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优秀27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1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 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第一次是在蚯蚓和种子对话时,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好个光明的世界”具体化。儿童能把图上看到的景色跟课文描述的事物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对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二生物研究性教案 2

《伴性遗传》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在黑板上,做到整洁清晰、大方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研究性学习教案 3

一、指导思想: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我校将广泛宣传、全面发动、严格执行初小新课程计划和方案,以全新的教学观,帮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方式,通过探索性、自研性、开创性的学习和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能力,并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的时代新人。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具备了相当的信息技术素养,也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信息化的今天,据初步统计家有计算机的学生平均每班有10多位,平时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就更多了,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相当的了解或已具备相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局限于信息技术课所掌握的内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两级分化比较显。在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上,有的学生一点即通,而且能举一反三,应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羊的作用;但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需反复练习。本学期应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它的教学目标有:

l、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经验,感受书本同社会实际的联系;

2、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的方法,学习提出假设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5、培养协作学习精神,养成协作学习习惯;

6、关心时事,关心身边的生活,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7、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小,让学生多了解历史,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努力学习各科知识,从小抱有远大理想,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实施。天文学、自然科学、航天航空以及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

8、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9、熟悉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具备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

四、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课本、网络搜索等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利用信息;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

3、能够围绕研究主题,综合利用博客工具制作简单的研究成果;

4、在展示与评议小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小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5、初步形成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具有初步的对网络虚拟世界小的人际关系的'良好认识;

6、充分利用新教材,体现新纲要精神,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努力提高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7、继续对学生的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信息技术安全教育,抓好机房管理,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好上机记录;

8、继续强化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操作,继续执行每天课上课前5分钟汉字录入常规训练;

9、注意学练结合,学玩结合,适当穿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周)

1—3:你知道我有多高吗。

4—6:在游戏中学习。

7—10:拼搭。

11—13:摸几何图形。

14—17:多彩的春天——用数学。

18:研究乐园。

19:丰收的时刻——小学学习小结。

20:我们的足迹。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4

一、单元主要内容

l 老树的故事

l 一粒种子

l 语文天地

二、单元知识定位

本单元以“植物”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设计了两项综合活动,还安排了识字、写字、口头表达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诗歌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学习三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提高环保的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语文天地”中安排了自选词语造句,使学生学会运用词语,进一步理解词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老树的故事》;熟读《一粒种子》。自读《一首唱不完的歌》,从中了解植物方面的知识。练习提问,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继续练习阅读时展开想象,学习背诵诗歌时加上适当动作的方法,扮演老树讲故事,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趣,感受语言的优美。

3、认字26个,掌握多音字“乐、和”,积累3个常用偏旁:言字旁、米字旁、禾字旁。

4、写字13个,学习新笔画横折提,练习写带言字旁的字。

5、选词造句,练习回答,注意问号与句号。

6、抄写10个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7、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填写观察记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培养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背诵《老树的故事》;熟读《一粒种子》。自读《一首唱不完的歌》,从中了解植物方面的知识。练习提问,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继续练习阅读时展开想象,学习背诵诗歌时加上适当动作的方法。

3、认字26个,掌握多音字“乐、和”,积累3个常用偏旁:言字旁、米字旁、禾字旁。

4、写字13个,学习新笔画横折提,练习写带言字旁的字。

5、选词造句,练习回答,注意问号与句号。

6、抄写10个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7、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填写观察记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培养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字26个,掌握多音字“乐、和”,积累3个常用偏旁:言字旁、米字旁、禾字旁。

2、写字13个,学习新笔画横折提,练习写带言字旁的字。

3、选词造句,练习回答,注意问号与句号。

4、抄写10个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六、课时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认读文中“和、把、挺、喝、渴、黑、钻、松、闹、啊、喊”11个二类生字和“粒、种、点、声、音、说、赶”7个一类字。指导书写“点、赶”两个生字。

2、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读文中“和、把、挺、喝、渴、黑、钻、松、闹、啊、喊”11个二类生字和“粒、种、点、声、音、说、赶”7个一类字。指导书写“点、赶”两个生字。

2、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2、写好“点、赶”两个字。

(四)、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仪。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提问: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2、师语:老师也很喜欢唱歌,我带来自己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们会唱也可以跟着唱。

3、欣赏歌曲:《小雨沙沙》

教学开始:

1、激趣入课 完成板书(5分钟)

提问: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歌曲中是谁在说话?

师语:(课件:出示各种种子的图片,随课件的演示教师说)这是西瓜的种子,这是玉米的种子,这是大米的种子,这些都是种子,快来读读它。出示“种子”这个词。(贴板书)春天到了,这些种子都可以种在地里,(课件)将来结出西瓜,长成玉米,变成碗里香喷喷的米饭。读读这句话:种子种在地里。(课件)

2、揭示课题,识字——种、粒。

⑴引出生字“种、粒”。

提问:(课件)你能说一(   )种子吗?(课件:出示“粒”字)。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粒”字的结构?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这个字。(学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师语:一起读读,齐读课题。

⑵识记“种、粒”

提问:猜猜看,禾字旁、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

提问:谁有好方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的字音?

师语:像这样一部分表意,另一部分提示字音的字叫做形声字。再来读读。(“粒、种”)

3、初读课文,自主识字。(8分钟)

过渡语:像“种、粒”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一些,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试试看,你能否用刚才的方法认识它们?

⑴师语: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

⑵师语: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这一次我们两人一小组互相读一遍,读完之后互相检查一下字条里和田字格里的字,如果同伴读对了你就夸夸他,如果他还有困难你就帮帮他。

⑶提问:同学们读得认真极了!课文中还有你读不出的字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和、把、挺、渴、喝、钻、松、啊、赶)

提问:在这些字宝宝当中有哪些是形声字?猜猜看!(课件)

提问:下面这个字没有形声字的特点,试试看能读出它的字音吗?(课件:出示黑)

过渡语: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课件配合背景为黑色)这是怎样的世界呀?谁能用“黑”个组词,形容一下?(课件:      的世界。可以有背景)

提问:后来它又看到了怎样的世界?(课件配合背景为光明)文中有个词,与黑暗相反能找到它吗?(课件:出示光明)

4、理解课文,随文识字。(14分钟)⑴过渡语:这粒谁在泥土里的种子是怎样看到这个光明的世界的?文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四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一找,用圆圈圈出来。

⑵认读“挺”字。

师语:(课件:出示“挺一挺”)一起读读这个词,能做个动作表现一下吗?生:动作体会。(要注意引导孩子体会种子在从低到高挺。)

⑶过渡语:睡在泥土里的种子第一次挺一挺在哪个自然段?(出示:课文第一段)谁来读一读。大家边听边想:小种子为什么挺一挺?(目的:训练学生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学生回答。

⑷处理“和”。

提问:(课件:出示“暖和”)“和”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一个读音谁记得?字条中它的读音是?词语中它的读音?

提问:如果你就是这粒种子,谁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感到暖和?(引导孩子说出温度)

板书:温度。

⑸过渡语:噢,春天到了,温度升高了,再也不用团着身子,缩成一团了。这种感觉真好。谁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一段)生:接读。

⑹提问:小种子第二次挺一挺是因为什么?能读读吗?(课件:出示第二段)

⑺处理“渴、喝”。

课件出示:渴、喝。

提问:这两个字宝宝长得很像,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它们?生答:……

师语:试试看能把它们填到句子中吗?

课件出示:

⑻过渡语:在种子刚有那么一点儿渴的时候,如丝的春雨就降落了下来,它喝了一口,好舒服呀。所以它又把身子挺一挺。

⑼提问:小种子第三次挺一挺是因为什么?快读读3—7自然段。谁发现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松土)

提问:我们一起来听听蚯蚓和种子都说了些什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⑽过渡语:现在的小种子每天生活在黑暗里,看不到一点色彩,它太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能得到朋友的帮助怎能不高兴呢?(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⑾过渡语:这一次,它离地面更近了,它听到(课件出示:唱歌一段)生读。

⑿处理“闹、赶”。

师语:这么多声音交织在一起,让种子觉得外面很?

课件出示:热闹,再出示单字。

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生答:……

师语:外面是这么一个热闹的世界,种子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方法:读;换词)

过渡语: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课件:出示第九自然段)

⒀处理:“喊”

课件出示:喊。

师语:一起读读这个字。

课件出示:说

师语:一起读读这个字。

提问:这两个字都和说话有关系,有什么不同吗?生答:……

提问:种子为什么会喊出来?生答:……

5、检测反馈。

师语:刚才文中的生字,都跳了出来还认识它们吗?

形式:抢答+猜猜看+小小配音员。

6、指导写字。

⑴过渡语:大家说的好,写得一定能更好。让我们来学写两个。

⑵指导书写:点、赶。

7、小结。

师语:急着看到外面世界的不仅有这粒泥土种子还有,落在被小鸟衔走落在岩石上的种子,被大风卷走卡进岩石缝中的种子。(课件)它们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冲破了黑暗。今天回家后我们也来种一粒种子吧,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一下你的种子是怎样发芽的。

教学反思

为了目标精心雕琢

今天我还算顺利的完成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一粒种子》的课堂交流,虽然紧张的心一下子释然了许多,但是思想却不由自主的在松弛的心绪之中搜罗正在凝结的闪光。

回首准备的日子,同事的坦言和帮助,领导的耐心和点拨,让我在走出迷茫的同时触摸到了热情和真诚。除此之外,为了目标雕琢细节是我最大的顿悟。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根,教学的一切都是要根植于它才能生长的。《一粒种子》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充满童趣的文字和生动的“对话”展现种子发芽的过程,深受学生喜爱。我将教材又看了许多遍,将它们明确成称这样的三条:1、认读文中“和、把、挺、喝、渴、黑、钻、松、闹、啊、喊”11个二类生字和“粒、种、点、声、音、说、赶”7个一类字。2、指导书写“点”这个生字。3、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师者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可能带着孩子们走向目标。为师者要善于雕琢服务于目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够最终将这些目标植入孩子们的记忆。导入时,为了激趣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新授时,根据生字的特点,我把它们分为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两类,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进行教学,前者集中识,后者随文识;反馈了,设计 “比比谁最快”和“猜猜看”的游戏,既达到了集中反馈的目的,又兼顾了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要课中休息的心理特征;指导书写时,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变以往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 其实,除此之外,板书的次序、粉笔的颜色、学具是否操作方便、用完的学具该放在哪里、导语是否精炼、问话是否明确……每一个可以想到细微之处,我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设,再三的雕琢。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识字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等等。

教学是一个不断丰盈的过程,虽然我们的每一次设计和实施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从而让自己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不断的成长。就像这一次,我发现了“为了目标精心雕琢”一样。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5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难点是:

字音:和(huò)是多音字;挺(tǐng) 后鼻音,蚓(yǐn)前鼻音,钻(zuān) 泉(quán)三拼音;

字形:“挺、世”的笔顺;

字、词义:挺,热闹,突然;

知识: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此板书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剖面图,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 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第一次是在蚯蚓和种子对话时,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好个光明的世界”具体化。儿童能把图上看到的景色跟课文描述的事物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对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粒种子》结尾说;“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个光明世界!”这里的“好个”就是“好一个”。“好”用在

“光明”的前面,表示“光明”程度深,带有感叹语气。这是个无主句。地面上阳光灿烂,一片光明,跟泥士里的黑暗景象强烈的对比,

所以种子发出这样的感叹。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6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小节比较多。请在课文里找一找,拿出铅笔做上记号,种子睡醒过来有几个“挺一挺”。(学生拿铅笔边看书边做记号)

师:书上有几个挺一挺?你来讲讲你是怎么划的?

