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应用精选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精选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1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任何企业若想在这种环境之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结合信息化技术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以获取更为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实力。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关联极为密切,所以,要在大力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实效基础上,关注信息化建设进程。基于此,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具体措施、日后企业信息化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解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工程,可直接推动企业可持续改革发展进程,可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实际生产效率。要想有效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实力,就必须深入化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1.1计算机应用技术

熟练操作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程序,同时系统化掌握相关软件性能、设置、性质等应用知识,在不同环境下保证较为理想的计算机操作实效,这便是所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该技术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多元化且富有针对性的服务。

1.2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针对特定企业进行实际管理环节中,信息化即各类高端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技术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此种环境之下,涉及科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才能得以顺利执行,完成企业整体框架管理的整合使命,使企业时刻彰显自身配置的合理性。总的来说,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程,不单单能够有机协调自身生产经济管理流程,同时更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在此种环境下,作为企业务必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这对于今后在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作用。经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融合之后,企业才能够持续获取多元且可靠的资源,保证后续资源重复性开放和应用的便利性,辅助企业吸纳更多适当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最终顺利增加商机并获得理想成就。

2.1提供给企业更为强大的信息化革新发展动力

经过合理程度的改革之后,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实力会上升,这是企业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建设活动的根本宗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推进,各类企业开始改变以往封闭且单一的发展状态,日渐朝着向外延展的模式过渡,实际上就是实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改革计划,无形中激发出企业更多的革新拓展活力。

2.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自身科技水平

在企业之中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型信息技术并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对于提升企业自身科技水平十分有利。一旦企业拥有技术优势,便可以动态化地调查和掌握市场状况,保证在后期竞争局势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就是说企业在处理原材料购置、存储、运输、制造、加工、销售等业务内容过程中,需要尽量凸显客户服务的中心地位,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顺利延展出由上游供应商、中间生产者、第三方服务商和下游销售机构融合而成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2.3优化企业信息化生产组织结构,提升生产效率

在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效的过程中,企业综合实力势必得到提升,这对于企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企业供应链管理工序流程对于企业生产组织结构有着深刻影响,所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供应链管理融为一体,是现代企业业务管理和发展的主流方向,重点就是借助互联和局域网、电子商务、数据库等创新型信息资源管理技术,针对上游供应商、中间生产主体、第三方服务商等进行信息化调控。经过各类主体整合之后,提升企业在激励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应变潜能。

2.4提升企业信息化组织内部的凝聚力,解决各类信息流通问题

如若企业内部信息化组织业务人员能够长期进行有效沟通,便有助于强化员工彼此之间的联系。在企业之中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快信息资源共享进程,使得许多优质信息资源尽快整合成为企业内部发展需求的资源。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工序流程中融入的具体方式

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实质上就是进行既定业务流程数字化操作,该类改革活动包括以下细节。

3.1业务的处理、现金的流动、客户交易的信息化

经过计算机技术和数据信息有机整合之后,保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业务运作方案,提高企业内部各类机构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实力,使得整体效能提升。在企业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旨在实现企业业务管理自动化,是企业开展远程控制的必要手段。企业最为关键的业务流程即生产,在该类流程之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要素,能够愈加可靠地保障企业既有产品质量和操作实效。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之下,为了尽力迎合市场经济变化细节,第一要务便是整改以往单纯追求完美的价值观念,循序渐进地挖掘梳理出创新型产业管理方法,即在凸显企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使得不同工序流程更加灵活,最终顺利衍生出现代完善的企业供应管理架构。企业在持续完善自身供应链的过程中,要重视当中涉及的各类细节,如若发现任何环节存在隐患,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建设途径予以消除,避免如以往般制约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实效。

