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高一信息技术教案【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教学 整合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延伸。由此而派生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研究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比如:《邮票设计》这一课,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尝试,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了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美术教学以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为目标,而现代美术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文化层面的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课堂教学媒体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电脑知识美术化,美术知识电脑化,即学习美术图形处理、绘图等软件中渗透学习电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使用可以电脑软件处理图形的方式来实现。
(二)学生学习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运用绘图、图片处理等软件进行表现生活的创作。让他们用电脑来表现美术作品,表达自已对生活的体验。对于电脑美术教学的检验可通过电子绘画、个人网页比赛或展示等形式来体现。
1 高校科技档案概述
高校科技档案包含着高校基本建设、出版、教学、管理、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具体来说:首先,高校科技档案包括高校所有教职工在教学过程中和科研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科技档案资料,如成果性技术文书材料、技术图表、方案认证报告、科研计划任务书、专题调研报告、著作、论文以及科研成果等[2];其次,高校教职工在科研和教学中使用的各项科技设备的档案信息资料。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经常需要使用到大量的科技设备,而这些设备均包含着相应的说明材料,包括说明书、图册、设备改造和维修信息、使用记录等等,这些也是高校科技档案的主要内容;最后,科技文件材料也是高校科技档案的主要内容。所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工程建设相关的档案,如施工图纸、原始数据、施工数据以及设计的根据文件等,也包括建筑工程竣工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工程合同、审批以及项目认证等工程档案。
2 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特点
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原始性。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原始性主要表现在高校科技档案内有关的科技档案信息均是高校教职工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原始信息和文件材料,其真实的反应了各项科技信息的产生时间和内容,完整的反应和记录了高校教职工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共享成果,也反映出了高校的科研水平以及教学水平[3];第二,多样性。多样性是由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记录的方式和内容所决定的,高校科技档案记录的是高校的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类型多样,形式变化也较为丰富,因此形成了高校科技档案多样性的特征。高校的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在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科技档案信息的类型也各不相同;第三,可开发性。高校科技?n案信息资源具有可开发性的特征,因为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记录的内容均为科研内容以及教学内容,其对社会科研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因此能够被开发和利用;第四,专业性。相对于一般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而言,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更加具有专业保证,因为高校科技档案的产生是教职工在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他们在自己专业的领域中进行学习和研究,所研究的成果均是依据一定的科学规范研究得来的,专业性更强,也更加具有可信度[4]。此外,高校科技档案类型较为多样,不同的高校科技档案信息是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留下的,其在专业领域留下了不同的信息数据和成果,将不同学科和专业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因此进一步加强了高校科技档案的专业性。
3 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建立完善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机制
要加强对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求高校能够建立完善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机制,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以便为高校科技档案的管理和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5]。因此,高校领导必须要加强对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视。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向高校领导就科技档案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回报,让高校领导认识到当前高校科技档案的进展如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然后,高校需要创新传统的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机制,改革服务和管理理念,将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重点放置在如何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3.2 加大力度收集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做好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发展,而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就需要高校能够拓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渠道,广泛收集各种科技档案资料,并做好档案材料和信息的整理工作[6]。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代社会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的科研课题越来越丰富,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泛,因此科技成果和相关的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要全面地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加大档案信息的收集力度,并对所有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以便提高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档案收集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要做到几个方面:第一,收集人员对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要及时和全面,尽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第二,管理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提高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三,要求能够加强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保存和管理的重视,确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3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科技档案管理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渠道和信息技术基础,各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平台,这样既能够为信息的检索提供方便,也有利于提高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性和安全性。因此,要求各高校能够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网络信息平台。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档案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严重不足,少数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显影的科技档案网络信息平台,但是技术投入和人才投入力度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因此无法切实提高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导致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足。因此,各高校不仅需要加强科技档案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还需要重视其管理,以用户和读者为核心改善网络服务理念和质量,推动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的工作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以及交流手段也逐渐开始依赖于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了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而文化传播较为高效且集中的场所就是高校,在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档案管理的压力有效降低,提高工作效率。