生:第一个“挺一挺”是从“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到“就把身子挺一挺”。

师:也就是课文的——

生:也就是课文的第一小节。

师:第二个挺一挺呢?

生:第二个“挺一挺”是从“它有点儿渴”到“就把身子挺一挺”。也就是第二小节。

师:说得很好。第三个呢?

生:第三个挺一挺是从“种子听了很高兴”到“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第三个“挺一挺”内容比较多,比较长,应该从“春风轻轻地吹”开始,到“种子听了很高兴。”第四个呢?

生:从“春风在唱歌”到“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第四层意思应该到完了。有四个“挺一挺”。跟他划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举手)

师:好,种子发芽有四个“挺一挺”,每挺一挺就是一层意思,现在我们一层一层来读,看看这粒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第一小节有几句话?

生:第一小节有两句。

师:请你读第一句。(指名另一学生)你读第二句。(两名学生先后读第一段中两句话)

师:好。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在图上贴上一粒子沉睡在泥土里)它觉得很暖和。(板书: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就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黑板挂图上贴上一粒微睁开眼睛的种子)

师:(指名)你来读第二段。(学生读第二段)

师:种子觉得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板书:喝水)觉得怎么样?

生:(齐)很舒服。

师:对,它又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挂图上贴上一粒睁开眼睛的种子)好,我们把第一、第二节连起来念一念。要把它感到暖和,觉得舒服的感觉念出来。(生齐读一、二两节)

师:这时候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在泥土里看到好朋友了。看到了谁呀?

生:(齐)蚯蚓。

师:对,看到蚯蚓了。(在挂图上贴上蚯蚓)它们就说话了,它们说了不少话呢!现在老师来做蚯蚓,小朋友,你们做种子,我们来对话。春风轻轻地吹着,你们就来问我了——

生:(齐读)外面是什么声音?

师:(读)那是春风,春风招呼咱们到外边去。

生:(齐读)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师:(读)不,外边亮得很,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师:好,现在我们换一换,你们做蚯蚓,我来做种子,我来问你们。(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蚯蚓告诉种子外边亮得很。你们看看课文中这幅图,外边是什么样儿的?谁把这幅图讲给大家听听。

生:外边亮得很,太阳把大地照得暖暖的,柳树在阳光照耀下,迎着春风跳舞。小燕子在唱歌。

生:太阳射出了万道金光,照得大地亮堂堂。柳条儿迎着春风在空中飞舞。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说得真好。外面的世界那么美,那么可爱,蚯蚓看到过了,种子还没有看到过,蚯蚓会怎么做?

生:帮种子松土。

师:对,蚯蚓帮种子松土。它说,我来帮你松土,(板书:松土)你可以钻出去。种子听了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

生:因为它想外边亮得很。蚯蚓帮它松土,它可以钻出去看看地上的世界。

师:对,它就又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图上贴上长出小芽的种子)

师:小朋友,这时候种子离地面很近很近了,它已经听到地面上有很多歌声了。谁在唱歌呀?

生: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是呀,(逐一板书: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在唱歌)

师:大家想一想春风招呼种子到外边去,它会唱什么歌呢?

生:春风唱:呼呼呼,呼呼呼,小种子快出来。

师:泉水怎么唱的?

生:泉水唱:叮咚叮咚,我要流到小溪里去。

师:对了,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泉水要流到小溪里去了。

师:小鸟怎么唱的?小鸟一定唱得更好听了。

(一位女孩用优美的童声唱起《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唱到最后一节小黄鹂的歌声时,老师引导全体学生齐声合唱“的哩哩……”)

师:小鸟的歌声真好听呀!小朋友也在唱歌。我们就是小朋友,我们来唱一个《我是一棵小树苗》好吗?(生齐答:好)来,准备好,配上动作,高高兴兴地唱,让种子听到。(小朋友愉快地唱起《我是一棵小树苗》,并配上动作,情绪活跃。)

师:小朋友唱得真好听。这么多动听的歌声,种子都听见了,它听到那么多歌声,那样的——

生:(齐)热闹。

师:对。(板书:热闹)那么多的歌声,那么好听,这时候它说了什么话?

生:(齐)啊,我要赶快出去。(教师指导读好这句。)

师:(板书:啊,我要赶快出去。)假如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出示卡片:啊,我要出去。)你们看,这两句话,哪一句更想出去?

生:第一句更想出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要“赶快”出去,有马上,很急的意思,第二句没有用“赶快”,就是说慢慢来好了。

师:是的,用上了“赶快”就比上面这句更想出去,更急。你们看它说的话前面还有一个词儿也说明它很着急。是什么词?

生:(齐)是“连忙”。

师:对。现在我们从“春风在唱歌……”念到“啊,我要赶快出去。”要把种子想赶快出去的心情念出来。(学生齐读这一节)这里有两个句子,请读一读,比一比。

生:(念第一句)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

生:(念第二句)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怎么样?

生: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同的。

师:怎么不同?

生:第一句是说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第二句都改成唱歌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这两句话意思都相同的。

师:为什么?你讲出理由。

生:因为第二句把春风当作人,说它在唱歌,把泉水、小鸟也当作人了。

师:对,老师同意后面一位同学的意见。这两句话写法不同,意思一样。你们看,春风在吹,把吹比作唱歌,泉水在流,把流水声比作唱歌,把小鸟的叫比作唱歌,小朋友本来就会唱歌,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句?要讲出理由。

生:我喜欢第二�

生:我也喜欢第二�

生:我也喜欢第二�

师:对呀,把春风、泉水、小鸟比成人一样。春风在吹,春风在唱歌;泉水在流,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叫,小鸟在唱歌。这种写法,我们读起来就觉得很生动,很活泼,很有趣,念起来怪有味儿的。你们看,它们还排起队伍来了;第一个是春风,第二个是泉水,第三个是小鸟,第四个是小朋友,排成队伍的句子我们越读越有劲。我们再来读一读。(学生有表情地齐读。)

师:看书,读下去。(学生齐读: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师:这时候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贴上带小叶的种子,并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第四个“挺一挺”种子已经挺出地面来了。它觉得眼前忽然一亮(出示挂图)谁能看图讲讲种子挺出地面,看到地面上的景象。要从近到远说,把图上画着的地面上的事都讲出来。

生:种子钻出地面来,眼前一亮。它看见泉水从山坡上流下来,叮咚叮咚地在唱歌;看见小朋友背着铁锨去种树;桃花开了,小黄鹏在树上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柳树迎着春风在跳舞。小燕子围着柳树飞来飞去。远处的田野上,拖拉机在春耕。种子看见这情景多么高兴啊!

生:(略)

师:春天是多么美好啊!外面那么美,读最后一节,要把种子这种感觉读出来。(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对(板书: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要念出种子心里的想法,“好个”就是“好一个”,用赞美的口气再读一下。(生齐读)对,种子挺出地面,它看到春天那么美好,世界那么光明。读了课文,我们知道种子“挺一挺”一共有四次。想一想,几次在地下,几次在地上?

生:种子“挺一挺”三次在地下,一次在地上。

师:“挺一挺”是说种子在干什么?

生:种子在膨胀。

生:种子在发芽。

师:到底是膨胀还是发芽?

生:(齐)是发芽。

师:对。“挺一挺”就是种子在生长,在发芽。(指板书暖和)它觉得怎样?

生:(齐)暖和。

师:对,暖和了,它把身子怎样?

生:挺一挺。

师:它有点儿渴了怎么样?

生:(齐)喝水。

师:喝了水怎样?

生:(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后来蚯蚓来帮它——

生:(齐)松土。

师:泥土松了,它怎样?

生:(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最后它要钻出地面了,又怎样?

生: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这是一篇童话,它把种子当作人来写了,其实是告诉我们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生:它要蚯蚓翻松泥土。

生:它要水分。

师:对,春天天气暖和,有充足的水分,泥土松软,空气流通,种子就发芽啦。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7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等词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

课前叫同学准备种子和发了牙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叫你们回家调查一下,看看种子是如何发芽,开花,结果的,现在谁能把自己查到的,问到的和大家分享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需要在春天,暖和的天气,……)

师:同学们说真好,那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有一粒种子是如何长大的。(师板书:一粒种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放课文录音,请同学认真听,听到了什么。

学生起来汇报:挺一挺,口渴,蚯蚓, ……

2、请同学找一找这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标上段号。

3、请生边读课文,并圈出生字。

4、结合课文,学习生字。(同学自己拼,同学拼,小组一起拼)

5、找出文中形象写出种子发芽动作的词?

挺一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挺一挺,而且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并用动作表示意思。

三、课文学习

1、尝试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种下去时是怎么样的?(板画)运用学法学习“泥”字。

③尝试练习填空:种子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暖和)从暖和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温度)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先尝试练读,教师再点评批导,后齐读)

⑤小结。

2、尝试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为什么又挺一挺身子,那是因为( )(舒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水)

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3、尝试自学3-7自然段。

①尝试自学。

A.读后想想,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

B.用四步法尝度自学生字:蚯蚓、钻、招。

②检查。

A.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重点教字“钻”。理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蚯蚓在 帮它松土。懂得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B.分角色读。

4、种子最后怎样了?——发芽了。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生字?

2、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啊?

(春天,天气暖和,水分,蚯蚓帮忙松土,空气)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并要带出挺的动作。

2、抄写生字。

板书:

暖和 挺一挺

种子 舒服 挺一挺 光明的世界 开心

松土 挺一挺

热闹 挺一挺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8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的词语。

2、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钻出地面的所见所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感受生命的伟大力量,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学难点:

感受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感受生命的伟大力量,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手作教具(种子的头饰、蚯蚓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1、同学们唱的《春天在哪里》真好听,我想:种子也一定很想听一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粒种子》。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好吗?师板书,生书空。

2、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了词语宝宝,一起看大屏幕。

(1)点名读

(2)开火车读

(3)引导学生区别渴、喝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

二、 精读理解、感悟主旨

1、出示问题及学习要求

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的世界的?

要求:

(1)认真读问题。

(2)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最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教师点名回答。

2、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种子挺了几次才破土而出?