3.2产品和辅助工艺设计的信息化

在企业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研究怎样科学地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今后企业基础性业务流程完善的影响极为深刻。在整个改革项目之中,核心结构单元就是信息集成化应用系统,在此类环境之下,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高端的信息资源,供应更为精准的管理信息,为今后企业业务管理实效提高奠定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务必要把握重点,之后完成企业管理的改革指标,尽量使企业的不同工序流程都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并且在提升日常业务处理效率的基础上,使企业可以在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有利地位。另外,企业在开展业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诸多非正常化的信息内容,这就是所谓的非结构化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和结构化信息相对立而存在,非结构化信息可以细化为电子文档、视频文件、电子邮件、多媒体技术设施等要素。在如今过于繁琐冗杂的社会事务之中,则更加需要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功能和实际的办公需求等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可以不断适应如今这个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则。综上所述,任何企业想要掌握零件采购-销售一体化流程管理策略,必须要熟知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推广的现实意义,这是今后企业多元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还须知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特征,便是借助企业局域、互联网络以及电子商务和数据库等技术资源,加以协调化监督和管制,旨在尽快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供应得以有机融合,进一步彰显出现代企业随机应变的高超潜质。

4日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前景

首先,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后,可以愈加合理地提升基础数据信息的载入实效,使得企业经济基础信息管理的精准和时效性得以同步彰显,在整个工序流程之中,对于企业尤其是内部领导层来讲,更加有助于做出满足企业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规划。其次,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提升企业办公的自动化水平,其间沿用的流程都保留合理程度的简化特性。在此基础上,特别是在今后企业处理相关业务环节中,便可以尽量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真正完成无纸化、自动化办公等挑战性指标,辅助企业节约合理数量的生产成本,最终成功提升企业业务管理实效。再次,企业整理工作流程的绩效将会进一步提升,同时消除以往诸多不完善的环节,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实效。归结来讲,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后,可以更为灵活且可靠地将员工的实践经验融入进去,保证各类优质化信息资源能够借此实现互补,之后方便企业工作人员相互借鉴和学习,最终顺利提高职工的学习和创新技能。最后,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双重作用下,不同机构配置得到前所未有的调试控制,包括企业既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效性资源,如此便可以在原本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最为优良的效果,最终大幅度提升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绩效。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持续创新、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日渐加深等作用之下,企业内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范畴变得更为广阔,包括以往的业务流程等都发生本质性变化。长此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势必贯穿于企业信息化操作的全过程之中,这对于现代企业信息化改革建设等,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婷。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xx,25(23):111-126.

[2]夏梁超。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26(14):155-163.

[3]林香。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资源管理系统PC端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xx,14(7):79-88.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2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人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重点专业,将现代学徒制学科应用其中,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文章探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适宜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考核,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开展了不少探索和研究,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现代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及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归纳,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于20xx年,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xx—20xx)》中明确指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将逐步落实,采用两种教育制度及劳动制度,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重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此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xx—20xx)》中,针对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深入详尽的规定,以促进校企合作,让各个区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及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之中,以彰显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在20xx年,教育部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颁布了相应的工作意见,并选择一批院校作为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

2践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价值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专注到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适宜情况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及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一一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完善教学设计,避免由于教学设计不严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选择优质适宜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将企业工作情景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岗位需求,从而逐步丰富自身工作经验,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并重[2]。

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堂体系改革

3.1课程目标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明确要求,课程建设要以此为基础,与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考核评价这些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基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目标,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而现代学徒制体系有效调整了传统课程目标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在20xx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秉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之际,需要选择适宜的企业,建立密切合作,采用交流会谈、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措施,对企业人才需求类型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3.2课程内容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以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制定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予以重视,从而在专业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关于专业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符,让教学内容能够包含相应工作任务的各个阶段,并将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规定,适当深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彰显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的密切联系。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故而在课堂内容中,需要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成果及知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内容组织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关注部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佳的现状,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课程内容组织。一方面,在组织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具体工作人员运用到课堂内容建设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相应的知识体系,科学整合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就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具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工作任务时,高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秉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工作任务设置的适宜性,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知识积累。

3.3课程实施建设

在完成课程目标设置及内容设计之后,高职教师要开展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与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增进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实施的各个阶段,高职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内容。首先,高职教师要完善工作目标与任务设计,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将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进行阐述到位,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细致的了解,知晓学习过程及步骤,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分析研究,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据具体任务,科学应用团队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相应任务的效率。此外,对于学生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对于学生工作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采用客观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课程考核评价建设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中,要体现层次性,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试卷考核科学结合,将职业技能作为考核评价的要点。在教学评价环节,试卷考核能够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增进理解的作用。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平时表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整合。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及内容,科学设置两者评价方式在其中所占比重[3]。

4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增进校企合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平,李纯,邱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物联网技术,20xx(3):110-112.