一、高校中教学档案管理的状态
(一)高校对教学档案管理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中,评价教师工作优良的标准就是教学以及科研,教师自然就会将教学以及科研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在此种模式下,教学的目标也就局限在教与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也就成为了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对档案管理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以及重视。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较为枯燥乏味,但是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对其的重要程度形成足够的认识,对于工作也有着较低的标准,导致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强。档案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管理的时效性,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的归档,而造成积压或者丢失,就会严重影响档案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此证明,若想有效的完善档案的管理工作,就应该对其加强重视程度以及管理意识。
(二)缺少较为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较多的高校档案管理中,仍未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尚未完善的信息化技术对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会造成一定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平台,就无法有效的实现共享信息资源。此外,还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存在于高校的教学档案中,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忽视了网络黑客以及病毒的侵袭,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档案管理中,应加强网络安全预防,避免出现不良因素影响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三)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
现阶段的高校档案管理中,需要由较高学历以及素质的人员进行管理,才能够保证教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但多数高校仍未实现有效管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工作流程不够熟悉,制约了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二、教学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
教师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教案、日历,加之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成果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档案信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教学改革,改善教学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应用信息化技术,节省了教学花费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将时间以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中,使教学活动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并增加了教学档案的利用率,使学生对于档案的需要得以满足,同时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所在。
三、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加快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形式就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其就是应用宽带技术,将教学档案的资源以及信息向数字化转变,并作为其主要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便于使用者查阅,使档案管理的效率得以提高。
(二)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形式
第一,应用网络技术以及管理软件,将部分的教学以及科研信息公开化,加强使用者的沟通,使其的应用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更加快捷的查看。此外,还能够将存储失误率有效降低,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以及精准。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培训的手段,将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向管理人员传授,使其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
(三)建立并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对档案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其在促进档案管理的同时,还增添了许多不安全因素,所以,如何加强档案管理信息的保密性工作就成为了重点。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防范意识,做好重要档案的备份以保障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
结语
综合上述讨论证实,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严谨且严峻的工作。在实际应用中,需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以使其能够与高校教学信息的发展保持平衡。还需与高校本身的实际相结合,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促进档案信息的高效管理。针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等问题,需要及时找到解决方案并进行改进,以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为高校的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冬梅。论加强和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2]吴静。浅析现代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J].科教导刊,2012,(22).
[3]吕滋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
【关键词】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高中学校档案管理是重要管理内容,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管理要求,将信息技术和学校档案管理进行结合,就能有助于档案管理的水平效率提高。通过从理论上对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就能对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加以保障。
一、现代学校档案管理系统特征及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
(一)现代学校档案管理系统特征体现分析。现代高中学校的档案管理系统有着鲜明特征呈现,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上,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应用发挥着积极作用,使得档案信息处理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在信息的储存容量上也比较大,对档案信息的检索也比价方便化。现代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中,有着多种管理软件能加以应用,对档案管理的工作就提供了很大方便。还有就是现代档案管理系统的专业性比较突出,在对工作人员选择过程中,主要是对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的人才进行的选择应用,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方面就大大提高了规范性。
