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优秀15篇)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下面,

高中美术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

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

熟读书后“小辞典”。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模板 篇2

一、说教材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就是“像”或者“不像”,所以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意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两种方法即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

【难点】

能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用手绘线条的形式表达物象的多个视角。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布罗格利公主像》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在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个直观感知后,继续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女士看到《带帽的妇人》后,便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样子吗”而马蒂斯却回答到:“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象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感知怪异—分析怪异—理解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在感知怪异环节,我或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学生答出怪异时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夸张。在这一环节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意象艺术的特别之处。

(二)分析怪异

在学生感受了意象艺术的“怪异”后,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师生共同探讨出艺术家表达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从而引出意象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将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呐喊》,并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形象、色彩、线条等方面的描述、分析掌握意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比如主观、夸张、变形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要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一些意象艺术的特征来,从而能挖掘出不同层次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两个理解的切入点。故此我分别展示两组作品,首先通过分析朱耷《鹌鹑图》中的眼睛理解艺术家是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然后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分析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运用比较法的方式寻找差异,进而总结归纳出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

环节三: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

最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和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提高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意象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

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课件 篇4

高中美术课件

高中美教案一:色彩的明度对比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加深对色彩要素的理解。

2、掌握色彩的明度的处理方法,并能在绘画中运用,提高学生用色的造型的能力和技巧。

3、掌握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激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去创造艺术美和表现生活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传授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掌握色彩的明度处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技巧。

2、难点:让学生接受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和对色彩明度进行操作,并在绘画实践中运用。从知识到应用是一个较复杂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抓住这个重要环节,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范画若干幅;

颜色本身的明度差别;

色彩明度较强和稍弱的示图;

同一题材不同明度对比图。

五、教学过程: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色彩和明度对比的知识。

2、提问:

(1) 什么叫明度?

(2) 你能指出你衣袖上色彩的不同明度吗?

(3)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

3、明度演示:

(1) 让学生观察彩色纸条(红色),当我将纸条拉紧时,学生看到纸条上均匀的彩色。颜色没有深浅变化。

(2) 当我将彩色纸条折成弯形状后,再让学生观察,出现纸条的颜色与前次见到的不一样,让学生指导出同种颜色的深浅变化,并让他们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 让学生上讲台,自己挑选另一种颜色的纸条,按和的操作步骤进行曲演示,并指导该色纸变化的现象。

(4) 一种固有色由于受光强弱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明度变化现象,使色彩产生一种节奏美感。

4、提问:

(1) 我们从演示中发现色彩明度变化的现象,在绘画时如何反映?

(2) 如何使一种颜色出现不同的明度?

(通过加白提高明度,加黑减弱明度。)

5、演示色彩明度的变化:

(1) 先将纸面中间涂上本色,加白调匀后涂在本色左边,再加白调匀后涂在更左边。

(2) 用一支干净的笔加黑色小许调匀后涂在本色的右边,再加黑少许调匀后涂在更右边。

6、指导学生进行色彩的明度对比练习。

7、作业讲评。提倡多练习,并引导学生课外多动手做练习。

8、全课总结。

高中美教案二:石膏几何体画法

一﹑了解画石膏几何体的意义

常见的几何体教材有:锥体﹑球体﹑六棱柱体﹑圆柱体和方体等。

1�

2﹑几何体一般采用石膏做材料,在质地上比较单纯,也暂时不用考虑固有色对形体明暗的干扰,有利于初学者集中精力学习光对形体的影响,掌握色调的基本规则。

二﹑几何体的透视原理

透视的种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二点消失。

三﹑透视在绘画的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于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实远虚更加以强调。

(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于现实的取舍和区别,)

四﹑做示范

1﹑球体:

a﹑构图:

画球体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正方形

(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等量长度的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

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于圆形。

(注意:画圆一定要用直线来画,不能直接以弧线来圈一个圈,更不能运用圆规,这样做意在锻炼眼力和塑造形体的能力。)

b﹑找出明暗交接线:

在球体上明暗交接线是一个弧形,同样用短直线相衔接来表现这一弧形明暗交接线。

(注意:明暗交接线在球体上的表现并非是截然的明暗分界,而是一个较模糊的,并且受反光影响,明暗交接线在色度上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表现上就更应注意观察,避免画死和概念化。)

c﹑施加明暗:

在施加明暗时,最好把处于暗部的包括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和投影一块儿统一起来画。先统 在亮面靠近明暗交接线的地方是亮灰面,它的表现应由靠近明暗交接线到高光方向依次减弱﹐并始终使其明度高于暗面,高光的地方留白。

(在画的过程中为了突出球的体积效果,可以强调明暗的对比,特别是明暗交接线的表现,事实上往往画得比看到的调子要重些。这是因为铅笔的表现力度远远达不到光照的效果那么丰富。)

d﹑调整:

调整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前面局部的刻画中,难免会出现和整个调子不和谐的地方,或者是刻画不足或者是刻画太过,甚至是某些局部的形不够准确,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在调整过程中,就是针对这些进行修改,使其在形体上准确,色调上统一和谐。(在调整中,作为最初的辅助线,此时也应融入到形体中,特别是最初所画的圆﹑表现明暗交接线的弧线,都应融进所属的面中,对于多余的辅助线应擦去。)

2﹑圆柱:

a﹑构图:

画圆柱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长方形。

(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

截取一段儿高度为圆柱切面圆的透视形,注意观察圆柱的透视变化,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于椭圆形,由于透视的近大远小的法则,椭圆在透视上的前半圆要比后半圆略高些。下圆面的透视也一样。

b﹑明暗交接线:

在圆柱体上明暗交接线是一个在弧形面上的直线,同样用短直线相衔接来表现这一弧形明暗交接线。明暗交接线在圆柱体上的表现也是一个较模糊的,并且受反光影响,明暗交接线在色度上也并非一成不变。

c﹑施加明暗:

在画的方法上和球体一样,在施加明暗时,也要把处于暗部的包括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和投影一块儿统一起来画。先统 在亮面靠近明暗交接线的地方是亮灰面,它的表现应由靠近明暗交接线到高光方向依次减弱,并始终使其明度高于暗面,高光的地方留白。上圆截面由于受光的斜射,应作为亮灰来处理,强调上截面圆和暗面对比在视觉上所造成的反差,在处理上应将靠近暗面的部分渐渐变淡,以增强这种对比。画投影时除了找投影的准形外,在处理上应和暗面一起来画,然后略强调较靠前的投影部分,并逐渐变淡,使之在透视上处于远部分的投影变虚(近实远虚)。

d﹑调整:

调整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在前面局部的刻画中,难免会出现和整个调子不和谐的地方,或者是刻画不足或者是刻画太过,甚至是某些局部的形不够准确,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在调整过程中,就是针对这些所做的进一步修改,使其在形体上准确,色调上统一和谐。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

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并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皇家园林,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难点:对于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但仅凭课堂所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是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当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对于园林的图片展示以及视屏解说,激发学生对古代园林的浓厚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园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播放一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宣传片,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入中国古代园林。

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园林建筑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综合了建筑、园艺、美术、音乐、文学、生态学等学科,兼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1)大家觉得园林是什么样的呢?

2)建造园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过园林有哪些类型呢?

4)古人造园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呢?

5)我国园林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树立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现当代的艺术实验。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当代艺术的形态与观念。20世纪以来的艺术通常被称之为实验性艺术,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打破了原有艺术的界限,不断为艺术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创作观念和材料不断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这些艺术形态虽然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而是针对一些问题做出的反应或者对艺术观念的拓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所列举的图片和相关分析,学会举一反三。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对于第一个活动,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要进行分类的内容按照教材中所列的五个方面制成图表,然后逐一对号入座。不过在活动中要注意,实际上某个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可能不止一个方面,所以产生不同的意见也不足为奇。

第二个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时要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有的放矢。对于辩论的正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不能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传统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如农业社会,人们凭借手工业来制造物品、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宗教对人们的影响等等)现代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又是什么?(机械化生产,记录、复制形象的方法层出不穷、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紧张、寻求自我、张扬个性等等)

2、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物象?(不一定,像中国的书法就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而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也摆脱了对物象的客观描摹)照相机、录像设备出现之后,人们是否也可以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艺术领域?