[2]李琳。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福建建材,20xx(4):114-116.

[3]王玉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烹饪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20):28.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3

近些年以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也由此得以设立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了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长时间以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一大主流技术,各种新技术和新内容层出不穷,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存在问题,学生所学的内容跟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更新,要求课程的内容务必贴近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硬件维护、软件应用、网络配置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在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在毕业之后胜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以便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实际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其教学的方式也需要实现现代化。具体说来,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计算机有相当多的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化的形式予以展现出来,继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再者,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在线讨论和答疑系统,这样学生有问题或者疑虑时,可以及时向老师询问,由此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文化知识水平往往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所以,在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其文化技术水平的因素,找到适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在入校前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而有的学生可能接触过电脑并已经相当熟练,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好”,同时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这是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因而务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

即便是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基本上都是直接套用的普通高校的教材,这些教材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并不适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再者,有的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当前社会主流技术不相符,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此类滞后的教材势必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课程的效率,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教师需要切实了解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情况,了解掌握哪些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就业,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的内容。同时,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是要以实际能力做支撑的,编写高职教材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

(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师资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都偏向于老年化,这些教师可能对以前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最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则显得有待全面,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受到的教育并不能够满足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需要学校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及时引进新鲜血液,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帮助计算机教学,从而让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凭借所学到的知识获得就业岗位。

三、结语

总之,时代及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也随之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但纵观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应当积极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脱颖而出。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4

20xx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使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带动了IT行业高速发展,IT企业急需具备优良的实践能力、扎实的技术能力和可靠的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作为高院院校最早开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xx年起却一直被列入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的“红牌专业”。“没有实践经验、专业性不强、缺乏实际工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理由。如何培养实践经验丰富、专业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办学方向基本明确。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20xx年开办,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专业方向基本明确。调查显示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为平面广告设计、网络销售、网站设计、数码处理和办公室文员。

1.2 招生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招生规模逐年下降,出现了就业容易招生难的现象

1.3 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在专业调研中,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低于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也认为学院最应该改进依次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师专业能力差。

2 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2.1 动态调整专业办学方向。专业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就要关注国家、地方政策和IT行业发展动态,深入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和方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围绕产业需求定位准专业,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2.2 构建基于岗位对接需求、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成长的养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

(1)课程内容紧跟企业岗位需要。专业组要经常深入计算机行业和企业调研,把握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验实训实习项目,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

(2)构建工学结合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是解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首要途径。专业核心课程要突出企业关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作业流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拓展课程要紧跟企业岗位的变化和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工作机制。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要,形成每个教师要至少主攻一个专业方向、主讲一门专业课程、主建一门网络课程、主持一个项目(科研、教改或质量工程)、主编一本工学结合课程、主办一项计算机技能竞赛、联系一家企业的能力、指导一个计算机专业兴趣小组的提升工作机制。通过主攻专业方向,培养和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明确专业领域发展方向;通过主讲专业课程,掌握专业领域发展动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丰富教学资源;通过编写工学结合教材,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通过主办计算机技能竞赛,促进教师了解计算机技能竞赛动向,提高教师的管理和沟通能力;通过主持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联系企业,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更新专业技能;通过指导专业兴趣小组,锻炼教师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4 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要由教学的演员向导演转变,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会利用网络和实践等途径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组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要求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按照专业方向分科目进行实训和综合实践各方向技能,将实践教学与企业各岗位需求相对接,采用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5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1)完善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内计算机维护维修实训室、广告设计实训室、图形图像实训室建设等建设,对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实训室。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使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参与企业的真实工作。

(2)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围绕工作岗位能力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营造工作情况,让学生通过单项演练、模拟仿真和综合训练等环节开展实践教学。

