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有五个栏目。“语海畅游”中有两项内容:一项是“词语真有趣”,介绍词语中两个字前后位置变了,词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另一项是“读一读,想一想”,是“说”字后面标点符号的使用。“积少成多”是背诵一首古诗《别董大》。“阅读平台”是阅读短文《尝试》。“能说会道”是学习劝说别人。
“笔下生辉”要求写你遇到困难时别人怎样帮助你,或别人遇到困难时你怎样帮助别人的一件事。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词语中字的前后位置变了,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了解对话中“说”字的位置不同,它后面的标点符号也不同。
2.背诵古诗《别董大》。
3.通过阅读短文,明白布鲁斯为什么尝试了第七次战斗,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
4.学会写一件自己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的事,并能把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明白布鲁斯最终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
2.把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具体、清楚。
教具准备
《别董大》的朗诵录音带。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流程
主备 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畅游语文百花园五。
二、学习第一题
(一)到语海中畅游。
1.出示“词语真有趣”栏目中的词语。
(1)自由读这些词语,看看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想想每组里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
①你发现每组里的两个词有什么特点?
(词语的两个字前后位置变了;两个词的意思不同。)
②指名说说每组里两个词语的意思。
(4)这些词语真有趣!你还能说出具有这样特点的词语吗?
(到来——来到、水池——池水、文盲——盲文、晴天——天晴……)
2.出示“读一读,想一想”栏目中的句子。
(1)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句子中“说”字的位置,再看看“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回答。
(3)规律:
①揭示语“某某说”在前边,“说”字后面用冒号,表示引出引文。
②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后面,“说”字后面用句号。
③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中间,“说”字后面用逗号。
三、学会“积少成多”
1.学生自主朗诵古诗《别董大》。
2.老师简单讲清“曛”字的字义和诗的背景。
3.学生再自主读诗。
4.放音乐,学生读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别董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能说会道。
一、复习引入
检查背诵《别董大》。
二、学习“阅读平台”
1.这节课,我们先到“阅读平台”来体验。板书题目。“尝试”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短文,多读几次,并想想短文写谁尝试做什么事。
3.指名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4.再默读短文,看看能从短文中读懂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
5.思考并讨论:布鲁斯是从什么事情中受到鼓舞,并最终打败侵略者的?从布鲁斯最后获得胜利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学会“能说会道”
1.阅读“能说会道”的内容,并想想从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说话内容是劝说,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讲究方法,要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别人。)
2.除了课本所说的,还可以有哪些劝说的`话题?
3.自选话题,想一想该怎样劝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
4.全班交流:指名演一演,再评一评他们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5.。
劝说别人重在“劝”字,要以理服人。我们平常见到一些不良行为应该主动劝说,维护社会公德,做一个守公德、讲文明的好公民。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谈话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从众多别人帮助你或你帮助别人的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
二、明确要求
打开课本,读读“笔下生辉”的内容,想想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然后说说。
三、选择事例
1.在平时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么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
2.从这些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想想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交流材料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选择的事,要把最受感动的部分说清楚、说具体,其他同学可以发问或补充、修改。
2.指名在全班说,集体评议好在哪里,并修改。
五、自主习作
1.独立撰写习作。
2.请同桌同学读一读。
六、课后作业
再把习作写完整。
第四课时
(习作点评课)
一、自斟自酌
自读习作,根据习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看看是否完整;是否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写清楚、具体;是否有错别字、病句等。并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
二、精品共赏
1.小组内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共赏,说说好在哪里。
2.每小组选出一写得很有特点的习作,全班欣赏。
3.推选一优秀的习作,读出来,集体评议好在哪里。
三、锦上添花
1.集体修改一同学的习作。
2.再自改习作。
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2单元第五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三)过程和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童年这首诗。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 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作者介绍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2)识字
牧:mù,“牛”撇要短,竖长而挺拔。组词:牧童、牧场、放牧
蓑:suō,中间横左右出头,下部笔画舒展,下部是衰,不是哀。
组词:蓑衣、蓑笠
(3)课文详解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弄”:逗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量,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场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越野里的草地上。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的写了下来,却让读者不仅浮想联翩。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4)主题思想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
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牧童》这首诗,说说整体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6)从《牧童》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与恬静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学习第二首诗。
