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红色足迹是革命先烈们踏下的,未来的红色足迹是要靠我们新一代踏下。关于小学生寻访红色足迹征文该怎么写的呢?
2020年8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郏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以及当年八路军和各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的事迹的活动。
早晨,负责本次活动的尖刀教官给我们要求了纪律和安全后,我们便出发了。
首先,我们来到了凤翅山下,我们一边赶路,一边唱着歌儿,个个都精神焕发。
当地的李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凤翅山与白马山的来历,教官把我们分成了6队,并为每个队发了队旗,“登高”开始了!
开始登山时,我健步如飞,登着登着便开始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再登,便觉得体力不支。我环顾四周,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直喊累!教官们看到我们准备放弃,马上开始鼓励我们,让我们面向红旗,永不放弃。面对远处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又铆足了劲儿勇攀!摔倒了拍拍土站起来继续走。看到体力不支将要落下的就拉他们一把。我们就这样搀着扶着,滚着爬着坚持登上了山顶!这时,我觉得天空霎时变得更蓝,更美了。虽然太阳很毒,但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我们翻下山,直奔曹沟纪念馆。
步入展厅,我们看到祖国以前国破家亡,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万人尸坑,白骨在哭泣,看到了日寇的种种罪行,让我恨不得跳上前把那些照片撕个粉碎!
我又看到了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继续前行,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走出展厅,沐浴着明媚而灿烂的阳光,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游览了神垕古镇,在那里我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钧瓷作品。
感谢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们精心组织的这次活动。它让我真切的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建设我的祖国——我亲爱的中国!
如果把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比做一条长河,那么红军士兵们便是一朵朵浪花,他们一次次拯救我们中华民族于水火;一次次以身犯险,只为守护中华的大好和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今天,妈妈带我去了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虽天色尚早,但天安门城楼前已是人山深海,庄严的升旗仪式开始了,升旗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升旗台,他把国旗甩出的那一刻,我肃然起敬,情不自禁的抬起了右手,国歌也在这时响起,我的双眼注视着国旗,它冉冉升起不也正说明我们中华的崛起吗?
升国旗结束后放飞了一群群雪白的和平信鸽,信鸽在高空中盘旋,那雪白的羽毛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闪亮,看着着一群和平信鸽,我就想起了我们现在安逸的生活,转念一想可这安逸却是千万红军战士的血换来的啊!
大家一定记得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吧!她虽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但有不畏牺牲的精神,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不幸的是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捕,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强不屈,没有透露丝毫信息给敌人,敌人没办法,只好拿出铡刀,问她:“怕不怕。”可刘胡兰说:“怕死不是共产党。”说完便从容不迫地倒在了铡刀下。
刘胡兰同志用她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了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其生命的宣言。
