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得体会集合(精选31篇)
新学期伊始,我从中学调到小学任教,接任了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这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课改已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四年,毫无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我,如何来挑起这副“重担”?如何适应这个新环境,没有多少“喘息”的时间,只是带着满满一脑子的“新思想、新理念”,我匆匆地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一学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我融入到浓浓的新课改氛围中,平时,我向同年级的几位数学老师请教,跟他们议论学生、教材、教法,这让我获益匪浅。通过一节节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心得,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增强了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信心。这都成为我和新课改共同成长的点滴见证。我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请在课改大潮中摸爬滚打的各位有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和支持。
一、更新观念,做有个性的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当一名称职的教师,我认为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用心去思考,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才能在课改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1、认识你自己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这话确实值得我们为师者品味。我们教师应有意的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会脱颖而出。成功永远取决于你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我们,更应寻找寻找自己的最长处,在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中,作点什么。应该认识自己,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适合哪种风格的教学。只要排除了你教学中的盲区,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才可能会跨上成功的跳板。在新课改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认清你自己,要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2、用心去思考
要让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的教师,遇到的精彩的东西,肯定是不会少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去捕捉教学中的细节。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我们应该处处留心,可以说世上什么都能做学问,世上什么也能做成学问,何况教学这么大的事业。
我们从积累教学现象、积累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思考开始,将自己有价值的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说不定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这些“珍珠”,去串一串这条项链。我们还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享受享受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体验体验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用心去思考,提起笔来,尝试着在洁白的纸页上留下点自己的什么,让自己的心也舒坦舒坦。
3、演绎自己的独特
现在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要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
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自己的比“正确”的更有价值。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在新课改实验中,尝试打破教学旧的格式,不囿于教参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创设出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我下决心要彻底抛弃那些束缚学生头脑和手脚的教育思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好的习惯,注重学生发展,让课堂活跃起来。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遇到难一些的题总是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说是讨论但讨论的目的性不强,有时还感觉是在走过场。慢慢地学生反而形成了依赖,他们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动力逐渐的就削弱了。而现在我先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先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的想法进行交流,这样每人的一个想法就变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想法。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学会了小组合作,岂不是一举多得的事
2、注重赏识教育
课堂上,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胆子能不能再大一点?谁能再来试一试?”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有的时候,因为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也不喜欢他,但表面上不表现出来,因为孩子是敏感的,我知道他能感觉到,所以我总是把他的这些缺点忽略,夸大他的优点,效果好极了。赏识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错误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心头痼疾,矫正行为的错误,鼓舞其改过的信心,点燃其向善的勇气。
我想教育人是一个长久的工作,孩子也许会有反复,甚至后退,但是如果我们大海捞针地发现,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遗余力地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有时甚至给我们带来惊喜!
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用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赏识自己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在赏识中学会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抬起自信自强的头来,笑对生活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每个孩子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着丰富情感和需求的独立的人。“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现在,我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我从不指责学生在我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什么?”、“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我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我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举手而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这看似小小的变化,其实却是一个质的飞跃。收获远不止这些,学生在与教师合作互动的教学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伙伴合作。这一切,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了现实。
三、加强师生交流,融洽师生感情
下课后,我总爱在班级里呆一会儿,同学生聊一聊,对学生笑一笑:你今天在课堂上发言了,好棒啊,继续努力哟;哇!你今天的回答好有创意啊!有时,我摸摸他们的头,和他们说上几句贴心话,然后和他们一起痛痛快快地大笑一场;有时,我还为他们整理一下凌乱的领子、红领巾等。这就是生活中的评价,这就是透着人文关怀的评价。在作业及试卷批改中,我也不忘给学生以鼓励:想法很好!你进步得很快,继续努力呀!等等,在无形中缩短了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融洽了师生间的感情。当然,学生受到了鼓励,也给予了我积极的回应,他们总是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愉快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创新意识的启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时常就一个问题,和学生共同课后收集。查找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你会发现,学生或许比你查到的资料还要详细。当我们从对方获得自己不曾知道的问题答案时,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时,没有老师和学生的明确界限,而是朋友间、求知者间的切磋和交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课改这一浪潮中,我有收获,也有所失;有喜悦,也有悲忧;想施展手脚、又怕为此付出代价;想大胆裁减,又不得不跟着考试的指挥棍走。有了半年的体验,我还将继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自己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上下求索。我坚信,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随着本人的认识不断成熟,今后一定会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3年前开学以来,我在课堂上发现老师变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原来我们这界是课改年段。新教材真正体现了这次课改的精神,学习过程与后果并重,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场景,我们忙于收集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我认为课改让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学们学得主动了,大胆了。我们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变得主动而灵活,大家都抢着发言。学习由苦变乐,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变成了课堂上的主旋律。四年级的时候,徐爱华老师开课,上了一节《尊严》。
这一堂课赢得了许多老师的赞叹。我们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了解石油大王哈默,我们踊跃发言,还表演了哈默给镇长捶背的样子和哈默与镇长的.对话。我们还讲了几个关于尊严的小故事。我们精彩的小故事和发言把这堂课推向高潮。徐老师与我们默契十足,搭配的很好。让我们和老师们感受到了课改的力量!