(1)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家”。代表作:《诚斋集》
(2)识字
篙:gāo,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字头,上下结构,组词:长篙 棹:zhào,船桨。木字旁,左右结构,组词:棹夫
遮:zhē,掩盖。“庶”写紧凑,四点相协调,组词:遮盖、遮挡
(3)课文详解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怪生:怪不得)
这里省略了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也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主题思想
《舟过安仁》描写了两个无忧无虑的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展示了儿童特
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了他们的聪明伶俐。
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感受意境 。
1.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二)识字
醉 :zùi,左右同宽,“酉”写的略长。组词:醉酒、陶醉
媚:mèi,左窄右宽,“眉”字撇写的舒展些。组词:明媚、献媚
(三)释题
1.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词,诗歌的一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即曲调。清平乐(yuè)即是词的词牌名。
2.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感受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亡赖,同无赖,指顽皮淘气。)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二)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三)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教学要求
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
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课前准备
1.放大抄录《我的班主任》全文。
2.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4、拟题,完成初稿。
5、组织修改。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材。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教材,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教材,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教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教材,想一想:教材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教材,品味语言
1.默读教材,画出你做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教材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教材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__。
一、案例背景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记述。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二、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颐和园、长廊、画舫、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堤岸、远眺、雕刻”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录像介绍景点,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看录像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短片,希望同学们喜欢。(放映颐和园的录像)
抽生交流:你知道短片中的景点是哪里吗?短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说出这里的一两个景点吗?
生交流时,师出示《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生读课文,师评价朗读
3、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游览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自读感悟
学生借助《颐和园》学习网页自学课文,边读书边欣赏边体味:颐和园的美是如何在作者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二)交流心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点击不同的段落。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1、理解描写长廊的段落(课件出示长廊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1)出示长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出示长廊上彩绘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使学生感受理解劳动人民的。创新智慧。
(3)出示长廊两边花的图片,感受长廊一年四季的美。
2、理解描写万寿山的段落(课件出示三、四自然段)(1)出示佛香阁与排云殿,使学生认识这两处建筑的构造及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
(3)理解站在万寿山上,向下望、向正前面、向东远眺都可以看到什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万寿山的位置以及它周围的景色)着重出示图片并推近镜头理解昆明湖的静和绿,让学生在朗读和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感受颐和园的美。
3、理解描写昆明湖的段落(出示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它们有什么特点?(师出示长堤、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小狮子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湖的美景.并引导学生理解“雕刻和姿态不一”的意思
(三)阅读指导
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如何用优美动情的声音来表达颐和园的美。
四、选读课文,情感升华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读,读给同学听,或者背诵积累。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颐和园其他地方的美景、名人对颐和园的评价、颐和园相关的典故等。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说也说不尽,__只是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进行了介绍。
2、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他景点,仿照课文进行描写。
六、在线测试,自主选择作业
出示不同类型的作业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
一、尝试探疑·激活思维
理想是一个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亲爱的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读读流沙河的《理想》吧,或许对你把握人生航向,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认真读一读,理清本诗的思路,把握本诗的结构。
2.仔细想一想,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揣摩本诗的思想内容,理解本诗的主旨。
3.细致品一品,体会本诗形象化的语言,领会本诗诗句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4.相互说一说,你树立了怎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的?