每当看到国旗飘扬,我心中就会肃然起敬,在我的眼里,国旗是用无数革命先辈的血染红的,这红色更是他们的革命足迹,这足迹引领我们爱国,这足迹引领我们成长,这足迹引领我们奏响更好的明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许我们正舒适地坐在沙发上磕瓜子、看电视。但我们又何曾想过,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多少老人正在经历失子之痛,多少无知的孩子、婴儿正在没有父亲……
3月30日四川木里县因雷击发生森林火灾,有关部门投入了680名消防队员。在灭火过程中,火向突然变化,这使无数年轻生命葬生火海,最年轻的还不过18岁……
命运就是这么地喜欢捉弄人:杨瑞伦,贵州人,他年龄才20多岁,在这个别人看来的花样年华,他,却逝世了。他的死不是夭折,也不是意外,他是为木里县而死,是为祖国而死。他的死是光荣的,是伟大的!他的行为正如同那些警察手里所写的一样:“血性男儿浩气长存。“
4月5日上午11时,杨瑞伦的灵车从贵州街道上徐徐开过,街道两旁站满了自发前来的群众,他们都泣不成声,却还是铿锵地喊道:”英雄一路走好!“灵车到达目的地后,两名正在抽泣地军人扶着杨瑞伦地父母下了车。他地父母拿着遗照,父亲低着头,所以看不出是否流泪,但他那近乎扭曲的脸,早就透露了他的内心。而杨瑞伦的母亲更是悲痛欲绝,一直不停挥动着双手,大声呼喊着:”我的儿啊!我的儿啊……“泪水纵横在脸上,老母亲却也顾不上抹。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吧。在采访的过程中,杨瑞伦的父亲还哽咽着说:“说好等放假就回家看看的……”他的战友也抹着泪,说:“休息的时候还一起说话来着。”
不仅仅是杨瑞伦,赵永一、汪耀峰、古剑辉……年轻的生命也被这场无情的大火吞噬了生命。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遗像,我不禁泪流满面:“是啊,此情此景之下,就是石头做的心也会被热泪融化。”
上帝说,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神秘国度,它散发着迷人的红色的光芒,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播种着和平的种子,生长着被上帝称为长白山巅,皑皑白雪漫天满地,天池的水倒映出整个世界。可是哪里有红色呢?风与雪在说:他曾来过,用红色的脚印量过每一寸土地。雪松立其身躯,悬着冰挂迎过寒风。猎户举起柴刀,刀柄有一颗闪闪红星。我问他红色是什么。他递过刀说,红色就是这把柴刀,他的爷爷用这把刀杀敌报国,留下了红色。我接过这把红色,看见一人之影矗立山巅,艳艳红绸猎猎作响,随风而舞,霎时红透了眼睫。他匿了身影。
黄河岸边,水在天边奔腾汹涌,翻过山岭越过草原,愤怒地冲向遥远的天际。可是哪里有红色呢?滔天的巨浪和厚重的黄色的土地在说:他曾来过,驾着红色的小船出没过每一次激流。徘徊于每一个窑洞前,农夫抚摸大地,一言不发。我追问他红色是什么。他深情地捧起一掊土,望向夕阳如染血的瞳孔,他说,红色就是每一把土都融着血和汗水,带着历史的沉甸与未来的生机。我捧过这一把土,又看见一人之影脚踩礁石,享受着飞溅的黄河水洗礼,他就像是河中央的一轮太阳,熠熠生辉。可一瞬,他却又隐了踪迹。
江南水乡,雨有些温柔地下,它润泽了乌瓦白墙,润泽了小桥流水,也润泽了红色足迹。青苔在地面的大石板间隙中缓缓生长,天空是空灵的水晶,玲珑剔透,不沾一丝灰尘,杨柳依依,尽是新生芽叶吮吸大地的雨露芳泽。可是哪里有红色呢?渔夫乘舟而唱:他曾来过,你不见乌篷小舟,激动誓言响彻中国。竹桨轻拨波纹,荡漾到远方。我坚定问他红色是什么。他摘下斗笠为我挡雨。他说红色就是要永远坚守誓言,为生活在古老土地上的人们抵挡的风霜雪雨。我戴上斗笠眺望远处,见他红衣汉服立于长亭,却又隐于清风之中。原来,他已坚守了很多年,一直都不曾远离。只是我还未看清他的模样,城市灯火,夜幕四合的天空不会有黑暗,世界如同白昼不曾离开。可是红色是什么呢?人潮如海,涌至天边。欢笑与霓虹一同绽放。男子终于不再消失。我问他,我问他红色是什么。他眉目间气宇轩昂,淡淡一笑,红色是柴刀、黄土与斗笠,是红色的党走过每一寸土地,也是中国不屈的精神,英勇的传统和饱满孕育的希望。
上帝问我,什么是红色。我回答说,红色是一个古老强大的神秘东方国度,红色是历史,也是未来;是伤痛,也是希望;是力量,也是信仰。偌大的国度,本身就是红色的,红色足迹遍布每一寸土地。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长河中,是谁为了祖国的希望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流下了智慧的足迹;在硝烟滚滚的战争中,是谁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英勇
杀敌。留下了鲜血的足迹;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建设中,是谁为了祖国的繁荣、强大,不断努力前进。流下了奋斗的足迹!是谁?是他们:汉武大帝、唐宗宋祖……是
他们:刘胡兰、黄继光……是他们:毛主席、孔繁森……不光是他们,更有那些辛勤的劳动者们,他们无私的做出了自己的奉献。其实,是他们创造了中华之崛起!