(3)严把控制实践环节质量关。严把课程实践、专业认知、专业实训、课外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质量关,采用过程评价,做到活动有方案、考核有标准、实训有成效、教师有成果、学生有提高。一直以来计算机应用专业组重视让学生到计算机行业和广告企业开展专业认知、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训,将企业实际工作引入教学综合实训环节,增加了教学的仿真性、学生技能实用性。

(4)组织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竞赛,以赛带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多次院级、省级和国家级的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提高了对竞赛的认识,把指导学生参赛作为提高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竞赛师生即时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态,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师生的技艺,倡导积极向上、笃学精艺的教、学氛围。

(5)开展好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是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目前已组建计算机维修与维修、摄影摄像专业兴趣小组、广告设计与制作兴趣小组、多媒体设备维护兴趣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

总之,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在准确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技能培养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强化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6.

[2]朱有才,李海英。我院部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调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xx,30.

[3]朱有才,李海英。提高我院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xx-6.

[4]张焱,张文君。网络环境下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xx,2.

[5]王菲。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xx,8.

[6]胡海洋,张晓菲。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32.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5

摘要::对中高职教育来说,课程衔接是维系教育质量的关键。做好课程衔接不仅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纵向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现本文从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衔接必要性探讨出发,分析目前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提出笔者的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够解决现存的衔接问题,为我国培养与输送更多专业、对口的计算机人才。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使得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场发展的契机,也是一次职业学生成长的机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衔接的不完善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的尤为显著,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强化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促进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中高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圆满的完成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

一、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衔接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前沿阵地。[1]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指的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相似或相同的基础上,完成内容和教育体系的传承与结合。二者的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操守、技能水平的重要工作。在职业教育的衔接作用下,二者课程内容既各自独立,同时又连成一体,以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当前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表现形式为外延式,以课程资源为主导的内涵式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缺少完整的学科体系,限制了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面对这一困境,做好课程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工作。中高职教育必须以课程资源为主导要素,以专业相近、专业对口为前提,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而是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需求,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够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合作,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重复

中高职教育在课程结构衔接、教学资源衔接、教学方式衔接的过程中的首要工作便是先明确中高职教育的方向、结构、资源、方法。不过这一过程的设置很容易出现各种重复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中高职教育缺少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二者在课程设置上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教学内容频频重复、教学侧重点不同等问题。例如在中高职教育体系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等课程,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名称都是完全一致的。二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过度重复,且都是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所以许多学生也反映只要学好了中职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就行,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即便是不学也能够获得还算不错的成绩。这说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重复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学生的学习费用、时间资源,这会严重打消部分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文化课程脱节

中职学生大多存在文化课薄弱的问题,大多数中职学生相较于文化知识学习,更青睐于技能操作课的参与。这一问题使得中职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在多年的学习后,中职学生成为高职学生后这种问题同样得不到改善。文化课能力的偏弱使得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问题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不难看出脱节的文化课程并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计算机中高职课程衔接举措

(一)明确教学目标

计算机教育必须要明确其自身定位后,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教育单位的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社会就业政策等设立相应的课程教育目标。在结束所有目标设置后,再根据每一个学习阶段,也就是中职教育阶段、高职教育阶段的人才输送方向及人才成长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中高职课程资源重复性过高的问题。在满足了课程衔接性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资源与教育定位。

(二)选择合适的学制

当前国内中高职学制大多为3+2体系,即中职院校学生学习3年后,经过考核与选拔进入高职院校进行为期2年的技术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终身学习理念,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基础能力,拔高学生的技术上限,有助于实现计算机人才职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来看3+2相较于传统高职教育在学制上存在少一年的问题,这就要求中高职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与课程组织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满足中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调整必须要以教育部门规定为前提,既要满足学生文化课程学习需要,也不能忽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修学期限仅有2年,所以课程资源的整合与调整是确保学生能够在2年内掌握过去需要3年时间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对此在中职教育阶段笔者建议在第一年完成数语外、市场营销、职业礼仪、软件系统操作。第二年完成数语外、计算机维护与组装、平面设计。第三年完成数语外、语言程序、设备维护与使用、制作网页。高职一年完成高级语言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电路、信息安全、局域网维护与组件。高职二年完成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即确保每一年的课程都能够做到幼小衔接,又达成每一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不会重复目的。