(二)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将信息技术和高中学校档案管理进行结合,对促进档案管理的管理效率就比较有利,对学校管理者的决策科学性也有着保障。面对多样化的发展社会,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出科学化的发展策略以及正确决策,就要注重从多方面信息上加以获取,通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目标实现,在信息的高速传输下,能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信息依据,对促进决策者的正确合理决策就起到了积极作用。高中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对信息技术加以科学应用,对信息资源的共享目标就能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是通过纸质的载体进行管理的,在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修改等方面都比较的麻烦。而信息化的技术应用,能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档案信息的传递效率上就大大提高了,也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等。在档案的管理方面也提供了良好平台,对传统封闭式的管理得到了有效优化。
二、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及现状
(一)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分析。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有着社会性发展需求,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也比较广泛。当前的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上都比较大,通过信息技术科学应用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多媒体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相结合,就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高中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比较大,通过两者的结合就能从整体上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这也是高中学校档案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传统的高中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中,主要是对纸质档案进行的管理,在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上比较大,档案管理的整体效率相对比较低。高中的档案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大量学生以及教职工的档案数据变动等,都会对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纸质的档案管理过程中,丢失损坏性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稍不谨慎就会造成档案的损坏以及丢失等。高中档案管理工作中,传统管理模式在档案的查找过程上比较烦琐,档案信息的查找效率比较低。由于档案信息是经常发生变动的,这就对档案信息的更新以及查询等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对档案管理的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都有着很大阻碍。传统高中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中,在保密性方面不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有待提高,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档案信息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录入信息,这一档案管理模式的应用效率较低,档案信息的保密性也比较低,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老化,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上不熟练,有的高中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了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的程度还有待加强,在信息档案的安全性保障工作上没有加强。
三、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优化措施
加强高中学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上多样化实施。笔者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究,在以下的措施实施下,对保障学校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加强档案资料格式统一化。高中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中,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就要注重归档资料的格式统一性。为能将高中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的精、准、快等目标得以实现,就要将档案管理工作核心进行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校档案管理质量得到了提高,对档案信息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得到了保证。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下,对高中学校的归档资料格式进行了统一化,这对档案信息的管理规范性就得到了有效保证。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度。高中学校的领导层,要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上能进一步加强,领导层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用和意义要有充分重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作用发挥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以及教职员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要有充分认识,结合学校的档案管理情况构建完善化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在形式上以及管理理念层面都要进行优化。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投入。要想将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就要在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上充分保障。高中学校以及当地的政府在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上都要加强重视,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能得以保障,构建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以及构建完善的数据传递系统等。通过软硬件设备的完善建设,对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的个性化服务能不断强化。
(四)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中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中,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要以高素质以及高技能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档案管理人员的心思要缜密,对档案资料的保密性要做好,在职业道德水平上要能符合从业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要熟练化,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整体质量有效提高,只有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上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档案管理的效率提高。
(五)加强高中学校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高中学校档案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保障工作方面就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高效以及快捷的特征比较突出,但是也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保护,避免档案信息的丢失以及损坏等。实际档案管理工作实施中,就要欧豪充分准备,将计算机加密技术加以应用,以及对云技储存技术加以应用,从而保障档案信息的完整安全性。
(六)注重对高中学校档案信息的收录以及整理工作的优化实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实施中,要注重档案管理的可持续性以及整体性,管理人员在对重要纸质档案保存归档工作实施中,在网络拟定以及审查等工作实施下,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加以保障,对档案信息的录入要体现出完整性。通过这些基础措施的实施,对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就能有效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学校档案管理当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对档案管理水平效率提高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通过从理论上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对实际档案管理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为学校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理论支持依据。
【参考文献】
[1]鄢虹英。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运用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
[2]韩玲。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商,2015(19).