留下了深刻而伟大的足迹。全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如今我们美好的生活,富裕的社会,畅通的经济!
在如今的学习中,我们又留下了怎样的足迹?
有些同学能够上课积极动脑发言,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遇到不会的难题能努力思索,不解探求;有些同学上课做小动作,不按时上交老师的作业,遇到
难题则更是“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有些人可以顺利的走完人生的路,即使遇到坎坷泥泞也可以跌倒了再爬起来。而有些人则正与这相反!
比起战争我们是不是更幸运!比起过去,我们是不是更幸福!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珍惜现在,去创造未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留下自己“伟大”的足迹。
看着现在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谁能想到在这过去的历史?多少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多少英雄烈士英勇杀敌保卫祖国。他们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情,谱写了一曲红色之歌。
那一天,风和日丽。我来到了庐山。庐山曾是革命根据地。除了抗战的几年,蒋介石每年夏天都会来庐山乘凉,还在庐山创办了一个军官教导团,参加了红军的五次围剿,最后导致了红军的北上。毛泽东也曾居住在庐山。
伴着明媚的阳光,踏着愉快的步伐,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我们走上了庐山。我们首先来到了毛泽东故居,两旁挺立着青翠的树木,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所居住过的地 方,那空气中总让人感觉飘荡着一种革命历史的气味。我感受到了毛泽东主席那爱国忧民的情怀。伟大而领导人民走向新中国发展的毛泽东主席一生都在用诗词来抒 发他对革命,对党,对世界万物的情怀。
倾听着远处瀑布的流水声,我们来到了庐山瀑布,果然如同古代诗人李白所赞颂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见一条银河般的瀑布飞流直下,宏伟壮 观。瀑布高挂,流水奔腾。那奔腾的流水声,就像革命先驱那永不磨灭的壮心,为了国家可以献出一切的决心。如果没有那些革命先烈,没有那些英雄烈士,又怎么 会有今天这美好和平的生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庐山,到处是高耸入云的峭壁,到处是清澈见底的池水,到处是革命历史文化的气息。我们结束了这次寻访红色足迹的旅行。
国歌响起,国旗缓缓上升,在空中飘荡,这是用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中国日益强大起来,没有烈士的光荣牺牲,没有主席的伟大领导,就没有如今的和谐社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人民服务,做个好公民。同样也不要忘了中国过去的荣与耻。
清明前夕,高桥小学二年级小朋友们沐浴着晨光,吹拂着春风,以稚嫩的嗓音,诵读着一首首“红色歌谣”!“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心”——高桥小学20__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主题活动也由此拉开帷幕……
4月1日早上,活动启动。低段学生诵读“红色歌谣”,副大队长宣读倡议书,各班接过中队旗开展活动。
4月2——4日,在大队部的倡议下,学生回家倡议家长开展健康的清明,文明的清明,绿色的清明;并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4月5日中午,在德育处周雪凤老师带领下,“文源寻访红色历史小分队”到区图书馆借阅红书,并将这些红书分发到班级,同学们开展“读红书,知红史,写感言”活动;4月8日,五年级同学前往河上镇,开展“访老兵、祭英烈、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同学们参观抗战纪念馆,祭扫在萧山牺牲的新四军墓,并且在那里度过自力更生的一天。
4月11日开始,校园“红军角”开始筹建,同学们可以在“红军角”开展日常读红书、分享红色感言、宣讲红军故事、传写寄语等活动;4月15日中午,书画社团在文源广场粉笔画“长征路线图”,同学们都来重走红军长征路,并在大党旗面前宣誓。
4月22日上午,在“红军角”,队员们邀请到“竹编爷爷”进校园现场演示竹编器皿,“红军角”还迎来了老书记给大家讲《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队员们在这里排练课本剧《陈赓与小红军》;李国芳校长也被队员们邀请到“红军故事角”来做客,亲笔写下“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心”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送给队员们,鼓励队员们学习长征精神,坚守红色信仰。
4月28日上午,契合此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主题,学校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以“喜迎峰会展活力,健康美丽现绿茵”为主题,全校每个班级分别代表g20的20个国家和地区;昂扬的志气和自信的笑容,在告诉全世界,我们爱和平,世界共一家。
