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3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

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

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

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

二、例题分析

三、巩固训练

课本p10练习

自我检测

(1)数轴的三要素是;

(2)数轴上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侧,与原点的距离是个长度单位;

(3)数轴上表示5与-2的两点之间距离是单位长度,有个点;

(4)如图,a、b为有理数,则a0,b0,ab

四、课堂小结

(1)数轴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作业

1、课本14页习题1、2

2、完成“自我检测”

3、个性补充

⑴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0.5,±0.1,±0.75。

⑵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1000,5000,-2000。

⑶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⑷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

3.初步体会类比和逆向思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以上所得出的四个代数式与上节课所学单项式有何区别.

(由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应肯定每一位学生说出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他们的口表能力.通过特征的讲述,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多项式的定义,教室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及补充.)

二、讲授新课:

1.多项式:

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的多项式概念.上面这些代数式都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成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polynomial).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term).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constantterm).例如,多项式3x2?2x+5有三项,它们是3x2,-2x,5.其中5是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3x2?2x+5是一个二次三项式.

注意:

(1)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2)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教师介绍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并让学生比较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的区别与联系,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例题:

例1:判断:

①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为a3、a2b、ab2、b3,次数为12;

②多项式3n4-2n2+1的次数为4,常数项为1.

(这两个判断能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多项式中项和次数的概念,第(1)题中第二、四项应为-a2b、-b3,而往往很多同学都认为是a2b和b3,不把符号包括在项中.另外也有同学认为该多项式的次数为12,应注意:多项式的次数为最高次项的次数.)

例2: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1)3x-1+3x2;(2)4x3+2x-2y2.

解:(1)三项,二次;(2)三项,三次.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1)x3-x+1;(2)x3-2x2y2+3y2.

解:(1)三次三项式;(2)四次三次式.

例4:已知代数式3xn-(m-1)x+1是关于x的三次二项式,求m、n的条件.

解:该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分别为n、1和常数,又多项式为三次,即n=3;而该多项式至少有两项3xn和1,当m?1≠0时,该多项式即为三项式,与已知不符,所以m=1.

(让学生口答例2、例3,老师在黑板上规范书写格式.讲述例2时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前面的符号,多项式的次数应为最高次项的次数.在例3讲完后插入整式的定义: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integralexpression).例4分析时要紧扣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透彻理解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培养他们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多项式的定义,能说出一个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几,分别由哪几项组成,各项的系数分别为多少,常数项为几.

②这堂课学习了多项式,与前一节所学单项式合起来�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课题:1.2.4绝对值

教学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 知道圆周率的含义,并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求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周长的问题。

出示正方形

师:看屏幕,认识吗?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生上台指。

师完整指:正方形4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圆

师:继续看,这是。

生:圆

师:圆的周长你能指一指吗?

生上台指

师:我们一起来指一指!从一点开始,绕一圈,回到这一点里结束。看清楚了吗?(出示动画)

师: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

二、感知化曲为直

1、师:2个图形,分别为1号和2号。(给图形标号。)

师:给你一把直尺,(慢慢的拿出来)。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板书:量】你愿意测量几号?

师:想想,用手势1或者2告诉老师……怎么想的?

……

师:对,正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

而围成圆的——是一条曲线【板书:曲】,直接量确实不太方便。

师:不过呢,老师今天就是要为难一下你们,要求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这可是要想办法的哦!敢不敢挑战?

2、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

(1)荧光圈

师:看,什么?(圆形的荧光圈)怎样量它的周长?

生: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师:像这样!断开,拉直测量!

把接头部分去掉,这一段的长就是荧光圈的周长。

这个方法很不错哦!

(2)飞镖盘

师:继续挑战!第二样,什么?(圆形的飞镖盘)能拉直量吗?

怎么办呢?

生:用线绕。

课件演示:线贴紧圆绕一周,多余部分去掉或者做上记号,然后把线拉直测量,这一段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滚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初一数学上册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_2,5,cd,-1,2_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_ay+_2yb=-3_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3a+2b=5ab B.3a2b-3ba2=0

C.3_2+2_3=5_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_2+9_的和等于3_2+4_-1,则这个多项式是( )

A.-5_-1 B.5_+1

C.-13_-1 D.13_+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探究Ⅰ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 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 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 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 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 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 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________;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________;③由于进价________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60+0.5×0.011t.