四、结语

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需求,面对社会庞大的计算机人才空缺,职业技术教育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开展有效性教育,培养与输送更多计算机人才。我国中高职计算机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技能需要,打造完整的职业核心教育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中高职即社会教育资源,真正意义上提高所有领域、所有层次的计算机人才素质。这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言同样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宇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福建电脑,20xx,32(12):166-167.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6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趋向于经济,信息化和智能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一方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需要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进行创新和探索。

一、“互联网+”基本内涵概述

“互联网+”相关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本意是指的在互联背景下,其他行业的新形态,是知识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互联网+”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影响是全面且深入的,是对传统领域的一个创新,主要的代表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大数据、云储存、物联网”等,其对于促进开创创新、用户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的知识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互联网技术来说,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其重要的基础构成,并且随着计算机设备的进步普及和应用,其对于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入的。

因此,从“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入手,探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一)大数据

目前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是企业,主要应用也是企业。作为大数据和OLAP商业智能的前身,它为大数据在企业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合理应用大数据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市场领域的分析和相应的数据相关性分析,公司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小灵的概念,并从公司的实际发展入手,挖掘新的商业模式。使公司实现长远发展。来自供应链分析的力量,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产品库存优化,物流优化等,缓解流程冲突,同时有效控制预算支出,提供更好的质量:现阶段电子商务平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交易。这些交易所蕴含的信息就是大数据,商家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以便他们可以生产自己的产品,节省并做出决策以改善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率。

(二)云存储

计算机云存储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现代技术模型,它出现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为了保持高效的信息传输,互联网建立的信息共享平台,如何仅采用物理储存技术,会浪费大量的空间和成本,而且信息转移十分不方便。因此,所以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技术在传统存储技术水平上实现了最高效率和信息最大化,非常适合现在这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三)物联网

一般来讲,物联网是一个传感器网络和互联网,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它扩展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物联网上最成熟和最广泛使用的地方是交通管制。当道路拥挤或特殊时,它可以检测设备并自动部署交通信号灯。它还预测了车主拥挤的道路,并推荐最佳路线。在公共交通方面,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能公交系统集网络通信,GIS地理信息,GPS定位,智能通信调度,电子站卡发布,IC卡计费,ERP(BRT系统)于一体。可以详细了解每辆公交车的日常运行状态。另外,定位系统可以准确显示公交车站下一班车的等候时间;总线查询系统可用于查询总线。

三、“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精密化趋势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上所包含的数据越来越多,这就对计算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相应提高了对集成电路精密度的实际要求。以著名的电脑芯片公司英特尔为例,其生产的计算机芯片产品,从初代到最新产品在集成度方面提升了13000倍,线宽从最初的10.0μm减少至现代的0.13μm,并且新版芯片对应的时钟速度可达2.8~3.2GHz。此外,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持续提高,其能耗墙问题日益突出。就当前的CPU/GPU异构协同计算模式而言,其普遍采用定制加速协处理器结合多核处理器的异构混合体系结构,以达到高效、快速数据处理的目的。

(二)普适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价格越来越平民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越来越明显,而现阶段社会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非常依赖信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低功耗和低成本的计算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对于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而言,具有普适化特征的计算技术在有效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将为低能耗计算基础设施的构建提出有效的技术支撑,促进更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三)智能化趋势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设备“ENIAC”虽然具有当时领先的计算能力,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功能十分简单,也仅局限于计算领域应用。随着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设备的功能越发丰富,并且重点追求现代化的智能化功能。目前,部分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替代人工操作进行工业生产控制,使得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都提高了,解放了人工劳动力。那么未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智能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趋势。

四、总结

由于不同的行业的工作模式不相同,因此在计算应用和技术开发方面不尽相同。“互联网+”主要技术就是这三张,大数据技术使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来存储,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接收到。

在未来,大数据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以更快,更准确和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加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物联网技术是现阶段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其中,嵌入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但是这两种技术还需要进行加强,才能够普及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这也是未来“互联网+”背景下三种主要技术发展的相关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利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的探索[J].电脑与信息技术,(3):33-36.