[3]杨丽丽。试析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5).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档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重视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不断增强管理者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教学档案利用效率,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以争取领导支持。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要树立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在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然而,我们知道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是一个口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个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来指引的。因此,在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
当然,在转变思想观念时,教学档案工作者并非要全盘抛弃已往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坚持优良的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同时,要敢于引进现代档案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只有圆满地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在教学文件、教学档案管理领域的合理契合,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才可能实现,高校教学档案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另外,高校教学档案工作者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学档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校师生的档案意识,尤其是要借宣传之机,转变一些领导重教学轻档案的观念。在宣传之际,要适时地将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在教学档案信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在政策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为推动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2.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为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学档案信息的最大社会效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系统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纳入到整个档案事业系统中去,接受国家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宏观指导。因此,国家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指为了管理档案工作而“制定、批准和实施的有关档案形成、归档和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应遵循的政策、规定、准则、方法等”。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相当于信息化高速公路上的“交能规则”,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时刻遵守这些规则,否则,档案信息内容在档案管理系统和网络中就不可能安全畅通的运行了。
教学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实现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档案信息的输入格式、输入项目、输入代码符号和输入代码的转换规则。由于标准化是分层次的,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因此要在高层次上制订相关的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这样才能利于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信息更为广泛地交流和共享。
笔者在广泛阅读有关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将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总结为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学档案管理性标准化和规范化。
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是指高校行政部门和档案部门根据现实要求,由档案部门管理人员对教学档案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动态地管理,以便教学档案发挥更大社会效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和社会发展服务。它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它需要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以保证电子文件/档案信息的统一规范和资源共享”。
目前,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制定的,有关计算机安全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法规与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
第二,教学档案业务性标准化和规范化。
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档案管理业务处理的规范,它包括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业务的规范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档词表》、《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先剔除重份及无保管价值的教学文件材料,再对案卷按标准进行规范组合,最后结合实际和相关法规对教学档案进行规范著录,这也是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总之,教学档案业务性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时要做到:教学档文件材料收集的完整性、文件材料鉴别的准确性、文件材料整理的有序性、档案保管的安全性和用户利用时的方便性等五个方面。
第三,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性标准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例教学;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75-03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管理类和工程类本科专业的限选课程。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内容涵盖计算机科学、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学、决策论等相关领域。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有着间接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形象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讲,它通过对企业管理人观念、常规管理活动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两个贡献来作用管理人的观念:一是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二是对企业的贡献。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是指提高管理人的办公效率,可从实用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考虑,“实用”方面考虑是指供管理人使用的办公软件必须简单、易用和好用,“心理”方面考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管理人的权威感、名誉感和优越感。对企业的贡献是指信息化必须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这两个贡献或贡献的倾向将促使管理人改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并对其持积极肯定和坚决支持的态度;进一步,还将启迪管理人的思维,使管理人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鉴于软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用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因此,如何更好地教授与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也成为高校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任务重
任课老师需讲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方法,数据整合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管理技术,辅助决策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对象持久化技术,软件测试方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内容(见图1)。因此,课程内容繁多,考虑课时所限,单独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熟悉、掌握课程的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更新快
1.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已逐渐从早期的主机集中式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的方向发展。B/S模式是从传统的C/S模式发展起来的计算模式。C/S是松耦合系统,是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对话的,由客户端发出请求给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经传递机制送回到客户端来,而B/S模式是把C/S模式的服务器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分解成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同时也简化了C/S模式的客户端,仅保留其表示功能,从而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三级结构模式:表示层、处理层和数据层。
2.程序设计的语言。已由最初面向过程的程序语言(如C语言)发展到如今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VB、Java、.net);Java编程语言的风格十分接近C、C++语言。Java是一个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Java舍弃了C++语言中容易引起错误的指针(以引用取代)、运算符重载(operator overloading)、多重继承(以接口取代)等特性,增加了垃圾回收器功能用于回收不再被引用的对象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员不用再为内存管理而担忧。在Java SE 1.5版本中,Java又引入了泛型编程(Generic Programming)、类型安全的枚举、不定长参数和自动装/拆箱等语言特性。
3.数据的采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录入发展到如今的条形码、RFID、GPS等物流网设备的采集。
条形码识别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相间的、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这些条状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能够很方便地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示不同的含义。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系统一样,RFID系统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简称。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