白炽灯的费用(元):3+0.5×0.06t.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

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xx、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

时间(小时)

1000

20xx

2500

3000

节能灯的费用(元)

白炽灯的费用(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第89页例3、例4,9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教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名叫《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谁先试一试?

向上看 向前走200米 电梯上升15层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二、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你能举几个负数的例子吗?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情境:小明向东走200米,小军向西走200米。

教师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两个不同意思的量?

学生1: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学生2:向西走200米记作+200米,向东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教师对这两种记法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试一试

(1)如果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50m记作+50m,那么汽车向正南方向行驶100m该怎样记?

(2)如果体重减少2kg记作-2kg,那么+5kg表示什么?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说出表中正数、负数表示的意义。

项目 父母工资 电话费 父母奖金 水、电、气费 伙食费

收支情况(元) 4500 -130 1000 -280 -1750

2.教学例4。

教师:其实,正、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某农用物资商场把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做了一个表:(出示例4)

月份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盈亏情况(元) +6500 -2700 0 -750 +9500 +16700

教师:表中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教师: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盈和亏也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我们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简洁而准确。

3.讨论生活中的负数。

教师出示存折和电梯图上的负数,让学生讲讲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存折上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取出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电梯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

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四、课堂练习

1.下图每段表示1m,小丽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丽从0处向东行5m表示+5m,那么她从0点向西行4m表示为( )

(2)如果小丽的位置是+8m,说明她是从0点向( )行了( )m。

(3)如果小丽的位置是-6,说明她是从0点向( )行了( )m。

(4)如果小丽先向西行6m,再向东行9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 )m。

(5)如果小丽先向东行3m,再向西行7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 )m。

2.如果顺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90°,那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 )。

3.如果-20分表示比平均分低20分,那么+15表示( )

4.如果比规定任务多做5个记作+5个,那么-5表示( )

5.2.如果在银行存入10000元记作+10000,那么-5000表示( )。

五、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教科书92页内容,说说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6、7题。

家庭作业:90页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十二第5、8题

板书设计:

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及其简单应用

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探究Ⅰ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 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 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 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 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 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 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 ;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 ;③由于进价 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60+0.5×0.011t.

白炽灯的费用(元):3+0.5×0.06t.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

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00、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

时间(小时)

1000

2000

2500

3000

节能灯的费用(元)

白炽灯的费用(元)

课题:1.2.1有理数 11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1

5x2—3x+1=0 2x+y=1—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1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第1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我担任的数学教学工作。七(5)班共有50名学生,通过小学的升学成绩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好,不及格的同学较少;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习等,都应得到强化。在近日的学习中,后面的学生掌握的非常不好,可能是刚开学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或初中知识比小学的难度大一些。总之,我会和孩子们共同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教材基本结构分析

本学期初一数学教学工作共分为6章。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第三章代数式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1、利用图形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并能字母表示算式,初步认识角并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消元”思想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总之在每一章中都要与学生一起认真的来研究学习。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4、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5、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全面发展。

6、在教学中注意既要使用好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7、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

8、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进步。

9、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涵的潜能,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一点小进步。

五、教学进度安排: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

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在白纸上。注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相同类型的不画。

2 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展示作品。

教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相互看一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老师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如果你画的和这几种情况不一样,可以补充到黑板上。

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因为我们把白纸的面看作了一个平面,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板书:同一平面)

2、分类讨论。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为了方便描述,咱们给作品标上序号,可以怎么分?按什么标准分?

(1)先独立思考:我打算怎么分?分几类?

(2)再小组交流: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3、汇报交流。

教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学情预设:

(1)分两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

(2)分三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

(3)分四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为一类。

教师:你们所说的交叉在数学上叫相交。(板书:相交)

质疑:2、3两幅图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图6属于哪一种情况?(相交)

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但在判断时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他们的本质,也就是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否相交。

3 自主探究,揭示概念

1、揭示平行的概念。

(1)感知平行的特点。

教师:这两条直线就真的不相交吗?怎样验证?