课改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产生新疑。它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发言更积极。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
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同学们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同学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六年级第一学期,周素娟老师开市重点课程,我们查找了充分的材料,以介绍的方式来描素我们的厦门。我们不仅介绍了厦门还说了闽南语,唱了闽南语歌,介绍了美食,讲速了故事,描绘了风景,我们精彩的介绍和表演赢得了老师和领导们的掌声和好评,给这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虽然课改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成绩,课堂、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
如:把课程改革仅理解为教材的变化,换了一套教材而已;知道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长为本,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还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更开放,向学生社会生活的更大时空开放;更有效,多一点探究、创新体验,多一些同伴互助协作。给我们一些权利,让我们自己去选择。给我们一些机会,让我们自己去体验。给我们一点困难,让我们自己去解决。给我们一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找答案。给我们一片空间,让我们自己向前走。
课改带给我们新一种学习方式,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更有力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改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语文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愿意分享给大家。
首先,语文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语文课改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语文课改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语文课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现实生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语文课改则强调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情境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语文课改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语文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语文课改的深入发展。
总之,语文课改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语文课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透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带给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样学而不是老师怎样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潜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好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用心性很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不断进步,英语课程改革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改革,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英语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记忆,而忽略了实际语境中的交流。通过课改,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其次,英语课改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不只是学习语法和词汇,更是了解和掌握该文化的内涵。在新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再次,我体会到英语课改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英语课改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这一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人才而努力。
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数年。
为了积极推进体育课改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们就必须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认为,新课标的设计是非常高明的:它规定了具有影响力的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
这样做是基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也是为了保障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学力水准,同时又是基于我国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是一个正确的符合国情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省,大部分学校一个班学生都在60人以上,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奇缺,一名体育教师一周十几节课,甚至20节左右,还带运动队、课外活动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想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入手去进行改革呢?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首先,我们在脑海里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
如果老是强调外部的条件,认为条件不成熟,没有办法改革,我认为那是唯条件论和唯物质论,其实条件越不好越需要改革,越需要通过改革来促进条件的改善。
所以,毋庸置疑,体育改革犹如经济改革,那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抓住改革的关键。
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我认为有两点: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所谓体育课程,就是传授体育知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三个维度并重的传习。
只有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三个维度才有可能并举发展进行。
钟启泉教授曾经说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想,他所指的这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
因此,为了适应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体育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我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作课改计划如下: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2、从注重教法到注重学法。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
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要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
例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
同时,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之一,也是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
教师将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技能,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他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角色转换:有时做学生的指导员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有时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平等学习、共同进步也是新课标的精神所在。
4、有教无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爱护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的变化,使学生能在运动中愉悦身心。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学生的生活爱好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紧迫中锻炼;合理运用语言激励或身体语言的激励……
除此之外,我想体育的课余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体育比赛是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学校可以经常举行一些大的课外活动,有的是全校性的,如每年的田径运动会、冬季的长跑比赛,或跳绳、拔河和踢毽等比赛,以及对学生有很强吸引力的球类比赛。
这些比赛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影响较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比赛时有不同的感受,同时这些活动中有竞争和合作,有困难和挫折,有成功和失败,比赛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要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进行比赛时,同班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
参加比赛的同学既能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又能在比赛中锻炼自己,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还可利用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在每次比赛结束后,体育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在比赛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和学生谈心,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样就可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
作为体育骨干教师的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者,我为之感到非常荣幸,但我也深知承担这次改革任务极具挑战性。
为适应课改的需求,我也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自学了有关课改的材料和相关理论,力争深刻地领悟课改的精神并努力把所学到的理论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通过培训和自学,使我认清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背景和思路,增加了责任感和紧迫感,更新了观念,并使这些新观念能够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得以落实。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水平的人才,我们还需要长期的探讨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敬业精神,在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总结体会
。下面简单地谈一下英语新课标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总结体会》(bfanwen.com)。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bfanwen.com 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新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语文课程的改革过程,这一过程对我而言充满了挑战与收获。