4.互联网核心技术。逐渐从Web1.0(以数据为核心)发展到Web2.0(以人为出发点)。
Web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Web2.0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动生成。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
5.系统整体观念。由原来的独立系统开发逐渐延展到现在集成系统的开发。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在建设时期、开发技术、使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了其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满足各级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系统集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金的开发多数针对信息系统集成的框架体系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两方面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技术、中间件技术、SOA架构、决策技术、WSH架构、异构数据整合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多样
各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高校几乎都出版了相关的教材,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偏重点不相同,教材和授课内容上的差异也较大,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授课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教学。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部分老师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强调理论的介绍,忽略了案例的作用,不仅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案例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案例的改革过程中,编制的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期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分强调案例教学,讲授知识少。一味地强调案例教学,案例充分,所讲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是讲授的内容相应会有所限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3.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也应该有所偏差,根据专业特色。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知识的载体,它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其中,能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难点,探讨多种方法。
1.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其主干课程,授课时要从真实软件项目中总结、归纳软件开发全过程作为案例,包括: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针对如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选定物流管理系统、水路运证系统等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开发过程作为案例,将会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综合考虑课程约束,制定恰当案例辅助学生多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专业不同,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课时安排有时也存在差异,如课时为72学时、54学时和36学时。对72学时,可以选用一些涉及面广、业务逻辑复杂的信息系统;而对36学时,最好选用一些结构简单、功能少的小系统。
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疑问,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选定之后,每次课程结束时,提出下一节课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充足的课后时间来分析探讨、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课堂上,直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除非难点问题,直接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决绝办法,并举一反三。
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目前多数都在课堂讲授,在机房上机实践。未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可能会将该课程搬到实验室,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不仅使学生学到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学到如何快速、灵活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燕,李桃迎,屈莉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左美云,邝孔武。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孙志恒,郁红英,王晓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5]邓三鸿,许鑫,王昊,岑咏华。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案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已经逐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未来我们不论是工作或学习,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入门阶段,对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我们需要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便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采用有效地教学方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是要求老师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探索,探索出一条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的教学应对措施,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1.学校领导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高中阶段是学生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说,很多人都认为这阶段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伴随高考而生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应对考试方面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虽然近年来我们的教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中学校的领导为了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往往在高考这个特殊阶段,仍然采用应试教育进行教学,他们认为应试教育相应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成效更为明显。所以仍然采用应试教育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的大多是高分定能的学生,对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极其缺乏,这样的学生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试教育下的学生能够赢得了高考,但却输掉了一生。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完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高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学校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高中教学一切都是为了高考服务的,学校老师们对于教学的研究,仅仅限于提升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而不是研究怎样让学生们活动知识运用的能力,不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大多数高校所谓的优秀教师,也就是能够迅速提升学生们成绩的老师。这些老师有着一套完善的提升学生们成绩的方法,而在让学生们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方面就比较欠缺了。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大于理论的学科,因此,高考信息技术教学更需要一套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案进行教学。
3.高中信息技术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
高中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高考,因此,所以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都首先为高考服务。而信息技术在高校一般被认作是杂科,信息教学成绩的好坏与高考关系不大,因此,高校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评定和考核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从而也不能激励学生们去努力学习。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案
1.加强学校领导和老师对高中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高考虽然是学生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高考而让学生们放弃一切。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高中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人生中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不能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加强学生们在高中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学校领导才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方面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领导才能更加重视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研究,老师们才能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一支优秀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有效地课堂教学方案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中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老师为主,这是不利于高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便学校能够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建立一支强大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从而让他们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案。此外,对于那些在职的采用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的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现代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建立和完善高中信息技术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机制。以便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及时的给予学生们正确的评价。学生们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正是为了利用学生们这个心理,让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这也是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虽然不是高考科目,但它却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对高中信息技术进行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案。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对“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04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电子档案