指导学生读“挺一挺”的句子。出示句子。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它醒过来,觉得很暖和, 就把身子挺一挺。

师:要读好这句话,就要抓住关键词语来读好,就能把句子读好。不信,你试试。

师:出示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读好红色的词语。 它有点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 挺一挺。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它高声 喊道:“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过渡语:同学们读句子很厉害,老师有一个难题要考考大家,请看要求。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要求:

1、组长分配任务。

2、组员有序完成任务,记录员作好记录。

3、全组完成表格。

高二生物研究性教案 9

学习目标:1.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2、有性生殖的概念、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

4、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教材梳理]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1)含义: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种类:

生殖方式概念实例

-生殖

(裂殖)一个生物体直接-成两个新个体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

出芽生殖

(芽殖)出芽形成芽体,进而发育成新个体酵母菌、水螅等

孢子生殖由无性生殖细胞——孢子长成新个体青霉、曲霉、衣藻等

营养生殖

(扦插、嫁接等)由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双受精

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一个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

b.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③适用范围:被子植物。

(2)子房的发育

①果实的形成

子房壁珠被胚珠子房

果皮种皮种子果实

②胚乳的发育

a.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因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种子。

b.一些植物种子的胚乳发达,大量的养分储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③胚的发育

a.实质: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b.发育结果: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配子的来源

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经减数-形成的。

(2)生殖过程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

①含义: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②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

③三胚层的发育:

(4)胚后发育

①含义:幼体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出生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②类型:

a.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小,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胚后发育。

b.-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如蛙的发育。

[牛刀小试]

一、受精

1、结合细胞膜的成分,讨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是否意味着父、母双方各为后代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分析原因。

提示:不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

3、判断正误

(1)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绿色开花植物的同一个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的核遗传物质组成相同。(√)

(3)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没有受精极核的发育。(×)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思考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此谜语的谜底为花生。请探讨:

①谜语中所描述的是花生的哪几种结构,分别由子房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提示:花生果实麻屋子――→指果皮――→发育为子房壁红帐子――→指种皮――→发育为珠被白胖子――→指胚――→发育为受精卵子房

②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相比,缺少哪部分结构?思考其原因。

提示:花生种子无胚乳,因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子叶吸收而退化了。

(2)有人说,因种子的胚能发育成新植物体,所以种子的成熟就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试分析这句话是否正确。

提示:错误。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而种子的胚其实已经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了。

2、连线

三、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用流程图表示蛙胚胎发育的过程。

提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

2、请在图中填写出原肠胚的三个胚层。

[重难突破]

一、受精

1、受精前的准备

(1)精细胞变形的意义

精细胞变形为蝌蚪状的精子,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集中在头部,细长的尾部获得运动能力,利于受精。

(2)卵细胞体积较大的意义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两次细胞质不均等-,使卵原细胞的细胞质更多地集中在卵细胞中,为受精卵提供营养,供早期胚胎发育所需。

2、受精作用的细胞学原理

(1)细胞膜和核膜上糖蛋白的识别功能,保证了只有同种生物的-生殖细胞才能融合。

(2)生物膜的流动性,使-生殖细胞融合为一个受精卵。

3、受精作用的实质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

4、受精作用和减数-图解(以动物为例)

[特别提醒]

(1)受精卵是新个体的第一个细胞,其-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2)精子和卵细胞是亲子代之间联系的桥梁,它们将亲代的DNA传递给子代。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及发育

1、生殖细胞的形成

(1)雌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大孢子母细胞(胚囊母细胞)――→减数-大孢子――→3次有丝-8细胞胚囊――→其中有1个卵细胞2个极核

(2)雄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2、果实和种子各部分发育来源(假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特别提醒]

(1)不管是有胚乳的种子还是无胚乳的种子,在种子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由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只是有胚乳的种子,胚乳没有被胚吸收,而无胚乳的种子胚乳被子叶吸收了。

(2)胚和胚乳是在双受精基础上发育而来的,包含着双亲的遗传物质。种皮和果皮都是由母方的一部分结构变化而来,其遗传物质完全由母方提供。所以种皮、果皮及胚的染色体数目虽然都是2n,但来源不同。

三、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

[考向聚焦]

[例1]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

B.幼鹿经过-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

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

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可发育成不同的组织

[解析]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原肠胚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这三个胚层经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最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幼体。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寿命不等于个体寿命,在个体的任何阶段都有细胞的衰老死亡。幼鹿经过发育长出鹿角并不属于-发育。-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

[答案]B

[例2]如图为荠菜胚及胚乳发育过程示意图:

(1)图中[16]发育所需营养可由图中[]________提供;而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物质主要由图中[]________提供,但其营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

(2)图中[18]发育成为________和________,[19]发育成________,[20]发育成________,[23]发育成________,而图六发育成为________,[11]发育成________,[24]发育成________。

(3)荠菜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直至开花,在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阶段与此相当的发育阶段称为________。

[解析]荠菜的受精卵经一次细胞-,产生两个细胞,其中近珠孔的是基细胞,远珠孔的是顶细胞;顶细胞将来发育成胚,基细胞将发育成胚柄,胚柄的功能之一是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荠菜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来自于子叶,在被子植物的种子形成和果实发育过程中,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荠菜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当于高等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胚后发育。

[答案](1)[22]泡状细胞[6]子叶[10]胚乳(2)胚胚柄胚乳种皮果皮果实种皮种子(3)胚后发育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填充:①受精卵②受精极核③胚

④胚乳⑤囊胚⑥原肠胚

[关键语句]

1、受精是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它开始于精子细胞膜与卵细胞细胞膜的接触,结束于两者细胞核的融合。

2、受精卵中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3、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是有无-生殖细胞的结合。

4、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所特有的。

5、双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6、有胚乳种子与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在于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是否被子叶吸收,无论哪种种子,胚总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7、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前者为受精卵到幼体阶段,后者为幼体出生(孵化)到性成熟阶段。

知识点一、受精

1、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B.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C.受精后,卵细胞的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缓慢

D.受精后的卵细胞能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

解析:选C受精前,卵细胞代谢缓慢,受精过程使卵细胞变得十分活跃,然后受精卵迅速进行细胞-、分化,开始个体发育的过程。

2、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膜相互融合

C.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解析:选A因为遗传物质并不是全部存在于染色体上,在细胞质内的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而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所以来自母方的遗传物质比父方多。

知识点二、有性生殖

3、下列增加个体数的方式中,不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A.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B.蜜蜂的孤雌生殖

C.蟾蜍未受精的卵细胞经人工刺激后发育成新个体

D.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解析:选A有性生殖的实质是生物能够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无论受精作用是否进行,只要是有性细胞参与实现的生殖现象(包括单性生殖)均属于有性生殖。

知识点三、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4、下列关于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卵发育成胚

B.胚珠发育成种子

C.胚和胚乳都在胚珠中发育

D.一个极核与两个精子结合发育成胚乳

解析:选D生物的个体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A、B、C选项都是发育过程的一部分,胚乳是由两个极核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的。

5、高等植物胚、胚乳发育和个体发育的起点依次是()

A.受精卵、受精极核、受精卵

B.卵细胞、极核、种子

C.受精卵、受精极核、种子

D.顶细胞、基细胞、种子

解析:选A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要是通过有性生殖繁殖的生物,它们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不同之处在于被子植物具有特殊的双受精现象。受精卵既是高等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也是胚发育的起点;受精极核则是胚乳发育的起点。

知识点四、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6、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①过程表示胚胎发育,②过程表示胚后发育

B.从受精卵卵裂至囊胚形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C.兔子、雄鹰和眼镜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会出现羊膜

D.原肠胚时期不进行细胞分化

解析:选C由受精卵发育为幼体是胚胎发育,由幼体发育为成体是胚后发育。卵裂形成的囊胚总体积基本不变,而每个细胞的体积减小。兔子、雄鹰、眼镜蛇分别是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都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羊膜和羊水能保证其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原肠胚时期会发生细胞分化。

7、高等动物的生殖发育周期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动物的个体发育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主要进行________-。

(2)个体发育成熟后通过[]____________产生配子,它发生在动物的______________中。

(3)图中B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青蛙的该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4)青蛙的[C]____________过程和[D]____________过程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

(5)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卵裂→______胚→______胚(具有______个胚层)→__________。

(6)蛙的胚后发育属于______________。

(7)A、B两过程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高等动物(脊椎动物)性成熟后进行减数-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卵裂形成囊胚,然后经过细胞-形成原肠胚,再经过-和细胞分化形成幼体,这就是胚胎发育过程。幼体孵化或生出来之后经过有丝-和分化形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叫胚后发育,成体和幼体差别较大的生物的胚后发育是-发育。

答案:(1)受精卵有丝(2)A减数-精巢或卵巢(3)受精作用水(4)胚胎发育胚后发育个体发育(5)囊原肠3幼体(6)-发育(7)对于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有重要意义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和随机受精使后代()

A.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B.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

C.从双亲中各获得一半的DNA

D.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解析:选D基因突变概率的高低与生物的生殖类型无关,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故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后代的核DNA从双亲中各获得一半,而质DNA来自于母本。

2、在育种研究中,给普通小麦授以玉米的花粉,出现甲、乙两种受精类型的胚珠:甲胚珠双受精;乙胚珠卵受精、极核未受精。两种胚珠中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

A.甲胚珠发育成无生活力的种子

B.乙胚珠发育为无胚乳种子

C.甲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小麦

D.乙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小麦

解析:选B题干中提供了许多的信息,要仔细分析:虽进行了授粉,但属于种间授粉,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不能形成正常的种子。小麦是单子叶植物,无胚乳的发育不能形成种子。由于受精卵发育初期,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形成的胚只含有小麦的染色体,也无法发育成有活力的种子,但其胚细胞经组织培养可获得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的植物体。

3、植物种子的胚细胞、胚乳细胞及种皮细胞中,含有来自母方染色体的比值依次是()

A.1/2,2/3,1B.1/2,2/3,1/2

C.1/2,1/3,1D.1/3,1/2,1/3

解析:选A植物种子的胚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这样,胚细胞中的染色体来自母方的应该是l/2;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受精极核是由2个极核与1个精子结合而成的,这样,胚乳细胞中的染色体来自母方(极核)的应占2/3;而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珠被属于母体的一部分,因此,其染色体全部来自母方。

4、[多选]图甲为被子植物种子形成过程的某一阶段,图乙为脊椎动物个体发育过程的某一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中1部位的细胞继续-和分化,发育成胚

B.被子植物在达到开花年龄后,其营养器官的生长就会停止

C.乙中的细胞继续-、移动和分化,可发育成原肠胚

D.卵裂期胚的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解析:选AC图甲是被子植物胚的图解,图中的1为球状胚体,该处细胞继续-和分化,发育形成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上述四个结构组成了胚;2为胚柄,其可以从周围的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图乙是动物发育的囊胚期,可继续发育成为原肠胚。对于一年生植物和两年生植物来说,在植株长出-官以后,营养生长就逐渐减慢甚至停止;对于多年生植物来说当它们达到开花年龄以后,每年营养器官和-官仍然生长发育。卵裂期胚的细胞数目增多,但其体积减小。

5、我们所吃的大米、小麦面粉、大豆和花生的主要营养物质来源依次是植物种子的()

A.胚乳、子叶、子叶、胚

B.胚乳、胚乳、子叶、子叶

C.胚乳、子叶、子叶、子叶

D.子叶、胚乳、胚乳、胚乳

解析:选B水稻和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其食用部分主要是种子中的胚乳。大豆和花生属于双子叶植物,其食用部分主要是种子的子叶。

6、一颗饱满的花生有两粒种子,则此花生的形成需要子房、胚珠和精子的数目分别是()

A.2、2、4B.1、1、2

C.1、2、2D.1、2、4

解析:选D一颗花生是一个果实,这个果实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而花生壳就是花生的果皮;子房中的胚珠长成种子,两粒种子至少需要两个胚珠发育而成;花生属被子植物,要进行双受精,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再发育成胚乳,所以每形成一粒种子就需要两个精子。