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于语文课改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语文课改的必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等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其次,语文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意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我尽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此外,语文课改还让我认识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改的过程中,我尝试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地理、科学等,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再次,语文课改也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与同事们一起研讨、交流,共同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总之,参与语文课改的过程是宝贵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针对这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转变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改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而教的方式的转变显然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理解和把握好教材,用好新教材,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克服以往教学中的一些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导入新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设计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重难点,找准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那种追求“教好一节课”或“教出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挖掘教材,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根据其掌握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积极开发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新课改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需要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去探究、发现,需要我们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它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流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经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仅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提高,所以新一轮的课革不仅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贴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所以,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供给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经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并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进取参与社会的有职责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理解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资料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资料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资料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资料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资料不断转化为"自我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进取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资料,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并且也经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齐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到达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到达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可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确定、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理解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所以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主角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我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提高,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忙、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忙。①帮忙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②帮忙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构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忙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忙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进取的心理氛围;⑥帮忙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⑦帮忙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和性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
六、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教师独尊的架式,并且一味地强调学生理解教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研究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所以,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我的主角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简便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进取、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进取地表现自我。
七、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经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忙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进取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八、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本事,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本事,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构成了“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的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提高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到达这一目的;并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资料不适合经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所以,此刻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一样的资料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经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教学。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下面,我谈谈我在课改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深入研究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3、追求高效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从09年秋季开始,学校就开始学习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神,到此刻也有一年半时间了,各学科都在学习,也取得了必须的收获,我们物理学科在全体备课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也在逐步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是由于学科的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必须的困难,具体谈谈我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按照洋思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先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经过检测,暴露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终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构成本事。可是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不一样年级、不一样学科、不一样学情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异常是我们物理学科,在教师没有具体讲的之前,学生对该概念一点印象都没有,他怎样去完成当堂训练
我理解的“先学”,不单单是指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资料,完成检测性的练习。重要的是教师的学前指导要到位,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很快进入自学之门。自学的形式能够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能够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等。而物理的特点就是资料少,学生看书的文字资料较少,而需要动手实验的较多,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需要有特定的环境或者说应当具有的基本的实验器材,学生至少有必须的条件去完成自学的资料。
“后教”不是教师漫无边际、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要经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等形式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启发学生经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然后经过学生讲解或相互交流,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即兵教兵),促使学生相互帮忙,到达会的更精,不会的变会的双赢目的。如果发现确实属于学生都不理解的再由教师做引导、讲解。“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经过必须量的训练,应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坚决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独立快速地完成作业,如竞赛、考试等形式。当堂训练要到达准确检测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准确信息的目的,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展性的作业.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英语课程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一系列的课改,从中获得了不少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的英语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这样的改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过去,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忽略了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现在的英语课程则更加注重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此外,课改还注重跨文化交际的培养。通过引入外籍教师、开设英语角等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总的来说,英语课改带给我很多新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英语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今,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转变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过去,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而今,更加强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这种改变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课改还提倡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然而,课改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学生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的来说,英语课改是积极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它不仅提高了英语教育的质量,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坚信,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会更加繁荣昌盛。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教材的内容、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新课程改革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从学校开始课改至今,我们一路摸索。从在网上观看学习新的课改模式,到綦江考察学习。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对我们学生学习的效用,对我们教师而言更是一次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颠覆性的改变。对我来说,课改之路尽管艰难曲折,但我从中认识到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校确立了“目标明确,自学检测,合作攻关,课堂训练、强化矫正”的四段七步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一期的摸索下,我欣喜的发现学生自主能力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也不断增加.