[2]李伟。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运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xx(1):103.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7

【摘要】: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适应了这一趋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也尤为突出。在任务分配、项目形成、项目建设以及后期完善方面影响巨大。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工程项目管理者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应用方向

前言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应逐步应用到具体领域中发挥其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而工程建设离不开工程管理,虽然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工程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领域的必要环节,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故本文的研究势在必行。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在联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含义是以网络、移动终端、数据库、计算机设计等先进技术为主,充分了解诸多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和功能,通过计算机为人们提供定制服务的一门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和发展方向。工程建设具有高投入,规模大,周期长等属性,此类属性决定了项目的建设并非只靠人力所能完成的。所以,在建筑工程领域,其项目管理工作需要技术的支撑,其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息息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存在于项目工程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具体的项目建设当然也不能舍弃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得以发展进步,工程项目管理就会随之发展。

2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计算机应用技术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应用中与工程项目密不可分,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仍存在制约因素。其制约因素体现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软件更新不及时等方面。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但日益发展的经济缺乏与其相匹配的技术人员作支撑,长此以往,定会造成经济的缓慢发展。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足,面临巨大工程项目任务时完成任务情况事与愿违成为诸多项目工程的通病,企业急需高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培训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高科技人才。部分公司缺乏大量资金更新计算机设备,导致机体老化难以完成巨大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1]。软件方面,软件的更新换代不适用于当今项目管理工程的要求。表现在开发更新的软件适用范围小,科研人员并未针对现今工程项目的需求开发软件,导致软件利用率的低下,工作效率也随之下降。

3对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虽然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其制约因素同样较多,严重阻碍了管理工作的稳步进行。但依据实际情况而言,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其首要作用便是资源共享。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在线的交流,沟通经验等。在面临巨大的项目工程时正确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利于项目工作人员对项目的整体把握,使工作任务的完成更有效率。资源的实时共享,实时更新使项目工程的完成程度一目了然。其在项目工程形成之前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大数据库,将可能预测的,可以避免的错误提前模拟出来,减少了很多在建设过程中的麻烦,大大减少了项目建设时的风险系数,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员工的生命安全,也使企业较少损失。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也为形成工程项目提供良好模本。安全系数较高的计算机软件可以将难懂、复杂的工程问题简单化,保证了工程资料的安全性,使管理工作更加严密,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在多媒体技术方面,诸多软件的应用,多种画面效果广泛应用与工程项目当中[2]。随着适用范围的加大,部分不能预测的问题将影响软件某些功能的实施,这便会影响了软件的利用率[3]。因此,在项目工程中不能因为不可预测的风险而盲目的拒绝应用计算机技术。

4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广泛的应用到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当中,解决了诸多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项目建设中提高了项目工程建设的透明度,避免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工作效率也就随之提升。我国计算机技术虽然在工程建设方面起到诸多积极作用,但也在存在问题。解决计算机技术的疑点难点是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应坚持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使之更好的为项目工程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华健。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xx,02(01):61~50.

[2]李万明。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xx,04(02):45~46.

[3]唐传娣。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3(03):140~141.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8

[关键词]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的迅猛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均已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需要提升具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保护意识。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况,分别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用途和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再次讨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

[摘 要]计算机应用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涉及到了数据处理、家庭和办公自动化、远程信息控制和信息系统构建等多中领域,分别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应用范围。而如何有效的掌握知识,促进能力,拓展创新,是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必由之路。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看,也是知识和技术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和过程,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技术的出现使用,计算机的功能更大的被发掘出来,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了人工,成为重要的角色。

一、全面掌握应用知识,提高应用技术能力

所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为前提的,这种知识可以使理论的,也可以是操作的,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边学边做。在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关乎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有很多,像计算机教学、平面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信息工程师和系统管理等,除了要求掌握基本通用的知识外,专业方面的知识也甚为关键。

每个计算机工作的技术应用人员,需全面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应用的理论体系,以完整夯实的基础带动应用能力的发展,遵照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复巩固基本的应用知识,反复操练应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到很多新的情况,这就需要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通过知识的变式和创新,能力的在发展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变通性和替代性很强,没有单一的要求,需要计算机应用操作人员触类旁通。