3、艺术是否应当反映现代社会的生存经验,比如新材料、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

4、改变过去艺术由手工制作的定义,将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的物品纳入到艺术领域是否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一定帮助,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思维)

而对于反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可以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问题入手思考:

1、从历史角度来看,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多久,而现代主义发展的历史有多久?

2、从艺术标准角度来看,艺术标准的丧失会带来什么问题?(鱼龙混杂,信息量增大)

3、从人们的内在感受来看,传统艺术的标准是否已经内化成为人们潜在的评价标准?

4、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如果不遵循已经被公众所接受的传统艺术的标准,艺术家会不会变成“自言自语”、“自行其是”?

这个活动不求最终取得什么一致的意见,关键是要求学生思考并参与其中。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主导观念、形式探索的角度与方法等内容,不过由于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局限,可能起初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

1、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艺术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回应,比如说:

①照相机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写实性艺术的基础,使艺术家开始探索美术发展的其他可能性。艺术家们并不是不会画画或者雕塑,而是有目的地打破传统的造型观念和美学标准。

②现代生活的变革为美术提供了新的'视觉素材(比如波普艺术)。

③现代技术的发展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技术支援。

④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使艺术家重视自我、重视原创性、追求新奇等等。

2、认识创新的价值。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使艺术的概念大大拓宽。教师可以从美术创作的主题(如波普艺术),空间观念(如大地艺术、考尔德的作品),形体观念(贾科梅蒂的作品),创作方法(波洛克的艺术、拼贴等等),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自身一定要吃透教材,对现代主义艺术要有较深的认识。实际上20世纪以来的视觉艺术探索对文化的其他领域都产生过影响,很多新的观念正是源于艺术家的探索与实验。教师首先要开拓思路,不能仅仅站在传统艺术的立场上去理解一切问题,这样的话就很难认清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

2、对于现代主义艺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人意见或者自己按照艺术家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来创作一些作品。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理解现代艺术在观念上的突破。

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教学。

[资料]教学资料

号叫的教皇(英国)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40年代英国最独特的现代主义形象画家。所谓形象画家,是指他专以画人物肖像或人物为主。他早年的作品风格近似后期的立体主义,1932年后又转向超现实主义。在抽象派艺术统治英国画坛的时期,培根的作品异军突起,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受澳大利亚画家罗伊·德·梅斯特的指导,正式创作约从1944年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长期经受欧战中人民的痛苦形象的折磨,在他作品中出现一些怪诞的、充满痉挛和恐怖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精神性格被扭曲了,就是长期被囚禁在阴森的牢房里的单个人物。材料多半来自照片,或借鉴影片中某个人物镜头,或诙谐地模拟某个艺术大师的作品的形象,再予以异化或悲剧化,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崩溃性。这幅作品,便是借用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并加以变形的。培根就这幅名画画了多幅变体性创作,故意让教皇英诺森十世显得滑稽可笑。在这幅画上,坐在金交椅上的教皇似乎很孤寂,为了发泄,他正伸直脖子,张着大嘴大声尖叫。画家自己说,他要“力图把某种感情形象化”。培根的“肖像”感情的歇斯底里性质,还通过流动的油画笔触,即添上瀑布流水似的屏幕来展现。教皇的前面有展览场的围栏。他那粗犷的处理方式,令观者困惑和不安。