‘四段七步式’实施变化最大的是学生,学生有种“我的课堂我作主”的主人公精神。在教学过程上突出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他们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学习自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相比以往的传统课堂,学生做事,学习都变得主动积极多了,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自学,自测,生教生,带着问题倾听老师的点拨,练习,发现问题,矫正。每个学生都有事干,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只是在传统教学当中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学习上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在‘四段七步式’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小组内的建设,一对一,师徒结队,兵教兵,共同提升,学生不会再为一道一无所知的问题而发愁,也不会再担心因一时的失败遭抛弃,老师的鼓
励是他们进步的动力,学生的互勉是他们不放弃的见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乐意去学,相信他就一定会学好。
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演讲者,他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不再是听众,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一堂课下来,比我自己一味地讲解,学生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那是相当的活跃,完全脱离一个学生的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这非常有助于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看似乱哄哄,实际是在教师的调控和学生的自律中的有序。
"四段七步式教学法"是在课程改革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情的一种教学模式,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我感觉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不过‘四段七步式‘教学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完善,学生也需要时间来养成良好的自学质疑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继续完善。
通过一年教育教学本人认为: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教学措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
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
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习的《化学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的制取方法”、“***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例如在《化学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不滴落?有致密物质包裹;什么致密物质?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质为什么不滴落?新物质熔点高。我们又提出“怎样才能让铝在O2中燃烧”的问题,让学生课外讨论思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
四、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延伸知识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回来后我们又集体认真研究讨论了《新课程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课堂上随意延伸。
例如在《化学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将选修中的“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随意引入拓展。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也没有将“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入,更不敢将“电解质的分类”扩大。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学生的兴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强,我们大胆将《化学必修2》中的《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的“金属冶炼方法”和“铝热反应”等知识融入到该章。
五、研究学生个性,针对特点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我们侧重培养他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我们的目光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际的同学身上。对一些生活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让他们分别扮演工人、环保官员等角色进行现场辩论。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针对性的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进师生交流,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应该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高级中学优良的校风、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3、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习很难跟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4、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5、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愈发凸显。近期参与的课程改革培训,对我影响深远。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打破这种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过去单一的讲授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如今,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已成为常态。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此外,课改还强调评价体系的改革。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过于片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课改倡导的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重视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体会到课改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学校践行语文的教学模式,已经三年有余了。在这三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了一些体会。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我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5、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我们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写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以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
6、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本学期,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构建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回顾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简单谈几点体会和感悟。
一、通过学习,更新理念
教书20多年,执教地理也有十几年,自我感觉教学经验还算丰富,教学效果也还不错。通过学习《高效课堂22条》,我发现自己的一些观念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明白了真正的高效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时间交给学生,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二、通过反思,找出不足
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一个教师,不管他的专业知识多么丰富,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他的课堂终究是一潭死水。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虽然不全是满堂灌,但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讲得过多。因此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做笔记,机械地记忆,以致部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较强,懒惰思想加重,对照《高效课堂22条》,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会放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
三、通过实践,不断提高
运用新课程理念,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本学期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也初见成效:
1.精心备课,提升课堂有效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的任务更重了,课前精心备好课,准备好导学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让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精彩起来。
2.重视合作,激发学生参与度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探究展示,教师设计多种活动,如:拼图、猜谜、竞赛等,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不再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其中。
3.联系实际,发掘学生熟悉度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入手,发掘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联系时事热点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地图,提高学生认知度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的运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与技巧,借助地图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更好地比较分析归纳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通过课改学习与实践,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经过这段时间的课改实践,我深感其带来的活力和变化。
首先,课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课改后,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其次,课改也促使我们教师自我更新。面对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种自我更新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能力,也促使我们持续进步。
此外,课改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间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更有效地引导他们。
再次,我深刻体会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总的来说,课改带给我无数的启示和收获。我坚信,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育才能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英语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给我带来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课改后,课堂的中心转向了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这种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能力的培养者。
课改后的英语教材也更具时代感,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注重实际应用。这种改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有目标感。我在教学中,也尝试引入更多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学习英语,效果显著。
此外,课改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促使我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英语课程改革给我带来了不少新的启示和挑战。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课改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9月12日我们学校一行10人在罗校长的带领下到XX初中参加了旬阳县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现场会,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观看了展出的所有材料并参观了学校教室、宿舍,分别听取了XX中学许本花老师的一节听说课和XX初中张XX老师的一节阅读课,初步了解了学习小组的组建,现在说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初具规模。从理论上来看,学校从总体上已经研究出了一些具体操作模式,例如:如何设计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课型模式(新授、复习、练习、讲评课),课堂教学流程(三步六环——1、情境导入,明晰目标;2、学案导航,释疑解难;3、互助合作,释疑解难;4、展示交流,点拨提升;5、当堂训练,达标测评;6、盘点收获,反思提高。),并有具体的教师和学生活动流程。教室里张贴有导学案的使用流程及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口诀、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标准。
从我听到许老师的一节英语听说课来看,她遵照了“激趣导入——预习展示——合作交流——巩固提升——达标检测——课堂反思”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注重将小组评价贯穿始终,教师充满激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抢着发言,但由于时间关系,达标检测课堂并未完成,课堂反思及对小组的总结评比部分,我们一点都未看到她如何操作。
在教室的桌子上面我们看到了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奋斗格言及奋斗目标,周围的小黑板上张贴有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评价表,细分到每一节课,一周一评。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比较鲜明,比如有以竹子、荷花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英语课堂用语张贴在每个教室,小组学习方法和导学案的使用也张贴于教室供师生共同学习。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也贴在了教室门上。但是教室、宿舍张贴的花都是从商店买来的,并未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宿舍里的内务是无法与我们学校相提并论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基本功还是相当可以的。
第三,学生的养成教育很不错,大课间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很有特色,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才艺,给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在李XX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评课,有一位校长和教务主任的点评是比较深入的,提出了教学机智、学生评价、语法知识讲解、合作交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同观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更多人发表评论,李老师提出了几个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高效课堂改革不能拒绝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多媒体的使用,要将其融入课改。
二、使用了导学案,课怎么上?