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演示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

(2)揭示平行的定义。

①教师:像屏幕上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叫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③教师:�

(3)介绍平行符号。

①课件分别呈现三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

②教师:这三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都互相平行,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平行,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③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a平行于b,你们觉得怎么样?是呀,像这样来表示两直线互相平行,既形象又方便。

(4)体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2、揭示垂直的概念。

(1)感知垂直的特点。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还画了相交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相交的情况。(课件或实物投影呈现几组典型的作品)

教师: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还有的比较特殊,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请同学们量一量,刚才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通过测量,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通过测量能够发现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所形成的四个角,每个角都是90°。

(2)认识垂直的定义。

教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呈现三组垂线。

教师:观察这里的三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刚才的比较,能尝试总结你的发现吗?

预设: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而与怎样摆放无关。

(3)介绍垂直符号。

教师:垂直和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垂直的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实例。

教师:同学们,以上内容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

4 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互相平行?哪一组互相垂直?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结合新知完善对长、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5 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8

【学习目标】:

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

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P5第1、2题

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9

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 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 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 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com-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 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 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 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 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启发思维,开阔思路;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谁能说说圆周长、直径和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已知半径,圆周长的一半怎么求?

(出示一个整圆)哪部分是圆的面积?(指名用手指一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怎么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学习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已知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我们也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决定圆的大小的是什么?(半径)所以,分割圆时要保留这个数据,沿半径把圆分成若干等份。

展示曲变直的变化图。

2.动手操作学具,推导圆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近似看作线段,其用自己的学具(等分成16份的圆)拼摆成一个你熟悉的、学过的平面图形。

思考: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所摆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学生开始动手摆,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在幻灯前边说边摆。)

①拼出长方形,学生叙述,老师板书:

②还能不能拼出其它图形?

学生可以拼出:等等刚才,我们用不同思路都能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是:S=r2。这几种思路的共同特点都是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面积的关系推导出面积公式。

例1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r2=3.1442=3.1416=50.2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圆面积S应知道什么?如果给d和C,又怎样求圆面积?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2(单位:分米) d=6(单位:分米)

2.选择题。

用2米长的绳子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框上,羊吃到地上的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1)3.1422=12.56(米)

(2)3.1422=12.56(平方米)

(3)3.1432=28.26(平方米)

3.思考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米,求圆的面积。(如图)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使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2.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老师介绍分割圆的方法,展示由曲变直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从各个角度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渗透了极限和转化思想。

3.安排了坡度适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3

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4

423×2  212×3  2442×2

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月季

郁金香

米兰

百合

6元

12元

14元

22元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2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 23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__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P4习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 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求代数式的值,会利用代数式求值判断代数式所反应的规律;

2.能利用求代数式的值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求代数式的值,体会代数式实际上是由计算程序反映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

4.将不同的数代入同一代数式,求出相应的值,能够从所得代数式的值来判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体会抽象的代数式与实际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代数式求值,感受数学中的程序化和抽象性,感受抽象的字母和具体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代数式的意义,会求代数式的值

教学难点

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即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使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或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师]我们在探讨了代数式之后,不仅能用字母与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还能解释一些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值转换机:(出示投影片§3.3A),大家想一想,做一做。

下面是一组数值转换机,写出图1的输出结果,找出图2的转换步骤:

[生1]图1的输出结果是:6x-3.

图2的转换步骤:-3、×6.

[师]这位同学书写的跟你们的一样吗?

[生齐声]一样。

[师]很好,同学们写得很正确,这两个数值转换机由于转换的步骤不一样,因此输出的代数式也不一样。

我们已经知道,表示数的字母具有任意性和确定性。当给出代数式时,如:6x-3,字母x可以取任何有理数,当给出未知数的值时,如x=5时,求6x-3的值,这时,x只能是5这个确定的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节:代数式求值。

Ⅱ.讲授新课

当我们把一些数输入“数值转换机”时,通过一个算法,相应得就会得到一些数值。下面大家来做一做,填下表。(出示投影片§3.3B)

输入-2-

00.26

4.5

图1输出

图2输出

(学生计算,使他们认识到代数式求值就是转换过程或是某种计算).

[师]大家在运算时一定要注意:要按转换的步骤进行。填出结果了吗?……来同桌间相互检查。__同学说说你的结果。

[生]

[师]同学们做得都不错,很好,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投影片§3.3C)

议一议:

填写下表,并观察下列两个代数式的值的变化情况:

(1)随着n的值逐渐变大,两个代数式的值如何变化?

(2)估计一下,哪个代数式的值先超过100?

(学生积极发言,大多同学填得对)

[生]

[师]很好,大家计算得又对又快,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1)、(2)问题,并总结。

[生]随着n的值逐渐变大,两个代数式的值也逐渐变大。

根据值的变化趋势,我估计:n2的值先超过100.

