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

搭石教学反思 1

《搭石》这篇课文有很多老师上过,我也听了不止一节。本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以一段话导入课题,然后是理解什么是搭石,然后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乡亲们之间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前半部分中,人们走搭石那块我最满意。特别是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从反复的齐读中明白“协调有序”的含义,再加上多样的读使学生理解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另外,板书的设计我也觉得还不错。

在这一节课中,我对自己的后半部分十分的不满意。虽然这一部分的导入做得还算可以,但是在后面的环节上我处理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处理情感的环节上,我和学生之间出现了小小的误会,造成了学生回答不了我的问题,课堂几乎冷场。

另外,在后半部分中,我认为自己读的环节设计得太少,几乎没什么读。本来,在每一块讲完都应该让学生去读一读,但是在这一节课中被我忽略了。我只是机械地问“还可从哪里看出?”

对于今天的课,我要说的是:我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

搭石教学反思 2

在小学的学习中,语文文章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一些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下面是学大的专家为大家总结的20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沛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觅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觅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 3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老人摆搭石时,我引导学生们体会“无论……只要……一定……”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们想象老人可能急着去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他可能急着赶火车”,“他可能急着替自己的亲人去买药”,甚至还有同学说“他急着去上厕所”,总之体会到老人当时着急的心情,我又接着引导想象可不巧的是他踩在了一个不稳的搭石上,他想“……”。学生立马举手“他想我还是摆稳吧,要不有人不小心掉在水里可怎么办呢?”“他想如果我知道不稳还不搭上,心里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顺着学生的话,我又往下引导“于是,他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放下手中的东西,来摆石。”于是学生们在想象老人的情况,心理动作过程中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然后又回到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理解了风景美和情感美。

在教学三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然后采用朗读的方法去感悟。

学习“两人面对面”“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两个相对而行时,他们这么做,又说了些什么?然后有找人情景再现,模拟表演。最后又抓住“理所当然”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指的是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补白、想象、朗读感悟,模拟表演三种不同形式,有详有略地带领学生逐层深入领悟到家乡人们纯真、质朴的美好心灵。正因为形式多样,也给了学生更宽广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才表现得生龙活虎。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备学生提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俗语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搭石教学反思 4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识字教学,集中和分散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识字教学,我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先整体认识本课要求会写和会认的字词,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再学文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画面理解,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也有教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时,不但要求学生读准,部分词语还进行了拓展,如“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abcc形式的词语,借此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这种形式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在教学“协调有序”一词,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又通过学生体验走搭石的节奏加以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在学习“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图片来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达到了感性理解和个性思维的统一,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如上了年纪的人摆搭石的场面,通过学生想象老人发现不平稳的石头到放平稳,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离开这个过程,他会想什么,做什么,体会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通过理解“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来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总结的语言过多,随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没有落地,如:批注感受的时候,学生只画了相关语句但没有写出感受,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学生在表演走搭石时,动作不规范,没有引导学生明白走搭石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搭石教学反思 5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我学习了网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后思考:班上没有电脑,怎样让在城市的孩子能一目了然明白“什么是搭石呢?”:透过简笔画,于是我在板书上下功夫,既要体现家乡风景美,又要让学生直观的懂得了搭石在家乡起的作用和含着的美,于是我把家乡人的品质写在每块搭石上,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要回归本色,透过多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分层次地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词,每次读的目的不同:

如紧扣“脱鞋绾裤”、“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等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家乡人每次过小溪脱鞋绾裤的不方便,透过读明白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朗读“前面的……后面的……”句子,从而进一步理解“协调有序”等词语。

2、拓展练习说话:

运用“假如……总会……”关联词,让学生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既培养了想象力,有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足的地方在于,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能够更灵活。

搭石教学反思 6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1。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2。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设计“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

1。教学语言不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朗读指导欠佳。

4。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课堂就更好了。

搭石教学反思 7

《搭石》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导入课题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课题并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搭石。

让学生在读完全文后,谈谈搭石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对于同一篇文章,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应当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从“识、悟、读、说”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在识字上,根据中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并把生字放在句段中,理解音、形、义,更体会情感,形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伏字的处理。在感悟中,着重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遇上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 并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的音乐美、画面美。在读书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老师范读、合作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默读上,我是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边思考,让他们在静静地读、思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在说话上,我是让孩子们在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证才让孩子去说。

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对全文深入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课题,使文章主题得到了深化。学生由此也初步感受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一,缺乏激励性,没有注重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败笔。

搭石教学反思 8

《搭石》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寻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在引导学生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去寻找文中的美。

学生交流到:

1、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2、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默默无私,奉献美

4、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5、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味,并请学生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情感。

二、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知识拓展是本节课又一亮点,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我问到:“还有那些人会来走搭石,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并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1、假如怀抱婴儿的妇女来走搭石,青年人一定会接过她手中的婴儿,帮她抱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2、假如外乡人来走搭石,村里人一定会提醒他们“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3、假如是残疾人来走搭石,一定会有人扶他过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4、假如是背着重重的行李的人来走搭石,村里人一定会帮他背行李过河。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随着我的话音落下,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我今天忘记带本子,同学借给我,这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

“看见地上有纸张,主动捡起,这是热爱班集体的美……

节课学生们不但找到了课文中的美,也从中体会了、感受到了自己身边的美。他们知道,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我们不但要外表美,更要注重内心的美。

搭石教学反思 9

本节课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

《搭石》上完后,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我要学生动笔在文章空白处中写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

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有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安排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是不是要用来点明中心呢?而课文的中心就是要赞扬乡亲们,那赞美搭石就是赞美了乡亲们。”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表面是写搭石静静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实际上就是写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同学在学习时,碰到问题能去动脑筋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

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搭石教学反思 10

学生交流时,我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弄面白什么是“搭石”以及“搭石”的重要性。之后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我老家附近有一条石河,河床全是鹅卵石。夏天河水猛涨的时候,尽管水不是很深,但水流湍急,一个人过河都有些怕。附近的村庄有好几个,尽管不同村子的人不怎么熟悉或者根本不认识,但看到你一个人在河边犹豫的时候,他们会拉起你的手,帮你提着东西,和你一块过河。

我姐姐有一次回家,带着很多东西,就遇到过邻村的好心人——一位叔叔,不但帮姐姐过了河,还借出自己家里的小推车,让姐姐用。20多年过去了,至今回想起来,姐姐还说邻村的那位叔叔心眼真好,淳朴的民风让人难忘。

在讲述给学生的时候,我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学生听得入了迷,他们感叹我们那优美的山水风景,感叹那古朴浓郁的人间真情!

秋凉在即,所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事,与课文中描述得差不多。所以读文感到格外亲切,慢慢品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人们的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文章表达得淋漓尽致,美读课文,大家处于柔美的情境之中,真是感觉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都被触动了。

教学此课,学生学得好,让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有了更亲近的感觉,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所以学习效果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