1、要注意教学起点,课堂导入就从课前预习的地方开始。
2、要把一个个的学习目标转换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不适宜直接在课堂上展示。
3、学生对话展示直接在座位上就可以了,不用走到讲台前。
4、高效课堂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教师有效的教上的,如果导学案上学生预习时没有chant,那课堂上的展示就是多余的。
5、要展开有效的展评:要求学生怎样做,就要怎样检查。
三、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1、把词汇教学融入具体句式中学习,不能单独孤立的教单词。
2、要把阅读课设置成在简单问题提示下进行的阅读,只有把课文真正读懂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训练。
3、在阅读上不能忽视教师的有效引导,而且引导要有效。
最后,李老师说明年英语组可能会再组织高效课堂的展示课,进一步研究高效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案。
通过这次学习,我虽然从理论上对高效课堂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不是很明晰的的。不过从课堂上看,学生的改变还是非常大的,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上几乎没有不动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我今后在我的课堂上要进一步加强并进行合理运用的,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我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最佳的效果。同时,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各科老师的协同作用,因为高效课堂的理念、小组的评比、小组长的培养、小组的组建仅靠一两个老师是不容易完成的,而且效果也不会是那么明显。我再次觉得,高效课堂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导学案,但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每节课学会更多的知识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共同追求,就让我们共同用我们的智慧来完成这个目标吧!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
20xx年12月12日至19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到xx学校和江苏泰兴的洋思中学进行学习。经过紧张地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更具体、明晰———那就是要坚定地走课改之路,向课堂要效益。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对于新课程改革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反思和建议。
通过学习,我的感触是:走进洋思课堂,我眼前豁然一亮,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长时间来,我们新田的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重复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是定势,殊不知一场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而今洋思中学的课改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们新田的课改起步已经迟了,要想方设法迎头赶上,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
瑞华实验学校是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课改走进了死胡同,不得不回归原点。作为一个经历了全过程的参与者,我在反思。我粗浅认为在实际的课改中必须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一是方向问题。我这里所说的方向问题,不是指要不要课改的问题?也不是指学那种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而是特指课改要由上而下的问题。领导(校长)坚定的决心是课改成功的关键,自上而下的形式容易形成合力,便于课改工作的展开,也能及时纠正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延伸出另外第二个问题,就是一所学校的领导(校长)要是课改的专家或是行家,是学校课改的总设计师。学校的行政人员应率先学习培训,掌握课改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施流程。课改不只是学校教科室的事,是整个学校领导团队的事,这个团队是表率,是改革的风向标,要做到人人都能为教师解惑。学校领导团队就课改形成合力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不能是校长愿做,分管领导态度模糊),不可操之过急。依次类推,当有一批课改骨干后,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课改燎原之势。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瑞华是走了弯路的:在20__年推行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当时95%的教师不明白这些概念,我们也没有经过学习培训(当时我们的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太少了),课改的白丁一个,硬着头皮往前走。我们边学习,边摸索,边尝试,学岳阳许市模式,搬许市模式,结果走入了困境,走不下去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有一个专家坐镇及时指导,自身若电能充沛,也许课改之路会走得稳妥些。当然,我们也有一批年轻教师接受了新理念。
二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是难题。有的教师教学已形成定势,改变困难大。而课改需要一大批喷薄激情的教师,点燃、燃烧激情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推进教师的二次创业,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适当给教师松绑,给学校的探索开绿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践行者,教师观念不改,必将影响执行力。我个人认为课改之初,对于不愿参加课改的教师,人员编制松的学校,能引导改变的则引导,不能引导改变的则变换工作岗位。课改,一个班的教师就是一个团队,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打乱课程教学结构,扰乱军心。从另外的角度说,课改实验班级的教师一定的搭配好。当然,对思想暂时转不过弯的教师的学习要求不能放松。
三是需要教育局的支援。课改涉及到一些硬件设施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另外,课改最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当我们学校遇到课改难题时或走入困境时,希望能得到局里课改团队的及时指导和帮助。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下面我想提点建议。进行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问题会暴露在各个层面,需要及时解决。就课改,我想能不能由县教研室、基教股牵头、领导,成立一个课改团队。这个团队的教师可从全县教师中选拔,各会考科目(九科)选2-3名教师,由教研室、基教股负责培训(这部分教师暂时由教研室、基教股管理,适当的提高待遇)。等局里确定教学模式后(我个人认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适合于我们的教学),县里的课改团队分步骤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两周时间),课改团队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边观摩(视频)边集体备课边试教,各学科教师轮流试教,同学科教师听课,然后进行总结完善。第二阶段(两周时间),课改团队教师继续集体备课和试教,准备过关课,上过关课,由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定,培养出我县第一批课改骨干。第三阶段(两周时间)局领导带领课改团队送课下乡。兵分2-3路,同时下乡送课,并为当地教师作一次学科课改培训。第四阶段是课改团队成员回归本校指导课改,并按局里的分工跟踪、汇报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