二、以重点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

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分工日渐细密,而且各个工种是相互配合和合作的形势展开,每个人只需重点掌握一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可大有作为,成为自己的关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当确立重点,在不同的工作领域确定不同的自我应用技术。

以重点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点性和全面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为计算机技术本身都存在有本质的和密切的联系,不存在单一技术领域,都是知识某一部分的合成,像在平面设计方面,同时运用到了“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和PS”等基本知识,您只懂得平面的创意或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关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应用型和技术型是互相统一的,要理论知识和技术并重,重点突出和全面发展兼具,这样才会有效的发挥出个人应用技术的效能。

三、有效拓展能力,推动应用创新

在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只重视理论而忽视技术能力和创新实践的培养,这样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知识应用的表层,无法深入到技术能力深处,无法推动应用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的问题,往往不能有效迅速的解决,这就是确乏经验的表现,经验是学不到的,是在实际应用工作中感悟到的,是个人的自我思考和体会。

在知识学习和运用的同时,必须辅之以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感受能力的体现,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应用技术的熟练度,方能化繁为简,形成真正的能力,这是从现实中磨砺出来的。在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完善理论体系和能力体系,完全会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感悟,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而知识和能力应用的嵌入式和混合式发展,要求计算机从业者有着全面的知识底子和互通的理论融合。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做到多样化和多重性,以求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而且能起到熟练技能和选择优化的效果。

四、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包括: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计算机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所运用的技术。主要有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系统维护技术和系统应用技术等。计算机领域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它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发展很快。

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以当时雷达脉冲技术、核物理电子计数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产生重大影响,二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应用物理方面的成就,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真空电子技术、磁记录技术、光学和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光导纤维技术、热敏和光敏技术等,均在计算机中得到广泛应用。机械工程技术,尤其是精密机械及其工艺和计量技术,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技术支柱。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各自的进步,以及社会对于将计算机结成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要求日益增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也已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成为社会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离散数学、算法论、语言理论、控制论、信息论、自动机论等,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在许多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在几乎所有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系统结构技术

它的作用是使计算机系统获得良好的解题效率和合理的性能价格比。电子器件的进步,微程序设计和固体工程技术的进步,虚拟存储器技术以及操作系统和程序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均对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它已成为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紧密结合,并涉及电气工程、微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理论等多学科的技术。

2.系统管理技术

计算机系统管理自动化是由操作系统实现的。操作系统的基本目的在于最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资源,以提高机器的吞吐能力、解题时效,便利操作使用,改善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算题费用等。

3.系统维护技术

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维护和诊断的技术。实施维护诊断自动化的主要软件为功能检查程序和自动诊断程序。功能检查程序针对计算机系统各种部件各自的全部微观功能,以严格的数据图形或动作重试进行考查测试并比较其结果的正误,确定部件工作是否正常。

4.系统应用技术

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程序设计自动化和软件工程技术是与应用有普遍关系的两个方面。程序设计自动化,即用计算机自动设计程序,是使计算机得以推广的必要条件。早期的计算机靠人工以机器指令编写程序,费时费力,容易出错,阅读和调试修改均十分困难。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的应用和技术操作过程当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此培养能力,提高技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提高素质,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会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7).

[2] 冯丽萍,张华。浅谈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现代农业。20xx(08).

[3] 马忠锋。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xx(07).

[4] 蒋天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xx(34)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篇9

摘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新时期的学校教育能够遵循国家的要求,应将工学结合实施与完善、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从校企合作方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培养人才的规律,使学校教育体现出“高等性”和“职业性”。学校创新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创新型的教学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社会生活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本文就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型课程展开探究。

关键词:岗位引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传统计算机的主要教学手段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区分学生个体的差别当作教学重点,在传授知识时,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把现实生活中工作项目当作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创出新的计算机学科体系。