7、如图所示,近年来,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已研究确定了胚胎发育的过程。若孕妇在孕期的某一阶段受某些药物的影响,而生出口唇畸形(唇裂)的婴儿,则造成该畸形发生的病变的原始部位在()

A.图丙的6和10B.图甲的1和2

C.图乙的3和图丁的4D.图丙的5和6

解析:选D口唇有肌肉组织和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血管、脂肪组织等,所以,口唇的形成与外胚层和中胚层有关。

8、下列属于个体发育全过程实例的是()

A.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

B.小麦种子萌发到形成麦穗

C.婴儿发育到成人

D.从受精卵发育成成熟的植株

解析:选D个体发育是指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蛙的受精卵形成蝌蚪是蛙的胚胎发育;小麦种子从萌发到形成麦穗是小麦胚后发育的一部分;婴儿发育到成年人是人的胚后发育。这三种情况都属于个体发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过程。只有从受精卵发育成成熟的植株才是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9、玉米的体细胞内含有20条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卵细胞、一个极核、胚细胞、胚乳细胞、珠被细胞、子房壁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

A.10、10、20、20、20、20B.10、10、30、30、20、20

C.10、10、20、30、20、20D.10、20、20、30、20、20

解析:选C卵细胞和极核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而胚细胞、珠被细胞和子房壁细胞均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本身就是体细胞),胚乳细胞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1.5倍。

10、在高等动物胚的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原肠胚的形成,原肠胚的主要特点是()

A.有囊胚腔、原肠腔及外胚层

B.有囊胚腔、原肠腔及中胚层

C.有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和囊胚腔

D.有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和原肠腔

解析:选D原肠胚时期,随着内卷动物半球细胞和内陷植物半球细胞的推进,原肠腔逐渐扩大,囊胚腔逐渐变小,最后消失。植物半球细胞位于胚体内部,构成内胚层;包在外面的动物半球细胞,构成外胚层;内陷的植物半球细胞和内卷的动物半球细胞构成中胚层。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6分)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的生殖周期,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过程A和过程B这两个过程对维持生物体的________的相对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过程A的现象可在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中找到。

(3)过程C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栖类动物的过程D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过程C和过程D,形成高等动物的性成熟个体,其细胞学基础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解析:减数-发生在性腺中,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和细胞分化发育成新个体,减数-和受精作用保证了亲子代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相对稳定性。

答案:(1)染色体数目(2)精巢或卵巢(3)受精卵(4)-发育(5)细胞-细胞分化

12、(12分)如图表示胚珠结构及荠菜胚的发育,据图回答:

(1)荠菜的胚由图甲中的[]________发育而来,其增殖子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2)图中[11]________是由图甲中的[]________发育而来的,它的成分将被[]________所吸收,从而形成________种子。

(3)荠菜胚中具有-能力的细胞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中。

(4)种皮是由[]________发育而来,果实由[]________发育而来。

解析:(1)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发育成胚时,所进行的-是有丝-。(2)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无胚乳种子形成的原因是子叶吸收了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导致了胚乳的消失。(3)荠菜的胚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组成,具有-能力的细胞主要位于胚芽和胚根中。(4)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子房则发育成果实。

答案:(1)[2]受精卵有丝-(2)胚乳[3]受精极核[7]子叶无胚乳(3)[8]胚芽[10]胚根(4)[5]珠被[6]子房

13、(12分)如图表示蛙的某一发育时期,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示表示蛙发育过程的________期,它的前一时期为________。

(2)图中最先出现的腔是[]________;逐渐扩大的腔是[]________。

(3)蛙的消化道上皮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来;精巢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来;神经系统由[]__________发育而来。

(4)蛙胚发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属________-,胚后发育被称为________发育。

解析:(1)图中已经出现了原肠腔,应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肠胚期,它的前一时期为囊胚期。(2)原肠腔是在囊胚腔形成后逐渐形成的。(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发育为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附属结构,中胚层发育为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内胚层发育为肝、胰等腺体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4)受精卵在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进行有丝-,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与成体有明显的差异,幼体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显著的变化,发育为成体,像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发育。

答案:(1)原肠胚囊胚期(2)[④]囊胚腔[⑤]原肠腔(3)[③]内胚层[②]中胚层[①]外胚层(4)有丝-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10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3、能用"热闹"说一个句子。体验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注意多音字"和"的读音,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教学准备:一粒花生一颗花生的幼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春天里,花红柳绿、五彩缤纷(播放课件),你们知道这一棵棵美丽的小花小草,都是由一粒粒不起眼的种子变来的,我手里就有一粒种子,你们看(出示花生),把花生种到土里,慢慢地就变成了小苗苗(出示花生的幼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一粒种子就要带我们去看看它的成长岁月的故事。

板书课题:一粒种子(全班齐读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和生字掌握情况

1、课件游戏;种子点名(指名个别同学读,注意"暖和")

2、出示讲读例句:(1)太阳出来了,天气真暖和呀。(2)我和他是好朋友。

3、指名同学当小老师带全班读。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卡片,谁能用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如编字谜,编顺口溜,用钯笔标记)。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质疑问难:读完了课文,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学生交流)

四、精读分析

1、指名:谁喜欢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加动作)挺一挺。

师:你们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不好。

生1:动作好。

生2:音很准。

生3:不够有感情。

师:生3,你读读。

生3:(读出暖和的语气,加动作表情,很形象)

师:老师觉得他"很暖和",好像睡在被窝里一样,谁也来用舒服的口气读一读,也来暖和暖和。

生:读(也很绘声绘色)。

师:现在再请全班同学喝口水,一起舒服舒服(做挺一挺动作)。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2、教学3、4、5、6、7自然段。

师:观看插图,种子旁边有一个好朋友,是谁。

生:是蚯蚓。

师:他们在说些什么悄悄话。

生:答。

师:种子现在在哪里。(看图)

生:黑乎乎的地里。

师:外面有什么声音。

生:春风轻轻地吹着。

师:种不知道春风,它心里会怎么想。(看图观察种子的表情)

生:很害怕,很好奇。

师:我看看哪颗种子最害怕,最好奇。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指名读(3-4)读。

师:全班都来害怕害怕,好奇好奇。

生:全班齐读。

师:种子很害怕,这时好朋友蚯蚓帮了什么忙。

生:帮种子松土。

师:哪个友善的蚯蚓帮我们胆小的种子。

生:(热情帮助的语气)

师:谁能比刚才这位同学更热情。

生:(读得很诚恳)

师:种子得到了蚯蚓的帮助,心情怎么样。

师:谁来高兴高兴。

生:读(不够有表情)

师:老师发现xx同学满脸欢笑,你在笑什么。

生:蚯蚓帮助我,我很高兴。

师:这个同学能加上表情,很好,很生动,我们再试试。

生:读(有感情)

3、教学8、9自然段。

师:观察插图2,你看到了什么。

生:春风吹指着小花,鸟儿嘻戏欢叫,蝴蝶飞舞。

师:四人小组扮演春风,鸟儿、蝴蝶,演一出美丽的春景。

生:有声有色地表演。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春风、小鸟、蝴蝶,欢快唱歌的场面。

生:热闹。

师:你们能把刚才的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

生:读(很欢快)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欢快,呆在一旁的种子我可耐不住了,"啊,我要赶快出去"。

生:笑。

师:我们当当种子,一起出去吧。

师、生:齐读。

师:(打开日光灯)

生:好亮啊。

师:我们见到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一起欢呼吧: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师、生: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4、读全文。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出色的小演员,现在我们把刚才的片段串起来,读得比刚才更整齐,更有表情,动作更丰富,好吗。

生:(大声)好。

生:有声有色读完全文。

五、分析

1、解答刚才的质疑问难。

2、四人小组讨论:种子挺了几次,什么情况下挺一挺。

3、总结。

4、课件演示练习。

5、引导:

板书:暖和(温度)

喝水(水份)挺一挺

松土(土壤)

六、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渴喝,让学生说说异同。

2、填空:因为口渴要喝,所以用旁。

因为喝水要用,所以用旁。

3、学生说说应该注意的笔画,笔顺。

4、教师示范。

5、学生在大本语文写字本描两个,写两个。

七、布置作业

选几粒种子,好好培育,给它一定的温度,土壤和水,并填定《语语言天地》时的"观察日记表"(不会的字可用画或注音)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学短文,我采取让学生多读,边读边演,深入角色,以读促思,即富有情趣,又不失科学性。

注重小组学习,培养小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学和热爱科学,探索科学,课后作业即培养学生的种植技能,又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为日后写作做好实践基础。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11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12个,积累词语11个词语和句句子。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3、知道种子通常在春天发芽长大,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教学重点:

1、识生字12个,积累词语11个词语和句句子。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教学难点:

知道种子通常在春天发芽长大,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媒体录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题: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很优美的文字,想请大家来听一听,并且告诉老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

教师朗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春天)

2、师过渡:是啊,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了,桃花开了,柳树绿了,瞧,种子也从泥土中醒来了,听,他在说着悄悄话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听听种子在和谁说话,他又说了些什么?(出示课题:一粒种子)

二、检查自学的生字词语:

1、游戏一:点泡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2、游戏二:照镜子(书空“泥、粒、渴、喝”)

三、学习课文:

1、: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放到课文中再来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课文思考:课文里几次写到种子“挺一挺”?用线划出。

2、学生交流:

第一次“挺一挺”(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组内朗读第一节

(2)做动作,演一演

第二次“挺一挺”(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演一演

(3)种子觉得很舒服,会说些什么?

第三、四次“挺一挺”(学习课文第三—九小节)

1、默读3—7节:这几节写谁和谁的对话?

2、介绍“蚯蚓”:你听说过蚯蚓吗?它有什么特点?

3、板书:松土(空气)

4、学生字:咱呢

5、分角色朗读

6、学习八、九小节

(1)师:是啊,春天这么热闹!课文中是怎么描写春天热闹的景象的呢?

(2)自由读划出写春天热闹的句子

(3)种子听到外面这么热闹,他怎么说?

比较句子:我要出去!

啊,我要赶快出去!