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是必由之路。
一、档案信息化概述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依托现代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原理,采用计算机、扫描仪等信息设备,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档案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以数字化的形式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且能够方便、有效地提供给人们利用的过程。
档案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二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四要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作用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作用
1、在教育评估方面的作用
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评估教育质量与档案利用密不可分。丰富系统的档案材料,全面准确的档案信息,是高校开展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2、在教学改革中作用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高校教职工队伍管理改革是普遍的、越来越深化的、涉及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活动。不管改革从哪一方面下手,进行到何种程度,取得何种成果,都与高校档案和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比如,全国教育资源的整合配备,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某些高校撤并、重新组合,乃至某一高校的专业增加或更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都是形成档案与利用档案之过程。而上述改革都需要在依靠档案信息和档案数据,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的方案论证、修改,以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和最终成功。
3、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为培养出社会急需、专业对口、就业率高的人才,离不开科研工作。一所高校能否具备高精尖科学研究水平,也是衡量该校教育水平、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得力于本校科技档案的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档案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掘利用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将高校科技档案中的先进科技成果,直接为发展高校科学研究工作,为积累高校科技实力,为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好务,与企业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良性互动广阔大道,都依赖于高校科技档案价值全面、系统与深入发挥。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展的需求
2008年9月1日,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的重要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响应无纸化办公模式的推广,响应数字化校园建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信息时代,高校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解决和关注的问题,促进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档案永久保存
近年来,高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形成的档案数量和门类日益增多,过去以纸质档案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纸质档案,不仅整理装订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储存起来要占用很多库房,还会受储存环境、虫蚀及火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档案难以做到永久保存。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硬盘、光盘等多种载体的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新模式,才能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
3、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有效查询和利用档案信息,是档案管理的核心目的。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将极大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如果实现档案信息网上共享,档案利用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一网的计算机,即可进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查询自己权限范围之内的所需要的档案信息,这将使得档案编研、档案查阅、利用等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在现代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有利于科学归档和建档
传统的档案归档方法,往往是今年归去年的档,时间拖得比较长,难免会造成资料的损坏或遗失,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校内各有关部门可随时在档案管理系统网上传送或编辑、录入档案,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数据整理、筛选、分析和归档,既保证了档案质量,又避免了因时间延误等原因造成的档案的不完整。
三、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和技能
有些高校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了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相应地学校层面对于档案信息化就缺少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存在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仍然墨守成规,停留在传统纸质管理的模式下。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更新缓慢,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很少,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的技能。
(二)信息安全问题和保密问题
档案信息化管理都是电子档案的形式,其一,电子文件易复制、易篡改,在档案的形成、传输、存储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自身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流失,如一些系统故障、软件错误、病毒、人为恶意破坏等;其二,纸质档案上的单位盖章和领导签字具有法律效力,其真实性、合法性比较容易鉴别,而电子档案由于其易复制、易修改的特点,其真实性、合法性的鉴别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同时还得依靠传统纸质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高校档案信息中包含可公开提供给师生浏览查阅的资料性档案信息,也包含涉及机密和按照相关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可公开查阅的信息在校园网上师生通过普通注册就可以浏览,机密信息根据保密级别一方面以纸质存档,另一方面可存于计算机但是必须使用特殊密码或者账号进行查询。因此要对档案进行严格分类,切实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四、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师生档案信息化意识,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现代档案概念、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作用以及档案法律法规等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好对各部门专兼职档案员及全校师生电子文件归档办法、如何利用档案方面的培训,让全校师生有机会切实参加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之中,提供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能够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平台,推进学校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本身又是最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领域,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因而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建设源,是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高等院校是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完备的教学设施。应以高等院校为中心,培养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如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课程的比重;档案研究生教育中增设档案信息化研究方向。通过专业方向上的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使高等院校的档案学专业成为档案信息化高端研究型人才、宏观层次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摇篮,为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最后,建立制度化、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化继续教育体系。面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没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根据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继续教育方式,具有时闻短、效率高、内容专~、形式灵活的特点。是在职档案人员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探讨新情况、新闻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人才培育制度和人才管理政策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以适应人才状况的变化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技术支撑,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利用和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失密、病毒泛滥、系统瘫痪等现象屡见不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档案信息安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设计信息安全模式。