[师]对,代数式的值是由其所含的字母取值所确定的,并随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字母取不同的值,代数式的值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求出代数式的值后,根据值的变化趋势还可以进行预测、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下面我们来做练习,进一步体会本节课的内容: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99随堂练习

1.人体血液的质量约占人体体重的6%~7.5%.

(1)如果某人体重是a千克,那么他的血液质量大约在什么范围内?

(2)亮亮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血液质量大约在什么范围内?

(3)估计你自己的血液质量?

答案:(1)6%a千克~7.5%a千克

(2)亮亮的血液质量大约在2.1千克到2.625千克之间

(3)让学生估计计算一下

2.物体自由下落的高度h(米)和下落时间t(秒)的关系,在地球上大约是:

h=4.9t2,在月球上大约是:h=0.8t2.

(1)填写下表

(2)物体在哪儿下落得快?

(3)当h=20米时,比较物体在地球上和月球上自由下落所需的时间。

答案:(1)

(2)地球

(3)通过表格,估计当h=20米时,t(地球)≈2秒,t(月球)≈5秒

(二)试一试

1.当a=-1,-0.5,0,0.5,1,1.5,2时,a2-a是正数还是负数?当|a|>2时,估计a2-a是正数还是负数?

解:本题可列表进行比较。

通过估计得:当|a|>2时,a2-a>0

2.当a=-4,-3,-2,-1,1,2,3,4时,分别求出代数式a2+的值。你发现了什么?

解:

从计算的结果中发现:当a取互为相反数的值时,a2+的值相等;当|a|>1时,a的绝对值变大,a2+的值也变大。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求代数式的值,对于一个代数式,它所含的字母取不同的值时,所得代数式的值,一般也不同,所以在求代数式的值时,要注意解题步骤:(1)代入。

(2)计算。

Ⅴ.课后作业

(一)看课本P98;P99的读一读。

(二)课本习题3.31、2、3、4.

(三)(1)预习内容:P102~103

(2)预习提纲

1.项的系数和项的概念。

2.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Ⅵ.活动与探究

1.下面是两个数值转换机,请你输入五组数据,比较两个输出的结果,发现了什么?

根据上题的启示,你能设计出两个数值转换机来验证:a2-2ab+b2=(a-b)2吗?

过程:让学生根据题意,求代数式的值。然后讨论、总结,最后根据总结的规律与等式a2-2ab+b2=(a-b)2进行比较,设计两个数值转换机。

结果:通过输入数值,进行计算,发现了两个输出的结果相等,即:

a2+b2+2ab=(a+b)2

根据上题的启示,设计出如下的两个数值转换机,使得:a2-2ab+b2=(a-b)2.

2.已知=7,求的值。

过程:让学生审清题,不要盲目计算。从题中知:与正好是互为倒数,整体代入,问题可轻松解决。

结果:因为=7,所以:=.

所以:原式=2×7-×=13.

板书设计

§3.3代数式求值

一、“数值转换机”求值三、课堂练习

二、议一议

四、课时小结

规律五、课后作业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7

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口算题: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20+8=28)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板书:口算14×3.

想一想 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

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

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

板书:14×3=42.

比较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

(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  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6×2=

26×3=

25×2=

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

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

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

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叙述口算过程。

出示例2:板书:口算:140×3=

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

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

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30×5=

380×2=

150×6=

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投影出示)

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

2、填空练习:(投影出示)

明确题目要求后,在课本上填括号。

订正时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左面三道题,被乘数添一个0,再请同学说出结果,并说明口算过程。

3、找朋友游戏。

15×3

18×2

12×5

14×4

35×2

220×4

240×3

25×4

310×3

32×3

26×2

160×6

12×4

16×5

14×3

36×2

120×4

160×5

240×2

260×2

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或在投影上一题一题出示)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

45

36

60

56

70

880

720

100

910

96

52

960

48

90

72

42

480

900

480

520

4、文字叙述题。

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 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

(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

12×7=84

(2)250的3倍是多少?

250×3=750

作业 :看书第1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首先适量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些用一位数乘的不进位的乘法口算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讲授新课例1时,抓住满十进一这一难点,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悟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达到能准确、迅速地口算的目的。

板书设计

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 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 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