3、思考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水、空气、阳光)

4、小结:小作者根据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分和空气三个条件。用拟人化的写法写了这篇科学通话。四个“挺一挺”叙述了种子发芽生长的全过程。

四、读写结合的拓展练习:

完成“说一说”

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呢?加上动作,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

1、一粒种子

暖和(温度)    挺一挺

喝水(水分)   又挺一挺

松土(空气)   又挺一挺

又挺一挺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12

《一粒种子》是一篇老教材,老师们都比较熟悉,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童话,以拟人的手法,用浅显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所需的条件。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儿童口语,是朗读的好教材,因此也被编入了省编教材。《一粒种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第一节)写‘粒种子睡在泥土里,春天来了,觉得很暖和。“暖和”一词暗指温暖的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第二层(第二节)写种子喝了水觉得很舒服。在泥土里的种子喝到水,侧面说明春天大地解冻,雨水充沛,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第三层(第三至第七节)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讲春天来了,春风吹着,阳光灿烂。“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

第四层(第八、九节)写春天的热闹景象和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的强烈愿望。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写出了种子出土后感到惊奇、兴奋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全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但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是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个要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听、读能力之外,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行说的训练,文中有三幅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幅插图:教师在讲到“啊,好个光明的世界!”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如能把前几课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内容综合起来说一说更好,不仅进行了说的训练,又充分领略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因此我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看起来,这个目标与第一个目标重复,其实不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大纲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具体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430个,两年级掌握680个,三年级掌握580个,四年级掌握450个,五、六年级掌握360个。由此可见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12个生字,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难点是:

字音:和(huò)是多音字;挺(tǐng) 后鼻音,蚓(yǐn)前鼻音,钻(zuān) 泉(quán)三拼音;

字形:“挺、世”的笔顺;

字、词义:挺,热闹,突然;

知识:懂得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要解决生字重难点,就要求教师重视设计识字环节。字音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后检查(包括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到巩固练习时的复习,生字在课堂中出现频率多,学生的识记就牢。字形教学采用随堂识字,如教“蚯蚓”一词,先给学生看蚯蚓的挂图,介绍它的形状、特点,然而“蚯蚓”两字容易写错,教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教“蚯”时可说“蚯”字右边是“丘”不是“兵”,因为蚯蚓没有脚,所以下面没有两点。蚯蚓有时弯弯曲曲像张“弓”,有时伸得笔直,像—竖,所以“蚓”的右边是引。(有的老师会说你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罗索,用形声字规律来学不是更简单吗?但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丘、引”。“引”字在《蜜蜂引路》。一课才学,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字义词义的教学也采取多种方法,能通过查字典解决的就查字典解决,能换词语理解词义的就让学生换词语理解。如“突然”换个词,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以前学过的词语“忽然”与“突然”意思相近。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词义理解,如“挺”,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下列各句中“挺”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挺机枪。

今天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挺高兴的。

方明挺着胸向前走。

种子把身体挺一挺。(做一个动作)

通过比较既让学生懂得了“挺”的不同意思,扩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另外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热闹”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繁盛活跃的场面,如果这样解释,学生更不易理解,教师可通过排比句教学理解、掌握“热闹”。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国庆节那天,马路上人山人海真热闹啊!开运动会那天,操场上热闹极了啦!有跑步比赛,有跳高比赛,还有拔河比赛。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从而达到一石四鸟的教学效果。

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玻璃瓶里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又放缓教学坡度,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看到了种子发芽的—些现象,从而能结合课文归纳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获得科学知识。由于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不仅课前做实验,而且课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一粒种子种在盆里,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实验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本课教学可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抓住重点句提契全文,用倒序分析法,疏理脉络,传授、剖析词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领会文旨。教学步骤从观察入手,揭示课题,教师出示两只盛有豆种的玻璃瓶,让学生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种子同样在泥里,为什么一粒种子发芽出土了,另一粒仍旧老样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句:课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出示: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理解分析这一句,种子突然见到了“好个光明的世界”时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赞美)文中哪个词表达了“惊奇”?(突然)哪个词说明兴奋?(啊)哪个词含着赞美的意思?(好个)如果把句子中“突然”“啊”两个词儿去掉,把“好个”换成“一个”,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仔细体会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再分析种子发芽过程,教学发芽过程以“把身子挺一挺”为主线,贯穿全文,分析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朗读品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粒种子”,边朗读边表演、把描写种子“睡、醒、渴、喝、舒服、招呼”等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小朋友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试验,写好观察日记四篇(种在泥土里、在泥土里醒了、种子发芽了、种子钻出地面)。这样,这堂课不仅完成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完成了写的能力的训练。

这课的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板书略)

此板书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剖面图,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13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 叶燕芬设计 金明东修改、评点

一、教材简析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的童话,叙述了种子发芽出土的条件和过程。全文共9个自然段,用4个“挺一挺”,分4个层次来写。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世界等12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热闹、也”各写一个句子。

4.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三、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幻灯、录音机、挂图,自制小黑板。

㈡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及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分、空气这些条件,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文中“泥、舒、蚯蚓、招、钻、挺”7个生字及“泥土、挺一挺,舒服、招呼”等词的意思。

㈢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提示课题。

出示两个试管,观察异同,导入  课文:一粒种子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⑴听录音读课文,圈生字,划新词。

⑵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标上小节号。

⑶检查:a.生字读音,b.文章节次,c.指名读课文。

3.结合课文,学习生字。

⑴尝试学习“挺”。

①找出文中形象写出种子发芽动作的词?(挺一挺)并说出重要意思。

②学生字“挺”,认识字形。

A.边看幻灯边提示学法:a.仔细观察,b.分析结构,c.找重要笔画,d.写一写。

B.根据学习方法,尝试学习“挺”。

③文中写了几个“挺一挺",分别在哪几节?(用“|”划开)

⑵尝试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种下去时是怎么样的?(板画)运用学法学习“泥”字。

③尝试练习填空:种子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板书:暖和)从暖和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板书:暖和)从暖和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板书:温度)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先尝试练读,教师再点评批导,后齐读)

⑤小结。

⑶尝试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尝试练习因果名式:种子又反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板书:舒服)

③尝试学习“舒”字,比较字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板书:水分)

④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⑷尝试自学3-7自然段。

①尝试自学。

A.读后想想,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

B.用四步法尝度自学生字:蚯蚓、钻、招。

②检查。

A.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重点教字“钻”。理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蚯蚓在帮它松土。懂得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板书:空气)

B.分角色读。

⑸种子最后怎样了?——发芽了。(板画)

4.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①本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生字?

②“挺”( )结构,左边是( ),右边笔顺是( )。“舒”( )结构,右边笔顺是( )。

③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 )( )和( )这些好朋友。

④你学会了用哪种方法把字写规范写漂亮?

5.作业 :抄写出本节课学的生字。

总评:

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案。本教案能根据学生和课文特点进行设计,富有童趣。首先教师成功地抓住了四个“挺一挺”,用“种子身体挺一挺,那是因为( )”的因果句式统贯整堂课的尝试学习,教学主线明,脉络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效大。其次是教师在识字教学上,运用了“仔细观察——分析结构——找重要笔画——写一写”的识字四步法进行识字教学,尤其强调了字形教学。第三是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字词教学、句式训练、朗读练习较为到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第四是针对常识性寓言的特点,教学中种子发芽需要的温度、水分、空气等自然条件的常识教学目标 在语文训练中也得到了落实。值得改进的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是重点,课堂上对“舒、挺”等重点字的教学,尤其是书写教学还需加强,指导需细致。

高二生物研究性教案 1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单向流动

1、来源逐级递减

2、起点2.表现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1.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高二生物研究性教案 1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以思考题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识,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把教材内容按其原貌活化于课堂内外,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协商、互相交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

2、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等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

4、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

6、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文化素养:可以进行有效、高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对信息进行关键性评价;可以准确地运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日常生活的安排:包括在学校与家庭中某日活动的安排,涉及到的词汇有场所、日常活动、时间等。由此拓展到学生周末与假期活动的计划与安排,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话题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

2、学生个人信息的表达与描述:包括学生谈论自己的体貌个性特征、爱好、生日、家庭、朋友等。涉及的话题较为广泛,但可引导学生重点谈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3、月份与季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一年四季的特征与活动、十二个月份的名称与顺序。然后可以拓展到谈论自己喜欢的季节与月份以及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中外常见节日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措施:

1、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2、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3、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

4、教师在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应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理念。教师对学生的研习活动应多肯定、赞赏、鼓励,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使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和贬损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5、精心设计任务型活动,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17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一粒种子》是一片有趣的课文,通过种子和蚯蚓的对话,感受到种子的生长过程。

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激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种子钻出地面后,他会看到些什么呢?课堂上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学生们兴致颇浓。凡是敢于举手说一说的同学,我就用粘纸、书签等奖品鼓励他们,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课时,我没料到有些没被请到说一说的同学要求我再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此时此刻,我感动极了,我想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对了,真正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平等民主。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学会与学生合作。这节课中,我参与学生的学习,师生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想法。

2、重视朗读训练。

读书活动其实也是学生体验情感的活动。而有情感体验的读书活动,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范读有关文中的语句,实际效果很不错。我能感受到自己动情的朗读已打动了所有学生,为他们后面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读的乐趣。

3、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养成探根求源的意识。因为我尊重学生的想法与看法,且鼓励其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得以畅所欲言,虽然学生的有些问题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料想到的,但我觉得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或发表一种见解,哪怕是错误的,都是难能可贵的,这比我告诉他一个真理更重要,更有价值。

不足之处:

识字教学环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不适合自学,从实际效果看并不好,毕竟学生年纪还比较小,自学能力还成熟。上课时教师应运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来教学生字,相信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名称: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学年:2009

案例分析:

《一粒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在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苏醒过来;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问答;最后,种子终于勇敢地冲破土层,迎接一个光明的世界。同时还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实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教学片段: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明白“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在掌握了文中的生字新词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一个能描写种子发芽一瞬间动作的词语。学生马上找到了词语“挺一挺”,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之后,让学生找到文中四句描写“挺一挺”的句子:

①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他有点渴了,喝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③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这四句话中找出疑点,展开讨论: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把身子挺一挺?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出示句子:

①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种子醒过来,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春雨滋润着大地,种子喝了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③蚯蚓帮种子松土,种子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从而得出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

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环节看似顺理成章。课后,我总感觉到虽然整堂课是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的,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牵强。于是,我重新翻开语文书,想从中发现更好的设计。这时我发现,如果把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改成语言训练,说不定会更好。我重新设计的过程是这样的:让学生找出文中一个能描写种子发芽一瞬间动作的词语“挺一挺”和文中四句描写“挺一挺”的句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当种子看见光明的世界,它会感谢春风,说:“谢谢你,给我       (温暖)。”它会感谢春雨,说:“谢谢你,            (给我补充了水分)。”它还会感谢蚯蚓,说:“                     (谢谢� ”我想,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帮助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课文,同时,也得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由此,我想,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在备整个教学环节的同时,还要注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一想,预设一下学生对于你所备的教学设计的反映。相信,长期下去,对自己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

《一粒种子》是语文a版教材中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即温度、雨水、松软的土壤、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课文中的会认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课堂上,我根据孩子们好奇、活泼的特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体会到了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惊喜和兴奋。首先,我利用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和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我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挺一挺”来理解课文,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最后我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想象种子发芽后所看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样学生体会到了种子出土后的兴奋。课后,我对本堂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很大方的演唱了学生熟悉的歌曲《小雨沙沙》,让学生说出歌曲中唱了谁想干什么?学生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歌曲中是唱的是种子要出土,要发芽的事。我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演唱,学生可高兴了。紧接着我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了课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还创设了很好的过渡语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如:种子在蚯蚓大哥的帮助下听到了外面热闹的歌声,它听到了谁在唱歌呢?你能在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吗?