1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有很大不足

第一,更新速度较为缓慢的专业课程,发展速度迅猛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技术日新月异,从以前的职业学校到现在的高职院校以及各大高校,总有一部分专业设置滞后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开设课程的专业教学效果被严重影响,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影响下的学生缺乏岗位竞争能力。由于教材的更新较为缓慢,所以教材就会缺乏易学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系统性的学校教材,其系统性指的是应用角度而不是知识,要实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情况缺乏目的性和导向性的根本原因是授课老师常规的教学模式,就好比大人教小孩走路一样,大人走一步小孩走一步,大人如果停下不走了,小孩也会停下不走,学生在教学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不会主动去学习和实践。由于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新慢,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不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影响岗位竞争能力。要想让学生能够事半功倍的进行学习,就只有在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这样才不会与社会脱节,提高就业机会。第二,课本内容与社会脱节,职业学院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是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更是工科的目标。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验证为基础的传统实践教学,对知识的理论性和相关性过于重视。现在主要采用实验实训课和顶岗实习两种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实训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采用现实案例来进行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严格教材要求,把案例作为课堂的基本素材,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模拟,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革之后,案例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基本材料的案例,最重要的就是其内容的选取,当下的教学现状,由于约束了学时,教师很难把握选取案例的数量以及难易度,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典的计算机案例往往已经过时,有些开发语言在以前很是流行,但是在现在已经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多年不变的教学案例,更新较少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工具版本、开发语言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出现,重点抓实践的学校教育,其优势和特点是设置了顶岗实习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工作来对书本中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2创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第一,调研当前社会的人才需要,对社会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前景进行细节分析,对当前的职业岗位人群和未来的职业岗位人群进行总结,并预测其需要的人才类型。教学目标中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按照调查结果进行实时改变,把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总结成经典任务,对任务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其转换成不同的领域,其内容包含五到十个经典任务,其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位,采用案例项目模式进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对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训练就业之后工作任务,使学生对将来工作中会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对应和处理,系统地学习多个模块,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步提高。教学的准备、执行和总结三个阶段共同促进教学实施优化,核心为教学总结提高,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出优化意见并进行修改。把根据岗位需求,筛选并凝练出的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理论内容和将来就业会用到的基础技能合并到一起,融入到实训案例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能使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市场和行业关于计算机应用的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基础,使学校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之对应。

第二,教学核心是以提高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构建。不仅要注意建设课程的实用性,还要对职业特点进行强调,考查地方市场和地方行业的发展需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上,在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添加岗位职业能力方面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加大实践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和练习到的知识来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就业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教学中要融入以后岗位的主要技能和主要技能的教学内容,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创建原则是培养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按照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的创建,新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等。由通用职业能力课、基础职业能力课、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课,扩展专业能力课组成创新型教学方案。通过通用职业能力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得到加强,通过基础职业能力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使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被学生扎实掌握,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接下来的学习能够更加得心应手。通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课的学习,分类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像平面设计、软硬件维护、数据库的维护与使用网站设计与制作等都是具体的职业岗位,在创新型的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了能够使市场需求与课程设置相互结合,教学内容要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应,使课程设置与校企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通过扩展专业能力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得到加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来应对今后工作。

第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完善,规模庞大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将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习条件才是教学关键。在学习中可以划分多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可以交流合作,促进学习氛围,可用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来辅助教学,开展户外课堂活动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充分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应用才是计算机技术的重点,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会应用并且能应用,专业教师必须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只有深入到第一线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项目实战的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教材中加入合适的内容。想要工程化教师队伍,主攻一个专业、主讲一个模块、编写一本教材、主持一个项目、联系一个单位,建设一个网站这“六个一工程”必须要做好。服务于当地行业和地区的学校由于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必须立足于周围环境的需求来进行教材改编,认真把握好教材建设的动静特性,静指的是教材的主基调,指的是相对稳定的基本技能;动指的是教材的变化性,即体现教材与周围环境变化的对应内容,此外,重视建设实验实践所需要的教材也是创新课程系统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综上所述,创造课程系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岗位对口高素质人才,只有在基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的前提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模式变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接轨,将工作过程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使工学结合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毅娟,莫小群。岗位引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20xx,12(39):77-79.

[2]周扬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J].现代商贸工业,20xx,37(13):173-174.

[3]魏先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5(2):61-6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