二、自主学习·学法建议
1.建议同学们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本诗的脉络。探究本诗的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研究清楚,探讨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一目了然: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总--分--总
2.建议同学们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依据自己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探究词句的含义。
本课是一首哲理诗,其诗句含义十分深刻,要认真揣摩,反复品味,细致探究,悟出真谛。
首先,我们要学会在品析某诗句时善于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探究性,便于理解。如对诗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的理解,我们可以提出"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等问题进行探究。
其次,对诗句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诗句所蕴藏的深刻的含义。仍以上句为例,我们可以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的例子,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例来理解:处境虽寂寥,但精神欢愉,心胸欢畅;毕竟有时遭误解,因而欢笑之中肯定有酸辛。
3.建议同学们品读本课优美的诗句,并背诵下来,以加强自己的语言积累。如本诗的第三节,我们要领悟其精妙的比喻,揣摩"珍珠链""脊梁骨"的喻意;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巧,探究"贯""串""照"的深刻含义。
三、典例剖析·潜能开发
[例1]下列诗句,哪些句子是比喻,哪些句子是拟人?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但理想却从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因此要扣住比喻和拟人的特点,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答案]比喻:理想是还魂的仙草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拟人: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唤浪子回头[例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诗句的含义。
[思路分析]本题慎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含义尽量要全面,联系实际尽量要是自己亲身体验的,要反复揣摩,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答案]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例3]读下列诗句,请写几句赏析的文字。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发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本题考查的是诗句赏析。对这类题目,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赏析角度出发,任选一个角度,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
1.从修辞的角度,讨论一下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从诗句内容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3.从诗人情感的角度,想一想,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4.从自己实际的角度,体验一下诗句的作用。
一、 说教材
《插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诗歌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根据教材特点、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6个。渗透识字方法。
2、了解春天到来时,人们在大自然中的劳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外采风活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语文。
2、通过合作学习、朗读感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朗读感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象的感知春天的美丽和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该重点积累生字,所以正确认读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感特点,读通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劳动的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永远生活在童话里,本篇课文描述的有关春天的景象可谓让人流连忘返、痴迷沉醉。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
教师的魅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拟采用“范读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学习方法来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必须付诸一些讲解法,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形象地理解课文的生字词,教师还必须适当运用表演法辅助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
获得成功并得到奖励永远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打算采用奖励法。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生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永远是儿童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懂得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生活处处皆知识的道理。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然后在新课伊始之时,引导学生畅谈“春天到来时,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然后告诉孩子们: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让孩子们说一说在春天里看到农民伯伯干过哪些农活。如果孩子们提到插秧,便相机板书课题:插秧。如果孩子们没有提到插秧,便告诉
孩子们,插秧也是一种农活。并板书课题:插秧。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随文识字学词。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并练习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画出来。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再随课文出示生词。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生词。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及特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之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生字后,安排学生做“把字宝宝送回家”的游戏。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认识的生字下面的铅笔线擦去,如果还不认识则请同桌帮助认识,然后再擦去下面的铅笔线。这样,就等于把字宝宝送回家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写字能力,但对于那些容易写错或不容易写好看的字老师必须加以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课我重点指导孩子书写“农”“民”这两个字。农:第三笔撇起笔要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民: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斜钩。然后让孩子在田字格内认真书写。在孩子书写时,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的要求。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一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克服呢?我打算采用教师范读法为孩子们学习朗读奠定基调并形成学习的目标。然后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师范读时说,昨天春姑娘夸老师了,说老师把她读得很美,还奖励了老师一朵红花呢!谁能把描写水田美景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教师相机简笔画课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他读得怎么样?你也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水田像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农民伯伯在水田里干什么?(插秧)插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农民在插秧、绿树、青山、白云、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其实是插在哪里?老师朗读课文,你们做动作好吗?通过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水田的美,在水田中插秧的美。在重视朗读指导的同时,再配上音乐(鸟鸣、流水的声音),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美美地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想象: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为后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我想,到这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的劳动更是美的。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农民伯伯还能把秧苗插在哪里?请把你想象的景物画出来,并仿照课文编一首儿歌。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存在。最后,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板书设计。在导入新课时我就板书了课题《插秧》,并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写字时,我在黑板上范写“农”“民”这两个字。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范例,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简笔画。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农民在插秧。纵观本课的板书可以发现,我的板书不但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为学生的仿写奠定了基础,降低了学生仿写的难度。
总之,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讲盲童的故事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锻炼、学习角色的塑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盲童的心理世界,培养坚强的性格。
2、学唱歌曲《摘星星》,感受节奏规律和旋律的高低。体验歌曲的情绪。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摘星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盲童的生活世界。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摘星星》,感受节奏规律和旋律的高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穿了一件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
师:告诉你们呀,老师最喜欢这种颜色了。那么你喜欢什么颜色呢?谁来说说。
师:这么多的颜色把我们的地球变的如此美丽,生活充满快乐。但是,有一种人却感受不到色彩的美丽,生活在黑暗中。他们是什么人?