二、抓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范读课文时故意把文章中的 “挺一挺”词语读的响亮一些,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四处“挺一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就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学生学的很轻松,很愉快。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对课文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老师的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男女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到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体会到了种子发芽后的喜悦。

四、适时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堂,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堂开始,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把自己看到的有顺序的说出来。在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我让学生练习用“因为(  ),所以种子把身子挺一挺”的句式说话。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种子眼前光明的世界里有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教会学生懂礼仪 。

文章中蚯蚓的出现是一个帮助他人的很好典型。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蚯蚓表现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想向他学些什么?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和他人说话要有礼貌。

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个个就像是盛开的花朵,我知道孩子们这节课有收获。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18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它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四个“挺—挺”,自然地把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点出来了。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

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请小朋友在半个月之前,把蚕豆种子播种在自己的小花盆里,并把种种子的花盆放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又定时的给浇水,请学生每天去观察。当我上《一粒种子》的这一天,请小朋友带来种蚕豆的花盆,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大早学生就议论纷纷:我总没有给它浇水,我的蚕豆没有长出来;看他的豆芽叶片真绿,你是怎么种的?哎呀!她的蚕豆芽钻出来了,可是现在叶瓣一顶点儿都没有;又听见有人在说,我给豆浇的水太多了,淹死了……听了学生的交流,我搬出了在不同时间播种的蚕豆,请学生观察每盆豆。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使蚕豆发芽而有的却不行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学习课文。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再读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到有四处写种子“把身子挺一挺”。

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之后,再次要求学生去学习课文,就表现出一种主动性了。根据儿童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又在课堂上就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贴图,课文写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觉得很暖和,醒过来了。我就贴种子微微睁开眼的图片,请小朋友找出句子读一读,� 这时就指导学生用活泼、轻快的语气朗读,感受春天的暖和。而第二自然段写种子有点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再请学生讨论种子在泥土里发芽需要的水分,是从哪里来呢?这时就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去寻找符合情理的答案。讨论之后明白如(冰雪融化、春雨绵绵、人工浇水┄┄)等使种子觉得舒服,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又指导学生读出舒服的感觉。从中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水分。接着请四人小组朗读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再讨论:课文这个自然段写了谁与谁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同桌的讨论,理解了“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最后贴出长出小叶,钻出地面的图片,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它听见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在唱歌。教学时,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的场面。正因为种子觉得外面很热闹,就又一次地挺一挺钻出地面。在教学中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我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在课文初步了解之后,我再请小朋友讲一讲,你的种子为什么能发芽?而你的种子又为什么不发芽?小朋友很快找到了原因:我的蚕豆缺少水分;我的蚕豆给我用塑料袋包住了,是缺少空气了;种子发芽要三个条件,要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新鲜的空气,才会长出绿芽。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要重视实践活动,由于好多学生种豆没有成功,课后我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再一次种豆,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因为实践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研究性学习教案 19

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活动类课程中规定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即在高中阶段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为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切实开展起来,特制定本学期活动计划如下:

一、 宣传动员

学校在开学初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就“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等进行指导性的宣讲。要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综合性内容为主,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目标,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性和使命感的课程。

二、 加强领导管理,优化人员配置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切实落实《课程计划》的有关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排进课表,深入课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将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配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具有各种聪明才智的学生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并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 时间安排

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节课,集中安排在周六上午。根据需要,也可以因时制宜利用其他时间。

四、 实施过程

初拟个人课题方案,指导教师可提出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每学科每人至少三个。教研室汇总印成课题指南发给学生。指导教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每位任课教师应承担两个以上课题组的指导任务。

选定课题后,各课题组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随时跟踪指导。学期末每个课题组都必须有成果。成果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也可以是一件模型、一个展报、一次演讲等其他形式。各小组经评议给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指导教师要写1—2份研究性学习案例;班主任代表班级课题实验指导小组根据本班课题实验的情况撰写总结报告;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具体实施情况撰写年级学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总结报告;教研室撰写学校“研究性学习”工作总结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20

背景: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种子发芽出土的条件和过程。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富有童趣,深为儿童喜爱,学生自读课文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但如何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生动的语言,天真的童趣,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中种子的“情感”,体会种子对春天的向往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一粒种子发芽动作(无声)

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导入课题:一粒种子

二、 自主学习,读中识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之前给自己说说应该做到什么?[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2、 抽读课文,纠正读音,随课文媒体出示“生字宝宝”认读。

3、 认读“生字宝宝”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方法

4、 全班交流识记生字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你会带领大家学习哪个生字?

三、 再读课文,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四、 读读演演,感悟内化

师:现在我们还要当一回配音演员,给无声动画配音。要做一名好的配音演员,可不容易,先要反课文读好,读出感情来。你愿意读哪一部分?(屏幕出示4块内容,根据学习需要分成3块1-2节、3-7节、8-9节顺序不固定,根据学生选择可任意调换。)

1、 指名读1、2两节,师生共同评议――自由练读――齐读。

2、 多媒体出示3-7节(蚯蚓和种子的对话)。

师:要读好这段对话可不容易,我们先来过这一关。出示:

①括号里该填 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填?

a、 种子地问蚯蚓:“外面是什么声音?”b、 蚯蚓地说:“那是春风。春风招呼我们到外面去。”c、 种子地问:“外面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②根据你的理解试着读读看――评议――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③师小结:是呀,同一段对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读起来也可以有自己的感觉。只要能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都是可以的。

3、 媒体出示:8-9节课文和文中第三幅插图。

①指名读这两段。

②看图,想像,重点感受“热闹”。

春风怎样只听唱歌的?(大家轻声呼一呼)

泉水怎样唱歌的?(试着唱一唱)

小鸟怎样唱歌的?(叫一叫)

小朋友会唱什么歌?(唱一唱,感受春光的美)

③表演“合唱”,理解“热闹”。

④外面既然这么热闹,泥土里的种子可等不住了,自己试读――抽小组读――齐读。

⑤再看图。种子又抒身子挺一挺,它终于钻出了地面。它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光明世界?看图说说。

⑥指名读最后一段――评议――齐读。

五、 演读课文,享受美文

多媒体放无声动画,要求二人一组分工合作,给无声动画配音(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1、 二人一组自由练习。

2、 抽学生来配音演读――师生评议。(学生一个个涨红了小脸,兴奋不已。)

3、 全班表演读读课文。

六、 给画添话,创造想像

1、 种子从睡在泥土里到发芽,肯定有不少心里话吧!请你在每幅图下写几句。

2、 交流欣赏。

分析: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教师要营造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活泼、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情境,保证学生自读、自悟、自创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特点”和“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语言学习的规律,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反思:

1、 营造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乐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大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让学生填写种子和蚯蚓对话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填,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而这正是课程标准 “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最好诠释。

2、 唤发情感,提供充足的空间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如在对于热闹一词的理解时,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部分,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说话、表演的基础上理解“热闹”,同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想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方法,并在情景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并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演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种子、蚯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演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文中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并享受着自己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一粒种子》教学案例

学会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倾心”,要求听别人说话时要用心、细心。这其实是一种文明礼貌,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小学生一般注意力都不够集中,课堂中较容易活泼好动,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有责任要经常提醒,提醒同学们注意听清别人的话语。同时,还要善于树立榜样,表扬鼓励那些乐意听别人说话的学生,让其余学生都能向他学,逐渐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说话的要点。总之,听,是一种本领,需要我们老师从小对学生加以训练和培养。

下面是我在教学《一粒种子》一课时课堂上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师:小朋友,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呢?(前后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教室里沸沸扬扬的,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师:谁想说一说?

生1: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小溪流在流着,太阳放射出金光。

师:说得不错,能不能再说得具体一些呢?(小溪流在怎样地流着,太阳放射出怎样的金光?)

(这位同学一时语塞,答不上来。)

师:没关系,哪位小朋友听清楚了她的发言,能帮帮他的忙?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能先前只顾着讨论,根本没听清楚同伴的发言,就在这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作为老师的我在失望之余欣喜不已,心想:在他发言后,我一定要好好表扬他一番,在班中树立一个善于倾听的好榜样。)

生2:种子钻出地面以后,看到小溪流在潺潺地流着,太阳放射出千万道金光。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不但听清楚了同伴的话,而且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了,让我们为他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

……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处处都有这样的训练点,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利用。

研究性学习教案 21

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更好的贯彻研究性学习,在这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本学年计划如下:

一、课程设置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主面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课程实施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自选其中一个课题。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22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小节比较多。请在课文里找一找,拿出铅笔做上记号,种子睡醒过来有几个“挺一挺”。

(学生拿铅笔边看书边做记号)

师:书上有几个挺一挺?你来讲讲你是怎么划的?

生:第一个“挺一挺”是从“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到“就把身子挺一挺”。

师:也就是课文的——

生:也就是课文的第一小节。

师:第二个挺一挺呢?

生:第二个“挺一挺”是从“它有点儿渴”到“就把身子挺一挺”。也就是第二小节。

师:说得很好。第三个呢?

生:第三个挺一挺是从“种子听了很高兴”到“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第三个“挺一挺”内容比较多,比较长,应该从“春风轻轻地吹”开始,到“种子听了很高兴。”第四个呢?

生:从“春风在唱歌”到“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第四层意思应该到完了。有四个“挺一挺”。跟他划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举手)

师:好,种子发芽有四个“挺一挺”,每挺一挺就是一层意思,现在我们一层一层来读,看看这粒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第一小节有几句话?

生:第一小节有两句。

师:请你读第一句。(指名另一学生)你读第二句。(两名学生先后读第一段中两句话)

师:好。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在图上贴上一粒子沉睡在泥土里)它觉得很暖和。(板书: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就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黑板挂图上贴上一粒微睁开眼睛的种子)

师:(指名)你来读第二段。(学生读第二段)

师:种子觉得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板书:喝水)觉得怎么样?

生:(齐)很舒服。

师:对,它又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挂图上贴上一粒睁开眼睛的种子)好,我们把第一、第二节连起来念一念。要把它感到暖和,觉得舒服的感觉念出来。(生齐读一、二两节)

师:这时候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在泥土里看到好朋友了。看到了谁呀?

生:(齐)蚯蚓。

师:对,看到蚯蚓了。(在挂图上贴上蚯蚓)它们就说话了,它们说了不少话呢!现在老师来做蚯蚓,小朋友,你们做种子,我们来对话。春风轻轻地吹着,你们就来问我了——

生:(齐读)外面是什么声音?

师:(读)那是春风,春风招呼咱们到外边去。

生:(齐读)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师:(读)不,外边亮得很,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师:好,现在我们换一换,你们做蚯蚓,我来做种子,我来问你们。(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蚯蚓告诉种子外边亮得很。你们看看课文中这幅图,外边是什么样儿的?谁把这幅图讲给大家听听。

生:外边亮得很,太阳把大地照得暖暖的,柳树在阳光照耀下,迎着春风跳舞。小燕子在唱歌。

生:太阳射出了万道金光,照得大地亮堂堂。柳条儿迎着春风在空中飞舞。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说得真好。外面的世界那么美,那么可爱,蚯蚓看到过了,种子还没有看到过,蚯蚓会怎么做?

生:帮种子松土。

师:对,蚯蚓帮种子松土。它说,我来帮你松土,(板书:松土)你可以钻出去。种子听了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

生:因为它想外边亮得很。蚯蚓帮它松土,它可以钻出去看看地上的世界。

师:对,它就又把身子挺一挺。(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同时在图上贴上长出小芽的种子)

师:小朋友,这时候种子离地面很近很近了,它已经听到地面上有很多歌声了。谁在唱歌呀?