放眼国内外关于信息安全模式有很多种,如多级安全模式,多边安全模型,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过准则等等。这些摸型和标准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领域,为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依据、参考和借鉴。第二,构建各类安全防护体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如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数据安全防范体系建设,计算机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病毒防护体系建设以及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建设等。同时在建设这些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以便从总体上把握目前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构建动态的、整体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从两为下一步发展打姆基础。第三,采取一些行之有效兹技术手段应对某些舆体的技术问题。除了信息加密技术、信息确认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复制技术等,对一些具体的信息安全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如运用电子签名法技术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翡安全进行规范,明确了数据毫文的法律效力,从丽实现了电子文件在传递和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第四,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各种技术措施虽然可以为网络、计算机、存储设备、系统服务、应用程序等软硬件系统建立“硬件”防护体系,德要馊他髑真正起作用,还需要管理这样的“软件”防护体系与之协同工作。第五,完善档案信息内容安全保障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凤莉。浅谈档案信息化工作[J]山西档案2013
[2]薛艳,王健。试论档案信息化管理。http://.com/Conference_7366041.aspx
[3]吴学志。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王涛,张凯。高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
[5]周玮,毕鸿雁。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7)
[6]刘娜,孔青青。档案信息化研究综述[J]档案研究。2013(3)
[7]张。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对策――基于SWOT分析方法[D]2009
近年来,海淀区紧紧围绕“应用”核心,大力创建信息化应用发展环境,广泛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试行全新的电子互动课堂教学,架构高效、便捷的行政办公网络系统,开展灵活自由的网上教研培训,打造活力四射的数字校园生活,研发贴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软件平台,并积极鼓励各学校、单位依据自身发展需求,量身设计信息化发展方案。一系列举措使海淀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呈现出学校个性发展、区域整体均衡的显著特色,并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发展的高地。
为此,我们开辟“聚焦海淀”专栏,借助这样一个窗口广宣经验、开启思路、激发灵感、促进交流、携手同行、共谋发展,谱写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今天已不是流行话题,这种整合形式中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在多数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往往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在整合的思维意识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信息技术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通过获取、加工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意识能力培养,实现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发展的目标。
作为首批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区,海淀区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自1997年开始的地方信息技术教材编制和实验,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整合的实验,期望在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师课堂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将整合实验的内容从一节课扩展到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门完整的课程。
实验基础
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多年的实验,形成了“学习载体”+“技术能力”双主线的课程结构,以多种学生身边的问题作为信息活动载体,实现技术在学习中有价值使用,并逐步培养信息素养。
其中,学习载体的任务设计体现了多样化,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分析报告”、“安全与我同行”、“环保新生活”、“乐圣贝多芬”、“绿色家园”、“我的周记”、“中国国粹艺术”、“科技点亮生活”、“毕业留念”等。技术能力包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全部技术性内容,并有一定的扩展。
但是,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些其他课程均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较少,不足以支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的时间、物质条件差异也较大。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包括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预防教育等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普遍面临缺乏专业教师、课时安排比较随意、被挤占现象较多、评价方面匮乏等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整合,以专题课程内容作为驱动任务学习载体,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能力,解决专题课程授课质量问题的同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研究过程
我们计划从内容、课时两方面进行整合实验,学生对专题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计算机作品的方式呈现,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对专题课程的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两方面,并借助海淀区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交流。
在实验中我们尝试了两个结合。
学生利用两门课程的课时同步学习两门课程,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达到超过原课时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相关资源保障整合实验的进行。
实验成果在各个实验学校中进行网络交流:借助海淀教师研修网进行教师教学设计、学生作品、教师课堂教学视频等资料交流;借助海淀教师研修网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远程会议交流讨论;借助海淀区终身学习平台进行授课范例的推广。
阶段性成果
信息技术模块与独立专题课程整合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进度,配合专题课程的课时,我们确定了实验方案和结合点。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制作较大型完整电脑作品的内容较多,以“预防专题”为主题制作电脑作品,可以通过作品表达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均完成一个作品,可以以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为主题,通过作品表达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实验方案
根据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进度,配合专题教育课程的课时,确定每节课的授课主要内容。目前,我们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与预防专题教育整合实验方案,实施总课时为10课时;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与预防专题教育整合实验方案,实施总课时为4课时;六年级信息技术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整合实验方案,实施总课时为8课时的整合框架。框架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成果要求等,实现了课程实施的整体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完成了“预防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系列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每节课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案例、评价方案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开阔视野、方法借鉴等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交流,海淀区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逐步完善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可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的课堂资源
教师在授课中,会针对自己的课堂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演示案例、演示课件、学生助学网站、学生练习素材、教师评价等电子版文件。学生通过这些文件,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技术支架,完成学生思想认识的表达。
这些课堂资源包括经过筛选的视频、音频、图像、文字资料,形式涉及网站、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的学生成果
以往的专题教学中,学生成果往往为作文、谈论会等形式,学生对专题教育内容认识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计算机作品能够比较生动地展示学生的思想认识,且信息量较大。