杰克逊·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1912.1~1956.8)的名字如今已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中“行动绘画”的象征。他那在画布上滴溅颜色的作画方法,创造了绘画活动与下意识活动相结合的新途径,对从事抽象绘画的艺术家有很大的影响,人们把这种新方法称之为“行动绘画”。杰克逊·波洛克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1928年入洛杉矶艺术学校,接受插图画家史温科夫斯基的指导。这时期他对欧洲的现代美术接触较多,在生活上还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宗教信徒,故对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所强调的潜意识活动很感兴趣。1930年开始移居纽约,进入美国现代画家本顿所领导的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学习。这时他所作的大多是小幅风景画,1938~1943年间,他的第一批参展作品显示了某种模仿毕加索、米罗,甚至马宋等画家的性质,除了运用象征和发挥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之外,手法是半抽象的。真正开始把画布铺在地上,以所谓直觉或偶然因素来表现画家的下意识,形成洒滴颜色的作画方法,大约是在1947年。读他从1947~1951年作的抽象画,会发觉画家所“构成”的是一种总体均衡的美,有流动的和谐和自然激情的艺术魅力。色彩在画上的不同质感的流动与趋势,寓有他由个性所支配着的合奏的力。持续变动着的色泽堆砌,造成了丰富多变的组合,在个别部位还有点像我国古代绘画的“大泼墨”似的,具有一种内在的、蓄意表现的韵味。

教皇英诺森十世(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1649年初,委拉斯贵支奉命第二次去意大利。此行目的有二,一是学习意大利传统的造型艺术;二是为西班牙国王搜罗一些艺术珍品。在罗马的一年多时间,他不仅见多识广,还为罗马上层贵族画了一些杰出的肖像。其中最成功的就是这一幅《教皇英诺森十世》。这幅肖像画使他的艺术声望很快传遍意大利与西班牙各地。教皇英诺森十世热诚地欢迎委拉斯贵支这位西班牙宫廷御用画师,画家便以这幅传神之作予以回报。在这幅著名的肖像画上,画家以卓越的写实功力揭示出这个诡诈、阴险而又十分毒辣的意大利统治者形象的本质。他嘴唇紧闭,双眉深锁,目光斜视,脸上布满阴沉气色。色彩敷设得那样富有表现力,火红的法衣与袍服的白色相对照,更衬托出这张营养极好的红润而富有光彩的脸。连教皇本人看了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啊!太逼真了。”缎子质料裁制的法衣披肩,在室内光照下闪烁着光芒。他的眼神像鹰一样直盯着画外,显出了他的专横、欺诈和自负的样子。麦克斯威尔在他的《西班牙画家列传》(1910年出版)中就这一幅画讲了这样一则轶闻:当肖像完成后放在大厅中央时,一位主教经过大厅,偶尔从半闭的门道里窥视一下里面,便慌忙回头向正在大声说话的同僚说:“讲话轻一些,教皇坐在房里呢!”这个笑话很快传遍画界。委拉斯贵支的高超画技受到普遍的赞扬,他把人像简直画“活”了。教皇本人也一再向画家表示,赞美他“画得太像了”。西班牙宫廷闻悉之后也来信要求画家再画一幅带回。画家不得不连画了几个副本,其中之一被送回了西班牙。自此以后,罗马的显贵纷纷请他作肖像。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课程介绍:

1)自我介绍

2)我们手上拿到的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分三个单元共有24课时,我们第二单元不上,这样的话剩下是17课时,再加考试1节课。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1、什么是“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经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美”与“不美”是人们看待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像动物一样无意识的、被自然所左右的状态,有目的地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由此可见: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例如书中所举的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的实例。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美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2、初步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放一段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

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

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我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中有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那么美术中的形式美又是什么呢?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 这就是形式美。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A、请4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永”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写好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写的最好?为什么?

(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B、观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师:什么是美术作品?(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 但是在这些物品中同样包含着美的观念和形式美的法则,因而,它们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但并不妨碍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看它们。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古时候是盛水,吃饭的普通器皿,现在却成了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的价值连城的古文物;又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器具,而在明代的《竹院品古》图里,青铜器已经被当作了供人欣赏把玩的美术作品,它的器形、装饰、色泽成为了关注的因素。今天,老师也请大家来简单鉴赏一下彩陶和青铜器。

请说出在过去学过的语文、历史知识中你所了解的彩陶或青铜器的精品1—2件?