生: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是呀,(逐一板书: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在唱歌)

师:大家想一想春风招呼种子到外边去,它会唱什么歌呢?

生:春风唱:呼呼呼,呼呼呼,小种子快出来。

师:泉水怎么唱的?

生:泉水唱:叮咚叮咚,我要流到小溪里去。

师:对了,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泉水要流到小溪里去了。

师:小鸟怎么唱的?小鸟一定唱得更好听了。

(一位女孩用优美的童声唱起《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唱到最后一节小黄鹂的歌声时,老师引导全体学生齐声合唱“的哩哩……”)

师:小鸟的歌声真好听呀!小朋友也在唱歌。我们就是小朋友,我们来唱一个《我是一棵小树苗》好吗?(生齐答:好)来,准备好,配上动作,高高兴兴地唱,让种子听到。(小朋友愉快地唱起《我是一棵小树苗》,并配上动作,情绪活跃。)

师:小朋友唱得真好听。这么多动听的歌声,种子都听见了,它听到那么多歌声,那样的——

生:(齐)热闹。

师:对。(板书:热闹)那么多的歌声,那么好听,这时候它说了什么话?

生:(齐)啊,我要赶快出去。(教师指导读好这句。)

师:(板书:啊,我要赶快出去。)假如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出示卡片:啊,我要出去。)你们看,这两句话,哪一句更想出去?

生:第一句更想出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要“赶快”出去,有马上,很急的意思,第二句没有用“赶快”,就是说慢慢来好了。

师:是的,用上了“赶快”就比上面这句更想出去,更急。你们看它说的话前面还有一个词儿也说明它很着急。是什么词?

生:(齐)是“连忙”。

师:对。现在我们从“春风在唱歌……”念到“啊,我要赶快出去。”要把种子想赶快出去的心情念出来。(学生齐读这一节)这里有两个句子,请读一读,比一比。

生:(念第一句)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

生:(念第二句)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怎么样?

生: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同的。

师:怎么不同?

生:第一句是说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第二句都改成唱歌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这两句话意思都相同的。

师:为什么?你讲出理由。

生:因为第二句把春风当作人,说它在唱歌,把泉水、小鸟也当作人了。

师:对,老师同意后面一位同学的意见。这两句话写法不同,意思一样。你们看,春风在吹,把吹比作唱歌,泉水在流,把流水声比作唱歌,把小鸟的叫比作唱歌,小朋友本来就会唱歌,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句?要讲出理由。

生:我喜欢第二�

生:我也喜欢第二�

生:我也喜欢第二�

师:对呀,把春风、泉水、小鸟比成人一样。春风在吹,春风在唱歌;泉水在流,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叫,小鸟在唱歌。这种写法,我们读起来就觉得很生动,很活泼,很有趣,念起来怪有味儿的。你们看,它们还排起队伍来了;第一个是春风,第二个是泉水,第三个是小鸟,第四个是小朋友,排成队伍的句子我们越读越有劲。我们再来读一读。(学生有表情地齐读。)

师:看书,读下去。(学生齐读: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师:这时候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贴上带小叶的种子,并板书:又把身子挺一挺)第四个“挺一挺”种子已经挺出地面来了。它觉得眼前忽然一亮(出示挂图)谁能看图讲讲种子挺出地面,看到地面上的景象。要从近到远说,把图上画着的地面上的事都讲出来。

生:种子钻出地面来,眼前一亮。它看见泉水从山坡上流下来,叮咚叮咚地在唱歌;看见小朋友背着铁锨去种树;桃花开了,小黄鹏在树上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柳树迎着春风在跳舞。小燕子围着柳树飞来飞去。远处的田野上,拖拉机在春耕。种子看见这情景多么高兴啊!

生:(略)

师:春天是多么美好啊!外面那么美,读最后一节,要把种子这种感觉读出来。(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对(板书: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要念出种子心里的想法,“好个”就是“好一个”,用赞美的口气再读一下。(生齐读)对,种子挺出地面,它看到春天那么美好,世界那么光明。读了课文,我们知道种子“挺一挺”一共有四次。想一想,几次在地下,几次在地上?

生:种子“挺一挺”三次在地下,一次在地上。

师:“挺一挺”是说种子在干什么?

生:种子在膨胀。

生:种子在发芽。

师:到底是膨胀还是发芽?

生:(齐)是发芽。

师:对。“挺一挺”就是种子在生长,在发芽。(指板书暖和)它觉得怎样?

生:(齐)暖和。

师:对,暖和了,它把身子怎样?

生:挺一挺。

师:它有点儿渴了怎么样?

生:(齐)喝水。

师:喝了水怎样?

生:(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后来蚯蚓来帮它——

生:(齐)松土。

师:泥土松了,它怎样?

生:(齐)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最后它要钻出地面了,又怎样?

生:又把身子挺一挺。

师:这是一篇童话,它把种子当作人来写了,其实是告诉我们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生:它要蚯蚓翻松泥土。

生:它要水分。

师:对,春天天气暖和,有充足的水分,泥土松软,空气流通,种子就发芽啦。◆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23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 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第一次是在蚯蚓和种子对话时,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好个光明的世界”具体化。儿童能把图上看到的景色跟课文描述的事物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对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粒种子

春风来了,蒲公英妈妈便放开了孩子的手,让它们随着风儿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这么一粒种子,离开了母亲之后,毅然地去选择适于自己生长的土地。它随着风儿来到了一个花圃,“这里争芳斗艳的太多,我不喜欢。”它逃似的走开了。

它又来到了一片草原。“这里同伴太多,施展不出自己的才华。”它又一次走开了。

它又来到了一片绿洲。虽然周围是沙漠,但这里的景象也特别诱人。“这里又怎么能打持久战呢?”它又放弃了。

风儿似乎看不惯种子的挑剔,它感到厌倦了,于是它把种子丢在了路边,自己离开了。种子懊恼极了,难道这就是它最后的选择?它心目中的沃土,即使是花圃、草原、绿洲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了。种子彻底地失望了。

一场春雨过后,同伴们都争先恐后地萌芽生根了。这粒可怜的种子仍顽固的躺在那里。“孩子,接受这次选择吧,赶紧萌芽生根吧,否则你会死去的。”这是大地母亲的声音。“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将我丢在这里?这不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种子仍抱怨着。大地母亲没有回答。种子最终萌芽了,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它艰难地扎根下去。叶子也长出来了,只是很纤弱,显然一个脆弱的生命。种子已认命了。

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大脚,狠狠地将种子踩下去。种子的茎也断了,根也破损了,几乎奄奄一息了。种子流泪了。为自己的不幸———两次遭遇,也为那可怜的身躯。它放弃了,也许这就是它整个生命历程。

几天过去了,种子惊奇地发现自己没有死。茎上又有了新芽,根已扎得很深了,难道已脱胎换骨了?究竟是谁挽救了这个孱弱的心灵?种子在心里默默地发问。

“孩子,恭喜你坚强地活过来了,要感谢那只脚,是它使你的根和我血脉相通了。记住:生命的选择不是由你自己的愿望而定的,不要刻意地追求理想,外界环境也会改变你的人生。你要尊重大自然的选择,即使它不是你的所愿。”大地母亲给了种子一个明确的答案。种子醒悟地点了点头。它开始欣赏起与自己同患难的伙伴们了。

第二年,种子又重新萌芽了,它将它的故事讲给它的孩子们听……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24

教学目标 :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酉字旁,理解“种子、泥土、暖和”等词意。

3、能用“热闹”“一边……一边……”各写一个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投影,磁带,种子及泥土。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通过看实物或看图说话,初读课文,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自学生字词,指导写字。

一、揭题。

1、读题、质疑: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说说你知道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及生字教学。听录音范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录音,标出段落。

2、说说种子怎么样才钻出地面。

3、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评议。

5、卡片抽读生字词。

A、读准字音。醒xǐng 暖和hua 挺tǐng 泉quán

B、说说哪些字难写难记。

C、指导书写,扩词练习。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扩词,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题。

第二课时

要点:讲读课文,懂得种子生长的三个基本条件,能用自己的话说不得说种子,怎么样才能钻出地面。

过程:

一、复习

1、读课文

2、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

“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

“睡、醒”各是什么意思。

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

3、挺一挺指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

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

3、“又”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学习题3-8段(分学习小组)

1、分角色自由朗读3-8段

2、讨论:说说你学懂了什么?哪些不懂?讨论下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A、这部分是谁和谁的对话?

B、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

C、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

D、种子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

E、如何朗读?

四、小结:种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六、作业

1、读课文。

2、完成课堂作业 第三题。

3、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要点:完成第九段的学习任务,总结全文,完成课练人业,背诵课文。

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新词。

3、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题。

二、学习第九段。

1、自由朗读、思考“突然一亮”“亮”与前面哪个词相对应。(黑)

光明的近义词(光明)反义词(黑暗)

2、小种子如今成了什么样?

3、她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三、指导全文朗读。

四、指导背诵。

1、自由背。

2、说说怎样背得快。方法指导。

3、同桌互背。

4、指名背。

五、说话训练。

除了课文里写到的春天热闹景象,种子还看到什么?充分展想象,描述春天绚

丽多姿的景色。

六、全文小结,说说小种子生长过程所需的条件。

七、作业 。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 。

板书:

8、一粒种子

暖和(春光)

喝水(春雨)挺一挺

松土(空气)

高二生物研究性教案 25

第四部分 遗传与进化

第34讲 生物进化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点是什么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达尔文认为遗传和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外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同时加剧了生存斗争;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要点图示如下:

(2)评价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局限: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等方面存在猜想和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基因学说的综合,也就是说用现代遗传学理论来补充和完善达尔文学说的不足,如通过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解决了达尔文不能解释的自然选择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其本观点是: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 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图示如右:

(二)考点例析

[例1]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的理解情况。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由于变异,病菌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有的无抗药性,抗菌素的使用对病菌起了自然选择作用,而不是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指人类有目的地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 。通过一代又一代地自然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

[答案]c、d

[解题警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生物主动的适应(变异能按生物意愿而发生有利的定向变异)”

[例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解析]不妨设该种群为100个个体,则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18、78和4个。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有2个基因。那么,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18+78=114个,a基因有2×4+78=86个。于是,在这个种群中,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14÷200=57%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86÷200=43%

[答案]c

[说明]可以先算出一对等位基因中任一个基因的频率,再用1减去该值即得另一个基因的频率。

[同类变式]据调查,某地人群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42.32%、xbxb为7.36%、xbxb为0.32%、xby为46%、xby为4%,求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解析]取100个个体,由于b和b这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故基因总数为150个,而xb和xb基因的个数xb、xb分别为42.32×2+7.36+46=138,7.36+0 。32×2+4=12,再计算百分比。xb、xb基因频率分别为138/150=92%,12/150=8%

[答案]92%, 8%

[例3]图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

[解析]a物种原是同一自然区域的生物类群,后来,同一物种的生物有的在甲岛生活,有的在乙岛生活,由于甲、乙两岛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同种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再加上甲、乙两岛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相互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所以,最后的进化结果是形成两个物种。甲岛上的b物种迁回乙岛后,由于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已发生改变,加之二者的生殖隔离,因此物种b不会与c物种共同进化为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自由交配,故d物种在b物种基础上进化而成。

