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原始的农耕生活【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1

下面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欢迎借鉴!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2019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

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 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第 页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第 页活动与探究:

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第 页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第 页动脑筋: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2.讲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2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学习目标】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七上p7—9   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

【自主检测】

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             b                c                  d

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

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   (    )

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线织布   ③烧制陶器   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0. 北京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

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

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

种彩陶的                               (   )

a.北京人                   b.河母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法指导】

紧扣考点。通过比较的方法识记河姆渡、半坡遗址被发现的时间、地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作物及其他能力。不考的内容稍做了解。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思路 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 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     书     设     计

2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     路      设     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4

第2课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 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本目由同学自学完成)

自学后讨论:(自由发挥)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处?不同之处?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2、引导生看图进一步讨论分析、比较: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居民,他们的房屋建造式样会不同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结论:

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决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地势低洼,建干栏式房屋可通风防潮,还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降水较多,防止水淹。下面还可以饲养牲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结合材料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的空间。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4、引导学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义得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第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第10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三、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骨耜、

种植水稻 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 盖屋挖井、

制陶、玉、

乐器

半坡

原始居民 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

(黄河中游) 磨制石器、木制

耒耜、石刀、

种粟和蔬菜 可能养猪 制造彩陶、

纺织、制衣

大汶口

原始居民 约四五千年 山东泰安

(黄河下游) 磨制石镰、石锄  制黑陶、白陶

四、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乐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会制造彩陶,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篇5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水平

了   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掌   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

能力

训 练

过  程

方   法

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 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  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  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  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5、  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  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 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  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  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  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       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        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               、                  、                。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       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 种植水稻

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盖屋挖井、制陶、玉、乐器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 (黄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种粟和蔬菜

可能养猪制彩陶、纺织、制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山东泰安 (黄河下游)磨制石镰、石锄

制黑陶、白陶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7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 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三。学习方法。

阅读法:仔细、认真阅读全文。

比较法: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异同。

心灵感知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四。导学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      流域,已经是使用      的石器,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       ,住着      的房子,能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       。

3、生活在      流域     省西安附近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      的石器,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       ,住着     的房子,用箭头、渔钩打猎捕食。事实证明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他们能够烧制      ,会纺线、    、      。

4、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 ;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原因是:_______。

(二)结合刚才的自主学习,同学们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三)想象一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四).假设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和下面的出土文物图片(在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猪纹陶器(盛物)         陶釜(炊煮)

陶制酒器

五。 课堂小结。

(一)本课知识梳理

(二)学有所思

学习了本课,我的收获是

学习了本课,我的不足是

学习了本课,我还有以下问题

六。当堂检测。

(一)、选择填充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的生活(   )

a.使用磨制石器         b.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c.会人工取火            d.死后要埋葬

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古巴比伦

3.右图是哪类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   )

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6.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为(   )

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7.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 河姆渡原始居民    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8.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饲养猪、狗等家禽                           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                       d.使用磨制石器

9.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

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

10.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1.半坡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钓,由此可以判断半坡居民(   )

a.主要食物是鱼和其他猎物

b.经济生活中渔猎占有一定的比重

c.主要的休闲方式是打猎和捕鱼

d.主要的生产活动是打猎和捕鱼

12.如果拍摄一部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影片,可以出现的情节包括:

①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 ②给地里的白菜浇水 ③收割成熟的水稻  ④孩子们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嬉戏  ⑤用玉米做饲料喂养家猪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

(二)、读图题

1.下图中的两种房屋,是我国远古时代,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曾经居住过的。

图一          图二

仔细观察观察上面两幅房屋图,然后回答:

(1) 你知道图一和图二中所画的房屋样式分别是什么吗?

(2)请你分析一下:上图中哪一种房屋适合北方人居住?哪一种房屋适合南方人居住?结合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条件,简单分析一下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

2.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工具简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开始了原始农耕生产活动。在当时没有历法的情况下,他们靠什么来安排农时呢?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8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 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 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学导航]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       ,上面的符号是我国           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 ;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           ,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原始的农耕生活, 篇9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

2、 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导航】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页有关半坡聚落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3、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         、         等。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        、         。由于              的发展,            和           出现了。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 课本第8页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 课本第10页动脑筋,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3、 阅读课本第11页自由阅读卡,想一想下面这幅图里的陶器,是河姆渡居民时期的生活用具,你能说出他有何用途吗?

4、下图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5、 搜宝大行动:从课文中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6、 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精巧的设计而叹服,而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慧。看图: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归纳整理】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大汶口时期

3.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居民  d.北京人

4.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

5.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