学生计算机作品,除了能够完整地表现学生对专题学习的认识以外,在交流上也具有很大的便利性。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对他人作品的浏览、评价,可以比较方便地让学生互相了解同伴的学习状况,同时,也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内容,让教师可以在专题知识认识全面性、深入程度、学生个人思想认识的形成等方面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演示文稿的技术含量和创意、使用博客的学习过程等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6―04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指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信息社会下未来教师角色的必经之路。[1]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网络教学平台[2],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3]等。(2)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如从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课堂互动质量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研究[4],以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建议[5]等。(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如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用)》,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6]。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实习中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高师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于不同高校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都相差很大,因此教学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使教学逐渐偏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1 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的认识。一方面,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如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存在重复,因此没有必要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即使师范生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它应用于教学实践。
2 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就是教会师范生如何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
3 盲目选用自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虽然教学改革鼓励教材多元化,但是所选教材必须通过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以确保所选教材是高质量的。由于一些高师院校对选择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各自为阵,自编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并在本校长期使用。
二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结果,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开展教学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2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根据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或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所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现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种是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含对原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需求,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就是一种合理的现实选择。
3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都是开展教学前的幕后工作。虽然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已经做到运筹帷幄,但是学生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给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许多变数,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
4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评价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测试、量规、档案袋等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常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而且评价内容既可以是总结性的成果,又可以是过程性表现。
三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学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模仿性教学,二是独立性教学,三是创造性教学,四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7]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和知识创造期,其中关注应用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萌发;学习模仿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迁移融合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应用;智慧创造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8]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独立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风格阶段,如图2所示。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然而在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阶段,通常只能通过课程培养和教学实习等途径达到初级阶段,即从模仿性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主要培养职前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等。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处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即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达到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然后通过教学实习,逐步达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而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主要是教师入职后通过教学实践、教研、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1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的改革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包括:(1)根据自己所学的学科选择教学内容,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收集和加工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3)能够在多媒体教室里尝试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4)采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对自己或其它同学的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9],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四大核心要素展开,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与课程知识体系对照表如表1所示。
3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授法,而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式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案例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途径包括:一是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讲示范课;二是通过视频录像播放教学案例;三是由主讲教师讲解和分析具体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游泳教学”案例来开展案例式教学。首先通过一段“世界游泳名将蛙泳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由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再通过视频播放详细讲解蛙泳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在游泳池模仿练习,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逐渐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蛙泳的基本技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技能训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二是设计和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三是尝试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实施信息化教学;四是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这四项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式学习,亲身经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四个方面,分别赋予0.4、0.3、0.1、0.2的权重,通过“ ”进行计算综合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综合成绩评价模型如表2所示。从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重点强调学生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通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教学实习逐步提高。
五 小结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高师院校培养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修课程,应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出发,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职前教师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而促进职前教师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4] 田健,王妍莉,王卫军,杨改学。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5):83-89.
[2] 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9):80-83.
[3] 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 62-65.
[5] 王纬,王妍莉,田健。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 116-120.
[6] 姚巧红,李玉斌,刘德山,胡卫星。 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6-81.
[7] 骨干教师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聆听上海师大谢利民教授报告[EB/OL].
[8]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Improving the E-teaching Abil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 Instructional Refor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HE Ji-lingJIANG Ling CHEN Shi-pin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