[答案]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b与c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使它们基因频率的差别得到累积而形成了生殖隔离。

二、方法技巧规律

近几年高考命题集中在三个方面:(1)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运用;(2)基因频率的有关计算;(3)对生物进化一些新观点、新学说的评价;(4)生物进化的证据。未来高考考向预测:(1)与遗传基本定律相结合,以基因频率为知识切入点,解决进化中的相关计算问题;(2)研究生物大分子进化;(3)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考查综合运用现代进化理论分析生物多样性。

1、运用遗传的基本定律,结合“哈代-温伯格”基因平衡定律解决有关基因频率的计算问题,加深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实质。

在一个种群中符合以下5个条件:①种群极大②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无基因突变④无新基因加入⑤无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保持平衡。用数学方程式可表示为:(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运用此规律,已知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2、生物进化历程和彼此间的亲缘关系是进化论的重要内容,能够提供生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证据有多方面,要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寻找证据:

(1)古生物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化石。通过对地层中化石的研究表明:生物进化与自然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生物的进化有许多中间过渡类型连接。

(2)胚胎学研究提供的证据: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重现其祖先的重要发育阶段。通过对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可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各种生物的起源。(3)比较生理学研究的证据:如血清鉴别法,注射了异种动物血清后根据沉淀情况,测定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若沉淀反应愈强,说明血清蛋白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

(4)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证据:测定不同生物的同种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不同生物的核酸分子杂交,杂交程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

[例4]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患者(aa),问该人群中带有a基因的杂合体概率是

[解析]已知基因型aa的频率为1/10000则基因a的频率q= =0.01,基因a的频率p=1-0.01=0.99,,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2pq=2×0.99×0.01=0.0198

[答案]0.0198

[特别提示]熟练运用遗传的基本定律,结合“哈代-温伯格”基因平 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这是定量描述自然选择的基础。

[同类变式]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代谢疾病,由隐性基因控制。如果群体的发病率是1/10000,表现型正常的个体与苯丙酮尿症患者婚配,生出患苯丙酮尿症小孩的概率约为

[解析]本例是[例4]的拓展。依基因的平衡定律,杂合体基因频率为2×1/100×(1-1/100)≈1/50≈杂合体占表型正常个体的机率,故表型正常个体婚配子女患病机率为1/4×1/50=1/200

[答案]1/200

[例5]研究表明鱼和蝌蚪的排泄物主要是氨,两栖类的排泄物主要是尿素,飞行类和鸟类的排泄物主要是尿酸。经测定,在鸡胚的发育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泄情况如图。

该图说明:

[解析]据图可知,第4天的鸡胚,氮排泄物主要是氨,其排泄功能与鱼类相似;第7天的鸡胚主要排泄尿素,与两栖类相当;第10天的鸡胚主要排泄尿素,与鸟类相当。由此可见,鸡胚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祖先进化的历程,这是胚胎学为生物进化及生物间亲缘关系提供的证据。

[答案] (1) 动物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过程 (2)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鸟类

[特别提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指标比较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相似(近)程度越多则亲缘关系越近。

[例6]1977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300℃,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水中,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周围还发现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近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拟。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2)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特殊之处?

(3)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代谢、进化和生态的知识,旨在阐 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引导考生解放思想,不要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只有批判地继承,大胆创新,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根据题目材料信息: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以h2s为例,则:

h2s+o2 so2+能量(化学能)

co2+h2o (ch2o)

可见硫细菌为化能自养型生物。(2)深海热泉生态系的特殊之处可从无机环境、生产者类群和生态系的能源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3)阅读完题干,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超出我们的预料,进而对热泉生态系生物的抗高温、高压能力感到迷惑,还有“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生态系的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这难道不是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鲜活材料吗?

[答案](1)化能自养型 (2)①能源是化学能,不是太阳能 ②生产者是化能自养细菌,不是绿色植物 ③无机环境是高温、高压、无光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环境 (3)①丰富人们对生物适应性或多样性的认识;②对研究生物抗高温、抗高压的机理有重要价值;③对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有一定意义。

三、基础能力测试

1、右图为某一群体基因频率变化图(樟坐标表示基因型,纵坐标表示频率),则与这一现象相符的事实是

a.克格伦岛上残翅昆虫和强翅昆虫的形成

b.人类新生儿体重过重或过轻死亡率较高

c.育种学家选育某抗病品种

d.工业(尺蛾)黑化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②生存斗争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③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④自然选择是适应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若让某杂合体连续自交,那么能表示自交代数和纯合体比例关系的是

4、在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的几种描述,可能性的是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 d.厌 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5、在1.5×108a前(用150mabp表示)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长宽的比值用s值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0mabp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00mabp的沉积物中,在3个不同地点发现了3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

选项 a b c d

新种形成 b c c b

环境不变 a c a b

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那么,在a、b、d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了新种?在发现剑尾动物的3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请从下表a、b、c、d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6.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

7、用现代生物技术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主要是由于①现代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频率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③现代生物技术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种群④现代技术可使新品种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图表示最早生活在这个区域同种生物的群体由于屏障(水)的阻碍,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群体a经历了长期的生活环境剧烈的变化,而群体b的环境无大变化,则群体a的进化速度将可能是

a.比群体b快 b.比群体b慢 c.与群体b相同 d.停止进化

9、下图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于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该城市附近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a b c d

四、潜能挑战测试

10、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的频率为a=0.9,a =0.1,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 ;若环境的选择使用使a的率由0.9降为0.7,选择后第二代基因型知aa、aa的频率分别是 、 ;若选择作用保持变,后代基因型频率变化是

11、右图为人、猪、鼠、野山羊、鸭嘴兽的胰岛素分子同源性分析统计曲线(纵 标表示氨基酸序列相同的百分率)。回答:

⑴曲线中代表猪的点是

⑵分子进化速率为每改变1%氨基酸需p年, 若人和猪胰岛素同源序列,在总共m个氨基酸中有n个氨基酸不同,则可推知人和猪的祖先在距今年 前开始分道扬镳。

⑶请你运用鸭嘴兽作为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学观点。

12、所谓“杂种优势”,是指杂合体的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及产量和品质)高于亲本的平均值,甚至超出亲本范围的现象,杂种优势常见于种间杂种的子一代

(1)试运用“杂种优势”原理解释近亲繁殖的坏处

(2)生物进化实质是环境对不利基因的淘汰及对有利基因的保留和放大过程。为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假定基因型为aa、aa个体全部能生存并繁殖后代,而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全部致死,若不考虑基因突变,试求基因型为aa个体自交,fn代各基因型的比例?先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五、参考答案与提示

1.a( 由图可知基因型频率向两个方向发展, 最终将导致两个不同物种或不同性状生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分裂性选择)

2.d(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物种多样性、生物的适应性和实现生物进化)

3.a( 用“归纳法”得杂合体的比率为(1/2)n-1,故纯合体(aa和aa)比率值域亦为(0,1))

4.d( 原始生命结构非常简单,没有自养的结构基础,同时原始海洋有机营养十分丰富,异养条件充分;而且因环境中无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随后出现原始的光合自养型生物,同时生成o2,形成“第二代大气”。环境有o2后,生物经变异产生的有氧呼吸类生物能量利用效率高,经自然选择逐渐演变为需氧型)

5.c( c种群的s值有2个峰值,表明自然选择已造成种群分异,只要这种“过程”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显差异的新种。相反地,a种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

6.d( 各种生物具有不同dna→不同mrna→不同蛋白质,因而各种生物的dna、mrna、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7.a( “克隆技术”只用于“复制”)

8.a( 环境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物种。群体 b所处环境稳定,自然选择相对稳定)

9.a( 黑蛾重捕数少,表明环境选择白飞蛾)

10、选择前各基因型频率为aa=(0.9)2=0.81,aa=2× 0.9× 0.1=0.18,a a =(0.1) 2=0.01。选择后各基因型频率为aa(0.7) 2=0.49,aa=2× 0.7× 0.3=0.42,a a =(0.3) 2=0.09。由此可见若选择作用继续保,后代中aa将减少,aa将增加)

11、(1)①b ②(n/m)÷1/100×p÷2=50np/m ③鸭嘴兽是一种过渡型生物的“活化石”,可 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第一次正式接触课本,作为一门功课来授课。所以我们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和学生。

一、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小去,在“做”、“实验”、“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小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设计,有的放矢的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让学生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又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选择小学习,在生活小发展,在探索小创新。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儿童掌握的知识比较多,接触社会的范围较广,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较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操作为主。设计“拼搭”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拼一拼,搭一搭,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其特征认识。通过观察、触摸等形式,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形,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答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理念。

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方法措施:

1、指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讨论,鼓励学生说真话、展示自己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允许学生节外生枝,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观点,变教师�

2、积极探索多种实施模式,体现学科特点。把交流与指导密切结合,互相渗透,灵活运用,注意组织活动的周密性,减少预设性,增强对生成性的关注与把握。注重课程活动设计的容量与难度,符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兴趣。注重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合作中的探索、分享效应,提升与扩展活动的内涵。

3、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有利于综合实践课实施的支持网络,打破学校界限,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与家庭资源。更多地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搞的活动、学校的有关活动相结合,以整合的观点看待问题、发挥他们的作用。

五、本学期活动安排:周活动安排

1——2:阐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台背景、目的、意义,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般步骤。

3——9:网络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研究。

10——15:小学生消费透视调查报告”。

15——18: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

19——20:小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26

案例背景: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下的片段就立足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期达到“语言积累,激活思维”的终极目标。

案例过程:

师: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们现在就是一粒种子,蚯蚓哥哥正在帮你松土呢,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1:我好像披着绿色的外衣,身体胖胖的,像个娃娃,我快长大了。

生2:我觉得好舒服,真想马上就钻出来。(边说边做动作,深深呼了一口气)。

生3:我醒过来了,伸了个懒腰,我听到了外面的小朋友们在召唤我们。

(播放音乐)生在音乐声中,模仿种子又把身子挺了一挺。

师:哦,这粒种子听到小朋友在召唤它,其他的种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1:我好像听到外面真的好热闹,有春风,有小树,有桃花,还有小朋友呢!

生2:我听到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师:是吗?那再仔细听听,他们在唱些什么呢?

生1:我听到春风在唱歌呢:“我来啦,我来啦,小种子们快起床,快起床。”

生2:我听到小朋友的歌了:“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生3:我听到外面很热闹,小鸟在叽叽喳喳唱呢!

…………

师:小种子们,春天来了,我们钻出来了,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小草比我们还要早就探出了脑袋,给大地妈妈穿上一件碧绿的衣服。

生2:我看到桃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师:你说得可真不错,还把学过的知识都用上了。“种子们”请把你们看到的继续告诉你的小伙伴们。

生1:我看到河里的冰都化了,小河正在欢快地奔跑着。

生2:我看到睡了一个冬天的蛇出来了,在伸懒腰呢!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案例反思:

本案例从课文内容着手,利用低年级学生喜动爱跳的特点,放音乐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想象,巧妙地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仅丰富了词汇,发展了想象力,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体现了新课标“重积累,重迁移”的思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