四月虽然已经过去,但“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心”的活动会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激励学生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勤奋学习,奋勇拼搏,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为使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我们大学生在了解国情中坚定理想的信念,在服务社会中彰显人生的价值、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调查研究能力。我们通过寻访红色足迹,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警醒我们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有像革命先辈一样不怕困难的勇气,有像革命先辈一样坚持自己正确信念的决心,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应该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刘牧英老人的家住在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而张庄镇在抗日战争年代处于敌我争夺的一个要塞地带,所以刘牧英老人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激流,敌人的残暴,和我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奋战。
战争年代,刘牧英老人和其他村民一起积极投身我八路军根据地的后勤工作,为前线队伍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物资,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还要面临敌人的多次扫荡,但村民们以民族大义为重,不畏艰险,顽强斗争,为我八路军的前线战斗提供了有效的后备支援。
当时,我八路军某部战后医院因敌人扫荡,不得已面临被迫转移的境地。医院里有位医生刚刚产下一名女孩,在如此紧张的形式之下,为不拖累自己,影响了工作,这位医生决定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托付给当地的村民。可是,由于敌人的多次未交扫荡,村名手中的粮食就连自己的家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再添加一人,谁来照顾这名战火中出生的婴儿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就在此时,刘牧英老人站了出来,毅然担负起照顾革命后代的艰难任务。老人一家的生活和其他家庭一样,都非常艰苦,后来老人的大儿子又出生了,一下子照顾两个本该身处襁褓之中的儿女,让老人的生活更加艰辛。但是,老人并没有抱怨什么,为了赢取党和祖国的伟大胜利,再大的牺牲,老人也义无反顾。敌人来了,老人一手领着年龄稍大的女儿,身上还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还得时刻注意着敌人的攻击,伤了哪一个,老人也不愿意。就这样,老人在战火燃烧的岁月里坚持了下来,后来,女儿差不多六岁的时候,被她的亲生父母接走,虽然离开了刘牧英老人的红色家庭,但她的根却深深扎在了沂蒙山区的每一寸红色土地。
时至今日,老人当初抚养的女儿每年都会来到沂蒙老区看望老人,说到这里老人特别欣慰,直夸现在生活的好,感谢党和祖国为人民所做的一切。岁月的苦涩没有让老人倒下,相信等待刘牧英老人的一定会是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浓浓恩情造就红色沂蒙魂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刘牧英老人讲到了许多那么多八路军先辈们的地方,我们真想每一个地方都去看看,去感受一下八路军先辈们往日抗战的艰苦与战争的激烈,以及感受一下他们在那枪林弹雨中的生活。那时的战争环境非常紧张,敌人更是相当的残暴,每次进村扫荡都会把老百姓的粮食掏空,祸害村民。据老人讲,有一次老人在家正忙着,听见外面传来熙熙攘攘的嘈杂声,等到她趴到墙头一看,外面来了一群鬼子,把老人可吓坏了,幸好及时发现,老人带着孩子急忙从后墙逃走,躲开了鬼子。这算是老人经历的最为惊险的一次了,直到今天说起这件事,老人还是特别后怕。
刘牧英老人与她的家人在和我们的交谈中,一边点头一边称赞八路军好。不管老少,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八路军在那个古老的山村一代被一代人的传颂了下去,人们爱戴八路军,听老人讲,八路军战士在那里中转休息,睡的是军民的屋门外,不管刮风下雨,吃的是军队的干粮,不拿走居民的一分一毫,铁一样的纪律,铁一样的组织,成就了抗战的胜利,造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老人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在战火中出生的,后来入了伍,也亲身经历了战争你年代的艰苦和残酷,并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发生在当地的革命故事。再后来,另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当了兵。老人希望家里的红色精神能代代相传。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谈,我们刘牧英老人那里听到了很多发生的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也了解到了很多发生在沂蒙老区人民身上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与刘牧英老人拍照留念,结束了我们的拜访。