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工作千头万绪,作为我所处位置而言,就是坚决执行,加强个人学习,抓实学校教师的培训,带领教师走好课改之路。
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如今探讨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五步新课堂。下面谈谈在教学中五步新课堂的方式定位。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还要动手做做看。第二个道理是:科学家的话,不一定全是对的。课堂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可算作一种知识权威。学生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相仿,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利于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和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情境之后,教师由权威摇身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笑问:“刚才老师提的问题,你们不觉得熟悉么?在哪见过?”在学生恍然大悟间,教学戏剧性的进入第二程序。学生此时学习习兴趣倍增,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第二程序是全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在这里实施体现,教学重、难点也要在这一程序中解决。诸多目标若想做到“剪不断,理不乱”,就得像蜘蛛结网那样——围绕一个中心,有序地连线,恰当的打结,将教学的过程组成有机整体。基于此,我确立了“逻辑推进,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将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分散到两大环节中,如:第一大环节(1——5自然段)围绕朗志万提出的问题,从几个小朋友不同的表现着手。第二大环节(6、7自然段)抓住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以人物对话为切入点。如此,每个环节都围绕课文内容这个中心,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并恰当的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读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三)学生展示,角色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依据上述理念,这一程序中,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再次感受、体验,将领悟内化,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启用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巩固教学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小组内推荐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读的好。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给予指导。
(四)归纳训练,回味升华
这一程序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回味教学难点,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点拔,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不让学生留下疑难问题,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最后一环节,我布置学生在课外书收集名人名言,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所谓惰性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状态,它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做事就会迟迟不行动,一拖再拖。
我校进行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也步入了新的改革阶段。在以往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改革的小的过渡期,在这个时候我们习惯了高效课堂的初步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的惰性就显现出来了。
我认为教师体现的惰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积极性没有以往那么高涨了。
2、主动性也低迷了。
3、教研热情提不上来了。
4、在教学上可以偷工减料了等等。
惰性的滋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里我认为被成绩冲昏头脑不想继续的的想法占据了思想,因此要想有所改观解放思想是首要的任务。其次加强课标的理解、明确教学的目标增强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意识。第三就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到淡泊名利,向仁人志士学习,以国忧为先,安贫乐道,安下心来,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第四教理清自己站在讲台的的目的是什么?会站在这里?教学上的偷工减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对自己事业的不负责,要有奉献的精神才能搞好教学。
人的惰性其实就是人起了私心、思想没有了进步的表现。体现的方面有很多种。我只是从我自身上寻找着我的惰性所在,亦当做是对自身的警告和考量。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及以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等。这些理念对广大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过的,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对其做出回应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学生没有迭择的余地,传统的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有利于控制和效率,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一点,就是新课程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生权力的实现,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力,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历来有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追求在考试竞争中打败同伴,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它是以牺牲很多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新课程就是从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力,求得每一个学发展的角度来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的,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
