青年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一般都设计得尽乎"完美'',但往往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因此。,每节课后,我们都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知识目标的重点是否突破,难点是否化解;情感目标的情境设置有没有达到使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能力目标的设定是否通过知识目标的完成体现出来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目标达成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使之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使目标顺利达成。除以上几点外,我们还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容量等是否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反思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记下错例,以错为戒,以错促思,以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思维、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我。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中的教育学,反思教学评价与目标达成,就一定能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以后的

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教学反思,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取得自己教学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