生:盲人。
师:盲人是如何感受这个世界的。大家来看看图片说一说。 (生看图片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树这么粗大,然而他们却看不见,只能用手摸。
▲你看到了什么?花儿这样鲜艳,盲童却看不见,只能用鼻子闻。
▲你看到了什么?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盲童也看不见,只能用耳朵听。
师:盲童就是靠他们特有的方式来感受世界,感受生活。你听,盲童在诉说
二、导课
请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配乐诗歌。
盲童
从小我就是一个盲童娃娃,在摸索探求中渐渐长大。
虽然我看不见五彩云霞,
心中却盛开着芬芳的鲜花。
虽然我看不见奔腾的江河,汹涌的波涛却在我脑海拍打。
燕子在为我吟唱着春天的故事,小溪在为我讲述着金秋的童话。
我不寂寞,我不忧伤,
我的知音,我的朋友遍天下。
三、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摘星星》。
2、出示歌词:这位小朋友说的'对吗?我们来读读歌词,
生:他说的对。
师:我们看这首歌结尾处有这样一个记号。它叫什么名字? 那么这首歌有几段?(讲解演唱顺序)
3、我们怎样当盲童的眼睛?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盲童的世界。小朋友们可以对口形,心里默默唱,不出声。
4、我们再来跟着钢琴轻轻的唱。
5、我们放开声音再来唱一唱。(随即鼓励)
6、我们男女同学分开唱。男同学唱第一段女同学唱第二段。比比看,谁唱的好。
7、让我们充满深情地再来唱一唱。
(歌声这么优美让老师感动,更让盲童朋友高兴)
四、演一演,体验盲童生活。
(一边欣赏歌曲《你是我的眼》)
师:盲童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啊!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扮演盲童,来体验他们的生活。眼睛蒙上纱巾,站起来,伸手四处摸一摸,感受盲童生活中的困难。
(旁白):天亮了,明明起床洗脸后准备刷牙洗脸(提示找牙刷)由于眼睛看不见,他只能一点一点摸着找;牙刷终于找到了,刷完牙后,他背弃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到了教室,他要找座位了,我们帮帮他,给他拍手。如果他离座位越来越近,我们就轻轻拍(手势),他离座位越来越远,我们就大声拍(手势)。现在开始。
师:(随即鼓励)问:你感觉怎样?生活方便吗?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就这么难,更何况要独自面对这一切。他们最最渴望拥有什么?
生:一双明亮的眼睛。(师随即鼓励)
师:同学们,盲童看不见却听得到,我们可以帮助盲童,作他们的眼睛。让我们大声告诉他们。对他们说,我就是你的眼睛。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我就是你的眼睛。”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盲人,他们看不到阳光、山水、花草,美丽的世界,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送去我们的友谊和爱心,我们眼睛里如花的色彩会开放在他们心里。
【课题】
模拟旅游咨询。在班上召开一次旅游咨询会,介绍本地(新化县内)的旅游景点及旅游注意事项。
【要求】
1、游客提问要简洁明确。
2、旅行社咨询员回答要有针对性。
3、游客要对旅行社咨询员的回答给予评价。
【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都要做好扮演两种角色的准备。作为游客,要清楚自己想要了解些什么,以便在咨询会上提问;作为咨询员,要清楚自己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以便在咨询会上应答。
【活动过程与安排】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甲组扮演旅行社咨询员;乙组扮演前往旅行社咨询的`游客。
2、旅行社咨询员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旅游景点的情况。
3、游客向旅行社咨询员咨询,咨询员力求给游客以满意的答复。
附:
本地主要旅游景点:
罗盛教纪念馆(上梅镇)
陈天华铜像(上梅镇)
梅山龙宫(油溪乡高桥村)
大熊山森林公园(大熊山)
紫鹊界梯田(水车镇)
油溪河漂流(油溪乡)
桃林南岳殿(科头乡桃林村)
狮子山公园(梅苑开发区)
教学目标:1.读通顺课文,体会文中妈妈的爱。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问题。
二、通读全文。
1. 这篇文章比较长,保证学生通读全文,字字读对,句句读通。
2. 同桌相互检查,评价自读。
三、话题讨论。
课题《看不见的爱》怎么理解?
1. 潜心读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来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步骤: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归纳要点—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四、体验爱心,快乐阅读。
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时,把对母爱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
五、小结
教学反思:
课 题:能说会写 转述
时 间:
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练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转述,生活中常常需要转述,怎样把听到的内容转述给对方。
2.知道转述时要说清楚转述的主要内容。
3.在与别人的交际中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难、重点:1.能听清楚要求转述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简要的转述。
2.积极参与角色表演,态度自然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