昨天早上4点钟起床,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一行50多人,开始了为期一天的三下永威学习之旅,晚上回来感觉很累,草草吃了饭简单洗刷就睡下了,今天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钟,窗外传来了大街上古会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躺在床上,看着钟表的时针分针有节奏地慢慢移动着,直到快要11点了,才慢吞吞地起床梳洗。很久没有这样睡过懒觉了,很过瘾。我盼古会,大概盼的就是这份没有时间概念的轻松悠闲吧。
收拾好一切,开始整理这次永威之行的收获,感受更加深刻的还是:首先,教学改革的成败将决定于学校其它相关的制度改革是否能够跟上来,尤其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的'福利待遇,仅仅从课堂模式上强化是不能足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这一点还是希望学校领导能深刻领悟。其次,教学改革应该是集百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决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套用别人的课堂模式,不分学科和课节的实际,加大力度的强化课堂模式,结果不但达不到效仿的目的,反而把人家的经也给念歪了。如果能借鉴别人的长处,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我想,结果决不是我们现在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第三,凡事不能盲目崇拜。我们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教学改革之后,这次再去永威看他们的课堂,不难发现,今天的永威和去年相比,在现代化教学设备方面才刚刚进步到两年前的我们的地步.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现代化教学设备落后于我们的学校,发展到全国知名?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所以从教学经验上我们应该不比他们差的。还有第四方面,永威之所以成功,是和永威人的精神分不开的,走访中发现,永威的老师们在提起他们的校长蔡林森时,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是充满了自豪感的。蔡校长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精神以及他对老师们的关心和体恤无不感动着每一个永威人!
还是那句话:别人的经验是方向,机械地模仿只会使自己走入误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有希望是成功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以永威人为榜样,发扬他们勇于面对错误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效地借鉴他们教学中的精髓之所在,努力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创建背景及起因
目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方面,存在一些不良倾向,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和素质偏低,他们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自身对孩子应负的教育责任,或者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形成隔辈教育,或者爱的多、管的少,形成溺爱教育。我校特色创建源于20xx年xx月张宪华老师的家访,由于这次家访发现了留守儿童问题,经校领导与老师们和部分家长的商讨,创建了我校“家校一体共同参与”的办学特色。
二、创建步骤及其具体实施过程情况
(一)完善组织建设,加强领导
1、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老师为成员的特色学校领导小组。
2、成立了村级家长委员会,并制订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学校每年召开两至三次家长委员会议,一般有学校领导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
3、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卡,进一步加强了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使家校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表现,以便加强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严格家访制度。学校规定,新接班的班主任要在一年内每生家访不少于一次,连任班主任一学年家访人数不少于全班的二分之一,并对每次家访作以详细的记录。
5、为了使家长能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设立了校长信箱,及时与家长沟通,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之一。
6、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包。(A、学生的个人情况登记表。B、学生在家表现综合评价表。C、学生在校表现登记表)
7、每学年开始,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家校一体预习手册》和错题档案,下发了《怎样预习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就学生如何搞好提前预习给家长作了说明。要求家长抱着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放下手中工作参与到教学活动来。把创建特色学校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8.针对我校的教学特色,结合当前当堂达标教学,我校在《家校一体学生预习手册》上做文章,下功夫,力争做大做强。我们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语文、数学教科研小组,撰写了教科研课题,如:语文:李凤英老师的《当堂达标教学下的古诗文教学研究》;数学:王绣老师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预习与当堂达标模式有效结合》;切实把《家校一体预习手册》落到实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办好特色教育。
1、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从20xx年春季开始,为提高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管理孩子的能力,我校定期组织家长观看教育子女专题讲座、召开教育子女经验交流会、请优秀家长做《家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专题报告。
2、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学校都要召开家长会,会上家长们首先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其次听取本班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情况介绍,会后每位家长还要填写家长意见反馈表,学校把各班家长的意见汇总,由学校进行统一答复。