A、幻灯展示:彩陶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他们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那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师: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左图)。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B、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皿和工具。先秦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堂皇的地位,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视频展示:商代和周的青铜器

提问:商代和周的青铜器有什么不同?

幻灯展示:青铜器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哪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它们的灵感来自哪里?

师:青铜器的纹饰有多种纹饰这些怪兽图案,大都是氏族图腾崇拜的残余,在维护社会习俗,沟通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与文字一起扮演着政治、宗教和艺术传统等各方面的特殊职能。

总结:古时候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上述作品的纹饰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美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创造出来的,而它们的灵感就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万物的形象中获得的。

4、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A、展示一些作品,包括一幅绘画作品,一幅雕塑作品,一幅木版年画,教材中的“漆盒”,教材中的“民居院落一角”。

教师提问:这些物品哪一些可以被称之为“美术作品”?为什么?

教师:绘画和雕塑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这毫无疑问是美术作品。但是有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被制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例如教材中所列举的青铜器、明代的漆盒、云南纳西族民居院落等,但是,他们最初也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制造出来的,在当时虽然普通,但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会逐步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

B、这些手提袋、手套、门票都是美术作品吗?试以本课所学的知识简要的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师:一方面,这些日常物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因而也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例如,物品的长宽比例、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运用,这些都是为了使物品更加美观,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其次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关系。好的物品往往是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手提袋要求轻巧灵便,简洁大方,色彩鲜艳而富有装饰性,既方便提东西,又具有醒目的审美效果。又如手套,不仅色彩使人感到温暖,而且图案的方向变化既可以交代各部位的不同功能,同时也可以打破形式上的单调。

5、美术鉴赏的意义?

教师提问:看了上述作品,�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高中美术免费课件 篇8

高中美术免费课件

高中美术免费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内容:人间生活——中国世俗绘画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图表归纳、比较鉴赏法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理解世俗绘画形成—发展—成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这些作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教学难点:美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背景的密切联系

教学分法及教具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美术作品题材的变化(隋唐)

大家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美术作品主要到是在为宗教信仰服务,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墩煌艺术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即描绘人间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人间生活》这课中国部分。

欣赏现实照片与美术作品,对比感受。加深对世俗绘画的认识。

踢足球与磁州窑瓷枕孩儿蹴鞠图(宋);耕作与狩猎图。

二、世俗绘画怎样出现的?其社会条件、形式、题材等方面特点?

1、贵族生活 记载贵族生活,写实、记录的功能。

赏析《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捣练图》张萱

反映了贵妇人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作品属什么风格?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 顾闳中

同学们自学p32,请同学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典故。

课件展示5个场景,配乐感受。(同学说说唐朝贵族的生活状态,社会特点,对美术的影响)

大家通过探讨、合作、交流对这幅画有了比较真实细致的。了解——五代“失意大臣”的社会生活,是画家深入生活的观察,使作品在当时满足了南唐后主李煜想了解到另一个人的私密空间的要求,同时对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史料。

2、百姓生活(北宋时期的都城汴梁会是什么样子的都市呢?市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

风俗画神品--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画面高潮部分的三个片段,请学生讲解其内容,教师补充。借助古代画家的美术作品,大家对中国古代人间生活有了详细了解。

三、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画家能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如此生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你是如何理解艺术与生活关系的?

小组讨论、探究,代表上台讲解。

四、总结回顾本课内容(表格形式)

作 品 《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

时代作者 南唐 顾闳中 北宋 张择端

题材内容 贵族夜生活 京城百姓的世俗生活

作品风格 工笔重彩 工笔淡彩

构图形式 分段式构图 全景式构图

审美趣味 采用分段式构图方法,画面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造型工整、色彩华丽;特别注重人物神情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达到“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

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场面宏大、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表现引人入胜;造型严谨、色彩淡雅,体现了宋代风俗画的典型特点

五、知识拓展,加深巩固(民族自豪感)

当我们的画家在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表现人间生活的时候,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

他们正受封建神学思想的统治,在画基督,在画圣母玛利亚,直到元末明初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欧洲的画家才开始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美术鉴赏课件 篇9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一、教材分析:《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1、导入

生活中,美术无处不在,影响中方方面面。请欣赏广告片《K-BOXING》和《夜宴》预告片 提问:片中出现了几幅艺术品,有什么作用?