看着这脚下的土地,仿佛看见了革命先辈们以前走过的风风雨雨,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故事,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经验,一次教训,一种刻苦铭心的记忆。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会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悟,去聆听革命先辈们留下每一寸足迹。看着眼前的山山水水,我们感受到了那些革命先辈们的奉献和牺牲的激情岁月,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那些先辈们正将燃烧着的革命火焰交给我们。星火相传,我们一定会从革命先辈们那里担负起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党在一步步壮大,一步步发展,每一次的实践,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次的回顾都是在汲取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中国在发展,经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得更稳,迈得更快,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悬崖,我们在那些革命先辈们的洗礼下,必将更加的勇敢,更加的坚强。
还记得奥运的精彩,汶川的悲壮,世博的盛大,党和人民空前的团结,那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我们正在强盛,我们正在崛起,这些我们都应该感谢党的领导,感谢在党的历史上有过贡献的人们,革命先辈给了我们一个榜样,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正在经历着我们最宝贵的时光,我们应用我们的激情去点亮我们未来的路,应用我们的热情去开拓我们美好的明天!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我们县组织了一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走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桂东县东边山追寻红军足迹之旅”,六月的一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天刚蒙蒙亮,我和妈妈就出门了,到了纪念馆门口,就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和穿着红色队服的队员。到了车上我数了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六十多人。原来有这么多人想了解红军的足迹呀!
这次去的目的地是东洛乡的小水山,那里可是当年红军打游击的根据地。经过三个多小时,车子开到了大山脚下,我们开始步行。此刻,我的眼前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和满眼绿色的森林。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的身影,望着面前陡峭的大山和繁茂的树林,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激烈的枪声……
不知走了多久,我感觉自己的脚越来越不听使唤了……终于,我看到了一个小山村。在这里,我们访问了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大爷。他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的故事。当时的红军被敌人围困在周围的大山里,饿了吃野菜,冷了躲进山洞,病了只能就地挖些草药治病。就这样在这里坚持打了三年的游击战,度过了三年艰苦的岁月。红军走后,敌人为了找到红军放火烧了整个村庄,村里的老百姓都吓得躲到了外地,直到解放后才回来重建了家园。
看着这个历经苦难的小山村,听着老大爷讲的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如今,我们住在温馨舒适大楼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走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更应该想起为祖国抛头颅晒热血的烈士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寻访红色足迹
已故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是河南省卢氏县人,卢氏县是革命时期红25军军部所在地,是重要的红色长征文化发源地,20__年7月12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征迹”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以“点燃青春,照亮梦想,跨越时空八十年,重走长征两万里”为口号,以“聚焦美丽家乡,传承魅力长征”为主题,重走长征路,感悟红25军的长征精神。
河南省卢氏县位于洛河上游,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山,峰峦叠嶂,林木葱茏,是河南省西部边陲。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2月4日,抵达栾川叫河,正要进入卢氏境内时,突然陷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军长徐海东却认为卢氏的多山地形是对红军最有利的条件。后来,由卢氏小货郎陈廷贤带路,红25军穿越大石河,文峪大峡谷,闯龙驹,战官坡,于12月8日抵达豫陕交界的铁锁关,并一举击溃民团,进入陕南,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可以说,卢氏连绵起伏的伏牛山脉和卢氏人民的大力帮助,对于红25军绕开国民党围追堵截,顺利到达陕南起到关键作用。
在长征史上,红25军是一支神奇的部队。他们是长征开始时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结束时兵力不减反增;他们一路与百倍于自己的兵力的国民党军队拼杀,百战百胜,并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他们是红军长征的北上先锋,历时10个月,最先到达陕北,迎接主力红军北上,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这样一支队伍中,曾经走出了共和国97名将军。红25军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踏出了人生亮丽的轨迹!