3、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是学校开展创新家庭教育的又一内容。每学期举行一次“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真正走进校园,参观学校的角角落落;深入课堂,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知道教师是怎样教的,并进行评教,及时提出宝贵意见;参与孩子节日,观看六一节目、元旦文艺汇演。极大的调动了家长与孩子的热情;拉近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家长开放日”活动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4、家长评教。(根据平时的表现家长对每位教师进行评议)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5、成立村级预习互助小组:为进一步解决留守儿童的课业辅导问题,20xx年6月在各级领导的指导提议下,并结合我校的两个市级课题,我们决定组织成立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交流工作,20xx年xx月我们召开“宣章屯镇中心小学家长会暨村级预习小组成立大会”,打破年级界限,以自然村为单位选举出村级家委会、成立村级预习互助小组。同村家近的四、五个孩子组成一组,打破年级界限,以《家校一体学生预习手册》为依据,教师出示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每天一个家长轮流值日,负责孩子们的预习秩序,值班家长能辅导的由家长辅导,辅导不了的可由高年级孩子辅导低年级的孩子。村级预习互助小组在家长的.努力、村级家委会的督促和老师的回访指导下以点带面的开展起来,真正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问题,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的成立:保证了学生们的安全。特别是在夏季,由于学生放学时间早,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去下湾,这样增加了孩子不安全的因素,预习小组的成立可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的成立可化解家长之间的矛盾。学生家长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由于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的成立,学生成为家长之间的纽带,这样家长之间的矛盾也可化解。
6、实施了家长值班制度:每天有一位家长走进学校进行值班,明确了家长值班职责:
(1):每位家长每学年到校值班一次,在校一天。
(2):按时到校值班、签到、做好值班记录
(3):到校后帮助值班教师做好上放学时值勤和校内值勤。
(4):协助体育教师安排好学生的两操。
(5):值日家长每天任意听一节课,(家长推门听课)并对教师进行评议。留下反馈意见,以便我们对预习教学的改进。
(6):对学校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家长的到来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规范了学校的各项秩序。
7、从20xx年9月起,我们进一步挖掘家长和社会资源,聘请有特长的家长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了家长信息采集表(登记造册)
(2)海选出特长家长,并建立了特长家长档案。
家委会还给特长家长下发了的聘书。经过海选小组的海选,确定了3位有特长的家长:一年级家长康洪林的《少年太极拳》、四年级学生家长宋维香的(手工制作)、二年级学生家长黄伟明的《疾病预防》,还特邀、聘请了王业强校长为我们学生上书法课教孩子们练毛笔字;学校制定了课程安排表,每隔周234来我校给学生上一节课,家长的参与真正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弥补了学校师资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活了起来。这一举措在家长之间反映效果也很好,家长们对学校更加信任了。
(3)结合我镇大棚蔬菜基地的优势,让懂蔬菜技术的学生家长当课外辅导教师,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蔬菜大棚上实践课,一举俩得,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与家长沟通。
8、定期表彰优秀家长。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大力支持,为此学校每年都要表彰xx名优秀家长。
(三)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1、“家校一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地挖掘了家庭潜力,使得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加密切,距离拉的更近,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家校联系也使得广大家长朋友充分认识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加强了与学校的沟通,加深了与教师的感情。通过听报告、座谈、参与听评课等活动以及与其他家长的接触与交流,提升了自身素质,使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家校联手齐抓共管,也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升华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取得了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满意。
三、今后打算:
为使特色学校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我校“人文宽和、幸福阳光”的办学理念,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1、继续调动发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行使村级家委会的“特权”。
2、总结已开展的村级预习合作小组情况,逐步推广到学校管辖范围的社区和自然村。
3、“预习与当堂达标教学相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并积极推广应用。
4、我校还打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和学生教室内安装上摄像头,目前校园摄像头以安装完毕。构筑学校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家长与班主任的网络联系平台或QQ群,让每位家长每时每刻都能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最终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5、继续实施家长值班制度和特长家长进课堂制度。
6、走进社区举行“家校一体”成果汇报会。(可利用六一儿童节、元旦文艺汇演、三八妇女节等形式)
7、打造“校园主题文化系列”,整体构建学校广场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文化、运动场文化等系列文化。
8、创编自己的校歌,校徽(已完成)整理制定《宣章中心小学管理手册》。
9、根据特长家长进课堂的材料,开发校本课程编撰校本教材,真正让校本课程走进课堂,走向学生。
目前,我们“家校一体”学校特色办学的尝试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仅仅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且探索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没有实现所有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家校合一、立德树人;携手共创、和谐家园”的办学理念,确立“让每一位学生、教师、家长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家校一体共同参与”为主题,继续完善“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力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县级较好水平。让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