2、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 绘画 工艺

美术 雕塑 书法

建筑 篆刻

各种类型课件出示一作品,请学生辨析。

3、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篇10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

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于 博 文 学习网:高一美术鉴赏教案)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二、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三、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

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四、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五、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六、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意象艺术的艺术特点。

【难点】

感受意象绘画所表达的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分别是《布罗格利公主像》《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并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引出马蒂斯的一句话“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带着疑问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意象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怪异)

继续追问:这些作品为什么会产生“怪异”的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色彩夸张

(二)分析怪异

1.展示蒙克的《呐喊》,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给你以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一个受到惊吓的人,给人一种神秘不安的感受。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小组讨论:蒙克是如何描绘这种不安的?试从色彩、形象、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①造型—骷髅般神经质的人物;

②色彩—红色与深蓝、墨绿形成鲜明了对比;

③线条—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

3.教师点名蒙克会描绘不安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有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蒙克的相关资料?

学生自愿分享,教师总结:蒙克,1863年出生在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然后相继经历了父母与姐姐的死亡以及妹妹的精神分裂,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蒙克深深的感受到了恐惧与不安。

(三)解释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到底是什么?怎样理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环节三:交流探讨,辨析意象艺术

1.讨论问题: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象艺术的怪异源自于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现,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举例:《星月夜》表现的是一个被高度夸张变形并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运用的平直、粗短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上面的这些则是运用了一种弯曲的线条,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梵高当时意象的一种特点,体现出了抑制的强烈感情。

2.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学生辩论,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真是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它在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因而形成它突出的长处,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们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们看到或者感受到了现实中没有也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1.总结回顾意象艺术的特点。

2.课后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艺术形象,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的造型。

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教案 篇12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导入——世界上有很多种的语言。

有我们比较熟知的英语,还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等。

我们中国不仅汉语,还有些地方语言,比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等。

所以语言是我们在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美术作品也有自己的特有的语言,那就是美术的艺术语言。

美术的艺术语言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美术新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2.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七页——《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呢?

(学生回答之后)

嗯这位同学回答的不错。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就是——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3.同学们都学习过化学,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基本元素构成的。

那当然我们的美术语言也是由元素构成的,不过我们这边说的不是化学元素,美术基本语言元素是:点、线、面、色这四个基本元素。

4.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书本的《1954》、《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这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并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元素,请这位同学回答下这三幅作品分别运用了那些艺术的语言元素。

(同学们回答都运用了点、线、面、色)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

所以美术作品的语言元素都是由点、线、面、色这四点构成。

5.其实这三幅作品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比如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欣赏。

然后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这三幅作品就带表了不同的美术类型,《1954》所代表的美术类型是——抽象艺术,《韩熙载夜宴图》所代表的美术类型是——具象艺术,而《泼墨仙人图》则是代表了意象艺术的美术类型。

在请同学们欣赏下书本第七、第八页上半部分的小图看看它们分别是那种的美术类型。

(加深学生对美术类型的理解)

嗯从同学们的这些分析,看来同学们对于美术类型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二、我们已经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首先请同学们看书本第九页的《簪花仕女图》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簪花仕女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嗯!工笔画的技法主要分为描和染两部分。

描主要是描线,也是工笔画的精髓。

“染”的基本技法主要是层层晕染,而非一蹴而就。

所以《簪花仕女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2、我们在来看看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请同学们欣赏油画《赫拉斯兄弟宣誓》,并

说说这幅画的表现方法。

《赫拉斯兄弟宣誓》这幅作品并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这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我们来共同总结下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就是——在于真是的再现现实。

3、请同学们欣赏书本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

并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这几幅作品采用了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等的语言表现手段。 )

所以说: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

4、接下来请观赏书本中 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和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

并想想——我们在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红黑黄兰构成》只是用线分割了块面,形成了面与面之间的构成关系,给人以冷静的感觉,这种几何块面构成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牛顿色盘》是利用美术语言中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的。

它给人以流动和变化的感觉,这种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变化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所以抽象艺术——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请同学们一起观看书本9—11页上部分的小图,并分辨下它们是什么艺术类型。

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

语言表现手段和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4走进意象艺术

导入:请同学们先不看文字说明的翻开书本的第15页观赏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然后在翻开书本地18页观赏马蒂斯的油画《马蒂斯夫人像》。

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可想而知马蒂斯夫人也绝对不会这幅作品中的样子,这只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那我们就一同进入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吧!——走进意象艺术。

(板书——1.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意象艺术)

一、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那什么是意象艺术呢?先请同学们欣赏书本中的油画《圣维克多山》、《呐喊》和《星月夜》,并对比油画中圣维克多山和实景照片中的圣维克多山。

然后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

所以——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

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三、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

(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1、请同学们一道欣赏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这两幅美术作品。

并分析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

(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我们能比较清楚的感觉到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紧张和惶恐的气氛,)

2、接下来我们在欣赏下朱耷的《鹌鹑图》并请同学们分析下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两只鹌鹑的眼睛向着不同是顶视着 很有一种仇视的眼神 现实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艺术家赋予了鹌鹑人类的情感

所以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高更的《自画像》还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几幅油画作品,结合文字描述,思考下意象艺术的特点! 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呢?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

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抽象艺术,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6艺术美和形式美

导入:首先请同学们不看文字说明的欣赏罗丹的雕塑《欧米艾尔》 。

然后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下这幅作品到底好看还是不好看。

(学生讨论:觉得不好看,不漂亮)

虽然作品《欧米艾尔》所展示的形象虽然并不漂亮或者说好看,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但它却给人一种心灵上和审美上的震撼。

这是艺术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的美或者说凄凉之美。

所以美术作品美和现实中的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定义。

这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我们的美术新课——艺术美和形式美。

(板书——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那什么是艺术美?它有那些表现?

1、请同学们分别欣赏下罗丹的《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这两幅雕塑作品。

然后说说什么是艺术美?那现在有谁知道什么是艺术美了吗?请一位同学来试着回答下。

(学生回答,之后总结)

是的这位同学说的不错。

其实——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这就是艺术的美。

那关于艺术美它又有那些表现呢?

2、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席里柯作品《艾普色姆的赛马》,和《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并比较摄影作品的奔马与绘画作品中的奔马带给自已的感受,有何不同?

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但通过以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赛马时的紧张气氛。

这就是艺术美与形式美所表达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1、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幅中国画,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书本30页的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并根据文字的叙述,思考: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有那些内容。

所以从《雄视》这幅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1)、语言元素(点、线、面、体、色)及 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3)、语言规则(变化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2、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中有自己的法则——就是法律,那么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下。

-----对比统一(也称多样统一、和谐)。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

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合、节奏。

比例等因素。

这些就是形式美的法则。

请学生列出黄金分割的方法: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表示黄金分割率

1.618:1或1:0.618

欣赏作品《荷矛者》《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

从雕塑作品中体会比例形式美在人物中的运用及效果。

结合学生们平时所欣赏的模特儿的身材特点,体会合乎比例的人物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欣赏《夜巡》并分析下此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构成。

利用光线对主体人物的形象的刻划,形成画面中心,然后形成几个次中心,使画面形成节奏上的变化,产生了特殊的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流动和紧张的感觉。

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点呢?

1.艺术美是通过对现实物象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后产生的形象给予观者以心灵共鸣和美的感受,相对于现实生活,也称为“第二自然”。

2、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

其中包含了比例、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要素。

课后作业:运用新学习的形式美的法则去分析一幅名家作品。

分小组在下节课上交分析结果。

8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一、导入: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梵高,这位著名的荷兰画家。

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梵高生前他的作品很难让一般人理解,经常连自己的生活费用都需要自己的弟弟接济。

但在梵高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开始为人们所喜爱。

其作品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在11月19日,以7150万美元卖出。

了解到此处,可能有的同学会想:如果那生在梵高那个时候收藏了他的作品的话,那我现在一定是一位顶级富豪了。”所以如果你与这样的想法的话,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我们美术课本第八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二、美术作品其实都具有它本身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1、宋代画家马远的《晓雪山行图》和夏圭的《渔笛清幽》有些人就特别喜欢,但是在明代皇帝朱棣却说:残山剩水,宋避安之物也,何取焉!”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作品,评价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会不同。

2、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说说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

大家可以分组讨论。

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篇13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教材简析

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

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及其相关问题。本课内

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容易理解的艺术作

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本课着重通过几件作

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对

具象艺术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美术的基础知识已经

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简单的鉴

赏和分析一般的具象艺术作品。但由于各地教学基础条件的差异,学生的美术基

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科学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典型作品的欣赏,掌握具象艺术的特征和功能(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鉴赏能力,理解

美术作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3.情感目标: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

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设计意图:达芬奇说过:绘画能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玩万象表现

给我们。通过给学生呈现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认识作品的同时体会具象艺术的客

观真实表达特性,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品格,并养成善于纪录

自身成长事件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

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

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五、课 型:鉴赏课

六、课时计划:1课时

七、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欣赏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

学法,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

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环节一:幻灯片播放图片,冷军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一起学生兴趣。

教师设问:刚才给大家欣赏的作品让大家很是震

撼,也许大部分同学不曾想到,原来绘画可以如此逼真

的表现事物。那我请大家分析一下,上面的作品使用什

么样的绘画门类将事物如实的表现出来,

你能想象出画家还借用哪些手段来帮助

他完成这样的作品吗?

学生讨论发言:(从教材中寻找参考答案,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发言。)

教师补充:上面的作品使用油画的工具表现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油画这种材料在表现写实性作品时,表现力是如此的强大。当然不否认画家可能借助照相机和投影仪等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完成作品,使作品达到如此高的清晰度和真实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一类如实再现现实事物的美术作品,请打开课本第三课。

环节二:学生打开课本第三课,引出课题: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设计意图:以照相写实主义作品产生的震撼效果,引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结合照相机、投影仪等学生比较常见的工具来认识具象艺术,同时在学生意识中提示具象艺术与摄影作品有一定的关联。)

(二)进入新课,实施教学。

环节一:

教师讲述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的故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点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答创设情景中设下的疑问,明确本课目标即具象艺术的欣赏。)

环节二:

播放幻灯片,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兹凯斯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

教师讲述:这是一幅几乎与真人等大的写生作品,作品完成后,放在一个大厅中,教皇的下属进来后,急忙取下帽子行礼,他以为真的教皇坐在那里。教皇本人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是:“太像了,太像了,过于像了?”后来这幅作品被教皇收

藏起来,从来没有展出过,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参考答案)

教师补充:委拉斯凯兹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

教师提问:作品的真实性可否让照相机替代?

学生讨论发言:(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作品,点出具象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即客观再现现实,向学生简介具象艺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单从表面看现象,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三:

播放幻灯片,欣赏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在以往哪些学科中学习过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

的相关内容。

学生回忆并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提问: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讲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提问:《清明上河图》中大致分为几段,最具有故事情节、最精彩的部分

是哪一段?

学生欣赏作品回答:(参考答案)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补充:《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

高中美术鉴赏的课堂课件 篇14

高中美术鉴赏的课堂课件

一、教材分析: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

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

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

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1、导入

生活中,美术无处不在,影响中方方面面。请欣赏广告片《K-BOXING》和《夜宴》预告片 提问:片中出现了几幅艺术品,有什么作用?

2、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 绘画 工艺

美术 雕塑 书法

建筑 篆刻

各种类型课件出示一作品,请学生辨析。

3、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4、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教学难点,对学生任何浅显观点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5、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

高中美术鉴赏课件 篇15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试讲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